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语录读后感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4收藏

荀子语录读后感,第1张

荀子语录读后感

《劝学》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开篇。是战国时期杰出思想家荀况的上乘之作。它告诫世人要将学习作为人生的罗盘、灯塔,下面是我整理的荀子劝学读后感,欢迎阅读!

荀子劝学的读后感1

《劝学》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开篇。是战国时期杰出思想家荀况的上乘之作。它告诫世人要将学习作为人生的罗盘、灯塔。

做一个刻苦学习的人,善于学习的人,要像思想家那样去行动,像实干家那样去思考。在读书的过程中强调“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带着目的、带着思想、带着问题去学习,自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读书还贵在学以致用。在日常生活中要把努力学习和独立思考相结合,学习前人的智慧,思考自己进步的方法,记录自己的心得,用行动来实践。

荀子所云“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锲而舍之,金石可镂”。学习的态度需要达到坚持不懈的精神,可并不是所有的学子都意识到这一点,即使心知肚明,也未必能落到实处。有的人还未领略到真谛,就半途而废,岂不惜哉!也有的人虎头蛇尾,而忽视了另一半的孜孜不倦,到头来种的是西瓜,得到的是芝麻,岂不惜哉!

积土成为高山,风雨从山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渊,蛟龙就在渊中生长。积累善行养成美德,人就能情操高尚。人为知识而活,为读书而生,生命有限而学海无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也就是说在生活中,在学习中稍有用心,稍有留心的话,你就会发现每时每刻都会有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收获,积少成多、积土成焉,天长日久,你就会发现,你已成为一位知识的富有者,告诉我们要想达到胜利的彼岸,重在持之以恒。“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楔而不舍,金石可镂。”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心无旁骛,耐得住寂寞,顶得住诱惑,抗得住干扰,静下心来学,循序渐进学,联系实际学,锲而不舍学,方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劝学》让我读懂了“粗实的铁棒能磨成纤小的绣花针,凭的是一股坚韧不拔的气概,涓涓细流能穿透刚硬的石块,凭的是一种不折不挠的精神”。正如: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荀子劝学的读后感2

荀子以他纵横捭阖的雄辩、严谨细密的逻辑,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应取态度,他劝勉世人为学,语重心长,发人深省。

荀子指出“学不可以己”,是很合乎道理的。知识是浩瀚的海洋,随着社会进步,现在的知识远比古代丰富。知识日新月异,经验年积月累,没有一个人能够说他已经囊括了全人类的知识。学习如同在知识海洋上遨游,不可停止一日,不可荒废一时,要长此以往,永远进取,才有可能到达知识彼岸。知识的宝库奥秘无穷,用陈旧知识显然不能扣开成功的大门,只有吐故纳新,不断获取最新信息充实头脑,才能在五彩缤纷的现实生活中不被事物的杂乱无章现象所迷。“学不可以己”,一旦停止学习,就会落后于时代,被历史前进浪潮淘汰掉,这是时代提出的迫切要求。只有不断汲取知识琼浆玉液、甜汁蜜果,才可能提高自己。

孔子与他的弟子颜回有一段精彩对话,颜回说:“南山之竹,生来就直,不需要墨线校准。”孔子说:“箭头装了箭尾,其飞不更轻巧,其入不更深吗?”形象说明学识可以增长才干的道理,颜回深受启发,于是欣然拜孔子为师。荀子也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同样说明了学习潜移默化的作用。“非学无以广识”,常学则可以“智明而行无过”。通过后天的学习,完全可以改变人的自身缺陷,陶冶性情,行动变得高尚,思想变得豁达,识解变得通彻,头脑变得灵活,道德日益趋于至善至美境界。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愚拙平庸变得聪明非凡。如果我们养成好学不辍的习惯,一生该学多少知识啊!像蚕一样不断吃进桑叶,又会吐出一缕缕光洁的丝,那么你的努力将获益非浅,社会也将受益非浅。

学习不是为了装潢,为了谈吐吹嘘,而在于假借外物,如上高台,登高而博见,如顺风而呼,使闻者彰,这实际上弥补人的能力之不足,发挥智谋的无穷威力,达到“致千里,绝江河”,物我所欲,改造自然的目的。

明白了这一点,就会知道为学容不得半点弄虚作假、一知半解、好高鹜远的做法,反对浅尝辄止、骄傲自满、见异思迁的态度。而应该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今日悟一事,明日知一理”,积硅步,聚小流,锲而不舍。有一付对联说得好:“好大喜功终成怨府,贪多务得哪得闲时”。学习不要以为琐细而委弃,认为高难而却步,要有日积月累的功夫,“快船迟开晚进港,笨鸟先飞早入林”,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登上万仞高峰,每一步都是同等重要,没有咫尺跬步积累,休想到达绝顶。

孔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也。自得也,则得久,得久则居之安,居之安则取之左右逢其源”。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最无益,无过于一日曝、十日寒”。精巧的工艺品,全凭人工摩玩镌刻之不已。滴水穿石全凭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一以贯之,聚焦于一点,用心专一。蚯蚓虽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在土壤中自由穿入,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我们学习需要这种精神,才能由知识的必然王国到达自由王国,进入运用自如、左右逢源的境界。

荀子劝学的读后感3

学,是一个博大而深厚的字眼。在学习中,我们完成了自我成长,自我成熟,自我成功。荀子的劝学对于人一生的漫漫长路而言是一席听而不厌的教导。理解了荀子,我们或许可以“任君行走无柱杖”,从而达到“学而潇洒,活而逍遥。”

《劝学》的开篇第一句就是“学不可以已。”现代社会也提出了要终生学习的理念。活到老学到老,不单单是自身内在的要求,无奈的是它也是日新月异的社会要求我们达到的一种最基本的生存状态。无论我们学习是为了什么,有一点我们必须要谨记的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儿行无过矣。”庄子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生命有限,知识无限,以有限对付无限,会使自己陷入一种困境。庄子的学习观与荀子的学习观似乎有矛盾之处,但是,细想,它们两者能达到一种奇异的和谐。如果我们既要“学不可以已”又要做到在“有涯随无涯”时“无殆”,我们就需要找到一个可扛起两者的支点,或者说联系两者的桥梁。支点会是什么?我认为是在终生学习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它可以是你谋生的手段,你兴趣之源,也可以是一种让人修身养性的学问,总之,它能让人“逍遥天地间,行走人群中”。这或许是荀子提出的“学不可以已”最终的目的。

知道要学习,但是如何学习,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吾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_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学习要行动,更要善于借助外物的帮助,牛顿说:“如果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善于利用自己所拥有的资源,才能更好地学到我们想要的知识——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古人懂得要在古圣先贤中找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古圣先贤与古籍就是要多加利用的物。“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行走游历中为什么能学到如此多的知识呢?一是能接触到不同的'风俗,不同的文化,拓展了视野的同时,也拓展了自己的文化积淀的广度。二是能与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交流这种方式是极好的学习方法。正如萧伯纳所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或者更多的思想。”这是交流的魅力所在。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极其幸福,我们不仅可以利用书籍、报刊、杂志、电视,还可以利用把地球缩成一个村庄的网络。“登高而招”,“顺风而呼”是智者的治学之道。

学习要勤奋,专心。“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学得好不好,要看态度好不好。“笨人用聪明的方法治学,聪明人用笨方法治学。”笨的人,要用各种方法不落人后,聪明的人要脚踏实地,发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的精神。古有牛角挂书,囊萤映雪,凿壁借光的精神需要我们学习,今有华罗庚的满房演算稿的勤奋需要我们借鉴。勤奋了,努力了可能没有收获,这是因为我们没有做到“用心一也”。“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所以,我们也不难理解董仲舒能成为汉朝的儒学大家了,因为他能做到目不窥园。

《劝学》是一笔挖掘不尽的宝藏,我们在品《劝学》中收获太多太多

荀子劝学的读后感4

初读《劝学》,荀子时而言物时而论人,感觉毫无章法。但仔细读过三四遍后,思路逐渐清晰,荀子要告诉我们的是,从了解自己,到修养自己,直至成就自己的过程。

做人最难的是了解自己,好像禅宗参口头禅“我是谁”一样。为了方便我们了解,荀子给我们暂时确定了位置,我是“青”,“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我是“冰”,“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如果“蓝”与“水”代表做人的基本标准,扪心自问我做到了么?更不要说荀子所要求的“青”与“冰”代表的境界。

荀子通过地理以及自然现象,一步步展开告诉我们万事万物形成有它的机缘,了解人应该是什么样子。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站在先人的肩膀上,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扩大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不断超越自我。所以,人区别于牲畜,是因为人具有学习的能力,但也仅仅是一线的差别:“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有时称人为“行尸走肉”,是因为“无冥冥之志”,若能做到“君子结于一也”,则满足了做人的基本条件。

荀子教导我们如何做人,他老人家非常慈悲而且耐心,从天地间的现象、事理到《诗》、《书》、《礼》、《乐》、《春秋》等纲要,深入浅出的举例论述,就是要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做人本该如此”。但我们的人生为何在不断退色?为何我们“渐行渐远”远离大道呢?因为我们忘记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由于人的根本烦恼贪、嗔、痴的存在,心智被蒙蔽了,对于世间万物所展现的自然规律我们视而不见,圣人所倡导的为人之道我们听而不闻。荀子简要的区分两种为学的态度:君子之学与小人之学。如果仅仅“入乎耳,出乎口”,而没有经过“心”,这样的学习对于自己没有任何帮助。如何能够提升自身的修养?我们应该做到“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在这里,荀子告诉我们如何打破障碍,开启智慧的两种方法。第一,首先要博学,把所学的东西融会贯通,熟记于心;然后,反省自己的心态以及言行是否符合为人之道,正确的坚持,错误的抛弃;最后,做到心、意、行统一,世间的为人处世尽量合乎于道法。当然还要继续学习、反省、做事,如此反复,心量不断扩大,境界不断提升。

第二,按照类似于禅宗“戒、定、慧”的法门修行也能成功。

荀子告诫我们,虽然我们生为“人”形,但若不勤于学习,不了解本心,就会与“禽兽”无异。荀子同时告诉我们,经过不断修炼后的为“人”的标准:“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

为“人”就已经很难了,但是在《劝学》里,荀子并不仅仅满足于为“人”,因为青要胜于蓝的,如何成为“圣贤”,是他对我们的殷切希望。人如果超越自我就会进入“圣人”的境界,超越自我并不是自己超然于物外,而是应该具有极度谦卑的心态,认为自己什么都不是才对。在《劝学》通篇,找不到荀子对于圣人境界的描述,但是他已经为我们指出了成为“圣贤”的必经之路,在开篇他已经提到“学不可以已”!

荀子劝学的读后感5

战国末期我国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荀子在《劝学》中写道:“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镂刻而不能坚持下去,就连朽木也不会被折断;但若坚持一直不停地镂刻,就是金属、石头也会被镂穿。

学习特别需要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不能浅尝辄止,不能一知半解就自以为是,更不能稍遇挫折就委靡不振,这样是不能成大器的。

学习和生活中,很多失败并非必然,而是因为过早的放弃。坚持,勇往直前,迎接挑战,就有了成功的机会,虽然坚持到底未必一定能成功,但半途而废,则肯定不会成功。德国化学家李比希研究海藻时未能钻研到底,结果与新元素失之交臂;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法之后,持之以恒,历时十三年终于写成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辉煌巨著《史记》,名垂青史!

对于一个胸怀大志的人来说,任何障碍和困难都不能阻止他前行,只要有百折不挠的信念,就会有战胜一切的可能。也许,一次又一次的失败难免会让我们感到沮丧,但如果因此而停下脚步,甚至退缩,将永远到不了成功的彼岸。

悲观的人把前进道路上的挫折和低谷看成厄运,乐观者却把不幸和困境当作奋起的台阶和动力。一旦确立好正确的目标,就持之以恒地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前进的道路有曲有折,前进的速度有快有慢,但坚持,唯有坚持,锲而不舍、永不言弃,我们才有机会品尝胜利的甜美与酣畅!

《荀子》经典名句

1、思索以通之。

2、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臣不至。

3、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

4、圣可积而致,途之人可以为禹。——《荀子·性恶》

5、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荀子名言

6、凡斗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

7、笃志而体,君子也。

8、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9、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

10、不足于行者,说过;不足于信者,诚信。

11、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12、尊严而惮,可以为师。

13、良医之门多病人。——《荀子·法行》

14、长幼有序。——《荀子·君子篇》

15、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荀子·成相》

16、怒不过夺,喜不过予。——《荀子·修身》

17、天不为人之器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之匈匈也,辍行。——《荀子·天论》

18、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19、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20、学无止境。

21、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2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23、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24、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25、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

2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篇》

27、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

28、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荀子·大略》

29、居必择乡,游必就士。——《荀子·劝学》

30、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荀子·荣辱》

31、怠慢忘身,祸灾乃作。——《荀子·劝学》

32、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33、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荀子名句

《荀子》的名句

1、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出自《荀子·劝学》。游:交游。君子选择居住的地方,一定要有好的邻居,交游的时候一定选择高尚的闲士,之所以这样是是为了防止自己错走邪路,为了能够走中正之道。

2、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

出自《荀子·儒效》。之,它,指所追求对象、所做的事。用心追求了,才能有所得;认真做了,才能有所成。这句话说明要想有收获、有所成就,就应该付诸行动。

3、贤不肖不杂,则英杰至。

出自《荀子·王制》。不肖,指不贤、不好。则,那么、就。贤士与小人、庸人区分开,不以同等待遇视之,那么英才就会来投效。这句话说明对英才只有予以礼遇尊重,才能让其甘心效力。

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出自《荀子·劝学》。锲,刻。舍,放下、停止。镂,雕空。雕刻工作中途停止,那么即使是已经腐朽的树木也是不会被刻断的;雕刻坚持不懈,那么即使是金石,也有被镂空的一天。这句话说明以雕刻为喻,意在说明学习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这个比喻,如果推而广之,也可以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做任何事只要有恒心、锲而不舍,最后就必然成功。

5、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

出自《荀子·非相》。根据近的事物而推测远的事物,根据少数而推知多数,根据蛛丝马迹而推测事实的真相。这句话说明如何运用现有的条件进行预测的道理。

6、非其人而教之,赍盗粮、借贼兵也。

出自《荀子·大略》。不是应该教育的人而教育了他,就好比是赠强盗以粮食、借敌人以兵器一样。这句话说明教育要看清对象,要让知识被走正途的人所掌握,而不能让奸邪之徒所掌握。否则,就等于授邪恶之人以利器,伤人必多矣。

荀子说的名言有哪些

《荀子》十句名言有:

1、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他事矣。

2、不知其子,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左右。

3、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

4、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

5、生死俱善,人道毕矣。

6、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

7、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

8、利少而义多,为之。

9、身劳而心安,为之。

10、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

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荀子学识渊博,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

《荀子》一书为大家摘录了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荀子的名言,通过中国古代杰出的哲人、文学家、教育家、政治家的言论,让人们沉醉在撼动心灵,一读三叹的文字力量中,阅读、品尝、咀嚼、反思、沉淀,并撷取人们人生中来不及深入的感动。

《荀子》是一个采集佳句名言的天地,是一个提供心灵成长的田园,人们能在文字里耕读哲人隽永的人生智慧,并将此转化为个人内在的力量。

荀子励志的名言

1、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2、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4、礼者,人道之极也。

5、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6、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8、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

9、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10、学不可以已。

1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12、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1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4、公生明,偏生暗;端悫生通,诈伪生塞;诚信生神,夸诞生惑。

15、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

16、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7、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行尸走肉卡尔是被僵尸咬死的,许多网友都对卡尔的离世感到非常惋惜,但只有牺牲卡尔,才能推动剧情的发展,而卡尔的死代表着《行尸走肉》中一个时代的结束和新的开始。

 卡尔的饰演者是钱德勒·里格斯,有网友猜测之所以把卡尔写死,是因为钱德勒·里格斯签订的合约已经到期,再加上钱德勒·里格斯需要完成自己的学业,所以只能离开《行尸走肉》剧组。

其实我也和朋友曾讨论过这个问题,丧尸是如何行走的?行尸就是行走的尸体,与丧尸同义,丧尸生命的尸体,就是与正常的生物一样,它已经没有生命,也没有正常运行的生物构造机能了,即心脏提供动力,带动全身血液循环,提供肌肉拉伸所需要的氧气,消化系统消化食物提供运动的能量。但是丧失依旧可以行动。

有关研究表明,丧尸是源于某种病毒的感染。在现实中,有丧尸病毒一说,指埃博拉(Ebola virus)又译作伊波拉病毒,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毒,首现于苏丹南部和刚果(金)(旧称扎伊尔)的埃博拉河地区,该病毒生物安全等级比艾滋病毒还要高一级(艾滋病为3级,级数越大防护越严格)。该病毒在体内迅速扩散、大量繁殖,袭击多个器官,使之发生变形、坏死,并慢慢被分解。病人先是内出血,继而七窍流血不止,并不断将体内器官的坏死组织从口中呕出,最后因广泛内出血、脑部受损等原因而死亡。而像《生化危机》《活死人之地》**以及电视剧《行尸走肉》中的丧尸均为某种病毒感染,但却未直接倒地而去,而是变异再“复活”,并且发生巨大变化,只知道吃活物,对声音特别敏感,身体基本化脓腐烂,最重要的是只有被爆头才能够被制止。这便让人思考到到底是何种内在动能使得她驱动,我分析了以下几种可能:

1、上面关于丧尸病毒叙述那么多,便是想说明第一点,那边就是人死亡后,该类丧尸病毒会继续侵蚀人体,而最重要的是入侵人体大脑中的神经血管,整个病毒侵蚀后的虚假人体因失去了任何可以再被病毒侵蚀的健康部分。它们(指整个人体身上附着的病毒)会驱使着这个占据的机体继续前行,往有新鲜、健康的生物体靠近,进攻感染新的活体。

2、丧尸病毒占据人体后,侵蚀了他的全部,继续分解其中的细胞,然后病毒占据机体,进入人体控制中心脑部中枢神经,进而指控身体各个部位的病毒以此来进行机械的走动。

即丧尸病毒入侵人体后,进攻人体所有的活细胞,不断的在尚未完全丧失活性的细胞中繁殖,最终占据了下肢、上肢、胸部、脖、颈、脑袋,也侵入了活体的中枢神经,并通过占据的人体最高点开始向全身散发信号,但是这种病毒对于新鲜、健康活体的欲求极大,并驱使着身体肢体前进着,但是因为这样的入侵眼睛已经受损无法直接接收影像,耳朵依旧可以靠着骨膜的震动感知声源以此行动。

《丧尸国度》的伯纳德·墨菲

云生兽

  在中国上古神话之中,并没有一种叫做云生兽的东西,风生兽倒是有一只,在《抱朴子·仙药篇》里被提到过。这东西长的像只绿豹子,却又只有狸猫大小,烧不死,刺不伤,要拿铁锤狠砸脑门数千下才会。然而即使死了,只要风进嘴巴,转瞬就能复活,这时拿石头上的菖蒲堵了它的鼻子,它才真个死去。取其脑髓和菊花吞个十斤,可望寿至五百(真累)。

   这家伙很有意思,看见有人打架,它就要去吃了正直有理的一方;听说某人忠诚老实,它就要去把那人的鼻子咬掉;听说某人作恶多端,反而要捕杀野兽馈赠。由此可见,它应该是头有些吃饱了撑着的凶兽。然而有些书上又说它也不是那么坏,在古时腊八的前一天,宫廷里要举行一个叫逐疫的仪式,由方相氏带着十二只异兽游行,穷奇和另一只叫腾根的异兽,共同负担着吃掉害人的蛊的任务,于是又让人感觉它对人还是有些异处了

山魈

  未见于典籍之中,不知为何物。北方海外有一目国而手脚俱全,有深目国而一目一手,有柔利国而一手一足,都不符合游戏中那种一目两手一足的形象。况且山魈是被划分到妖魔归属之中,还是得去精怪中寻找线索。

  而《山海经·海内经卷》里提到的:“南方有赣巨人,人面长臂,黑身有毛,反踵,见人笑亦笑,脣蔽其面,因即逃也。”,也即《海内南经》里的枭阳国人,这种吃人的怪物,虽然样子有些微的差异,倒是和游戏中的怪物有些神似。《国语·鲁语》里有:“夔一足,越人谓之山臊。”然而夔一般为水神,不吃人。在《神异经》里也曾有言及燃爆竹惊山魈之举,只是那东西长仅一尺,也不吃人。因了这种说法,又有人将其与年混为一谈(关于年的故事,即是除夕的由来)。游戏中的山魈等级不高,说成是年这种大怪物不甚妥帖,恐怕还是将其看作糅合了多种形象的原创怪物比较恰当。

河伯

  河伯的名字叫冯夷,又叫冰夷,是个挺有名气的古神,但也是个著名的倒霉蛋。在《抱朴子·释鬼篇》里说他过河时演死了,就被天帝任命为河伯,管理河川(该说是好运还是该说倒霉呢?)。后来在舜帝统治的时期,羿和自己老婆有了婚外情,他气愤的找上门去,却打不过人家而被射瞎了一只眼睛。不过《楚辞·天问》里说羿是想射死他霸占宓妃,这种事就不要相信了,屈原的人品不好,一贯喜欢将神话的本来篡改到面目全非,连鲁迅先生都指责他是“神话之大敌”。

  后来到了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子羽带了一块白璧过黄河,河伯想把这东西弄到手,派遣阳侯去掀起大浪,又叫两条蛟龙去弄翻他的船。结果子羽“左掺璧,右操剑,击蛟皆死”,及至过了河,子羽鄙夷的将璧扔进河里,河伯大概面子上还是过不去,又将璧弹回子羽手上,子羽见状,将璧往石头上打个粉碎,甩着袖子就走掉了。

  战国时候还有河伯娶妻的故事,主角是大家熟悉的西门豹,这已经脱离了神话的范畴,就不赘述了。

  在《山海经·西次山经》里有这样一个故事:“钟山山神烛龙有个叫鼓的儿子,和另一个叫钦丕的家伙合伙将一个叫祖江的天神杀死在昆仑山的东南方,黄帝知道这事后很生气,将他们杀死在钟山南面的瑶崖。钦丕戾气不散,化做一只像雕的大鸟,白头红嘴,虎爪,背上有黑色斑纹,鸣叫的声音像鹄,它出现在世上,世上就一定会有大的战乱。”这东西就叫做鹗。

    另外,鸮只是声音像婴儿而已,真正能够发出婴儿声音来引人上当的,是住在若水边上一种叫做魍魉的精灵。

化蛇

  载于《山海经·中山经卷》:“又西三百里,曰阳山……其中多化蛇,其状如人面,而豺身,鸟翼而蛇行,其音如叱呼,见其邑大水。”是一种比较低级的妖怪。

  兕是一种与犀牛相当类似的生物,有人将这二者混为一谈,这是错误的。《山海经·海内南经》有这样的两段记载,“兕在舜葬东,湘水南。其状如牛,苍黑,一角。”“兕兕西北有犀牛,其状如牛而黑。”,由此可见,虽然相似,但二者并非完全相同。如同形容名山大川必言仙鹤白鹭一般,古籍里要形容地方险恶,也多言“其上多犀兕虎熊之类”。

  记得《西游记》里有一段,太上老君所骑青牛走落凡间成精,使着一个圈儿,套去众神好多兵器,这只青牛就是兕了。吴承恩写得好:“独角参差,双眸幌亮。顶上粗皮突,耳根黑肉光。舌长时搅鼻,口阔板牙黄。毛皮青似靛,筋挛硬如钢。比犀难照水,象牯不耕荒。全无喘月犁云用,倒有欺天振地强。两只焦筋蓝靛手,雄威直挺点钢枪。细看这等凶模样,不枉名称兕大王!”

  牛头妖

  印度神话里有个叫做马西沙的牛头恶魔,好生厉害,众神都打不过它,最后众神合力召唤出伟大的降魔女神杜尔加,经历苦战终于将它打败。我国的神话传说里,最有名气的牛头妖怪自然要数那个和孙悟空不相上下的大力牛魔王,根据《西游记》和印度神话的渊源来推想,大约其原型就是这个马西沙。

  牛头怪同样也是欧美的传统怪物。希腊神话里的米诺陶迷宫里就住着这么一个家伙,为了不让它出来捣乱,必须每年进贡七对童男童女(……国内外的妖怪都一个德性),后来伟大的英雄忒修斯用克里特公主给予的线团破解了迷宫,砍下了它的首级。至于轩辕剑里的牛头妖是出自哪一个,呃,天晓得……

九尾天狐

  和一般人心目中的认知不同,九尾狐一开始并不是一种代表邪恶的生物。《山海经·海外东经》说:“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天下太平的时候,它就出现在世间,显示祥瑞,是一种很奇特的生物,汉代砖画里常将它与不死树,三足鸟,捣药兔等物并列于西王母身边。《吴越春秋·越王无馀外传》里曾提起,大禹治水过涂山,见九尾白狐,认为是吉兆,就娶了涂山女。

  只是《山海经·大荒东经》里又提到:“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雘。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后世不知自何时起,又开始倾向于这一说法。尤其在《封神演义》令妲己这一形象大成后,现在对九尾狐的认知几乎就属盖棺定论了。

  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也有不少九尾狐的传说,其中最为知名的当属和安倍晴明斗的不亦乐乎的那只妖狐玉藻,日本的枥木县现在还有杀生石留世(传说玉藻失败后化做这块石头)。有趣的是,在神话传说里,不但认为它来自中国,而且东渡之后在日本留下的事迹,也如妲己在殷时一般无二……著名漫画家藤田和日郎就依着这条路子画出了少年漫画里的经典名作《潮与虎》,在其中将九尾狐画成名叫白面者的大妖怪,自混沌中诞生以来先后毁灭了印度中国,最后在日本被降伏。只是时间表实在乱七八糟,深究不得。

阿修罗

  印度神话里的魔神一族,好斗,男性极丑恶,女性又极美貌。与天,龙,夜叉,迦楼罗等合称八部众,又为六道之一,也为十界之一。有它出场的作品多到不能忍,这里就略过去了。若是对这些东西连最起码的认知都没有,请参考日本漫画《圣传》或是《孔雀王》。不过话说回来,这本杂志的读者里,真有这种人吗?

梼杌

梼杌是北方天帝颛顼的儿子,它爹不是个好东西,它自己更是坏到骨子里。它还有名字叫做傲狠,难训,由这几个名字里,也可大略推知它的作为了。《神异经·西荒经》云:“西方荒中,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犬毛,长二尺,人面,虎足,猪口牙,尾长一丈八尺,搅乱荒中,名梼杌,一名傲狠,一名难训。”而《春秋》云:“颛顼有不才子名梼杌也。”

  和穷奇一样,梼杌后来也成了四凶里的人物。《左传》里讲到:“颛顼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诎言,告之则顽,舍之则嚣,傲狠明德,以乱天常,天下之民,谓之梼杌。”实在是被骂的很惨。

混沌

  混沌这一形象,最早见于《庄子·应帝王》,讲南海天帝悠与北海天帝忽到中央天帝浑沌那里做客,为报答浑沌的热情招待,就商量着说,大家都有眼耳口鼻,用来看听吃闻,浑沌却没有,不如给他凿几个出来。于是他们每天凿一窍,七窍凿成,浑沌也死掉了。当然,这个浑沌看上去和游戏里那个关系不大。

  《史记·五帝本纪》云:“帝鸿,黄帝也。”《春秋传》则云:“帝鸿氏有不才子,天下谓之混沌。”这些记载大多互相矛盾,由此可知古书不可信。

  最可笑的还属《神异经·西荒经》里的记载,说混沌像狗又像熊,有眼不能看,有耳不能听,遇上有德行的人,它就使着蛮力去撞,遇上恶人,却会摇头摆尾的去讨好。平常没事的时候,它还会咬着自己的尾巴,仰面朝天的躺在地上边打转边发出口桀口桀口桀的怪笑。

雷神

  我国古代神话里的雷神不止一个,最有名的一个,出自《山海经·海内东经》:“雷泽中有雷神,龙身人头,鼓其腹则雷。”据《史记·周本纪》的记载:“姜源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悦,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约期而生子。”说的便是它了。姜源生下的孩子取名为后稷,被认为是周民族的始祖,描写这段故事的诗歌《生民》也被收入了《诗经》之中。又传说华胥氏也有过类似经历而生伏羲,于是后来也有人把伏羲和后稷混为一谈。

  还有一个叫做夔,住在东海流波山上,像只没有角的牛,苍灰色,只有一只脚,能够自由出入海水之中。每进出时必有大风雨,同时吼声如雷。黄帝与蚩尤大战时,士兵被蚩尤找来的各路山精水怪所迷惑,黄帝决定用些特别的材料来做面鼓,激励士气。于是上面这两位就倒了大霉,前者被抽了骨头做鼓槌,后者被剥了皮蒙成鼓。

  黄帝还有个搞医疗的臣子名叫雷公,其事迹已不可考,只知他曾派使者采药,使者迷路而化做啄木鸟,或者后世雷公总是一副鸟脸的出处就在这里了。以龙身的形象而论,游戏里的雷神当以雷泽的那个可能性居多。

刑天

  刑天是炎帝的属臣,因不满于炎帝的统治地位被黄帝夺取,又为了给蚩尤报仇,拿着斧头盾牌就杀到了天庭。黄帝亲自出来与他交手,一直打到常羊山,终于一剑砍下了他的头颅。刑天心里发慌,蹲下地乱摸,黄帝恐怕麻烦,劈开常羊山将那头踢了进去,跟着大山合拢,于是刑天的首级就被永远埋葬了。不甘心失败的刑天,赤裸着上身,以乳头为眼,以肚脐为口,继续与看不见的敌人做着拼死搏斗。

  虽然《山海经·海外西经》里写得简略,只说了:“形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但我们已不难感受到,他就有着无穷无尽的战意呀。晋代诗人陶潜曾写诗赞曰:“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刑天在炎帝手下为臣时司掌音律,见《路史·后纪三》:“炎帝乃命刑天做扶犁之乐,制丰年之咏,是曰下谋。”有人说他是炎帝的军神,却不知见于何典了。

饕餮

  饕餮的本义,是贪吃无厌的意思,据说古代的青铜器皿上的兽形便是它的形象,《吕氏春秋·先识》里说:“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相报也。”更有说法明确指出,饕餮为败战的蚩尤所化,见《路史·后纪四·蚩尤传》:“三代彝器多著蚩尤之相为贪虐者戒,其状率以兽形,博以肉翅。”及《史记·五帝本纪》:“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谓之饕餮。”

  又传说饕餮是一种毛人,在《神异经·西南荒经》有记载:“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头上戴豕,贪如狼恶,积财而不用,善夺人谷物。强者夺老弱者,畏群而击单,名曰饕餮。”实在是一副让人厌恶的嘴脸,倒也合了蚩尤的形象。

  

荀子语录读后感

荀子语录读后感《劝学》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开篇。是战国时期杰出思想家荀况的上乘之作。它告诫世人要将学...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