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要把兵书列为禁书,产生了哪些后果?
这一点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古代到底也没有禁止兵书。相信很多人对此不以为然,不就一本兵书嘛,干嘛那么兴师动众的去禁止呢?有必要吗?确实有必要,而且古代不止一个朝代将兵书列为被禁止之列,大家所熟知的《孙子兵法》就在被禁止的名单前列。
首先明白一点,古代禁兵书的朝代是很有特色,主要分为先秦、秦朝、汉魏时期、宋朝,这几个历史时期对兵书的封禁是很严厉的,而且这些时代的背景也是独具一格的。
首先是先秦时期,在战国之前实际上大众是不怎么学习兵书的,官方对兵书也是严格管控的,毕竟教人行兵打仗是不好的,你都学这些,社会还要不要稳定了。
但到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背景下舆论大开,各种思想火花接连碰撞,而且在乱世纷争下各种用兵之道也是层出不穷,于是各种兵书出现了,甚至出现了兵家,位居百家之列。
但秦始皇一统天下后,相信天下太平以后不会有战事了,一切按照制度发展就可以,于是收归天下兵器,把各种书籍也收归咸阳有国家保存,兵书作为比较敏感的读物,自然被禁了。后来张良为学兵法还得在黄石公那各种献殷勤,就看见兵法之难得。
后来曹操乃至赵宋皇帝,后有过静止兵书的举措,曹操是为了避免再度出现用兵大才继续乱世纷争,而赵宋则是为了完善重文轻武的国策,将天下兵法都给禁了免得有人学完惹事生非。
但是,这种禁止兵书的举措,也产生了不良后果。一是国家缺少了用兵大才,因为兵书一禁止人们就没啥学的了,行军布阵自然难以成气候,这就间接导致了国家人才断层。此外,各朝代或禁止兵书,或收归国有,造成民间没有了历史典籍,而都城遭遇战火时很容易造成书籍焚毁,造成了文物的遗失。
1、《论语》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主要由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量起草,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纪念老师,忧虑师道失传。
并由子夏开创了章句的读法。故汉儒曰:章句发明始于子夏。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2、《中庸》
《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原是《小戴礼记》第三十一篇,作者现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子思及其弟子多人所作。也有学者认为可能是由儒家学者在战国写成。
宋朝学者对《中庸》非常推崇,而将其从《礼记》中抽出独立成书,朱熹则将其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编为《四书》。
《中庸》在字面上的解释即是“中道及常理”之意。而执中又当求“中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时的平静情绪为“中”,表现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为“和”。
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关联及学习的方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昆弟(兄弟)、朋友之交)和“三达德”(智、仁、勇)等。
3、《史记》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
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
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8],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
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
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
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
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孙子兵法》竹简1972年出土在临沂。
5、《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
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杂录《庄》、《列》 、《离骚》 、《周书》、《晋乘》以成者” 。现代学者也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原共22篇约3265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
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幍的拼音:[tāo]
部首:巾;总笔画:13;笔顺:丨フ丨ノ丶丶ノノ丨一フ一一
基本字义:
古代一种礼服:“沐浴衣”;古代的一种帽子;古同“绦”。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寅集中》《巾字部》·幍·康熙笔画:13·部外笔画:10。《广韵》土刀切《集韵》《韵会》《正韵》他刀切,音韬。《类篇》巾袟也。又《广韵》同绦。编丝绳也。
幍的成语:
(1)虎略龙韬:略:指传说中黄石公所撰的《三略》。韬:指《六韬》。《三略》、《六韬》是古代兵书。泛指兵书、兵法,也指兵家权谋。
(2)晦迹韬光:晦、韬:隐藏;迹:踪迹;光:指才华。指将自己的才华隐藏起来,不使外露。
(3)卷甲韬戈:卷起铠甲,收起武器。谓停止战斗。
(4)六韬三略:《六韬》、《三略》:都是古代的兵书。后泛指兵书、兵法。
(5)龙韬豹略:指兵法
(6)敛锷韬光:比喻隐匿锋芒,才气不外露
(7)韬光养晦: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8)韬光晦迹:韬光:把才华隐藏起来;晦迹:不让人知道自己的踪迹。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9)韬晦之计:韬:把才华隐藏起来;晦:不让人知道自己的踪迹。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10)文韬武略:韬:指《六韬》,古代兵书,内容分文、武、龙、虎、豹、犬六韬;略:指《三略》,古代兵书,凡三卷。比喻用兵的谋略。
(11)熊韬豹略:比喻高妙的用兵谋略。
(12)养晦韬光:谓隐藏行迹和才能,不露锋芒。
(13)文韬武韬:韬:古代兵书《六韬》,即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指文武两方面的谋略
(14)衔勇韬力:衔:含;韬:掩藏。把勇气和力量掩盖起来。比喻收敛锋芒,待机而动
现存最早的兵书是《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吴孙子兵法》《孙子》《孙武兵法》,由孙武撰。《孙子兵法》还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孙子兵法》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孙子兵法》被尊为世界第一兵书、兵学圣典、兵学经典之首,被定为“武学的教范”,置于《武经七书》之首。它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孙武被后人尊称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孙子兵法》的意义:
1、《孙子兵法》的意义,不仅仅是一部军事著作,它更代表着炎黄子孙的智慧、思想、文化,是几千年华夏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智慧根基、源泉。
2、在现代,孙子兵法的作用远远不再局限于一本军事著作的范畴,它还被广泛运用于政治斗争、商业竞争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3、《孙子兵法》是中国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理论著作,也是中国古籍在世界影响最大、最为广泛的著作之一。
-孙子兵法
中国古代要把兵书列为禁书,产生了哪些后果?
本文2023-10-03 02:30:5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1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