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国学活动早发白帝城教案怎么写
早发白帝城教案
教材分析: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的一首千古名诗,全诗共4行2句,写诗人乘船从白帝城返回江陵时的愉悦心情,前两句写早晨辞别了朝霞缭绕的白帝城,顺长江而下,一日之间就可以到达千里之遥的江陵。后两句写三峡两岸树木中猿声响成一片,走出很远仿佛还能听见,整首诗写得轻灵飞动,生动地传达了诗人的喜悦心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利用多种认字方法认本课3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背诵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意,体会作者遇赦后乘船东归的愉快心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重点与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感受诗的意境美。
难点:体会作者乘船东归的愉快心情。
学情分析:
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能够背诵古诗,进而理解诗人的愉悦心情。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看插图、看视频、配乐反复吟诵课文,体会诗人的心情。
“发、朝、还、重”四字是多音字,可以通过组词区别字音。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很久以前,唐朝有一位非常有名的诗人,被人们称为“诗仙”是谁呢?(出示李白头像)我们已经学过不少李白的诗,你会背哪一首,背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早发白帝城》。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配乐讲故事
故事发生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李白因爱牵连蒙冤获罪,被流放到很远很远的夜郎城(今天贵州东部)一路上,他很伤心,走呀走呀,途中经过江陵城(湖北江陵县),那儿地势险要,水流很急,当小船慢慢行使到白帝城(今天重庆白帝山)时,突然接到了一个好消息,他无罪了,可以自由了,他非常高兴,决定顺水行舟回江陵,途中使写下了一首千古名篇《早发白帝城》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师范读古诗,读后让学生评价。
2配乐再读古诗,让学生评价读得怎样。
过渡,听完古诗,你一定也想读对吗?试一试读。
3、生自由读古诗。
读时要求:读正确,通顺。
4、指名读,齐读。
5学习多音字“发、朝、还、重”进行区别字间,分别口头组词。
三、品读古诗,感情意境。
过渡:让我们再深入的读一读古诗,你读懂了什么?
1、出示古诗内容、
2、指名读前两行。
3、提问:诗人从哪里出发?要到哪里去?多远的路?要多长时间到?板书:白帝城——江陵
4、问:从诗中看出李白什么感受?
5、师述:白帝城在山顶最高处(指图)从白帝城返回江陵有一千多里水路,因为李白急着回家,把好消息告诉家人所以试着用高兴的心情去读前两行。
6、齐读前两行。
7、指名读。
8、指导朗读,板书:辞、还。
9、指名读后两行。
10、看视频。师述:两岸的猿猴很多,一眨眼工夫,小船已过了很多座山,好象一只猿猴没叫完,船又到了另一只猿猴叫的地方,想象李白去时和回来时是同一条小船,但感觉不一样,去时伤心,回来高兴,又是顺水行舟,所以轻舟已过万重山。
诗中的“一日还”“万重山”是李白的夸张的手法,如:“飞流直下三千尺,桃花潭水深千尺,危楼高百尺”等诗句都是作者夸张的写法,这是李白特有的风格。
11、齐读后两行。
12、指导朗读全诗。
四、再次朗读,升华情感。
过渡:这么美的诗还想读吗?
1、打节奏朗诵。
2、表演读。
3、配乐朗读。
五、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过渡:诗读的很好,我们来复习一下生字。
1齐读生字。
2指导“帝”“岸”两字的写法。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中国是诗的国度,朗读是中国诗歌艺术的最高峰,课外同学们多收集一些唐朝的诗读一读好吗?
《乐记》相关问题
一、《乐记》成书年代与作者
《乐记》的时代和作者问题众说纷纭。历来有两种说法:①《乐记》一书为战国时期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所作。②此书是汉代刘向、刘歆父子校先秦古籍所得。一般比较公认的观点,此书是汉儒采用先秦诸家有关音乐的言论编纂而成,成书于西汉。《汉书·艺文志》载,古乐早已有之,后散失,及秦而灭,汉初“广开献书之路”,河间献王以其地方力量搜集古书古乐,与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辑成《乐记》。《汉书·艺文志》所列《王禹记》24篇可能就是河间献王所辑《乐记》,不属汉人新作,而属“先秦旧书”。
关于《乐记》的作者,古人认为五帝三王之乐:其一认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夏禹、商汤、周文王为三王;其二认为,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参见《史记·五帝本纪》序《正义》)。此外,儒者还由《礼记·月令》把太昊(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昊、颛顼称为五帝(五方帝,各主一方),夏禹、商汤、周文为三王(《孟子·告子下》)等。又有把周文、武二王合为一王者。由以上诸说,五帝三王之乐应指自伏羲氏以来至周初的古乐。《吕氏春秋·古乐》记载:伏羲氏乐不详,朱襄氏(神农别号)时作五弦琴,葛天氏歌八阙,阴康氏作舞,黄帝作《咸池》,颛顼作《承云》,帝喾作唐歌,尧作《大章》,舜作《九招》、《六列》、《六英》,禹作《夏龠(yuè,跃)》(一说乐名《大夏》,以龠伴奏)、《九成》,汤作《大护》,周武王作《大武》。《列子·周穆王》篇晋·张湛注文说:“《乘云》,黄帝乐;《六莹》,帝喾乐;《九韶》,舜乐;《晨露》,汤乐。”《汉书·礼乐志》说:“昔黄帝作《咸池》,颛顼作《六茎》,帝喾作《五英》,尧作《大章》,舜作《招》,禹作《夏》,汤作《濩》,武王作《武》,周公作《勺》。”《周礼·春官·大司乐》郑玄注说,黄帝乐名《云门》、《大卷》,尧乐名《咸池》,舜乐名《大》,禹乐名《大夏》,汤乐名《大濩》,周武王乐名《大武》。同书贾公彦疏引《孝经纬》说:“伏羲之乐曰《立基》,神农之乐曰《夏谋》”;又引《乐纬》说:颛顼乐名《五茎》,帝喾之乐名《六英》;引皇甫谧语说:“少昊之乐曰《九渊》。”这些说法不同的原因是古乐有的一乐多名,如贾公彦考证《大卷》就是《大章》等,再者古乐失传,学者各承师说,难免以讹传讹。《周礼》虽载有六代乐名,战国时有许多已失传,故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此时唯存《韶》、《武》两乐而已。
二、《乐记》的结构
《乐记》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一篇。《礼记》中题作《乐记第十九》,约5000余字,包括11子篇:《乐本篇》、《乐论篇》、《乐礼篇》、《乐施篇》、《乐言篇》、《乐象篇》、《乐情篇》、《魏文侯篇》、《宾牟贾篇》、《乐化篇》、《师乙篇》等。据西汉刘向,古代《乐记》共23篇,篇名都记载于他的《别录》一书中。《别录》虽已佚,但唐孔颖达作《礼记注疏》时说,《别录》所载《乐记》的全部篇目,当时还“总存焉”,从孔颖达记载看,这23篇除上述11篇之外,还包括《奏乐篇》、《乐器篇》、《乐作篇》、《意始篇》、《乐穆篇》、《说律篇》、《季札篇》、《乐道篇》、《乐义篇》、《昭本篇》、《招颂篇》、《窦公篇》等12篇,这12篇已佚。
三、《乐记》的内容
《乐记》一书讨论了音乐的各个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音乐的本质,《乐记》中有着精辟的论述,肯定音乐是表达情感的艺术。它认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乐记》关于音乐本质的论述,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2)关于音乐与政治的关系,《乐记》强调音乐与政治、音乐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它认为:“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此理论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维护自身利益的要求。
(3)关于音乐的社会功能,《乐记》主张使音乐与治理朝政、端正社会风气、礼治、伦理教育等相配合,为统治者的文治武功服务。它认为:“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是故先王之政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返人道之正。”
(4)关于音乐的美感认识,《乐记》有比较深层的论述。它强调音乐给人们的愉悦感受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它认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乐记》作为先秦儒学的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丰富的美学思想,对两多千年来古典音乐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并在世界音乐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最全国学经典名句及解读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周礼·春官宗伯·乐师》言:"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礼记·学记》又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国学"在中国古代,指的是国家一级的学校,与汉代的太学相当,此后朝代更替,"国学"的性质和作用也有所变化。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最全国学经典名句及解读,欢迎阅读。
最全国学经典名句及解读
1、言忠信,行笃敬。 选自:《论语》
译文说话忠诚老实,行为厚道严肃。
2、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选自《礼记》
译文有时紧张,有时松弛,这是周文王、周武王处理政事的办法。现在多指工作、学习和生活要劳逸结合。
3、一树百获者,人也。选自《管子权修》
译文培育一次而能得到百倍收获的,是培养人才。培育人才虽然费时、费力,但是收获很大。
4、士有百行,以德为首。 选自《三国志》
译文志士有百种品行,把德看作是第一位。后来用来说明做人要把“美德”放在首位。
5、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选自《左传》
译文击第一遍鼓,士气振奋;击第二遍鼓,士气开始低落;击第三遍鼓,士气就完全消失了。这句话鼓励大家趁情绪高涨时一口气将事情做下去。
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选自韩愈《师说》
译文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知道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呢说明向他人求学的重要性。
7、 万物之中,以人为贵。出处:范晔《后汉书周举传》
译文在天下的万物之中,人是最宝贵的。
8、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出处:《老子》
译文天下的难事,一定是从容易的事发展起来的;天下的大事,一定是从细小的事发展起来的。
9、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出处:《礼记》
译文心不在那里,看什么也看不见,听什么也听不到,吃什么也吃不出滋味。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专注。
10、不以穷变节,不以贱易志。出处:桓宽《盐铁论》
译文不因为不得志而改变气节,不因为地位卑下而改变志向。
11、不迁怒,不贰过。出处:《论语》
译文不拿别人发泄怒气,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12、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出处:葛洪《抱朴子》
译文不学习而想得到知识,就像想得到鱼而没有网一样。
13、 不敬他人,是自不敬也。出处:《旧唐书》
译文(一个人)不敬重别人,实际上是不敬重自己。
14、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出处:《论语》
意思:时间在不断过去,我们要珍惜时间。
15、内不自诬,外不诬人。出处:《韩诗外传》
意思:做人做事既不能自欺,也不能欺人。
16、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意思:学好像登山一样艰难,学坏如山崩一样容易。
17、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出处:《晏子春秋》
意思:坚持不懈做事的人,总会成功;不停步向前走的人,总会到达目的地。
18、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意思:耳朵听到的不如眼睛看到的,眼睛看到的不如经过实践的。
19、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与实习,不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孔子这里强调的是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2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孔子这里强调的是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这与康德说过的“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是完全一致的。
2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译文孔子说:“看见贤德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
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
孔子这句话是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教益”,要学会吸取教训,不断跟别人堕落下去。
22、德不孤,必有邻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论语》
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做伙伴。”
孔子在这里讲的,不仅仅是一种人生经验,更是一种社会生活的规律。自己有道德的涵养,能体用兼备,自然会影响近身的人。
23、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
译文孔子说:“质朴多于文彩就会显得低俗,文彩多于质朴就会流于浮华。文彩与质朴搭配适中,才能成为君子。” 孔子这里强调的是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2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为师学习的人;我选择其中好的并且向他学习,看到其中不好的就改正过来。”
孔子的这句话意在提醒我们要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这样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这不仅是修养、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
25、逝者如斯,不舍昼夜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译文孔子在河岸上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淌。”
孔子在这里感叹的是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
26、其身正,不令而行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译文孔子说:“在上者自己要行得正,不用命令在下者
也能照着做,自己身行不正,虽然发号施令,在下者也不会听从。”
孔子的这句话的现实意义是告诉我们做任何事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27、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孔子意在告诉我们要未雨绸缪,因为眼前的问题,就是我们在过去所没有考虑、准备好所导致的。而我们现在仍然对未来没有做好准备,那么在未来,也一样要被各种问题困扰。
2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怨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译文子贡问孔子说:“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吗”孔子说:“那就是恕道吧!我所不情愿强加给自己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
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29、人无信不知其可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那根本是不可以的。就像大车没輗,小车没有軏一样,那车怎么能走呢” 孔子的意思是说:做人必须要言而有信。只有有了诚信,才可以在社会上立足,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诚信是做人的原则。
30、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曰:“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孔子这句话在提醒我们为人处世,与人交往,应该具备一个宽广的胸怀,凡事不可斤斤计较,这样你的生活就会很快乐。
3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
译文孔子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
要不懂装懂。”
人常说:“学无止境。”一个人无论他的知识如何渊博,也可能对某些事情知之不多或者不懂,当我们有不懂的时候,一定要正视自己的“无知”,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才可以变“无知”为“有知”,千万不要不懂装懂,自欺欺人。
3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孔子这句话揭示了兴趣的重要性。他把学习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知学,即知道学习的重要性;第二层是好学,即爱好学习,对学习有兴趣;第三层是乐于学习,即能从学习中获得乐趣。在这三层中,知学不如好学,好学不如乐学,只有激发学习的浓厚兴趣,才能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33、见仁见智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曰用而不知,故君子道鲜矣。《周易》。
译文仁者从自己的角度看,把它叫做仁;智者从自己的角度看,把它叫做智。平民百姓每天接触阴阳之道而不懂得,因此君子之道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这句话告诉我们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34、自强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译文天体运行,刚健有力,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永不停息。
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表现出了人类勇于进取、勇于开拓、勇于向自己的惰性宣战的无畏气慨,在人类社会的不同领域、不同层面都有着不同的体现。
35、玉琢成器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译文玉石若不经过雕琢,就不会成为玉器;人若不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
玉石是天生生成的,但要成为有用的东西,还得要经过打磨加工,用这个道理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一方面承认了人所拥有的天赋和才能,另一方面则强调了开掘和发展天赋、才能,必须通过学习的过程,使他们得到充分的展现。
36、博学笃行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译文广博的学习知识,仔细地询问知识,谨慎的思考知识,明确地分辨知识,全心全意地用知识。
这句话涵盖了为学的几个递进阶段,首先是要广泛地去猎取知识,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其次是对所学的知识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对不明白的要追问到底;再次是对所问的问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考察、思考,将所学为我所用;第四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分辨明析,使所学越辨越明;最后是要将所学到的知识努力应用到实践,踏踏实实地去践行!
37、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
译文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人要生存,要有作为,要有出息,就要敢于直面内忧外患,就要历经一番艰辛困苦的磨难,就要历经一番肉体至精神的人生锤炼。
这句话更给我们身处逆境时有太多的激励,只有经过艰难曲折的磨练,才能承担“大任”。
38、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
译文没有圆规和直尺,就做不出真正“圆”或“方”的形状来。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这句话内在的因果关系,在一定层面上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因此人们将其引伸到待人、接物、处事的方方面面,循循善诱,教导后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逐渐成为传统文化中的一句“至理”格言。
39、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译文真实可信的言词不漂亮,漂亮的言词是不真实可信的。
它告诫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文字,都不要追求浮华美丽的言辞,要用朴实无华、自然流畅、能够充分表达自己原本意思的言辞。而对于表面浮华美丽的言辞和文字,要认清言者的本意和目的,不要被美言所误导。
40、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臵,常行而不休者,故难及也”《晏子春秋》
译文晏子说:“我听说,不断实践的人一定可以成
功,不倦前行的人一定可以达到目的地。我并没有比别人特殊的才能。只是经常做个不停,行个不止。您怎么会赶不上(我)呢”
这句话在告诉我们做任何事关键在于坚持不懈,不断努力,终有回报。
41、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庄子》
译文本真乃是精诚的极致。不精不诚,就不能感动人。 此句意在告诉我们为人做事要真诚,人的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什么疑难问题都能解决。
4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
译文时间像江河东流入海,一去不复返;人在年轻时不努力学习,年龄大了,那就只好悲伤、后悔。
此句不仅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不应浪费时间,还用来告诫我们,要趁年纪还轻,好好努力,不要到老的时候,一事无成,只能留下悲伤、后悔。
43、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礼记》
译文有一直把弓弦拉得很紧而不松弛一下,这是周文王、周武王也无法办到的;相反,一直松弛而不紧张,那是周文王、周武王也不愿这样做的;只有有时紧张,有时放松,有劳有逸,宽严相济,这才是周文王、周武王治国的办法。 现用这句话多用来提醒我们:生活的松紧和工作的劳逸要合理安排。
44、成人之美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
译文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为人处世时要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要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
45、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
译文同心协办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这句话讲的是朋友交情深厚,强调了团结的重要性。
46、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庄子》
译文而且君子的交谊淡得像清水一样,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样;君子淡泊却心地亲近,小人甘甜却利断义绝。大凡无缘无故而接近相合的,那么也会无缘无故地离散。 这句话道出了一条重要的交友原则,朋友之间的交往,要不含任何功利之心,这样的交往纯属友谊,却长久而亲切。如果包含着浓重的功利之心,把友谊建立在相互利用的基础上,表面看起来“甘若醴”,一旦对方满足不了功利的需求时,很容易断绝,所以与人交往,要找君子,不要找小人。
47、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
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尚书》
译文人如果不学习,就像面对墙壁站着,什么东西也看不见。
这句话再次强调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正如那句俗语所说,“不读书犹如睁眼瞎子”。
48、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译文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替它作了注释;对《春秋左氏传》也下过很深的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朱墨别异》。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这句话在告诫我们书首先要反复读,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它的精髓,当然在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思考,带有悟性地读,否则也只会是纸上谈兵不得其要领。
49、五十步笑百步。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
译文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
逃了五十步和逃了一百步,虽然在数量上有区别,但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逃跑。这就告诉我们,看事情要看本质,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50、己百己千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中庸》
译文别人学一次就会了,我还不会!就学他一百次;别人学十次就会了,我还不会!就学他一千次。如果真能照这样子去做,虽然再笨,也会变得聪明,即使再柔弱的人也会变得坚强。
这句话再次说明笨鸟只要先飞一定能早入林。我们每个人的资质,体力是不一样的,有强有弱,但只要有了这种“己百己千”的精神,肯定会功到自然成。
;
国学课程主要包括儒释道三大国学系统,以古籍经典为基础,分为蒙学、经学、史学、诸子百家、文学等,其中还涵盖了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等。
在少儿阶段,国学课程主要围绕国学经典展开,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诗经》、《史记》、《论语》等。成人阶段则更注重精神文化层面的教育,如琴、棋、书、画、茶、中医养生、《易经》、《道德经》解读等。
此外,国学课程还包括传统礼仪、书法、剪纸、京剧、皮影戏等3。通过学习国学课程,可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开启智慧,陶冶性情。
《国学课》不是一部教科书,却是一部很实用的参考书,可以作为文科学习的补充教材,也是一般国学常识的泉源。就以一般适用性而言,对于提升语文程度、奠定国学基础有所裨益,更可以它作为研读国学的入门书籍,进而登堂入室,窥探中国学术的堂奥。
小班国学活动早发白帝城教案怎么写
本文2023-10-03 02:21:4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1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