中国古代文人的书斋名?
中国古代文人的书斋名有老学庵,七录斋,春在堂,陋室,聊斋,绿林书屋,百梅书屋,三希堂等,介绍如下:
1、老学庵,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书斋题名“老学庵”,他说,予取师旷“老而学如秉烛夜行”之语为书斋名。
2、陋室,唐代“诗豪”刘禹锡的书斋名。其书斋布置朴素简陋,但诗人却在这里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陋室铭》。他还把自己的“陋室”与三国时期诸葛亮的“茅庐”以及西汉大儒扬雄的“云亭”相提并论。
3、聊斋,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应试落第后,喜欢请人到书斋闲谈,然后根据朋友们讲的故事加工整理成小说。所以,他称自己的书斋为“聊斋”。
4、七录斋,明代著名文学家张溥的书斋取名“七录斋”。他自幼好学且勤于手抄,所读之书定要亲手抄录,抄了再读,读了烧毁,接着再抄,如此反复六七次之多,以达到“胸有成竹”,故此得名。
5、绿林书屋,鲁迅在上海的书斋名是“绿林书屋”。鲁迅在黑暗的时代为中国革命事业奔走呼号,一些反动文人却诬蔑他是“学匪”。他就把书屋取名“绿林”,以示嘲讽。
6、百梅书屋,国画大师齐白石35岁时,在故乡湘潭盖了一幢房屋,周围有许多梅花树,他对之非常喜欢,于是取名为“百梅书屋”。
一般而言可称为,斋、堂、庵、屋、庐,这些称呼中,斋是最常见的一种,斋的本义是斋戒,古代礼制中的祭祀和佛教都有斋戒仪式,而从事文化活动,其本质与“斋”所蕴含的宁心静神、修身养性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将书房冠名为“斋”,寄托的正是一种超凡脱世、物我两忘般的境界理想。
斋,说文:“斋,戒洁也。从示,_齐省声。”
它的本义是“斋戒”,意思是在祭祀之前保持自己的身心清洁。后“斋”引申为干净、整洁、安静的地方。比如王安石的《昭文斋》和刘鹗的《抱残守阙斋》,最著名的是蒲松龄的《聊斋》。
堂,的建筑特点是高大、宽敞、明亮。
因为书房大多比较明亮,所以常用“堂”来命名。如司马光的读书堂、李清照的归来堂、汤显祖的玉茗堂、甘龙的三希堂(因其中悬挂有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_《伯远帖》三件稀世墨宝而得名)。除了堂,还有“草堂”、“书堂”,如杜甫的浣花草堂,白居易的庐山草堂,纪晓岚的“阅微草堂”。
室:在古代的房子里,前面被称为“堂”,后面被一堵墙隔开;后面部分称为“室”,后引申指房屋、住宅,所以很多书房都以“室”命名。如刘禹锡的《陋室》,梁启超的《饮冰室》。
屋:单以“屋”字命名书房的很少,如清代叶燮的《二弃屋》。但是用“书屋”命名的比较多,如郑板桥的“青藤书屋”、汪士慎的“青杉书屋”等。
北宋藏书家钱和,书斋名为“钱氏书藏”。欧阳修号六一居士,书斋名为“六一堂”。明代书画家徐渭号清藤道士,书房名为“青藤书屋”。清初文学家梁清标号蕉林,其藏书处名为“蕉林书屋”。清初藏书家惠周易自号红豆主人,书斋名为“红豆书屋”。清代诗人袁枚,别署仓山居士,藏书处取名“小仓山房”。清代学者钱大昕晚号潜研老人,书斋名为“潜研堂”。清代藏书家周锡瓒号香严居士,书斋名为“香严书屋”。清代藏书家陶珠琳号五柳,藏书处名为“五柳居”。近代藏书家盛宣怀号愚斋,书斋也称“愚斋”。近代学者缪荃孙晚号艺风,书斋名为“艺风堂”。现代书画家齐白石晚年书斋名为“白石书屋”。
书房,古称书斋,是一些住宅内的一个房间,专门用作阅读、自修或工作之用。许多名人往往给自己的书斋起个名,用以寄情名志,或者自勉。
老学庵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书斋题名“老学庵”,他说,予取师旷“老而学如秉烛夜行”之语为书斋名,以此激励自己要活到老、学到老。
春在堂 清代学者俞樾在科举殿试时做的一首“试贴诗”,其中有一句“花落春犹在”。那时清王朝内忧外患,正是花叶飘零的时代。他的诗认为花虽落而春天还在,在朝廷看来是吉祥的,俞樾因此中了状元。为纪念这一荣幸,他就将书室取名为“春在堂”。
聊斋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应试落第后,喜欢请人到书斋闲谈,然后根据朋友们讲的故事加工整理成小说。所以,他称自己的书斋为“聊斋”。《聊斋志异》就是在“聊斋”里写成的。
三希堂 清乾隆皇帝读书处因收藏大书法家王羲之、王询、王献之三人的字帖,是三件稀世之宝,所以名叫“三希堂”。
绿林书屋 鲁迅在上海的书斋名是“绿林书屋”。鲁迅在黑暗的时代为中国革命事业奔走呼号,一些反动文人却诬蔑他是“学匪”。他就把书屋取名“绿林”,以示嘲讽。
百梅书屋 国画大师齐白石35岁时,在故乡湘潭盖了一幢房屋,周围有许多梅花树,他对之非常喜欢,于是取名为“百梅书屋”。
三松堂 哲学家冯友兰,身居北京大学燕南园多年,庭院内有三棵松树,虬曲盘旋,他把屋室命名为“三松堂”。
古槐书屋 红学家俞平伯,1919年移居北京朝阳门内老君堂79号宅院后,院内有棵古槐,书斋适在槐荫之下,故名其书斋为“古槐书屋”。
梅花草堂 画家朱屺瞻,抗日战争前在故乡太仓浏河的老宅田旁,遍植梅树,自题书斋名为“梅花草堂”。抗战胜利后,屺瞻老人移居上海,在南方购得一屋,又在屋旁种梅树数十棵,仍取室名为“梅花草堂”。
双柿斋 女画家、老舍夫人胡絜青,建国后在北京定居,所居庭院中有丹柿树一双,分列窗前,秋来硕果累累。胡絜青喜不自禁,将其居室命名为“双柿斋”。
瓜蒂庵 明史专家谢国祯,生前把攻读的书房叫“瓜蒂庵”。主人曾解释说,别人都在攻正史,我却忙着搞野史,搞零星边角史料。别人抱“西瓜”,我就捡“瓜蒂”。“瓜蒂”之说当然是自谦,匡正治学态度才为本意。
乾隆皇帝的书房名字
乾隆皇帝爱好文艺,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三希堂”,是对自己的勉励,“三希”即“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意思是士人希望成为贤人,贤人希望成为圣人,圣人希望成为知天之人。
西汉皇帝的书房叫什么?西汉皇帝的书房叫天禄阁及石渠阁。
天禄阁,汉未央宫藏e799bee5baa6e4b893e5b19e31333339653830书阁名。西汉初由丞相萧何主持营建,位于未央宫北部,南距前殿730米。《三辅故事》载:"天禄、石渠并阁名,在未央宫北,以阁秘书";汉武帝刘彻时"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天禄阁主要存放国家文史档案和重要图书典籍,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皇家图书、档案馆。汉成帝时,曾命著名学者刘向、扬雄等人在此阁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图书典籍的整理和校勘工作。"每一书成,向辄撰为一录,论其指归,辩其讹谬,叙而奏之",并著有《别录》,故刘向被后人誉为中国目录学之鼻祖。刘向死后,其子刘歆秉承父业,总括群篇,撰成《七略》,为中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为纪念刘向的功绩,后人在此阁原址上修建了刘向祠。天禄阁遗址在未央宫乡天禄阁小学内,今尚有高约10米、边长约20米、底部呈正方形的夯土台基可见。并立有文物保护石碑一座。 石渠阁,未央宫藏书阁名。西汉丞相萧何主持营建,位于未央宫的西北部,距天禄阁约520米。因阁下有石为渠导水,故名石渠阁。石渠阁是西汉时期国家最大的藏书阁。汉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曾"诏诸儒讲五经同异"。《后汉书·翟酺传》载:"孝宣论六经于石渠,学者滋盛,弟子万数。"此阁为一座高台殿阁建筑,现仍有一南北65米、东西67米、高约8米的夯土台基可见。石渠阁遗址在未央宫乡小刘寨村西南、周家河湾村东。 ,<<石渠宝笈》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宫廷编纂的大型著录文献,初编成书于乾隆十年(1745年),共编四十四卷。著录了清廷内府所藏历代书画藏品,分书画卷、轴、册九类。作为我国书画著录史上集大成者的旷古巨著,书中所著录的作品汇集了清皇室收藏最鼎盛时期的所有作品,而负责编撰的人员均为当时的书画大家或权威书画研究专家。 皇帝的书房叫什么拜托了各位 谢谢御书房
希望能帮助到你 明朝皇帝的书房叫什么不就是御书房咯~餐厅叫御膳房,哈哈~
清朝历代皇帝的书房是不是在同一个地方?不是的话,分别在那里?清朝时,南书房原来是皇帝读书的地方,位于乾清宫西南角,因为它zd在紫禁城内月华门之南,故名南书房。康熙十六年(1677)始设,命翰林入值南书房,起初只是陪皇帝谈诗论赋的文学仕从,后南书房逐步成为皇帝的机要秘书机构,许多重大决策在此做出。康熙实际上是把自己的私人书房变成内廷决策机构,以此取代议政王大臣会议,以加强皇权。但南书房并不是正式的 机构。等雍正朝成立军机处制度后,南书房就不再参与政务,而回归其文化侍从 之处的功能。
上书房则是皇子皇孙们读书的地方。位于乾清门内东侧南庑,建于雍正初,原来名为尚书房,道光年间改为上书房。门向北开,内共五间,凡皇子年界六龄,即入书房读书,一般派满汉大学士一人或二、三人为上书房总师傅,并设汉文师傅若干人,称为“谙达容”的满蒙师傅若干人,均多以贵臣充任,又有内外谙达之分,内谙达负责教授满蒙文,外谙达教授骑射。总师傅有事则来,不必日日入值。师傅们轮流入值,与皇子皇孙们相见,仅以捧手为礼而不下跪。每日寅时(凌晨3:00-5:00)来到书房早读,卯时(凌晨5:00-7:00)开课,午时(11:00-13:00)下学。各大节日放假一天,暑期上半课。 上书房讲的是哪个皇帝
本剧讲述的是乾隆帝青少年时代在上书房读书的一段故事。乾隆虽然很早就被朝野上下,包括雍正本人视为未来帝位的不二人选,但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也经历了很多的挫折、磨难和痛苦。
故事开始时,雍正因自觉身体虚弱,于是组织了一个策论考察众位zd皇子。四阿哥弘历坦诚直言,把自己在上书房的所学所知全部表述了出来,这种坦诚的态度反而触怒了皇帝。而三阿哥在师傅的指导下,通过走感情路线,刻意把自己装扮成一个孝子,感动了雍正内,使雍正立弘历为储的打算有所动摇。再加上弘历犯错,险些使雍正陷入险境,最终,在宫中形成了对储位的激烈争夺。三阿哥和五阿哥、田师傅在这场争斗中,对弘历使用了各种手段,使弘历两次被迫离开了上书房。但弘历不为所动,他坚持自己坦诚、坚定、仁厚的做人做事原则,最终克服了信任危机、感情危机、生死考验,终于重新获得了皇帝的信任和众人的叹服。 本剧以春夏秋冬四季为经纬线索。形成了单元剧加连续剧的戏剧格局,同时,容又以道德教育和戏剧性结合为主要叙事风格,形成了一种寓教于乐的审美关照。 乾隆皇帝(15)书房(5)
中国古代文人的书斋名?
本文2023-10-03 00:49:2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1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