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是如何诞生与发展的?
原始舞蹈虽然总要合乐表演,但却有自己的起源。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大脑逐渐发达,经过锻炼的四肢,特别是手变得非常灵巧,于是便可以利用肢体来表达复杂的情感。此时,人们在生产或生活中遇到高兴喜悦的事,有时便会不自觉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毛诗大序》)。当这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以固定的形式流传开来,原始的舞蹈也就产生了。由于舞蹈起源于劳动,因此起初不过是生产劳动状况与节奏的简单再现。《尚书·舜典》篇有记有“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舞蹈场面,大约就是先民们在模仿狩猎时的情景:一部分人敲击石块,再现狩猎时的场面;另有一些人装扮成“百兽”,学着动物的样子起舞。前引《吕氏春秋·古乐》所载“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描绘的也是接近原始形态的舞蹈,“投足”就是踏足以为节拍的意思。由于文献资料的匮乏,原始舞蹈的详细情形我们难以描述。解放以后,考古工作中陆续发现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原始舞蹈材料,颇具参考意义。例如1973年在青海大通县孙家寨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墓葬中,发现了距今5000~5800年的一件彩陶盆,陶盆上部绘有三组舞蹈图,每组5人,身躯稍侧,头上有下垂的饰物,身后还有一条装饰性的尾巴,大约是化装成鸟兽的样子。五个人手拉着手,动作协调优美。这是迄今为止发现较早的舞蹈形象,弥足珍贵。又如1972年发现的甘肃黑山岩画,除动物和狩猎外,也有一些人在做着舞蹈的姿态。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古籍中关于各种舞蹈的记载多了起来。《周礼·春官·大司乐》中记载的“六乐”,又称“六舞”,就是极为著名的。尤其是相传周公所作,表现周武王克商的《大武》,舞蹈场面最为壮观。据《史记·乐记》等古籍记载,这一大型舞蹈分为“六成”,即六个段落:一是人数众多的舞蹈队伍从北面上场,气势雄壮;二是表现百万雄师攻灭了商纣;三是大军继续向南方进发;四是大军平定了南部边陲;五是舞队分两队排列,表示周公和召公的有序分治;六是舞蹈队伍重新集合,表现对周武王的崇敬之情。整个舞蹈人数众多,队形和舞蹈动作变化复杂,场面宏伟,反映出当时的舞蹈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此外,在《韩非子·十过》中,还记载了春秋晋平公时举行的一次大型化装舞蹈表演的演出情景:当奏起第一遍乐时,由“二八”(即十六人)装扮的黑鹤从南方飞舞而来,聚集在廊门的横档上(这当然只是表演道具)。奏第二逸乐时,黑鹤分成两队排列;奏第三遍乐时,两列黑鹤“延颈而鸣,舒翼而舞,音中宫商之声,声闻于天”。看得“平公大悦,坐者皆喜”。战国时期,除中原舞乐依旧盛行外,南方楚国风行的民间舞蹈也逐渐为人所知,屈原的《九歌》,就是据此改编的。汉人王逸《九歌序》说:“昔楚国南郢之邑,汶、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
我国舞蹈后来的发展与音乐一样,不仅是大一统国家内多民族之间取长补短、互相融合、共同进步的过程,还不断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乐舞精华,以完善自己,这也几乎贯穿整个古代社会,因而也创作出不少闻名遐迩的舞蹈。即如唐代的《秦王破阵》、《霓裳羽衣》。公孙大娘《剑器舞》等等,都是青史留名之作。
其主要形式是有关狩猎、劳动的舞蹈。在内蒙古阴山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岩画上,刻画着
狩猎舞的形象。人扮成飞鸟、山羊、狐狸等动物。有的头饰鹿角、羽毛,有的带尾饰。这种舞蹈的产生,与狩猎密切相关。
狩猎舞,是模拟动物或擒获动物的舞蹈,在原始人看来,模拟某种动物则该种动物就会
在现实中被占有。内蒙磴口县托林沟畔有一幅狩猎舞蹈图画,舞者化装成鸟兽之形,振臂(翅)而舞,表达人们对狩猎生活的赞美、回忆以及占有野兽后的愉快情绪。
庆功舞,即模拟战争的舞蹈,先秦文献称之为武舞,《周礼?乐师》所记执干戚而舞者便是。云南沧源第一地点2区有一组舞蹈场面,有的手持盾牌,高举短刀,有的弯弓搭箭作
冲杀姿势,有的把人举过头顶,有的徒手而舞。这就是庆功舞,表演冲锋、擒敌、庆功一场战争的全过程,表达人们取得战争胜利后的喜悦心情。
踏舞,猎人因狩猎丰收踏地而舞;或劳动归来大家挽手踏地而舞,通过欢笑和舞蹈达到
休息的目的。《宋书?乐志》云:民之生莫有知其始也。
含灵抱智,以生天地之间。夫喜怒哀乐之情,好得恶失之性,不学而能,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怒则争斗,喜则哥,夫哥者,固乐之始也。哥不足,乃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然则舞又哥之次也。哥舞蹈,所以宣其喜心,喜而无节,则流*莫反;故圣人以五声和其性,以八音节其流,而谓之乐,故能移风易俗,平心正体焉。说得颇有见地。云南沧源第七地点3区有一幅斗象舞蹈图,右面三只象鼻勾连似在争斗,象身均不见,或已漫或略而不画。
左面八人排成横队,高扬左臂踏地而舞,有的头着角状饰物或戴尖顶帽。
原始舞蹈的主要艺术特征
⒈生活即舞蹈:原始舞是原始人类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而亦可称为“生活舞蹈”,因为人类生活是原始舞,乃至整个舞蹈赖以发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外在环境;
⒉目的性明确:受生产力水平低下的限制,原始舞大多目的性明确,而当时尚未出现“为
艺术而艺术”的纯艺术;
⒊大多为群舞:受生产力水平低下的限制,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消遣、娱乐大多离不开群体的形式,原始舞也因此大多呈群舞形式,因此,具有强烈的社会性,以便让每位舞
者都能找到某种强烈的归属感,从而有效地强化部落成员的群体意识;
⒋形式多样化:作为人类与大自然相依为命的直接产物,原始舞包含了大量模仿周边动
物甚至植物的舞蹈,其中既有满足自得其乐要求的嬉戏之舞、表现人类好战骁勇精神的战争之舞,也有寄托人类精神追求的抒情之舞、发泄人类过剩能量的狂欢之舞;
⒌初以自娱为主:早期的原始舞多用来宣泄剩余精力,喷发性爱欲求,因此形式不拘一格,即兴色彩浓厚,舞者与观者之间通常没有明确的区分,并且常常带有明确的生殖崇拜意识和意图;
⒍后被用来娱神:后期的原始舞开始进入严格的仪式化和程式化过程,带有不同程度的
宗教感和宗教性,以表达对未知世界的毕恭毕敬,更在不经意中流露出某种恐惧和无助;
⒎炫耀力量耐力:在原始舞中,炫耀力量和耐力占有首当其冲的位置,因为两者本是原
始人类赖以生存的关键所在,而展示精巧与美感则尚未进入显要的位置;
⒏节奏举足轻重:在原始舞中,节奏性始终占有主导的地位,因为原始人类笃信能用相同的节奏同彼界沟通,并对狩猎对象产生催眠作用,以确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狩猎成功、种族兴盛;
⒐男女界限严明:作为原始社会中男女劳作分工明确的产物,两性在原始舞中,亦大多
分别作舞;
⒑跳舞多为男子的特权:因原始舞的内容常与狩猎、战争等关系种族命运、危及生命安
全等冒险行为密切相关,跳舞往往成了男子的特权,有时,甚至不许妇孺观看。
总之,原始舞可谓原始人类“感觉方式”、“思考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最直接、最本能、最鲜明、最形象的身体形式与综合表现。
原始舞蹈的发展
原始舞蹈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中度过了它的萌芽形成期。这是一个时间跨度极深,舞蹈本
体及依存的生态环境、文化氛围变化也很大的阶段。随着原始信仰的出现而形成了图腾舞蹈、巫术舞蹈、祭祀舞蹈,到原始社会后期,已经是一门日趋成熟的艺术形态了。在我国,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已有不少陶埙、陶哨、骨笛、石磬等乐器出土。更为令人瞩目的是1973年秋天,在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发掘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它为我们展示了大约五千年前舞蹈艺术的直观形象。
舞蹈在原始社会经历了漫长的路程,但当发展到新石器时代,特别是父系氏族社会时,
我国的舞蹈艺术体系已经基本构建形成,后世各类舞蹈的质素在原始舞蹈体系中基本上已都具备了。
舞蹈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是一种交流思想和情感的工具,早在上古时代,甚至是更
久远的年代就产生了,原始舞蹈的萌芽和形成时间,可以远溯到人类发展的洪荒时期,
远远超出了人类的记忆范围。有人认为它的起源是随着人类生产劳动而产生的。动作和节奏与劳动是密切相关的,不管是哪一种劳动,人的手脚总是要活动的,手用以拍打,脚用以踩踏,在某种动作连续重复过程中,就产生有规律的节奏,再伴以呼喊或打击石块和木棍,最原始的舞蹈就出现了。
古书里早有记载,战国时大诗人屈原在他的名篇《天问》中,就天、地、人三界提出了一百多个问题,首先提出的一个疑问就是——世界之初,混沌一片,那时的情况是谁传下来的呢?那时天地还没有形成,根据什么来
我国古籍中,记载了不少乐舞的起源传说,仅在《吕氏春秋仲夏记古乐》一篇中,就有
这样几则:
一,古帝颛顼在登上帝位的时候,听到四面八方熙熙锵锵的风声很好听,就命令部下“飞
龙”仿效风声创作了“乐”,又令一人率先做乐工,它就躺在地上,用尾巴敲打自己的肚子,发出嘤嘤的声音。颛顼把这个乐舞叫做《承云》,用来祭祀天帝。
二,古帝喾命令臣下“咸黑”创作歌曲《九招》、《六列》、《六英》,又命令“垂”创制了鼙、鼓、钟、磬、笙、管、篪等乐器,吹打起来,十分动听,凤鸟锦雉随着乐声跳起舞来。帝喾很高兴,就用来歌颂上帝的功德。
三,尧立为帝的时候,命“质”创作乐舞,“质”模仿山林溪谷的天籁音响制作了乐歌。
又用麋鹿的皮蒙在土缶上作成鼓敲打起来,还重击轻打石刀石斧,模仿天帝玉磬的声音,
于是百兽都跳起舞来了。
这些神话都是古人记录的当时传说,并非史实,但也可能有若干事实的影子。传说中有
一些共同点值得我们注意,譬如原始乐舞是模仿天地自然创造出来的:“效八风之音”,“效山林溪谷之音以作歌”;鼓舞奏乐的大都是飞禽走兽:“令凤鸟天翟舞之”,“以致舞百兽”;作乐都和祭祀有关联,如“祭上帝”、“康帝德”。
这些神话传说反映了古人对原始舞蹈的一种感知。关于舞蹈起源和自然、鸟兽、祭祀的
相关传说,在今天的民间依然广为流传。
中国舞蹈的萌芽和形成时间可以远溯到人类发展的洪荒时期,远远超出了人类的记忆范围。中国古典舞作为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还有着“戏曲之母”的美称。
汉代时期宫廷艺人遣散后流落民间,与民间表演艺术“角抵戏”等等杂技相互结合交融,此时被并称为“百戏”,直至建国时期重新田野调查走访挖掘开发还原。台湾甚至部分学者称其为“新·中国古典舞”。
古典舞从其源来说,是古代舞蹈的一次复苏,是戏曲舞蹈的复苏,是几千年中国舞蹈传统的复兴。十分明显,它的审美原则不是什么新发明,而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流传和延续,是用一根长线从古串到今的,这些原则非但在戏曲中可见。
在唐宋乐舞中,在汉魏“舞戏“中,甚至在商周礼乐中,都能见其蛛丝马迹它的文化特征,就其流来讲,它是在原生物上生成的一个崭新的艺术品类,这是一个可以和芭蕾舞、现代舞相媲美的新的舞蹈种类,这个衍舞种是地道的中国货。
扩展资料
中国舞特性:
1、民族性强
翻身这种技巧形式充分体现了古典舞的审美特征和动的特点,而且它和身法的结合也最紧密。因此,它的民族性很强。
2、形象性强
翻身在空间运动中形象鲜明,如“探海翻身”、“蹁腿翻身”等大幅度的慢翻身,在空间的弧线运动连绵圆润,犹如波浪起伏;“点步翻身”敏捷快速,急如闪电;连续“串翻身”,像车轮滚滚,形象性很强。
3、表现力强
翻身用各种不同的速度和节奏,不同的连接,不同的性格,产生不同的艺术感官效果,从而可以表现各种不同的感情和情调,如慢的连绵不断的翻身,表现一种缠绵悱恻的感觉;快速的翻身,表现干净利索或轻快俏皮;急速有力则表现英武刚健。
-中国舞
舞蹈是如何诞生与发展的?
本文2023-10-03 01:12:2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1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