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阴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脾·至阴 5 肾·至阴 6 长夏季节·至阴 7 地·至阴 8 经穴名·至阴 81 至阴穴的别名 82 出处 83 穴名解 84 特异性 85 所属部位 86 至阴穴的定位 87 至阴穴的取法 88 至阴穴穴位解剖 881 层次解剖 882 穴区神经、血管 89 至阴穴的功效与作用 810 至阴穴主治病证 811 刺灸法 8111 刺法 8112 灸法 812 至阴穴的配伍 813 特效 814 文献摘要 815 至阴穴研究进展 8151 针刺至阴对子宫的影响 8152 治疗胎位不正 8153 治疗痛经 8154 治疗难产 8155 治疗胎盘滞留 8156 治疗痔疮术后尿潴留 9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至阴 1 拼音
zhì yīn
2 英文参考zhìyīn BL67 [中国针灸学词典]
zhìyī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67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67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至阴:1脾;2肾;3长夏季节;4地;5经穴名。
4 脾·至阴至阴指脾[1][2]。至,到达[1]。脾属太阴,太阴为三阴之始,故称脾为至阴[1]。《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脾)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阴中之至阴,脾也。”
5 肾·至阴至阴指肾[1][2]。至,极的意思[1]。肾主水,藏精,为人身 之原,故又称肾为至阴[1]。《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
6 长夏季节·至阴至阴指农历六月[1]。至阴指长夏季节,农历六月左右[2]。《黄帝内经素问·痹论》:“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王冰注:“至阴谓戊己月及土寄王月也。”
7 地·至阴至阴指地[1]。《黄帝内经素问·方盛衰论》:“至阴虚,天气绝。”马莳注:“地位于下,为至阴。”
8 经穴名·至阴穴位 至阴 汉语拼音 Zhiyin 罗马拼音 Chihyin 美国英译名 Extreme Yin 各
国
代
号 中国 BL67 日本 67 法
国 莫兰特氏 V67 富耶氏 V67 德国 B67 英国 B67 美国 BI67
至阴为经穴名(zhìyīn BL67)[2]。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足太阳膀胱经[1][2]。至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井穴,五行属金[2][3]。至即到达,阴为阳之对,此指阴经,足太阳经至此处交足少阴肾经,故名至阴[2]。至阴穴主治头面、腰膝、胎产等疾患:如头痛,眩晕,目翳,鼻衄,耳鸣耳聋,项背疼痛,胸胁痛,腰胁相引急痛,膝肿,转筋,寒湿脚气,两足生疮,热病汗不出,烦心,瘈疭,小便不利,疝气,失精,疟疾,皮肤瘙痒,死胎,胎衣不下,难产,胎位不正,胞衣不下,目痛,鼻塞,昏厥,鼽衄,滞产,现代又多用至阴穴治疗神经性头痛,胎盘滞留,脑溢血,脑血管病后遗症,尿潴留,遗精,眼结膜充血,角膜白斑等。
81 至阴穴的别名独阴(《经穴纂要》)。
82 出处《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膀胱,出于至阴。
83 穴名解至即到达,阴为阳之对,此指阴经,足太阳经至此处交足少阴肾经,故名至阴[2]。
至,有极、最之义。阴,暗也,与阳对言。《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解精微论》:“积水者,至阴也。至阴者,肾之精也。”足太阳之脉从头走足,至此已阳尽阴生,交入足少阴之经脏矣,故即以至阴名之。至阴者肾脏之同义语,与经脉交接之处也。《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谓脾、胃、大小肠、三焦、膀胱同为仓廪之本,为至阴之类,通于土气。足部为本经之终,土为足部之所践,亦与至阴之义有关。本经自申脉以下,有阳极反阴、动极生静之意,故以“至阴二字名其末穴。即谓本经之气,由此复行于阴分也。即《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所谓“太阳根于至阴”之义也。杨上善谓:“至阴是肾少阴脉也,是阴之极,阳生之处,故曰至阴。”[4]
84 特异性至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井穴,五行属金[2][3]。
85 所属部位趾端[5]
86 至阴穴的定位标准定位:至阴穴在足小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3]。
至阴穴位于足小趾外侧,趾甲角旁约01寸处[1]。
至阴穴位于足趾,小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伸足取之[2]。
图49(图出自《中医大辞典》)
至阴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至阴穴在足部的位置
至阴穴在足部的位置
至阴穴在足部的位置(肌肉)
至阴穴在足部的位置(骨骼)
87 至阴穴的取法正坐垂足着地或俯卧位,在足小趾外侧,距趾甲角01寸处取穴。
至阴穴位于足趾,小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伸足取之[2]。
快速取穴:足小趾外侧,趾甲外侧缘与下缘各作一垂线,其交点处即是至阴穴[6]。
88 至阴穴穴位解剖至阴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骨膜。皮下筋膜致密,由纤维束和脂肪组织形成。有趾背动脉及趾底固有动脉形成的动脉网。分布著趾底固有神经及足背外侧皮神经。小趾端的动脉来自第四跖背动脉在跖趾关节附近分出的趾背动脉;跖骨底动脉在跖趾关节底面分出的趾底动脉以及弓状动脉发出至小趾的趾背动脉,在趾端这些动脉与对侧同外动脉互相吻合,而形成丰富而密集的血管网。
88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甲根[2]。
皮肤→皮下组织[7]。
882 穴区神经、血管有趾背神经和动脉的分支分布[7]。
布有趾底固有神经及足背外侧皮神经;并有趾背动脉及趾底固有动脉形成的动脉网[1]。
89 至阴穴的功效与作用至阴穴具有正胎催产,理气活血,清头明目的功效。
至阴穴有通头窍、调胎产的作用[2]。
至阴穴为太阳膀胱经之终末穴,脉气由此输入足少阴肾经,故为阴阳交接之处[8]。按照“阳动阴静,阳生阴长”的原则,故至阴穴可治疗妇科及产科病证,尤其以治疗胎位不正为最[8]。阴极则阳生,故可调补肾气、矫正胎位,为治疗胎位不正的首选穴[8]。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循行于头、项部,至阴穴又为井穴,配五行属金,应于肺,肺开窍于鼻,故又可治疗头面五官病[8]。
至阴穴系膀胱经之井穴,有疏通经络、调整阴阳、清利头目、矫正胎位的作用[4]。
810 至阴穴主治病证至阴穴主治头面、腰膝、胎产等疾患:如头痛,眩晕,目翳,鼻衄,耳鸣耳聋,项背疼痛,胸胁痛,腰胁相引急痛,膝肿,转筋,寒湿脚气,两足生疮,热病汗不出,烦心,瘈疭,小便不利,疝气,失精,疟疾,皮肤瘙痒,死胎,胎衣不下,难产,胎位不正,胞衣不下,目痛,鼻塞,昏厥,鼽衄,滞产,现代又多用至阴穴治疗神经性头痛,胎盘滞留,脑溢血,脑血管病后遗症,尿潴留,遗精,眼结膜充血,角膜白斑等。
至阴穴主治头面、腰膝、胎产等疾患:如头痛、眩晕、目翳、鼻衄、耳鸣耳聋、项背疼痛、胸胁痛、腰胁相引急痛、膝肿、转筋、寒湿脚气、两足生疮、热病汗不出、烦心、瘈疭、小便不利、疝气、失精、疟疾、皮肤瘙痒、死胎、胎衣不下、难产等[2]。
至阴穴主治胎位不正,难产,胞衣不下;头痛,目痛,鼻塞,鼻衄[9]。
至阴穴主治头痛、鼻塞、鼻衄、目痛、胞衣不下、胎位不正、难产[7]。
至阴穴主治头痛,昏厥,鼻塞,目翳,鼽衄,滞产,胞衣不下,以及胎位不正等[1]。
现代又多用至阴穴治疗胎位不正、神经性头痛等[2]。
1 妇产科系统疾病:胎位不正,难产,胎盘滞留;
2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脑溢血,神经性头痛,脑血管病后遗症;
3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尿潴留,遗精;
4 五官科系统疾病:眼结膜充血,角膜白斑,鼻塞。
811 刺灸法 8111 刺法浅刺01寸[9][7],或用三棱针点刺[9]。
针刺01~02寸[2][1];或点刺出血[1]。
8112 灸法可灸[2]。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10~15分钟[1]。
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10~20分钟。
矫正胎位,多用灸法[9][7]。
艾灸至阴穴,每日灸1次,每次10~15分钟,可纠正胎位不正。以足小趾皮肤潮红为度,注意灸前排空小便,松开腰带,以利胎儿活动。[6]
812 至阴穴的配伍至阴配三阴交、有调冲任,理胞宫的作用,主治胞衣不下,难产。
至阴配风池、攒竹,有祛风邪,清头目的作用,主治头痛,目痛。
至阴配百会、合谷、涌泉,治胎位不正[9]。
至阴配尺泽、迎香、太阳、合谷,治感冒[9]。
至阴配风池、百会、太阳、太冲,治头痛[9]。
813 特效掐按至阴穴可纠正胎位不正[6]。
814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头重鼻衄及瘛疭、汗不出、烦心、足下热、不欲近衣、项痛、目翳、鼻及小便皆不利,至阴主之。疝,至阴主之。风寒从足小趾起、脉痹上下、胸胁痛无常处,至阴主之。
《针灸集成》:胞衣不下,足小趾尖三壮、中极、肩井穴主之。
《医宗金鉴》:妇人横产,子手先出。
《医宗金鉴》:主治目痛,视不明,迎风流泪,胬肉攀睛,白翳眦痒,雀目诸疾。
《肘后歌》:头面之疾针至阴。
815 至阴穴研究进展 8151 针刺至阴对子宫的影响动物实验分别针刺妊娠家兔的“至阴”、“三阴交”,持续运针3~5 min,观察,结果表明针刺过程中的子宫收缩及胎动程度与针刺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且与针刺手法的轻重也不无关系。家兔实验结果显示妊娠家兔血液中催产素含量明显高于未妊娠家兔,表明针刺“至阴”对妊娠家兔可能有提高体内催产素释放量的作用。[8]
针刺或艾灸至阴穴,可使子宫活动加强,宫缩频率加快,子宫紧张度升高,胎儿心率加快[2]。
针刺或艾灸人或家兔的“至阴穴”,可使子宫活动加强,宫缩频率加快,子宫紧张度升高,胎儿心率加快。
8152 治疗胎位不正转胎位一般横位成功率最高,臀位次之,足位较差。艾灸、激光针至阴,均可转胎位,成功率高。另又通过100例转位失败者分娩过程观察,发现有羊水过少、胎儿巨大、脐带过短、脐带绕颈或绕脚、双胎、子宫畸形及前置胎盘等因素,此种情况应采取其他方法。
用至阴穴治疗胎位不正,临床多用艾条灸法[2]。以横位成功率最高,臀位次之,足位较差[2]。以妊娠8个月,腹壁紧张度一般,灸后胎动活跃的经产妇疗效最佳[2]。
1)艾灸法:胎位转正66例,仅有3例无效;胎位矫正100例,仅有3例无效;妊娠29~40周的各类胎位异常孕妇,接受艾灸治疗的共2096例,用艾条灸其两侧的至阴,灼热的强度以不产生灼痛为限,其矫正率为903%,其中有86%的病例胎位于1~4次艾灸后矫正,其余的14%于5~10次艾灸后矫正;在总数2096例中,2041例为臀位(矫正成功1841例),28例为横位(全部矫正成功),在初产妇及6胎以内的经产妇,其疗效无明显变化。在矫正成功病例中进行了实验观察,例如,对33例测定了一些内分泌活动的变化情况,发现孕妇尿中17羟皮质类固醇及17酮皮质类固醇的数值,艾灸前即高于非孕妇。艾灸后,孕妇的这些激素数值进一步明显升高,测定灸前灸后血浆游离皮质醇的数值,得出类似结果,这些结果提示,艾灸使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兴奋,从而增强子宫活动,同时胎儿活动也增加(胎儿心率加快),有助于胎位的矫正。[8]
2)针刺法:1~5次矫正124例,成功率为954%;矫正61例,占871%,无效9例;[8]
3)针灸并用方法:臀位66例中,矫正成功者51例,无效15例;21例横位中,成功18例,无效3例;胎位矫正211例,随访皆顺产;[8]
其他方法:胎位矫正24例,无效10例,有效率为706%;胎位矫正者132例,未矫正者18例,其中1次矫正者103例,2次矫正者24例,3次矫正者5例,3次以上视为无效计算;[8]
8153 治疗痛经用艾灸至阴治疗宫寒痛经,于月经来潮前3d艾灸双侧至阴各15~20 min,每日1次,至月经结束为一疗程,治疗1例,病史3年,2个疗程痊愈,随访两年未复发。[8]
8154 治疗难产产妇素有风湿性心脏病,使用催产素效果不佳,速取艾炷如皂核大灸至阴,先灸左侧,灸7壮后开始官缩,胎位下降三指,再灸7壮即生产,胎儿顺利娩出,母子平安。[8]
8155 治疗胎盘滞留针刺至阴穴治疗胎盘滞留30例,快速针刺至阴01~02寸, 逐渐增大,留针5~10 min,快者3 min,慢者10 min,平均6~7 min娩出胎盘。[8]
8156 治疗痔疮术后尿潴留目录 1 拼音 2 国家基本药物 3 《魏氏家藏方》卷二:茶调散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茶调散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圣济总录》卷二十四:茶调散 41 处方 42 制法 43 功能主治 44 茶调散的用法用量 45 摘录 5 《魏氏家藏方》卷一:茶调散 51 处方 52 制法 53 功能主治 54 茶调散的用法用量 55 摘录 6 《圣济总录》卷十五:茶调散 61 茶调散的别名 62 处方 63 制法 64 功能主治 65 茶调散的用法用量 66 摘录 7 《活人方》卷三:茶调散 71 处方 72 制法 73 功能主治 74 茶调散的用法用量 75 摘录 8 《异授眼科》:茶调散 81 处方 82 制法 83 功能主治 84 茶调散的用法用量 85 摘录 9 《急救仙方》卷三 91 方名 92 组成 93 主治 94 茶调散的用法用量 95 制备方法 10 《儒门事亲》卷十二 101 方名 102 茶调散的别名 103 组成 104 功效 105 主治 106 茶调散的用法用量 107 制备方法 11 《朱氏集验方》卷九 111 方名 112 组成 113 主治 114 茶调散的用法用量 115 制备方法 12 《普济方》卷四十五引《余居士选奇方》 121 方名 122 组成 123 主治 124 茶调散的用法用量 125 加减 126 制备方法 13 《医学集成》卷三 131 方名 132 组成 133 主治 134 加减 附: 1 古籍中的茶调散 茶调散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chá tiáo sǎn
2 国家基本药物与茶调散有关的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信息
序号 基本药物目录序号 药品名称 剂型 规格 单位 零售指
导价格 类别 备注 829 65 川芎茶调散 散剂 3g 袋 093 中成药部分 830 65 川芎茶调散 散剂 6g 袋 18 中成药部分
注:
1、表中备注栏标注“”的剂型规格为代表品。
2、表中备注栏加注“△”的剂型规格,及同剂型的其他规格为临时价格。
3、备注栏中标示用法用量的剂型规格,该剂型中其他规格的价格是基于相同用法用量,按《药品差比价规 则》计算的。
4、表中剂型栏中标注的“蜜丸”,包括小蜜丸和大蜜丸。
3 《魏氏家藏方》卷二:茶调散31 处方
川芎36克 甘草(炙)香白芷 香附子 防风(去芦)细辛 砂仁各30克 薄荷叶(去毛)60克
32 制法上为细末。
33 功能主治主头风、头痛。
34 茶调散的用法用量每服3~6克,食后茶调下。
35 摘录《魏氏家藏方》卷二
4 《圣济总录》卷二十四:茶调散41 处方
石膏(碎,研)2两,羌活(去芦头,生用)1两,苍术(去皮)1两,甘草(半生半炙)1两,芎藭1两,茵陈蒿1两,荆芥穗1两,桂(去粗皮)半两。
42 制法上为散。
43 功能主治伤寒头痛不止。
44 茶调散的用法用量每服1钱匕,用腊茶末1钱匕,同葱白煎汤,点热服。
45 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四
5 《魏氏家藏方》卷一:茶调散51 处方
川芎1两2钱,甘草(炙)1两,香白芷1两,香附子1两,防风(去芦)1两,细辛1两,砂仁1两,薄荷叶2两。
52 制法上为细末。
53 功能主治清神。主头风头痛。
54 茶调散的用法用量每服12钱,食后茶调下。
55 摘录《魏氏家藏方》卷一
6 《圣济总录》卷十五:茶调散61 茶调散的别名
茶酒调散
62 处方菊花、细辛(去苗叶)、石膏(研)、莎草根(炒去毛)各等分。
63 制法上为细散。
64 功能主治定偏正头痛。清爽神志,通和关窍,消恶汗。主首风。诸风,痰壅目涩,昏眩头疼,心愦烦热,皮肤痛痒,风毒壅滞。
65 茶调散的用法用量茶酒调散(《医统》卷五十三引《医林》)。《医统》本方用法:为细末,茶、酒任调服。
66 摘录《圣济总录》卷十五
7 《活人方》卷三:茶调散71 处方
滑石2两,石膏2两,黄芩2两,桔梗2两,甘草2两,薄荷1两,荆芥1两,防风1两,川芎1两,当归1两,麻黄1两,连翘1两,白芍1两,大黄1两,朴消1两,白术5钱,黑山栀5钱。
72 制法上为细末。
73 功能主治疏风解表,清热消痰。主冒风初起,鼻塞喷嚏,头痛声重,外寒内热,痰嗽咽干,二便结涩,内火有余。
74 茶调散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午后、临睡用浓茶或白汤调下。
75 摘录《活人方》卷三
8 《异授眼科》:茶调散81 处方
防风、羌活、柴胡、甘草、当归、黄芩、生地、川芎、天花粉各等分。
82 制法上为末。
83 功能主治胬肉攀睛,红障壅上者。
84 茶调散的用法用量砂糖水、茶调下。
85 摘录《异授眼科》
9 《急救仙方》卷三 91 方名
茶调散
92 组成川芎1两,防风1两,羌活1两,甘草半两,木贼1两,石膏(炒)1两,石决明(煅)1两,荆芥1两,薄荷叶1两,甘菊花1两。
93 主治男子、妇人一切风肿痒痛,翳,烂弦,风气眼泪。
94 茶调散的用法用量每服2钱,清茶调下。
95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10 《儒门事亲》卷十二 101 方名茶调散
102 茶调散的别名二仙散
103 组成瓜蒂不拘多少,好茶中停。
104 功效催吐,发汗。
105 主治伏梁起于脐,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已,令人病烦心,先以本方吐之兼汗,以禹功导水等夺之;一切沉积水气,两胁刺痛,中满不能食,头目眩者。
106 茶调散的用法用量每服2钱,齑汁调下,空腹用之。
107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11 《朱氏集验方》卷九 111 方名茶调散
112 组成藿香半两,香附子半两,甘草2钱半。
113 主治男女头风攻注,头目昏暗,睛疼。
114 茶调散的用法用量食后葱茶调下。
115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12 《普济方》卷四十五引《余居士选奇方》 121 方名茶调散
122 组成香白芷2两半(炒),川芎1两(锉,炒),甘草1两(锉,炒),川乌头半两(炮,锉)。
123 主治偏正头风,诸药不愈者。
124 茶调散的用法用量每服2钱,好茶少许,薄荷3叶,沸汤调下。
125 加减暴伤风头疼,加葱白2寸(细切),和茶调下。
126 制备方法上为末。
13 《医学集成》卷三 131 方名茶调散
132 组成川芎、白芷、荆芥、黄芩、石膏、薄荷、茶叶、生姜。
133 主治内热头痛。
134 加减便闭,加大黄。
古籍中的茶调散 《杂病广要》:[身体类]头痛人丧目。以三阳受病,皆胸膈有宿痰之致然也,先以茶调散吐之,后以香薷散、白虎汤投之则愈。然头痛不止,
《张氏医通》:[卷五诸痛门]头痛正气散。有疮毒入腹。头与腹俱痛者。黄连解毒汤加腊茶。有头痛止则腹痛。腹痛止则头痛。此属脾阴血虚。胃
《医学入门》:[外集·卷四杂病分类]外感强寒拘痛,外因风,脉浮、有汗、项强,热者,川芎茶调散,或参苏饮加南星、黄芩;热甚者,川芎石膏散;虚
《类证治裁》:[卷之六头痛论治]附方肉桂茴香故纸肉豆蔻金铃子木香葫芦巴〔偏痛〕菊花茶调散即川芎茶调散,加菊花僵蚕〔偏痛〕芎犀丸川芎犀角
《银海精微》:[卷下]金针眼科经验方药诗括目录 1 拼音 2 《银海精微》卷上方之拨云退翳散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拨云退翳散的用法用量 25 出处 3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禹县方)之拨云退翳散 31 方名 32 拨云退翳散的别名 33 组成 34 主治 35 拨云退翳散的用法用量 36 制备方法 37 用药禁忌 38 附注 4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拨云退翳散 拨云退翳散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bō yún tuì yì sǎn
2 《银海精微》卷上方之拨云退翳散 21 处方楮实子、薄荷(各五钱),川芎(一两五钱),黄连、菊花、蝉蜕(各五钱),栝蒌根(生用,三钱),蔓荆子、密蒙花、蛇蜕(各五钱),荆芥穗、香白芷、木贼、防风、甘草(各五钱)。
楮实子 薄荷各15克 川芎45克 黄连 菊花 蝉蜕各15克 瓜蒌根(生用)9克 蔓荆子 密蒙花 蛇退各15克 荆芥穗 香白芷 木贼 防风 甘草各15克
22 制法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樱桃大,每30克作10丸。
23 功能主治主冰虾翳。黑睛上生翳,如冰虾形状者。
主治宿翳[1]。
24 拨云退翳散的用法用量每服2丸,一日二服。
25 出处《银海精微》卷上
3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禹县方)之拨云退翳散 31 方名拨云退翳散
32 拨云退翳散的别名拨云散
33 组成硼砂2两,朱砂5分,海螵蛸3钱,炉甘石1两,麝香1分,云胆矾2分,青盐4分,冰片8钱,珍珠1分,玄明粉6分,煅硇砂1两5钱。
34 主治气蒙云翳,胬肉攀睛,蓝白雾气,各种云翳。
35 拨云退翳散的用法用量点入眼内,轻者每日2次,重者3次。
36 制备方法上为极细末。
37 用药禁忌孕妇忌用。
38 附注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制法 4 功能主治 5 拨风云膏的用法用量 6 注意 7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拨风云膏 1 拼音
bō fēng yún gāo
2 处方脑砂3钱,硼砂3钱,珍珠3钱,琥珀(火煅)3钱,珊瑚3钱,玛瑙(王车)(王渠)3钱(火煅),熊胆,石燕(火煅醋淬)3个,自然铜2钱,乳香2钱,没药2钱,当归2钱,轻粉2两,青盐2两,胆矾2两,铜青2两,血竭2两,海螵蛸2两,麝香2两,黄连2两,黄芩2两,黄柏2两,白丁香2两,石蟹2两,牛黄2两,炉甘石半斤,黄丹4两。
3 制法上药各为末,用蜜1斤绢滤,入水2盏子铜锅内,熬至滴水成珠,方入黄丹搅匀,次入诸药和匀,捏成锭子,油纸摊放地上,盆覆出汗为度,次日用箸箸包裹收之。
4 功能主治攀睛云翳,火眼,胬肉攀睛,眼绊红丝。
5 拨风云膏的用法用量方中熊胆用量原缺。
如火眼,加冰片;胬肉攀睛,眼绊红丝,加蕤仁、熊胆,与药等分,亦用水化开前药,将冰片等药研加之。
6 注意忌牛、羊、鱼、肉、葱、蒜、韭、房事及酒。
7 摘录《医学入门》卷七
古籍中的拨风云膏 《医学入门》:[外集·卷六]杂病用药赋
风粟,或翳膜侵睛,时发痒痛。如口疮,涂之立愈。拨风云膏砂、硼砂、珍珠、琥珀火、珊瑚、玛瑙、珲各火三钱
《古今医鉴》:[卷之九]眼目连翘黄芩山栀子黄连防风荆芥羌活白芷梢枳壳桔梗软石膏大黄甘草上锉,水煎,食后服。如眼生翳障,加白蒺藜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九十八神仙服饵门]神仙草木药上茯苓也。仰视松枝所指,其上时有菟丝,或新雨过后无风云,夜以烛火临上灭者,亦有,乃以新布四丈环之,明日
《万病回春》:[卷之五]眼目黄仁、神水、瞳神、胞生痰核、漏睛、暴风客热、金疳、胬肉攀睛、椒疮、火疳、聚星障、凝脂翳、肝虚雀目、云雾移睛、视瞻昏渺、中血堂、耳郭痰包、耳郭流痰、旋耳疮、耳疖、耳疮、耵耳、风聋、脓耳、耳疳、鼻窒、鼻槁、鼻鼽、鼻渊、喉痹、乳蛾、喉痈、梅核气、急喉风、急喉喑、喉菌、牙痈、《诸病源候论》、劳瘵、传尸、《丹溪心法》、《景岳全书》、痰湿壅遏、痞满、纳差、《兰室密藏》、《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濡泻、洞泻、消渴、溏糜、飧泻、鹜溏、《难经》、钠呆、《济生方》、《沈氏尊生书》
-----------------好多生僻字,不想打了,你看着给吧,500个,太多了!!!!-----------
目录 1 拼音 2 《丁甘仁家传珍方选》:凤衣散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凤衣散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医学入门》卷八:凤衣散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凤衣散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胎产心法》卷一:凤衣散 41 处方 42 制法 43 功能主治 44 凤衣散的用法用量 45 摘录 5 《经验各种秘方辑要》 51 组成 52 主治 53 凤衣散的用法用量 54 制备方法 6 《治疹全书》卷下 61 组成 62 主治 63 凤衣散的用法用量 64 制备方法 7 《卫生鸿宝》卷二 71 组成 72 主治 73 凤衣散的用法用量 74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凤衣散 1 拼音
fèng yī sǎn
2 《丁甘仁家传珍方选》:凤衣散21 处方
飞龙丹1钱,凤凰衣1钱,轻粉4分,梅片1分。
22 制法上为末,瓷瓶贮。
23 功能主治下疳。
24 凤衣散的用法用量
外用掺之。
25 摘录《丁甘仁家传珍方选》
3 《医学入门》卷八:凤衣散31 处方
凤凰衣(煅)、黄连各等分,轻粉少许,片脑少许。
32 制法上为末。
33 功能主治下疳疮肿痛。
34 凤衣散的用法用量干掺;或鸡子清调敷。
35 摘录《医学入门》卷八
4 《胎产心法》卷一:凤衣散41 处方
头生鸡子抱出小鸡之蛋壳。
42 制法阴阳瓦焙黄,为末。
43 功能主治防治3、5、7月小产。
44 凤衣散的用法用量如前次小产在何月份,至时预先以无灰酒冲服。
45 摘录《胎产心法》卷一
5 《经验各种秘方辑要》 51 组成
青果炭2钱,黄柏1钱,川贝母1钱(去心),冰片5分,儿茶1钱,薄荷叶1钱,凤凰衣5分(即初生小鸡蛋壳内衣)。
52 主治白喉。
53 凤衣散的用法用量吹喉。
54 制备方法上药各为细末,再入乳钵内和匀,加冰片乳细。
6 《治疹全书》卷下 61 组成凤凰衣(炒)、手指甲(炒)共2钱,蝉脱(去头足)3钱,胎发(烧)3钱,麝香3分。
62 主治眼疳。疹后因潮不尽,热毒上攻于目,其证有五:入肝,两目迎风流泪,怕日羞明;入肺,白睛赤肿,胬肉攀睛;入心,两眦翻花,赤肿溃烂;入肾,瞳神内陷,视物不见;入脾,胞肿如桃,外囊瘀赤者。
63 凤衣散的用法用量吹鼻中,左眼患,吹右鼻;右眼患,吹左鼻。
64 制备方法上为末。
7 《卫生鸿宝》卷二 71 组成凤凰衣(即孵鸡蛋壳风衣,微火焙黄)3钱,人中白(即溺桶中白垢,煅)3钱,橄榄核(瓦上焙存性)3钱,孩儿茶3钱。
72 主治口疮口疳,并乳蛾喉癣,喉疳喉痈,肿痛闭塞。
73 凤衣散的用法用量每药1钱,加冰片5厘,吹搽患处。
74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古籍中的凤衣散 《医宗金鉴》:[外科卷下下部]疳疮汤洗之;红肿热痛,以鲤鱼胆汁敷之;损破腐烂,以凤衣散、旱螺散、珍珠散、银粉散、回春脱疳散,因证敷之
《外科心法要诀》:[卷九下部]疳疮汤洗之;红肿热痛,以鲤鱼胆汁敷之;损破腐烂,以凤衣散、旱螺散、珍珠散、银粉散、回春脱疳散,因证敷之
《医学入门》:[外集·卷五外科]痈疽总论蛤散、铜绿散;妒精疮,津调散、芦脑散;阴蚀疮,凤衣散;下疳疮,旱螺散;玉茎破裂肿痛者,鹅管散;烂臭
《医学入门》:[外集·卷七]妇人小儿外科用药赋臭烂,脓汁淋沥。阴蚀凤衣旱螺,截疳鹅管兼敷表。凤衣散凤凰衣、黄连各等分,轻粉、片脑各少许,为末,干
《白喉条辨》:辨外治第十二定义胬肉攀睛·阴虚火旺证(pterygiumwithpatternofyindeficiencyandfireeffulgence)是指阴虚火旺,以患眼涩痒间作,胬肉淡红菲薄,时轻时重,心中烦热,口舌干燥,舌红,少苔,脉细为常见症的胬肉攀睛证候。症状胬肉攀睛·阴虚火旺证患者胬肉淡红,时轻时重,涩痒间作,心中烦热,口干舌燥。证候分析过度劳欲, 暗耗,水不制火,虚火上炎于目,则胬肉淡红,微有涩痒;虚热扰心,故心中烦热;热灼津液,故口干舌燥。治法胬肉攀睛·阴虚火旺证治宜滋阴降火。方药治疗胬肉攀睛·阴虚火旺证可用知柏地黄丸或甘露饮加减治疗。知柏地黄丸加减:方用地黄滋补肾阴,山萸肉补肝肾,泽泻泄肾利湿,使地黄补而不腻;牡丹皮泻火祛瘀;知母、黄柏泻虚火。如心烦、失眠显著者,加麦冬、五味子、酸枣仁等。关于胬肉攀睛胬肉攀睛(pterygium)为病名。见《银海精微》。又名胬肉侵睛(出《秘传眼科龙木论》)、瘀肉攀睛、攀睛(见《原机启微》)、胬肉扳睛(见《一草亭目科全书》)、老肉攀睛、目中胬肉(《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是指以目中胬肉由眦角长出,横贯白睛,攀侵黑睛为主要表现的眼病。胬肉攀睛生于大眦者较为多见,也有生于小眦者,亦可大小眦同时发生。男多于女。常见于成年人,特别是老年人及户外工作者。病变进行缓慢,往往要经过数月或数年始侵入黑睛,甚者可掩及瞳神,影响视力,亦有停止发展者。胬肉攀睛相当于西医的翼状胬肉。详见胬肉攀睛条。
详见百科词条:胬肉攀睛·阴虚火旺证 [ 最后修订于2018/3/26 23:12:22 共615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至阴简介
本文2023-10-03 01:44:2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1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