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第一个锦衣卫是谁呢 那个朝代就出现了锦衣卫呢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3收藏

历史上第一个锦衣卫是谁呢 那个朝代就出现了锦衣卫呢,第1张

锦衣卫的第一任指挥使在历史上没有明文记载,不过综合各种蛛丝马迹来看,有明明白白的锦衣卫指挥使名分的第一人是毛骧。

锦衣卫是中国明朝时期的专有军事特务机构,其全名为“锦衣卫亲军都指挥使司”。

(一)

明代设锦衣卫,乃是著名的酷政。其实,明代有许多朝廷官僚以外的、直属皇帝的专设监察、刑狱系统,包括锦衣卫、东西厂、镇抚司狱等,这类系统,自己有军队、有监狱,又直接向皇帝负责,基本上贯彻于整个明皇朝的始终。《明史·刑法志》把它们与廷杖(皇帝在朝廷打臣僚板子的肉刑)加在一起,称之为:“明之自创,不衷古制”。一语道破了贯穿明皇朝的特别专制的酷政性质。

明之锦衣卫,《明史·刑法志》明确说,近于汉武帝时之诏狱。所谓诏狱,主要是指九卿、郡守一级的二千石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诏书始能系狱的案子。汉武帝与匈奴作战多年,将国家拖入了战时体制,多用法家酷吏,严刑峻法,《史记·酷吏列传》等篇说,汉武帝晚年,诏狱多达二十六所,关押有郡守、九卿一级高官前后达百余人,牵连对象至十余万人。不过,在汉代,这类酷政依然只是汉武帝晚年阶段较短时期的现象。

了解了诏狱的性质,明太祖朱元璋何以要设置锦衣卫也就容易明白了。《明史·职官五》说:“锦衣卫掌侍卫、缉捕、刑狱之事,恒以勋戚都督领之……盗贼奸宄,街涂沟洫,密缉而时省之。”明太祖担心自己死后,下一代皇帝驾驭不了文武功臣,所以他几兴大狱,假借了若干由头,连杀带整,把辅佐他打天下的文武功臣差不多灭了个干干净净。这类案子,事出有因、查无实据,如果交给朝官们按法办理,就有可能旷日持久,甚至定不了案。所以就把这些案子作为诏狱交给锦衣卫办理。这样来看锦衣卫,性质就十分清楚明白了。“侍卫”,本就是皇帝的亲兵; “刑狱”,自己可以断狱;加之“密缉”,则又说明其特务机构性质。汉武帝时的诏狱,仍是由朝官办案,只是严刑峻法的政策失误;明太祖的锦衣卫,则以消灭功臣为目的,罗织罪状,置无罪者于死地。《明史·刑法志》说:“胡惟庸、蓝玉两(大臣)案,株连且四万(人)。”足见其酷烈程度。作俑之始,就是皇帝心术不正的产物,所以其后遗症也特别严重。

自然�明太祖自己也知道,此类酷政不可以为常,所以,在蓝玉案以后、也即是功臣都已杀得差不多后的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他就下“诏内外狱无得上锦衣卫,大小咸经法司”。不过,始作俑时心术已坏而造成的弊政,是难以断根的,到他的儿子燕王朱棣,借着京城文武功臣已经杀光、大伤元气的特殊机遇,起兵夺了明太祖嫡孙建文帝的帝位,是为明成祖,不免又要大杀忠于建文帝的正直官僚,这却又需要特务机构了,所以,明成祖手上,锦衣卫重又灿烂辉煌。明初两代重用锦衣卫,其后,有明一代,此弊终难去矣!

说清了锦衣卫的性质,东西厂、镇抚司狱等机构的性质,也就容易说明了。东厂始于明成祖,一开始就是从收买建文帝身边的宦官、刺探消息起家的机构,其特务性质更为明显,所以正式建立后即专以宦官负责,“缉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其后明宪宗又增设西厂,东西厂下面则用了一批干事,“京师亡命,诓财(敲竹杠)挟仇(报私仇),视(东厂所属)干事者为窟穴”,这也就是说,东厂干事成为流氓头子,“自京师至天下,旁午侦事,虽王府不免”,“冤死者相属”。镇抚司狱也是明太祖时建立的诏狱,其后亦由宦官负责。明代的刘瑾、魏忠贤等专权的宦官,大多倚靠锦衣卫、东西厂、镇抚司狱等类带有特务性质的专设监察机构,不断陷害、诬杀正直大臣,多用酷刑,魏忠贤的狗腿子们,拷掠杨涟、左光斗等正直官僚时,械、镣、棍、拶、夹棍,五毒俱用,血肉溃烂,即是一例。这终于使整个明代成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专制黑暗的皇朝。

锦衣卫与东厂在天津设立机构后,就开始按照皇帝的意思私下打探军情民意,凡是有一点对皇帝不利的言论都逃不过他们的耳目,当地的官吏也不敢随便过问他们的事情。只要流露出对他们的不满,都有可能被抓去受刑,而一旦被特务们抓去,那就是九死一生,最轻也要落个残疾的下场。

据明史记载,东厂、锦衣卫常用的刑具有18套,什么夹棍、脑箍、拦马棍、钉指等等都包括其内。其中有一项刑罚叫做 “杖刑”,特务对于“杖刑”的执行非常有讲究,对一般的犯人行刑官只说“打着问”,意思是不必太重;要求打重一些的,就说“好生打着问”;要求狠狠打,不论死活的就说“好生着实打着问”。一般来说,只要犯人被抓进来,18种刑具都要受过一遍。

相对于杖刑、夹棍等刑罚,厂卫不常使用的几大酷刑可就令世人不寒而栗,在几大酷刑中,刷洗、油煎、灌毒药、站重枷能把人折磨得死去活来,生不如死。

刷洗:就是将犯人脱光衣服按在铁床上,用滚烫的开水浇在犯人的身上,然后趁热用钉满铁钉的铁刷子在烫过的部位用力刷洗,刷到露出白骨,最后直到犯人死去。

油煎:类似于后来的铁烙铁。将一口平的铁盘烧热后,将人放在上面,不到片刻,将犯人烧焦。

灌毒药:特务们灌一次毒药,然后喂一次解毒药,然后再灌另一种毒药,直到将犯人毒死,目的是使犯人尝遍了死的恐怖和痛苦,特务们从旁观赏。

站重枷:明代的这一刑法却很特别,戴枷之人必须站立,不准座卧。枷的重量超过常人体重,最重曾经做过300斤的大枷,给犯人戴上后几天就得活活累死。据明朝野史记载,厂卫杀人的酷刑还有剥皮、铲头会、钩肠等刑罚,据说,这些刑罚又要胜过以上所说的几种酷刑。

为了监视、侦查、镇压官吏的不法行为,太祖先后任用亲信文武官员充当“检校”,“专主察听在京大小衙门官吏不公不法及风闻之事,无不奏闻。”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立“锦衣卫”,专掌缉捕、刑狱和侍卫之事,直属皇帝指挥。

锦衣卫官员有指挥使一人,正三品,同知二人,从三品,佥事二人,四品,镇抚二人,五品,十四所千户十四人,五品,下属有将军、力士、校尉、有法庭和监狱,其中,“经历司”掌文移出入,“镇抚司”掌本卫刑名,兼理军匠,即“诏狱”。锦衣卫平日为皇帝爪牙,镇压臣下时则罗织大狱,捕人,审讯和处刑。太祖大杀功臣,许多案件就是通过锦衣卫执行的,“幽絷惨酷,害无甚于此者,太祖时,天下重罪逮至京者,收系狱中,数更大狱,多使断治,所诛杀为多。”

和锦衣卫有密切关系的一种刑法,叫“廷杖”,即殿廷上责杖进谏触怒或有过失的大臣,以提高皇帝的威权。洪武年间,公侯如朱文正、朱亮祖,大僚如工部尚书薛祥等,都是受廷杖致死的。

(二)

锦衣卫是明朝专有的特务机构,他们直接听命于皇上,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而皇帝要逮的人,也可以借锦衣卫之力,去抓拿犯人,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

锦衣卫最大的特征是身穿金**的官服,有意权力高高在上之意,称为飞鱼服,并佩带绣春刀。

(三)

历史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建国后,由于他猜忌多疑,怕对大臣对他不忠,因此时时刻刻充满戒心,要求大臣对他绝对的听从、忠心不贰,要出朝之后也要对他恭恭敬敬,便设法派密探四出巡视。这是锦衣卫以及明朝特务机构的雏形。

后来,明太祖朱元璋以亲信密探曰“检校”,负责侦察在京中官吏的大小之事。直至洪武十五年(即1382年),朱元璋正式建立锦衣卫组织。

在朱元璋驾崩前,因锦衣卫“非法凌虐,诛杀为多”,于是大削锦衣卫的权力,后来,靖难之役发生后,明成祖朱棣为了压制臣民对他的不满,于是更新恢复锦衣卫的所有权力。锦衣卫直至李自成起义灭明后,才可说是正式结束长达262年的历史。

制度

锦衣卫中的“卫”是指“皇帝亲军”。在锦衣卫组织当中,皇帝为直接的管理者。而在组织之内,最高的领导为指挥使,是为三品官阶,佐官有同知、佥事、镇抚以及千户等,部属有将军、力士与校尉,并设经历司和镇抚司,在朱棣成为皇帝时,又新设北镇抚司,其任务是“专理诏狱”。

最高级至最低级说明锦衣卫的官阶是为:指挥使、千百户、总旗、小旗等十七个官职,其余的职位,史书上并没详细描述。

当中,经历司主管文书的出入,而镇抚司为其核心部份,职理狱讼,后分为南北司,北司理刑狱。当中,锦衣卫是无必要向皇帝直接表明案情,可以自以主张,并设有独立的法庭以及监狱,那就是说,锦衣卫和朝廷中的刑部都有公堂,有权拘留和进行对疑犯的审判,称之为“诏狱”或是“锦衣狱”,即为皇家监狱。

而在锦衣卫所处理的案件中,“三法司”,即刑部、都察院与大理寺是无权干涉的。另外,若果有锦衣卫逝世,该位锦衣卫的亲属,如亲儿或是亲兄弟可成为其替补,无儿或兄弟则会于市上选择合条件的人作为代替,令锦衣卫中不会出现职位有空缺的情况。

影响

由于锦衣卫是由皇帝直接管辖,朝中的其他官员根本无法对他们干扰,另外,锦衣卫拥有特权,无形中令他们可胡作非为、贪赃枉法而又得到了皇帝的“屏障”保护,做成了社会的混乱,当中,最无恶不作的就是纪纲,他得到明成祖的宠估后就以他无限的权力大杀曾反对他的文武百臣,又数次教唆其家人伪造诏书,带到不同的盐场,命额外交纳盐斤,并借用官用的车船戴入自己的府中,分文不出。同时,各地盐场的主事也对纪纲惧怕,由于只能尽他的要求,敢怒而又不敢告发。另外,纪纲为了得到更多的财宝,于是以自己的权力诬蔑权贵巨商,待他们以重金贿赂才把他们判为无罪;反之,未能交出贿金的,必死无疑。后来,又有一次,纪纲受命没收他人的家产,竟把大部有财产也收归己有。

从纪纲的不法行为,我们可明白到当时不少的锦衣卫也借自己是由皇帝直接指挥而横行霸道。

明代的锦衣卫在全国各地均设有卫所,明里暗里都有。锦衣卫的兵力配置因史料记载有限,具体数量难以确定。

据记载,从京师到各郡县都要设立军方的卫所。一个“卫”的人数大概在5600人左右,一般下辖五个千户所,每所1120人。锦衣卫作为明军的部队,后来演变为特务机构,在各地卫所中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在京师,锦衣卫的兵力主要驻扎在南京城内的孝陵卫、卫岗、阴阳营等地区,接近28万人。此外,锦衣卫还在各地设立了百户所,明里暗里都有。

总的来说,锦衣卫的兵力配置是锦衣卫前身为朱元璋在南京任吴王时就设立的“拱卫司”,后改为“亲军都尉府”,统辖左右中前后五个卫的军士以及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正式改置锦衣卫。

1382年,出于监控官员的需要,朱元璋将管辖皇帝禁卫军的亲军都尉府改为锦衣卫,并授以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等权力,这是一个正式的军事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掌控。它有自己的法庭和监狱,俗称“诏狱”,诏狱里采取剥皮、抽肠、刺心等种种酷刑。朱元璋还让锦衣卫在朝廷上执行廷杖,有很多大臣惨死杖下,工部尚书薛祥就是这样被活活打死的。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锦衣卫是明朝专有军政搜集情报机构,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

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锦衣卫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如在万历朝鲜战争中收集了大量的日军军情。其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

有明一代,锦衣卫一直存在。延续至1661年南明永历帝的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翔与掌卫事任子信于咒水之难被杀才可说是正式结束长达290年的历史。清朝入关以后,仿效明朝制度,仍然设立锦衣卫。顺治二年(1645年),改称銮仪卫。清朝的锦衣卫仅存在一年。

设置原因

朱元璋设置锦衣卫以驾驭不法群臣为目的,《明史·刑法志》记载:''胡惟庸、蓝玉两案,株连且四万。''

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下设镇抚司。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下令焚毁锦衣卫刑具,所押囚犯转交刑部审理;同时下令内外狱全部归三法司审理,将锦衣卫废除。明成祖时,锦衣卫又得以恢复,并由北镇抚司专门处理诏狱。明初两代皇帝重用锦衣卫,其后,有明一代,此弊终难去矣。

机构沿革

明初时期

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设置锦衣卫。初始职能为三项:其一,守卫值宿;其二,侦察与逮捕;其三,典诏狱。此三项职能在一段的时期内并未设立供其稳定实施的制度。

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认为锦衣卫有滥用职权,依势作宠之态,便此时至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将内外刑狱从锦衣卫职责中废除,交由法司处理。

明初,''胡蓝之狱''、''郭恒案''、''空印案''多有锦衣旗校奉命活跃其间。

强化权力

此期锦衣卫的职权有所扩大。一些在朝廷中由宪司负责的事项逐步由锦衣卫处理。镇抚司由卫的下属独立于锦衣卫,权力扩大,可直接向皇帝上奏。

正德初期,太监刘瑾操握政权,将心腹布于朝廷各要位上,锦衣卫指挥使石义文也常对刘瑾阿谀奉承。随着刘瑾权势的进一步扩大,锦衣卫不得不依附于东厂,厂卫格局形式发生变化。在由钱宁治理卫事时,锦衣卫权势再一次上升。

明世宗嘉靖时期是锦衣卫权力鼎盛时期。此期的锦衣卫权力程逐步上升趋势,待陆炳执掌卫政之时,锦衣卫权力达到顶峰,卫权甚至超越厂权,东厂亦为之低头俯首。

史书上对隆庆、万历时期的锦衣卫人事变迁少有记载。以万历时期为例:万历初期,朱希孝为锦衣卫指挥使。其对权力的行使可谓规规矩矩,不扩大事态,严格遵守规矩,对事物的处理比较谨慎。

万历十年,刘守为锦衣卫都督,其与东厂狼狈为奸,作威作福,虽对锦衣卫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造成了锦衣卫与东厂互利互惠、相互合作的局面。万历后期,神宗久久不理朝政,此时非法羁押、长期监禁的情形普遍存在。此时锦衣卫权力不及东厂之势。

明朝末期

锦衣卫权力低于东厂,沦为其附庸。自万历年间,明朝的社会矛盾逐渐加深,朝廷分崩离析,大臣们结党自拥,大太监魏忠贤权倾内外。熹宗初期,刘侨为锦衣卫镇抚司指挥,因为人正直,''不肯献媚,不肯杀人'',遵纪守法,魏忠贤便借势将其削馆免职。随后,田尔耕投靠魏忠贤,甘愿作其义子。其为人''阴险狡诈'',又因其''缉捕有功''升为锦衣卫都督。

崇祯初期,朱由检虽已拨乱反正,但社会矛盾一时并未消除。此期由董琨治理锦衣卫之事,此人急功近利,不久便被罢免。随后由吴孟明掌管锦衣卫,此人虽公正,但为不阿,行事时总观望东厂之态。崇祯末期,骆养性掌管锦衣卫。

都知道锦衣卫在明朝时期非常有名,他们是皇帝的直接力量,完成一些不为人知的任务,分布很广,几乎每个地方都有他们的人。在古代,无论是皇帝,还是其他的一些皇族贵胄,他们都有专属于自己的力量,用于暗中保护自己,收集情报,处理一些腌臜事等。锦衣卫就是明朝时期的皇帝的暗卫之一,用于保护皇宫的安全,专属于皇帝,也只听命于皇帝一个人。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把更多的权力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原本作为皇帝亲兵的锦衣卫前途一片美好,但是随着朝廷的发展,锦衣卫渐渐的失去了很多的权力,最后仅仅只是一个侍卫而已。

而,明太祖朱元璋驾崩之后,建文帝继位,身为燕王的朱棣起兵造反,最后成功登上了皇位,史称明成祖。然而,他的皇位来得名不正言不顺,朝中有很多的大臣对他并不是很信服,因此,他不但重用锦衣卫,还设立了与之平衡的东西厂。

锦衣卫是明朝专有军政搜集情报机构,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下设镇抚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如在万历朝鲜战争中收集了大量的日军军情。所以明朝很多人都害怕锦衣卫,被锦衣卫抓进北镇抚司,那可就回吃尽苦头,令牌一出,谁敢不给面子。

锦衣卫另一项著名的职能就是“执掌廷杖”。廷杖是皇帝用来教训违纪的士大夫的一项酷刑。一旦哪位官员触怒了皇帝,被宣布加以廷杖,他就立刻被扒去官服,反绑双手,押至午门行刑。在那里,司礼监掌印太监和锦衣卫指挥使一左一右,受刑者裹在一个大布里,随着一声“打”字,棍棒就如雨点般落在他的屁股上。

行刑者为锦衣卫校尉,他们都受过严格训练,技艺纯熟,能够根据司礼太监和锦衣卫指挥使的暗示准确地掌握受刑人的生死。如果这两人两脚像八字形张开,表示可留杖下人一条活命;反之,如果脚尖向内靠拢,则杖下人就只有死路一条了。杖完之后,还要提起裹着受刑人布的四角,抬起后再重重摔下,此时布中人就算不死,也去了半条命。

如果提起“锦衣卫”,很多人都会联想到:滥杀无辜、无恶不作;但史实中,曾经的锦衣卫是明朝的偶像男团,京城万千少女的梦寐以求理想男……。

初始“锦衣卫”也是恪守职责,中规中矩,法则严明;后来逐渐由与对明朝怼天怼地不满,滥用皇帝的严管政法,他们蜕变演变成为了皇帝御用“特务”。

而后又因权力过大而思想膨胀,“锦衣卫”才逐渐制造了一系列的冤假错案。

可能有人会问“锦衣卫”就没有做过好事吗?可以肯定的是:“锦衣卫”曾在多次对外战争中,做过很多刺探情报、做卧底,起到了很大的用处。

而史料有记载锦衣卫曾经发生过有趣的冤假错案:明崇祯年间,当时有传说一名木匠是奸细,遂派遣锦衣卫A去调查,A发现他只是一名木匠,是一起虚假传言冤案,因此A据实上报……;但是,崇祯皇帝随后又派遣锦衣卫B再查此案,而锦衣卫B在禀报崇祯皇帝时说:据查这位木匠确实是奸细,崇祯皇帝随即下令,将木匠立即处以死刑,锦衣卫A被降职;锦衣卫A则笑着说:“我不会拿一条人命换官职。

也有人会问:古代,有没有女性锦衣卫的?史料有记载:确实有一位女性任职“锦衣卫”领导的。我们文章里的“锦衣卫”用了引号,其实是为了说明这位女性下属的机构是带有“锦衣卫”职能的,但是叫法不一样,我们要说的就是武则天统治下的“内卫”,实则就是锦衣卫。

“内卫”和“锦衣卫”职能都是监视朝中大臣,稍微有些风吹草动,这些人首先出动,逮捕反对皇帝的大臣。这两个机构的特点都很突出,也很类似。实则,这两个机构,都属于特务机构。先说说锦衣卫,锦衣卫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而设立的,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侦查社会活动,大臣动向。最厉害的是他们不需经过任何部门,直接向皇帝负责禀报,他们可以随意逮捕任何人,审讯犯人也是不公开的。

这样大的权力,朱元璋后期也感觉到了可怕,就把这个机构撤销了。但是朱元璋死后,他也没料到自己的儿子朱棣会发动“靖难之役”拉开了长达四年的造反之路。并且造反成功,登上了帝位。朱棣上位之后,帝位更加不稳,就重新启用了锦衣卫。一直到大明朝结束,锦衣卫的身影伴随大明走过了276年的时间。

再说一说内卫,在古装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中,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梅花内卫”。听这名字就很女性化,没错,它的老大就是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则天。这个机构的成员同样也是监视朝中大臣,凡是贪官污吏及反对皇帝者直接查处。朝中大臣和皇亲国戚无不胆战心惊,惶恐不安。直到武则天去世,由于皇帝和朝中大臣的反对,这个机构也就随之烟消云灭。

  即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皇帝的侍卫机构。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时所设御用拱卫司。为了监视、侦查、镇压官吏的不法行为,太祖先后任用亲信文武官员充当“检校”,“专主察听在京大小衙门官吏不公不法及风闻之事,无不奏闻。”明洪武二年(1369)改设大内亲军都督府,十五年(1382)设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从事侦察、逮捕、审问活动。

  明初的军制比较简单,其基层单位是“卫”和“所”,每卫辖正规军士约5000人,其下设所,分为千户所和百户所,京城的禁卫军所辖卫所为48处。到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决定改革禁卫军,建立了十二个亲军卫,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锦衣卫”。

  身着金飞鱼服,佩秀春刀的锦衣卫官员 锦衣卫的首领称为指挥使(或指挥同知、指挥佥事),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很少由太监担任。其职能是:“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一个顿号,基本上把锦衣卫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部门。负责执掌侍卫、展列仪仗和随同皇帝出巡的锦衣卫,基本上与传统的禁卫军没什么两样,其中比较著名的为“大汉将军”。这些人虽名为“将军”,其实只负责在殿中侍立,传递皇帝的命令,兼做保卫工作,说白了,就是在皇宫大殿上的桩子。当然,这些“桩子”也非等闲之辈,一般都是牛高马大,虎背熊腰,而且中气十足,声音宏亮,从外表上看颇有威严,对不了解明廷底细的人有一定震慑作用。大汉将军在锦衣卫中自成一营,初期约有1500人,到明末,由于官僚机构的膨胀,大汉将军也一度增加到5000余人。

  至于“巡查缉捕”,则是锦衣卫区别于其他各朝禁卫军的特殊之处,也是它为什么能为人们牢牢记住的原因。其实朱元璋建立锦衣卫的初衷也只是用来卤簿仪仗,但后来由于他大肆屠戮功臣,感觉传统的司法机构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使用起来不太顺手,于是将锦衣卫的功能提升起来,使其成为皇帝的私人警察。负责侦缉刑事的锦衣卫机构是南北两个镇抚司,其中北镇抚司是洪武十五年添设,专理皇帝钦定的案件。成化元年,增铸北司印信,一切刑狱不必关白本卫。北司拥有自己的监狱(诏狱),可以自行逮捕、刑讯、处决,不必经过一般司法机构。 南北镇抚司下设五个卫所,其统领官称为千户、百户、总旗、小旗,普通军士称为校尉、力士。校尉和力士在执行缉盗拿奸任务时,被称为“缇骑”。缇骑的数量,最少时为1000,最多时多达60000之众。锦衣卫官校一般从民间选拔孔武有力,无不良记录的良民入充,之后凭能力和资历逐级升迁。同时,锦衣卫的官职也允许世袭。

  明朝前两代皇帝朱元璋、朱棣,由于其出身的特殊性,对皇权的维护,以及对官吏的清廉要求有其他朝代所没有的高度要求。这就使得锦衣卫“巡查缉捕”的职能无限度的扩大了。一般来讲,锦衣卫的工作只限于侦察各种情报、处理皇帝交付的案件,但适逢野心大、心肠狠的指挥使掌权,就会利用职务之便不遗余力地制造事端,既可以打击异己,也可以作为自己升迁的资本。如成祖时的纪纲、英宗时的逯杲、武宗时的钱宁等,在他们掌权时,缇骑四出,上至宰相藩王,下至平民百姓,都处于他们的监视之下,对他们的命令只要稍有拂逆,就会家破人亡,全国上下笼罩在一片恐怖气氛中。北镇抚司大牢中更是关满了各种各样无辜的人们,死于锦衣卫酷刑之下的正直人士更是不计其数。更为可怕的是,这种恐怖的氛围,与唐武则天时期的短期出现不同,终明一朝几乎是绵绵不绝,这种无节制的滥捕极大地影响了皇帝与官僚机构之间的关系,使百官、民众、军队与皇帝离心离德,难怪有人说明朝不是亡于流寇,而是亡于厂卫。

  锦衣卫另一项著名的职能就是“执掌廷杖”。廷杖是皇帝用来教训不听话的士大夫的一项酷刑,始自明朝。《明史·刑法志》称之为:“明之自创,不衷古制”。一语道破了贯穿明皇朝的特别专制的酷政性质。一旦哪位倒霉官员触怒了皇帝,被宣布加以廷杖,他就立刻被扒去官服,反绑双手,押至行刑地点午门。在那里,司礼监掌印太监和锦衣卫指挥使一左一右早已严阵以待。受刑者裹在一个大布里,随着一声“打”字,棍棒就如雨点般落在他的大腿和屁股上。行刑者为锦衣卫校尉,他们都受过严格训练,技艺纯熟,能够准确根据司礼太监和锦衣卫指挥使的暗示来掌握受刑人的生死。如果这两人两脚象八字形张开,表示可留杖下人一条活命;反之,如果脚尖向内靠拢,则杖下人就只有死路一条了。杖完之后,还要提起裹着受刑人布的四角,抬起后再重重摔下,此时布中人就算不死,也去了半条命。廷杖之刑对士大夫的肉体和心灵都是极大的损害,但明朝的皇帝却乐此不疲,锦衣卫将校对它也是情有独钟。

  纵观有明一朝的锦衣卫,既出过袁彬、牟斌这样比较正直的指挥使,也出过马顺,纪纲一类的走狗,酷吏。既有过对万历中日战争中出色的情报战,及其对蒙古贵族策反等表现,也有过依附东厂,妄杀忠臣的卑劣行径。但总的来说,其职能主要还是为明朝皇帝监视,正面作用是制裁士大夫阶层的腐败行为和预防可能的叛乱,同时负担相当部分国防及情报工作。明朝的皇帝有了锦衣卫这样高效率的工具,监督士大夫阶层,文武官员的犯罪行径显得更加得心应手,也使得不法之人及文官集团更加忌惮。有明一代的锦衣卫,基本是文官,宦官两大同治集团的政治斗争工具,主要作用总是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而发生着变化。尽管有一定的正面作用,但也有相当的负面影响。

  明代的锦衣卫设立之初,乃是著名的酷政。《明史·刑法志》明确说,近于汉武帝时之诏狱。所谓诏狱,主要是指九卿、郡守一级的二千石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诏书始能系狱的案子。汉武帝与匈奴作战多年,将国家拖入了战时体制,多用法家酷吏,严刑峻法,《史记·酷吏列传》等篇说,汉武帝晚年,诏狱多达二十六所,关押有郡守、九卿一级高官前后达百余人,牵连对象至十余万人。不过,在汉代,这类酷政依然只是汉武帝晚年阶段较短时期的现象。了解了诏狱的性质,明太祖朱元璋何以要设置锦衣卫也就容易明白了。《明史·职官五》说:“锦衣卫掌侍卫、缉捕、刑狱之事,恒以勋戚都督领之……盗贼奸宄,街涂沟洫,密缉而时省之。”明太祖担心自己死后,下一代皇帝驾驭不了文武功臣,所以他几兴大狱,假借了若干由头,连杀带整,把辅佐他打天下的文武功臣差不多灭了个干干净净。这类案子,事出有因、查无实据,如果交给朝官们按法办理,就有可能旷日持久,甚至定不了案。所以就把这些案子作为诏狱交给锦衣卫办理。

  这样来看锦衣卫,性质就十分清楚明白了。“侍卫”,本就是皇帝的亲兵;“刑狱”,自己可以断狱;加之“密缉”,则又说明其特务机构性质。汉武帝时的诏狱,仍是由朝官办案,只是严刑峻法的政策失误;明太祖的锦衣卫,则以消灭功臣为目的,罗织罪状,置无罪者于死地。“幽絷惨酷,害无甚于此者,太祖时,天下重罪逮至京者,收系狱中,数更大狱,多使断治,所诛杀为多。”《明史·刑法志》说:“胡惟庸、蓝玉两(大臣)案,株连且四万(人)。”足见其酷烈程度。作俑之始,就是皇帝维护皇权,铲除腐败之心过关切的产物,所以其后遗症也特别严重。自然,明太祖自己也知道,此类酷政不可以为常,所以,在蓝玉案以后、也即是功臣都已杀得差不多后的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他就下“诏内外狱无得上锦衣卫,大小咸经法司”。不过,始作俑时心术已坏而造成的弊政,是难以断根的,到他的儿子燕王朱棣,借着京城文武功臣已经杀光、大伤元气的特殊机遇,起兵夺了明太祖嫡孙建文帝的帝位,是为明成祖,不免又要大杀忠于建文帝的正直官僚,这却又需要特务机构了,所以,明成祖手上,锦衣卫重又灿烂辉煌。明初两代重用锦衣卫,其后,有明一代,此弊终难去矣。

锦衣卫是明朝特有的产物,就和东厂一样,是一个时代特殊的标志。

说起明朝锦衣卫,几百年后,还感觉有些毛骨悚然。它本朱元璋所创建,掌刑狱,行侦察、逮捕、审问。于刑部之外,另起炉灶,直接忠于听命于皇帝。正因有此特权,免不了就会滥用。最终,在创建五年后,1387年,朱元璋解散锦衣卫,烧毁刑具。因为他作为一个明君,看出施法外之法,必乱上加乱。当然,亦因他需整肃的功臣们,也整得差不多了吧。锦衣卫在洪武一朝的历史使命完成了。对于锦衣卫里人,朱元璋这是过河拆桥啊。但他是皇帝,既能让你们狗仗人势,也能让你们变成落水狗。翻云覆雨,没办法。

只是,到了明成祖朱棣时,锦衣卫,又重建了。并终明朝之世,到崇祯自杀亦未绝,直到南明永历帝逃到缅甸,在咒水之难中,几十大臣被杀,锦衣卫才寿终正寝了。

清朝人张廷玉等在撰写《明史》时,对锦衣卫,可没什么好话。

“成祖即位,知人不附己,欲以威詟天下,特任纪纲为锦衣,寄耳目。纲刺廷臣阴事,以希上指,帝以为忠,被残杀者不可胜数……至其后,厂卫遂相表里,清流之祸酷焉……祸流中外,宗社几墟”——这些评价来自《佞幸传》,虽然造成宗社几墟者,还有其他坏蛋,但锦衣卫之人,被列入佞幸者,比什么方士啊、伶人啊,多得多。

有纪纲,有门达,有逯杲,有钱宁,有陆炳。被张廷玉列为佞幸的,有明一代,二十一人,锦衣卫竟占四分之一弱,可见,他们的名声,实在是坏到了极点。

明英宗朱祁镇时,大太监王振怂恿着御驾亲征去打瓦喇部落的也先,哪料到数战不胜,朱祁镇竟然做了蒙古人的俘虏。丢人啊!

当时,群臣死的死逃的逃,就袁彬一直跟在他身边照料他。“上下山坂,涉溪涧,冒危险,彬拥护不少懈”,“

周旋患难,未尝违忤”,对明英宗,是尽力保护、维护,哪怕他是落草的凤凰,袁彬也没把他当鸡,而继续当成龙。这真是难能可贵。因为当时,也先很可能一刀把朱祁镇宰了,你袁彬,有时间对他好,还不如多去跟蒙古将领们攀攀关系呢!

袁彬做不出来。他心中只有皇上。“夜则与帝同寝,天寒甚,恒以胁温帝足”——抱着朱祁镇的脚放到自己胸口,给他取暖。

也先听信谗言,知道要打击明英宗,让他尽快投降,得先把袁彬解决掉。某日,袁彬已被士兵们绑到野外,将被大卸八块呢!命悬一线之时,英宗赶到,求爷爷告奶奶,终于把他的命,给救下来了。虽然《明史》中未记,但咱想,当时他们一定是抱头痛哭吧!

袁彬对英宗好,朱祁镇也缺不了他。“彬尝中寒,帝忧甚,以身压其背,汗浃而愈”——之前是袁彬给朱祁镇暖脚,现在是朱祁镇给袁彬暖身子。两人肌肤相触,袁彬出了一身汗,感冒神奇地好了……果然,以龙作为药引子,效果不一般啊。

反正,在英宗被俘的那段岁月里,“视彬犹骨肉也”——此时,朱祁镇22岁,袁彬48岁。这骨肉二字,当不是指儿子,而是指亲人吧……

有了护驾之功,袁彬自然是官运亨通,历任锦衣卫百户、指挥同知、指挥使。但他居功不傲,为官不骄,与人为善,以德报怨。

当时门达受皇帝宠幸,群臣无不投其所好,只有袁彬“不为屈”。终被门达诬陷治罪。已经夺门之变再次称帝的朱祁镇跟门达说,“任汝往治,但以活袁彬还我”——英宗这话,既体现了对门达的绝对信任,又未忘当年与袁彬共患难的真情——虽然,显得糊涂。

未久,英宗驾崩,蹦哒得上了天的门达,掉到了地下,摔得很重,充军南丹——远在广西啊。在那时,基本就是有去无回了。想来,此刻那些平日里踏破他家门槛的大臣们,都落井下石,唯恐对他的揭发不全面、唯恐用词不恶毒、唯恐他不早死。只有袁彬,竟然“饯之于郊,馈以赆”。做人做到这个份上,也真佩服他了。

最后,《明史》的编撰者们,给了袁彬极高的评价——掌锦衣卫者,率张权势,罔财贿。彬任职久,行事安静——与那些嚣张跋扈、贪财纳贿的指挥使一对比,袁彬真是不一样的好人啊。

人是不一样的,我们自然不能以一种职业给一类人定下好坏的标准。

历史上第一个锦衣卫是谁呢 那个朝代就出现了锦衣卫呢

锦衣卫的第一任指挥使在历史上没有明文记载,不过综合各种蛛丝马迹来看,有明明白白的锦衣卫指挥使名分的第一人是毛骧。锦衣卫是中国明朝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