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什么有汉字?
早期的日本由于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只能借助更发达的中原地区的汉字使用。
之后发现汉字与日语融合困难,干脆又用汉字造出了平假名与片假名,也就是如今的日文。
很多人其实都会有个误会,那就是觉得文字语言都是相对的,然而事实上,全球语言种类的数量比文字种类要多出几十倍的样子,大多数的语言并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字,只能借助别的文字来进行标注书写。
晓字的写法是竖、横折、横、横、横、横折、撇、横、撇、横折
1解释
晓,汉字,汉语常用字(一级字),读作xiǎo,形声字,最早见于《说文》小篆。本义为天刚亮;后来引申为明智、明白、知道、告诉等义;也假借为“饶”等。
2字源演变
晓,形声字。由“日”和“尧”构成。“尧”有高的意思,太阳升高也就是“晓”。“尧”字也表示城垛子,整个字的意思是站在城上的守夜者看到了日光,心里明白换班的时间到了,由此产生天刚亮的含义。
庄子·天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说文》:“晓,明也。从日,尧声。”段玉裁注:“俗云天晓是也。引申为凡明之称。”后来引申为明智、明白、知道、告诉等义;也假借为“饶”等。现代汉语简化为“晓”。
3古籍解释
晓,明也。从日尧声。呼鸟切,说文解字注晓,朙也。此亦谓旦也。俗云天晓是也。引伸为凡明之偁。方言。党晓哲知也。楚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从日。尧声。呼鸟切。二部。晓昕二篆铉本夺而缀于末。今依锴本。
唐韵呼皛切。《集韵》《韵会》《正韵》馨鸟切。𠀤嚣上声。《说文》:明也。《玉篇》:曙也。又《扬子·方言》:知也。《史记·西南夷传》:指晓南越。又《前汉·元后传》:末晓大将军。注:晓,犹白也。又《扬子·方言》:遇也。又嬴也。又《博雅》:说也。又快也。又《玉篇》:慧也。
4汉字
现代汉字是指楷化后的汉字正楷字形,包括繁体字和简化字。现代汉字即从甲骨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至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演变而来。汉字为汉民族先民发明创制并作改进,是维系汉族各方言区不可或缺的纽带。
现存最早的汉字是约公元前1300年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后的金文,西周时演变成籀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和隶书,至汉魏隶书盛行,到了汉末隶书楷化为正楷。楷书盛行于魏晋南北朝,通行。
日语里有中文字是因为日语来源于汉字。
在古代日本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到我国隋唐时代,汉字大量传入日本,日本才开始系统地利用汉字记载自己 的语言。最初是把汉字作为表音的符号使用的,即日语有几个音节,就用几个汉字。这些汉字后来逐渐演 变成假名。
只借用汉字的音和形,而不用它的意义,所以叫假名。那些直接沿用其音、形义的汉字叫真名。这样,一篇文章中并用真名、假名,显得非常混乱。而且假名要借用的同音汉字很多,加上汉字笔划多,用起来很不方便,所以后来就把假名逐渐简化而创造了自己的文字。
日语基本信息
一、日语与汉语的联系很密切,在古代(唐朝)的时候,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大量的古代汉语词汇随着汉字由中国东北的渤海国和朝鲜等地被传入日本。
近代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开始其近代化及工业化进程,大量的欧美词汇随着工业革命成果及启蒙运动思想一同引入日本(主要是英文,此外亦有德文和法文)。
又由日本人重新组合成大量现代日语词汇并被传到邻近的中韩两国,因此被汉语采用,如电话、干部、***、社会主义、机器、生产、经济、教育、军事、列强、物理、数学、化学、生物、英语、航空母舰等等。
二、日语极富变化,不单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还有简体和敬体、普通和郑重、男与女、老与少的区别,不同行业和职务的人说话也不同,这体现出日本社会森严的等级和团队思维。
日语中的敬语发达,敬语的使用使得公众场合下的日语十分典雅,但过于繁复的语法使得学习敬语异常困难,即使土生土长的日本人也不能完全熟练掌握。
最近一首叫做《生僻字》的歌火了很久,网友传说第一眼能够读出它所有歌词的人都是汉语言学教授级别的人物,它的歌词有部分是这样的:
“魃 魈 魁 鬾魑 魅 魍 魉
又 双 叒 叕
火 炎 焱 燚
水 沝 淼 㵘
㙓 谻”
说实话,光这一小段能够第一眼全部正确读出来的人,都是高手中的高手了。这从另一个角度也看出了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然而许多人都知道,曾经的汉字比这还要“难认”,那就是没有简化之前的“繁体字”,繁体字字形复杂,很多字的笔画都比简体字多了几倍,从这个角度来看,简化字的出现是有利于促进社会的沟通和进步的。
但是不为人知的是,我们现在所谓的简化字,只是“一简”,又称“第一批简体字表”或者“简化字总表”,但是当时其实我们有的专家教授还研究出了“二简”,也就是“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但是“二简”却在不久之后的1986年6月24日就废除了,原因居然是它的外形太像日本字了,而且导致很多人改了姓氏!
我们都知道,日本的文字是日本人的遣唐使等人来唐朝学习之后,回到日本按照他们的意愿,把汉字“缺胳膊少腿 ”地改造一番而成的。现在我们看的日本新闻当中,还能在其中看到大片的“汉字”,虽然其中许多“汉字”的意思与中国人的汉字有所不同,但是这还是让人看出了日本字的中国祖先。不过日本字都是高度简化,乃至于“缺胳膊少腿”的汉字。
在“一简”取得一定的成功后,很多教授希望 将汉字进一步简化。加上民国时期一些专家教授主张取消汉字,使用字母文,所以“二简”简化的“尺度”相当大,很多字被直接“砍掉了”一大半,比如“葱”字的二简字为“茐”,“籍”的二简字为“笈”,“酒”简作“氿”等。虽然“二简”在简化上做的很好,但是对于中国汉字的韵味却大大的损害了。
大家知道,汉字是 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会意字,我们的每个字都能从字形上大概的看出它所包含的意义。比如“王”,一“竖”贯通三“横”,是王者能够贯通天地人才的意思;比如“忐忑”,从字形我们就可以看出其中心里“不上不下”的难受感觉;比如“人”,它既像一个站立的 人,又寓意着阴阳二气化为人,男女(阴阳)结合,相互支撑而产生了人类世界。
但是二简字过分简化后很多自己就看不出这种韵味了,比如二简字“仦”、“坣”、你能猜出来它大概是个什么意思吗?
实际上即使是对只简化了517个汉字的“一简”,如多人都还有不同意见,认为简化导致了汉字本来的意义被模糊化,比如网上就有一段网友指出简体字的不足之处的“字谜”:
“广被扫黄净化广
爱无心机无友爱
办虽辛苦还是办
产生过去自生产
书里子曰今说书
云上雨无好白云
国少人口没干戈
玉石金银富强国
叶无树木还长叶
体瘦少骨今本体
斗武比文文明斗
区老三口变叉区
头小美容靓装头
飞双升上冲天飞 ”
这里的每句话都是一个繁体字与简体字的细心对比,其实网友说的真没错。很多专家学习古籍的时候都需要通过字形来领会古籍当中的深层意思,比如中医大师徐文斌老师在解读《黄帝内经》的时候就曾经多次用解读一个字的办法,说出《黄帝内经》当中不为人知的医学秘密,而这里面很多字都必须用繁体字去解释,不论是“一简”还是“二简”,都无法真正的解释文字的深层意思。
不过这也是各有道理的事情,毕竟“一简”还是大大地促进了中国识字率的上升的,如果大家希望去研究古籍,可以单独去学习一下繁体字。但是像“二简”这种都简化成了日本字的简体字,肯定是得不到绝大多数人的接受的,所以国家很快就废除了它。
汉字主要起源于记事的象形性图画,象形字是汉字体系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后来的演变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阶段,至今普遍使用楷书,但仍未完全定型。
根据我国古文献文记载天皇氏时代已发明干支及相关记录文字,在后来的传承中,黄帝时代把干支之名简化为一个字。
在《史记》《尔雅》等均有对照关系的记载,不过《史记》与《尔雅》的版本不一样。发明数字: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廿、卅、卌、百、千、万。
传说仓颉造汉字。《说文解字》记载仓颉见鸟兽的足迹受启发,分类别异,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为“造字圣人”。
商朝,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汉字甲骨文出现,稍后出现的钟鼎文虽有字数的增加,但形体并无大的变化。
周朝,由于疆域广阔且诸侯割据日久,汉字在春秋晚期明显出现诸侯国之间文字异形,战国时期的文字异形情况更重。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秦始皇令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太史令胡毋敬等整理文字,以秦国大篆为基础制定出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
稍后,普遍又依当时民间流行的字体,整理出更简便的字体隶书,并作为通用文字在全国广为流传。
扩展资料:
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曾认为是甲骨文。就所见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铸刻在青铜器上。
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在出土的甲骨卜辞中,总共发现有4672字,学者认识的已有一千多字,只是商代文字的部分保留,名甲骨文,特有学科——甲骨学。
汉字是承载文化的重要工具,当前留有大量用汉字书写的典籍。不同的方言、甚至语言都使用汉字作为共同书写体系。
在古代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琉球群岛,以及位于婆罗洲的兰芳共和国,汉字都曾是该国正式文书的唯一系统,因而汉字在历史上对文明的传播分享有着重要作用。
--汉字
僮读作tóng和zhuàng
古籍解释
1《唐韵》徒红切《集韵》《韵会》徒东切,𠀤音同。《说文》未冠也。又《前汉·衞靑传注》僮者,婢妾之总称。《史记·货殖传》卓王孙家僮八百人。《前汉·张安世传》僮七百人,皆有手技。《玉篇》僮幼迷荒者。
2《诗·郑风》狂僮之狂也且。《传》狂行僮昏所化也。《广雅》僮,痴也。今为童。僮又无知貌。《扬子·太玄经》物僮然未有知。又竦敬貌。《诗·召南》被之僮僮,夙夜在公。又县名。
3《前汉·地理志》徐,僮,取虑三县名,属临淮郡。又姓。汉交趾刺史僮尹。《郑樵·族略》卽童姓。或从人,以别其族。《韵会》《说文》童,孥也。僮,幼也。今以僮幼字作童,童仆字作僮,相承失也。
汉字的演变与标准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逐渐发展为不同的字体风格。其中,楷书:书法中的标准字体,成为汉字的主要书写方式。楷书是一种规范的字体,被广泛用于书法、印刷和教育。
汉字的标准化工作主要由康熙字典:第一部汉字字典推动。康熙字典是清朝皇帝康熙下令编纂的一部字典,对汉字的形状和读音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记录。
汉字的传播与影响
汉字不仅在中国广泛使用,还传播到了许多其他国家和地区。汉字的传播:东亚国家的共同文字。由于中国的文化影响力,汉字成为了东亚国家的共同文字,如日本的汉字(称为“汉字”或着“日本汉字”)和韩国的汉字(称为“汉字”或“汉字”)。
汉字的传播还促进了汉字文化的影响:书法、文学和思想。汉字书法被视为一种艺术形式,汉字文学作品被广泛阅读和传播,汉字的思想内涵也深深影响了东亚地区的文化发展。
汉字文化圈,影响之广,不亚于现行世界通行语言英语。我国汉字对周边国家乃至对世界的影响过程,是一个春风化雨的过程,这一点不似英语的推广过程,伴随着殖民与血腥。作为与中国颇有渊源的日本、韩国,二者对于汉字的态度却截然不同。日本护照封面至今使用秦朝小篆,而韩国废除汉字却丢了传统。小编为何这么说?背后的深层次文化原因又是什么?日本护照封面为何使用秦朝小篆?
其实,日本护照封面使用秦朝小篆,那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众所周知,日本自唐朝开始一直学习中国,方方面面都深受中国的影响,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日本护照封面那几个字,在我国传统书法文化中那是标题书写的标准用法。大家都知道《清明上河图》,卷首的几个字就是秦朝小篆。在一些碑刻中,也是这一惯例。其实,将小篆当作官方正规统一书体,正是源于秦朝。
秦朝小篆是我国书法史上第一种比较成熟的字体,自汉唐以降,都是以小篆作为标题书写统一字体。此后,宋元明清都是沿袭这一惯例。时至今日,由于中国大多数人对于小篆的辨识度太高,加之小篆观赏性大于实用性,所以在正规文件或者统一标题格式都是使用宋体。然而,日本继承了中国这一传统,尤其是护照代表的是一国之颜面,需要体现本国传统。因而,日本就将护照封面的标题使用秦朝小篆。
反观韩国对待汉字的态度,与日本那是截然相反,一锤子买卖把汉字给废除了。这就造成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那就是韩国的一些珍贵古籍都是用汉字写的。所以,韩国文化专家在研究本国文化,又不得不学习汉语。韩国这么一捯饬,导致韩国年青一代对于本国文化基本上处于断层的尴尬状态。虽说汉语可译作韩语,但是想要了解韩国文化的精髓,就不得不学习汉语。
所以,韩国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一方面狠心废除汉字,另一方面又竭力学习汉语。一来二去,韩国废除汉字多年后,丢弃了传统。最为尴尬的就是,韩国身份证上的名字后头必须带一个汉语名字。这是为何?汉语与汉语的音调大多数是相通的,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尴尬,就必须这样做。
日本与韩国对待本国文化的态度,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日本学者乃至于普通的老百姓,都可以研究本国文化,相比之下韩国想要深入了解本国文化,就没有那么轻松了。韩国废除汉字多年,确实是丢失了自己的传统。文化传统不可丢,这是一个民族信仰所在。韩国废除汉字之初的出发点是好的,想要体现文化独立性,可是动作过于猛烈,以至于导致文化断层严重,丢了自己的文化传统。
日本为什么有汉字?
本文2023-10-03 03:38:5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1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