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 课文
社戏
我们鲁镇的习惯,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建,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这时我便每年跟了我的母亲住在外祖母的家里。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⑸了。
和我一同玩的是许多小朋友,因为有了远客,他们也都从父母那里得了减少工作的许可,伴我来游戏。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我们年纪都相仿,但论起行辈来,却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因为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然而我们是朋友,即使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少少,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而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
我们每天的事情大概是掘蚯蚓,掘来穿在铜丝做的小钩上,伏在河沿上去钓虾。虾是水世界里的呆子,决不惮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去的,所以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其次便是一同去放牛,但或者因为高等动物了的缘故罢,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这时候,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秩秩斯干”,却全都嘲笑起来了。
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赵庄是离平桥村五里的较大的村庄;平桥村太小,自己演不起戏,每年总付给赵庄多少钱,算作合做的。当时我并不想到他们为什么年年要演戏。现在想,那或者是春赛,是社戏⑹了。
就在我十一二岁时候的这一年,这日期也看看等到了。不料这一年真可惜,在早上就叫不到船。平桥村只有一只早出晚归的航船是大船,决没有留用的道理。其余的都是小船,不合用;央人到邻村去问,也没有,早都给别人定下了。外祖母很气恼,怪家里的人不早定,絮叨起来。母亲便宽慰伊,说我们鲁镇的戏比小村里的好得多,一年看几回,今天就算了。只有我急得要哭,母亲却竭力的嘱咐我,说万不能装模装样,怕又招外祖母生气,又不准和别人一同去,说是怕外祖母要担心。
总之,是完了。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母亲很为难,没有法子想。到晚饭时候,外祖母也终于觉察了,并且说我应当不高兴,他们太怠慢,是待客的礼数里从来没有的。吃饭之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聚拢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只有我不开口;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我高兴了。然而外祖母又怕都是孩子,不可靠;母亲又说是若叫大人一同去,他们白天全有工作,要他熬夜,是不合情理的。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诚然!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
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便不再驳回,都微笑了。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胡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这时船走得更快,不多时,在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近台的河里一望乌黑的是看戏的人家的船篷。
“近台没有什么空了,我们远远的看罢。”阿发说。
这时船慢了,不久就到,果然近不得台旁,大家只能下了篙,比那正对戏台的神棚还要远。其实我们这白篷的航船,本也不愿意和乌篷的船在一处,而况没有空地呢……
在停船的匆忙中,看见台上有一个黑的长胡子的背上插着四张旗,捏着长枪,和一群赤膊的人正打仗。双喜说,那就是有名的铁头老生,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他日里亲自数过的。
我们便都挤在船头上看打仗,但那铁头老生却又并不翻筋斗,只有几个赤膊的人翻,翻了一阵,都进去了,接着走出一个小旦来,咿咿呀呀的唱。双喜说,“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我相信这话对,因为其时台下已经不很有人,乡下人为了明天的工作,熬不得夜,早都睡觉去了,疏疏朗朗的站着的不过是几十个本村和邻村的闲汉。乌篷船里的那些土财主的家眷固然在,然而他们也不在乎看戏,多半是专到戏台下来吃糕饼水果和瓜子的。所以简直可以算白地。
然而我的意思却也并不在乎看翻筋斗。我最愿意看的是一个人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黄布衣跳老虎。但是等了许多时都不见,小旦虽然进去了,立刻又出来了一个很老的小生。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买豆浆去。他去了一刻,回来说,“没有。卖豆浆的聋子也回去了。日里倒有,我还喝了两碗呢。现在去舀一瓢水来给你喝罢。”
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年纪小的几个多打呵欠了,大的也各管自己谈话。忽而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了,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着看。在这一夜里,我以为这实在要算是最好的一折。
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老旦本来是我所最怕的东西,尤其是怕他坐下了唱。这时候,看见大家也都很扫兴,才知道他们的意见是和我一致的。那老旦当初还只是踱来踱去的唱,后来竟在中间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我很担心;双喜他们却就破口喃喃的骂。我忍耐的等着,许多工夫,只见那老旦将手一抬,我以为就要站起来了,不料他却又慢慢的放下在原地方,仍旧唱。全船里几个人不住的吁气,其余的也打起哈欠来。双喜终于熬不住了,说道,怕他会唱到天明还不完,还是我们走的好罢。大家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三四人径奔船尾,拔了篙,点退几丈,回转船头,驾起橹,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⑺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
“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我向船头一望,前面已经是平桥。桥脚上站着一个人,却是我的母亲,双喜便是对伊说着话。我走出前舱去,船也就进了平桥了,停了船,我们纷纷都上岸。母亲颇有些生气,说是过了三更了,怎么回来得这样迟,但也就高兴了,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
大家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不如及早睡的好,各自回去了。
第二天,我向午才起来,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下午仍然去钓虾。
“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蹋坏了不少。”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
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我点一点头,说道,“好。”
“豆可中吃呢?”
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一九二二年十月。
关于看社戏的时间
《社戏》中写道:“我们鲁镇的习惯,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这时我便每年跟了我的母亲住在外祖母的家里。”又说,赵庄之所以要演戏,“现在想,那或者是春赛,是社戏了。”课文注释云:春赛即“春天举行的赛会”。据此,一般人认为,看社戏的时间是在春天。其实,这是不确切的。看社戏的时间应该是在初夏。其理由有三:
第一,《社戏》中说,我到外祖母家去,是在“扫墓完毕之后”。那么,浙江绍兴一带的扫墓是在什么时间呢据《越谚·风俗部》云:乡下墓祭一年间共有三次,一是“拜坟岁、上元之前,儿孙数人,香烛纸锭谒墓”;二是“上坟,即扫墓也,清明前后,大备船筵鼓乐,男女儿孙尽室赴墓,近宗晚眷助祭罗拜,称谓上坟市”;三是“送寒衣,十月祭墓之名,亦数人而已。”《越谚》的作者范啸风,别号扁舟子,绍兴城附近皇甫庄人。鲁迅的外祖父鲁晴轩中举后迁居皇甫庄,租赁的就是范啸风的房屋。他的话是可信的。另据周作人回忆:“周家墓祭的规矩,拜坟岁和送寒衣都只有男子前去”,而“清明上坟,规模就要大多了,不但是妇女同去,还因为要举行三献礼,有些旧排场。”把以上这些材料综合起来分析,《社戏》中所说的扫墓,是指清明上坟无疑了。又据顾铁卿所著《清嘉录·卷三》云:所谓清明上坟,并非仅仅指清明节那一天,而是“以清明前一日至立夏日”。那么,小说中所说的“在扫墓完毕之后”,当然应该是在夏初了。
第二,从《社戏》所描写的自然景物看,也是在初夏。“碧绿的豆麦田地”,“罗汉豆正旺相”,这被称为“罗汉豆”的蚕豆,在浙东一带,是越冬植物,清明以后才开始结果,到夏季才能收割。能剥了煮着吃的时候,当然是在初夏了。另外,小说中还写道,看社戏的那些土财主的家眷们,“多半是专到戏台下来吃糕饼水果和瓜子的”,水果当然也只能到夏季才有。
第三,周作人在《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地方戏》中明确写道:“本文(指《社戏》——引者注)中说:‘当时我并不想到他们为什么年年要演戏,现在想,那或者是春赛,是社戏了。’这是题目的说明,但实际上这种演戏大抵是在夏天。”
根据以上理由,看社戏的时间应该是在初夏,而不是在春天。
一、整体把握
《社戏》全文原有前后两个部分,课文节选自后一部分,描写作者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童年对许多人来说,是快乐美好的,是一段难忘的体验。在成人后回忆往事时,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怀着一种浪漫的情感。本文作者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如双喜、阿发、桂生等。这些小伙伴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我”看不成戏,“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开船时“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万一;看戏时桂生殷勤地为“我”买豆浆舀水;回家的路上阿发以“我们的大得多”为由,建议去“偷”自家的豆。这些都是他们纯真童心的突出表现。
双喜是小伙伴中“最聪明的”,好像小伙伴的小领袖一般,他的性格也表现得最为突出:他心细如发,聪明伶俐,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双喜马上能想出“好主意”,并且能举出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的理由;铁头老生夜晚不翻筋斗,“我”很失望,双喜又用“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来安慰“我”,表现了大哥哥般的亲切体贴;他能拿主意,当老旦唱个没完没了,大家都已经厌倦但又不好说回去的时候,又是他提议回家;回程时大家偷阿发家的豆,双喜后又劝止大家“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说明他善于为他人着想。
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作者采用写意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声响如船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宛转,悠扬”,诸方面写得简洁干净,生动传神。作者还运用各种比喻、拟人等手法,如表现船行之快,用远山来陪衬,“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直接描写船,“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化静为动,增强了景物描写的效果。
二、问题研究
1作者为什么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
民风淳朴的乡村,对一个在封建家庭中生长、受各种规矩束缚的孩子来说,确实是快乐自由的天堂。作者作为客人,“在这里”“得到优待”,钓到虾“照例是归我吃”,小伙伴们对“我”无微不至地体贴照顾,“看社戏”一节这种友爱和照顾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里“我”可以免念那些陈腐无用的经书,而且也没有那么多规矩可蹈,即使“打了太公”,全村“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对于自幼就压抑在封建道德秩序中的“摇倍�裕�庋�淖杂墒且恢侄嗝幢�蟮南硎埽欢�以谂┐蹇梢郧捉�笞匀唬�熬蝌球尽薄暗鱿骸薄胺排!保�喽杂诔钦蛘�褐小拔摇蹦侵质苁�康纳�疃�裕�抟墒切孪视腥ぜ�喵攘Φ牧恕
2六一公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六一公公是淳朴乡民的形象。六一公公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备“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他并不是吝啬的人;后来他又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热情好客的性格。“我”夸了他一句,“竟非常感激起来”,体现了他的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至于他夸“我”“读过书”“将来一定要中状元”之类的话,只不过像今日夸某个孩子聪明,将来一定能考上好的大学一样。也有观点认为六一公公虽是个好人,但是有农民的局限。他夸“我”的话,表明他意识深处受封建礼教的影响,这在当时也是难免的。
练习说明
一、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
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二、夏夜行船、月夜归航在写景叙事上都非常精彩。夏夜行船通过哪些所见所闻所感来烘托“我”的急迫心情的月夜归航中“我”的心情与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
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所见: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还有几点火,……
所闻: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
月下归航写了众小伙伴去“偷”罗汉豆的趣事。去时“我”的心情很急迫,总“以为船慢”,而此时“我”和小伙伴们偷豆吃豆,心情无比欢畅。
三、揣摩下列词语,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轻松”和“舒展”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山为什么说“踊跃”?)
3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回望”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罩”表现了怎样的情形)
4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
(被人偷了豆,六一公公为什么还要“感激”?)
此题意在让学生品味语言的深层含义。
1“轻松”和“舒展”与前文因看不成戏而沮丧形成鲜明对比,表现“我”欢喜轻快的心情。
2以动词“踊跃”写山,把静物写活了。这个词的含义与现在不一样,作者在这里是创造性地赋予了这个词以新的含义。
3“回望”两字,表现“我”依依的心情。“罩”通过视觉表现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与来时呼应。
4因为城里读过书的“我”对他的豆子的夸奖。表现了六一公公淳朴厚道的性格。
四、△有人认为本文直接写社戏的内容太少,而写社戏以外的内容太多,因此建议把标题改为“平桥村一夜”之类的题目。你同意这一看法吗为什么如果大家对此有兴趣,不妨开一次小组会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此题意在让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见解回答。
教学建议
一、这篇文章主要是回忆美好的童年往事,教学时要以此为重点。有观点认为这篇文章有批判封建礼教、抨击黑暗社会的内容,这种看法有些偏颇,教学时应避免。
二、有些问题,如小伙伴们“偷”豆,六一公公的“感激”,依现在的道德观衡量,学生可能不理解,教学时要适当引导和讲解。
三、可以学习本文为契机,适当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开展语文活动。
有关资料
一、《社戏》二题(宋聚轩)
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中有两个问题,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无人涉及。笔者教学过程中查阅了一些资料,现整理出来,以作参考。
古语云:“闲话莫与妻言!”什么意思呢?就是告诉我们不要把秘密告诉任何人,包括妻子!
妻子又称老婆,古人认为女人嘴太毒,说什么破什么故又称“老破”。这是古人认为,不过也有佐证。下面给大家讲两个小故事!
(一) 彭祖活了八百八,不能对妻说实话!
彭祖是中国的传说人物,据说活了八百八十多岁,光妻子就娶了四十九个,生了五十四个儿子,八百多岁了仍然红光满面,精神焕发,大家都想知道长寿的密诀,可他就是不说!
他的第四十九位妻子很想知道其中原因,经常问彭祖,可是彭祖始终都是对她笑笑,就是不告诉什么原因!
这位女子不简单,不仅仅长得漂亮而且聪明贤惠,鬼点子特别多。彭祖越不告诉她,她越想知道。她挖空心思的想套出秘密!
一天她想出一个点子,早上起来就忙忙活活准备酒菜,打算用情感化彭祖,从而套出秘密!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看着彭祖已有几分酒意,就对彭祖撒娇说:“孩他爹,您活了八百多岁了,我虽然年轻,但身体却不如你好,你能不能把长寿的秘密告诉我,我为你继续生儿育女,我们也好长相厮守,快快乐乐的生活在一起!”
彭祖看着如花似玉的小娇妻,加上酒意又上来了,他一时高兴,就忘了防范。只听他说:“告诉你也没用,我本来是天上的神,偷偷下凡来的。本来阎王爷那有我的名字。只是阎王爷不小心在装生死薄时,没注意把有我的名字那页从生死薄上撕下来,做了纸捻子。生死薄上没了我名字,所以我才活到现在。至于你就别想了,没办法!”
其实,彭祖不知道!阎王早就在注意到彭祖了,很纳闷为什么他就不死!因为在生死薄里是怎么也找不到彭祖的名字。
为了找出原因,他还派了两个小鬼到彭祖所住村子去私访,已访了很多年了,就是没访到原因!
阎王爷也急了,让两个小鬼抓紧找出原因。两个小鬼想了想,只能出怪点子了,从他媳妇下手!
最后,他们想出一个好点子,就是到彭庄的河里去洗炭,等彭祖的媳妇上钩。
这一天,正好彭祖的妻子下河洗衣服。两人立马到一边一变,推着一车炭来到彭祖妻子边上,俩人到河里洗炭,嘴里还念念有词:“洗黑炭,洗黑炭,洗白黑炭卖大钱。”彭祖的妻子怪奇怪,忍不住说:“你们俩人真会胡扯,我家相公活了八百八,也没听说黑炭能洗白。”
俩个小鬼就装着说不信,人哪能活那么长时间,都说彭祖妻子是骗子。彭祖的妻子上当了,于是就把彭祖长寿的秘密告诉了这两个小鬼!
小鬼高兴坏了,也不再装着洗炭了,撒腿就跑。立刻回去报告了阎王,阎王把生死薄拿出来,找见了那根纸捻子。一看,果不然被阎王当作纸捻子那张纸真有彭祖的名,并且只有他一个人的名。
阎王爷马上就派黑白无常把彭祖的魂勾走了,彭祖活到八百八十岁无疾而终。
彭祖的妻子知道是自己多嘴才被阎王把彭祖勾走了。她老后悔了,天天埋怨自己,不久也去世了!
老百姓对此也十分惋惜,就传开了一句顺口溜:“彭祖活了八百八,不该对妻说实话”。
(二)闲话莫与妻言
无独有偶,彭家庄有一家姓李的也出了一档子事,证明男人有秘密千万别对女人讲。
彭家庄有户姓李的,叫李老根,为人忠厚老实,勤俭持家,他家人丁兴旺,财产也多,小日子过得挺红火!
李老根最骄傲的是有三个好儿子,个个老实听听,并且都是干农活的一把好手。
一个个随着年龄变大,老大和老二娶了媳妇成了家!
小三也渐渐长大了,家里房子太少了,不够住。爷四个一商议,就打算在老二院西再盖个房子让老三娶妻成家。
大家说干就干,马上到田里推土,到场里挑麦穰。然后把土、麦穰用水混好倒模子里制成土坯,没几天土坯就晒好了。
爷四个也不用找外人帮忙,四个人两人一面墙,一个人和泥一个人砌墙。很快砌好三面。
这天中午,老大媳妇办好饭了,让婆婆来喊四个人回家吃饭!
李老婆子老远就喊:“老头子,收拾收拾吃午饭了!”
爷四个也累了,就收拾家伙准备吃饭!老三把叉子一把扔下墙来!
也该到出事,前几天爷四个砌墙,一个人也不到这边来!今天,谁知道村里彭三家小三子,今年才四岁叫狗蛋的小子从家里偷溜出来,晃悠到墙边,玩开了泥巴!
你说巧不巧,老三一扔叉子,就听“扑吓!哇……”,然后没动静了!
爷四个跑过去一看,完了,老三一叉子叉到孩子头顶上,当场就死了!几个人大眼瞪小眼,傻了!
不服不行,姜还是老的辣!老头子一看四周没人,一把把叉子拿下来,把孩子尸体一叉扔到一面刚砌了一层坯的东墙角,让几个儿子一阵子把这面墙砌了半人高,把孩子砌在墙里面,从外边一点也看不出来了!
老头子板着脸告诉几个儿子:“今天的事,没有外人看见。天知地知我们知!从今往后给我烂肚子里,谁也不能说,包括你们的娘,特别是你们媳妇,切记闲言莫与妻说!”三个儿子同时答应不告诉任何人。这事过去了几年,谁也没说!
李老根渐渐年纪大了,不注意天凉得了病!这一病可不轻,没多久就撑不下去了!
李老根躺在灵床上,哎哎哟哟就是不圆气,反过来正过来一句话“闲话莫与妻言!”
老婆子及儿媳妇不知什么意思?儿子们知道,这是老爷子觉得做了亏心事,对儿子们放不下心,三个忙说:“爹爹,您放心吧,我们记住了!”老头这才放心地驾鹤西去。
丧事办完了,几个媳妇都怪纳闷,老爷子的话什么意思呢?各自回家问去了,老大老二家里媳妇实在,一瞒哄就过去了。
老三媳妇是个心眼子包,老三说没事她才不信呢,想方设法套老三!
这一天机会终于来了,老三给邻居家帮忙干活,喝酒喝多了!
老三媳妇麻溜地弄来水,别给洗脸边问:“今天怎么喝多了,你平时不大喝酒呀?有什么事吗?”“没事,今天听他们啦起彭家小三子狗蛋了,心里不大舒服!”老三晕乎乎道!
老三媳妇问:“狗蛋不失踪很多年了,到这没找到?”“他们上哪去找?找不到了,他们怎么能找到!别问了,咱爹说了闲话莫与妻言,我不会给你说的!”老三嘟嘟囔囔的……
老三媳妇明白,看来有事!就吓唬老三:“你不说我也知道,狗蛋找不着与你有关。你不给我说,咱俩离婚,我去告官,说你害死了狗蛋!”
老三一愣,说:“别去告官,我告诉你,千万别给他们说,要烂到肚子里!答应我就告诉你!”老三媳妇赌咒发誓不往外说,老三就一五一十的告诉了媳妇!为了老三,他媳妇自然不往外传。
过了一年多,老三在外找了个相好的,越来越看不起自己媳妇,经常吵架。
这天,两人又斗起了嘴,老三骂老三媳妇不讲理,不是人!老三媳妇也是大声回骂!
骂着骂着老三媳妇想起老三把狗蛋叉死的事,就想你不和我好好过日子,我还不和你过了,大声喊到:“东家的西家的都来看哈,这就是老实本份的李家,把狗蛋叉死砌墙里,是人干的事吗?”老三忙往屋里拉,老三媳妇也知道说多了,连忙回屋了。
可是,巧不巧,这话正好被彭狗蛋婶子听到了,连忙跑到狗蛋家,把事告诉了狗蛋娘,大家一商议,连忙报了官!
县太爷一审,彭老三知道瞒不住了,就招供了,在墙角也找到了孩子骨架,县太爷对李老根家进行了严办!
后来大家闲谈时,一说李家狠,一说这也是教训,古语闲话莫与妻言很有道理!
在这句诗里读niǎn
捻 niǎn
基本字义
1 用手指搓转(zhuàn ):~麻绳。
2 搓成的条状物:灯~儿。
详细字义
〈动〉
1 (形声。从手,念声。本义:用手指搓转)
2 同本义 [twist with the fingers]
轻拢慢捻抹复挑。——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3 又如:捻就(揉缩);捻髯(用手指搓着腮上的胡须);捻断髭须(比喻费尽心思);捻绳;捻灯芯;将两股纱捻成一根线
4 领导 [lead]
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贾仲明《凌波仙》
5 驱逐;追赶 [drive]。如:捻出门(驱赶出家门)
6 聚;聚合成股。因称成群的人为捻。亦为清代中叶后反政府农民武装捻子或捻军的简称 [assemble]。如:捻分子(凑分子);捻信(火药引线);捻党(清军对捻军的称呼)
7 用同“捞” [fish out]。如:捻河泥
8 拿;捏;提;举 [take;hold up]
闲捻紫箫吹。——杜牧《杜秋娘》
9 又如:捻着汗(捏着汗)
〈名〉
1 用线、纸等搓成的条状物 [things twisted into a long,slender form]
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西游记》
2 又如:灯捻;纸捻儿
3 另见 niē
常用词组
1 捻度 niǎndù
(1) [twist]∶表示绳线强度的每英寸线所绕的圈数
(2) [number of turns(or twists)]∶在单位长度的纱中,纤维所捻成的回旋数,纱的强度主要由捻度决定,一般捻度大强度也大
2 捻接 niǎnjiē
[splice] 将(两根绳子或一根绳子的)两个部分连结在一起
3 捻军 Niǎnjūn
[the Nian Army] 清朝的一支农民起义队伍(1852—1868),活动在安徽北部和河南一带,主要领袖有张洛行、赖文光等。曾在太平天国领导下与太平军配合作战。1866年分为东、西两支,最后被清军消灭
4 捻捻转儿 niǎnnianzhuànr
[whirligig] 儿童玩具,用木头或塑料等制成,扁圆形,中间有轴,一头尖,玩时用手捻轴使旋转
5 捻碎 niǎnsuì
[twist into pieces] 捻成粉末
香烟在我手中捻碎了
6 捻熄 niǎnxī
[butt] 踩灭(如香烟使之成为烟头)
匆匆捻熄香烟,立正
7 捻着鼻子 niǎnzhe bízi
(1) [submit to humiliation] 形容克制忍耐,受了气也不敢发作
朝奉带了舵公到 汤少爷船上磕头,谢了说情的恩,捻着鼻子回船去了。——《儒林外史》
(2) 亦作“捏着鼻子”
8 捻转儿 niǎnzhuànr
[teetotum] 写有字母、用作升官图、登山图等游戏的以决定参与者得分多少、进行游戏的小陀螺
9 捻子 niǎnzi
(1) [spill]∶用来点灯、点烟斗、点火的小纸、棉捻
纸捻子
(2) [wick]∶经捻或纺在一起的一束纤维,常用棉纱做,利用毛细作用吸油燃烧
捻 niē
基本字义
1 古同“捏”,用拇指和其他手指夹住。
详细字义
〈动〉
1 捏,揉塑 [press with fingers]。如:捻土成香(捏泥成香);捻塑(揉捏塑造);捻着鼻子(形容忍气吞声的样子)
2 握持 [hold]。如:捻香(持香礼拜);捻掿(用两个指头捏住)
3 按 [press]。如:捻管(按抑管孔。吹奏管乐器的手法)
4 堵塞 [stuff;stop]。如:捻船(泥船缝)
社戏 课文
本文2023-10-03 04:16:5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1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