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以民人先,人以食为天,这句话,是谁说的呢?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5收藏

食以民人先,人以食为天,这句话,是谁说的呢?,第1张

你那句应该是写错了吧正确说法应该是: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出自:《汉书·郦食其传》:“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还有种说法是: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出自:董必武《挽沈骊英女士》

能知天之天者,斯可矣

“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能知天之天者,斯可矣。”民以食为天出自《汉书·郦食其传》,指人民以粮食为自己生活所系,说明了民食的重要。

食:食物,吃的东西。也指粮食并暗示运作粮食所需要的生产资源等。

天:天空,老天。比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东西。

人民以粮食为自己生活所系,扩展为人民群众需要生产粮食等生活必须品的资源来维持生存。原句是“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但其下一句后来在流传中有很多变种,从不同角度可以对出不同下句,如:国以粮为本、食以味为先等。

释义百姓把粮食看作头顶的天,说明粮食对民众至关重要。

出处汉·班固《汉书·郦食其传》。

在秦朝灭亡以后,刘邦项羽就谁领导群雄展开了多年争战,战争开始,刘邦处于劣势,彭城战役的失败使刘邦不得不退守荥阳、成皋,加上军粮不足使敖仓一战尤为重要(敖仓在荥阳西北,秦时建筑,储有粮食)。

项羽的猛攻,使荥阳岌岌可危,万般无奈之下,刘邦打算割让成皋以东地方给项羽,退守巩、洛一带,一方面可以缓口气,另一方面能组织力量,再与楚军决战。

谋士郦食其权衡利弊认为得不偿失,劝谏刘邦说:“皇帝靠的是人民,而民以食为天,怎能把粮食拱手让人呢”

刘邦沉思片刻,觉得郦食其之言有理,忙问题:“那么按照先生的高见,我应如何做呢?”

郦食其说:“在这种情况下,千万不可退兵,大王只有组织力量,坚守荥阳,保住敖仓,丰衣足食才能振奋士兵精神。”

刘邦按郦食其的话去做了,果然取得了胜利。

郦食其

“民以食为天”出自《汉书.郦食其传》,云:“zhi王者以民为天dao,而民以食为天。”

话说秦末汉初有三个人,郦食(yì)其(jī)、陆贾、朱建,三个都是刘邦的人,共同特点是嘴炮无敌,能把活人说死,把死人说活。捎带提一嘴,这个朱建号平原君,大家不要把他和战国四公子那个平原君赵胜搞混淆了。

由于三个人共同的属性,所以司马迁在作《史记》时,就把他们三个合为一传,在《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写到郦食其的故事时,他说了这句话:

“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

理解起来很简单,君王以老百姓为国家的根本,老百姓则以粮食为生活的根本。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天”心中充满敬意,如:皇帝叫“天子”,有学问的人叫“天才”,自然灾害叫“天灾”,很重要的事叫“天大的事”等等,认为“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不可随意怠慢的。老百姓把吃饭比做“天”其实有两层意思。其一,粮食通过辛勤劳动,得来不易,不但不能浪费,还要象敬重“天”一样敬重粮食。其二,人活着就离不开“吃”,“吃”是生存的基本前提,是每个人的头等大事,即“天大的事”。

这话的原义是,人民把粮食看作生命的根本。“民以食为天”出自《汉书.郦食其传》,云:“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中国很早即进入农耕时代,在漫长的农业社会,由於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人口相对较少,历史上天灾人祸频繁,使老百姓不得不对温饱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在古代,国家、江山被说成“社稷”,而这个“稷”在古代有的书上说是黍类,有的书上说是谷类,总之是一种粮食。古代一直以稷为百谷之王,所以帝王都奉祀“稷”为谷神,进而以此指代国家。 历次的改朝换代大多是被农民起义推翻或者元气大伤,常常是天遇大旱,农民颗粒无收,而官府依然横征暴敛,民不聊生,终於揭杆而起,所以社会动乱的根本原因,学术点说是因为生产和生活资料,通俗些说就是因为粮食,因为“吃”引起的。春秋时代的大政治家管仲告诫统治者:“衣食足则知荣辱,仓廪足则知礼节。”他认为治国就是“牧民”,即治人的办法就是让他们有饭吃,然后才会守法、懂规矩。事关江山社稷,“民以食为天”不仅仅居於中国食文化的核心,还是历朝历代的立国之本。历代统治阶级都重农轻商,国家始终以农业为中心。

食以民人先,人以食为天,这句话,是谁说的呢?

你那句应该是写错了吧正确说法应该是: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出自:《汉书·郦食其传》:“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还有种说法是...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