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蓄的作用?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4收藏

扁蓄的作用?,第1张

扁蓄,中药名。最早出自《神农本草经》。为蓼科植物扁蓄Polygonum aviculare L的干燥地上部分。夏季叶茂盛时采收,除去根和杂质,晒干。别名:扁竹(《本经》),扁茿(《说文》),畜辩、扁蔓(《吴普本草》),扁蓄(《局方》),地扁蓄、编竹(《履巉岩本草》),扁畜(《救荒本草》),粉节草、道生草(《纲目》),扁竹(《本草崇原》),扁竹蓼、乌蓼(《中国药植志》),大蓄片(《南京民间药草》),野铁扫把、路柳、疳积药(《贵州民间方药集》),斑鸠台(《安徽药材》),蚂蚁草、猪圈草、桌面草、路边草、七星草、铁片草、竹节草(《江苏植药志》),扁猪牙(《东北药植志》),残竹草(《滇南本草》整理本),妹子草、大铁马鞭、地蓼、牛鞭草(《中药

产 地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入药部位植物全草入药。

炮制方法除去杂质,洗净,切段,干燥。

性 味、归 经味苦,性微寒。归膀胱经。

功 效利尿通淋,杀虫,止痒。

主 治用于热淋涩痛,小便短赤,虫积腹痛,皮肤湿疹,阴痒带下。

各家论述

张寿颐:"扁蓄,《本经》、《别录》皆以却除湿热为治。浸*疥疮,疽痔,阴蚀,三虫,皆湿热为病也。后人以其泄化湿热,故并治溲涩淋浊。濒湖以治黄疸、霍乱,皆即清热利湿之功用。然亦惟湿阻热结为宜,而气虚之病,皆非其治。若湿热疮疡,浸*痛痒,红肿四溢,脓水淋漓等证,尤其专职。"

现代药理研究

①利尿作用

实验证明,扁蓄有利尿作用,煎剂20克/公斤给予盐水负荷的大白鼠后,尿量、钠、钾排出均增加,特别是钾的排出较多,其灰分亦有同样效果,因此认为其利尿作用主要是由于钾盐所致,也有人认为是由于其中所含黄酮甙所致。

②降压作用

扁蓄的水及醇提取物静脉注射,对猫、兔、狗有降压作用。

③对子宫及止血作用

扁蓄水及醇提取物能加速血液凝固,使子宫张力增高,可用作流产及分娩后子宫出血的止血剂。

④抗菌作用

1:10的扁蓄浸出液,试管内对某些真菌有抑制作用,对细菌的抑制作用较弱。

⑤其他作用

能增强呼吸运动的幅度及肺换气量,有轻度收敛作用,可作创伤用药。扁蓄甙对大鼠,犬有利胆作用。给犬静脉注射半数有效量(257~426毫克/公斤),可使胆盐的排出增加

毒性扁蓄作为牧草是有毒的,可使马、羊产生皮炎及胃肠紊乱,鸽对此植物的毒性作用最敏感。猫、兔口服浸剂(10~20%)或煎剂(1:40)的最小致死量为20毫升/公斤,静脉注射水提取物(1:50)则为2毫升/公斤。

原文注释

丹溪翁者,婺之义乌人也[1],姓朱氏,讳震亨[2],字彦修,学者尊之曰丹溪翁。翁自幼好学,日记千言[3]。稍长,从乡先生治经[4],为举子业[5]。後闻许文懿公得朱子四传之学[6],讲道八华山,复往拜焉。益闻道德性命之说[7],宏深粹密[8],遂为专门。一日,文懿谓曰:“吾卧病久,非精於医者,不能以起之[9]。

子聪明异常人,其肯游艺於医乎[10]?”翁以母病脾,於医亦粗习,及闻文懿之言,卽慨然曰:“士苟精一艺,以推及物之仁[11],虽不仕於时,犹仕也。”乃悉焚弃向所习举子业,一於医致力焉[12]。

[1] 婺(wù务):婺州,今浙江金华地区。 义乌:地名,今属浙江。

[2] 讳:名讳。参见《东垣老人传》第1段注[1]。

[3] 日:名词活用作状语,每天。 言:字。“千言”指一千字的文章。

[4] 治经:研习儒经。经,指儒经8参见《华佗传》第1段注[4]。

[5] 举子业:指科举考试的学业。

[6] 许文懿:许谦,字益之,自号白云山人,浙江金华人,元代著名理学家。 朱子:指南宋大理学家朱熹。

[7] 益:进一步。 道德性命之说:指程朱理学。因其强调道德,注重“性”、“命”即人性与天命的关系,讲求顺应天理,故云。

[8] 粹密:纯正而周密。

[9] 起:使动用法,使……痊愈、康复。 之:代词,我。

[10] 游艺:从事某种技艺。语出《论语·述而》。

[11] 推:推广。 及物:“推己及物”之省。

[12] 一:专一;专心。

时方盛行陈师文、裴宗元所定《大观二百九十七方》[1],翁穷昼夜是习[2]。旣而悟曰[3]:“操古方以治今病,其势不能以尽合。苟将起度量[4],立规矩,称权衡,必也《素》、《难》诸经乎!然吾乡诸医鲜克知之者[5]。”遂治装出游[6],求他师而叩之[7]。

乃渡浙河,走吴中,出宛陵,抵南徐,达建业,皆无所遇。及还武林[8],忽有以其郡罗氏告者。罗名知悌,字子敬,世称太无先生,宋理宗朝寺人,学精於医,得金刘完素之再传,而旁通张从正、李杲二家之说[9]。然性褊甚[10],恃能厌事[11],难得意[12]。

翁往谒焉,凡数往返,不与接。已而求见愈笃[13],罗乃进之,曰:“子非朱彦修乎?”时翁已有医名,罗故知之。翁旣得见,遂北面再拜以谒[14],受其所敎。

罗遇翁亦甚懽[15],卽授以刘、李、张诸书,为之敷扬三家之旨[16],而一断於经[17],且曰:“尽去而旧学[18],非是也。”翁闻其言,涣焉无少凝滞於胸臆[19]。居无何[20],尽得其学以归。

[1] 大观二百九十七方:指北宋徽宗大观年间官修医方书《校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局方》。因系大观年间所修,内载二百九十七方,故云。编修人即太医陈师文、裴宗元等。

[2] 是习:宾语前置,即“习是”。是,代词,这,指《大观二百九十七方》。

[3] 既而:不久。

[4]“起度量”三句:语出《史记·仓公列传》。谓建立法度、制订规则、宣示准则。度量、规矩、权衡:皆为法度、规则、准则之义。称,称说,这里义为“宣示”或“颁布”。

[5] 鲜(xiǎn显):少。 克:能够。

[6] 治装:整理行装。 游:游学。

[7] 叩:请教。

[8] 武林:杭州灵隐山的别名,后多用以代指杭州。

[9] 旁:广泛。

[10] 褊(biǎn匾):原指衣服狭小,引申指心胸狭隘。

[11] 恃能厌事:语本《三国志·华佗传》,谓依仗才能,厌恶事奉他人。事,事奉。

[12] 难得意:语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谓世人都难以合乎自己的心意,即自视甚高。得意,合意。

[13] 已而:随后,紧接着。 笃:诚恳。

[14] 北面:面向北。古代正式行礼时,卑者面向北,尊重面向南。 再拜:跪拜两次,是古代拜师之礼。

[15] 懽:“欢”的异体字。

[16] 敷扬:阐发。

[17] 一断于经:谓关于“三家”的是非高低一概取决于《内经》、《伤寒论》等医学经典。一,一概。

[18] “尽去而旧学”二句:谓完全舍弃你原先所学的医术,因为它不是正道的医术。 而:通“尔”,你。 非是:不正确,不是正道的东西。其主语是“旧学”。

[19] 涣焉:消散的样子。 凝滞:阻滞不通,指疑难问题。

[20] 居无何:过了不久。

乡之诸医泥陈、裴之学者[1],闻翁言,卽大惊而笑且排[2],独文懿喜曰:“吾疾其遂瘳矣乎[3]!”文懿得末疾[4],医不能疗者十馀年,翁以其法治之,良验,於是诸医之笑且排者[5],始皆心服口誉[6]。数年之间,声闻顿著[7]。翁不自满足,益以三家之说推广之。

谓刘、张之学,其论脏腑气化有六[8],而於湿热相火三气致病为最多,遂以推陈致新泻火之法疗之,此固高出前代矣。然有阴虚火动,或阴阳两虚湿热自盛者,又当消息而用之[9]。谓李之论饮食劳倦,内伤脾胃,则胃脘之阳不能以升举,幷及心肺之气,陷入中焦,而用补中益气之剂治之,此亦前人之所无也。

然天不足於西北[10],地不满於东南。天,阳也;地,阴也。西北之人,阳气易於降;东南之人,阴火易於升[11]。苟不知此,而徒守其法[12],则气之降者固可愈,而於其升者亦从而用之,吾恐反增其病矣。乃以三家之论,去其短而用其长,又复参之以太极之理[13],《易》、《礼记》、《通书》、《正蒙》诸书之义[14],贯穿《内经》之言,以寻其指归[15]。

而谓《内经》之言火,盖与太极动而生阳、五性感动之说有合[16];其言阴道虚[17],则又与《礼记》之养阴意同[18]。因作《相火》及《阳有馀阴不足》二论,以发挥之。

[1] 诸医泥陈、裴之学者:定语后置,即“泥陈、裴之学的诸医”。泥,拘泥。

[2] 而……且……:又是……,又是……。 排:排斥。

[3] 其:副词,表揣测,大概。 瘳:痊愈。

[4] 末疾:四肢之病,指半身不遂。

[5] 诸医之笑且排者:定语后置,即“笑且排之诸医”。

[6] 心、口:名词活用作状语。心,从心里。口,在口上。

[7] 声闻(wèn问):声誉;名望。

[8] 脏腑气化有六:谓脏腑之气发生异常变化而发病的因素有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化,此谓气机发生异常变化。

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中依据并运用五运六气的学说,认为脏腑经络因受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互相侵扰而发病的情况最为常见,后来张从正也遵从这一学说,并进一步将其分为风、寒、暑、湿、燥、火六门。

[9] 消息:斟酌。

[10] “天不足于西北”二句:语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源于《列子·汤问》。谓因地理气候之故,西北之人阳气不足,东南之人阴气不足。天,指天之气,即阳气。地,指地之气,即阴气。

[11] 阴火:指心火。

[12] 徒:副词,只,仅仅。

[13] 太极:我国古代哲学术语,指天地万物的本源。

[14] 通书:指《周子通书》,北宋理学家周敦颐著。 正蒙:北宋理学家张载著。

[15] 寻:探求。 指归:主旨。

[16] 五性感动:语出周敦颐《太极图说》,原谓五行各有其性,相感则动而衍生万物。

[17] 阴道虚:语见《素问·太阴阳明论》,谓阴气易虚。

[18] 与《礼记》之养阴意同:朱震亨《阳有馀阴不足论》:“《礼记》注云:‘惟五十然后养阴者有以加。’”

於是[1],翁之医益闻。四方以病来迎者,遂辐凑於道[2],翁咸往赴之。其所治病凡几[3],病之状何如,施何良方,饮何药而愈,自前至今,验者何人,何县里,主名,得诸见闻[4],班班可纪[5]。

浦江郑义士病滞下[6],一夕忽昏仆[7],目上视,溲注而汗泄[8]。翁诊之,脉大无伦[9],卽告曰:“此阴虚而阳暴绝也,盖得之病後酒且内[10],然吾能愈之[11]。”卽命治人参膏,而且促灸其气海。顷之手动[12],又顷而脣动。及参膏成,三饮之苏矣[13]。其後服参膏尽数斤,病已。

天台周进士病恶寒[14],虽暑亦必以绵蒙其首,服附子数百[15],增剧。翁诊之,脉滑而数,卽告曰:“此热甚而反寒也。”乃以辛凉之剂,吐痰一升许,而蒙首之绵减半;仍用防风通圣饮之[16],愈。周固喜甚,翁曰:“病愈後须淡食以养胃,内观以养神[17],则水可生,火可降;否则,附毒必发,殆不可救[18]。”彼不能然,後告疽发背死。

一男子病小便不通,医治以利药,益甚。翁诊之,右寸颇弦滑[19],曰:“此积痰病也,积痰在肺。肺为上焦,而膀胱为下焦,上焦闭则下焦塞,辟如滴水之器[20],必上窍通而後下窍之水出焉。”乃以法大吐之[21],吐已,病如失。

一妇人产後有物不上如衣裾[22],医不能喻。翁曰:“此子宫也,气血虚,故随子而下。”卽与黄芪当归之剂,而加升麻举之,仍用皮工之法[23],以五倍子作汤洗濯[24],皱其皮[25]。少选[26],子宫上,翁慰之曰:“三年後可再生儿,无忧也。”如之。

一贫妇寡居病癞,翁见之恻然,乃曰:“是疾世号难治者,不守禁忌耳。是妇贫而无厚味,寡而无欲,庶几可疗也[27]。”卽自具药疗之,病愈。後复投四物汤数百[28],遂不发动[29]。

[1] 于是:从此。

[2] 辐凑:常作“辐辏”。车辐集中于车毂。喻人群从四面八方聚集于某地。

[3] 凡:总共。 几:多少。

[4] 诸:兼词,兼“之于”二字的音义。“之”,指“凡几,病之状何如,施何良方,饮何药而愈,自前至今,验者何人,何县里,主名”等;“于”,从。

[5] 班班:亦作“斑斑”,清楚明白的样子。 纪:通“记”。记载。

[6] 浦江:县名,今属浙江。 滞下:古病名,即痢疾。

[7] 仆(pū扑。又读fù 副):向前跌倒。

[8] 溲注:指小便失禁。溲,小便。

[9] 无伦:无序。伦,条理,秩序。

[10] 酒、内:均名次活用作动词,分别义为“饮酒”、“行房事”。

[11] 愈;使动用法,使……痊愈。

[12] 顷:一会儿,过了一会儿。

[13] 苏:“苏”的异体字,苏醒。

[14] 天台:县名,今属浙江。

[15] 百:朱震亨《格致馀论》作“日”。

[16] 仍:接着。 防风通圣:指防风通圣散,刘完素所创方剂,见《宣明论方》。

[17] 内观:谓排除杂念。

[18] 殆:恐怕。

[19] 右寸:指右手寸部的脉象。

[20] 辟:通“譬”。 滴水之器:即漏壶,又称漏刻,古代用滴水多少来计量时间的一种仪器。

[21] 吐:使动用法,使……呕吐。

[22] 衣裾:衣服的前襟。

[23] 皮工之法:制皮的工匠所用的办法。其法以五倍子熬汤,用来浸泡生皮使之柔韧,然后再制皮革用品。

[24] 濯(zhuó灼):洗。

[25] 皱:使动用法,使……收缩。

[26] 少选:一会儿。

[27] 庶几:差不多。

[28] 四物汤数百:定语后置,即“数百四物汤”。百,当作“日”。

[29] 遂:终于。 发动:发作。

翁之为医,皆此类也。盖其遇病施治[1],不胶於古方[2],而所疗则中[3];然於诸家方论,则靡所不通[4]。他人靳靳守古[5],翁则操纵取舍[6],而卒与古合。一时学者咸声随影附[7],翁敎之亹亹忘疲[8]。

翁春秋旣高[9],乃徇张翼等所请[10],而著《格致馀论》、《局方发挥》、《伤寒辨疑》、《本草衍义补遗》、《外科精要新论》诸书,学者多诵习而取则焉。

翁简悫贞良[11],刚严介特[12],执心以正,立身以诚,而孝友之行[13],实本乎天质。奉时祀也[14],订其礼文而敬泣之。事母夫人也,时其节宣以忠养之[15]。宁歉於己,而必致丰於兄弟;宁薄於己子,而必施厚於兄弟之子。非其友不友[16],非其道不道。好论古今得失,慨然有天下之忧。

世之名公卿多折节下之[17],翁为直陈治道,无所顾忌。然但语及荣利事,则拂衣而起[18]。与人交,一以三纲五纪为去就[19]。尝曰:天下有道[20],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辞有枝叶。夫行,本也;辞,从而生者也。苟见枝叶之辞,去本而末是务[21],辄怒溢颜面,若将浼焉[22]。

翁之卓卓如是[23],则医特一事而已。然翁讲学行事之大方[24],已具吾友宋太史濂所为翁墓志[25],兹故不录,而窃录其医之可传者为翁传[26],庶使後之君子得以互考焉[27]。

[1] 盖:副词,表肯定语气,可译为“因为”。

[2] 胶:拘泥。

[3] 中(zhòng众):符合,有效。

[4] 靡:代词,无,没有什么。

[5] 靳(jìn近)靳:固执、拘泥的样子。 守古:谓死守《局方》中的古方。

[6] 操纵:谓灵活运用。

[7] 声、影:均名词活用作状语,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

[8] 亹(wěi伟)亹:勤勉不倦的样子。

[9] 春秋:年龄;年事。 既:已经,……之后。

[10] 徇:依从。

[11] 简悫(què却)贞良:谓为人简朴、诚实谨慎、品行坚贞、待人温和。

[12] 刚严介特:刚毅、庄严、清高不俗。

[13] 孝友:孝敬父母,友爱兄弟。

[14] 时祀:指一年四季的常规祭祀。

[15] 时:名次活用作动词,按时调节。 节宣:指饮食起居等养生之道。

[16] 后“友”:名次活用作动词,结交。

[17] 折节:降低身份,谓虚心。 下:名次活用作动词,下问,请教。

[18] 拂衣:即“拂袖”,甩袖子,表示生气、愤怒。

[19] 三纲五纪:即“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大上下关系原则。五常,指“仁、义、礼、智、信”这五大永恒的做人准则。 去就:谓断交与亲近(的标准)。

[20] “天下有道”四句:语出《礼记·表记》,谓天下仁道通行的时候,人们的品行就很高尚;天下不仁之道通行的时候,人们的言论就华而不实。 有枝叶:比喻表现突出。于品行则比喻高尚,于言辞则比喻浮华。

[21] 末是务:宾语前置,即“务末”,谓追求名利。末,末节,指名利等。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复指并强调前置的宾语,本身无实义。

[22] 浼(měi美):玷污。

[23] 卓卓:超群出众。

[24] 学:指理学。 大方:大道,大家风范。

[25] 宋太史濂:明初宋濂曾任《元史》总裁官,故称“宋太史”。

[26] 医之可传者:定语后置,即“可传之医”,能够流传的医学事迹。

[27] 庶:副词,表示期望,译为“希望”。

论曰:昔汉严君平[1],博学无不通,卖卜成都[2]。人有邪恶非正之问,则依蓍龟为陈其利害[3]。与人子言,依於孝;与人弟言,依於顺;与人臣言,依於忠。史称其风声气节[4],足以激贪而厉俗[5]。翁在婺得道学之源委[6],而混迹於医[7]。或以医来见者,未尝不以葆精毓神开其心[8]。

至於一语一默,一出一处,凡有关於伦理者,尤谆谆训诲,使人奋迅感慨激厉之不暇[9]。左丘明有云[10]:“仁人之言,其利溥哉[11]!”信矣[12]。若翁者,殆古所谓直谅多闻之益友[13],又可以医师少之哉[14] ?

[1] 严君平:严遵,字君平,西汉蜀郡(今四川成都)人,专在成都街头以占卜为生,终身不仕,但却能以忠孝仁义等随卜劝人,是古代著名的逸民。

[2] 卖卜:以占卜为生。

[3] 蓍(shī诗)龟:蓍草和龟甲,古代用以占卜的工具。

[4] 风声气节:风范、声望、气象、操守。

[5] 激贪而厉俗:使贪婪之人感动,使风俗得到劝勉。激、厉,均使动用法,使……感动,使……得到劝勉。厉,又通“励”。

[6] 源委:指事物的源流本末。

[7] 混迹:置身。

[8] 葆精毓神:保养精神。葆,通“保”。毓,养育。

[9] 之:助词,补语的标志,相当于今天的补语标志词“得”。 不暇:来不及。形容心情迫切。

[10] 左丘明:春秋时鲁国人,《左传》的作者。

[11] “仁人”二句:语出《左传·昭公三年》。 溥:广大。

[12] 信:确实。

[13] 直谅多闻之益友:语本《论语·季氏》:“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谅,诚实。多闻,博学。

[14] 少:轻视。

题解 本文选自《九灵山房集》卷十,据《四部丛刊初编》本排印。戴良(公元1317~1383年),字叔能,因家世居九灵山下,自号九灵山人,浦江(今属浙江)人。元末明初学者,通经史百家之说,爱好医学,善为诗文。著有《九灵山房集》等,记载了当时浙江的名医事迹及有关医学方面的论著。

扩展资料

丹溪,读音dān xī ,汉语词语,亦作“ 丹溪 ”。谓仙人居住的地方。 出自三国 魏 曹丕 《典论·论却俭等事》。

曹丕的《典论》是一部有关政治、文化的论著,全书大概在宋代亡佚,今仅存《自叙》、《论文》两篇较为完整。《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较早出现的一篇文学专论,也是汉魏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

它论述了文学批评的态度、作家的个性与作品的风格、文体的区分、文学的价值等颇为重要的问题。所论的“文”是广义上的文章,也包括文学作品在内,涉及了文学批评中几个很重要的问题,虽不免有些粗略,但在文学批评史上起了开风气的作用。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它对文学的价值的重视:“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儒家古有“三不朽”之说,其一为“立言”(见《左传》)。但这主要指政治与伦理方面的论著,与文学并无多少关系。

曹丕所说“文章”,则包括诗、赋在内。其实,文学——特别是偏重抒情的文学,很难说是什么“经国之大业”,但曹丕这样说,就把文学提高到与传统经典相等的地位,这对文学的兴盛,当然是有意义的。

-丹溪

-丹溪翁传

-典论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方之十全大补汤又名十全饮、十补汤。组成为人参、肉桂(去粗皮)、川芎、地黄(洗、酒蒸,焙)、茯苓(焙)、白术(焙)、炙甘草、黄芪、当归、白芍药各等分。为粗末,每服二大钱,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煎,不拘时服。功能温补气血。治诸虚不足,五劳七伤,不进饮食;久病虚损,时发潮热,气攻骨脊,拘急疼痛,夜梦遗精,面色萎黄,脚膝无力;一切病后,气不如旧;忧愁思虑伤动血气,喘嗽中满,脾肾气弱,五心烦闷等症。实验研究:本方具有显著的免疫增强效果,能明显促进特殊性抗体生成。又具有抗癌活性。

每服二大钱,水一盏,生姜三片,枣子二个,同煎至七分,不拘时候温服。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引《易简方》之四七汤 31 四七汤的别名 32 组成 33 制法 34 四七汤的用法用量 35 功能主治 4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四七汤 41 处方 42 炮制 43 功能主治 44 四七汤的用法用量 45 运用 46 方解 47 摘录 5 《国医宗旨》卷二方之四七汤 51 组成 52 功能主治 53 四七汤的用法用量 6 《普济方》卷三二一引《瑞竹堂方》之四七汤 61 组成 62 功能主治 63 四七汤的用法用量 7 《百一选方》卷四方之四七汤 71 组成 72 制备方法 73 功能主治 74 四七汤的用法用量 8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方之四七汤 81 四七汤的别名 82 组成 83 功能主治 84 四七汤的用法用量 85 附注 9 《治痧要略》方之四七汤 91 组成 92 功能主治 93 四七汤的用法用量 10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四七汤 1 拼音

sì qī tāng

2 概述

四七汤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七首。

3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引《易简方》之四七汤 31 四七汤的别名

厚朴半夏汤、大七气汤、七气汤[1]。

32 组成

半夏五两,茯苓四两,紫苏叶二两,厚朴三两[1]。

33 制法

上药为粗末[1]。

34 四七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四钱,加生姜七片,大枣一枚,水煎服[1]。

35 功能主治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引《易简方》之四七汤功能行气散结,化痰降逆[1]。主治痰气互结,咽中如有物梗塞,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状如炙脔,或中脘痞满不舒,痰盛气急,呕逆恶心,及妇人恶阻等[1]。

4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四七汤 41 处方

半夏五两,茯苓四两,紫苏叶二两,厚朴三两。

42 炮制

上俰咀。

43 功能主治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四七汤主治喜、怒、悲、思、忧、恐、惊之气,结成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气所为也。或中痞满,气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气喘急,或因痰饮中结,呕逆恶心,并宜服之。

44 四七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七片,枣一个,煎至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45 运用

若因思虑过度,阴阳不分,清浊相干,小便白浊,用此药下青州白圆子,最为切当。妇人恶阻,尤宜服之。

46 方解

一名厚朴半夏汤,一名大七气汤。局方有七气汤,用半夏五两,人参、官桂、甘草各一两,生姜煎服,大治七气,并心腹绞痛。然药味太甜,恐未必能止疼顺气。一方治七情所伤,中不快,气不升降,腹肋胀满,用香附子炒半斤,橘红六两,甘草一两,煎服,尤妙。好事者谓其耗气,则不然。盖有是病,服是药也。

47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5 《国医宗旨》卷二方之四七汤 51 组成

紫苏2钱,厚朴3钱(姜汁炒),白茯苓4钱,半夏(姜制)5钱,槟榔(坚实,内白花者)2钱。

52 功能主治

《国医宗旨》卷二方之四七汤主治七情所感,喉间梅核气,心腹痛。

53 四七汤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7片,乌梅1个,水煎,细嚼沉香温服。

6 《普济方》卷三二一引《瑞竹堂方》之四七汤 61 组成

半夏1两(汤泡7次),厚朴5钱(姜制),赤茯苓5钱,紫苏叶2钱,甘草2钱,香附子5钱。

62 功能主治

《普济方》卷三二一引《瑞竹堂方》之四七汤主治妇人女子,小便不顺,甚含 疼痛。

63 四七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分作4服,每服水2盏,加生姜5片,煎至7分,去滓,加琥珀末1钱调服。

7 《百一选方》卷四方之四七汤 71 组成

人参2两,茯苓2两,半夏2两(生),厚朴(姜汁制)3两。

72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73 功能主治

《百一选方》卷四方之四七汤主治七种气。

74 四七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盏半,加生姜7片,大枣1个,煎6分,食前服。

8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方之四七汤 81 四七汤的别名

四七气汤

82 组成

苏叶1钱,半夏1钱,厚朴1钱,赤茯苓1钱,陈皮1钱,枳实1钱,南星1钱,砂仁1钱,神曲1钱,青皮7分,蔻仁6分,槟榔3分,益智仁3分。

83 功能主治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方之四七汤主治梅核气。

84 四七汤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5片,水煎服。

85 附注

四七气汤(《喉科枕秘》)。

9 《治痧要略》方之四七汤 91 组成

桃仁1钱,银花1钱,红花1钱,五灵脂1钱,香附1钱,山楂1钱,木通5分。

92 功能主治

《治痧要略》方之四七汤主治痧因血滞而痛者。

93 四七汤的用法用量

目录 1 拼音 2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温肺汤 21 处方 22 炮制 23 功能主治 24 温肺汤的用法用量 25 备注 26 摘录 3 《兰室秘藏》卷上:温肺汤 31 温肺汤的别名 32 处方 33 制法 34 功能主治 35 温肺汤的用法用量 36 摘录 4 《症因脉治》卷三 41 方名 42 组成 43 主治 44 温肺汤的用法用量 5 《直指》卷八 51 方名 52 温肺汤的别名 53 组成 54 主治 55 温肺汤的用法用量 56 制备方法 6 《杏苑》卷五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温肺汤的用法用量 7 《普济方》卷一五九引《余居士选奇方》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温肺汤的用法用量 8 《杨氏家藏方》卷十九 81 方名 82 组成 83 主治 84 温肺汤的用法用量 9 《鸡峰》卷十一 91 方名 92 组成 93 主治 94 温肺汤的用法用量 95 制备方法 10 《医方类聚》卷一五○引《济生》 101 方名 102 温肺汤的别名 103 组成 104 主治 105 温肺汤的用法用量 106 各家论述 107 附注 11 《局方》卷四(绍兴续添方) 111 方名 112 组成 113 主治 114 温肺汤的用法用量 115 制备方法 12 《普济方》卷一五七引鲍氏方 121 方名 122 组成 123 主治 124 温肺汤的用法用量 13 《普济方》卷一四○引《指南方》 131 方名 132 组成 133 主治 134 温肺汤的用法用量 135 制备方法 14 《圣济总录》卷六十六 141 方名 142 组成 143 功效 144 主治 145 温肺汤的用法用量 146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温肺汤 1 拼音

wēn fèi tāng

2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温肺汤

21 处方

白芍药六两,五味子(去梗炒)、干姜(炮)、肉桂(去粗皮)、半夏(煮熟焙)、陈皮(去白)、杏仁、甘草(炒),各三两;细辛(去芦洗)二两。

22 炮制

上件粗散。

23 功能主治

治肺虚,久客寒饮,发则喘咳,不能坐卧,呕吐痰沫,不思饮食。

24 温肺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三大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以绢洌汁,食后服,两服滓再煎一服。

25 备注

一方去白芍药、细辛二味,可加减用。

26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 《兰室秘藏》卷上:温肺汤

31 温肺汤的别名

温肺散(《景岳全书》卷六十)。

32 处方

丁香06克 防风 炙甘草 葛根 羌活各3克 升麻 黄耆各6克 麻黄(不去节)12克

33 制法

上为粗末。

34 功能主治

治鼻不闻香臭,眼多眵泪。

35 温肺汤的用法用量

用水300毫升,加葱白3根,煎至150毫升,去滓,食后服。

36 摘录

《兰室秘藏》卷上

4 《症因脉治》卷三 41 方名

温肺汤

42 组成

款冬花、生姜、陈皮、百部、苏子、桔梗。

43 主治

肺壅不得卧而有寒者。

44 温肺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5 《直指》卷八 51 方名

温肺汤

52 温肺汤的别名

小温肺汤

53 组成

干姜1两,辣桂1两,甘草(炙)1两,半夏(制)1两,陈皮1两,北五味子1两,杏仁(去皮尖)1两,细辛半两,阿胶(炒)半两。

54 主治

肺虚感冷,咳嗽,呕吐痰沫。

55 温肺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半,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56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6 《杏苑》卷五 61 方名

温肺汤

62 组成

半夏、干姜、细辛、桂枝、麻黄、白芍、甘草、五味子、橘红、杏仁、生姜各等分。

63 主治

肺蓄寒邪,背冷喘嗽,呕吐痰沫。

64 温肺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水煎熟,食远温服。

7 《普济方》卷一五九引《余居士选奇方》 71 方名

温肺汤

72 组成

麻黄(不去节)半两,杏仁(不去尖)半两,甘草(生用)半两,桂枝(微炒,去皮)半两,温姜(炮)半两,五味子1两,细辛(去叶)1两。

73 主治

冒寒咳嗽,清涕自流。

74 温肺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2钱,水1盏半,姜5片,葱白5寸,煎7分,热服。

8 《杨氏家藏方》卷十九 81 方名

温肺汤

82 组成

人参(去芦头)1两,白茯苓(去皮)1两,白术1两,杏仁(汤浸,去皮尖,蛤粉炒)半两,陈橘皮(去白)半两,甘草(炙)半两,五味子半两。

83 主治

小儿当风脱著,挟寒伤冷,内外合邪,客于肺脏,痰嗽气急,睡卧不安。

84 温肺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2钱,用水半盏,煎至3分,去滓放温。乳食后服。

9 《鸡峰》卷十一 91 方名

温肺汤

92 组成

麻黄5两(不去节),杏仁3两,五味子1两,甘草1两半,桂心半两。

93 主治

寒壅相交,痰实咳嗽,咽肿疼痛,鼻塞头昏,肢体烦痛,胸膈痞闷。肺寒咳嗽,声重多涕。

94 温肺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白汤调下,不拘时候。

9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10 《医方类聚》卷一五○引《济生》 101 方名

温肺汤

102 温肺汤的别名

小温肺汤

103 组成

人参1两,钟乳粉1两,制半夏(汤泡7次)1两,桂心(不见火)1两,橘红1两,干姜(炮)1两,木香(不见火)半两,甘草(炙)半两。

104 主治

肺劳虚寒,心腹冷气,胸胁逆满,气从胸达背窜痛,饮食即吐,虚乏不足。虚寒哮嗽,呕逆便溏,脉细者。

105 温肺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4钱,水1盏半,姜5片,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06 各家论述

《医略六书》:肺胃两虚,寒痰内滞而哮发,呕逆大便溏泄,是虚寒从下上也。人参扶元气补肺,干姜温胃气散寒,肉桂暖血温肺,钟乳温肺镇逆,半夏燥湿化痰,橘红利气除痰,木香调中气以和肺胃也。俾寒散气充,则肺胃不虚,何虑哮病不除,呕泄不退乎,此温肺调胃之剂,为虚寒哮病之专方。

107 附注

小温肺汤(《杏苑》卷五)。

11 《局方》卷四(绍兴续添方) 111 方名

温肺汤

112 组成

白芍药6两,五味子(去梗,炒)3两,干姜(炮)3两,肉桂(去粗皮)3两,半夏(煮熟,焙)3两,陈皮(去白)3两,杏仁3两,甘草(炒)3两,细辛(去芦,洗)2两。

113 主治

肺虚,久客寒饮,发则喘咳,不能坐卧,呕吐痰沫,不思饮食。

114 温肺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大钱,水1盏半,煎至8分,以绢滤取汁。食后服。2服滓再煎1服。

115 制备方法

上锉粗散。

12 《普济方》卷一五七引鲍氏方 121 方名

温肺汤

122 组成

阿胶半两(炙),生姜10片,乌梅2个,甘草1寸,紫苏半两,杏仁7个,粟壳1个(净),大半夏3个,五味子15粒。

123 主治

嗽。

124 温肺汤的用法用量

上以水1大盏,煎6分。任意服,卧时尤佳。

13 《普济方》卷一四○引《指南方》 131 方名

温肺汤

132 组成

五味子1两,细辛(去苗)1两,半夏(汤洗7次)1两,甘草1两,干姜1两。

133 主治

感寒多汗。

134 温肺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水2盏,枣1枚(劈破),同煎1盏,去滓温服。

13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4 《圣济总录》卷六十六 141 方名

温肺汤

142 组成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黄)半两,桂(去粗皮)半两,麻黄(去根节)半两,糯米3合,甘草(炙,锉)1分。

143 功效

温肺气,止喘嗽。

144 主治

寒冷伤肺,喘咳声嘶者。

145 温肺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用水3盏,煎取1盏,滤去滓。用鸡子白1枚和药温服。

146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分作5服。

古籍中的温肺汤 《医述》:[卷十·杂证汇参]咳嗽

积和中,房劳补下。○至于上焦虚寒呕吐涎沫者,用温肺汤。上、中二焦俱虚者,用加味理中汤。三焦俱虚者,

《张氏医通》:[卷十六祖方]局方七气汤

。橘红一钱。当归、前胡、浓朴各五分。大枣一枚。温肺汤治肺胃虚寒。咳嗽呕逆。大便不实。七气汤加橘红、

《张氏医通》:[卷十三·专方]咳嗽门

郁门)四乌骨一芦茹丸(虚损门)百劳丸(虚损门)温肺汤(七气汤下)半夏温肺汤(七气汤下)参苏温肺汤(

《医述》:[卷十六·方药备考方论]杂证方论

倘更以苦寒下气伤胃,其人尚有生理乎?(喻嘉言)温肺汤温肺汤,金浮水升也。细辛、五味、肉桂,皆所以温

《普济方》:[卷二十六肺脏门]肺虚(附论)

  ​ 牛黄清心丸是乐氏同仁十大名药之一,是乐氏同仁188年御药供奉的主要药品。这是一方名贵的中药,过去也只有宫廷和达官显贵才能享用正宗乐氏同仁牛黄清心丸。2014年乐氏同仁第十四代传人乐觉心先生携496首乐氏同仁老药铺秘方回归祖国大陆,其中乐氏牛黄清心丸方就包含在内。这就使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服用乐氏同仁老药铺秘方炮制的手工药乐氏牛黄清心丸。 

    那么牛黄清心丸究竟是一方什么名贵的中药?又是产生在什么时代?这药又有什么功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从各方面搜集的资料中了解一下乐氏牛黄清心丸。

    牛黄清心丸又称局方牛黄清心丸,是传统古方,源自东汉医圣张仲景先生所著《金匮要略》中的“薯蓣丸”,后经宋代名医加减化裁,反复试验有效后,收入宋代医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的“牛黄清心圆”,是历久不衰的效验名方,后在清代收入太医院列为宫廷御供秘方。此方从宋代起用,已有930年的使用历史。 牛黄清心丸的主要成份:牛黄、黄芩、川芎、当归、山药、甘草等。 整体药性为寒性。 功能主治:清心化痰,镇静祛风。用于痰热上扰引起的胸中郁热,惊悸虚烦,头晕目眩,中风不语,口眼斜,半身不遂,言语不清,神志昏迷,痰涎壅盛等症。急火攻心导致的头晕目眩,神志不清。

    我们从牛黄清心丸组方来看,分君药、臣药、佐药和使药。 全方配伍,具有清心开窍、豁痰定惊、息风通络、扶正安神之效。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眩晕、神经衰弱、中风先兆、脑血栓后遗症、高血压、精神萎靡等症。

    我们看看牛黄清心丸之功效与用法:

    根据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之“牛黄清心圆”记载:主治诸风缓纵不遂,语言謇涩,心神恍惚,怔忡健忘,头目眩冒,胸中烦郁,痰涎壅塞,精神昏愦,及心气不足,惊悸悲忧,虚烦少眠,喜怒无时,或发狂癫,神情烦乱。小儿五痫天吊,急慢惊风,潮热发搐,头目仰视,或发痘疹,郁结不出,惊过昏迷,一切怪病。

    1、 可以用于以下病症:

牛黄清心丸适用于风痰阻窍所致的中风病,临床表现为瘫痪、神志模糊、语言不清、痰涎壅盛、口舌歪斜、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2、心脑功能改善

  牛黄清心丸具有镇静、降血压、解热、耐缺氧、抗血栓、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其中,山药可以降低胆固醇,扩张血管;人参主要成分人参皂苷可以明显改善神经系统兴奋性,还具有增强机体抗疲劳等作用;麝香既能增强中枢对缺氧的耐受力,还可以扩张冠脉,缓解心绞痛;牛黄有镇静、抗惊厥、降压、保肝利胆的作用;川芎可以明显地扩张冠脉,还有抗血栓的作用;羚羊角可镇静、催眠、抗惊厥及适度降压。总之,牛黄清心丸中多味药物对心脑功能有明显的良性改善作用。

    3、小儿惊风

    小儿惊风属痰热上壅,热极生风,肝风扰动。症见发热,神呆,喉间痰鸣,呼吸气粗。

    4、心烦不宁

    牛黄清心丸入心经,心烦是心经有火的症状。很多中老年人家里常备牛黄清心丸,觉得心里烦时就吃一丸,中医认为以“心里烦”就吃这药的指标是有根据的,也是比较靠谱的。

牛黄清心丸

    我们了解一下牛黄清心丸的其他应用:

    1、神经性头痛

    头痛性质不明,或持续性疼痛,或阵发性疼痛,或刺痛,或钝痛。多由气血失养,或无形痰热上扰元神之府所致。可在治疗头痛的方药中配合应用牛黄清心丸,往往能收到良好效果。

    2、头晕

  中医认为:头晕一般是由痰热壅盛,或痰火扰心,清窍失养所致;还有就是高血压所致。头目眩晕,重则天旋地转,或有耳鸣、干哕呕吐、记忆力减退、失眠。可配合调理应用牛黄清心丸,每次1丸,每日3次。高血压眩晕患者本虚标实、阴血不足、肝热上扰,以牛黄清心丸清心养血、益气健脾、平肝潜阳,达到镇静、解热、耐劳、稳定血压作用。

    3、发热

    外感或内伤患者,出现发热身痛、咳嗽、咳痰、咽喉疼痛,可配合应用牛黄清心丸。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牛黄清心丸属于寒性药,特别适应于有热证的患者。

    4、口腔溃疡

    患者口腔内出现溃疡,大小不等,有时呈片状,接触食物、饮水时疼痛,夜晚影响睡眠,常反复发作。可用牛黄清心丸,每次2丸,每日3次。

  5、慢性咽炎

  患者痰性粘滞,咽部疼痛,口干口苦,有痰,吐之不尽,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可用牛黄清心丸配合利咽药物口服。

  6、脱发

    脱发可见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一般无自觉症状,常无意中发现,多由情志刺激、血亏、血热、瘀滞等因素引起。情绪激动,五志化火,加之常欲饮酒、宿热内蕴、心绪烦扰、血热生风,风动则发落。发为血之余,而心主血脉,用牛黄清心丸清心安神,养血熄风,以达到心火降、气血通,血活风灭,阴血滋生,发根濡养,脱发即止的功效。

    7、风疹

    此证多由热极生风,风入血分所致。“风者善行而数变”,此病虽然发生在肌表,但实与内脏有密切的关联。牛黄清心丸清心泻火、养血熄风,火邪退,阴液复,血流畅,疹块消,痒自灭。对曾服用扑尔敏、息斯敏、静注葡萄糖酸钙等抗过敏药物,并同服中成药“防风通圣丸”无效者也有效。

    8、癫痫

    痫症病理以痰为主,兼有气、火、风三者偏盛。患者属于阳升风动、痰蒙清窍、横窜经络。用牛黄清心丸镇惊安神、化痰熄风、豁痰开窍、气通血畅、神明清醒,痫症则愈。

    牛黄清心丸的一般服用方法:口服,每次1丸,病重者2丸;每日2次。若喉中痰鸣,可用竹沥水送下。因含有麝香,孕妇慎用或遵医嘱。

      我们从以上知道了牛黄清心丸的药用,接下来,我们来谈谈牛黄清心丸不为人知的养生妙用:

      现在社会中,按部就班规律的生活是健康之道,不健康生活方式会滋生痰火隐患的亚健康人群。未雨绸缪,我们可以日常备些牛黄清心丸养生调理我们的身体是必须的。牛黄清心丸用于亚健康群体养生保健调养,通常适用于以下这些症状:

    1、 五志过极  五志过极是指喜、怒、忧、思、恐五种情志,活动过度。生活、工作、人际带来的各种压力,容易化火,煎熬身心,化生痰热。比如:  慢性疲劳综合征等各种亚健康。  这是职场常见病。症状较多,常见周身疲劳、失眠、头痛、情绪低落、肌肉关节酸痛、记忆力减退等,辨证多心理压力过大导致的烦躁、失眠。  心火旺盛扰心,日久则耗散心气,导致虚实错杂,症见烦躁、失眠,属于五志过极化火,脾胃失常化痰所致。

    2、 饮食不节  不规律,喜食辛辣肥厚之品,日久积滞,生痰化热。

    3、 起居失常  久坐、熬夜、缺乏运动,饮食代谢不畅、气血瘀滞,易生痰化热。

    4、 吸烟喝酒  烟酒皆为湿热之品,熏蒸肺胃,生痰藏痰。

    5、体内有痰热、痰火时服用。痰热、痰火的症状如下:

    1)口苦、口干、口臭等

    2)舌象:舌红,有点刺;或舌苔厚,黄腻;或舌苔黄、干裂

    3) 二便:小便量少,色黄;大便干燥,便秘

    4)精神:烦躁易怒,易疲劳

    5)面色:面部油腻,容易滋生粉刺痤疮

    那么,运用牛黄清心丸养生调养,应该在什么时候什么季节使用合适呢?1)夏季养心  夏天最容易上“心火”,而牛黄清心丸最适合夏天降心火。烈日盛夏,五行属火,五脏应心,若素体有痰热,易合时令而加重,因此夏季养生可常服牛黄清心丸,清心化痰。尤其小暑之后,伏阴滋长,雨水充沛,暑热蒸腾,湿热难耐,更宜常服牛黄清心丸,健脾燥湿,清热化痰,达到天人合一,顺时养生。2)冬季排毒  冬季五行属水,五脏应肾,肾主藏精,故冬令进补多为肥甘厚味,易滋生痰湿,加之冬季运动偏少,因此适合选择牛黄清心丸,清热祛痰,调养气血,进补之余,保持身强体健。

    虽然牛黄清心丸重可治病,轻可养生,是防治结合的名方验方,属名贵药。但是药再好也不能长期使用,这与其处方中含有朱砂、雄黄等成分不无关系。因此在使用时应注意掌握药的用量和服用时间,且不可过量服用。而且,牛黄清心丸只适用于中风阳闭症或后遗症,而不能适用所有类型的中风患者。此外,有些特殊患者要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牛黄清心丸,如出现有什么不适症状,应立即停药观察,并咨询专业医师。

    乐氏同仁老药铺中医馆有专业的中医师和养生保健专家团队,他们会给您制定合适的疗程并亲自指导您安全用药。

附录:摘抄几种牛黄清心丸古方参考

别名:

大牛黄清心丸、牛黄丸

组成:

白芍药1两半,麦门冬(去心)1两半,黄芩1两半,当归(去苗)1两半,防风(去苗)1两半,白术1两半,柴胡1两2钱半,桔梗1两2钱半,芎藭1两2钱半,白茯苓(去皮)1两2钱半,杏仁(去皮尖双仁,麸炒黄,别研)1两2钱半,神曲(研)2两半,蒲黄(炒)2两半,人参(去芦)2两半,羚羊角(末)1两,麝香(研)1两,龙脑(研)1两,肉桂(去粗皮)1两7钱半,大豆黄卷(碎,炒)1两7钱半,阿胶(碎,炒)1两7钱半,白蔹7钱半,干姜(炮)7钱半,牛黄(研)1两2钱,犀角(末)2两,雄黄(研,飞)8钱,干山药7两,甘草(锉,炒)5两,金箔1200箔(400箔为衣),大枣100枚(蒸熟,去皮核,研成膏)。

主治:

诸风缓纵不随,语言蹇涩,心怔健忘,恍惚去来,头目眩冒,胸中烦郁,痰涎壅塞,精神昏愦。又治心气不足,神志不定,惊恐怕怖,悲忧惨戚,虚烦少睡,喜怒无时,或发狂颠,神情昏乱。小儿五痫天吊,急慢惊风,潮热发搐,头目仰视,或发痘疹,郁结不出,惊过昏迷,一切怪病。

用法用量:

每服1丸,温水化下,食后服;小儿惊痫,酌量多少,竹叶汤温温化下。

制备方法:

上除枣、杏仁、金箔、2角末及牛黄、雄黄、龙脑、麝香4味外,共为细末,入余药和匀,用炼蜜与枣膏为丸,每两作10丸,金箔为衣。

附注:

大牛黄清心丸(《医统》卷八十八)。牛黄丸(《医便》卷五)。《续医说》:《和剂局方》皆名医所集,可谓精矣,其间差舛者亦有之,且如牛黄清心丸一方,用药29味,药性寒热交错,殊不可晓。昔见老医云,此方止是黄芩、麝香、龙脑、羚羊角、牛黄、犀角、雄黄、蒲黄、金箔9味而已,自千山药以后21味乃《局方》补虚门中山芋丸,当时不知何故,误作一方。以上载周密《癸辛杂志》,余始得此说,甚未以为然,及考诸方书,果信二方之合而为一也。

组成:

牛黄3钱,羚羊角(勿经火,镑为末)3钱,茯苓3钱,白术(生用)3钱,桂心3钱,当归3钱,甘草3钱,麝香2钱,雄黄(炼,水飞净)2钱,龙胆钱半,人参5钱,犀角5钱。

主治:

初中风,痰涎壅盛,昏愦不省,语言蹇涩,瘈疭不遂,一切痰气闭塞证。

用法用量:

临用开化,沸汤、姜汤任下。

制备方法:

上药各取净末配匀,蜜和成剂,分作50丸,金箔为衣,待干蜡护。

各家论述:

《医略六书》:气虚痰热,热盛生风,故关窍闭塞,神昏不语焉。牛黄凉心豁痰,茯神安神渗湿,雄黄坠痰燥湿,白术健中燥湿,犀角、羚羊角清逆上之痰火,人参、当归益既伤之气血,麝香开窍,龙脑通关,甘草缓中泻火,少佐桂心,为寒因热用之向导,蜜丸甘润,金衣坠热,蜡护以完其气味也,沸汤化之以补中,姜汤下之以豁痰,务使气血调而脉自敛、痰火降而风自熄,神自清矣。原方品味冗杂故节之。

附注:

本方即《局方》“牛黄清心丸”裁定。原方尚有防风、黄芩、麦门冬、白芍、柴胡、桔梗、杏仁、芎藭、阿胶、大豆黄卷、蒲黄、神曲、干姜、薯芋、大枣一十六味,因太冗杂,故去之。

组成:

西牛黄3钱,犀角尖(锉末)5钱,羚羊角(锉末)2钱5分,茯神3钱5分,当归身(酒洗,焙干)3钱7分5厘,川芎3钱5分,白芍(酒润,炒黄)3钱7分5厘,阿胶(蛤粉炒珠)4钱3分7厘,真神曲(炒)2钱5分,甘草(生用)1两2钱7分,柴胡3钱2分,防风3钱7分5厘,桔梗3钱2分,杏仁(去皮尖)3钱2分,黄芩3钱7分5厘,黄连4钱3分7厘,蒲黄3钱1分5厘,白蔹1钱9分,干姜1钱9分,肉桂4钱3分8厘,冰片2钱5分,麝香2钱5分,雄黄2钱,黑枣25枚(去皮核)。

主治:

中风后气虚,事冗心劳,诸火内亢,风痰壅塞,神昏气乱,眩晕肢麻。

用法用量:

每服1丸,临睡灯心汤化下。

扁蓄的作用?

扁蓄,中药名。最早出自《神农本草经》。为蓼科植物扁蓄Polygonum aviculare L的干燥地上部分。夏季叶茂盛时采收,除去根和杂质,晒干。...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