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刻家谱一隅·康熙:古井张氏通谱
1 文言文《康熙均州志均州大略》
均 州 志 序
清·党居易(康熙间任均州知州)
志者,史之征也,而经之续也。孔子因鲁史修《春秋》,则史一经也。自周迄汉以来,往往藉志以成史则史焉。尔经于奚有?顾《易》著包牺,以暨《连山》、《归藏》,至周爻象大备;而《书》则始唐虞,迄三代,以《秦誓》终;《诗》则始“二南”,胪列十五国之风,以“三颂”终;《春秋》托始隐公,历纪七十二国,退进二百四十二年,以获麟终。考亭纲目继《春秋》而作底,于今兹《二十一史》咸遵纲目以为断,谓史之续经,非耶!然一代之史必因一代之志,以损益之而后定,则志之勿可阙,所以备作史者之搜罗而采辑,以成一代之盛典。故曰:志者,史之征也,而经之续也。其纪载备矣:上以考乎星野,则天道备;下以察乎山川土田,则地道备;中以纪乎贤圣、仙释、节孝、贞良及人文词赋;旁以观乎云物风雨、草木药饵、鸟兽昆虫、金石鳞介之属,而人物之道无不备之。数者于经取之,于史亦取之,而于志亦取之则甚矣。志之,不可不慎也!
居易筮仕均州,莅官之始,即索《州志》,不可得嗣。蒋虎臣太史游太岳,授以《襄阳府志》,而《均志》居其中,亦获什一于千百尔,盖吾乡赵圣居先生为中丞时所手定,断自万历十三年,终于顺治九年。居易受而读之,获睹其大略,乃旁收遗文,侧询长者,参阅武当《太和山志》,因谋诸广文,王君劬公、处士朱君连璧别为《均志》。以万历十三年泊康熙十二年,踵其旧、补其阙、增其新,广采其诗文,标为山、海、麟、凤四卷,以纪地方之盛事,以昭国运之休明,复删其冗猥,综其节要。首察天文翼主、文明之曜,可与奎璧争辉。次审地理大岳,雄踞雍、豫、荆三州之域,秀冠天中,为真圣显灵之区,历代固秩祀矣,至文皇极其崇事,丕建宫阙,明德惟馨,而武当乃甲天下,以故朝谒者遍十五国,赫声濯灵,人咸鼓之、舞之,以迁善改过而不知为之者,非仅岣嵝宛委之灵所能髣髴其万一也。至于汉水澎湃东流,《禹贡》纪之:“又东为沧浪之水”;郦道元谓:“武当县北四十里,水中有洲,曰沧浪洲,水曰沧浪水”。今沧浪亭岿然峙江干。尤其彰明较著者,昔文王化行江汉,诗咏孔迩。均阳在江汉之间,迄今俗朴人醇,犹有周先生之遗风焉。乃更有异者,《书》舜耕历山,在州境内,今姚子铺、康山等处乃舜耕故地,其匿处旁出故井,尚有遗址,云则古圣侧陋显迹于斯也。乃山川毓秀,实踵人文,三代暨秦汉不可考。若冯忠献树奇勋于唐朝;祁理学明圣学于宋室,为天地间有数人品;明之李、杨、吴、张诸君子以忠节孝友特著,而文章事功不可磨灭;至钟水涵为清处士,高洁大雅,识者方之陶渊明、庞鹿门,则均之人文蔚起,为邦家光,其后先相望,岂有量哉!乃若文人墨士揽胜纪古,秀添江山之色,灵发星云之光;或则效典训,或出入 ;言忠言孝有关人伦之大,在山在水亦征作赋之才,尤当与琬琰弘璧争垂不朽者,宁可听其烟灭弗传哉!至于草木禽鱼之类,《尔雅》未尝悉其名,《山海》未能图其状,又有未易殚述者,聊举人习闻见者而记之耳,此《均志》之大概也。若夫户口之登耗,土田之荒辟,殚心教养以巩固邦本,兼资文武以绸缪未雨,此天下之所同,而经国者又可因是而憬然矣。则即志以成史,而即史以续经,不无有赖于后之君子云。
康熙十二年岁次癸丑仲夏谷旦知均州事磻溪党居易仍姜甫撰
2 李绂文言文翻译
清· 龚自珍《李绂传》白话释义:
李绂,从幼时就显得聪慧过人,有神童的称誉,十岁时能写诗。家境十分贫困,但他学习特别勤奋刻苦。康熙四十七年获得江西乡试第一名,考中康熙四十八年进士。
雍正五年,李绂被诬蔑为庇护私党罪受到弹劾,评议罪行共二十一条,被革去官职交给刑部审讯。李绂被关押在狱中,每天读着书,吃饱饭,睡好觉,一同被关押在狱中的甘肃巡抚称赞他“真是一个铁汉”。
两次处决死囚,雍正下令绑缚李绂到西市,(刽子手)拿刀架在李绂脖颈上,问:“这个时候知道田文镜是好还是坏吧?”李绂回答:“我即使被处死,还是不知田文镜好在什么地方。”
刑部查抄李绂家,屋内家什简陋,没有一件值钱的物品,他夫人的饰物,全都是铜制品,根本不像达官显宦那样富贵。雍正才相信李绂的廉洁清正,就将他赦免了。
乾隆四年,李绂返乡守母丧,与县令李延友共同捐资创办“青云书院”,并且亲自担任主要教师,一时间有名望的学士云集书院,“才乡”教育风气得以重振。乾隆八年,(李绂)因病(向朝廷)告老回乡,居住在抚州城内上桥寺石芝园(今文昌桥上沿河路),担任兴鲁书院山长,并亲讲学。
原文:
李绂自幼聪颖,有神童之称,十岁能诗。家贫甚,学勤苦至艰。康熙四十七年举江西乡试第一,中康熙四十八年进士。
雍正五年,诬为庇护私党受劾,议罪二十一款,革职交刑部审讯。身系狱中,日诵书饱啖熟睡,同狱甘肃巡抚称其“真铁汉也”。
两次决囚,雍正命缚至西市,以刀置颈,问:“此时知田文镜好否?”对曰:“臣虽死,不知田文镜好处”。刑部查抄其家,室内简陋,别无长物,其夫人之饰,皆铜制品,固不似达官显宦。雍正乃信其廉,将其赦免。
乾隆四年,守母丧,与县令李廷友同捐资创办“青云书院”,并亲主教席,一时名士云集,“才乡”教风得以重振。乾隆八年,因病告老回乡,居抚州城内上桥寺石芝园,任兴鲁书院山长,并亲讲学。
3 文言文《施公论“兽面人心”》翻译 急漕宪施公,貌奇丑,人号为“缺不全”。初仕县尹谒上官,上官或掩口而笑,公正色曰:“公以其貌丑耶?人面兽心,可恶耳。若某,则兽面人心,何害焉!”
施世纶的面容相当丑陋,人们给他起了给外号叫“缺不全”。传说他刚上任县尹的时候去拜见上司,上司见了他的尊容忍不住掩口发笑,他却不紧不慢的说:“公是因为我的貌丑吗?人面兽心,才是可恶的。象我这样的兽面人心,有什么不好吗?”
施世纶(?—1722),字文贤,是渡海降服台湾的清大将施琅之子,1685年以“荫生”(靠父亲功劳获得秀才头衔)出任泰州知州。
施世纶在任上执法严明,多破疑案,很快就被老百姓誉为“青天”。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江南大水,淮安告急。两名钦差带了数十名随从奉命前往运河泰州段监督堤工。这些人督堤工之余喧骚驿站、肆意扰民,更有滥竽充数的滥官冗吏为非作歹,真是水患未除又遭“吏患”。施世纶立即上奏弹劾,对于不法的予以处罚。
同年六月,绿营裁兵,湖广督标(为总督所统辖,相当于团长)夏逢龙带头发动兵变,朝廷赶紧派兵进剿。大军过处,一路祸害百姓。当这支官军经过泰州时,施世纶在空旷地点准备好粮食、饲料之类的军用物资,整齐堆好,同时部署州里的衙役民壮手持大棒夹道列队,随时准备弹压。官军不敢胡来,安静的取了供给物资就走。施世纶真正保了一方平安。
康熙二十八年,由于在承修大运河京口段沙船发生迟误,按照条例施世纶应该受到降级调用的处分。可是两江总督傅腊塔上疏力保,说施世纶“清廉公直”,是个难得的好地方官。康熙皇帝特批留任。不久又指示提拔他为扬州知府。扬州是个商业城市,统治者认为当地民俗“好游荡”,施世纶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来改变民俗,得到好评。后来转任江宁知府不久,他的父亲施琅去世,按照传统法律,施世纶应该立即去官回家“守制”三年。江宁的老百姓听说了,纷纷到衙门口情愿,请求留任。两江总督范成勋上疏,提出施世纶深受百姓爱戴,是否可以允许他在任守制。但施世纶还是坚持离职,万余市民拦路挽留未果,人捐一钱,建“一文亭”以为纪念。
施世纶为父守丧未满,母亲又去世,又为母守丧。多年后才重新到北京吏部报到选官。大臣们都推举施世纶为湖南按察使,可是康熙帝却说:“朕深知施世纶廉明,但他遇事偏执,凡百姓和秀才诉讼,他必定偏袒百姓;穷秀才和富豪诉讼,他必定偏袒穷秀才。处事惟求得中,怎么可以这样偏执。像施世纶这样的,还是适宜于担任财政方面的职务。”施世纶改任湖南布政使,从此以后不再担任司法官职。
从康熙皇帝对施世纶的评论,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位“兽面人心”的法官的裁判特色了。后来施世纶官至漕运总督,死于任上。在江南民间广为流传施世纶的传奇故事,被后人编为《施公案》,但大多与史实不符。
4 康熙七年的文言文阅读答案翻译: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戍刻,地大震。余适客稷下,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摆酒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析有声。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一时许,始稍定。视街上,则男女裸聚,竟相舌语,并忘其衣也。后闻某处井倾仄,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枉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此真非常这奇变也。
析----折
舌----告
几案摆酒簸-----应是: 几案摆簸。多了个酒字。
并忘其衣也-----应是:并望其未衣也。少了个未字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晚上十点多的时候,发生了大地震。我当时在稷下做客,正和表兄李笃之在灯烛下对饮,忽然听见有打雷一样的声音,从东南方向传来,向西北方向传去,众人十分惊异,不知道怎么回事。不久桌子摇晃,酒杯倾倒,房梁柱子发出断裂声。大家相互看着,脸色大变。过了好久,才明白过来是地震了,纷纷狂奔出门。只见外面高楼平房倒而复起,墙倒屋塌之声和小儿啼哭、妇人哀号之声交织一起,像开了锅的沸水一样喧闹。人们头晕目眩,站立不稳,仆坐在地上,随着地面的颠簸而翻滚。河水泼起一丈多高,鸡鸣狗叫之声遍布全城。大概过了一个时辰,才稍微安定下来。再看大街上,男男女女光着身子聚在一起,说不出话来,都忘了自己没穿衣服。后来听说某个地方的井被震得倾斜,不能打水;某家的楼台整个变了个方向;栖霞山裂开了;沂水陷了个大洞,有好几亩大。这真是非同寻常的奇灾异变啊!
5 有谁能帮我翻译一下这段文言文吗朕尝观书,见唐明皇游月宫,宋真宗得天书,此皆好事狂妄书生伪造,岂可以为实而信之乎!又宋太祖、明太祖皆有易服微行之事,此开创帝王恐人作弊,昌言于外耳。此等事,朕断不行。举国臣民以及仆隶,未有不识朕者,非徒无益,亦且有妨大体。况欲知天下事,亦不系于此也。
为你翻译如下:
我曾在看书时,看到“唐明皇游月宫”、“宋真宗得天书”(的故事),这都是那些无事生非的狂妄书生伪造的,岂能将这些东西当成史实而采信呢!另外还有宋太祖、明太祖微服私访的事,这种行为不过是开创帝王担心人作弊,在外面博取好名声而已。这种事,我肯定不做。全国上下的官民甚至家仆下人,没有不认识我的,(微服私访)不仅是徒劳无益,尚且也有失尊严。更何况想了解天下的事,也不靠这种办法。
6 旧唐书 魏玄同传文言文《旧唐书•魏玄同传》阅读训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训练题目。
魏玄同,定州鼓城人也。累迁至吏部侍郎。
玄同以既委选举,恐未尽得人之术,乃上疏曰:“⑴臣闻制器者必择将以简材,为国者必求贤以莅官。匠之不良,无以成其工;官之非贤,无以致于理。
君者,所以牧人也;臣者,所以佐君也。君不养人,失君道矣;臣不辅君,失臣任矣。
任人者,诚国家之基本,百姓之安危也。方今人不加富,盗贼不衰,狱讼未清,礼仪犹阙者,何也?下吏不称职,庶官非其才也。
官之不得其才者,取人之道,有所未尽也。” “臣又以为国之用人,有似人之用财,贫者厌糟糠,思短褐;富者余粮肉,衣轻裘。
⑵然则当衰弊乏贤之时,则可磨策朽钝而乘驭之。在太平多士之日,亦宜妙选髦俊而任使之。
选人幸多,尤宜简练。臣窃见制书,每令三品、五品荐士,下至九品,亦令举人,此圣朝侧席旁求之意也。
但以褒贬不甚明,得失无大隔,⑶故人上不忧黜责,下不尽搜扬,苟以应命,莫慎所举。且惟贤知贤,圣人笃论。
伊、皋既举,不仁咸远。复患阶秩虽同,人才异等。
身且滥进,鉴岂知人?今务得实才,兼宜择其举主。流清以源洁,影端由表正,不详举主之行能,而责举人之庸滥,不可得已。”
(节选《旧唐书•魏玄同传》,有删改,题目为编者加)文学常识积累 《旧唐书》,“二十五史”之一。“二十五史”是二十五部纪传体史书的总称,是指《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到《明史》的二十四史(也有人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以上合称“二十五史”)再加上一部《清史稿》。
“二十五史”是古籍中最具系统性的经典巨著,用统一的纪传体编写。在反映中国自传说中的黄帝开始直至清朝灭亡大约五千年历史进程方面,构成了一个前后衔接、连续不断的整体,成为中国史学上的丰碑、世界史学上的奇观。
知识考查1对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一项是()A君者,所以牧人也。 牧:统治B礼仪犹阙者,何也? 阙:通“缺”C贫者厌糟糠,思短褐。
厌:厌恶D得失无大隔。 隔:区别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君者,所以牧人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臣又以为国之用人/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C但以褒贬不甚明/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D且惟贤知贤,圣人笃论/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3下列五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魏玄同用人之道的一组是()①以既委选举,恐未尽得人之术。
②为国者必求贤以莅官。③选人幸多,尤宜简练。
④每令三品、五品荐士,下至九品,亦令举人,此圣朝侧席旁求之意也。⑤今务得实才,兼宜择其举主。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③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玄同因为被任命为管理选拔官吏的吏部侍郎,担心自己的做法不能完全符合招揽人才的方法,就向皇帝上书,积极寻求良策,他是一个称职的官吏。B魏玄同认为现在百姓不富裕,盗贼作乱,争斗诉讼没有平息,礼仪教化缺失,是因为他手下的官吏不称职,没有当官的才能。
C魏玄同指出,只有贤者才能识别贤者,如果能给像伊尹、皋陶那样的贤才委以重任,那么不仁德的人就会远远退去。D魏玄同认为,要寻求真正的人才,同时应选择负责任的荐主,不了解荐主的人品才能,却一味责备他所举荐的人平庸,是不能办好事情的。
5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⑴臣闻制器者必择将以简材,为国者必求贤以莅官。
⑵然则当衰弊乏贤之时,则可磨策朽钝而乘驭之。⑶故人上不忧黜责,下不尽搜扬,苟以应命,莫慎所举。
参考答案1C(厌:饱,满足)2D(A表凭借,B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因为,D况且/尚且)3B(①说明魏玄同做官负责任,④是魏玄同对朝廷政策的评价)4B(对文中“下吏”理解有误,应为“下面的官吏”)5⑴臣听说制造器具的人必须选择工匠来挑选材料,治理国家的人必须寻求贤者来担任官职。⑵如此看来,在衰败而又缺乏贤者的时代,就应该激励那些衰朽笨拙的人并且使用他们。
⑶所以大臣对上不必担心受到贬责,对下也不尽心搜求举荐,苟且应命,没有谨慎地考虑举荐人才的事情。参考译文 魏玄同,是定州鼓城人。
多次提升官职,直到吏部侍郎。 玄同因为既然被任命为选拔官吏的官职,担心自己的做法不能完全符合招揽人才的方法,于是上书说:“臣听说制造器具的人必须选择工匠来挑选材料,治理国家的人必须寻求贤者来担任官职。
工匠不优良,就无法把器具做得精,官吏不贤良,就无法治理天下。国君,是统治人民的;大臣,是辅助国君的。
国君不能养育人民,就失去了做国君的道理;大臣不能辅佐国君,就丢掉了作为大臣的责任。任用官吏,实在是国家的根本,关系到百姓的安危。
现在人民没有更加富裕,盗窃作乱的人没有减少,争斗诉讼没有平息,礼仪教化还缺乏,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下面的官吏不称职,众多的官员。
7 六国之时 贤才大臣全文翻译,谢谢原文:
六国之时,贤才大臣,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韩用申不害,行其《三符》,兵不侵境,盖十五年。不能用之,又不察其书,兵挫军破,国并于秦。殷周之世,乱迹相属,亡祸比肩,岂其心不欲为治乎?力弱智劣,不能纳至言也。是故塠重,一人之迹不能蹈也;礚大,一人之掌不能推也。贤臣有劲强之优,愚主有不堪之劣,以此相求,禽鱼相与游也。干将之刃,人不推顿,苽瓠不能伤;筱簵之箭,机不能动发,鲁缟不能穿。非无干将、筱簵之才也,无推顿发动之主,苽瓠、鲁缟 伤,焉望斩旗穿革之功乎?故引弓之力不能引强弩。弩力五石,引以三石,筋绝骨折,不能举也。故力不任强引,则有变恶折脊之祸;知不能用贤,则有伤德毁名之败。论事者不曰才大道重,上不能用,而曰不肖不能自达。自达者带绝不抗,自炫者贾贱不雠。
翻译:
六国的时候,贤能的大臣,去到楚国,楚国就强大;离开齐国,齐国就衰弱;帮助赵国,赵国就保全;背离魏国,魏国就削弱。韩国任用申不害,施行他的《三符》,别国军队不敢侵犯韩国国土,大概有十五年。
但由于不能任用韩非,又不看他的书,于是军队打败,国家被秦国吞并。
殷周时代,动乱的事情接连不断,诸侯亡国的灾祸一个接着一个,难道这些亡国之君心里不想治理国家吗?
是他们能力弱智慧差,不能接受高明的意见。
所以碓重,靠一个人的脚是不能踩很久的;石磨很大,靠一个人的手是不能推很久的。
贤臣有能力很强的长处,愚蠢的君主有不能使用贤臣的短处,贤能的大臣跟愚蠢的君主这样相处在一起,就跟飞禽和鱼类在一起游玩一样。
宝剑干将的锋刃,人不抽出来使用,连瓜和瓠都不会被损坏;用筱、簵做的箭,弩机不扣动,连鲁缟也不会被射穿。
不是没有宝剑干将、好箭筱簵的才干,而是没有抽剑扣机的人,瓜瓠、鲁缟都没有受损射穿,还怎么能指望它们发挥砍倒敌人军旗射穿敌人皮盔甲的作用呢?
所以有一般拉弓的力气,就不要去拉强弩。要五石力气拉开的弩,却用只有三石力气的人去拉,就会折断筋骨,还不能拉开。
所以力气不能胜任而要强行去拉,就会有恶变造成脊骨折断的灾祸;才智达不到不要任用贤人,否则会有损伤自己道德,败坏自己名誉的恶果。
评论事情的人不说贤人才能强道义深,君主不能任用,而说是由于不贤,不能靠自己飞黄腾达。
想依靠自己能力飞黄腾达的人,是终身得不到提拔任用的,就像炫耀自己货好的商人,没有买主欣赏,价钱再便宜,也卖不出去一样。
原文太长,为了看清楚,我一句一句翻译的,不是放在一起的。
希望帮到你,欢迎采纳
清刻家谱一隅·康熙:古井张氏通谱
本文2023-10-03 03:03:5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1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