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有什么著名的作品?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5收藏

闻一多有什么著名的作品?,第1张

闻一多著名的作品有:《七子之歌》、《红烛》、《死水》。

1、《七子之歌》是近代爱国主义诗人闻一多于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组诗作品。诗人在这一组诗作品里用拟人化的手法,把中国的澳门、香港、台湾等七个被割让、租借的地方,比做祖国母亲被夺走的七个孩子。

让他们来倾诉“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的悲哀之情,“以抒其孤苦亡告,春怀祖国之哀忱”,从而让民众从漠然中警醒,振兴中华,收复失地。全诗整体构架均齐、各节匀称、富于建筑美,韵律回旋起伏、一唱三叹、饶有深致。

2、《红烛》是中国现代著名诗集,闻一多的第一部诗作。1923年9月7日出版。初版本收六十二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收一百零三首。

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或抒发诗人的爱国之情,或批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或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或描绘自然的美景。构思精巧,想象奇新,语言形象生动。红烛也是火鹤的别名。

3、《死水》是现代诗人闻一多创作的一首诗歌,通过对“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多角度、多层面的谱写,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对当时统治环境的愤懑之情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这首诗每节押韵,读起来节奏分明,音韵铿锵;外形方正整齐,形成均衡美、对称美;注意挖掘语言的色彩感,构成美丑迥异、富有暗示性的画面。

扩展资料

闻一多,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五岁入私塾启蒙,十岁到武昌就读于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

1912年十三岁时以复试鄂藉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在清华度过了十年学子生涯。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入校时他的姓名是闻多,同学就用谐音的英文词widow(寡妇)给他起了绰号。

那时候,闻一多的革命主张是废姓,朋友间直呼其名,潘光旦便建议他改名为一多,他从善如流,立刻笑领了。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兴趣广泛,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

在创建格律体时,闻一多提出了具体的主张,就是三美:诗的实力不独包括着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并且还有建筑的美。音乐美是指诗歌从听觉方面来说表现的美,包括节奏、平仄、重音、押韵、停顿等各方面的美,要求和谐,符合诗人的情绪,流畅而不拗口——这一点不包括为特殊效果而运用声音。

绘画美是指诗歌的词汇应该尽力去表现颜色,表现一幅幅色彩浓郁的画面。

建筑美是指针对自由体提出来的,指诗歌每节之间应该匀称,各行诗句应该一样长——这一样长不是指字数完全相等,而是指音尺数应一样多,这样格律诗就有一种外形的匀称均齐。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前身是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成立于1956年11月,1958年3月,与中华书局上海办事处合并改组为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成为上海地区整理出版古籍的专业机构。1978年1月改为今名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以出版中国古代和近代文学、历史、哲学、军事、经济、艺术、语言文字、科学技术古籍,兼及今人对古籍的研究论著、大专教材、工具书和普及读物的专业出版社。对古代作家的诗文集(别集、总集),以及哲学、史地、科技、语言类古籍,经过校勘、标点、分段出版注释本,有的利用前人笺注,大部分约请当代专家学者整理和新注。这类古籍整理的书籍,还包括各个门类的其他系列性图书,以及未列入系列或丛书的单独品种。

闻一多(1899.11.24—1946.7.15)原名闻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1921年 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1922年7月赶美留学。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具有唯美倾向。1925年5月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1926年参与创办《晨报诗镌》,发表了著名论文《诗的格律》。1927年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长。同年秋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1928年3月在《新月》杂志列名编辑,次年因观点不合辞职。1928年秋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1930年深秋去山东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1932年8月回北平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同学生一起从长沙步行到昆明,此后在西南联大任教8年,积极投身于抗日运动和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1944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委,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著有:

《冬夜草儿评论》与梁实秋合著,1922。

《红烛》(诗集)1923,泰东;1981。

《死水》(诗集)1928,新月;1980。

《闻一多全集》(1一4册)1948,开明;1982。

《楚辞补校》(古典文学研究)1942。

《神话与诗》(古典文学研究)1956。

《古典新义》(上下册,古典文学研究)1956。

《唐诗杂论》(古典文学研究)1956。

《闻一多论古典文学》1984。

《离骚解诂》(古典文学研究)1985。

季翁出镇埠,洒落布形迹①。北固春涛满,浪花溅岸壁。童蒙承父教,感激受儒业。十六尽诸经,十七穷众籍②。兼融百氏流,洞晓左传癖③。骚赋悉成诵,唐虞亦不隔④。长膺顾宛溪,幽讨崇征核。初读伊人著,心馨自有适⑤。及冠游海上,小试修毛翮。梓局备文员,黉门虚讲席。大同与震旦,所历多遗泽⑥。盛壮来兹校,服勤当厚责⑦。齐讴虬缦歌,信步燕园陌⑧。赡奂仙舟馆,识荆嗟在昔⑨。健行殊奋迅,神采何轩奕。剀切明褒贬,谠言闻咫尺⑩。移驾江淮间,高咏理巾帻。彻究桐城派,披寻资远击。克期奉调归,显作东吴客。排荡劫波起,恒遭事势迫。良由性委和,迄致弭灾厄。辛苦泥沙路,往还倚杖策。翌年斠史书,萧飒鬓斑白。点勘盈三载,抗论悚四侧。会逢叩典据,临对辄冰释。改革隆昭代,邓公缔伟绩。既欣晚景荣,愈为岁华惜。阐义开生面,裁诗粲斗室。管毫日沾濡,几案方堆积。仁者必颐寿,后昆尊宿硕。酒斟琥珀红,花缀玫瑰赤。衰谢凭医护,暮龄徐转剧。豁达屏羁鞅,蔼然就窀穸。丹诚兴澍雨,芳草连天碧。

[注释]

① 刘季高先生,曾用名建於,自号山翁,江苏镇江人,一九一一年诞生于镇江城内月朗巷一书香门弟。父亲刘沅芳为京口宿儒,通经史,精考据,能文章,书法篆刻冠绝一时,曾在当地设立私塾课授生徒。

② 一九一五年,先生五岁,始入国民小学就读。自一九一九年至一九二四年,分别跟从业师严全城和李载之在私塾学习。一九二五年起,由父亲教其叩读经典史籍及诗古文辞。先生至十六岁读完《论语》《孟子》《毛诗》《春秋传》《尚书》《周易》诸经,十七岁读《管》《荀》《老》《庄》《孙》诸子书,十八岁读《资治通鉴》与《饮冰室文集》,十九岁阅读《近思录》与宋元明儒学著作。一九三年,先生二十岁,致力于研习桐城派古文,并代理父亲的塾馆事务。

③ “左传癖”,指《春秋左氏传集解》的作者杜预。先生于《春秋》三传之中,对《左传》的内容尤为精熟,此后他曾在复旦大学中文系开设过“左传研究”的选修课,并与朱东润、吴文祺二教授合作点校《春秋左传集解》一书,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④ 刘先生博闻强记,如《楚辞》《文选》中诸多名篇悉能成诵,对《尚书》所辑古代诏诰典文亦具畅达之理解。

⑤ 清初学者顾祖禹,字景范,江苏无锡人。后徙居无锡、常熟交界之宛溪,撰《读史方舆纪要》一百三十卷,据史考订地理沿革,探涉形势险易,检讨古代战事得失,征引赡富,力际精详,旨在经世致用。先生二十岁时,因读此书而毕生笃好之。

⑥ 一九三一年四月,先生经崔运乾的介绍进入江苏省农矿厅,担任文案缮写和卷宗登记工作。一九三三年,考入上海中华书局总厂任文牍,得以恣意浏览中华书局图书馆的丰富藏书,并关注沿革地理及理化史等多门学问。一九三八年,应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之聘,成为该校高中部国文与历史教员。两年以后,经由学院大学部国文系主任黄朴先生的推荐,担任大学部讲师,讲授“中国通史”及“散文诗词”。一九四三年,先生晋级为副教授,并承担断代史的授课任务。一九四五年秋季,兼任市立育才中学国文教员。一九四六年,先生三十六岁,在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晋升为教授,这一年二月起兼任大同大学讲席,并一度给暂迁上海的南通学院讲授大一国文。兹后之五六年内,先生一直在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和大同大学两校同时担任教职。

⑦ 一九四九年五月上海解放,翌年先生于大同大学参加上海市教育工会,一九五一年秋至华东革大政治研究院短期学习,结束后仍回大同大学与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执教。一九五二年九月,上海高等学校实施院系调整,刘先生奉调进入复旦,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⑧ “虬缦歌”,即《卿云歌》,中有“卿云烂兮,虬缦缦兮”之句,故名。燕园,复旦老校门附近的一处园囿,曲沼竹径,环境清幽,亦称“小桥流水”。这里原属某富商之私宅花园,学校斥资购得供师生晨读及憩息之用,因取唐人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意,名曰“燕园”。

⑨ 仙舟馆,即仙舟图书馆,初名奕柱堂,复旦校园西部的一座双层大屋顶建筑,为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时复旦图书馆的馆址。一九五八年底,学校新图书馆落成,此处始为中文系的办公地点。到了一九五九年春季,该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于此召集多次座谈会,讨论古代文学现象与作家作品的评价问题,时笔者忝以学生代表的身份列席参加,得与刘季高先生初次识面。

⑩ 那一年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召集的此类座谈会,总共开了四五次,每次都是由教研室负责人王运熙先生主持,老教师在会上发言最多的是赵景深和刘季高两位先生。彼时先生正属壮龄,身穿黑色呢制短大衣,栗壳色的哔叽西裤,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行动敏捷,神采轩奕,说话声音宏亮,就曹操、曹植、陶渊明、李清照诸家,发表了一系列褒贬倾向很明确的意见。其于当年《复旦月刊》八月号上登载的《曹孟德论》一文,就是根据他在座谈会上的发言补充加工而写成的。

为支援外地兄弟院校的学术建设,一九五九年先生衔命调往安徽大学中文系任教,临近出发时,他撰成《孙陶林同志约赴皖主安大中文系教席赋此奉赠》七律一首,充分透露出其兴奋激动的心情。诗云:“潇潇梅雨过江城,来上琼楼第四层。开朗人含丰沛气,精微论掩迅雷声。灯前脱帽半头白,壶里分冰彻底清。便合追随淝水上,闲居辍处饷春耕。”

刘季高先生到达安大中文系后,主讲“中国文学史”,并担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按先生在皖期间,备受安徽省领导的关怀和礼遇,有关方面曾协助其前往桐城、安庆地区访问考察,系统鸠集桐城派的研究资料。藉此他细心磨涅,审慎度量,力求从中突破前人成见,未几声闻达于沪会。

一九六二年初秋,先生奉调回沪,行前又吟成五律一首赠别安大中文系诸君。诗谓:“长揖庐州去,秋风动客衣。楚山青隐隐,凉雨夕霏霏。旧好喜能续,新知怅复违。赤栏桥畔月,回首更依依。”先生返抵上海时,恰值苏州江苏师院钱仲联教授借调来上海,帮助郭绍虞先生编写《中国历代文论选》,钱氏在师院所担的课程无人接替。经师院和复旦双方商议,决定请刘季高先生前往该校代课一学期。江苏师院的前身即东吴大学,故称“东吴客”。到了第二年春天,先生转而主讲复旦中文系本科生的“唐宋文学史”,教研室指派刚留校不久的我去做这门课的辅导教师。通过将近半年的随班听课和辅导实践,我不仅能从先生的讲授中感知到他具备好多独特的见解,而且蒙其多方关照,自己从事教学工作的能力也有一定提高。

“文革”内乱期间,正常秩序全被破坏,学校到处乱象丛生,这使刘先生感到惘然无可适从。在运动的最初几年,他先是跟随中青年人去长兴公社和上钢三厂劳动锻炼,后来又被疏散到宝山县罗店乡下。虽然他并非运动的重点冲击对象,但也常因一些莫须有的罪名受到指责和上纲上线的批判,所幸先生秉性委和,卒能化险为夷。

一九七年春、夏间,先生与系内部分教师被输送到奉贤海滨的五七干校。过了夏季,我亦成为那里一名光荣的“五七战士”,与先生同住一间茅屋下,且睡觉的床位紧靠在一起,故有较多说话、交流的机会。是年冬季,干校组织全体人员进行“拉练”,一日往返共六十余华里。先生此时已年垂花甲,居然倚靠一根竹杖,勉力支撑走完全程,当他拖着疲惫的步子到达终点时,赢得了大家一片喝采。

一九七一年三月,先生返回复旦参加二十四史点校工作,与其同时以承接该项任务而从干校上调的,还有王运熙先生、许宝华先生以及笔者等人。点校组总共有十七八人,分别来自中文、历史两个系科,包括老、中、青三个年龄层次,老专家和几位中年骨干乃是组内的主体力量。刘先生其时实足年龄正交六十,鬓发已全斑白矣。

先生预与《旧唐书》和《旧五代史》的点校整理,时间逾越三载,每日需乘公交车上、下班,连寒假、暑假都放弃休息。他对待点校工作认真负责,勘核原始材料一丝不苟,并喜好援引史事,提出一些背俗反常的识见,抗言高论辄至悚动四座。

在整理点校《旧唐书》时,组内同仁注意到某人的列传中有“近臣尽规”一语,却不知道它的出典在哪里,刘先生当即指出:“此乃《国语》之旧文是也。”他日,市里有一位读者打来电话,询问《红楼梦》里林黛玉所吟“任是无情也动人”一句诗的出处,先生遽以晚唐罗隐的《牡丹诗》答之:“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应对若此敏洽,足见腹笥之精熟。

刘季高先生关心时政,热情拥护改革开放,尝著文赞颂 同志的巨大功绩。他认为新时期以来知识分子倍受重视,各方面的条件显著改善,愈应珍惜光阴,为实现国家的“四化”目标多作贡献。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刘先生在中文系增开“诗经研究”“左传研究”“论语孟子研究”“清诗选读”等选修课,填补了本系专业选修课程布点上的空白。他的讲课气度潇洒,议论警辟,务求阐明大义,拓新观点,很受听课同学的欢迎。此时期内先生取得的科研成果,无论是对鸿都门学及东汉三国谈论的纵深开掘,或者是对桐城派人物与古文辞创作的系统论列,悉皆指陈精萃、饶多创获,在各自的探索领域里具有标志性意义。与此同时,他的旧体诗词讽吟亦日益进入佳境,所辑《增订斗室诗集》六卷,个中风格清隽、笔力老成之作比比皆是,显示出才情富美和耐人品味的艺术特色。

刘先生晚年刊出的学术成果,古籍整理和诗文选注有《方苞集》(一九八三年)、《方苞文选》(一九八七年)、《惜抱轩诗文集》(一九九二年),论著有《东汉三国时期的谈论》(一九九九年)、《斗室文史杂著》(二年)。以上数书,《方苞文选》属黄山书社出版,其他均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二年八月,为庆贺刘先生九十华诞,复旦中文系假黄河路乾隆酒家举办祝寿晚宴。除系里的领导、同事及先生培养过的研究生前来致贺外,中文系部门工会还特地订购一个插有九十朵玫瑰花的大花篮,华采晔昱,给晚会增添了浓浓的喜悦与祥和的气氛。

先生开朗乐观,喜欢活动筋骨,并从昔人“五禽戏”与“八段锦”中提炼出一套健身的方法,至年近九旬时身体依然轻健。然二一年师母张燮良女士不幸病逝,使他在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健康状况急转直下。二四年七月,又缘左股骨骨折住入医院,虽手术取得成功,却由体力不支,唯能长期卧床,后有很多时间处于昏迷状态。二七年二月二十日下午一时十八分,先生因呼吸及血液循环系统功能衰竭,逝世于上海山东路仁济医院,享年九十七岁(按实足年龄计算为九十六岁)。刘先生殁后,其长女刘芳荪女史偕陈尚君、高克勤两先生辑集他所有的撰作,包括其亲属、同事、学生写的若干回忆文字,泐成《刘季高文存》一书,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二九年五月出版行世。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中文系)严正声明

近期多有热心读者和作者反映,网上有冒充《古典文学知识》编辑部的在线投稿系统,并向投稿人收取不菲的版面费。对此,编辑部严正声明:本刊没有委托任何组织和个人接受投稿,不设任何在线投稿系统,本刊只接受纸质稿和gdwxzs1986@163的电子邮箱投稿;本刊不收取任何版面费用,不论以何种形式收取版面费、审稿费者,皆为假冒。对侵犯本刊合法权益的网站和个人,编辑部将保留相关证据,并采取法律手段。同时提醒广大投稿作者,擦亮眼睛,不要上当受骗。

《中国文学批评论集》上海 开明书店民国36 [1947]

《左传选》朱东润选注,上海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 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7

《陆游研究》中华书局 1961

《陆游选集》(宋)陆游著,朱东润选注,中华书局1962,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中华文史论丛》朱东润、钱伯城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

《陆游传》上海古籍 1979,海南出版社1993

《梅尧臣传》中华书局 1979

《梅尧臣诗选》(宋)梅尧臣著,朱东润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1980

《梅尧臣集年校注》(宋)梅尧臣著,朱东润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简编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杜甫叙论》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诗三百篇探故》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张居正大传》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1,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中国文学论集》中华书局 1983

《陈子龙及其时代》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通用大学语文》复旦大学 1985

《古文鉴赏辞典》吴功正主编,叶圣陶、朱东润撰稿,南京 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

《张居正传》海南出版社 1993

《李方舟传》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史记考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书法欣赏

龙辉(1960-201222310:42)男,江西省赣县吉埠镇石含村人。曾任赣南旅游总公司总经理,龙辉自幼爱习风水,研读其祖父龙懋祝(字华山1896—1971)所遗古籍《杨公造命地学秘诀》、《张天法师驱邪治病法术秘诀》、《应酬汇集》等书。1996年师从杨救贫嫡传李三素玉尺堂三世徒、赣州风水名师李定信研习风水,很有建树。后与香港《风水天地》杂志出版人赵善琪联系,协助李定信于1997年4月出版了《中国罗盘四十九层详解》(上、下册),2006年底,向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王兴康推荐,协助李定信于2007年10月正式出版《四库全书堪舆类典籍研究》。为正统的赣州风水走向世界,把世界风水大师引进赣州作出了很大的贡献。2012年2月23日去世。著有《天后宫年鉴》、《楹联选粹 》 、《客舟听雨》 等作品。

王季思《从〈莺莺传〉到〈西厢记〉》《西厢五剧注》(1944年,龙吟书屋印行,王季思校注)、《集评校注西厢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蒋星煜《明刊西厢记研究》、《西厢记罕见版本考》、《西厢记考证》(上海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19888)、《西厢记新考证》上海辞书出版社、《西厢记的文献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1997、《西厢记研究与欣赏》。

赵雨亭《西厢记新论》

1西厢记注/王毓骏校注/民国铅印本

2西厢记笺证/陈志宪笺证/中华书局1948年版

3西厢记/吴晓铃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版

4西厢记/王季思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5西厢记新注/张燕瑾、弥松颐校注/江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6西厢记通俗注释/祝肇年、蔡运长注释/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7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傅晓航校点/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8金圣叹批本西厢记/张国光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9集评校注西厢记/王季思校注、张人和集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10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傅开沛、袁玉琪校点/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11西厢记集解/傅晓航编辑校点/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2罗贯中与马致远/谢无量/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

13西厢记与白蛇传/黄裳/平明出版社1953年版、1955年新一版

14从莺莺传到西厢记/王季思/古典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

15西厢记分析/周天/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16西厢记简说/霍松林/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中华书局1962年版

17论崔莺莺/戴不凡/上海文艺出版社1963年版

18王实甫和西厢记/潘兆明/中华书局1980年版

19西厢述评/霍松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0西厢记论稿/段启明/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1明刊本西厢记研究/蒋星煜/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版

22董西厢与王西厢/孙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23西厢记艺术谈/吴国钦/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4西厢记浅说/张燕瑾/百花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25西厢记考证/蒋星煜/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26王实甫及其《西厢记》/王万庄/时代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27西厢记鉴赏辞典/贺新辉、朱捷/中国妇女出版社1990年版

28西厢记新论/寒声、贺新辉、范彪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版

29西厢之恋/姚力芸/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30西厢记论证/张人和/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1西厢六论/牧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2《西厢记》的文献学研究/蒋星煜/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33花间美人西厢记/金秋菊、吴国钦/汕头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4西厢情缘:《西厢记》导读/徐建生、刘和椿/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5西厢记/段启明/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36西厢记导读/朱万曙/黄山书社2001年版

37南北西厢记比较/丛静文/台湾商务印书馆1976年

38董王合刊本西厢记研究论文集/汪志勇主编/台湾复文图书出版社1991年

39西厢六论/牧惠/台湾大川出版社1992年

40西厢记新考/蒋星煜/台湾学海出版社1996年

41《西厢记》二论/林宗毅/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42平民文学之两大文豪(罗贯中、马致远)/谢无量/香港文心书局1976年

43马致远论稿/瞿钧/香港新世纪出版社1993年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