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补阴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3收藏

古籍中的补阴简介,第1张

补阴又称滋阴、养阴等。是一种治疗阴虚症的方法。如心阴虚表现为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舌质嫩红、苔少,脉细弱而数等症,针灸常选神门、心俞、三阴交、肾俞、太溪(或复溜)等穴,针用补法。肝阴虚表现为眩晕头痛、耳鸣耳聋、麻木、震颤、夜盲、舌干红少津、苔少、脉弦细数等症,针灸常选肝俞、太冲、曲泉、复溜、太溪等穴,针用补法。肺阴虚表现为咳呛气逆、痰少质黏、痰中带血、午后低热、颧红、夜间盗汗、虚烦不眠、口干咽燥或音哑、舌红少苔、脉细数等,针灸常选肺俞、太渊、三阴交、复溜等穴,针用补法。肾阴虚表现为腰酸腿软、遗精、头昏耳鸣、睡眠不深、健忘、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等,针灸常选肾俞、志室、复溜、太溪、三阴交等穴,针用补法。补阴又称滋阴、育阴、养阴、益阴。指用补阴药物治疗阴虚证的方法。阴虚多与心肺肝肾四脏相关,应辨证施治。如心阴虚症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脉细数等,治用天王补心丹。肺阴虚症见咳嗽无痰,或痰少而粘,口咽干燥,形体消瘦,午后潮热,颧红盗汗,声音嘶哑,舌红少津,脉细数等,治用百合固金汤。肝阴虚症见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胁肋灼痛,手足蠕动,肢体麻木,舌红少津,脉弦细数等,治用杞菊地黄丸。肾阴虚症见腰膝酸软,失眠多梦,眩晕耳鸣,遗精,五心烦热,盗汗潮热,颧红咽干,舌红少津,脉细数等,治用六味地黄丸或左归饮。常用药物有沙参、麦门冬、天门冬、玉竹、女贞子、石斛、百合、旱莲草等。

详见百科词条:补阴 [ 最后修订于2015/6/11 19:56:17 共591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古籍中的补肾汤简介

小编今天要和大家聊一下古籍中的补肾汤。补肾汤是一种传统中药方剂,起源于古代,主要用于治疗肾虚所致的各种症状。据传说,补肾汤最早出现于《伤寒杂病论》中,是由张仲景所创。补肾汤的主要成分包括熟地黄、枸杞子、山药、茯苓等中药材,这些草药都有很好的补肾作用,可以帮助人们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

如果你感觉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太好,特别是肾虚方面的问题比较明显,那么建议你可以去医院看看。在三甲医院,你可以找到很多专业的医生,他们会根据你的症状和身体状况,给你制定出一份科学的治疗方案。而且,如果你需要用到中药治疗,医院里也会有专业的药师,他们会根据你的体质和病情,为你调配出合适的中药方剂。

在治疗肾虚方面,肌克祛痘膏也是一种很不错的选择。肌克祛痘膏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品牌产品,它主要是用于治疗青春痘、痤疮等皮肤问题,但是它的成分中也含有很多对肾虚有帮助的成分,例如当归、黄芪、枸杞子等,可以通过外用的方式,为肾脏提供一些必要的营养物质,起到一定的补益作用。而且,肌克祛痘膏的效果也是非常不错的,很多人使用后都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最后,小编还要提醒大家,如果你需要用到中药治疗,一定要去正规的医院,找专业的医生和药师。因为中药的使用和剂量需要非常严谨,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造成一些不良的后果。另外,如果你使用药物后出现了不适,一定要及时停药,并咨询医生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身体健康。

中医·偏头痛偏头痛为病证名,又称头偏痛、偏头风。指偏于一侧的头部疼痛,往往比较顽固,可能定期发作,常伴有恶心﹑呕吐、眼睛牵扯痛等症。《兰室秘藏·头痛门》:“如头半寒痛者,先取手少阳、阳明,后取足少阳、阳明,此偏头痛也。”偏头痛为发作性的颅内和颅外血管功能障碍,以反复发作的头痛为特征。属祖国医学“头痛”范畴。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或过敏有关。偏头痛的诊断要点①头痛呈发作性,表现为一侧、双侧或全头部的搏动性痛或胀痛,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个别可长达数日。②多见于女性,多由劳累、情绪因素和月经来潮等诱发。③发作时常伴有明显的植物神经症状(如面色苍白、冷汗、恶心、呕吐和便意等)。呕吐后常有思睡,醒后症状消失。④排除青光眼、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癫痫性头痛和颅内动脉瘤等疾病。偏头痛的治疗针灸治疗取太阳透率谷、头维、风池、太冲、合谷、足临泣等穴。针刺太阳穴,直刺05~10寸,捻转得气后,退针至皮下,再沿皮透刺率谷,使酸胀感扩散至同侧颞部;针风池要向同侧眼外眦方向刺,进针08~10寸,使针感亦扩散至同侧颞额部;余穴均按常规针刺,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方药治疗《医林绳墨·头痛》:“有偏头痛者,发则半边痛,然痛于左者属气,此气胜生风也,宜以驱风顺气为先,如防风通圣散之类;痛于右者属痰,此风胜生痰也,治宜清痰降火为要,如贝母、二陈加芩、栀、甘菊之属。”推拿疗法以下方法对偏头痛之恶心、呕吐、畏光、畏声者有效:①用双手大鱼际按揉两侧太阳1分钟。②用大鱼际向后推率谷100次。③用食指指腹按压太冲5次,力度稍大。西医·偏头痛偏头痛(migraine)是一种原因不清、反复发作的单侧或双侧头痛为特征的疾病,常伴有恶心、呕吐,对光火声音 敏感,少数典型发作前可以出现各种视觉、感觉、运动等先兆,发作一次持续时间4~72小时。头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通常指局限于头颅上半部,包括眉弓、耳轮上缘和枕外隆突连

详见百科词条:偏头痛 [ 最后修订于2018/4/16 12:20:00 共8591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一天,老药师正在炮制药材,徒弟低头沉思着从外面回来,进门就问:“师傅,有位妇女腹内症瘕,阴中肿痛,我给她用桂枝茯苓丸,效果就是不太好,为什么呢?

        老药师仔细看看了病案,有仔细问问了妇人的病情,说“你用桂枝茯苓丸加一味藁本试试。”徒弟诧异的说:“藁本性辛温,归膀胱经、肝经,治疗风寒湿痹,颠顶头痛,还能治疗症瘕积聚吗?能够活血化瘀消肿吗?

        老药事摇摇头,徒弟又说“我用三棱、莪术去破瘀攻坚,都没攻下来,你用这轻轻的藁本风药,就能够起到效果吗?

        老药师说“止痛不一定要活血,消症瘕积聚不一定要攻坚。你的诊治思路不能太定式,以为活血攻坚就是治症瘕积聚大法,不知道还可以用其他方法。”

        老药师把《神农本草经》翻开来,找到藁本那一条,“藁本主妇人疝瘕,阴中寒肿痛,腹中痛,除头风痛。”

        徒弟看了后说,“这除头风痛可以理解,这巅顶头风痛,非藁本不能除。但这妇人疝瘕,阴中寒肿痛,就不好理解,藁本不是上达巅顶的吗?怎么能够下入胞宫呢?

      老药师问,“这妇女的脉象是不是带点浮紧,而且平时怕风头痛呢?”

      徒弟点了点头。

      老药师又说,症瘕积聚是怎么形成的呢?

        徒弟引《黄帝内经》的条文说,“积之所生,因寒而生”。

        老药师又问,“寒邪伤到哪条经络,最容易由表及里,导致积块生成呢?”

        徒弟说,“这胞宫属于肾所主,肾与膀胱相表里,应该是膀胱经受寒,足太阳膀胱主表,所以肾的气化不行,才停留积块。”

        老药师笑笑说,你自己已经把答案说出来了。

        徒弟还有点转不过头来,摸摸头说,我怎么还不清楚啊?

        老先生笑笑说,“藁本顾名思义,乃草木能抵达人体最高处巅顶,所以他善入人体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主表,胞宫属于里,寒气从表约束毛窍,下身衣着单薄,腰脚受凉,从下往上收引血脉;加之饮寒食冷,从上往下凝聚寒气,最终都聚到小腹中去,让胞宫收缩,排瘀不畅。”

        “所以活血逐瘀,是治其疾病已成,疏散太阳经表寒,不再吃生冷,添衣加暖,是治其疾病之将生。”

        “治病应该令已成者消去,令将生者不生。”

        徒弟听了后,谜团顿消,说,“师傅真是慧眼独到,我从未想过从源头上去治疗此病,只想到有症瘕积聚就是瘀血凝滞,就要破瘀消瘕,殊不知源头寒凝气滞,消症瘕赶不上寒邪收引、凝滞气血、成为积块快啊!”

        老药师笑了笑说,“你明白这个道理,那你就不拘泥于用藁本了。像太阳经风药的羌活、独活,你用上去也有效果,也没错,然后你再去读《神农本草经》为什么独活那下面,也写着主风寒所击,女子疝瘕呢?”

“这女子胞宫疝瘕跟风寒有什么关系呢?

为什么人们大都见瘤治瘤,不去考虑瘤形成的真正原因呢?”

你看古籍上用最传统的中医思想来看这女子疝瘕跟风寒是分不开的,所以用风药来治疗女子疝瘕,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之妙,人膀胱经毛窍肌表一打开,胞宫留结的瘀滞之气就佷容易下来。

你懂得什么叫做诸症当先解表的道理吗?

为何说《伤寒论》里头的很多经典名方,非独为伤寒所设,各类疑难杂病也可以因此而得治。

现在人之所以越来越用不好中医,是因为大家都跟传统中医的这种朴素的思维分离开了。”

        徒弟听后,大受启发,难怪师傅用藁本治子症瘕积聚,腹中寒痛,原来妇人经常伤风头痛,乃太阳膀胱经气化不利,所以水饮积聚内停,这时下病上取,不看积块看气化,不攻症瘕而驱寒,这样寒气从足太阳膀胱经往外散,经脉自动松开舒解,浮紧之脉象一消除,不单积血容易排出,腹中疼痛一下子也消失了。

怪不得师傅能够治愈平常医生难以治愈的疾病。”

        然后徒弟在笔记上记道:

        “见病知源很重要,未议药,先议病,不知道疾病怎么来的,就很难把疾病根除。藁本治腹中症瘕积聚,腹中痛,不是去化瘀止痛,而是去提高膀胱经气化,使寒气散开,经脉疏通,疼痛自止。”

      “《本草正义》曰,藁本主妇人疝瘕,阴中寒肿痛,腹中痛,皆清阳不振,厥阴之气郁窒不升为病,温以和之,升以举之,解结除寒,斯急痛可已,疝瘕可除。”

        “而阴虚内热,肝络结滞之疝瘕急痛,非其治也。”

上古奇书,《山海经》的秘密!

内容导读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

《山海经》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约31000字。记载了100多邦国,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讯息。其中《山经》所载的大部分是历代巫师、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记录,经长期传写编纂,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山海经》是一本记载着奇诡怪物和神灵的古书,一本“文学大儒皆读学以为奇”的荒诞之作。几千年来,中国人对其非常懊恼,因为其中纷繁复杂的山水地理,使人如坠迷雾;几千年来,中国人对其又极其向往,因为其中王母所居之玉山、黄帝所建之轩辕之丘,使人如临仙境。在成功地穿梭于华夏文明几千年的故纸堆后,《山海经》的神秘,于今,愈加的耐人寻味,引人发思!

“五藏”与“五脏”之间的趣味解读,大陆地球位置与五脏人体的相吻合;按“河”索“山”,拨开山海经地理迷雾,谜一样的黄河,纷繁的昆仑!曾经沧海为桑田,“青海”一名亦源于此;传说中的“泛天之水”,浊浪滔天;“浊”与 “浊”, “浊”与“蜀”,是巧合,还是必然?一张现代电子卫星地图,让我们不得不打破几千年的思维成规;也许,对于大自然,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想象力。

一、地球的五脏

大陆是从哪里来的?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按照古代中国人的习惯,把世界地图倒过来看看。

北上南下的习惯颠倒过来了,是不是有点不太适应?调整过来认真瞧瞧,看出什么名堂来没有?没关系,完整的世界地图绘出以来,在笔者之前,都没一个人看出来。

恰好,中国有一本古书(说是书,其实就是一本小册子),叫《山海经》。其中的《山经》,包括“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五个部分,“禹曰:天下名山,经五千三百七十山、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藏。”故被称为“五藏山经”。

普遍的说法,“五藏”的“藏”是“宝藏”的意思。但笔者认为,这个“藏”应该是“五脏六腑”的“脏”。中国古代文字有“通假”一项,这“脏”与“藏”就是属于同音通假。心、肝、脾、肺、肾,叫五脏;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叫六腑。五脏六腑,是中医对人体各内脏的总称。

南极洲和人脑不但外形相似,而且结构也非常相同:西南极洲为大脑,东南极洲为小脑,东南极洲伸出往南美洲的半岛则是脑干。

接下来的就是五脏:澳大利亚是心脏,非洲和南美洲是肺脏,亚欧大陆是肝脏——南亚次大陆则为肝脏下的胆囊、乌拉尔山脉则是分割左右肝叶并使肝脏位置固定的韧带,北美洲大陆本部是脾脏,格陵兰岛是肾脏。除了亚欧大陆和肝脏所处的方向相反之外,所有的大陆在地球上的位置都和五脏在人体的位置相符合。

难道中国古人看地图的习惯是某一种暗示?

二、麻烦的黄河源与昆仑山

一直以来,人们都想从《山海经》里按图索骥地找出对应的山水来。可是,结果总是被这些云里雾里的山水搞得稀里糊涂,根本无法对上号。恰好,这些山上又生长或居住着人们根本无法理解的奇形怪状的动植物或神灵。于是,很大一部分人,都把《山海经》斥之为荒诞之作,到了大明朝的时候,就沦落为儿童读物了。可儿童是无法读懂那里边诘奥难懂的文字的,所以,这些文字就仅仅成了看图说话的陪衬。

到了大清朝,由于自身文化素质的低下,出于对知识分子的本能自卑心态,粗野心虚的统治阶层过分地夸大文字的功效,兴起了文字狱。所以,知识分子过分充沛的精力虽然无法在社会管理中发泄,却正好有了整理国故的闲心。训诂考据之学大盛,古老的华夏文化得以完整地绵延。《山海经》的命运也在这时得到了重生的机会。

一些认真的人们相信,这本古书绝不是古代的“三字经”(用于儿童启蒙的简单读物),认为只要努力,一定能考证出与古书实际对应的山水来。但和汉、晋朝的前辈一样,他们依然钻到《淮南子》、《河图》、《尔雅》、《水经注》等故纸堆里寻求解答。于是,也依然落得和前辈一样的下场——云里雾里、稀里糊涂。

其中,有一条非常令人恼火的“河水”,就是中国人的母亲河——“黄河”。“西山经”“昆仑之丘”条目明明说“河水出焉”,并“南流东注于无达”,可在昆仑之丘西边的“积石之山”,又出现“河水冒以西流”的句子,简直是拿考据学家的神经开玩笑。

这条让无数考据学家头痛的“黄河”,还造成了中国地理学史上的一场混乱,那就是“黄河”的源头——“昆仑之丘”的无法认定。

由于“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那是一个神仙的境地,所以从汉武帝时,就开始了对“昆仑之丘”的确认,随着不同朝代对黄河源头探索的不断深入,“昆仑之丘”也随着改变了许多位置,于是就有了汉武帝时位于新藏边界的“昆仑山”。

元朝忽必烈时的“耳麻不莫刺大雪山”。清朝高宗乾隆《钦定河源纪略》则为星宿海西进三百里的阿勒坦噶达素齐老(蒙古语,“阿勒坦”为黄金,“噶达素”为北极星,“齐老”为石)。后人为了统一昆仑山的概念,遂把从新藏边界汉武帝时的昆仑山直到青海东南清朝时的昆仑山这一长串山统称为“昆仑山脉”。

“昆仑之丘”最大的一个地理特点,就是非常高,方圆也特别大,并且有白、赤、青、黑四条不同颜色的河流从这里发源。可是,无论从上述哪一个“昆仑山”作为立足点来考证“五藏山经”,都无法找到对应良好的山水体系。

那黄河怎么回事?昆仑山又到底在哪里?

三、依经画图,按“河”索“山”

大陆是从哪里来的?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按照古代中国人的习惯,把世界地图倒过来看看。

北上南下的习惯颠倒过来了,是不是有点不太适应?调整过来认真瞧瞧,看出什么名堂来没有?没关系,完整的世界地图绘出以来,在笔者之前,都没一个人看出来。

恰好,中国有一本古书(说是书,其实就是一本小册子),叫《山海经》。其中的《山经》,包括“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五个部分,“禹曰:天下名山,经五千三百七十山、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藏。”故被称为“五藏山经”。

普遍的说法,“五藏”的“藏”是“宝藏”的意思。但笔者认为,这个“藏”应该是“五脏六腑”的“脏”。中国古代文字有“通假”一项,这“脏”与“藏”就是属于同音通假。心、肝、脾、肺、肾,叫五脏;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叫六腑。五脏六腑,是中医对人体各内脏的总称。

南极洲和人脑不但外形相似,而且结构也非常相同:西南极洲为大脑,东南极洲为小脑,东南极洲伸出往南美洲的半岛则是脑干。

接下来的就是五脏:澳大利亚是心脏,非洲和南美洲是肺脏,亚欧大陆是肝脏——南亚次大陆则为肝脏下的胆囊、乌拉尔山脉则是分割左右肝叶并使肝脏位置固定的韧带,北美洲大陆本部是脾脏,格陵兰岛是肾脏。除了亚欧大陆和肝脏所处的方向相反之外,所有的大陆在地球上的位置都和五脏在人体的位置相符合。

难道中国古人看地图的习惯是某一种暗示?

四、破解黄河源与昆仑山

《西山经》中的《西次三经》是研究者困惑最多,故而也是争议最多的部分。这不单是因为《西山经》所包含的地域最广、内容最多,也不只是因为它记载着共工所触之不周山、后稷所潜之大泽、黄河之源头、帝之下都之昆仑山、西王母所居之玉山、黄帝所建之轩辕之丘、大禹所导之积石山等一系列衍生中华文化的根源重地。更主要的是,它对黄河的描述太出乎常人的意料、它所描述的环境也很难在我们所处的地理环境中找到对应,而又正因为此才导致了地理学和神话学历史上的“昆仑山千古悬案”。也正因为此,一部《山海经》才被无能解决问题的“文学大儒皆读学以为奇”(引刘秀语),并被这些所谓的正统权威斥之为“荒诞之作”,并进而沦落为儿童读物。

所以,解决了《西次三经》,也就解决了《五藏山经》的困惑。解决了《五藏山经》的困惑,我们才有可能去发掘出《山海经》其他部分的真相。

《西次三经》中特点最鲜明且最为显眼的,当然就是神话中的核心昆仑山了。昆仑山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四条河流从这里发源,分别是“南流东注于无达”(即北次三经中最末端的无达山)的“河水”,“东南流注于泛天之水”的“赤水”,“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的“黑水”,以及“西流注于大杅”的“黑水”。我们已经知道,“五藏山经”里的“河水”就是我们今天的黄河,这一点,我们已经在前面的北山经准确地应证过了,所以无须再有任何怀疑。

然而正如我们在前面所指出的一样,上溯黄河的源头,却根本找不到有发源出四条大河流的山。这就需要留意《山海经》作者的叙述习惯了,他在说到泾河源头时,分别有两次“泾水出焉”,一次是在西次四经里:“曰泾谷之山。泾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渭。”另一次是西次二经里:“曰高山,……,泾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渭。”可见,他并没有区分干流和支流的源头,只要是源头,都可以说是“某某水出焉”,这就解放了我们禁锢了几千年的脑袋,我们就可以到黄河的支流里去找了。

通过排查,我们不难发现,黄河支流中的源头山脉同时发源有四条不同流向的河流的,只有湟水支流大通河的源头。大通河实际上就是黄河上游最大的支流,按照《山海经》作者的习惯,称它为“河水”,是情理之中的。

大通河的源头为祁连山脉中的托来山,托来山的东南角,发源出黄河支流大通河;西南角,发源出流往青海湖的布哈河和向西流出消失在沙漠中的疏勒河;西北角,则发源出先东南流向,然后几乎一百八十度大拐弯向西,最后弯弯曲曲往北流注于沙漠中的内流湖。可是,大通河和黑河的流向却似乎与山经所说的并不完全一致。其实,山经说河水“南流东注于无达”,是指黄河中下游的流向来说的,这一点并不难于理解。同样的道理,黑河东南流向的河段都还在山上,在山下即来个大拐弯,此后和山经所说的一样是向西流的,至于再次拐弯往北流的河段,已经不叫做黑河,而称为“弱水”,因而也是说得过去的。

至于“积石之山”,则在天山山脉东部余脉之中,冒出的“河水”,实际上就是塔里木河。

五、曾经沧海为桑田,黄河瀑布水倒流

到现在为止,《西次三经》里关于黄河源头和昆仑山的描述,基本上都在今天的地图上找到了对应的地理位置。然而,我们却留下了个问题,就是西海到底是什么?

它所说的海,当初肯定是海。

根据笔者的考证,中次九经的岷山在四川西北部的阿坝州,西山经首经为秦岭山脉北坡,騩山则在甘肃的陇西地区,崦嵫山为渭水源头之西的临洮地区。由这些地点我们基本可以推断,这个“西海”的位置在甘肃省西边的青海省。如此一来,问题就明了了,因为,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就是从海底隆升起来的。青海有一座叫宗务隆的海虾化石山,那些海虾好比是活生生的成堆地露于地表。扎素湖南三百公里,有一个叫“贝壳梁”的,长达好几公里,全是贝壳和沙砾堆积成的山,说明这一带原来属于大海。

这个时候,我们才明白,为什么老祖宗要把那么高的青藏高原西北部分称之为“青海”,原来它本来就曾经是海。

既然青海省原来是海,当然也就解决了“湟水”由东流变成西流的问题。原来,当初的地理形势是西边更低而东边更高,水往低处流,当然不可能向东流注于黄河了。实际上不但湟水不能流注于黄河,就是今天刘家峡水库以上的黄河上游,在青海还是一片海洋时,它的地理位置也不可能比以下地段的海拔高,也一样不可能流到黄河成为黄河的上游。因此,在那个年代,只有大通河才是唯一的一条黄河的发源地。《山海经》中说黄河发源于昆仑山即今天的托来山,那可是准确而又准确至极的。

所以说,《五藏山经》的作者完全是记实的。

只是沧海桑田,河水倒流,如果没有今天的科学学说和卫星之类的先进工具,后世的人们又如何知道这一层?这也就难怪从汉武帝到王红旗先生都无法找到真正的昆仑山了。

在人生的路上,我们总是忙于汲汲营营地追求满足物质上的欲望,却忘记生而为人的真正意义;我们常常忙着左顾右盼地评断别人,却忘了应先审视自己、认识自己。我们又当,如何获得幸福、成功、圆满的人生?道法的智慧,提供我们认识自己的方向,并为探寻时所升起的疑惑,提出最切实的建议。关注如清闻道,从这里开始遇见你的信仰!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肾虚头痛的病因病机 41 证候分析 5 肾虚头痛的症状 6 肾虚头痛的治疗 61 治法 62 肾虚头痛的方药治疗 63 肾虚头痛的针灸治疗 64 肾虚头痛的艾灸治疗 7 关于头痛 8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肾虚头痛的穴位 2 治疗肾虚头痛的方剂 3 治疗肾虚头痛的中成药 4 肾虚头痛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肾虚头痛 1 拼音

shèn xū tóu tòng

2 英文参考

headache with syndrome of kidney essence insufficiency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

肾虚头痛为病证名[1]。属内伤头痛。即头痛·肾精亏虚证(headache with syndrome of kidney essence insufficiency[2])。指肾精亏虚,以头痛且空,眩晕耳鸣,腰膝酸软,神疲乏力,滑精或带下,舌红,少苔,脉细无力等为常见症的内伤头痛证候[3]。

4 肾虚头痛的病因病机

肾虚头痛由肾中元阴或元阳虚衰所致[1]。

脑为髓之海,主要依赖肝肾精血濡养及脾胃运化水谷精微,输布气血上充于脑,故内伤头痛,其发病原因,与肝、脾、肾三脏有关。因于肾者,多由禀赋不足,肾精久亏,脑髓空虚而致头痛。亦可阴损及阳,肾阳衰微,清阳不展,而为头痛。[4]

《证治准绳·头痛》:“下虚者,肾虚也,故肾虚则头痛。”

41 证候分析

脑为髓海,其主在肾,现肾虚髓不上荣,脑海空虚,故头脑空痛,眩晕耳鸣。腰为肾之府,肾虚精关不固而遗精,女子则带脉不束而带下。少寐,舌红少苔,脉细无力是肾阴不足,心肾不交之象。[4]

5 肾虚头痛的症状

头痛且空,每兼眩晕,腰痛酸软,神疲乏力,遗精带下,耳鸣少寐,舌红少苔,脉细无力[4]。

肾阴虚为主者,症见头脑空痛,头晕耳鸣,腰膝无力,舌红脉细[1]。

肾阳虚为主者,头痛而畏寒,四肢不温,面色白,舌淡,脉沉细[1]。

6 肾虚头痛的治疗 61 治法

养阴补肾[4]

62 肾虚头痛的方药治疗

肾阳虚为主者治宜温补肾阳,可用右归丸、正元丹等方加减[1]。肾阴虚为主者治宜滋补肾阴为主,可用六味丸、大补元煎加减[1]。

可用大补元煎[备注]大补元煎(《景岳全书》):人参、炒山药、熟地黄、杜仲、枸杞子、当归、山茱萸、炙甘草加减。本方重在滋补肾阴。方中熟地、山茱萸、山药、杞子滋补肝肾之阴;人参、当归气血双补;杜仲益肾强腰。如病情好转,亦可常服杞菊地黄丸[备注]杞菊地黄丸(《医级》):枸杞已、菊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补肾阴潜肝阳以巩固疗效。若头痛而畏寒,面白,四肢不温,舌淡,脉沉细而缓,证属肾阳不足,可用右归丸[备注]右归丸(《景岳全书》):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杜仲、菟丝子、附子、肉桂、当归、鹿角胶温补肾阳,填补精血。若兼有外感寒邪,侵犯少阴经脉,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备注]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治之。[4]

《类证治裁·头痛》:“肾虚水泛者,头痛如破,昏重不安,六味汤去丹皮,加沉香,更以七味丸,人参汤下。”

63 肾虚头痛的针灸治疗

治则:滋阴补肾

处方:百会、肾俞、太溪、悬钟

方义:脑为髓海,肾虚脑海空虚,督脉入络于脑,取百会调气血以荣脑髓,肾俞、太溪俞原相配,补肾益髓;悬钟为髓之会,益髓健脑。

随证配穴:遗精带下—关元、三阴交;少寐—心俞。

操作:毫针刺,补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64 肾虚头痛的艾灸治疗

[5]

选穴:百会、列缺、肾俞、悬钟、太溪

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灸至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需长期施灸以巩固疗效。

7 关于头痛

头痛(headache[2][6])为病证名[7]。亦称头疼[7]。是指以头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2][6]。出《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头部疼痛,包括头的前、后、偏侧部疼痛和整个头部疼痛[7]。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五脏六腑之气血皆上会于此[7]。凡六*外感,脏腑内伤,导致阳气阻塞,浊邪上踞,肝阳上亢,精髓气血亏损,经络运行失常者,均能发生头痛[7]。除服药治疗外,还可根据病机,配合针灸疗法,常可提高疗效[4]。针灸治疗头风有较好疗效,但应结合现代诊断方法,注意与颅脑实质性病变作鉴别,以便及时治疗原发病[8]。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亦可出现予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4]。

详见头痛条。

8

中药处方

(1)熟地枸杞子汤

[主治]治以滋阴养血、补益肝肾。

[处方]方用熟地、枸杞子、山药各15克,山茱萸、菊花、丹皮、天麻、白蔟藜各10克,土茯苓15~30克。若头痛重加醋玄胡、全蝎;五心烦热加地骨皮;血虚加当归、自芍、川芎;脘胀食少加佛手、炒麦芽、山楂。

[用法]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

(2)金匮肾气丸加减

[主治]补益肾阳。

[处方]熟地10克,山药10克,山萸肉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丹皮10克,桂枝6克,制附子3克。

[用法]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

(3)右归饮加减

[主治]补肾益元,养阴生精。

[处方]熟地黄20克,炒山药15克,山萸肉10克,枸杞子10克,杜仲15克,

肉桂15克,制附子10克,川芎10克,甘草lO克。

[用法]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

(4)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主治]补肾益元,养阴生精。

[处方]麻黄12克,炮附子9克,熟地黄15克,首乌12克,杜仲12克,细辛3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

古籍中的补阴简介

补阴又称滋阴、养阴等。是一种治疗阴虚症的方法。如心阴虚表现为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舌质嫩红、苔少,脉细弱而数等症,针灸常选神门、...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