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赏析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4收藏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赏析,第1张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肃宗刚刚继位,但是官军暂时还没有获得有利形势,至今还未能收复西京,看来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

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战争是一封家信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扩展资料

唐代人杜甫《春望》

全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

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唐肃宗至德二年(756)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搜狗百科-春望

毛公鼎最主要的来历是当时周天王把朝中的所有事情都交给了毛公,而当时他还告诉毛公在做官期间要勤政爱民。当时毛公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后代子孙记住当时君主的教导便把这番话子刻到了鼎上。所以说这个毛公鼎最主要的并不是这个鼎的价值,而是它背后天子的教导。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所产生的青铜器,因为这个鼎的主人是毛公所以因此得名。并且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青铜器其实是所有青铜器里面刻的铭文最长的那一个。它是在晚清时期才被人所发现,当时就已经成了四大国宝之一。现如今被人放到了台北故宫博物院中收藏,同时也是该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

当时由于这个鼎上面刻着君主的教导,所以当时有着不小的教育意义。毛公鼎长矮小整体外形是比较厚重的,但是装饰的纹理却比较简洁有一种非常浓厚的生活气息。从这个青铜器的外观就可以反映出当时鼎将逐渐生活化。据说在这个青铜器里面内壁里总共有499个铭文。可以说是现存的青铜器里面刻有铭文最多的一个鼎。要知道这些刻有铭文的鼎每一个字都是非常珍贵的,所以这个鼎的价值要比其他的鼎要高几倍甚至是几百倍。

这上面的刻字书法非常的庄重,充满了一种古典的美感。所以自从这个文物被清代的人们发觉之后,当时有非常多的书法家都对其字体非常喜欢。而毛公鼎上面所刻有的文字,也是帮助史学家研究西周历史的一个最重要的史料。这个鼎出现无疑不是开拓了人们的眼界,同时也感慨当时古代人民的技艺。如果有幸能够去到故宫博物馆中,可以对其好好的进行一番观赏。它的历史研究价值是非常高的,对史学家们也是一个不小的帮助。

春望 -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家书抵万金在诗中是句号,下句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诗人处在安史之乱的连年战乱中,安史之乱从公元

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长达八年,历时唐玄宗

(李隆基)肃宗(李亨)代宗(李豫)仨皇帝,是唐帝国

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而且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

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由是祸乱继起

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

杜甫爱国情切思乡甚笃,忧国忧民。故诉说山河破碎烽火连

天,人民不得安宁,所以那时的一封家书是多么的珍贵,背井

离乡愁绪万千的民众,惊恐之中直搔头皮,以致白发越搔越短

浑然间已不能佩戴发簪了啊!

杜甫曾在《春望》中写到;“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封家书、一份寄托、一份思念,此中蕴含的浓浓情感可抵万金,却又胜过万金。三国时期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临终前写下《诫子书》,这一份家书寄托着对儿子诸葛瞻的敦敦教诲,情感动容,成为历代学子修身的名篇。而后又有晚清名臣曾国藩留下的《曾国藩家书》,传达家教,给予后世人生启迪。

在交通与通讯极其不发达的古代,一份家书就是家人对外出游子的全部精神寄托。

杜甫的诗

古代的书信

书信又称为信札,一般用于传递信息或者交流感情。其实在古代“书”和“信”,它是两种含义,“书”一般代指的是信件它本身,而“信”有托人所传之言值得相信,就是指这个信的内容可以相信的意思。古人大都是借助书信的形式来传递自己的感情。如唐朝王驾在《古意》这首诗中有写到:“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从这里也可看出书信在当时也是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在当时的古代,古人写信可比我们讲究多了。古人写家书,要用到特定的信纸,一般是“八行书”的宣纸,它是红色的格子,书写时必须要用毛笔。除此之外,还有一定的格式,要用“尺牍”来进行参考。而且在写信的格式上也是极其复杂的,不论是称谓、抬头、分行、还是结尾,都有严格的要求。比如说在称谓上,不同的身份就要用不同的用语,“膝下”用于父母,“垂鉴、赐鉴、钧鉴”用于长辈或者致年高德劭的人,“台启、大鉴,惠鉴、台右”用于平辈,对于妇女要用“懿鉴、慈鉴”等等。

古代书信

这只是在写信的格式上,还有启辞、正文、结尾、祝辞等等,每一个部分都有严格的要求。而在古代,大部分的平民百姓都是目不识丁,普通家庭里也难得出一个秀才,所以对于老百姓来说,写一封书信,是一个特别重大的事情,而书信的内容大部分都是由有文化的人代写和代读。一般信的内容都不长,但是却饱含着亲人们的炽热情感。

古代家书

书信的传递

一封家书的完成,不仅在于写这一个方面,在古代极其不方便的时代下,即使是把信给写完,如何寄到收信人的手中也是一大问题。这绝不是我们在脑子里想到的“鸿雁传书”这么简单。

古代的官方通信方式一般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传”,这一般是专门的人用车将信件给寄出去,第二种是“驿”,这就是我们听的最多的,专门的人驾马将信件传递到驿站,再接着由这个驿站传到下一个驿站,直到寄到收件人手中。第三种是“邮”,指的是步递。用车这种方式,比较耗时耗力,在当时来说也越来越不受到欢迎,一般采用的是后两种。距离远的用“驿”,距离比较近的就选择“邮”,比较的灵活多变。

古代驿站

驿站在古代最受欢迎,马匹每到一个驿站就可以休息,人也是短距离的运送,类似于一个接力的形势,这个比较的实用。在唐朝,这个比较繁荣的朝代,驿站的数量在不断的增多,收信人的等信时间也极大的缩短。在当时的唐朝,通讯技术也有了极大的发展。在《汉旧仪》中就有记载:“十里一亭,五里一邮,邮人居间,相去二里半”。

而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传信的方式主要是托私人捎信,因为他们的人脉和经济势力都是有限的,对于官方的通信渠道根本就接触不到,只有通过身边流通的人来捎信,比如说外出经商的人士,或者是需要出门远行的朋友。而发展到后来,越来越多的私人运营起了这样专门为他人传递书信的盈利性机构,比如说明朝的“民信局”,而后它发展的越来越好,在全国各地都有了这样的“民信局”,对于老百姓这一方来说,通信也变得越来越方便了。

古代家书

家书的历史意义

在如今科技发达的今天,书信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是比较陌生的通讯工具。“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写给好友王昌龄的那一片深情,已经是弥足珍贵了。古代书信不仅仅是一种信息的表达,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现如今也是一种文化。尤其可贵的是,我们在这写书信中也可以穿越古今,去探索这个写信之人的内在精神世界。

古代家书模板

西汉刘向的《诫子歆书》、东方朔的《诫子书》 、曹丕的《与吴质书》、李白的《与韩荆州书》等等,这些为人父母的名人,通过书信的方式,将自己这一生的精神财富借用书信的形式带给后人,并且教育子弟成人成才。唐朝“红三代”柳玭先生写下《诫子弟书》:“实艺懿行,人未必信;纤瑕微累,十手争指矣。所以承世胄者,修己不得不恳,为学不得不坚。”他明确告知后人,即使你是能人过人,德高兼备,但是也一定要勤勉自己,不断提升,免得被其他人所诟病。千年的古人留给后人敦敦教诲,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一样有着启迪意义。可能这就是这些古代家书的伟大魅力之所在吧!

  春望

作者:杜甫 年代:唐 体裁:五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韵译: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

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评析: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

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诗的

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人徐应

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

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家书抵万金”亦为

流传千古之名言,1,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李延年《李延年歌》

中华文化不仅包括众多的文学作品,还有一些古人流传下来的俗语。这些俗语的覆盖面很广,大多是古人的生活、生产经验。对于后世来说这些俗语就像是一个知识库,内容十分的丰富。但是这些俗语中,有一些内容并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还有一些内容属于封建迷信,作为后人,一定要仔细甄别,不能完全听之任之,比如古人说过这样一句俗语:无毛之女旺三代,有毛之夫值万金。很多人不知道其中的意思。

在古代,女子的地位比较低,封建社会女子大多没有机会接受教育。当时对于女子的要求也并不低,必须贤良淑德,而且封建时期的女子受到礼教的约束,毫无自由可言。女子成婚之后,虽然不需要从事一些体力劳动,但是女子必须懂得持家,婚后生活中要相夫教子。

古人觉得体毛比较旺盛的女子一般性格强势,这样的女子如果娶回家的话,家庭会不和谐。故人觉得女子就应该有女子的样子,脾气不好或者是性格比较强势的女子往往会增加家庭矛盾。那时候的人们觉得夫妻之间应该相敬如宾,如果夫妻关系不好,家风也好不到哪里去。家庭之中,女主人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女主人的品行对于家风有深远的影响,甚至可以影响到子孙三代。

在农耕社会中,劳动力是根本。一个家庭的发展完全看家里面劳动力的多少。所以在封建社会中,男子在家庭中的地位比较高,毕竟家里的收入主要靠男子。所以在封建社会中,男子对于一个家庭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如果家庭中的男子比较会忙,对于农业生产很在行的话,家里的生活也比较好。如果家中的男子身体素质不好,从事农业生产比较吃力,那么这个家庭可能不会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通常情况下,男性特征明显的男子力气比较大,力气大的男子干起农活很轻松。所以人们觉得男子体毛旺盛的话,有一身好力气,是个壮劳力。所以农耕社会中,人们觉得这样的男子是好男人的典范,因此值万钱。

随着时代的改变,人们对于好男人以及好女人的评价标准也在改变。古人的这种观点只适用于农耕社会,现如今时代在发展,而且每个人心目中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古人的很多俗语要区别对待,不能盲目地听之任之。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寻历史真相、呱呱史实、诗拾史事

古人说“有福之人两腿毛,无福之人毛两腿”这句话是一个意思吗?

成语“一问三不知”具体指什么?有何典故?古人想告诉我们什么?

古人说“万恶*为首”?说出来你可能不信,祖宗的话有没有道理

古人说“腿软同房,自取灭亡;肉软吃凉,雪上加霜”,古人的劝告

古人说“朋友妻不可欺”,还有一句更经典,可惜少有人知道

《李延年歌》、《中国俗语》、百科资料等

题/古人云:“无毛之女旺三代,有毛之夫值万金”到底是什么意思?文/寻历史真相-鲸鱼配图声明/本文所用均源于网络,侵删盗用警告/本账号已与“维权骑士”签约,可实时监测全网盗用文章行为,请遵守道德底线,莫做伸手党!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赏析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肃宗刚刚继位,但是官...
点击下载
上一篇:中山市的历史下一篇:扁蓄的作用?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