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山伯爵里的凯撒历史回忆录这本书存在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基督山伯爵里的凯撒历史回忆录这本书存在吗,第1张

个人一点浅见,我随便说说。

大仲马写小说喜欢用真实的事实衬托虚假的人物,比如《基督山伯爵》里面的大人物,路易十八等等都是历史上存在的。那么,罗杰范巴这个人物即使是虚拟的,也会用一些实际存在的东西来增加他的存在感。

所以,凯撒历史回忆录这本书应该是存在的,但是也应该是比较古老、罕见、晦涩的一本书,回忆录多半是本人或者同时代作者写的,古罗马离基督山伯爵的时代也有一千年左右了,可见其古老,所以中国基本不会有译本。再说,作为译者,遇上这种基本没怎么见过的书,多半就是按字面直译,所以,除非你在法文版中看到这本书的名字,否则多半和其拉丁文名字不相符,所以找不到也是正常的。

期待法文好,对欧洲古籍比较了解的专家们为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哈哈。

  古代希腊罗马的史学 西方史学导源于古希腊。希腊最早的史迹是靠荷马史诗流传下来的。相传在公元前9世纪,盲诗人荷马把民间流传的希腊人战胜特罗亚人的事迹编删为两部史诗:一为《伊里亚特》,一为《奥德赛》。这两部史诗大约到公元前 6世纪中期才用文字写下来。荷马史诗充满着神话和文学的渲染,然而从中可以想见公元前12~前9世纪时希腊人的社会概况。

  希腊人在爱琴海东岸、小亚细亚西部所建立的殖民地伊奥尼亚是希腊文化的摇篮。公元前6世纪后半期,伊奥尼亚出现了许多用散文来写作的纪事家,如赫卡泰厄斯、狄奥尼修斯和查隆等。纪事家所写的题材范围很广,他们或是把口舌相传的故事记载下来,或是用古人的事迹来进行道德教育,或是把自己在异邦绝域的见闻写成游记,或是根据口碑和文献资料来编写历史。他们有闻必录,力求使自己的记载与事实相符。后来,这种求真的精神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成为希腊史学中最宝贵的传统。

  古希腊史学的开山之作是希罗多德所著之《历史》。此书以描述希波战争为中心内容,亦称《希波战争史》。希罗多德著书的目的,如他本人所说“是为了保存人类所达成的那些伟大成就,使之不致因为年代久远而湮没不彰,为了使希腊人和异邦人的那些可歌可泣的丰功伟绩不致失去其应有的光彩,特别是为了要把他们之间发生战争的原因记载下来,以永垂后世”。

  希罗多德所著之《历史》最初约在公元前 430年问世,比中国孔子所著的《春秋》要迟四五十年,但它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历史著作,所以后来罗马哲学家西塞罗称希罗多德为“史学之父”,以后这个美名一直在西方沿用下来。

  与希罗多德同时的修昔底德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他所著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体现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缜密的史学方法,记载翔实,可称为信史。他把当时希腊哲学家们那种追求真理的精神和逻辑方法应用到历史研究中去,为后世的历史编纂学树立了光辉的典范。修昔底德写道:“在叙事方面,我决不是先入为主,一拿到什么材料就写,我甚至不敢相信我自己的观察就一定可靠。我所记载的,一部分是根据我亲身的经历,一部分是根据其他目击其事的人向我提供的材料。这些材料的确凿性,总是尽可能用最严格、最仔细的考证方法检验过的。……我的著作不是为了迎合人们一时的兴趣,而是要作为千秋万世的瑰宝。”凭着这种精神,修昔底德的著作是不朽的。

  在修昔底德之后,古希腊著名的史学家有色诺芬。他是个多产作家,著有《希腊史》、《长征记》(亦译《远征记》)、《居鲁士的教育》、《斯巴达政体论》、《回忆苏格拉底》、《经济论》、《论税收》等书。在这些著作中,比较出色的是《长征记》。

  公元前2世纪中期,希腊世界被罗马人的武力所征服,成为罗马帝国的一部分。然而这时希腊的史学仍在发展,产生了古代欧洲最杰出的历史学家波利比奥斯。

  波利比奥斯所著的《通史》(亦称《罗马史》),系以罗马的武力扩张及其政治制度的演变为中心,始自公元前218年第二次布匿战争的爆发,止于公元前146年迦太基的灭亡和希腊各邦的被征服。然而,他所记载的不仅是罗马的历史,而是他所知道的那个“世界”的历史。在他的著作中,地中海沿岸各国、各民族的历史都占到其所应有的比重。波利比奥斯可称为“史学家中的史学家”,在古代西方史学家中,波利比奥斯的著作最合乎科学方法的要求。

  罗马的史学兴起比较晚。从公元前 8世纪中期至公元前3世纪中期这500年间,罗马竟没有产生过一个历史学家。一直到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罗马才开始出现堪称为历史的著作。

  第一位著名的罗马历史学家是Q费边·皮克托尔(约生于公元前254)。他写了一部《罗马史》,始自传说时期,止于公元前 3世纪末年,对第二次布匿战争的经过有精详的记载。波利比奥斯和T李维都曾读过费边·皮克托尔的著作,李维曾以崇敬的心情称费边·皮克托尔为罗马最古老的历史家。

  罗马史学真正的奠基者是MP加图(老)(公元前234~前149),他著有《罗马历史源流》7卷,他认为历史著作必须达到“垂训”的目的,宣扬爱国思想,把古圣先贤的事迹当做进行道德教育的教材,以培养青年一代的优良品质。这部书早已失传,后世只能从其他古典作家的引述中略知其梗概。

  公元前 1世纪中期,罗马的史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代表人为 G 萨卢斯特。他著有《喀提林叛乱记》和《朱古特战争史》。这两部书对理解罗马共和时代末期的政事均甚重要。

  GJ凯撒不但是政治上、军事上的风云人物,而且在史学上也有贡献。凯撒在戎马倥偬之际,留下了两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一为《高卢战记》;一为《内战记》。前者是记述他经营高卢的始末,其中包括他对高卢人、日耳曼人所进行的一系列战争以及他于公元前55、前54年两次侵入不列颠的经过;后者是记述他战胜庞培及其党羽的经过。这两部史著都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而且文笔简练,晓畅可读。

  在“奥古斯都时代”(即屋大维执政时期,约公元前31~公元14),罗马的国势强盛,学术上也呈现出高度繁荣,产生了伟大的历史家李维。他竭毕生之力,写了一部通史性质的《罗马史》,始自罗马建城时期,止于公元 9年。在西方史学中,首创通史体例。李维的历史著作,洋溢着爱国热忱,意存劝诫而且褒贬分明。其书原有 142卷,惟大部分已散佚,今仅存35卷以及少数残篇。古罗马最伟大的历史家,无疑当推C塔西佗,他的主要著作有《关于雄辩术的对话》、《阿格里科拉传》、《日耳曼尼亚志》、《历史》(亦称《罗马史》)和《编年史》(亦称《罗马编年史》)。公元 1世纪罗马帝国的历史,主要是靠塔西佗的记载而流传下来的。他在政治上倾向于贵族共和,对帝制深为不满。他的史著被称为“惩罚暴君们的鞭子”。

  与塔西佗同时的普卢塔克是古代最著名的传记家。他的传世之作是《希腊、罗马名人合传》(简称《传记集》)。他所写的这些传记,实际上都是通过具体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来宣扬自己的伦理思想。而其文瑰丽多姿,夹叙夹议,极其生动有致,所以传诵甚广。

  中古时期欧洲的史学 在中世纪西欧史学中占支配地位的是基督教史学。基督教史学家用基督教神学的观点解释历史,认为人类的一切都是上帝预先安排好的,一部历史就是上帝意志的体现。基督教神学家圣·奥古斯丁所著的《上帝之国》支配着西欧的思想界。基督教史学家认为《圣经》中所说的一切都是不容置疑和争辩的。而希腊、罗马古典作家的著作则受到鄙薄,往往束之高阁甚至散佚失传了。

  基督教史学是不足为信的。然而,基督教史学家的纪年方法,以后却被沿用了下来。基督教史学家以传说中的耶稣基督诞生之年为准,大大简化了纪年方法,并且为各国历史纪年的统一提供了一个方案。

  拜占廷的史学 在公元7世纪以前,拜占廷在文化上大致还保持着希腊、罗马的传统。基督教会的势力不像在西欧那样至高无上,它是隶属于皇帝,作为专制政体的支柱而存在的。因此,与同时期西欧各国的文化比较起来,拜占廷文化具有较多的世俗性。查士丁尼一世皇帝在位时,拜占廷帝国的国势最为强盛,出现了最著名的史学家普罗科匹厄斯。他留下两部重要的著作:一为《当代史》(即《查士丁尼皇帝征战史》)。主要是记述东罗马帝国兴兵灭汪达尔王国、东哥特王国,并移师向东与波斯帝国争衡的经过;一为《秘史》,描述查士丁尼时代的宫廷内幕,对当时的显贵人物颇多讥评。

  拜占廷的学者致力于古籍的整理,其中贡献较大的是大教长佛提乌(约820~891)。他编纂了一部《群书摘要》,辑录的古典著作达280种之多。有不少古典著作赖有佛提乌的辑录而保存了下来。

  5~13世纪西欧各国的史学 在中世纪的西欧,史学和其他的学科一样,是神学的奴仆。当时西欧的载笔之士多为僧侣,他们留下一些编年史和传记。兹按照国别略述如下:

  ① 意大利。在中世纪初期,意大利著名政治家、史学家FMA卡西奥多鲁斯(约490~585)著有《哥特史》12卷,是研究东哥特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材料。惟此书原本已经散佚,只能从朱尔丹尼斯所作的节本中略见其梗概。

  伦巴德人入侵意大利北部的历史,是由基督教执事保罗(约720~799)记载下来的,保罗所著之《伦巴德史》是中世纪欧洲史学的要籍之一。

  中世纪后期,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约1254~1324)口述、鲁斯蒂恰诺(或鲁斯蒂切洛)笔录的《马可·波罗游记》,即《东方见闻录》,广泛介绍了东方各国特别是中国的概况,被称为“世界一大奇书”。

  ② 法兰克王国。法兰克王国的第一位历史学家是都尔城的主教格列高利(约538~594)。他著有《法兰克人史》10卷,始自传说时期,止于591年,对法兰克王国早期的历史作了精详的记载。

  9世纪初著名的传记家爱因哈德(约770~840)。用华美的文笔写了一部《查理大帝传》,此书是世界历史文库中的要籍之一,传诵甚广。

  ③ 西班牙。中世纪早期西班牙最著名的历史家是伊西多尔(约560~636)。他曾当选为塞维利亚城的主教。著有《西哥特、汪达尔、苏维汇诸王的历史》,记叙西哥特人、汪达尔人、苏维汇人迁徙和建国的经过。

  ④ 英格兰。英国史学的奠基者是比德。他著有《英国教会史》,所叙史事止于 731年。此书虽然主要是叙述天主教在不列颠传布的经过,但也涉及到当时英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

  英国早期的史事,主要是赖有《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而流传下来的。从7、8世纪起,盎格鲁、撒克逊各邦的宫廷和寺院中已经有人开始撰写编年史,及至英国统一后,阿尔弗烈德大王在位时,组织了一批学者,把从前各地所积累下来的编年史加以删改和增益,汇编在一起,命名为《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

  英国的第一位通史作家是亨廷顿的副主教亨利(约1084~1155)著有《英国史》,所叙史事始自GJ凯撒时代,止于1154年。

  13世纪,英国产生了编年史家M帕里斯(约1200~1259)。他的著作对1215年《自由大宪章》的制订和英国国会的起源均有记述。

  ⑤ 德意志。在西欧各国中,德意志的史学兴起比较晚。11世纪中期,德意志出现了编年史家兰伯特·冯·黑尔斯费尔德(1025~1088)。他用宗教史观写了一部《编年史》,始自远古,止于1077年的“卡诺莎事件”。

  埃克哈德·冯·奥拉(~1125)著有《世界编年史》5卷。前3卷叙述自上古直至查理曼时代的史事,后2卷记载自查理曼直至亨利五世当政时期的史事。此外,他还写了一部《神圣罗马帝国史》。

  中世纪德意志最著名的历史学家是弗赖辛的主教奥托(约1111~1158)。他留下两部历史著作:一为《编年史》,以《圣经》中所说的“创世记”作为开端,一直写到1146年;一为《皇帝腓特烈传》,记述这位皇帝连年用兵的经过。

  14世纪以前东欧各国的史学 东欧国家形成比较晚。这些国家的史学兴起于10世纪以后。

  捷克最早的一位历史学家是布拉格的科斯马斯(约1045~1125)。著有《波希米亚史》3卷,是捷克第一部堪称为历史的著作。

  在12、13世纪之际,波兰产生了历史学家W卡德武贝克(约1160~1223)。著有《波兰史》 4卷,始自传说时期,止于1203年,是波兰史的开山之作。

  这时匈牙利最早的史籍是记述阿尔帕德王朝第一位国王斯蒂芬一世(977~1038)生平事迹的《大实录》和《小实录》,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俄国最早的一部历史著作,是涅斯托尔的《编年纪事》。相传涅斯托尔生活在12世纪初年。其所撰之《编年纪事》,始于公元 9世纪中期,止于1110年,为基辅罗斯时代最重要的史籍。

  中世纪俄国最重要的一部文献资料,是《诺夫哥罗德编年史》。在诺夫哥罗德大公国的一个寺院里,从11世纪初叶起就有人开始撰写编年史,逐年把重大事件记载下来。此项工作一直继续到15世纪末期。所以,从11世纪初叶直到15世纪末期这 500年间俄国历史上的大事,其中包括金帐汗国统治时期的史事,在《诺夫哥罗德编年史》中都有反映。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史学 意大利第一个著名的人文主义历史学家是L布鲁尼(1369~1444)。他首先在史学领域内打出“人文主义”的旗帜,用华美的文笔,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普卢塔克等名家的作品译为拉丁文,并用意大利方言为文艺复兴的先驱者但丁、F彼特拉克撰写传记。此外,他还著有《佛罗伦萨史》12卷,始自建城时期,止于1404年,把佛罗伦萨城邦的发展过程作了精详的叙述。

  与布鲁尼同时而稍晚的人文主义历史学家F比昂多(1388~1463),著有《罗马衰亡以来的千年史》。比昂多把从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直到文艺复兴这约1000年间叫做“中世纪”,意为介于两个文化高峰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中世纪”一词,最初就是这样提出来的。

  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的疑古精神和考证学有所发展。在这方面,意义特别重大的是L瓦拉(1406~1457)对《君士坦丁的赠与》这一文件的辨伪工作。瓦拉以渊博的知识和精密的考证方法,令人信服地证明这一文件出于伪造,从而狠狠地打击了教皇的权威。

  以政治理论家著称的N马基雅维利也是一位杰出的人文主义历史学家。1513年,马基雅维利写成《君主论》(亦译《霸术》)一书,侈谈君主为了国家的利益可以蔑信弃义。晚年,著有《佛罗伦萨史》 8卷,始自日耳曼“蛮族”入侵时期,止于1492年。马基雅维利是用新兴资产阶级政治家的眼光来写历史的,他以古喻今,借历史事实来宣扬改革之道,读之令人知所鉴戒。

  比马基雅维利稍晚的F圭契阿迪尼(1483~1540)也是一位有成就的人文主义历史学家。圭契阿迪尼第一次打破地区的界限,把意大利各邦的历史熔于一炉。著有《意大利史》20卷,是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史学的先导。

  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繁荣,也产生了艺术史家G瓦萨里(1511~1574)。著有《意大利艺苑名人传》。

  文艺复兴时期西欧其他国家的史学 中世纪晚期法国最著名的历史学家是J弗鲁瓦萨尔(约1337~1410)。他生活在英、法百年战争期间,用法文写了一部《法国、英国、苏格兰、西班牙编年史》,所叙史事始自1326年,止于1400年左右。主要是记载百年战争的战况和有关各国的外交活动。

  法国的第一位人文主义历史学家应该首推Pde康明(1447~1511)。他是个政治活动家,晚年写成《回忆录》8卷,追述15世纪后半期法国的政事。他强调历史学的实用价值,告诫政治家和外交家必须熟读历史,因为那是理解现实生活的一把钥匙。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 T莫尔,也是一位人文主义的历史学家。在名著《乌托邦》之外,他还写了一部精粹的历史著作《理查三世传》,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生花之笔,绘形绘声地刻画了理查的阴险狠毒及其最后的被杀,鞭挞了这个历史上罕见的暴君。

  16世纪下半叶,英国产生了编年史家R霍林谢德(~约1580)。他编写了一部体大思精的《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编年史》,始自传说时期,止于伊丽莎白当政初年。霍林谢德的著作被认为是信史,许多文学家都从中吸取创作的素材。W莎士比亚的名剧如《李尔王》、《麦克白》、《辛白林》等,大部分均取材于此。

  伊丽莎白一世时代(1558~1603)英国最著名的历史学家,还应当推W卡姆登(1551~1623)。他代表新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利益,用历史来为资产阶级的政治服务。卡姆登留下两部重要著作:一为《大不列颠志》,一为《伊丽莎白女王在位时期的英国史》。有人认为,近代英国的史学是从卡姆登开始的。

  被K马克思誉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的F培根(1561~1626),也是一位历史学家。除了《新工具论》、《论学术之进步》等名著外,他还写了一部《亨利七世在位时期的英国史》。培根认为历史是最好的政治教材,多识前言往行,能启人心窦。他说:"哲学使人深邃,数学使人严密,历史使人明智。"

  荷兰人文主义学者PC霍夫特(1581~1647),著有《尼德兰史》20卷,描述尼德兰革命期间那些可歌可泣的事迹,读之令人奋起。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是个多方面的人物,以一身兼为哲学家、诗人、戏剧家、政论家和历史学家,著述宏富。伏尔泰把“理性主义”应用于历史研究,主张要理智地看看过去,衡量前人的功过得失,写出“有哲学意味的历史”。他扩大了历史学的领域,认为举凡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诸如政治、科学、文艺、风俗习惯、农业、工艺、商业、生产技术的演进、饮食起居、人口的增加等等,均为历史研究的范围。在这一点上可以说,他是文化史的真正的奠基者。伏尔泰留下 4部比较重要的史著:《瑞典王查理十二传》、《路易十四时代》、《风俗论》、《彼得大帝时代的俄国史》。其中最足以代表其史学观点和文章风格的是《路易十四时代》。

  启蒙时期德意志最博学的历史学家应推 ALvon施勒策尔(1735~1809)。他著有《俄国史》、《北欧诸国史要》和《世界历史概略》。

  与施勒策尔同时的LT施皮特勒(1736~1794),也是启蒙时期德意志杰出的历史学家。他留下两部比较重要的史著:一为《基督教会史》,叙述基督教会在历史上的作用;一为《欧洲各国史要》,着重叙述西欧各国文化的演进轨迹。施皮特勒的著作反映了资产阶级自由派的观点,要求达成德意志的统一并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府。

  德意志文学家 JCFvon席勒(1759~1805),也是一位有成就的历史学家。他的两部文情并茂的历史著作:一为《尼德兰革命史》,叙述尼德兰人民反抗西班牙封建统治的斗争及荷兰共和国的成立;一为《三十年战争史》,记载三十年战争期间那些惊心动魄的事迹和德意志人民所遭受的种种苦难。此外,他还写过很多历史剧,如《瓦伦斯坦》、《威廉·退尔》、《奥尔良的姑娘》等。席勒是个才华横溢而又富于革命情操的人,他的著作在反封建的斗争中起过积极作用。

  17世纪末~18世纪末英国的史学 17世纪末、18世纪初,英国最著名的历史学家是G伯内特(1643~1715)。他著有《英国宗教改革史》和《我这个时代的历史》。他代表辉格党人的观点,竭力赞美1688年“光荣革命”所达成的妥协。18世纪英国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D休谟也是一位历史学家。著有《英国史》 6卷,始自公元前55年罗马统帅凯撒入侵不列颠,止于1688年的“光荣革命”。此书为18世纪出现的最为详备的英国通史,传诵甚广。 与休谟谊兼师友的W罗伯逊(1721~1793),在历史学方面的成就比较大。主要历史著作有:《苏格兰史》、《皇帝查理五世在位时期的历史》、《美洲史》和《印度古史谭》。罗伯逊的治学态度颇为谨严。他认为历史家记事载言,必须有文献根据。他在自己的著作中,每一章后面都附有注释和参考书目,注明出处,以昭信实。

  18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历史学家无疑要推E吉本,他用“罗马帝国的衰亡”这一概念来概括2~16世纪这1500年间欧洲的史事。他竭毕生之力,写了一部卷帙浩繁的《罗马帝国衰亡史》。此书共分71章,从奥古斯都时代开始,以16世纪的宗教改革作为结束。吉本虽然主要是记述罗马帝国由盛而衰的经过,但也提到波斯、匈奴、日耳曼诸部族、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历史。在他以前,欧洲还不曾有过这样规模宏大的通史著作。

  吉本认为罗马帝国的衰亡是由于“基督教和野蛮主义”的胜利。其书的第15章和第16章,专论基督教的兴起及其本质,寓褒贬于深沉,既是历史性的叙述,也是辛辣的讽刺。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代表着英国资产阶级史学的高峰,是启蒙时期西欧最重要的历史著作之一。

罗马文化

文明分为几个时期,她形成于公元前800-500年,经历了古典时代(也就是公元前500到公元前336年)和希腊化时代(也就是公元前336年到公元前31年)。希腊文明达到顶峰是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146年,希腊被罗马攻克。希腊文明也就被罗马文明所取代。

这段历史的重要大事有:

1、公元前12世纪,随着特洛伊人的入侵,希腊堕入“黑暗时代”。荷马史诗描述的正是希腊人与特洛伊人之间的战争(《以利亚特》和《奥得赛》)。这里要注意的是,荷马史诗描述的时代并非荷马生活的时代。荷马生活在公元前700年。

2、公元前6世纪,希腊世界开始有了全面改变,为后来的古典时代打开了通途。其中两个重要的城邦国家是雅典和斯巴达。雅典发展起一个完全不同类型的社会,公元前594年,梭伦成为雅典的首席执行官,他的贡献在于,在组织上为以后建立著名的雅典民主奠定了基础。雅典之所以在当时拥有卓越的地位,是因为它在打败庞大的波斯帝国这场重大战争中起了最主要的作用。历史之父希罗多德在他的历史书中进行了详尽的描述。

3、由于雅典的不断扩张引起了斯巴达的恐慌,因而在公元前431年爆发了伯罗奔尼撒战争。战争最终以雅典的失败而告终。修昔底得这位历史上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在其作品中,详尽描写了这一战争。

4、伯罗奔尼撒战争后,斯巴达专横跋扈,底比斯和雅典为求相互保护而结成新的联盟。公元前371年,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打败了底比斯和雅典联军,他的闻名世界的儿子亚历山大大帝统治了希腊。至此,古典时代结束,希腊化时代即将开始。

古典时代的希腊造就了一批哲学家和剧作家。哲学家主要以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苏格拉底提出自由辩论的重要性。柏拉图的目标是要实现一个既能维持贵族特权,又可为贫苦阶级接受的社会,并构件了唯心主义的根基。亚力士多德寻求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的秩序。剧作家有埃斯库罗斯、阿里斯托芬、索福克勒斯。这一时期希腊也造就了像阿基米德和欧几里得这样的数学家,以及像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得这样伟大的历史学家。

希腊的艺术和建筑在神庙上得到最高体现。著名的雅典卫城的圣地帕台侬神庙就是卫雅典娜女神建造的。

接下来我们从希腊文明走向罗马文明。

希腊化时代与罗马时代前期相互交融,最终过渡到罗马时代。罗马时代经历了早期共和国(公元前509-公元前264年)、后期共和国(公元前265-公元前27年)、早期帝国(公元前27年-公元284年)和后期帝国(284-476年)。公元前500年,罗马开始了独立城邦的生涯。经过三次布诺战争,罗马渐渐地满足了它的征服欲。战争中尤里乌斯恺撒声名鹊起。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屋大维“奥古斯都”和“大元帅”的尊称,罗马早期帝国形成。在此后的两个世纪中,罗马帝国的疆域达到最大范围,其文化处于极盛时期。这段历史时期被成为“罗马和平”。但罗马的伟大也就仅至于此。罗马的伟大时代随着公元180年马可 奥勒留的去世而告终。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彻底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陷落。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被土耳其人占领。

说到罗马的文化,它基本源于希腊,但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也有重大贡献。

罗马人对欧洲文化所作的最重要的贡献是它所创立的罗马法律。

在政治文化方面,罗马出现了以下比较重要的人物:

1 恺撒他是古代罗马政治家、军事家。他在文学方面也颇有建树。传世之作有《高卢战记》、《内战记》。对于他,我们要记住一句名言:也就是 “I came, I saw, I conquered”

2西赛罗 他是古罗马政治家、哲学家和最重要的演说家。主要成就在演说词和书信。

3 卢克来修他是罗马共和国末期主要诗人之一,提倡唯物论、无神论和原子论。作品有哲理诗《物性论》。

4 维吉尔 他是罗马文学中最重要的作家。代表作品是《阿尼德》。

在建筑、艺术方面,罗马人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如:圆形大剧场和建于公元前27年的罗马万神殿以及女狼雕塑等。

古罗马文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自然科学、史学和法律方面。古罗马的农业占有重要地位,因而农学成就较大,重要的著作有加图的《农业志》、瓦罗的《论农业》和科鲁麦拉的《农业论》。天文学和地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是托勒密,著有《伟大的天文学体系》和《地理学指南》。大跨度圆顶是罗马式建筑的典型形式。文学和史学方面的代表作主要有恺撒的《高卢战记》和普鲁塔克的《传记集》,既是历史名著,又是散文杰作;著名的诗人有维吉尔、贺拉斯、奥维德,他们的影响延及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历史学著作有塔西佗的《历史》和《编年史》。罗马的法律和法学发展到了古代世界的高峰,对近代欧美国家有相当大的影响,其第一部成文法是《十二铜表法》。哲学成就主要有西塞罗的《论善与恶之定义》等。

第五章 上古希腊

概 论

上古希腊

古代希腊的自然环境 古希腊史是西方文明史的开端,其创造者是居住在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西岸、黑海沿岸、南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古希腊人。希腊半岛是古希腊人活动的中心舞台,对古希腊史具有决定的意义。

希腊半岛的地理特点之一是靠近西亚和北非,这使希腊同小亚细亚始终保持着密切联系,从而成为欧洲最早接受西亚农业与青铜文化的地区,最早进入文明的地区。再一个地理特点是多山,耕地有限。整个半岛山脉纵横,百分之八十是山地,其间点缀着一些小平原。巴尔干山脉的支脉把全岛分成北、中、南三部分。北希腊包括伊壁鲁斯山区和帖撒利平原。中希腊和北希腊由一条险要的隘道温泉关彼此相联。阿提卡和彼奥提亚两地区在中希腊最为有名。南希腊是半岛中的小半岛,称伯罗奔尼撒半岛,只有一狭窄地峡与中希腊连结,因而自成一体,较为封闭。

希腊半岛沃土不多,这迫使古希腊人竭力利用每一块可耕的河谷地、近海小平原和山坡地,种植地中海地区的主要作物,如大麦、小麦、橄榄、葡萄、蔬菜。因为地少人多,希腊半岛的粮食自给常有困难,人们被迫很早就向岛外殖民,开辟新的家园。

但希腊半岛山中盛产大理石和高质量的陶土,有利于建筑、造型艺术和制陶业的发展。山中还蕴藏着古人可利用的铜、铁、金、银矿,对冶金业和商业十分有利。此外,希腊半岛三面环水,港湾众多,特别是在通向西亚的航路上遍布岛屿,在爱琴海上航行,人们的视线一般不离海岛和陆地。这些有利于古人的航海条件②促进了希腊以手工制品和原料为主的对外贸易,因此航海业与海军在古希腊有特殊的意义。

居民 有关“希腊”和“希腊人”的概念出现较晚,源自后来的古罗马人。罗马人把希腊人在南意大利和西西里岛殖民地统称作“大希腊”(magna graecia),今人所用的“希腊”名称便由此而来。古希腊人自称“海伦人”(Hellenes),称希腊半岛为“海拉斯”(Hellas)。他们并不认为自己就是海拉斯的土著居民。在他们看来,希腊最早的居民是勒勒吉人、德里奥人、皮拉斯吉人、卡里亚人。

据考古材料,早在旧石器时代,希腊半岛就有人居住。1961年在希腊东北部曾出土了尼安德特人化石。至于旧石器时代的工具,则在半岛和爱琴海岛屿上多有发现。

公元前7000年,希腊进入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家在希腊各地均发现新石器时代的村落遗址,布局与房屋构造同西亚早期新石器时代村落相似,农业文化也雷同,显示西亚文化的巨大影响。希腊人和后来的希腊人不是同族,属于非印欧语系的人,因为希腊的一些古老地名,如科林斯(Corinth)、克诺索斯(Knossos)的词尾nt和ss与印欧语言的习惯不符。

公元前3千年代末和2千年代初,希腊进入青铜时代。属印欧语系的希腊人首次迁入希腊半岛,人称亚该亚人,后来以南希腊的迈锡尼为中心,发展出著名的迈锡尼文明。

大约在公元前12—前11世纪,一支叫作多利安人的印欧人部落侵入希腊半岛,占领南希腊大部和克里特等海岛,毁灭了迈锡尼文明。

多利安人入侵后,希腊居民的分布状况基本固定下来,按方言与亲缘关系可分成4类:亚该亚人居于南希腊北部(阿卡亚、阿卡狄亚地区),伊奥利亚人住在北希腊和中希腊大部分地区(帖撒利、彼奥提亚),爱奥尼亚人住在中希腊的阿提卡和隔海相望的优卑亚等爱琴海岛屿,多利安人分布于南希腊大部和克里特岛。

史料古希腊的史料丰富,分为实物和文字两大类。古希腊人留下的物质文化遗迹,如城市和乡村废墟、墓葬等遍及整个地中海沿岸,乃至近东和中亚。其中最著名的有雅典卫城、克里特和迈锡尼宫殿遗址等。此外,大量雕塑、绘画、钱币以及其它手工制品也传了下来。它们是古希腊不同时期社会经济状况的实证,也对复原古希腊人的思想文化发展提供了证据。

文字史料包括铭文、纸草文献和古代作家的作品。目前能够释读的最古老的古希腊铭文是爱琴文明时期的泥版文书,年代属公元前2000年代后半叶,所用文字为印欧语系的线形文字B,内容多系王室经济表报。稍早些的克里特泥版文书也有所发现,人称线形文字A,目前未能解读。多利安人入侵之后,线形文字B随迈锡尼文明一起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公元前8世纪出现的字母文字。此类铭文为数众多,集中于古典时代和希腊化时代,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方面面,具有珍贵史料价值。

纸草文献同铭文一样是考古发掘出的文字史料,目前已收集到20万件之多,包括经济、政治,文学、科学作品,私人书信和儿童作业等等。

直接传下来的古代作家的作品也非常丰富,神话、史诗描写一些神灵和英雄,产生于原始时代末期,具有一定的史实内核。主要代表作是荷马史诗。古风时代的希腊人还留下一些现实感很强、抒发个人情感的诗歌、散文。

古希腊人同古代中国人一样,是古代少有的具有浓厚历史意识并形成真正史学的民族,他们留下了许多史著,其中完整保存下来的首部巨著是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前425年)的《历史》,主要记载希腊与波斯的战争,止于公元前478年,也涉及战争期间和战前希腊的主要城邦及北非、西亚乃至印度的历史,内容驳杂,信息量大。但其材料的选择、利用还很幼稚,需小心鉴别真伪。

修昔底德(约公元前460—前396年)的名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公元前5世纪后半叶希腊城邦争霸战争的记实,突然中止于公元前411年的事件,系古希腊史学的顶峰之作。全书秉持客观态度,史料详实,是一幅前5世纪希腊政治、军事、社会史的瑰丽画卷。

继修昔底德之后,古希腊史家色诺芬(公元前430—前354年)著《希腊史》、《长征记》等书。《希腊史》续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结束于公元前362年,重点仍写战争和邦际关系,作者的政治立场妨碍了他对史实的客观描述和取舍。《长征记》是回忆录题材的史著,记述了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雇佣军在波斯领土上艰苦的征战历程。

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三人的著作循序渐进地记述了希腊城邦由盛转衰的历史。同期的哲学家、政治家、戏剧家、修辞家的大量作品补充了他们的不足,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斯多德的《政治学》,埃斯库罗斯、阿里斯托芬等人的悲喜剧,德摩斯提尼等人的演讲辞等。

对重构希腊史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大作还应提到普鲁塔克(约46—126年)的《希腊罗马名人传》,内含23位希腊著名人物的传记,覆盖了希腊城邦史的各个时期。书中人物形象刻画得饱满生动,但某些史实经不起推敲。除此之外,波里比阿(约公元前205—前120年)的《通史》,狄奥多洛斯(约公元前1世纪)的《历史集成》,阿里安(约96—180年)的《亚历山大远征记》均保留了许多晚期希腊史的信息。

史学史 西罗马帝国于476年在蛮族和内乱的双重打击下崩溃后,欧洲文化发生倒退,神本的、为宗教意识形态服务的基督教史学取代古希腊、罗马人本的、求真求实的史学,希腊的历史便逐渐被人遗忘,古希腊人的著作被尘封于私人收藏家、修道院的书库中。虽然拜占庭帝国还保存着古典文化的部分气息,但君士坦丁堡在1204年的陷落毁灭了许多古典作家的珍品,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社会对古希腊的兴趣索然。14世纪以后,文艺复兴运动兴起。文艺复兴即复兴受到埋没的希腊、罗马文化,借古喻今,实际上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结果发掘、整理出许多古希腊、罗马作家的作品(包括史著),引起了人们对古希腊史的重新注意。自此之后,直到19世纪,史料的积累和在史料基础上对希腊史的研究工作不断取得成果,会古希腊文,懂古希腊史,读古希腊典籍成为欧美知识分子学养的标志和时尚。英国史家格罗特的《希腊史》是各种版本的希腊史著述的代表作。德国考古家施里曼在特洛耶和迈锡尼的发现是19世纪考古学最重大的成就之一。

进入20世纪,西方史家在材料的整理、考据、释读和考古发掘方面继续前进,难以数计的通史、专史、专著、论文、古代原著、工具书出版发行。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思在本世纪初发掘出克里特文明,把古希腊史又推前了约1000年。近年来,西方史学界不仅在政治史、军事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方面硕果累累,而且开拓了社会史领域,家庭史、妇女史等著作多有问世。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古希腊史的奠基人是马克思、恩格斯。他们在自己的光辉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资本论》、《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多处论述了古希腊史的一般和个别问题,得出的众多结论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界解说的基础。当然,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些具体结论随着史学的进步也得到了发展和扬弃。

全面系统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研究古希腊史的最初尝试者是前苏联史家。本世纪20至30年代培养起一支研究队伍。塞尔格叶夫在1934年出版的《古代希腊史》是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的古希腊通史性著作。60至80年代,前苏联史家对以往的研究进行了反思,修正了许多过时的提法,在经济史、社会史等方面有新的建树。

第六章 上古罗马

概 论

上古意大利

意大利的自然环境 意大利是古代罗马国家的发祥地。它的地理和自然条件对于古罗马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意大利是深入地中海的一大半岛,因亚平宁山脉纵贯全境而称为亚平宁半岛。半岛三面临海,东为亚德里亚海,南为爱奥尼亚海,西为第勒尼安海;北面高屹的阿尔卑斯山,成为它和中欧的天然屏障。意大利半岛的气候属地中海型,冬雨夏旱,年平均气温较高,但少酷暑和严寒,境内河流纵横,土地亦相当肥沃,有利于农牧业的发展。意大利的海岸线虽长,但缺少良港,所以它的航海业不如古希腊沿海诸国发达。

居民 意大利半岛远在旧石器时代就有居民居住。在新石器时代,利古里亚人大概从非洲经过今西班牙和法国一带到意大利。①公元前二千年代初叶,属于印欧语系的部落从北方越过阿尔卑斯山陆续进入意大利,这就是意大利人的祖先。拉丁人就是这些部落中的一支。

古代意大利半岛,除拉丁人以外,还有许多种族和部落,其中重要的有埃特鲁里亚人和希腊人。

埃特鲁里亚人一般认为来自小亚细亚的吕底亚。②他们是公元前8——6世纪意大利半岛上的一股强大势力,主要居住在第伯河与亚努斯河之间的中部意大利地区,其最强盛时期曾向北占领了波河流域,在拉丁姆、坎佩尼亚和科西嘉等地也有其殖民地。王政后期的罗马实际上也在其控制之下。

公元前8——6世纪,希腊人向南部意大利和西西里广泛移民,并在这些地区建立了许多城邦,其中最著名的有叙拉古、他林敦、图里伊等。

另外,在波河流域还分布着一支高卢人(克尔特人)。他们大约从公元前5世纪末从阿尔卑斯山以北进入波河流域,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对罗马形成了威胁。但最后为罗马所灭。

史料 与世界上古史的其他地区相比,罗马史的史料就显得丰富多了。

就种类而言,可以分为铭文、官方文件、钱币、古物和文献等数类。其中以古物和文献材料最为重要。

在罗马,完整地保存下来的古物资料很多,其中著名的有:万神殿、弗拉维竞技场、提图斯凯旋门、图拉真纪念柱和罗马引水道等较为完整。从地下挖掘出来的则更多。闻名世界的庞培伊城就是典型的一例。我们从这些实物材料中不但可以看到罗马人过去的生活和生产状况,更能发现罗马从兴盛走向衰落的整个过程。

除了众多的实物资料以外,文献资料更是丰富多采。保存至今的既有拉丁作家的作品,也有希腊作家的评述;既有政治家间的书信,又有卷帙浩繁的历史巨著。内容极其丰富、庞杂。

古代罗马最早的文献材料是年代记。这是古罗马祭司长为编制历法而作的。年代记以每年当选的首席长官或两位执政官的名字纪年,主要记载当年发生的重要事件。古罗马的年代记大约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文字简短著称。到公元前3世纪以后,祭司长才编制比较详细的年代记。遗憾的是,这些材料只有部分间接地流传至今。

公元前2世纪,罗马世界出现了古代欧洲最杰出的历史学家波里比乌斯(约公元前200——118年)。波里比乌斯出身于希腊中部麦加拉城的贵族家庭,公元前168年皮德纳战役后入质罗马,后得西庇阿家族的资助,成为小西庇阿的教师和幕僚。在罗马期间,他写了一部40卷的《通史》,把公元前264——146年希腊、罗马以及地中海东部各国的历史加以综合的叙述,但保存下来的只有前5卷,其余35卷只有残篇留传到现在。

共和时代的另一位史学家是萨鲁斯提乌斯(约公元前86——34年)。其主要著作有《喀提林阴谋》、《朱古达战争》,以及晚年所写的《历史》。《历史》一书共五卷,主要记述公元前78——67年的史事,但只有少数片断流传下来。

在共和时期的罗马史学作品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朱理亚·恺撒(公元前101——44年)留下的两部著作——《高卢战记》和《内战记》。《高卢战记》共有8卷,前7卷系出自恺撒的手笔,第八卷为历史学家希尔提斯续写。此书记述了恺撒经营高卢的始末,其中记载了他对高卢人、日耳曼人所进行的一系列战争,以及他于公元前55年、54年两次侵入不列颠岛的经过,并且对高卢的山川形势、物产状况、民族分布、风俗民情等等,也有描述。《内战记》分为3卷,系记述他战胜庞培及其党羽的经过。在这两部著作中,虽有为自己辩护和夸大失实之处,但毕竟是当时人写当时的历史,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李维(公元前59——公元17年)是屋大维时代最著名的文人和史家,出生于北部意大利的帕多瓦城,与屋大维过往甚密,曾任屋大维的孙子克劳狄的教师。他以毕生之精力,苦心孤诣,写成一部具有通史规模的《罗马建城以来史》(简称《罗马史》)。这部著作叙述从公元前754年——公元9年的罗马历史,全书共142卷,保存下来的只有35卷。李维的著作以追述罗马建城以来的艰辛和光荣,激发罗马人的爱国热忱为主线,书中充满了道德说教、复古主张、爱国思想和对共和制度的赞扬。李维在著作中引用了波里比乌斯和许多年代记作家的史料,对研究罗马早期历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稍晚于李维的另一著名史学家是塔西佗(约公元55——120年)。他的主要著作有:《编年史》、《历史》、《阿古利可拉传》和《日耳曼尼亚志》。《阿古利可拉传》是塔西佗给他的岳父阿古利可拉写的一部传记。阿古利可拉是罗马征服不列颠的一位将领,他的一生事迹和不列颠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塔西佗在这部著作中用很多笔墨记述不列颠的情形。它是研究不列颠早期历史的一部不可或缺的文献。《日耳曼尼亚志》主要记述了日耳曼部落在氏族公社晚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情况。它是最早一部全面记载古代日耳曼人的文献,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编年史》,共18卷,所记载的是从奥古斯都之死(公元14年)至尼禄之死(公元68年)这54年的罗马历史。《历史》共12卷,主要叙述从伽尔巴(公元68年)到图密善统治时期(公元81——96年)的历史。塔西佗的这两部著作几乎对公元1世纪的罗马史进行了首尾一贯的叙述,是我们研究罗马帝国初期历史最珍贵的史料。

几乎与塔西佗同时,在希腊和罗马分别出现了两位伟大的传记史家——普鲁塔克和苏埃托尼乌斯。普鲁塔克(约公元46——126年)生于中希腊的克罗尼亚。据说,他曾做过图拉真和哈德良的教师。他的名著是《希腊罗马名人传》(又称《传记集》),现存50篇,大部分是两人合传(以事迹相似的希腊和罗马名人各一个合传,作比较叙述)。在《传记集》中普鲁塔克引用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并提出了自己对人物的评价。因为普鲁塔克记述了不少史实,保存了不少业已散失的史料,所以,他的著作仍具有重要的历史学意义。

苏埃托尼乌斯(公元75——160年)出身于军人一官僚家庭,曾任哈德良皇帝的侍从秘书。由于职务上的方便,他得以批阅皇室以及国家档案库中的文献资料,熟悉历代掌故。苏埃托尼乌斯著述丰富,但流传下来的只有一部《十二恺撒传》。这部书可以说是传记汇编,从恺撒直到图密善,每一帝王都有一篇传记。苏埃托尼乌斯的作品材料丰富,角度新颖,可以对塔西佗的作品作某些修正和补充。

阿庇安(约公元95——165年)是帝国早期杰出的历史学家。他是希腊人,曾任皇帝金库检查官和埃及总督等要职。他所著的《罗马史》共24卷,其中有11卷完整地保存下来,即西班牙战争、伊利里亚战争、汉尼拔战争、叙利亚战争和密特里达提战争等六卷和内战史五卷。全书按地域、行省、民族、事件分卷叙述,对罗马的历次重大战争都有详尽的记载。内战史的五卷是现存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部分,它几乎包括了罗马内战时期的全部基本史料。

继阿庇安之后,另一位史学家是狄奥·卡西乌斯(公元155——235年),他也是希腊人,曾担任过执政官、阿非利加总督等职,著有八十卷的《罗马史》。《罗马史》从伊尼阿开始一直写到他自己的时代(公元229年)。完全流传下来的有第36——60卷,其余各卷仅有片断保存。这一著作对共和末期和公元1至2世纪帝国的历史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

罗马最后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是阿米安努斯·马塞林努斯(公元330——400年)。他出身于叙利亚安条克城的贵族家庭,是希腊人的后裔。早年从军罗马,退伍后隐居罗马城研究历史。他用拉丁文写了一部《罗马史》,始自公元96年图密善皇帝之死,止于公元378年的阿德里亚堡之战,可以说是塔西佗史著的续编。此书原有31卷,可惜前13卷已经散佚,现仅存后18卷,包括公元352年至378年这二十六年间的史事。他的著作不但保留了公元四世纪时罗马帝国的大量材料,而且还保留了西方史学家对匈奴人的最早记载。

除了上述历史文献以外,还有许多作品值得我们注意。如西塞罗的演说集、通信录;奥古斯都的自传;赫罗狄安写的《马可·奥理略以后诸帝史》;狄奥尼修斯的《罗马古事记》;瓦罗的《论拉丁语》等等。它们都为我们研究罗马史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材料,是我们研究罗马史所不能缺少的第一手资料。

史学史 对于罗马史的研究早在文艺复兴时代就已经开始了,当时的人文主义者为了寻找未来资产阶级统治的原型,因而对古代罗马国家和法权史特别感兴趣。到17、18世纪,由于极权主义在欧洲的建立,所以学者们又特别注意罗马帝国政治史的研究。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便是这一时代的产物。吉本的这部著作卷帙浩繁,体大思精,全书共分71章:头三章作为开篇,简单地概括了从奥古斯都时代直至公元2世纪80年代的史事。第四章始于公元180年,记载开始详尽。接着便按时间顺序一直叙述到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并以16世纪的宗教改革作为结束。这一著作出版,立即轰动了英国文坛。“爱德华·吉本”这个名字也几乎成了“史学”的同义词。

几乎与此同时,在西方历史学上也开始形成了一种怀疑和批判古代传统的新思潮。意大利人维柯和法国人标福便是这一思潮的主要代表。维柯在他的《新科学之基础》(又译《新科学》)中证明罗马人在其历史生活开始的时候,也有一个“宗教的”和“英雄的”时代,所以在公元前3世纪以前的罗马史也只是一部神话和传说的历史。法国人标福于1738年写的题为:“《论最初5世纪罗马史之不可信》”一文中,竭力证明上古罗马史只是修辞学家们虚构出来的产物。这种史学上的批判倾向促进了历史科学中科学批判方法的产生。

普鲁士改革时代的著名政治家尼布尔第一个成功地运用了这个新的批判方法。他在柏林大学讲授罗马史的时候,都从批判前人的著作入手。他认为过去的历史学家,其中包括声名赫赫的大历史学家,往往都是辗转抄袭,而不去钻研原始资料,因而错误极多。因此,他自己在编著《罗马史》时,便坚决不用第二手材料,而完全依靠原始的史料证据。1811年,尼布尔的《罗马史》出版。此书以批判古籍见长,观点新颖,被认为是近代史学名著之一。

1854年至1856年间,狄奥多尔·蒙森的三卷集《罗马史》问世,并且很快被译成各种欧洲文字。在书中,蒙森以极其丰富的内容详尽地描述了罗马共和国的历史。蒙森说他写此书的目的在于“使更广大的读者能得到一些关于古罗马的较为真实的知识”。他在这方面做得十分出色,但他的成就还远不止此。实际上,他为罗马史的研究开辟了新途径,提供了新方法。他从大量的文物材料入手,因此常能发前人所未发,提出自己新的、独到的见解。蒙森的《罗马史》体现了19世纪西方史学专业化的成果,在罗马史研究方面,几乎影响了一个时代。

19世纪晚期以来,人们对于罗马史上的经济现象和社会关系日益重视,出现了许多研究罗马经济史方面的著作。其中著名的有:法兰克的《罗马经济史》,《古代罗马经济研究》;罗斯托夫采夫的《罗马帝国社会和经济史》。但这些作品似乎都有将古史现代化的倾向。

进入20世纪以后,集体创作成了近代史学发展的重要特征。12卷本《剑桥古代史》以及苏联的十卷本《世界通史》就是这一时期集体创作的结晶。《剑桥古代史》中有6卷包括罗马史方面的内容,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罗马史专家都参加了这一著作的撰写工作。因此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世界通史》则从世界史的角度,对罗马的兴起、发展和灭亡作了全面、深入的探讨,对我国的世界史和罗马史研究影响很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尤其是最近二十多年以来,罗马史的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些发展主要表现在:首先,人们日益重视考古学的重要成果,并使之与历史学的研究紧密联系起来,从而纠正了古典文献中的一些错误,使罗马史研究更具科学性。第二,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丰富。除了帝国中心意大利以外,几乎所有行省都有人研究。第三,研究的视野越来越开阔,除了政治和经济史外,还出现了社会史、文化史和宗教史等,从而拓宽了罗马史的研究领域。在这一时期对罗马史研究影响最大的当推MI芬利、PA布朗特、R色姆、A摩米格利亚罗、H拉斯特和KD瓦特等,他们都为罗马史的研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您好

  西方史学史最开始是古典史学

  最早的资料是荷马史诗,讲述的大约是公元前11-8世纪的。

  公元前是希罗多德的《历史》,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色诺芬的《长征记》《希腊史》

  在罗马时代,罗马史学产生

  先说早期罗马史学,代表人物是费边皮克托,著作是《罗马史》,还有罗马史学的奠基人老伽图写的一些著作。

  后来是共和国时期的撒路斯提乌斯的《喀提林阴谋》《朱古达战争》《历史》,凯撒的《高卢战记》《内战记》

  再到帝国时期的李维的《建成以来史》,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亚志》《阿古利可拉传》

  接下来是基督教史学

  代表人物是尤西比乌斯的《编年史》

  圣奥古斯丁《忏悔录》《上帝之城》

  

  好多好多的,先说这些吧

  一般来说,西方的古代历史是看以上历史古籍研究的。

  望采纳,谢谢了,纯手打,好累,,,,,,

韩非,中国战国时期韩国人,先秦时期重要的思想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韩非生活在战国末期,当时社会正处在剧烈的变化之中。新兴的地主阶级正在进行着推翻奴隶主贵族统治的斗争,战国七雄正为争夺统一中国而进行诸侯战争。这一时期,各种思想潮流融合碰撞,层出不穷,其中为新兴地主阶级夺取政权而服务的法家学说应运而生,而韩非正是法家学派的杰出代表、先秦法家学说的最后一位大师。

韩非是战国后半期韩国的一个没落贵族,他和后来成为秦国宰相的李斯同是大思想家荀子的学生。韩非说话有些口吃,但是很能写文章。他的文章写得条理清楚,分析深刻,很有说服力,李斯自己也承认,他的学问、才能不如韩非。

当时的韩国政治腐败,改革不力,在强大的邻国秦国的进攻下一再割地受辱。韩非多次上书韩王,提出修明法度、求人自贤、赏罚分明等富国强兵的建议,但是昏庸的韩王并不采纳。激愤之余,韩非奋笔疾书,写下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字的文章。

有一天,秦始皇读到韩非的文章,大为赞赏,说:“若能见作者一面,也不枉活了。”李斯告诉他这些书的作者是韩非,现在韩国。为了得见韩非,秦始皇不惜出兵伐韩,终于迫使韩国乖乖交出韩非。秦始皇与韩非谈得非常投机,引起李斯的嫉妒,害怕威胁到自己的官位。李斯等人大进谗言,使韩非关进了监狱。后来李斯又派人毒死了韩非。等秦始皇后悔时,一代法家大师已经离开了人世。

韩非的著作《韩子》,亦称《韩非子》。现存《韩非子》一书五十五篇,比较系统地体现了韩非的思想。

韩非主要继承和发展的是先秦法家先驱者的理论。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都被韩非融会贯通,成为法家学说发展的集大成者。韩非总结这些前辈法家的思想,第一次明确地阐述了法、术、势三者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他认为,为了推行封建的政治变革,必须实行严酷的法治,这是国人必须遵循的方向。如果没有术的话,就会有大臣捣乱,如果有法、有术下的最高原则,不能用道德感化的办法,也不能用无功受禄的办法来治理国家。应该用论功行赏、论过罚罪的办法来治理国家。

韩非的思想符合社会走向封建统一专制局面的潮流。他和其他法家创建的封建理论为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笃行,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汉建立初期,因连年战争,国家的政治、经济完全陷入一种困境。汉初的首要任务就是恢复,因此有“休养生息”的黄老之治。黄老之学本身包含有法家的思想,它在汉初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不过,当国力强盛后,就需要一种更为强有力的思想武器以加强思想统治。这样,儒学由晦而显,登上了历史、政治舞台。因为有这样的背景,董仲舒才得以走上了历史的前台,成为了西汉著名的伦理思想家、哲学家,经文经学大师。

董仲舒从小学习十分刻苦专心,因发愤钻研儒家经典,三年中连自己家的园圃都没有去过一次,史称“三年不窥园”。可见董仲舒为经传所吸引,简直到了如痴若愚的程度。由于他不仅对《春秋》有研究,而且相当深入地掌握了儒学思想的精髓,所以当时人称他为“汉代孔子”。

在汉景帝时,董仲舒就做了《春秋》经的博士官。但他对儒学历史发生决定性影响还是在汉武帝时候。西汉历史发展到汉武帝时,由于有前几代皇帝的休养生息作基础,国力强大起来了,思想统一的需要也变得迫切了。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让各地推荐贤良文学之士上书对策,以备朝廷咨询任用。一时间,一百多个读书人都聚集到京都长安,都想通过金殿对策,取得皇帝的赏识,得个一官半职。

金殿对策的方法是,皇帝下制书,由对策士子们作答,交皇帝阅览。武帝下了第一道制书,士子们凝神细思,挥笔成文。武帝对几百篇贤良对策逐一阅读,觉得很平常,但当看到董仲舒的文章时,却被那精辟而有光彩的议论所深深吸引,叹为奇文。随即武帝又接连两次召董仲舒上殿策问。由于三次策问基本内容都是关于天人关系问题,所以后人称之为“天人三策”。后来,董仲舒根据《公羊春秋》的大一统精神,进一步提出了思想统治的问题,要求废止不合于六艺、孔子之道的学说。同时,董仲舒对传统儒学重新作了解释,这些都为西汉统治者利用儒学加强思想统治准备了理论基础。

在对策中,董仲舒针对武帝希望能听到“有关治国的宏论”及有关天人关系的提问,回答说上天和人事是互相关联的,天命是可畏的。国家治理不好,上天就制造种种灾害,谴责、警告君主,如果君主仍然执迷不悟,那就要遭到亡国之祸。他又指出,国家若要长治久安,必须实行儒家的“礼乐教化”。他建议对人民实行“德教”,方法是在京都设立太学,在地方也设立学校。

董仲舒所谓“天”、“天意”,绝非简单的人格神或人格意志。从社会结构讲,他强调王者的中心地位,为封建大一统确定了思想武器。

董仲舒的对策,适应了当时西汉从政治上、思想上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切中了武帝的心怀。不久,他又向汉武帝正式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这以后,董仲舒担任了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的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此后,居家著书,朝廷每有大议,都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问之,仍受武帝尊重。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董仲舒在他的著作《春秋繁露》中,还提出“三纲五常”这一道德规范。“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五个封建道德教条。“仁”即爱人、孝悌、忠恕等。“义”指封建道德规范和标准。“礼”是各种封建礼仪、制度和规范。“智”为判别是非之心。“信”系忠诚守信。这些都是用以调整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三纲最早源于先秦时期,董仲舒加以改造而成“王道之三纲”。五常则是由董仲舒在孔孟宣扬的仁、义、礼、智基础上,再加上“信”而成的,即“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三纲五常的思想对我国古代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董仲舒作为汉武帝时代新的儒家学派的创建者,吸取了先秦孔孟儒家思想为主的邹鲁文化思想,同时也吸取了燕齐方士的阴阳家思想和以刑名家思想为主的三晋文化思想。新儒学思想已由一个学派的思想而发展演变为全国性的封建统治思想。尤其是他的君权神授理论和“三纲五常”说,对后世影响最为深刻。它使中国人民长期禁锢于神权政治和封建伦理政治之下。但是,由于西汉时期,封建社会正处于蓬勃兴盛阶段,董仲舒创建的儒学思想体系,总体上说,基本符合时代的需要,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着某些促进作用。

董仲舒以后,儒学逐渐开始作为官方哲学的意识形态出现,它通过教育、选举等社会制度的推行,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逐步开始了对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思想统治。

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龙门(今陕西省韩城县)人。他出生于西汉一个世代史官的家庭。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这种环境对于他以后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史学家,起了很大作用。

受家庭的影响,司马迁从10岁起就能诵读古文。10岁以后,他跟随父亲来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