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学》 适合小学生吗
《止学》告诉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在什么地方停下来的学问。从事物之间的相互变化出发,水满则溢、月圆则缺,所以要“适可而止”。“有余”就不好,“不足”就补之,这是大自然的规律。
您可以把他当做一种课外读物或者课堂拓展给孩子们进行讲解,里面讲的优秀的学问,还是比较适合孩子学习的
文中子简介 王通,字仲淹,生于隋文帝开皇四年(公元580年),卒于隋炀帝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朝河东郡龙门县通化镇(今山西省万荣县通化乡,一说山西河津)人,是盛唐文明的思想先驱,死后门弟子私谥为“文中子”。 作为隋朝著名的大儒和隐士,《隋书》等史书中本应有关于他的传记的,可是,现存的官方史书《隋书》以及《北史》等,没有为王通留下一个字。新、旧《唐书》王绩、王勃、王质传中虽均曾提及他,然皆极简略,仅称其为隋末大儒而已。参考其他文献,我们大致可以知道:王通出生在官宦世家,其家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赫赫有名的太原王氏。这支王姓族人从春秋战国时开始,就英才俊杰层出不穷,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威望。到王通及其后人时,太原王氏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王通的弟弟王绩,是初唐时有名的诗人;孙子王勃,更是名列“初唐四杰”之首。
《止学》是隋朝大儒文中子以道家思想论处世之道的经典力作,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极有价值的一部珍贵经典,它在中国流传了千余年,却鲜为人知,其文笔优美,意境深远,将传统文化中关于“止”的精髓集于寥寥千余言内,极具实用价值,堪称一部奇书。虽然史书中关于作者文中子的文字介绍并不是很多,但是提起他的门下弟子可以说无人不晓,唐太宗时的一批开国元勋——魏徵、李靖、徐世绩、房玄龄等文臣武将都是他的得意门生,从这方面来说,文中子的思想对于唐代文化乃至后世文化的繁荣是功不可没的。 其著作《止学》称得上是一部湮没久远的关于胜败荣辱的古代绝学。所谓的“止”就是志有定向,妄念不萌,外念不摇,不急于求成,不躁而偾事,在纷杂、妖娆的尘世中,求得一颗安定从容之心;所谓“知止”就是不仅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要做什么,更要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什么地方该停下来。
总结一下:人生贵在知止,行当行之行,止当止之止。
感慨中华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历久弥新!读书养志可识春秋,观史知今当知进退!
《止学》不是伪书。是一部失传已久的止学思想的绝学,是王通的经典著作之一。王通是隋朝时期的大儒,也是隋朝时期儒家发展的推动者,王通也是王勃的祖父。《止学》顾名思义,重在止字。止学的思想十分重要,在人生之中灵活运用止学,也是大智慧的体现。而王通正是止学的集大成者。
1、不察其德,非识人也。
2、宽不足以悦人,严堪补也。敬无助于劝善,诤堪教矣。
3、情滥无行,欲多失矩。其色如一,鬼神莫测。
译文情感过度就没有品行,欲望太多就会失去法则。神色保持不变,就无人能猜测出他的心思。
4、王者不辩,辩则少威焉。智者讷言,讷则惑敌焉。勇者无语,语则怯行焉。
5、君子不念旧恶,旧恶害德也。小人存隙必报,必报自毁也。
6、苦乐无形,成于心焉。荣辱存异,贤者同焉。事之未济,志之非达,心无怨而忧患弗加矣。
7、仁者好礼,不欺其心也。智者示愚,不显其心哉。
8、才高非智,智者弗显也。位尊实危,智者不就也。大智知止,小智惟谋,智有穷而道无尽哉。
9、多情者多艰,寡情者少艰。情之不敛,运无幸耳。
(译文)注重情感的人艰辛多,缺乏情义的人磨难少。情感不加收敛,命运就不会有好结果了。
10、情存疏也,近不过已,智者无痴焉。情难追也,逝者不返,明者无悔焉。
译文情感有疏远的时候,最亲近的人不会超过自己,有智慧的人不会对他人痴迷。情感难以追寻,过去的一去不回,明智的人不会懊悔不已。
11、名不正而谤兴,正名者必自屈也焉。惑不解而恨重,释惑者固自罪焉。私念不生,仇怨不结焉。
12、欲无止也,其心堪制。惑无尽也,其行乃解。
译文欲望是没有止境的,思想可以制伏他。疑惑是没有尽头的,践行就能解除它。
13、天贵于时,人贵于明,动之有戒也。
14、识不逾人者,莫言断也。势不及人者。休言讳也。力不胜人者,勿言强也。
15、才高非智,智者弗显也。
《止学》 适合小学生吗
本文2023-10-03 03:45:1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1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