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明清古民居建筑博物馆攻略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2收藏

湖北明清古民居建筑博物馆攻略,第1张

湖北明清古民居建筑博物馆是一座充满了人文气息的特色古建筑群,主要是一明朝藩王陵墓和府邸以及清朝的古代建筑物为蓝本定制打造的,下面给大家分享湖北明清古民居建筑博物馆详细攻略。

史书记载,明代共有220余名藩王,湖北是藩王重地。朱元璋始封藩王,武昌即为楚王的府第所在,之后共44位藩王均受封,藩王数量仅次于河南。

最近几年大兴土木,发掘出不少藩王的宫寝,湖北省政府计划在木兰湖畔的山坡上建设明代藩王博物馆及湖北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将地上的明清时代的一些古建筑实地测量、制图,拆除,按原样修建在博物馆内。

将地下的藩王坟墓发掘出来的文物展示在待建的藩王宫内。这真是一个深得民心的“政绩工程”。

目前,阳新、通山,枣阳、崇阳等地首批13座古民居、宗祠会馆等建筑,已呈现在木兰湖畔,供游人免费参观。

古建筑博物馆占地面积很大,这里既有半部世家(宋太祖旁系后裔)的民居,又有出过许多才子的廖氏官堂,以及国民革命军北伐军的指挥部。

半部世家

半部世家原址位干湖北省阳新县白沙镇,清代建筑。据族谱记载,原屋主人赵启辉系北宋太宗皇帝赵匡胤的后裔。蒙古南侵时,皇室中一部分南迁经过湖北境内时而滞留繁衍至今。

百年前,赵氏为建其宅,曾派出数名工匠赴武昌等地收集资料,绘图成册,现存仅为原建筑群的一部分。老屋大门的匾额上刻着“半部世家”,出自“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赵氏老屋平面近方形,面阔三间,中有天并,对称布局,院落相套。从前至后为前厅、厢房(书房)后堂,为硬山搁凛的结构形式。

门厅前有镂空雕花门楼,门厅内有格扇屏风;天井两侧备厢房(书房),建筑构思十分精巧。

古人云:“无雕不成屋有雕斯为贵。”半部世家老屋的雕刻工艺太精彩,展示较高的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

竹林旧宅

竹林旧宅(又名阮班托老屋)原址位于湖北通山县黄沙铺镇,清初建筑。

据族谱记载,阮世祖阮籍为魏晋时期的七名士之一,因常聚竹林、针贬时事,被尊称为“竹林七贤”。留下了“古时明月下,竹林有七贤。阮家后世于清康熙年间从江西搬迁到湖北通山后,为敬仰先贤修建了竹林堂,故称竹林旧宅,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该旧宅分为前厅、天井、厢房、后堂四部分。前厅大门置雕刻精致的门轴石、门槛石。明次间用木隔断,后堂穿斗梁架,柱不落地,立于大额杭之上,扩大了室内使用面积。

外墙绘有各种吉祥物和花草图案。左边绘有蝙蝠和象征着长寿好运的“松鹤常青”图。

舒家老屋

舒家老屋原址位于湖北通山县杨芳乡,清中期建筑。

舒家老屋的大门斜置,避开山峰,朝向山坳利于气流畅通,开阔视野,从室内远眺,使人心旷神怡。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歪门邪道”,实际是利用自然环境建宅的一种建筑艺术手法。

舒家老屋属于二层砖木结构分为前厅、天并、东西厢房、后堂四个部分两侧柱网呈对称布局而墙体分布不对称,东西厢房两侧也略有差异,厢房外墙两侧都有天井,右侧次间有一小天井,局部空间为厨房和仆人用房

庞氏老屋

庞氏老屋原址位于湖北崇阳县白霓镇,清代建筑。庞氏老屋平面呈方形,依前厅、天井和堂屋为中轴线建设,两边辅以厢房,左右对称,布局完整、严谨。正堂硕大石柱础和方型石质立柱使该建筑气势雄伟

天井四周门窗隔扇上的人物,花鸟、动物木雕图案栩栩如生

庞氏族谱记载:明隆庆元年(1567年),庞氏家族“废学督理家务,巡山选址,族以修祠。传世十三公同迁崇阳几百年来,庞氏家族创立了一整套家训:

孝亲、敬长、睦族、举祭、齐家、养性、闺范、敦厚、树德、闲邪、慎言、谨行、惩忿、禁博、息讼

廖氏官堂

廖氏官堂原址湖北崇阳金堂镇

廖氏官堂系明朝南京户部尚书廖家的官堂

山陕会馆

山陕会馆原址位于湖北省枣阳市鹿头镇,始建于明末

早年的陕山会馆仅为很小的一座关帝庙

因地处古驿道中心的湖北枣阳经济繁荣,陕西、山西商人云集,商号林立,生意兴隆。

清乾隆年间,陕西与山西商人为谋求更大的发展,以汉光武帝刘秀的家乡枣阳为基地,托敬山西籍汉室忠臣、武圣及财神关羽,经数年筹备,集资修建会馆。以达集会议事、通商叙谊、安旅交友之目的。

山陕会馆内外墙体为青条砖砌筑,均为清水墙面。

中厅两侧山墙呈猫拱背形,曲线优美,有吉祥如意的寓意。

后堂的前檐设有八朵如意斗拱,正脊两端置有鸥吻。正脊上塑有美观大方的菊花,垂脊则采用龙的造型,气势不凡

2016年6月再访明清古建筑博物馆摄影

明清园,全称“湖北省明清古建筑博物馆”,距离武汉市黄陂区木兰湖游船码头大约七八百米,坐落在木兰湖畔,展馆面积8000平方米。

明清园内部广场。

湖北省文化厅借鉴外省和三峡工程库区移民时,将文物建筑集中搬迁复建予以保护的经验,将湖北省境内分散于民间而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且因周边环境遭到破坏缺乏保护的古民居文物建筑及其构件,集中搬迁至明清园集中复建。

明清园蓝图规划集观古宅艺术、游园林景观、习传统技艺于一体,形成一个以保护湖北明清古民居遗产为依托,以传承湖北风俗习惯为特征,将遗产保护与休闲体验相结合的旅游景区。

明清园搬迁复建了10余栋名人故居、富商豪宅、百姓民居、宗祠、会馆等古建筑,免费向游客开放。

明清园和木兰湖以木栅栏分隔,沿着栅栏是一行烟柳拂面,对岸是木兰湖畔的标志性建筑物,“姐妹红楼”倒映在明镜般的湖水中,微波荡漾里流光溢彩。

卢家老宅内部。卢家老宅原址位于武昌区陈家巷正街17号,是清代晚期武汉市著名的竹木集散地和商贸码头。

卢家老宅内部。清朝末年,竹木商人在武昌白沙洲江边筑舍建宅,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古建筑群,一度十分繁华。

阮和平老屋。原址位于通山县黄沙铺镇,清中期建筑。

阮和平老屋内部。占地275平方米,二层结构,由前厅、天井、厢房、后堂四部分组成。

明清园内古建筑线路牌。

阮士堡老屋。

2015年建设的鄂西民居吊脚楼,由来自恩施州的18位土家工匠在掌墨师的带领下,完全按照土家建筑习俗展开建造,于2016年建成并向游客开放。

廖氏官堂及鄂西吊脚楼。

廖氏官堂。

明清建筑

元朝严酷的统治终被推翻,中国又恢复了汉人掌权。但一心想恢复汉唐雄威的明朝皇帝并没有给中国带来另一次辉煌——封建制度没落的颓势已无法挽回。在明朝,中央集权发展到极点,宰相被废除,皇帝成为官僚之长。特务政治也发展到极至,东西厂、锦衣卫等特务组织十分发达。封建统治者大力提倡儒学,但此时的儒学早没有了先秦时的朝气,其消极因素越来越显现出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与生产技术的提高,国内外市场的扩大,资本主义在中国萌出了芽。但面对儒学强大的势力,这芽始终没萌起来。此时期中国的科技发展出现了最后一个高峰,——近代西方文化开始传入中国,利玛窦、徐光启合译了《几何原本》、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宋应星作《天工开物》。明末对农民严酷的剥削引起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推翻了明朝 。清朝统治者南下夺取了革命的果实, 延续明之君主独裁。他们歧视汉人,对汉族实行民族同化政策,但怀柔与高压并行,鼓励醉心利碌的奴才思想,且大兴文字狱,使学术发展受到阻碍。在经历了短暂的“康乾盛世”后,国势陡转,八旗子弟的弓箭长矛终敌不过洋人的坚船利炮,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被迫终结,进入了灾难深重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在建筑方面,明清到达了中国传统建筑最后一个高峰,呈现出形体简练、细节繁琐的形象。官式建筑由于斗拱比例缩小,出檐深度减少,柱比例细长,生起、侧脚、卷杀不再采用,梁坊比例沉重,屋顶柔和的线条消失,因而呈现出拘束但稳重严谨的风格,建筑形式精炼化,符号性增强。官式建筑已完全定型化、 标准化,在清朝政府颁布了《工部工程作法则例》,民间则有《营造正式》、《园治》。由于制砖技术的提高,此时期用砖建的房屋猛然增多,且城墙基本都以砖包砌,大式建筑也出现了砖建的“无梁殿”。的由于各地区建筑的发展,使区域特色开始明显。在园林艺术方面,清代的园林有较高的成就。 

明清时期,城市数量迅速增加,都市结构也趋复杂,全国各地均出现了因各种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军事据点、交通枢纽,而兴起的各类市镇,如景德镇、扬州、威海卫、厦门等,此时大小城市均有建砖城、护城河,省城、府城、州城、县城,皆各有规则。现存保存比较完好的是明西安城墙。它始建于明洪武三至十一年(1370—1378年),是在唐长安皇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明隆庆四年(1570年)又加砖包砌,留存至今。明西安城的西、南两面城墙基本和唐长安皇城的城垣相同,东、北两面墙向外扩移了约三分之一。城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城呈长方形,南垣长4255米,北垣长4262米,东垣长1886米,西垣长2708米,周长约137公里。城四面各筑一门,每座城门门楼三重:闸楼在外,箭楼居中,正楼最里,为城的正门。箭楼与正楼之间与围墙连接形成瓮城。在城墙四角各筑角楼一座。城墙上相间120米还有敌台(马面、墩台)98个,台上筑有敌楼,供士兵避风雨和储存物资用。城墙顶部外侧还修 有雉谍(垛墙)共5984个,上有垛口和文口,供射箭和瞭望用,内侧修有女墙无垛口,以防行人坠落,城外有护城河环绕。整个城墙气势雄伟,构成一个科学严密的古城堡防御体系。

 建筑组群

此时期建筑组群采用院落重叠纵向扩展,与左右横向扩展配合,以通过不同封闭空间的变化来突出主体建筑,其中以北平明清故宫为典型,此时的建筑工匠,组织空间的尺度感相当灵活敏锐。 详见北京故宫

单体建筑 

明清建筑具有明显的复古取向,官式建筑由于形式上斗拱比例缩小,出檐较短,柱的生起、侧脚、卷杀不再使用梁坊的比例沈重,屋顶柔和的线条轮廓消失,故不如唐宋的浪漫柔和,反而建立严肃,拘谨而硬朗的基调,明代的官式建筑已高度标准化,定型化,而清代则进一步制度化,不过民间建筑之地方特色十分明显。但也有极少数特例,如飞云楼在万荣县解店镇东岳庙内,相传始建于唐,现存者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重建。楼面阔5间,进深5间,外观三层,内部实为五层,总高约23米。底层木柱林立,支撑楼体,构成棋盘式。楼体中央,四根分立的粗壮天柱直通顶层。这四根支柱,是飞云楼的主体支柱。通天柱周围,有32根木柱支擎,彼此牵制,结为整体。平面正方,中层平面变为折角十字,外绕一圈廊道,屋顶轮廓多变;第三层平面又恢复为方形,但屋顶形象与中层相似,最上再覆以一座十字脊屋顶。飞云楼体量不大,但有四层屋檐,12个三角形屋顶侧面,32个屋角,给人以十分高大的感觉。各层屋顶也构成了飞云楼非常丰富的立面构图。屋角宛若万云簇拥,飞逸轻盈。此楼楼顶,以红、黄、绿五彩琉璃瓦铺盖,木面不髹漆,通体显现木材本色,醇黄若琥珀,楼身上悬有风铃,风荡铃响,清脆悦耳。飞云楼楼体精巧奇特,像这样造型繁丽的建筑在宋元绘画中出现很多,但实物保存极少,所以它具有重要的价值。 宗教建筑 现存的佛寺,多数为明清两代重建或新建,尚存数千座,遍及全国。汉化寺院显示出两种风格:一、位于都市内的,特别是敕建的大寺院,多为典型的官式建筑,布局规范单一,总体规整对称。大体是:山门殿、天王殿,二者中间的院落安排钟、鼓二楼;天王殿后为大雄宝殿,东配殿常为伽蓝殿,西配殿常为祖师殿。有此二重院落及山门、天王殿、大殿三殿者,方可称寺。此外,法堂、藏经殿及生活区之方丈、斋堂、云水堂等在后部配置,或设在两侧小院中。如北京广济寺、山西太原崇善寺等即是。二、山村佛刹多因地制宜,布局在求规整中有变化。分布于四大名山和天台、庐山等山区的佛寺大多属于此类。明清大寺多在寺侧一院另辟罗汉堂,现在全国尚存十多处,尚有新建重者。为了便于七众受戒,经过特许的某些大寺院常设有永久性的戒坛殿。明、清时代,在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分布地区和华北一带,新建和重建了很多喇嘛寺。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汉族建筑风格的影响,有的已相当汉化,但总是保留着某些基本特点,使人一望而知。 此时期中国佛寺建筑上出现一种拱券式的砖结构殿堂,通称为“无梁殿”,如山西、南京灵谷寺、宝华山隆昌寺中都有此种殿堂建筑。这反映了明朝以来砖产量的增加,使早已应用在陵墓中的砖券技术运用到了地面建筑中来。五台山显通寺内的无量殿为用砖砌成的仿木结构重檐歇山顶的建筑,高203米。这座殿分上下两层,明七间暗三间,面宽282米,进深16米,砖券而成,三个连续拱并列,左右山墙成为拱脚,各间之间依靠开拱门联系,型制奇特,雕刻精湛,宏伟壮观,是我国古代砖石建筑艺术的杰作。无量殿正面每层有七个阁洞,阁洞上嵌有砖雕匾额。无量殿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是我国无梁建筑中的杰作。 

明、清佛塔多种多样,形式众多。在造型上,塔的斗拱和塔檐很纤细,环绕塔身如同环带,轮廓线也与以前不同。由于塔的体型高耸,形象突出,在建筑群的总体轮廓上起很大作用,丰富了城市的立体构图,装点了风景名胜。佛塔的意义实际上早已超出了宗教的规定,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审美对象。因而,不但道教、伊斯兰教等也建造了一些带有自己风格意蕴的塔,民间也造了一些风水塔(文风塔)、灯塔。在造型、风格、意匠、技艺等方面,它们都受到了佛塔的影响。广胜寺飞虹塔为例介绍。飞虹塔在山西洪洞县城东北17公里广胜上寺,为国内保存最为完整的阁楼式琉璃塔。塔身外表通体贴琉璃面砖和琉璃瓦,琉璃浓淡不一,睛日映照,艳若飞虹,故得名。塔始建于汉,屡经重修,现存为明嘉靖六年(1527 年)重建, 天启二年(1622年)底层增建围廊塔平面八角形,十三级,高4731米。塔身青砖砌成,各层皆有出檐,塔身由下至上渐变收分,形成挺拔的外轮廓。同时模仿木构建筑样式,在转角部位施用垂花柱,在平板枋、大额枋的表面雕刻花纹,斗拱和各种构件亦显得十分精致。形制与结构都体现了明代砖塔的典型作风。该塔外部塔檐、额枋、塔门以及各种装饰图案(如观音、罗汉、天王、金刚、龙虎、麟凤、花卉、鸟虫等),均为黄、绿蓝三色琉璃镶嵌,玲珑剔透,光彩夺目,形成绚丽繁缛的装饰风格,至今色泽如新,显示了明代山西地区琉璃工艺的高超水平。塔中空,有踏道翻转,可攀登而上,为我国琉璃塔中的代表作。 

民居建筑 

北京四合院作是北方合院建筑的代表。它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彼此之间有游廊联接,起居十分方便。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和亲和美,其乐融融。由于院落宽敞,可在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居住者不仅享有舒适的住房,还可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 影壁是北京四合院大门内外的重要装饰壁面,绝大部分为砖料砌成,主要作用在于遮挡大门内外杂乱呆板的墙面和景物,美化大门的出入口,人们进出宅门时,迎面看到的首先是叠砌考究、雕饰精美的墙面和镶嵌在上面的吉辞颂语。通过一座小小的垂花门,便是四合院的内宅了。内宅是由北房、东西厢房和垂花门四面建筑围合起来的院落。封建社会,内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位置优越显赫的正房,都要给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北房三间仅中间一间向外开门,称为堂屋。两侧两间仅向堂屋开门,形成套间,成为一明两暗的格局。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亲戚或年节时设供祭祖的地方,两侧多做卧室。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东侧为尊,由正室居住,西侧为卑,由偏房居住。东西耳房可单开门,也可与正房相通,一般用做卧室或书房。东西厢房则由晚辈居住,厢房也是一明两暗,正中一间为起居室,两侧为卧室。也可将偏南侧一间分割出来用做厨房或餐厅。中型以上的四合院还常建有后军房或后罩楼,主要供未出阁的女子或女佣居住。 南方地区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称作“一颗印”,适合于南方的气候条件南方民居多使用穿斗式结构,房屋组合比较灵活,适于起伏不平的地形。南方民居多用粉墙黛瓦,给人以素雅之感。在南方,房屋的山墙喜欢作成“封火山墙”,可以认为它是硬山的一种夸张处理。在古代人口密集的南方一些城市,这种高出屋顶的山墙,确实能起到放火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一种很好的装饰效果。 客家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土楼分方形土楼和圆形土楼两种。圆形土楼最富于客家传统色彩,最为震撼人心。客家人原是中国黄河中下游的汉民族,1900多年前在战乱频繁的年代被迫南迁。在这漫长的历史动乱年代中,客家人为避免外来的冲击,不得不恃山经营,聚族而居。起初用当地的生土、砂石和木条建成单屋,继而连成大屋,进而垒起多层的方形或圆形土楼,以抵抗外力压迫,防御匪盗。这种奇特的土楼,后来传布到福建、 广东、江西、广西一的带客家地区。从明朝中叶起,土楼愈建愈大。在古代乃至解放前,土楼始终是客家人自卫防御的坚固的楼堡。 此外,我国其它地方的民居也都很有特色。总之,民居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法式”、“则例”等条条框框的约束,其中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借鉴。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最后一个高峰时期。

明清古建筑群属于抚州古镇村落的著名旅游去。

明清古建筑群较为集中于驿前街道东面一线,由四十余处单栋古建筑构成。有姓氏宗族的公祠、家庙,有达官显贵的官邸、别墅,有商贾店铺、生产作坊,以及文人挥毫遗存的十数处石刻题额。其高墙深苍,飞檐翘脊,曲径通幽,几进庭院,木刻、砖雕、石雕古朴典雅,栩栩如生,堪称江南明清建筑的上乘佳作。明清古建筑群文化蕴底深厚,为研究明清社会、思想、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提供了实物证据。

现简介几栋:

"奎壁联辉":又名七幢厅堂,清代民居。有大小庭院两处,天井11个,房间32间,进深七进,占地面积1582平方米。石雕、木雕有荷花、古钱、凤凰、文房四宝等图案,雕刻精美。

"清吸_源":相传为明代云南按察使赖巽探亲别墅。座北朝南,仿古代官船之形,逆水而建,重檐亭式屋顶,占地面积540平方米。穿斗式结构,有大小厅堂,厢房30余间。藻井绘有缠技牡丹图案,其它檐板刻有流云、花卉、人物图案。

"石屋里"民居:始建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门坎、神龛、房柱、照壁、屋檐、门楼以及地面等,都采用光滑细腻的四方石块磨光而成,故名石屋里。进深三进,占地1075平方米。石门楼上刻有"双凤朝阳"、"龙凤呈祥"、"福禄寿喜"等图案,石柱座上也刻有狮、象、鹿、鹤、莲花等吉祥图案和文房四宝。其建筑工艺精湛,风格独特,堪称一绝。

"进士第"官宅:为清代滨州知府赖晋的府第。座西朝东,占地面积4495平方米,门楼匾额刻"进士第"。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

圆明园是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坐落在北京西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周围。

园中面积340多公顷,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清皇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Hallo大家好,在历史的长河中,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故事,襄阳也不例外。

在这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我深深被那些历史底蕴浓厚的古建筑所吸引,于是我踏上了一段探寻之旅,与历史的灵魂亲密接触。

1襄阳古城墙:沉浸于历史厚重

襄阳古城墙,真是让我瞬间穿越回了过去!那一刻,我彷佛成了时间的旅人,融入了历史的长河。

我踏上古城墙,脚下的石板略微凹陷,仿佛被多少脚步踏蚀。

我不禁想象着几百年前的人们,在这里来来往往,有欢笑也有泪水,留下无数故事。

站在城墙上,我仿佛能听见那些岁月的叹息,感受到历史的沧桑。

这儿的石头,早已被时间打磨得光滑,但依然透露出一股坚韧。

我走在城墙上,几乎能感受到曾经守卫者的目光,警觉地环顾四周,守护着家园。这份责任感和使命感,深深地触动了我。

历史底蕴:

襄阳古城墙,仿佛是历史的守护者,镌刻着岁月的记忆。这道古老的城墙见证了无数风雨,承载了襄阳悠久的历史底蕴。

历史的记忆如微风拂过,渐渐呈现在我眼前。这道城墙建于战国时期,经过数百年的风雨洗礼,依然屹立不倒。

曾经的战火硝烟,如今已经消散,而城墙却将那段历史深深地镌刻在石头上。我漫步其间,仿佛能够感受到过去的荣辱兴衰,历史的呼吸在耳边回响。

城墙石砌的质感,每一块石头都承载着岁月的沉淀,仿佛在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它曾是军事要塞,曾是民生安宁的守护者,而今是历史的见证,成为城市发展的活教材。

站在城墙上,我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与过去的人们对视,感受着他们的情感与信仰。

襄阳古城墙不仅仅是一道城防工程,更是一座穿越历史的桥梁。它将我们连接到过去,让我们能够理解和珍视历史的传承。

站在这里,我不禁想起诗人辛弃疾的那句名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道城墙,就像广厦一样,容纳着千百年来的人们,也见证着他们的梦想和坚韧。

襄阳古城墙,如同一本打开的历史巨著,让我们能够深刻地体验历史的厚重与人类的情感。每一块石头,都是历史的一页,每一段历史,都是城墙的篇章。

在这里,我们汲取着历史的智慧,也在历史的镜头下思考未来的方向。

推荐理由:

推荐大家一定要来这里看看,不只是为了满足一下旅游的兴致。

襄阳古城墙,是一本沉浸式的历史教科书。在这里,你能亲身感受到那段段战火与和平的交替,品味着历史的厚重。

它不是静态的石头,而是一个活生生的见证者,让我们明白了过去的种种,也更好地看清了未来的方向。

襄阳古城墙,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堵石头墙,更是一段心灵的历程。

在这里,我与历史亲密接触,与守护者心灵相通。

如果你像我一样热爱历史,热衷于探寻过去的足迹,那这片古城墙绝对是你不能错过的宝藏!

地址: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北街128号

票价:70元/人

2襄阳谷城楼:重温荆楚风云

襄阳谷城楼,简直就是一扇穿越时光的窗户!我去的那一天,天空湛蓝,仿佛在与历史共舞。

站在谷城楼上,我不禁被这座古老的建筑深深吸引,仿佛能听见曾经的荆楚风云在耳边呼啸。

楼下的汉水,波光粼粼,仿佛把我带入了古代的画卷。

我凝视着汉水,想象着曾经这里的纷争和战火,那些战士们英勇无畏的身影仿佛还在眼前。

站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历史的流转,更感受到了荆楚民族的坚韧与不屈。

历史底蕴:

谷城楼建于明朝,是襄阳古城的象征之一。每一块砖瓦,都蕴藏着岁月的沧桑。登上楼顶,我仿佛能穿越回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

楼下的汉水,曾见证了无数次的征战,而今却平静流淌,如同历史的宁静眼波。

站在楼上眺望,我仿佛看到了荆楚大地的历史画卷。这里曾是汉水之滨的战场,争夺之地,而今却是人们休憩和思索的胜地。

每一块石头,都似乎承载着那个时代的荣辱。我不禁思考,这座楼曾是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荆楚人民的希望与坚持。

襄阳谷城楼,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荆楚的历史。这里的每一个砖块,都像是一个个时间的节点,串联起了古往今来的故事。

它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座历史的灵魂。在这里,我不仅重温了荆楚的风云历程,也更加珍视了历史的传承。

推荐理由:

推荐大家一定要亲自体验一下,这不仅仅是游览名胜古迹,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襄阳谷城楼,不只是一座建筑,更是历史的见证。在这里,你可以跟随历史的脚步,感受到曾经的荣光与荒凉。

这里不是一片静谧的景色,而是一个可以倾听历史声音的地方。

襄阳谷城楼,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旅行,更是一次灵魂的触碰。

站在这里,我仿佛能与曾经的荆楚英雄对话,共同品味着荣辱的历程。

如果你也像我一样,热爱历史,喜欢探寻过去的风云,那襄阳谷城楼一定会让你感到震撼,一定要来一次!

地址: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滨江大道北街128号

票价:免费

3襄阳文昌阁:汲取文化的营养

襄阳文昌阁,嗯,简直就是文化的瑰宝之地!我去的那天,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古代气息的宝库,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那是一次心灵的盛宴。

一踏进文昌阁,古老的木香扑面而来,仿佛在告诉我,这里才是传统文化的真正殿堂。

每一幅书法、每一幅画作,都是一段历史的见证。

我走近,几乎能感受到曾经的文人雅士们在此挥毫泼墨的情景,他们的智慧和情感似乎还在空气中弥漫。

看着那些古籍古画,我不禁沉浸其中,仿佛与历史巨擘们展开了一场心灵对话。

我仿佛可以听到他们的声音,感受到他们的思考。这不仅仅是一次知识的积累,更是一次精神的升华。

在这里,我明白了文化的传承和延续,也更加珍视了我们的文化瑰宝。

历史底蕴:

襄阳文昌阁,宛如一座藏书满架的文化宝库,让人能够深刻汲取历史的滋养。这座阁楼的历史悠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让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珍贵。

建于明朝的文昌阁,曾是贡院的所在地,是一处重要的文化场所。每一块木板、每一块砖瓦,仿佛都在述说着历史的故事。

我走进阁内,仿佛踏入了一个古老的知识殿堂,文人雅士们在这里留下了无数智慧的足迹。

这里陈列的书法、字画、文房四宝,都是历史的见证。我仿佛能感受到历史名人们在这里挥毫泼墨的激情,他们的才情仿佛还在空气中挥之不去。

在这里,我能够亲身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厚重,明白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

襄阳文昌阁,不仅仅是一座古老的建筑,更是一座灵魂的寺庙。它汇聚了千百年来的智慧与情感,是历史的宝藏,也是我们文化的瑰宝。

在这里,我不仅汲取了文化的营养,更感受到了与历史大师们的心灵对话。

推荐理由:

推荐大家一定要来这里一探究竟,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旅游的好奇心。

襄阳文昌阁,是一座心灵的修行殿堂。在这里,你不仅可以汲取文化的营养,还可以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它让我们明白,文化不仅仅是历史的遗迹,更是精神的根基,是我们前行的指南。

襄阳文昌阁,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处旅游景点,更是一个让心灵得到滋养的地方。

在这里,我与历史大师们有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与文化精髓融为一体。

如果你也热爱文化,渴望在历史的长河中汲取智慧,那襄阳文昌阁绝对是你不能错过的宝地!

地址:襄阳市谷城县

票价:联票:130元

贝贝有话说:

襄阳之行,历史底蕴浓厚的古建筑成为了我最难忘的记忆。

这些古老的建筑不仅仅是石头和木材的堆砌,更是承载着一座城市的灵魂。

站在这些古迹前,我感受到了历史的沉淀,也体会到了人类文明的传承。

襄阳的古建筑,如同一本古老的书,每一页都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让我无法割舍。

或许,正是这些古建筑,让襄阳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独特的光芒。

明清两代古建筑的风格与特点,主要是拘束而稳重严谨的沉稳大气之风,以及非常出色的园林艺术成就。华夏5000年历史,中国文明灿烂辉煌,而中国古代建筑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古建筑在每个朝代都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与特点,那么在中国古代建筑发展中的最后一个阶段,明清时期的中国古代建筑有什么样的风格和特点呢?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拘束而严谨的沉稳之风

明清时期,中国封建政治不断发展完善,最终达到顶峰,属于封建王朝末期的明清时期,建筑也体现出同政治一样的特点,中央政府未有绝对权威,但又存在过于压抑的氛围,正如思想上遭到了严重的禁锢,建筑风格也呈现出拘束的特点,但同时明清两代的建筑又体现出中国大一统时代,封建王朝的辉煌和大气,建筑多采用金红两种颜色,凸显出绝对的尊贵与霸气。

二、园林的发展

明清两代的建筑成就的另一方面,主要就体现在园林艺术的发展上,不同于北方建筑的大气,南方水乡的建筑,更多地呈现出清丽小巧的风格,而苏杭一带的园林更是与当地的自然风光相结合,草木茂盛,玲珑秀美,十分小巧可人,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发展的最高峰。

建筑风格其实是明清两代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体现,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富人群体逐渐扩大,人们对于房屋的装饰更加重视,也就出现有更多精美的房屋建设,另一方面思想上严重的高压政策,导致建筑领域的建筑风格,也出现了拘谨死板的状况,但这些建筑中同时又带有大一统王朝独有的恢宏与气势。

这座在云南边陲的小县城,今年5月才摘除了贫困县的帽子,但却没人敢小看它。

它被誉为“文献名邦”,明清两代及第登科者558人;

又以木雕闻名于中国,被称为“中国木雕之乡”,它就是剑川。

剑川县,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北部,处于大理古城和丽江古城之间,是大理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古时,剑川是茶马古道上主要驿站,它地处滇、川、藏交通要冲,是汉、藏、白、纳西等民族文化、经济交往的枢纽,是中原、南诏、吐蕃之间的战略要冲。

剑川古城

剑川古城是风水之城,整个古城以“卍”字形布局,东、南、西、北四门有意相错,寓意吉祥万德;

四门与正街接合部均采用“丁”字形衔接,巷道则弯曲而又幽深,以利于保留风水。

走进剑川古城,最吸引人的是那些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

古城建于元末明初,至今已有650年的历史了,这里保存着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有明代建筑40余处,清代建筑146处。

古城内流水潺潺,古道悠悠,从文照街经西门直上西门外文庙,路面由青石板连成左中右三条主线,其间用弹石镶嵌。

按照士大夫等级观念,正中的青石板路面只准老年人、达官显贵、读书人行走,其余人等人只能靠边行走。

古城内出了不少名人,从永乐年间到光绪年间,剑川登科及第者558人。

其中,进士21人,举人145人,贡生392人。

古城内,有一门三将的振威将军第,一门三进士的陈家大院,明太仆寺卿何可及故,鲁将军府等。

其中鲁将军府的格子门是整个中国发现的唯一一组“百福百寿门”。

剑川除了名人故居,还有不少其他的古建筑。

景风公园里面有不少元明清时代的古建筑,如文庙,武庙,景风阁,灵宝塔,大成殿等,可谓是一个历史文化公园。

剑川古城周边,有许多古寺观和庙宇。

本主庙、阿梨帝母庙、古城隍庙、晕君庙、满贤林、地藏寺等,既是剑川白族多元宗教文化信仰的体现,也是宝贵的建筑文化遗产。

湖北明清古民居建筑博物馆攻略

湖北明清古民居建筑博物馆是一座充满了人文气息的特色古建筑群,主要是一明朝藩王陵墓和府邸以及清朝的古代建筑物为蓝本定制打造的,下面给...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