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中文系本科四年的所学课程和要求阅读书目哪位同仁有?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3收藏

复旦大学中文系本科四年的所学课程和要求阅读书目哪位同仁有?,第1张

中国古代文学

1、山海经校注 袁珂 校注 巴蜀书社1993年

2、诗经注析 程俊英、蒋见元 注 中华书局1991年

3、楚辞选 马茂元 选注 人民文学1998年

4、论语译注 杨伯峻 译注 中华书局1980年

5、孟子译注 杨伯峻 译注 中华书局1960年

6、庄子校诠 战国·庄周,王叔珉 撰 中华书局2007年

7、墨子选译 战国·墨翟,谭家健、郑君华 注 上海古籍1990年

8、春秋左传注 战国·左丘明,杨伯峻注 中华书局1981年

9、国语译注 邬国义、胡果文等 译注 上海古籍1994年

10、战国策注释 汉·刘向 编,何建章注 中华书局1990年

11、史记选注集评 汉·司马迁,韩兆琦选注 海南2003年

12、汉书选 顾廷龙、王熙华 选注 古典文学1956年

13、古诗源 清·沈德潜 选 中华书局1963年

14、汉魏六朝诗选 余冠英 选注 人民文学1978年

15、汉魏六朝赋选 瞿蜕园 选注 上海古籍1979年

16、曹操集注 魏·曹操,夏传才 注 中州古籍1986年

17、曹植集校注 魏·曹植,赵幼文 校注 人民文学1984年

18、陶渊明集校笺 晋·陶渊明,杨勇校笺上海古籍2007年

19、搜神记 晋·干宝,汪绍楹 校注 中华书局1979年

20、世说新语校笺 南朝·宋·刘义庆,徐震堮 校笺 中华书局1984年

21、唐诗选注 葛兆光 选注 人民文学2007年

22、唐诗汇评 陈伯海 主编 浙江教育1995年

23、唐人小说 汪辟疆 选编 中华书局1978年

24、资治通鉴选评 宋·司马光主编,施丁 选评 上海古籍2003年

25、古文观止 清·吴楚材、吴调侯 选编 中华书局2007年

26、王勃诗解 唐·王勃,聂文郁 解 青海人民1980年

27、陈子昂诗注 唐·陈子昂,彭庆生注 四川人民1981年

28、王维集校注 唐·王维,陈铁民校注 中华书局1997年

29、李白集校注 唐·李白,瞿蜕园、朱金城校注 上海古籍1980年

30、杜诗详注 唐·杜甫,清·仇兆鳌注 中华书局1979年

31、白居易集笺校 唐·白居易,朱金城 校注 上海古籍1998年

32、韩愈集 唐·韩愈,卞孝萱、张清华 选编 凤凰2006年

33、柳宗元集 唐·柳宗元,尚永亮、洪迎华选编 凤凰2007年

34、李贺诗集 唐·李贺,叶葱奇 疏注 人民文学1980年

35、李商隐诗选 唐·李商隐,刘学锴、余恕诚 选注 人民文学1986年

36、杜牧选集 唐·杜牧,朱碧莲 选注 上海古籍1995年

37、唐五代诗选 乔力 选注 人民文学2000年

38、宋诗选注 钱锺书 选注 人民文学2005年

39、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 高海夫 主编 三秦1998年

40、宋词三百首笺注 清·上疆村民重编,唐圭璋 笺注 人民文学2005年

41、话本选 吴晓玲等 选注 人民文学1984年

42、欧阳修选集 宋·欧阳修,陈新、杜维沫 选注 上海古籍1986年

43、王安石选集 宋·王安石,王兆鹏、黄崇浩 选注 凤凰2006年

44、苏轼诗选 宋·苏轼,王水照 选注 上海古籍1984年

45、黄庭坚选集 宋·黄庭坚,黄宝华选注上海古籍1991年

46、淮海居士长短句 宋·秦观,徐培均校注 上海古籍1985年

47、李清照集笺注 宋·李清照,徐培均选注 上海古籍2002年

48、陆游选集 宋·陆游,朱东润 选注 上海古籍1979年

49、稼轩词编年笺注 宋·辛弃疾,邓广铭笺注 上海古籍1993年

50、杨万里选集 宋·杨万里,周汝昌选注上海古籍1979年

51、范成大诗选 宋·范成大,周汝昌选注人民文学1959年

52、姜白石词编年笺校 宋·姜夔,夏承焘笺校 上海古籍1981年

53、金元明清词选 夏承焘、张璋 选编 人民文学1983年

54、关汉卿全集校注 元·关汉卿,王学奇等校注 河北教育1988年

55、集评校注西厢记 元·王实甫,王季思校注、张人和 集评 上海古籍1987年

56、元本琵琶记校注 元·高明,钱南扬校注 上海古籍1980年

57、全元散曲简编 隋树森 选编 上海古籍1984年

58、震川先生集 明·归有光,周本淳校点上海古籍2007年

59、汤显祖戏曲集 明·汤显祖,钱南扬 校点 上海古籍1978年

60、明诗别裁集 清·沈德潜、周淮选编 上海古籍1979年

61、明六十家小品文精品 夏咸淳选注 上海社科1995年

62、三国演义 明·罗贯中 人民文学1973年

63、水浒传 明·施耐庵 人民文学1975年

64、西游记 明·吴承恩 人民文学1955年

65、金瓶梅词话 明·兰陵笑笑生 人民文学1985年

66、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明·冯梦龙 编 人民文学1958、1956、1958年

67、二拍(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明·凌濛初 上海古籍1982年、人民文学1996年

68、全本新注聊斋志异 清·蒲松龄,朱其铠注 人民文学1989年

69、红楼梦 清·曹雪芹、高鹗 人民文学1996年

70、儒林外史 清·吴敬梓 人民文学1995年

71、长生殿 清·洪升 人民文学1991年

72、桃花扇 清·孔尚任 人民文学1991年

73、清诗精华录 钱仲联、钱学增 选注 齐鲁书社1987年

74、桐城派文选 漆绪邦、王凯符等 选注 安徽人民1984年

75、龚自珍全集 清·龚自珍 中华书局1959年

76、近代诗钞 钱仲联 选编 江苏古籍1993年

77、近三百年名家词选 龙榆生 选编 上海古籍1979年

78、三侠五义 清·石玉昆 广大人民1980年

79、诗集传 宋·朱熹 撰 凤凰2007年

80、楚辞补注 宋·洪兴祖 补注 中华书局1983年

81、四书章句集注 宋·朱熹撰,金良年 译 上海古籍2006年

82、老子今注今译 陈鼓应 注译 商务印书馆2003年

83、荀子译注 战国·荀况,张觉 译注 上海古籍1995年

84、韩非子选译 战国·韩非, 沈玉成、郭咏志 选译 上海古籍1991年

85、史记(本纪、世家、列传部分)汉·司马迁 中华书局1957年

86、汉书(本纪、列传部分)汉·班固 中华书局1979年

87、乐府诗集 宋·郭茂倩 编 中华书局1979年

88、文选 梁·萧统 编 上海古籍1998年

89、六朝文絜笺注 清·许梿评选,黎经浩 笺注 上海古籍1982年

90、阮籍集校注 晋·阮籍,陈伯君校注 中华书局1987年

91、嵇康集校注 晋·嵇康,戴明扬校注 人民文学1962年

92、庾子山集注 北周·庾信,清·倪璠注中华书局1980年

93、唐诗别裁集 清·沈德潜选编 上海古籍1979年

94、瀛奎律髓汇评 元·方回评,李庆甲 集评点校 上海古籍2005年

95、敦煌变文选注 项楚 选注 中华书局2006年

96、花间集评注 后蜀·赵崇祚编,李冰岩 评注 人民文学1993年

97、骆林海集笺注 唐·骆宾王,清·陈熙晋笺注 上海古籍1985年

98、孟浩然诗集笺注 唐·孟浩然,佟培基笺注 上海古籍2000年

99、高适诗集编年笺注 唐·高适,刘开扬笺注 中华书局1981年

100、岑参集校注 唐·岑参,陈铁民、侯忠义校注 上海古籍2004年

101、王昌龄诗注 唐·王昌龄,李云逸注 上海古籍1984年

102、刘长卿诗编年笺注 唐·刘长卿,储仲君笺注 中华书局1996年

103、韦应物集校注 唐·韦应物,陶敏、王友胜校注 上海古籍1998年

104、刘禹锡集 唐·刘禹锡,吴在庆选编 凤凰2007年

105、皮子文薮 唐·皮日休,萧涤非、郑庆笃整理 上海古籍1981年

106、南唐二主词校订 南唐·李璟、李煜,王仲闻校订 人民文学1957年

107、南宋诗举要 高步瀛 选注 上海古籍1978年

108、绝妙好词笺 宋·周密 编,清·査为仁、厉鹗笺 上海古籍1984年

109、乐章集校注 宋·柳永,薛瑞生校注 中华书局1994年

110、清真集校注 宋·周邦彦,孙虹、薛瑞生校注 中华书局2007年

111、吴梦窗词笺释 宋·吴文英,杨铁夫笺释 广东人民1992年

112、元好问诗文选注 元·元好问,钟惺选注 上海古籍1990年

113、元曲选 明·臧懋循 选编 中华书局1977年

114、袁宏道集笺校 明·袁宏道,钱伯城笺校 上海古籍1981年

115、张岱诗文集 明·张岱,夏咸淳校点 上海古籍1991年

116、纳兰词笺注 清·纳兰性德,张草纫 笺注 上海古籍1999年

117、阅微草堂笔记 清·纪昀,汪贤渡点校 上海古籍2005年

118、曾国藩诗文集 清·曾国藩,王澧华点校 上海古籍2005年

119、人精路实操笺注 清·黄遵宪,钱仲联笺注 上海古籍1981年

120、晚清文选 郑振铎 编 上海书店1987年

(高建中 主选)

陆贾(约公元前240年—公元前170年),汉族,汉初楚国人,西汉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

陆贾早年追随刘邦,因能言善辩常出使诸侯。刘邦和文帝时,两次出使南越,说服赵佗臣服汉朝,对安定汉初局势做出极大的贡献。吕后时,说服陈平、周勃等同力诛吕。著有《新语》等。

陆贾是汉代第一位力倡儒学的思想家,他针对汉初特定的时代和政治需要,以儒家为本、融汇黄老道家及法家思想,提出“行仁义、法先圣,礼法结合、无为而治”,为西汉前期的统治思想奠定了一个基本模式。

本名

陆贾

所处时代

西汉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楚国

出生日期

约公元前240年

治国理念人物评价主要作品史书记载轶闻典故相关争议后世纪念

生平经历

早期经历

陆贾,汉初时楚国人,楚汉相争时以幕僚的身份追随高祖刘邦,因能言善辩常出使游说各路诸侯,深得刘邦赏识,被誉为“有口辩士”。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赵高杀害秦二世,派人来见刘邦,想签订盟约以瓜分关中,刘邦认为是诈计,就派郦生、陆贾前去游说,用私利诱惑秦军将领,趁机攻破了武关。汉高祖四年(前203年),刘邦派陆贾游说项羽,让项羽释放被俘的父亲、吕后等人,未能成功。

说臣南越

刘邦平定中原后,赵佗(也称尉他、尉佗)已在南越称王,因国家初定,刘邦便派陆贾出使南越,游说赵佗归附汉朝。陆贾到后,赵佗接见非常不礼貌。[8]陆贾便细数赵佗的中原出身,斥责他忘本而不讲礼仪,[9]随后结合楚汉之争的历史,指出南越和汉朝实力上的强弱悬殊,晓以情理,迫使赵佗改颜谢罪。[10]

陆贾(右)和赵佗塑像

赵佗问及他与萧何、曹参、韩信谁更高明,陆贾回答赵佗似乎更高明。赵佗很高兴,又拿自己和刘邦进行比较,陆贾明确答复汉王远胜赵佗。[11]赵佗对陆贾的说辞非常满意,愿意遵从汉朝约束,接受南越王封号,对汉称臣,并留陆贾宴饮数月。陆贾回朝汇报,刘邦非常满意,任为太中大夫。[12]

进献新语

汉得天下后,陆贾经常在刘邦面前称引《诗经》、《尚书》等儒家典籍,刘邦讨厌儒生,[13]因而骂道:“我马上打得天下,要诗书何用!”陆贾反驳说:“马上得到天下,岂能在马上治理!”[14]随后陆贾援引历史,以商周和秦朝的兴亡为例,向刘邦说明行仁义的重要性。[15]

刘邦听后面有惭色,便命陆贾著书论述秦亡汉兴、天下得失的道理,以资借鉴。陆贾遂著文十二篇,每奏一篇,刘邦都极力称赞,称其书为“新语”。[16]

称病归隐

刘邦死后,惠帝懦弱,吕后掌权,想封吕姓诸人为王,又担心大臣不服,据理力争。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下,陆贾知道事不可为,便称病辞官,在好畤安家落户。[17]

陆贾变卖了出使南越时所得的财物,共计千金,便均分给自己的五个儿子每人两百金,让他们各治生产。[18]陆贾自己则坐着华贵的车辆,带着十个舞乐侍从和一口价值百金的宝剑,轮流到五个儿子家里居住,每家住十天,将来死在哪个儿子家里,就得到他的这些随身之物。由于陆贾常到其他地方作客,每人一年也不过轮流两三次,很好的避免了老来色难的困境。[19]

协同灭吕

吕后掌权时,外戚的许多吕姓都被封了王,总揽朝政大权,打算劫持少帝,篡夺刘氏天下。陈平很担忧,但力所不及,又怕祸及自身,于是常静居深思,考虑对策。[20]陆贾前去问候,没有通报就直接走进房中,当时陈平正在思索问题,没有看见。陆贾指出陈平担心诸吕篡权,少主危殆的事实,进言说:“国定安定时,要留意丞相;国家危险,要留意将军;将相和睦,人民就会归顺朝廷。”[21]因而建议陈平结交周勃,以保护社稷。

陈平采用陆贾之计,献五百金为周勃祝寿,周勃亦投桃报李,从此将相深交,吕氏的阴谋因此一再受挫。[22]为了感谢陆贾,陈平以“饮食费”为名,送了他一百名奴婢,五十辆马车,五百万钱。陆贾用这些财物在公卿中游说,名声大震。在诛灭吕氏,拥立文帝的过程中,出力颇多。[23]

再入南越

诛灭吕氏后,文帝即位,通告诸侯和四方边境之国,广施盛德。当时赵佗已趁机自封为“南越武帝”。[24]于是汉文帝派人修复赵佗先人在真定的坟墓,增设守墓之人,按时祭祀,并厚待赵佗尚在中原的兄弟,同时寻觅可以出使南越的人。[25]陈平等人举荐陆贾,文帝同意。

陆贾第二次出使南越,见赵佗后,宣示文帝诏书(即《赐南粤王赵佗书》),赵佗表示愿意放弃帝号,去除僭越的各项礼仪,永为藩臣,地位如同诸侯。[26]陆贾不辱使命,回朝禀报,文帝非常高兴。

汉文帝前元十年(公元前170年),陆贾寿终正寝。[27]

治国理念

●行仁义、法先圣

陆贾是汉代第一位力倡儒学的思想家,其思想主要融汇黄老道家及法家思想,而最后归本于儒家的仁义观,对儒家思想做出了新的发展,在西汉初期儒学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由先秦儒学向汉代儒学转变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链环。

儒家力倡“人主天下之仪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 ,强调君主在国家政治、道德生活中必须起到表率作用,认为国家的命运与君主的道德修养水平密切相关。陆贾继承了先秦儒家的这套德化理论,认为秦亡就是因为不施仁义、专任刑罚, 骄奢靡丽以及重用赵高等奸佞之臣所致,因此他认为汉家王朝要想不重蹈秦亡之覆辙,就必须反秦道而行之:“行仁义而轻刑罚; 闭利门而尚德义; 锄佞臣而求贤圣”,定下了带有强烈儒学色彩的三大为政原则。

同时,为了使儒家学说更加适应汉初政治统治的需要,他在坚持儒家基本思想倾向的同时,已经公开地从道家、阴阳家、法家等诸子各家中吸取合理的思想资料以充实儒家的思想体系,开启了汉代儒学重构的先河。[28]

●无为而治、不废有为

陆贾的“夫道莫大于无为”的思想来源于道家黄老之学。[29]陆贾的无为并不是由作为宇宙本根的道的无为推演出来的,而是从秦王朝骤亡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是与秦始皇的滥用刑罚的有为相对立的。他用道家的思想原则把法家和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和糅合,使得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更加贴近实际,更能解决问题。

陆贾并不排斥有为,他认为如果没有人为的努力,社会就不能进步;[30]既然圣人都有为,那么君子当然也要有为;有为不是妄为,而必须以道为准。主张对一切凡人力所能为、又必须为的事,均应该尽力而为之。[31]

在陆贾思想中,无为和有为是有机的统一,是治道的一体两面,以有为求无为,在有为的基础上,达到无为的最高境界,即要求君王积极有为,依仗自身修养制定出一套社会秩序,然后将这套政治社会秩序落实在实际生活中,制礼定乐,教化天下。[32]

●文武并用、德刑相济

陆贾同时也改进了法学,他批评秦“法治”太过,主张“文武并用,德刑相济”,减废秦法,但仍然坚持治国必须依靠“法治”,只不过“法治”不再是治国之本,而是治国之末。陆贾还进一步提出减免赋税徭役,让利于民。要与民休息,不干民,不扰民,不加赋,做到“国不兴无事之功,家不藏无用之器,稀力役而省贡献”。

在历史观方面,陆贾继承了法家韩非的观点,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 先圣 、 中圣 、 后圣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陆贾不仅意识到了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而且还接触到了国家和法律的起源。陆贾在继承与发挥法家理论基础上形成的这种权变学说,表达了汉初地主阶级在夺取政权后积极巩固和发展封建统治的新制度的愿望,具有积极的意义。[33]

●天人感应、规限人君

陆贾天人学说中的阴阳灾异思想来源于阴阳家。陆贾一方面继承与发挥了《易传》与《荀子》的唯物主义观点,但同时也吸收进了阴阳家的一些天人感应、阴阳灾异的迷信思想。[34]陆贾虽从天人相分的角度要求君主握道而治,依德而行,但是在封建社会中君主是人间最高的权威,君主可以统治万民,但却没有人能制约君主,因此只有借这种可与人感应的天来警戒、威吓人君,使其因天变而正其失,理其端而正其本 ,而起到一种规劝和限制人君胡作非为的作用。

总之,陆贾不仅为儒学在汉初的复兴立下了汗马功劳,并且为儒学在汉代的发展指出了方向,因此他是上承孟子、荀子,下启贾谊、董仲舒的汉代重要儒家人物,他的思想是由先秦儒学发展到董仲舒的今文经学的一个中间环节。这种天人感应说,在汉代肇端于陆贾。陆贾和贾谊的这些天人感应的思想,后来被董仲舒发展成天人合一的神学目的论。[31]

人物评价

班固:陆贾位止大夫,致仕诸吕,不受忧责,从容平、勃之间,附会将相以强社稷,身名俱荣。[35]

王充:(《新语》)言可采行,事美足观,鸿知所言,参贰经传,虽古圣之言,不能过增。[36]

刘渊:吾每观书传,常鄙随陆(贾)无武,绛灌无文。[37]

刘勰:汉室陆贾,首发奇采,赋《孟春》而进《新语》,其辩之富矣。[38]

钟惺:逆取顺守’,自是三代以后有天下不易之道。此语已先贾生辈发之,自是汉文治首功。

薛稷:陆贾南行,责蛮夷之失礼;陈汤西讨,诛单于之暴慢。终令赵佗贡职,郅支传首,竹帛所载,斯其庶乎![39]

刘知几:刘氏初兴,书唯陆贾而已。[40]

刘克庄:郦烹未久蒯几烹,陆子优游享令名。南帝称臣橐金返,更推馀智教陈平。[41]

徐钧:溺冠骑项不知儒,马上功成习未除。新语见称应有意,当时人未说诗书。[42]

彭时:往者奉使之臣,充以驿人驵夫,招衅启戎,职此之故。今宜择内蕴忠悃,外工专对,若陆贾、富弼其人者,使备正介之选,庶不失辞辱国。[43]

屈大均:自古文人至越者,始陆贾,继终军,皆有光于越。[44]

潘永因:言语一科,岂尽悬河。清谈差胜,专对无多。词正鲁连,能排西帝;语新陆贾,可服南佗。[45]

主要作品

《汉书·艺文志》记载:“陆贾二十三篇”,除《新语》十二篇外,其他都失传了。陆贾有赋三篇,今已失传;[46]另有《楚汉春秋》,[47]当为秦末与楚汉相争的历史著作,[48]后在流传中散佚,清代茆泮林编过《楚汉春秋》辑佚。

史书记载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49]

《汉书·郦陆朱刘叔孙传》[35]

轶闻典故

马上得天下

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 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 陆生 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后因以“马上得天下”为武功建国之典。

陆贾分金

孝惠帝 时, 吕太后用事,欲王诸吕 , 陆生自度不能争之,乃病免家居。出所使越得橐中装卖千金,分其子,子二百金,令为生产。(《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后因以“陆贾分金”谓休官后平分家产与子孙以为生计。

相关争议

籍贯出身

陆贾,楚人,关于西汉时陆氏的起源学术界有三种:1、田姓陆氏,齐宣王之後;2、芈姓陆氏;3、陆浑国之后。但关于陆贾之具体籍贯,自唐时已不可考。

《史记索隐》引《陈留风俗传》云:“陆氏,春秋时陆浑国之后。晋侯伐之,故陆浑子奔楚。贾其后”。“陆浑国”即《春秋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前638)所说的“陆浑之戎”,本为少数民族部落名,居于河南伊、洛一带,陆浑子奔楚,事在昭公十七年(前525)。可见,陆贾之祖先乃移居于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他后来善于做少数民族的工作,或许与这种出身不无关系。[31]

陆贾(读音:lujia)(约前240年—前170年),汉族,汉初楚国人,西汉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

陆贾早年追随刘邦,因能言善辩常出使诸侯。刘邦和文帝时,两次出使南越,说服赵佗臣服汉朝,对安定汉初局势做出极大的贡献。吕后时,说服陈平、周勃等同力诛吕。著有《新语》等。

陆贾是汉代第一位力倡儒学的思想家,他针对汉初特定的时代和政治需要,以儒家为本、融汇黄老道家及法家思想,提出“行仁义、法先圣 , 礼法结合、无为而治”,为西汉前期的统治思想奠定了一个基本模式。

(概述图陆贾像来源)

基本介绍 本名 :陆贾 所处时代 :西汉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楚国 出生时间 :约前240年 去世时间 :前170年 主要作品 :《新语》 主要成就 :治国理念,招抚南越,联力诛吕 生平经历,早期经历,说臣南越,进献新语,称病归隐,协同灭吕,再入南越,治国理念,人物评价,主要作品,史书记载,轶闻典故,马上得天下,陆贾分金,相关争议,籍贯出身,新语真伪,学派归属,后世纪念,陆贾墓,相关遗迹, 生平经历 早期经历 陆贾,汉初时楚国人,楚汉相争时以幕僚的身份追随高祖刘邦,因能言善辩常出使游说各路诸侯,深得刘邦赏识,被誉为“有口辩士”。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赵高杀害秦二世,派人来见刘邦,想签订盟约以瓜分关中,刘邦认为是诈计,就派郦生、陆贾前去游说,用私利诱惑秦军将领,趁机攻破了武关。汉高祖四年(前203年),刘邦派陆贾游说项羽,让项羽释放被俘的父亲、吕后等人,未能成功。 说臣南越 刘邦平定中原后,赵佗 (也称 尉他 、 尉佗 ) 已在南越称王,因国家初定,刘邦便派陆贾出使南越,游说赵佗归附汉朝。陆贾到后,赵佗接见非常不礼貌。陆贾便细数赵佗的中原出身,斥责他忘本而不讲礼仪,随后结合楚汉之争的历史,指出南越和汉朝实力上的强弱悬殊,晓以情理,迫使赵佗改颜谢罪。 陆贾(右)和赵佗塑像 赵佗问及他与萧何、曹参、韩信谁更高明,陆贾回答赵佗似乎更高明。赵佗很高兴,又拿自己和刘邦进行比较,陆贾明确答复汉王远胜赵佗。赵佗对陆贾的说辞非常满意,愿意遵从汉朝约束,接受南越王封号,对汉称臣,并留陆贾宴饮数月。陆贾回朝汇报,刘邦非常满意,任为太中大夫。 进献新语 汉得天下后,陆贾经常在刘邦面前称引《诗经》、《尚书》等儒家典籍,刘邦讨厌儒生,因而骂道:“我马上打得天下,要诗书何用!”陆贾反驳说:“马上得到天下,岂能在马上治理!”随后陆贾援引历史,以商周和秦朝的兴亡为例,向刘邦说明行仁义的重要性。 刘邦听后面有惭色,便命陆贾著书论述秦亡汉兴、天下得失的道理,以资借鉴。陆贾遂著文十二篇,每奏一篇,刘邦都极力称赞,称其书为“新语”。 称病归隐 刘邦死后,惠帝懦弱,吕后掌权,想封吕姓诸人为王,又担心大臣不服,据理力争。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下,陆贾知道事不可为,便称病辞官,在好畤安家落户。 陆贾变卖了出使南越时所得的财物,总计千金,便均分给自己的五个儿子每人两百金,让他们各治生产。陆贾自己则坐着华贵的车辆,带着十个舞乐侍从和一口价值百金的宝剑,轮流到五个儿子家里居住,每家住十天,将来死在哪个儿子家里,就得到他的这些随身之物。由于陆贾常到其他地方作客,每人一年也不过轮流两三次,很好的避免了老来色难的困境。 协同灭吕 吕后掌权时,外戚的许多吕姓都被封了王,总揽朝政大权,打算劫持少帝,篡夺刘氏天下。陈平很担忧,但力所不及,又怕祸及自身,于是常静居深思,考虑对策。陆贾前去问候,没有通报就直接走进房中,当时陈平正在思索问题,没有看见。陆贾指出陈平担心诸吕篡权,少主危殆的事实,进言说:“国定安定时,要留意丞相;国家危险,要留意将军;将相和睦,人民就会归顺朝廷。”因而建议陈平结交周勃,以保护社稷。 陈平采用陆贾之计,献五百金为周勃祝寿,周勃亦投桃报李,从此将相深交,吕氏的阴谋因此一再受挫。为了感谢陆贾,陈平以“饮食费”为名,送了他一百名奴婢,五十辆马车,五百万钱。陆贾用这些财物在公卿中游说,名声大震。在诛灭吕氏,拥立文帝的过程中,出力颇多。 再入南越 诛灭吕氏后,文帝即位,通告诸侯和四方边境之国,广施盛德。当时赵佗已趁机自封为“南越武帝”。于是文帝派人修复赵佗先人在真定的坟墓,增设守墓之人,按时祭祀,并厚待赵佗尚在中原的兄弟,同时寻觅可以出使南越的人。陈平等人举荐陆贾,文帝同意。 陆贾第二次出使南越,见赵佗后,宣示文帝诏书 (即《赐南越王赵佗书》) ,赵佗表示愿意放弃帝号,去除僭越的各项礼仪,永为藩臣,地位如同诸侯。陆贾不辱使命,回朝禀报,文帝非常高兴。 汉文帝前元十年(前170年),陆贾寿终正寝。 治国理念 ●行仁义、法先圣 陆贾是汉代第一位力倡儒学的思想家,其思想主要融汇黄老道家及法家思想,而最后归本于儒家的仁义观,对儒家思想做出了新的发展,在西汉初期儒学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由先秦儒学向汉代儒学转变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链环。 儒家力倡“人主天下之仪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 ,强调君主在国家政治、道德生活中必须起到表率作用,认为国家的命运与君主的道德修养水平密切相关。陆贾继承了先秦儒家的这套德化理论,认为秦亡就是因为不施仁义、专任刑罚, 骄奢靡丽以及重用赵高等奸佞之臣所致,因此他认为汉家王朝要想不重蹈秦亡之覆辙,就必须反秦道而行之:“行仁义而轻刑罚; 闭利门而尚德义; 锄佞臣而求贤圣”,定下了带有强烈儒学色彩的三大为政原则。 同时,为了使儒家学说更加适应汉初政治统治的需要,他在坚持儒家基本思想倾向的同时,已经公开地从道家、阴阳家、法家等诸子各家中吸取合理的思想资料以充实儒家的思想体系,开启了汉代儒学重构的先河。 ●无为而治、不废有为 陆贾的“夫道莫大于无为”的思想来源于道家黄老之学。陆贾的无为并不是由作为宇宙本根的道的无为推演出来的,而是从秦王朝骤亡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是与秦始皇的滥用刑罚的有为相对立的。他用道家的思想原则把法家和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和糅合,使得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更加贴近实际,更能解决问题。 陆贾并不排斥有为,他认为如果没有人为的努力,社会就不能进步;既然圣人都有为,那么君子当然也要有为;有为不是妄为,而必须以道为准。主张对一切凡人力所能为、又必须为的事,均应该尽力而为之。 在陆贾思想中,无为和有为是有机的统一,是治道的一体两面,以有为求无为,在有为的基础上,达到无为的最高境界,即要求君王积极有为,依仗自身修养制定出一套社会秩序,然后将这套政治社会秩序落实在实际生活中,制礼定乐,教化天下。 ●文武并用、德刑相济 陆贾同时也改进了法学,他批评秦“法治”太过,主张“文武并用,德刑相济”,减废秦法,但仍然坚持治国必须依靠“法治”,只不过“法治”不再是治国之本,而是治国之末。陆贾还进一步提出减免赋税徭役,让利于民。要与民休息,不干民,不扰民,不加赋,做到“国不兴无事之功,家不藏无用之器,稀力役而省贡献”。 在历史观方面,陆贾继承了法家韩非的观点,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 先圣 、 中圣 、 后圣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陆贾不仅意识到了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而且还接触到了国家和法律的起源。陆贾在继承与发挥法家理论基础上形成的这种权变学说,表达了汉初地主阶级在夺取政权后积极巩固和发展封建统治的新制度的愿望,具有积极的意义。 ●天人感应、规限人君 陆贾天人学说中的阴阳灾异思想来源于阴阳家。陆贾一方面继承与发挥了《易传》与《荀子》的唯物主义观点,但同时也吸收进了阴阳家的一些天人感应、阴阳灾异的迷信思想。陆贾虽从天人相分的角度要求君主握道而治,依德而行,但是在封建社会中君主是人间最高的权威,君主可以统治万民,但却没有人能制约君主,因此只有借这种可与人感应的天来警戒、威吓人君,使其因天变而正其失,理其端而正其本 ,而起到一种规劝和限制人君胡作非为的作用。 总之,陆贾不仅为儒学在汉初的复兴立下了汗马功劳,并且为儒学在汉代的发展指出了方向,因此他是上承孟子、荀子,下启贾谊、董仲舒的汉代重要儒家人物,他的思想是由先秦儒学发展到董仲舒的今文经学的一个中间环节。这种天人感应说,在汉代肇端于陆贾。陆贾和贾谊的这些天人感应的思想,后来被董仲舒发展成天人合一的神学目的论。 人物评价 班固:陆贾位止大夫,致仕诸吕,不受忧责,从容平、勃之间,附会将相以强社稷,身名俱荣。 王充: (《新语》) 言可采行,事美足观,鸿知所言,参贰经传,虽古圣之言,不能过增。 刘渊:吾每观书传,常鄙随陆 (贾) 无武,绛灌无文。 刘勰:汉室陆贾,首发奇采,赋《孟春》而进《新语》,其辩之富矣。 钟惺:逆取顺守’,自是三代以后有天下不易之道。此语已先贾生辈发之,自是汉文治首功。 薛稷:陆贾南行,责蛮夷之失礼;陈汤西讨,诛单于之暴慢。终令赵佗贡职,郅支传首,竹帛所载,斯其庶乎! 刘知几:刘氏初兴,书唯陆贾而已。 刘克庄:郦烹未久蒯几烹,陆子优游享令名。南帝称臣橐金返,更推余智教陈平。 徐钧:溺冠骑项不知儒,马上功成习未除。新语见称应有意,当时人未说诗书。 彭时:往者奉使之臣,充以驿人驵夫,招衅启戎,职此之故。今宜择内蕴忠悃,外工专对,若陆贾、富弼其人者,使备正介之选,庶不失辞辱国。 屈大均:自古文人至越者,始陆贾,继终军,皆有光于越。 潘永因:言语一科,岂尽悬河。清谈差胜,专对无多。词正鲁连,能排西帝;语新陆贾,可服南佗。 主要作品 《汉书·艺文志》记载:“陆贾二十三篇”,除《新语》十二篇外,其他都失传了。陆贾有赋三篇,今已失传;另有《楚汉春秋》,当为秦末与楚汉相争的历史著作,后在流传中散佚,清代茆泮林编过《楚汉春秋》辑佚。 史书记载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汉书·郦陆朱刘叔孙传》 轶闻典故 马上得天下 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 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 陆生 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后因以“马上得天下”为武功建国之典。 陆贾分金 孝惠帝 时, 吕太后用事,欲王诸吕 , 陆生自度不能争之,乃病免家居。出所使越得橐中装卖千金,分其子,子二百金,令为生产。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后因以“陆贾分金”谓休官后平分家产与子孙以为生计。 相关争议 籍贯出身 陆贾,楚人,关于西汉时陆氏的起源学术界有三种:1、田姓陆氏,齐宣王之后;2、芈姓陆氏;3、陆浑国之后。但关于陆贾之具体籍贯,自唐时已不可考。 《史记索隐》引《陈留风俗传》云:“陆氏,春秋时陆浑国之后。晋侯伐之,故陆浑子奔楚。贾其后”。“陆浑国”即《春秋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前638)所说的“陆浑之戎”,本为少数民族部落名,居于河南伊、洛一带,陆浑子奔楚,事在昭公十七年(前525)。可见,陆贾之祖先乃移居于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他后来善于做少数民族的工作,或许与这种出身不无关系。 新语真伪 对《新语)的真伪,也有人怀疑过,但大多数学者认为还是真的。如明代钱福就认为《新语》是“随时论奏,非若后世之著述次第成一家言也然其言既与迁传合,而篇次至于今不讹其为真本无疑。”张岱年也认为:“《新语》是陆贾的著作,这是应当肯定的。”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学界曾就《新语》一书真伪问题展开过一次讨论,胡适、罗根泽、余嘉锡等人肯定其真,而梁启超、张西堂、孙次舟等则论其伪。 学派归属 后人对陆贾的评论主要集中在其思想的学派属性上,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1、儒家说 这种观点,把陆贾归之儒家,并认为是汉初"最早最纯"的儒家。

最早将陆贾归入儒家的是班固,他在《汉书·艺文志》的儒家类列有"陆贾二十三篇"。班固在《宾戏》中对陆贾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陆贾继承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是儒家的忠实传人。东汉哲学家王充认为陆贾不仅可以与西汉大儒董仲舒并列,而且董仲舒还是陆贾思想的继承者。 自从班固和王充定下了这个调子以后,历代许多学者均沿袭这一观点,认陆贾为儒家。如:宋人黄震;明人钱福;清人严可均等,认为《新语》为儒家者颇不乏人,且越往后评价越高。 2、杂家说、道家说

较早指出这一问题的是宋人石介。他在《汉论》认为陆贾之思想并不纯乎儒,而是霸王道杂之的。

到了近代,怀疑其非为儒家思想者越来越多。胡适认为《新语》中既有儒家思想,又有法家和道家思想,在《述陆贾的思想》一文中,胡适更明确指出此书是杂家。

到了当代,一些学者把陆贾称为“新道家”,认为《新语》是汉初新道家的代表作。如萧董父;熊铁基。 评析 上述两种看法各有所据,但均有各执一偏之嫌。这实质上涉及到如何看待儒家的问题。 主儒家说者,往往有意无意地突出陆贾继承孔孟,“崇王道、黜霸术”的一面,而抹煞其受道家或法家思想影响的一面。从中国思想史发展的实际来看,自荀子开始,已开创了以儒为主,兼采各家的兼容并蓄的学风,到了西汉,陆贾、贾谊承其风,董仲舒则集其大成,后世学者也莫不因之。许多学者之所以认陆贾和董仲舒为"醇正",正说明他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承认这种以儒为主兼收并蓄是必然的、合理的发展趋势。 后世纪念 陆贾墓 主词条:陆贾墓 陆贾墓位于陕西省永寿县店头镇桃花塬边,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陆贾墓三面环沟,一面接塬,现属店头镇关牛山林场,周围松柏杂树交翠。墓前原有明嘉靖十八年(1539)石碑一通,上书“汉太中大夫陆公贾墓”,署“清代陕西巡托毕沅”,现已毁。 相关遗迹 好畤村东边的东原上,有一村,当地人称为陆贾村(一说,陆贾在此隐居生活)。 湖南益阳资水南岸的一处地方,古地名叫陆贾山,传说陆贾出使南越时,曾在那里小居。 广州市越秀山、广州番禺区大夫山森林公园及岭南岭北都有陆贾的历史踪迹和纪念建筑。 (注: 陆贾筑泥来源:广州陈家祠广场雕塑; 陆贾石碑来源 )

钟祥,东通武汉,北接襄阳,西连荆门,南抵荆州,水陆交通便利,扼控郧邓荆襄,既为兵家必争之地,又为文化发达之乡。在历史上,钟祥名贯中原、荆楚,地位显要。钟祥历史悠久,尧舜洪荒,鲧禹治水,筑高台、开沟渠,在畅通黄河、理顺长江的同时,开出了一条汉水。钟祥即在汉水中游的东岸,江汉平原北端。今钟祥城中的兰台、阳春台、子胥台,就是当时楚人先祖所筑。历夏、商、西周,钟祥又经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个朝代,文明时期逾越四千余年。沧浪之原,汉水之滨,智慧的钟祥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郢中文化,留下了大量文化遗址、名胜古迹。\r\n钟祥,春秋战国时称郊郢、郢中,西汉时称郢县,东汉三国时称石城,两晋南北朝时称竟陵郡、长寿县,唐宋时称郢州,元朝时称安陆府,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开始称承天府、钟祥县,清朝称安陆府、钟祥县,县城至今仍称“郢中”。钟祥的文化风貌和特色,表现于“一主三辅”。一主:是楚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也是楚文化繁荣发展的中心;三辅:(一)是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在长江、汉水流域争夺的关键地带之一;(二)完整精美、金碧辉煌的明代古建筑群体——明陵、明宫、明殿;(三)源远流长、历朝连贯的综合文化遗产。\r\n所谓一主即:钟祥——郢中,是楚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也是楚文化繁荣发展的中心\r\n第一,这里是楚国强凌江汉的开疆立国之地。公元前八世纪,楚子熊通强兵过汉,会盟诸侯,自号为楚武王,从此拉开了强大楚国的序幕。钟祥,就是楚武王豢养战鹰、练兵演阵、征伐江汉诸国的前哨阵地、陪都郊郢。《春秋左传》记载:公元前710年,楚武始强凌江汉;公元前706年,楚武王开始伐随;公元前704年,楚屈瑕军次于郊郢,抵御随、绞、州、蓼四国之师;公元前690年,楚武王再次征随;操练“荆尸”的阵法,用孓戟武装军队,病逝于郊郢_木山下。夫人邓曼、令尹斗析、莫敖屈重秉承楚武王遗志,会盟随侯于汉水之东;楚国大军渡到汉水西岸,才发丧祭奠楚武王。\r\n今钟祥境内汉水西岸二公里的丘陵黄土坡(地名),有一大片东周墓葬群。1988年从墓葬中出土了一大批珍贵文物,就有楚武王与夫人邓曼伐随时期的重要实物。此地距钟祥城四公里,紧邻此墓葬群西北隅还有“十三庙”(地名)墓葬群。黄土坡墓群中出土的器物有玉、铜、铁、陶诸类器具,铜器则有鼎、豆、敦、鬲、匿、盘等物。其中一青铜圆盘中刻有铭文“惟正月初吉丁亥邓子与叔兵盟盘无期子子孙孙永漾”字样(系初步译文):“邓子与叔兵盥盘”,系出兵洗手之盘。楚武王的夫人邓曼是邓国国王邓子的女儿,邓子是楚武王的岳丈。楚武王偕同夫人邓曼是以郊郢为基地开边拓疆、强盛楚国的。“邓子与叔兵盥盘”中的铭文,正好与《春秋左传》对“楚王始强”的记载结合,同时“黄土坡墓葬群”也正好与邓曼济汉而后发丧祭奠楚武王的地址相合。\r\n第二,郊郢——郢中,在战国中后期,曾为楚都。《史记·楚世家》载:“郢中立王太子横至,立为王,是以为顷襄王。十八年,楚人有好以弱弓微缴加归雁之上者”巧妙劝谏楚顷襄王发奋图强、恢宏楚业。楚顷襄王理政于郢中兰台之宫,他便请“王_缴兰台,饮马西河,定魏大梁”。北宋《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已有定评。\r\n第三,郊郢——郢中以兰台之宫为中心,发展了楚文化的代表文学样式《楚辞》,培育了屈原(平)、宋玉等著名文学家。南北朝时梁朝人刘勰,在其文论名著《文心雕龙·时序》篇中说:“唯齐楚两国,颇有文学,齐开庄衢之第,楚广兰台之宫。屈平联藻于日月,宋玉交彩于风云。观其艳说,则笼罩雅颂,故知烨烨之奇意,出乎纵横之诡术也。”兰台,今存明清时兰台书院一座,台东侧有宋玉井,井上有亭。第四,巫乐歌舞,是楚文化的代表艺术样式,著名楚歌《下里》《巴人》、《阳春》《白雪》,都产生于郢中,并传唱天下。今钟祥城中留有阳春台、白雪楼遗址。楚国著名歌舞艺术家莫愁女善歌舞,钟祥是莫愁女的故乡,今有莫愁村、莫愁湖和莫愁渡遗址。楚国乐器有铜乐、陶乐、石乐、革乐、丝乐等类。钟祥境内出土了大批楚乐器,如编钟、编磬、石钹等。\r\n楚文化的表现形态是多种多样的,钟祥博物馆陈列的文物,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从人们的衣食住行到人们的审美情趣,多方面地体现了楚文化的特色。例如,一件楚戈的杆座,花纹精细、外观象一只鸡,还有大量的楚剑、楚箭、楚戈矛和楚钱币等等。\r\n所谓三辅即:第一辅,钟祥以其地理位置的重要,在东汉末年至赤壁大战、彝陵之战前后,一直是魏、蜀、吴三国在长江、汉水流域争夺的关键地带之一。\r\n钟祥,东汉三国时叫石城,初为荆州刘表所辖,中为魏将乐进、蜀将关羽所据,城东龙山建有传递消息的烽火台,后为东吴北方重镇。刘备、诸葛亮从襄阳至江陵斜趋汉津,就在钟祥城西。东吴大将黄盖、韩当,都在石城任过官长、封过都侯,钟祥城西、荆襄古道,今留有关羽牧放赤兔马的放马山,古旌阳(今名丽阳)路上,今存明朝立有刘关张三结义石刻像的小桥,钟祥城中,有关羽与乐进大战的青泥山、龙山烽火台遗址。\r\n第二辅,明文化甲于楚。钟祥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故乡,当时,钟祥城又为承天府治所,与顺天府(北京)、应天府(南京)齐名天下,城中宫阙号为“三楚巨观”,即完整精美、金碧辉煌的明代古建筑群体——明陵、明宫、明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显陵,是我国明代单个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的一座,陵墓周长七华里又二分,占地面积二千七百四十七亩三分二毫,合公制约183.15公顷。显陵,与嘉靖降生的兴王宫、纯一转节的元佑宫,殿宇宫墙,交相辉映。\r\n第三辅,源远流长、历朝连贯的综合文化遗产。久远的沿革,雄踞的形势,使钟祥——郢中,在唐宋年间,就已被描述为“汉水风帆控上游,古今形胜冠中州。”郢中城东,楚人先祖于此生息,有沙里淘金的“金港”;舜帝南巡,驻帐兰台,种下兰花,土人献金,率相歌舞。西晋·张华在《博物志》中说《白雪》之曲为:“《白雪》者,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曲名也。”梁武帝肖衍自襄阳发兵金陵,军屯汉江东岸之九里,今钟祥有九里乡、肖家店,紧邻县城郢中镇之东九华里。阳春白雪,屈宋遗风,汉唐以来,许多名人志士,慕名到钟祥——郢中游览咏赞,其中如: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陈子昂、白居易、郎士元、韩愈、许浑、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公安派袁中道、竟陵派钟惺、谭元春、清人郑板桥、毛会建、张裕钊、左宗棠等等,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和墨宝。明朝著名竟陵诗派,正式形成于承天府钟祥。其初为“金河社”,社址位于今钟祥石城大道。\r\n郊郢——郢中——安陆——承天——钟祥,正象北宋王安石登白雪楼所吟赞的:“郢人烂漫醉浮云,郢女参差蹑飞鸟。”“但看城头云起处,郁葱烟树万家春。”昌盛的历史文化使钟祥扬名于昨天;到明天,钟祥将一定更加繁荣、文明,不愧于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

复旦大学中文系本科四年的所学课程和要求阅读书目哪位同仁有?

中国古代文学1、山海经校注 袁珂 校注 巴蜀书社1993年2、诗经注析 程俊英、蒋见元 注 中华书局1991年3、楚辞选 马茂元 选注 人民...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