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是如何选花魁的?若想买一个回家需要多少钱?
我国的青楼文化起源于管仲,公元前698年,管仲开始辅佐公子纠,担任了齐国的国相,但是刚接手的齐国国力羸弱,无奈之下管仲只能建立一座烟花场所,以供各方达官贵人取乐,并以此赚取钱财来充实国库,尽管这个方法十分管用,但是在当时毕竟有伤风化,所以青楼并没有被发展起来。
直到盛唐时期,民风开放,青楼文化才得以鼎盛起来。然而青楼也是一种文化产业,需要妥善经营,你没作为这样一个服务性场所,必须要有拿得出手的镇店之宝,这就是花魁,不过素有青楼赎人的说法,那么花魁也可以赎走吗?
每个产业都有自己的特色与经营范围,比如酒楼卖酒,那么青楼就是古代男子寻欢的场所,酒有好酒,青楼里的姑娘自然也分上下等,而最好的那个,便被称为花魁。这花魁有多好呢?其实花魁的选拔极其严格,必须是16岁以下的女子,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女子可塑性高,学习各项才能快。
更重要的是,可以给老鸨赚钱的时间长,而且花魁必须要有绝世的容貌,细致到对女子的手指和肩宽都有要求,以臂长90厘米为最优,最重要的是得回诗词歌舞,不然如何取悦男子,公元1080年北宋名妓李师师便是这样名动京城的。
这样的女子,如果不是沦落风尘,必定会有很多人上门提琴,但就算身处青楼,仍然有许多人为她们所倾倒,那么这些卖身给青楼的花魁,可以被赎走吗?《吴三桂演义》中记载:凡侍一宴的须五金,讲的是陈圆圆身为花魁,但凡那位公子想见她一面,必须交付五两金子,吃顿饭就是10两金子。
而北宋时期寻常的七品官吏一年的俸禄才10两白银,可见一般人怕是连花魁长什么模样都不曾见过。这只是见一面花魁,有一点互动的费用,如果想要赎走花魁,又是另外一种情况了。那么若想买一个回家需要多少钱?花魁就是青楼中的头牌,不是随随便便都能见得,能与花魁相处的都是达官显贵。
这样的人在老鸨看来就是摇钱树,是不会轻易放走花魁的,要留着一点一点从贵公子身上收钱,若是碰上权势大锝,为了不得罪官府,肯定也是会放人的,但是既然是权贵家了,自然不会缺钱,于是就方便了老鸨开口。《珠江花名小传》中提及,将花魁大奀姑娘赎走足足用了500金,折算过来就是100万人民币啊!
公元840年白居易将樊素从青楼中赎出来时就花了足足一半的家当,只不过他更爱美人,毫无怨言,而樊素与小蛮两人也对他感情极深。 然而花魁是可以被赎走的,只不过是价值连城,就看有没有能力将她赎走了,然而也有极其特别的花魁存在,比如南朝名妓苏小小,公元492年因不想寄宿于姨母家就孤身搬到西泠桥畔,甘愿沦为诗伎,不过她洁身自好,只与文人雅士往来,以诗会友。
花魁本义为花中的魁首。引申有多重含义:1、多指梅花,或牡丹。2、绝色佳人。3、旧时也比喻有名的妓女,如中国古代青楼女子中的头牌,或者日本江户时代的游女的头牌。
花魁本义为花中的魁首。引申有多重含义:1、多指梅花,或牡丹。2、绝色佳人。3、旧时也比喻有名的妓女,如中国古代青楼女子中的头牌,或者日本江户时代的游女的头牌。
近义词:
一、状元:
1、科举时代的一种称号。唐代称进士科及第的第一人,有时也泛称新进士。宋代主要指第一名,有时也用于第二、三名。元代以后限于称殿试一甲(第一等)第一名。
2、泛指考试取得第一名的人:文科~。理科~。
3、比喻在本行业中成绩最好的人:养鸡~。行行出~。
引证解释:洪深《五奎桥》第一幕:“自从在上辈状元公手里造好了,直到现在,周家老是兴兴旺旺。”
二、红牌:
体育比赛中,裁判员对严重犯规的运动员、教练员出示的红色警示牌。足球比赛中被出示红牌的球员须立即退出赛场,并不得参加下一场比赛。
梅花。凡花皆开于春,独梅花在寒冬即开,开于百花之先,故称为「花魁」。
2称名噪一时的妓女。如《醒世恒言》中有《卖油郎独占花魁》。
中国词语,博大精深,一词多义或者一义多次常被文人才子运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尤其是风花雪月之中,看似平常词语,实则暗含玄机,另有他指。“花魁”一词,便是如此,原意是花中之王,或者花中之魁首,却在古代有多种寓意。
花魁指什么花?
花魁,本指花中佼佼者,多指梅花,或者牡丹。
这两种花,一种代表了人的铮铮铁骨,不畏惧严寒独自开放。一种代表的人的雍容华贵之气。
梅花——有诗词可以证明“梅花香自苦寒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等等,都是颂扬梅花之独特品质,所以被称作花魁。
牡丹——“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无涯”等等,自带主角光环的牡丹,也是当之无愧被称之为花魁。
花魁另指绝色佳人(unparalleled beauty)
关于用花来形容美女,每个朝代都有这种习气,连对中国四大美女的评价之词“闭月羞花”都自带花字。每一种花都用来形容一种美女,包括牡丹、芍药等等,作为花中魁首,更是形容长相出众的美女。
古代是如何选花魁的?若想买一个回家需要多少钱?
本文2023-10-03 02:19:1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1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