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是谁?
徐霞客是哪里人?
徐霞客是中国著名的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探险家。先后游历了今天衡阳市所辖的衡东、衡山、南岳、衡阳、衡南、常宁、祁东、耒阳等县,三次入衡州州府。他饱览了衡州的秀丽山水和人文景观,留下了一篇一万五千多字的游记,描写了衡州的秀美山川和风土人情。那么徐霞客是怎么死的呢?让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吧!
徐霞客他最后一次旅行是在1636年,当时他51岁。这一次主要是前往中国的西南地区,到达中缅边境的腾越,并于1640年回到家乡。他回到家乡后不久就生病了,并于1641年去世。临死前,他还紧紧地抱着那两块从调查中带回来的石头。
徐霞客的六个故事
故事一
1986年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县一个书香世家。爷爷奶奶都是仕途中间人,只是在徐霞客父亲世代。因为他们厌恶官场,虽然学识渊博,却发誓不再做官,每天只以观光为乐。据说有一次,两个官员来到这里,想和他交朋友。听了这话以后,夏父亲从后门溜出去,悄悄地穿过竹林,乘船游览太湖。俗话说,身教胜于言传。徐霞客从小暴露,对枯燥的八股文也很反感。每天,他只是偷偷带着他的父亲把他们的书送到私立学校去读。那些地理游记,名人美国的趣闻和当地的趣闻对他很有吸引力,有时他会忘记去上课,并能我忍不住笑出声来。所以经常被老师训斥,还向父亲汇报自己的劣迹,要求父亲严加管束。谁知,父亲知道了,却喜出望外,亲自给儿子介绍了几本书。一来二去,徐霞客的学业自然荒废,他的考试也在孙山。这一来,那些经常赞美小霞的聪明,指望他的亲戚和朋友在成为第一号能我不禁感到抱歉。夏然而,他的父亲笑着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怎么能舍不得呢?与他的父亲的支持,侠客甚至把自己的名利抛到九霄云外,一心只想着穿越九州,登上五岳。
故事2
十九岁时,他的父亲去世了。他想出去游览名山大川,但是按照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父母在,他没有不要走远。徐霞客没他不打算马上旅行,因为他母亲在大厅里。他的母亲是一个有文化和明智的女人,她鼓励她的儿子说,作为一个男人,男人应该以一切为目标。去旅行吧!去天地舒展心胸,拓宽知识面。我怎么能呆在家里,什么都不做,因为我在这里,就像围栏里的鸡和拴在轴上的小马?徐霞客听了,非常激动,决心远游。在他离开之前,他穿着他母亲为他戴上旅行的皇冠,扛起简单的行李,离开了家乡。今年,他22岁。从那时起,直到他五十六岁去世,他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旅行和考察上。徐霞客足迹遍布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_广西、贵州、云南等16个省份。没有任何政府支持。东至浙江普陀山,西至云南腾冲,南至广西南宁,北至河北蓟县盘山,覆盖大半个中国。什么更多,在30多年旅行和考察,他主要是徒步,很少骑马和坐船,经常自己扛行李。他去过的地方大多是荒凉的穷乡僻壤,或者是人烟稀少的边疆地区。他不避风雨,不畏虎狼,与长风为伴,与云为伴,以野果充饥,以清泉解渴。他几次遇到生命危险,他冒着生命危险,尝尽了旅途的艰辛。
故事三
1637年正月的一天,徐霞客来到湖南茶陵以西的一个小镇。在客栈吃晚饭时,他问店主:“兄弟,你知道怎么去马耶洞吗?”?店主一听到这个词马耶洞穴,他的脸色突然大变,他慌慌张张地回答,唐别提马耶洞穴了,每年都有妖精在里面恶作剧,还有两个学者没有他们不听劝告,所以他们进去了,再也没有出来!
徐霞客听了掌柜的话,却是游乐大增。终于,我盼到了天亮,立即按照打听的路线直奔马耶洞。当我到达洞口时,我环顾四周,我看到了高耸的山峰和崎岖的岩石。在松柏的掩映下,麻叶洞隐约可见。多么险恶的地方!他抓紧时间,慢慢点燃手中的火把,钻入黑洞。这个洞太窄了,只能容一个人通过。洞内冷气袭人,阴森恐怖。不时有水珠突然滴在脖子上,令人毛骨悚然。我不我不知道走了多长时间,但突然边上出现了一丝亮光。徐霞客忙绕了过去,立刻被眼前的奇异景象惊呆了:在他头顶的巨石上,裂开了一条缝,阳光透过缝照进来,使山洞看起来像是仙境。朦朦胧胧,但见洞顶垂下的石柱,从地下生出的石笋,形态各异,变化多端,令人目不暇接。徐霞客心里明白,这是流水侵蚀岩石,溶解在水中的石膏逐渐凝结而成的。这是他第一次看到如此奇特的景观,他感到庆幸自己没有不要听主人的话,否则他会恨它一辈子的。
故事四
当徐霞客夏侯_的三个仆人爬上了雁荡山,这是他探险的第五个年头。五年来,他白天跋山涉水。不管晚上多累,他总是在昏暗的灯光下坚持写游记,从不停歇。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他最后一次来访。
夏天山里的气候说变就变。刚才还是晴天,转瞬间就下起了倾盆大雨。徐霞客等人立刻被淋了个落汤鸡。他们在雨中沿着泥泞的山路行走。来到雁荡山,正是雨过天晴,彩虹高悬。被大雨冲刷过的群山更加雄伟美丽。徐霞客被迷人的山景深深地陶醉了,不知不觉地漫步到了大小龙。瀑布像两只从天而降的白色麻雀,一头扎进深潭,卷起千堆积雪,轰鸣声响彻山谷。据地方志记载,大小龙族的水源是山顶的当湖,但不知事实是否如此?徐霞客边看边想,决定亲自爬上山顶一探究竟。
第二天黎明,他从西边开始攀登。山脊又陡又陡,无路可走。况且藤蔓缠绕着树枝和荆棘,经常会让人血流如注。当他手脚并用爬上一个悬崖时,他发现没有地方可以站在上面。往下看,下面的峰顶上有一个小平台。他只好用绳子把山顶的石头绑好,爬了下来,才发现绳子被岩石磨断了。幸好他的脚离平台很近,否则他会掉进万丈深渊,粉身碎骨。夜晚,月光如水,照在浑身酸痛的徐霞客身上。想起白天的经历,他真的有点害怕。然而,对于生死,他早已置之不理。只要你能检验结果,你就会感到满足。
二十年后,徐霞客重游雁荡山。这一次,他在和尚的指引下,从东边翻山越岭,走遍了所有的山峰,终于找到了甜草莓苗天宝123,去了当湖。但他发现,湖中流出的两条溪水与大小龙无关,地方志中记载的是谬误。
故事五
一个雨后阳光明媚的夜晚,乘客们停泊在响水的一艘客船上。下了好几天的雨,他们看到了明月,看着月光下的山形水,精神顿觉爽朗。正当乘客们玩得尽兴准备睡觉的时候,突然传来一声杀人的叫声,还有一声
这个潜水员,五十岁左右,身材修长,看上去精力充沛,动作敏捷。他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徐霞客在旅行和考察中,三次遭遇劫匪,四次被剥夺食物。上述抢劫湘江,跳水脱险,第四次发生在公元1636年,他51岁。此行,他计划走访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旅行不久,他在湘江遇到了一个强盗。他的一个同伴受伤,行李和旅费被洗劫一空,他自己也差点丧命。当时有人劝他最好回老家,并帮他付回老家的路费,但他坚定地说我我带着铲子来了,哪里能我不埋葬我的骨头吗?徐霞客继续顽强地向前走着。没饭吃的时候,他就用随身带的丝巾换一些竹筒米;没有路费的时候,他就用自己的衣服袜子裤子换点钱。他克服了许多困难,最终达到了目的。
故事六
被誉为人间仙境的黄山非常荣幸。在明朝万历年间的1616年和1618年,这位来自五岳的伟大旅行家,不考虑距离,按照我一生不变的习惯,两次游览黄山,他用他深邃的眼光和美妙的花之笔,尽力描绘黄山的美景。游遍名山大川,成就了海内外徽薄的黄山。黄山,天下无山,观完了!评价。后人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山。
1 徐霞客传 原文
在江阴市马镇南 岐村徐霞客故居与“晴山堂石刻”之间的一条长长碑廊内,墙壁上砌嵌着130余块多为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及“附编”中的名段佳句碑刻。
碑廊南端有两块碑刻颇受游人关注,常常有人驻足观赏。这倒不是因为碑刻书艺、刻工高超,独具神韵之故,而是碑文内容的吸引。
如:“霞客先生游览诸记,此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不当令泯灭不传”;“徐霞客千古奇人,《游记》乃千古奇书”。那是出自东南文坛盟主、官至礼部右侍郎钱谦益,当年为谋求梓印《徐霞客游记》而写给两位友人书函中的文字。
正是这两段文字,充分展示了钱谦益与徐霞客之间的真挚情谊。慕名拜访钱谦益可以说是最早客观而准确评价徐霞客及其著作的一位著名学人,并且首先将徐霞客推崇为“千古奇人”,把《游记》视作“千古奇书。”
出身于常熟名门富室、颇负盛名的钱谦益。
2 请给我徐霞客游记的全文
游天台山日记 天台山,在今浙江天台县北,有华顶、赤城、琼台、桃源、寒岩等名景,其中以石梁飞瀑最为著名。
该记先略叙一路风光美景,再着重记叙登华顶峰,观断桥、珠帘瀑布,对华顶峰景色以及草木异状亦有一定描绘,而对断桥、珠帘之水的描写则尤为细致,对水石交映、潭深水急之势颇有重笔。对明岩石洞之阔大、洞外石壁高耸之奇也写得气势非凡。
其后对寒岩、鸣玉涧、琼台等各景也一一描绘。此为徐霞客初游天台山时所记,时间是公元1613年,在公元1632年他又再次游览并另作一记。
该记基本上反映了天台山的全貌,其语言清新朴素,精练准确,从此篇我们可以看出徐霞客游记的基本风格。癸丑(公元1613年)之三月晦每月最末一天为晦 自宁海出西门。
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三十里,至梁隍山。
闻此於菟即老虎夹道,月伤数十人,遂止宿。四月初一日 早雨。
行十五里,路有岐,马首西向台山,天色渐霁。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
自奉化来,虽越岭数重,皆循山麓;至此迂回临陟,俱在山脊。而雨后新霁晴,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映发,今人攀历忘苦。
又十五里,饭于筋竹庵。山顶随处种麦。
从筋竹岭南行,则向国清大路。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言此抵石梁,山险路长,行李不便,不若以轻装往,而重担向国清相待。
余然同意之,令担夫随云峰往国清,余与莲舟上人上人:对僧人的尊称就石梁道。行五里,过筋竹岭。
岭旁多短松,老干屈曲,根叶苍秀,俱吾阊门盆中物也。又三十余里,抵弥陀庵。
上下高岭,深山荒寂,恐藏虎,故草木俱焚去。泉轰风动,路绝旅人。
庵在万山坳低洼处中,路荒且长,适当其半,可饭可宿。初二日 饭后,雨始止。
遂越潦积水攀岭,溪石渐幽,二十里,暮抵天封寺。卧念晨上峰顶,以朗霁为缘,盖连日晚霁,并无晓晴。
及五更梦中,闻明星满天,喜不成寐。初三日 晨起,果日光烨烨原指火燃极旺,此指日炽,决策向顶。
上数里,至华顶庵;又三里,将近顶,为太白堂,俱无可观。闻堂左下有黄经洞,乃从小径。
二里,俯见一突石,颇觉秀蔚。至则一发僧结庵于前,恐风自洞来、以石甃塞堆砌填塞其门,大为叹惋。
复上至太白,循路登绝顶。荒草靡靡,山高风冽,草上结霜高寸许,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树,玲珑弥望。
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限制耳。仍下华顶庵,过池边小桥,越三岭。
溪回山合,木石森丽,一转一奇,殊慊qiè满足所望。二十里,过上方广,至石梁,礼佛昙花亭,不暇细观飞瀑。
下至下方广,仰视石梁飞瀑,忽在天际。闻断桥、珠帘尤胜,僧言饭后行犹及往返,遂由仙筏桥向山后。
越一岭,沿涧八九里,水瀑从石门泻下,旋转三曲。上层为断桥,两石斜合,水碎迸石间,汇转入潭;中层两石对峙如门,水为门束,势甚怒;下层潭口颇阔,泻处如阈yù门坎,水从坳中斜下。
三级俱高数丈,各级神奇,但循级而下,宛转处为曲所遮,不能一望尽收,又里许,为珠帘水,水倾下处甚平阔,其势散缓,滔滔汩汩。余赤足跳草莽中,揉木缘崖意指攀住树枝爬上高岩,莲舟不能从。
暝色夜色四下,始返。停足仙筏桥,观石梁卧虹,飞瀑喷雪,几不欲卧。
初四日 天山一碧如黛。不暇晨餐,即循仙筏上昙花亭,石梁即在亭外。
梁阔尺余,长三丈,架两山坳间。两飞瀑从亭左来,至桥乃合以下坠,雷轰河颓kùi原意为垮塌,此处指河水奔流迅猛,百丈不止。
余从梁上行,下瞰深潭,毛骨俱悚。梁尽,即为大石所隔,不能达前山,乃还。
过昙花,入上方广寺。循寺前溪,复至隔山大石上,坐观石梁。
为下寺僧促饭,乃去。饭后,十五里,抵万年寺,登藏经阁。
阁两重,有南北经两藏。寺前后多古杉,悉三人围,鹤巢于上,传声嘹呖声音响亮而清远,亦山中一清响也。
是日,余欲向桐柏宫,觅琼台、双阙,路多迷津,遂谋向国清。国清去万年四十里,中过龙王堂。
每下一岭,余谓已在平地,及下数重,势犹未止,始悟华顶之高,去天非远!日暮,入国清,与云峰相见,如遇故知,与商探奇次第。云峰言:“名胜无如两岩,虽远,可以骑行。
先两岩而后步至桃源,抵桐柏,则翠城、赤城,可一览收矣。” 初五日 有雨色,不顾,取寒、明两岩道,由寺向西门觅骑。
骑至,雨亦至。五十里至步头,雨止,骑去。
二里,入山,峰索水映,木秀石奇,意甚乐之。一溪从东阳来,势甚急,大若曹娥。
四顾无筏,负奴背而涉。深过于膝,移渡一涧,几一时。
三里,至明岩。明岩为寒山、拾得隐身地,两山回曲,《志》所谓八寸关也。
入关,则四周峭壁如城。最后,洞深数丈,广容数百人。
洞外,左有两岩,皆在半壁;右有石笋突耸,上齐石壁,相去一线,青松紫蕊,翁苁wēngcōng草木茂盛于上,恰与左岩相对,可称奇绝。出八寸关,复上一岩,亦左向。
来时仰望如一隙,及登其上,明敞容数百人。岩中一井。
曰仙人井,浅而不可竭。岩外一特石,高数丈,上岐立如两人,僧指为寒山、拾得云。
入寺。饭后云阴溃散,新月在天,人在回岩顶上,对之清光溢壁。
初六日 凌晨出寺,六七里至寒岩。石壁直上如劈,仰视空中,洞穴甚多。
岩半有一洞,阔八十步,深百余步,平。
3 翻译一下 徐霞客游记 游黄山日记 古文翻译从路旁一条岔路往东上去,是以前所未到的地方,于是向前直上行进,几乎要挨到天都峰的一侧。又向北而上,在石缝中行走,石峰一片一片的拔地而起。路就宛曲流转在石峰之间:道路堵塞了,就凿开它;陡峭的地方,就凿成台阶往上爬;路断开了,就架起木板通过;上下落差比较大的地方,就架起绳梯接起来再爬上去。不时往下看,峻峭的山谷让人只觉得阴森森的,枫树和松树相间而生,五彩斑斓,互相交错,灿烂得如图画锦绣。于是感慨黄山当是我一生所能见到的奇观之一,然而更有天都峰这样的奇观,我未前去一探,实在是美中不足,让人心生遗憾啊!
回眸间随从们都因为碍于险阻落在后面,我也停下来不再往上爬;我没注意他们是因为这一路的风景不觉着诱惑我独自向上攀登。已经到达一座峰头,只见一间寺庙屹立其上,仿佛就要腾空飞起,这是文殊院,也是我从前没有到达的地方。站在这座峰头,左边是天都峰,右边是莲花峰,背靠着从玉屏峰吹来的山风,仿佛天都和莲花两座山峰秀丽的景色都可以用手去拥抱。往四周眺望,各种各样奇秀的山峰错落排列,山谷纵横交错,简直就是黄山最壮观的地方。不是我第二次到黄山来,怎么知道黄山之奇竟达到这种境界!
正巧遇到一位游行的僧人澄源,更加兴致勃勃。过了中午,随从仆人们也赶到了。一行人站在寺庙前,指点品评着天都、莲花两峰。寺庙的僧人说道:“天都峰虽然很近,但毕竟险峻无路;最好在近处观望着天都峰,明天一早去攀登莲花峰。”我没听从,决意要到天都峰一游。
带领着澄源和尚和仆役们仍向着崎岖的山路进发。到了天都峰的一侧,我们沿着流石逶迤盘旋而上,抓着野草荆棘,见有石块堆成的路,就踏着石块往上走,见有石崖斜侧可攀,就顺着崖壁攀援。每当到了手脚没处搁的地方,澄源和尚必先攀上去,再拉我们上去。心中想着上去都这么难,下来怎么办呢?然而坚定了决心就不再往回走。
经历数次凶险,最终到达了天都峰的峰顶。山顶上只有一块石头有数十丈高,澄源观望了一下,见其侧边有台阶,于是协同我往上登临。从山上往下看,诸峰无不伏在天都峰下面,唯独莲花峰能和它齐平。时逢浓雾一会生出,一会消止,一阵雾来,对面都难以看清。眺望莲花峰等山峰,多半隐没在雾中。独自登上天都峰,我往前走,雾则跑到身后,我往右行几步,雾则从左边生出。峰顶上松树也有弯曲挺拔,纵生横卧的,千姿百态;柏树虽然很大,但无不平贴生于石头上,就好像苔藓一样。山高风自然就大,雾气飘忽,往来不定。往下张望诸峰,云雾中,时而惊现为绿色尖而高的山,时而被吞没为银色的海洋。再往山下看,则日光闪耀,别有一番天地。
注:徐霞客这天应该已经做好了攀登天都峰的准备的。先在石缝间走过一段山路,继而到达一个中转站(不知叫什么峰,只知上面有座寺院叫文殊院),休息了一会儿下午又接着进发。
这篇文章写得跌宕起伏,可谓一路艰险,一路风景。作者的衬托手法是非常高超的,他先写在石罅间行进的艰难,这就为后文攀登天都峰“攀草牵棘”、“手足无可着处”的艰险作了衬托;又用寺院僧人的规劝来衬托路途的艰险,进一步衬托诗人攀登天都峰的决心。作者为何要不畏艰险,下定决心攀登呢?这是因为天都峰景色的奇丽,而作者最后登临天都峰顶,看见云雾变化,松柏奇姿,仿佛也是对作者的一种回报。
4 文言文徐霞客游记中的溯江纪源的译文译文长江、黄河是南北的两条主干河流,是因为它们单独通到大海我们县正当大江入海的要冲之地,县因长江而得名,也因为到了这里长江的水势浩大而且将要到头了生长在这个地方的人,望着浩渺的水流击桨,知道它大不知道它远;溯流穷源,知道它远的人,也只以为发源于岷山而已我最初考证典籍的记载,见黄河自积石山流入中原追溯它的源头的人,前有博望侯乘木筏,后有都实佩带金虎符他们的说法不一致,都说是在昆仑山的北面,估计那地方,距岷山西北一万多里,为何长江的源头短而黄河的源头长呢?莫非黄河的大处更比长江大一倍吗?等到越过淮河涉过汴河,然后才看到黄河的水流如同衣带,水面宽处不到长江的三分之一,难道长江这样大,它所流入的水流,赶不上黄河吗?到往北经过了三秦地区,南边穷尽了五岭,向西到了石门关、金沙江,然后了解到中国流入黄河的水流是五个省,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南直隶流入长江的水流是十一个省西北自陕西、四川、河南、湖广、南直隶,西南自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浙江计算它们水流的吞吐量,长江既然比黄河多一倍,它的水流大本来就是应该的。
5 徐霞客游记主要内容1 主要内容:主要按日记述徐霞客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了详细记录。
2 《徐霞客游记》是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学家徐弘祖(一作宏祖,号霞客)经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重要的价值。
3 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也作宏祖),字振之,别号霞客,江苏江阴人。徐霞客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地理学家之一,也是有名的旅行家和文学家。
6 《徐霞客游记》一篇文章的翻译自己考虑《大明一统志》说:“雁湖在雁荡山顶,龙湫瀑布的水,就来自雁湖。”
我和两个奴仆向东越过两道山岭,完全不见人的足迹。不久山越来越高,山梁越来越狭窄,两边几乎直立,如同走在刀背上一样。
加上棱角尖利的石片突起,每过一道山梁,眼前又显出陡峭的山峰,都好像从刀剑的缝隙中攀援而上。像这样攀登的情况多次遇到,远远望去只觉得山顶甚至容不下一双脚,怎么可能容纳一片湖水呢?过了一会儿在高峰穷尽处,一块巨石如刀劈的一般,先前担心石头的锋刃划伤人,到这里甚至连脚踩的石锋都没有!在山崖上犹豫不决,又不敢再返回原路。
向下看南面石壁下有一台阶,就让奴仆解下绑腿的四条布带系在一起,从悬崖上吊下去,先垂吊一个奴仆到下面,其余的人依次垂吊下去,本想这样或许能找到向上攀援的路。等到了下面,却仅能容下立足,没有多余的地方。
再看山岩下面悬崖绝壁,深约百丈,打算再向上攀登,而上面的山崖也陡立直上有三丈多高,不可能飞跃而上。只好将所系的布带扔上去试试,布带勒得很紧,被突出的石锋所划,忽然从中间断开。
再想办法续上布带悬空,用尽力气腾跃,才得以登上山岩。等脱离危险,回到云静庵后,时间已近傍晚。
7 求徐霞客游记节选译文探湖遇险徐霞客十三日,出山门,循麓而右,一路崖壁参差,流霞映采。
高而展者,为板嶂岩[1]。岩下危立而尖夹者,为小剪峰[2]。
更前,重岩之上,一峰亭亭插天,为观音岩。岩侧则马鞍岭横亘于前[3]。
鸟道盘折,逾坳右转,溪流汤汤[4],涧底石平如砥[5]。沿涧深入,约去灵岩十余里,过常云峰[6],则大剪刀峰介立涧旁[7]。
剪刀之北,重岩陡起,是名连云峰[8]。从此环绕回合,岩穷矣。
龙湫之瀑[9],轰然下捣潭中,岩势开张峭削,水无所着,腾空飘荡,顿令心目眩怖。潭上有堂,相传为诺讵那观泉之所[10]。
堂后层级直上,有亭翼然面瀑,踞坐久之。下饭庵中,雨廉纤不止[11],然余已神飞雁湖山顶[12]。
遂冒雨至常云峰,由峰半道松洞外攀绝磴三里,趋白云庵;人空庵圮[13]。一道人在草莽中,见客至,望望去[14]。
再入一里,有云静庵,乃投宿焉。道人清隐,卧床数十年,尚能谈笑。
余见四山云雨凄凄,不能不为明晨忧也。十四日,天忽晴朗,乃强清隐徒为导。
清隐谓湖中草满,已成芜田,徒复有他行,但可送至峰顶。余意至顶,湖可坐得;于是人捉一杖,跻攀深草中,一步一喘,数里,始历高巅。
四望白云,迷漫一色,平铺峰下。诸峰朵朵,仅露一顶,日光映之,如冰壶瑶界[15],不辨海陆,然海中玉环一抹[16],若可俯而拾也。
北瞰山坳壁立,内石笋森森,参差不一。三面翠崖环绕,更胜灵岩,但谷幽境绝,惟闻水声潺潺,莫辨何地。
望四面峰峦累累,下伏如丘垤[17],惟东峰昂然独上,最东之常云,犹堪比肩。导者告退,指湖在西腋一峰,尚须越三尖,余从之。
及越一尖,路已绝;再越一尖,而所登顶已在天半。自念《志》云[18]:“荡在山顶[19],龙湫之水,即自荡来[20]。”
今山势渐下,而上湫之润[21],却自东高峰发脉,去此已隔二谷,遂反辙而东,望东峰之高者趋之,莲舟疲不能从[22],由旧路下。余与二奴东越二岭,人迹绝矣。
已而山愈高,脊愈狭,两边夹立,如行刀背。又石片棱棱怒起,每过一脊,即一峭峰,皆从刀剑隙中攀援而上,如是者三,但见境不容足。
安能容湖?既而高峰尽处,一石如劈,向惧石峰撩人[23],至是且无峰置足矣。踊跃崖上,不敢复向故道,俯瞰南面石壁下有一级,遂脱奴足布四条,悬崖垂空,先下一奴,余次从之。
意可行攀援之路,及下,仅容足,无余地。望岩下斗深百丈[24],俗谋复上,而上岩亦嵌空三丈余,不能飞陟。
持布上试,布为突石所勒,忽中。断复悬之,竭力腾挽,得复登上岩。
出险,还云静庵,日已渐西。主仆衣履俱敝[25],寻湖之兴衰矣。
遂别而下,复至龙湫,则积雨之后,怒涛倾注,变幻极势,轰雷喷雪,大倍于昨。坐至暝始出,南行四里,宿能仁寺[26]。
十五日,寺后觅方竹数握[27],细如枝;林中新条,大可径寸[28],柔不中杖[29];老柯斩伐殆尽矣[30]!遂从岐度四十九盘[31],一路遵海而南[32],逾窑岙岭[33],往乐清。注释:[1]板嶂岩:一名铁板嶂,石色深褐,方展如屏,故名。
[2]小剪刀峰:因山顶峰尖似剪,故名。另有一峰与之相似而大,谓之大剪刀峰。
[3]马鞍岭:雁荡山东、西内谷的界岭。[4]汤(shāng伤)汤:水大流急之貌。
[5]砥(dǐ底):磨刀石。细者为砥,粗者为砺。
[6]常云峰:一名灵府山[7]介立:独立。[8]连云峰:亦名连云嶂,著名的大龙湫瀑布即由此峰倾泻而下。
[9]龙湫之瀑:即大龙湫瀑布。万斛飞瀑从连云峰190米高处喷涌下泻,轰雷喷雪,气势极为雄伟。
大旱之时,瀑水则如素练轻纱,飘忽崖际,秀美可爱。清人袁枚有诗云:“龙湫山高势绝天,一线瀑走兜罗棉。
五丈以上尚似水,十丈以下全是烟。况复百丈至千丈,水云烟雾难分焉。”
[10]诺讵那:亦译为“诺讵罗”,十八罗汉之一。此指四川高僧罗尧运,相传他在晋永和中率弟子三百,东来雁荡,见大龙湫瀑布,叹为观止,遂坐化于此。
后人因而起塔建寺,尊为开山祖师。[11]廉纤:形容细小。
[12]雁湖山:一名雁湖冈,海拔约1000米。山顶之湖即为雁荡,一名平湖,为秋雁栖息之处,雁荡山亦由此得名。
[13]圮(pǐ痞):毁坏。[14]望望:去而不顾之貌。
[15]冰壶:盛水的玉壶,比喻洁白清澈。语本鲍照《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
瑶界:琼玉世界,形容清润洁净。[16]海:指东海。
玉环:岛屿名,今为浙江省玉环县。岛上有玉环山,西北与雁荡山隔海相望。
一抹:犹言一长条。[17]垤(dié跌):蚁封。
此泛指小土堆。[18]《志》:指《大明统一志》。
[19]荡:指雁湖。[20]这条记载是不确切的。
徐霞客本着“学务实效,经世致用”的精神,冒着葬身深壑的危险,二十年间两次攀登雁荡山顶,终于勘明大龙湫瀑布的源头和雁湖的确切位置,纠正了旧《志》的谬说。[21]上湫:指大龙湫。
[22]莲舟:即《游天台山日记》中所述及的莲舟上人。[23]向:从前。
撩:撩拨,挑弄。[24]斗:“陡”的假借字。
[25]履(lǚ吕):鞋。敝:破。
[26]能仁寺:宋初僧全了先建庵于此,咸平二年(999)始建寺,有“雁山第一刹”之称。[27]方竹:亦称四方竹,茎呈钝圆角四棱形,可制手杖。
数握:几把。[28]径寸:直径一寸。
[29]中(zhòng):适合,符合。[30]柯:枝条。
殆(dài代):近,几乎。[31]岐:同“歧”,岔路。
8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的全文解释原文: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向,余竟仰攀而上。其上甚削,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以指攀草根而登。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坚,践之辄陨,攀之亦陨,间得一稍粘者,绷足挂指,如平帖于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久之,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摧之石,然后悬空移一手,随悬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坠;又手足无力欲自坠,久之,幸攀而上。……
突然发现层层悬崖的上面,有个洞口朝东的山洞,我抬着头攀岩上去。(悬崖)上面非常陡峭,攀登了半里路之后,土崖太陡峭搁不下脚,用手抓着草根向上攀登。不一会草根也禁不住我了,幸亏到了石崖地带;但是石头也不结实,踩一下就掉落,扒一下也掉落,偶尔能找到一个稍微牢固的石头,绷紧了脚扒住了手指,就像平贴在崖壁上,不能动一步,想往上没有援助想往下也没有地方,是我生平经历的最危险的境地。过了好长时间,先试着找到两手两脚周围牢固的石头,然后身体悬空挪动一只手,随即再悬空挪动一只脚,一只手一只脚抓牢以后,然后又悬空挪动另一只手另一只脚,幸亏石头没有掉落;手脚又感到没有力气想自己坠落,很长时间,幸好攀上去了。……①削陡峭。 ②陨坠落。 ③帖同“贴”。 ④摧崩裂。
1查阅工具书,给“间得一稍粘者”中的“间”注音。(1分)
2文言文要读出韵味。请认真阅读原文,凭你的语感,将文言词“之”、“以”、“其”正确填入文中的(1)、(2)、(3)处。(2分)
3请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顺口后用三个逗号断句。(2分)
4作者艰险的攀登经历引人深思。阅读后,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请结合文中的具体内容写出你的思考。字数在40个左右。(3分)
答案:1(1分)jiàn
2(2分)⑴ 其; ⑵ 以; ⑶ 之。 (错一处扣1分,最多扣2分。)
3(2分)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 (对一处得1分,最多得2分。)
4(3分) (无“标准答案”。本题考查的核心能力:领悟作品内涵,获得有益启示。感悟明确,符合文意,思考得当即可。)
徐霞客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高人,他不热衷报考名利,只是将毕生精力都牺牲于地理考察工作。这古时候而言是一件十分不简单的事儿,而也恰好是由于他的挑选,使我们体会出了他的精神实质。
我相信,所有的读者朋友都知道徐霞客这个人,都知道他是明朝最伟大的旅行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旅行家。他不做官,不经商,不务农,不卖文,却对旅游情有独钟,花三十年时间游遍中国二十多个省,并写下一部多达六十万字的游记。如此奇人,实在是千古罕见,所以我们称徐霞客为“中国第一驴友”,还把《徐霞客游记》的开篇日期(西历5月19日)定为“中国旅游日”。
徐霞客的旅游费用从何而来呢?他每次出游时,经常骑马,经常带着仆人,经常携带药材和行李,经常要在乡间的饭馆用餐,要在城里的旅店投宿。前不巴村后不巴店时,则在山民家中打尖,在山中寺庙投宿。他偶尔会遇见出游的同道,会拜见地方的官员,此时他会赠送礼物。他又是孝子,每次出游回家,还要为老母亲带回一些纪念品。他从哪儿挣钱呢?
徐霞客的家世徐经是徐霞客的爷爷的爷爷,没有做官,但中过举人,与明朝大才子唐伯虎曾经是好朋友。不过徐经后来进京考进士,偷买考题,东窗事发,不但自己坐了牢,还连累唐伯虎跟着丢掉进士资格。
徐经从牢里出来,将家产分给儿子,其中一个儿子得到“一万二千五百九十七亩”田地。这个儿子名叫徐洽,是徐霞客的曾祖父。
徐洽生下徐衍芳,徐衍芳生下徐仲勉,徐仲勉是徐霞客的父亲。徐仲勉勤俭持家,经营有方,将家产变得更加丰厚。徐霞客十八岁那年,徐仲勉在乡间别墅居住,遭到强盗打劫,伤重去世。徐霞客的母亲王氏将家产一分为二,一份给了徐霞客的哥哥,一份给了徐霞客。
我们不知道徐霞客继承了多少家产,但是从婚姻生活上来看,他绝对是一个阔佬——他娶过两个妻子,又纳了两房小妾,生下至少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在那个时代,普通百姓娶一个老婆都很难,徐霞客却能娶四个,说明他是很有经济实力的。
徐霞客生在江南,明朝江南贫富差距的剧烈程度在中国历史上堪称巅峰,富者极富,贫者极贫,富者良田万顷,贫者只能从富者手中租种一点点土地,或者直接投身为奴,去富者家里当奴仆。徐霞客就是明朝江南的富者,他至少有几千亩土地常年出租给佃户耕种,佃户上缴的田租足以养活他的母亲、他的四个老婆和几个儿女。除此之外,还足够他游山玩水。
徐霞客的精神徐霞客的爱国精神不是为了祖国而去和外敌战斗,他的爱国精神表现在他能够将自己的毕生都现身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探究之中。他没有走科举考试出仕这条传统的道路,而是选择了比较艰难地探访祖国河山之路,可以说这是一种爱国精神的体现。
徐霞客在自己探究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对于自己在古籍上看到的很多知识进行了验证,了解到了很多知识是存在错误的,于是他对此进行了纠正。正式因为他坚持自己证实,同时又敢于向传统经典发起挑战,人们才了解了很多真实的地理知识,这是他科学精神的体现。
这一点从徐霞客长期从事旅游探险、科学考察的实践活动中就可以看出来。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而徐霞客是拥有丰富实践的,所以他对于祖国地理是最有发言权的。他的《徐霞客游记》可以说就是自己实践精神的体现。出游三十几年,形成自己的实践游记,徐霞客的实践精神由此表现得更加丰富。
这三种精神对于做科学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徐霞客是谁?
本文2023-10-03 04:11:0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1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