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医助理医师考试儿科指导:小儿水肿
-
本病的发生,外因为感受风邪、水湿或疮毒入侵,内因主要是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由于小儿感受风热、风寒,或患乳蛾、丹痧、疮疡病后,加之禀赋不足或素体差异,内、外因相合导致水液代谢异常,水湿潴留发为水肿……
感受风邪风为百病之长,常兼夹热、寒、湿邪,从口鼻或皮毛侵犯肺经,使肺失宣降,通调水道失职,风遏水阻,不能下输膀胱,风水相搏,流溢肌肤,发为水肿,是为“风水”。
湿热内侵肌肤患有疮疡疖痈、丹痧疹毒,由风毒则内归于肺,由湿毒则内归于脾。风湿热毒外袭肌表,内归肺脾,肺失通调,脾失运化,水湿内停,泛溢肌肤,引起水肿。肺脾气虚肺脾不足,亦是发生水肿的重要因素。盖肺为水之上源,有通调水道之功,且水由气化,气行则水行;脾为土脏居中焦,有运化水湿之能,为水之堤防,脾健则水湿自能运化。小儿有肺常不足、脾常不足的生理病理特点。若素体不足,肺虚通调失职,气不化水,脾虚运化失权,土不制水,以致水不归经而横溢肌肤,产生水肿。
脾肾阳虚肾为水脏,与膀胱互为表里,为水之下源,主温煦和蒸化水液。若小儿素体不足,肾常虚,或水湿内侵,影响脾阳运化,脾虚及肾,命门火衰,无以温化水湿从膀胱而去,所谓关门不利则聚水发生水肿,是为阴水。
在本病的发展过程中,若水气内盛,上逆凌心射肺,产生心悸、气急暴喘;或邪毒逆陷心肝,出现昏迷、抽搐;甚则水毒闭阻,上则头痛呕恶、口中气,下则尿少尿闭,以致神昏、惊厥。此三者均为水肿之危重变证,多见于阳水,水毒内闭则也见于阴水后期。
综上所述,外感风邪,内传于肺,或疮毒入侵,内归肺脾,多见于阳水;若阳水日久,损伤肺脾,则由实转虚,肺脾气虚;或禀赋不足,脾肾阳虚,则多见于阴水。不论阳水、阴水,其病变部位主要在肺、脾、肾,变证可涉及心肝。其病机可概括为“其标在肺,其制在脾,其本在肾。”
一、辨证要点
1辨阴阳虚实凡起病急,病程短,水肿以头面为重,皮肤光亮,按之即起者多为阳水,属实;起病缓慢,病程长,水肿以腰以下为重,皮肤色暗,按之凹陷难起者多为阴水,属虚或虚中夹实。
2辨常证、变证凡见水肿,尿少,精神食欲尚可者,为常证。水肿见有尿少、胸满、咳喘、心悸,或见神昏谵语、抽风痉厥,甚则见有尿闭、恶心呕吐、口有气、衄血者,均为危重变证。
二、治疗原则
水肿治疗,以通利水道为基本法则。阳水属实,应以祛邪为主,治以发汗利尿,清热解毒等法;阴水属虚,治以扶正祛邪,健脾宣肺,温阳利水。如阳水由实转虚,应配合培本扶正之法;阴水复感外邪,则应注意急则治标,邪去方治其本。出现重危变证,当审因立法,积极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抢救。
三、分证论治
(一)常证
1风水相搏
证候:水肿大都先从眼睑开始,继而四肢,甚则全身浮肿,来势迅速,颜面为甚,皮肤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尿少或有尿血,伴发热恶风,咳嗽,咽痛,肢体酸痛,苔薄白,脉浮。
分析:风性向上,善行而数变,故浮肿先见于头面,继而四肢,来势迅速,,肌肤浮肿,按之凹陷即起,是为风水之象。肺失通调,水聚肌肤则小便短少;风夹湿热蕴结下焦,邪伤血络,故见尿血。发热恶风、咽痛身痛、咳嗽,均为风热上受,肺失清肃所致;舌苔薄白,脉浮为风邪之征。
洽法:疏风利水。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常用药:麻黄发散风寒、宣肺利水,连翘清热解毒,赤小豆利水消肿,三者为主药。配杏仁、桑白皮、车前子宣肺降气、利水消肿,生姜、大枣调和营卫,甘草调和诸药。
表寒重加防风、荆芥、桂枝祛风散寒解表;表热重加金银花、浮萍辛凉清热解表;尿少、水肿甚者,加泽泻、茯苓、猪苓利水消肿;尿血加白茅根、大蓟、小蓟凉血止血;咽痛、咳嗽,加土牛膝根、牛蒡子、蝉蜕清热解毒,宣肺利咽止咳。若头痛目眩,去麻黄,加浮萍、钩藤、菊花、决明子平肝潜阳。
2湿热内侵
证候:面肢浮肿或轻或重,小便黄赤短少或见尿血,常患有脓疱疮、疖肿、丹毒等疮毒,烦热口渴,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分析:湿热或疮毒内侵,留注三焦,水道通调失职,水湿泛溢肌肤而成水肿。湿热下注故小便黄赤短少;热伤血络则尿血。烦热口渴,大便于结,乃热重于湿或疮疡热毒所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皆为湿热之象。
治法:清热解毒,淡渗利湿。
方药:五味消毒饮合五皮饮加减。常用药: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清热解毒,桑白皮、生姜皮、大腹皮、茯苓皮利水消肿,陈皮理气和中。
高热口渴加生石膏、知母清热生津;大便干结加大黄泄热通腑;皮肤疮毒加苦参、白鲜皮清热解毒;小便灼热短黄加黄柏、车前子清下焦湿热以利尿;尿血加大蓟、小蓟,并服琥珀粉,以清热凉血止血。
3肺脾气虚
证候:浮肿不著,或仅见面目浮肿,面色少华,倦怠乏力,纳少便溏,小便略少,易出汗,易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
分析:本证常出现在病程较长者中,或出现在阳水后期,或出现在阴水初期。正气不足,肺脾气虚,邪少虚多,故浮肿不著,或仅见面目浮肿。面色少华,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均为气虚之征。脾虚运化失职,则纳少便溏;肺虚卫表失固,则易出汗,易感冒。
治法:益气健脾,利水渗湿。
方药:参苓白术散合玉屏风散加减。常用药:党参、黄芪、白术、山药、莲子补气益肺以固表、健脾以利湿,薏仁、茯苓健脾利湿,砂仁醒脾开胃,防风配黄芪、白术益气祛风固表,甘草调和诸药。
食少便溏加苍术、焦山楂运脾消食以止泻;脘痞腹胀加陈皮、半夏理气宽中消胀。若小便清长,四肢欠温,加附子、桂枝温阳通经;镜下血尿加益母草、丹皮活血止血;水肿明显,去山药、莲子、砂仁,加桑白皮、泽泻、大腹皮、车前子利水消肿。
4脾肾阳虚
证候:全身浮肿,以腰腹下肢为甚,按之深陷难起,畏寒肢冷,面白无华,神倦乏力,小便少,大便溏,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分析:脾肾阳虚,水液失于气化和温运,以致水湿内停,外溢肌肤,因湿性趋下,则见全身浮肿,以下肢腰腹为甚,按之凹陷难起。肾阳不足,气化不利,水液不得下泄,故小便量少甚或无尿;脾阳不足,运化失职,则大便溏;阳气不足,失于温煦,精微不足,失于充养,故畏寒肢冷,面色无华,神倦乏力;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均为脾肾阳虚之候。
治法:温肾健脾,化气利水。
方药:真武汤加减。常用药:附子、补骨脂温肾壮阳以化气行水,白术、茯苓健脾利水,白芍、生姜和营温中。
偏于脾阳虚者,加苍术、党参、干姜温阳助运;偏于肾阳虚者,加仙灵脾、肉桂温肾壮阳;神疲气短乏力,加党参、黄芪补气益肾健脾;水肿较甚,尿少,加猪苓、泽泻、大腹皮、桂枝化气利水;久病夹瘀,加丹参;水蛭活血化瘀。
(二)变证
1水气上凌心肺
证候:肢体浮肿,尿少或尿闭,咳嗽,气急,心悸,胸闷,烦躁夜间尤甚,喘息不得平卧,口唇青紫,指甲发绀,苔白或白腻,脉细数无力。
分析:水气上逆,射肺凌心,肺失肃降,心失所养,故咳嗽气急,胸闷心悸,甚则喘息不能平卧。水阻气滞,血脉瘀滞,则口唇青紫,指甲发绀;水湿内阻,耗损心阳,神不守舍,则烦躁夜间尤甚,脉细数无力。水湿泛滥,膀胱气化不行,则肢体浮肿,尿少或尿闭。
治法:泻肺逐水,温阳扶正。
方药:己椒苈黄丸合参附汤加减。常用药:葶苈子、大黄泻肺逐水,椒目、防己利水,人参大补元气,附子温阳救逆。
水肿、喘息较甚,二便不利,体质尚好者,可短期应用峻下逐水药物,如商陆、牵牛子、桑白皮、车前子,以泻肺逐水。胸闷心悸,唇甲青紫,加桃仁、红花、丹参、赤芍活血祛瘀;痰浊内闭,神志不清者,加用苏合香丸以芳香开窍。
2邪陷心肝
证候:头痛,眩晕,视物模糊,烦躁,甚则抽搐、昏迷,舌红,苔黄糙,脉弦。
分析:湿邪热毒郁于肝经,耗损肝阴,使肝气横逆,肝阳上亢,故头痛眩晕,视物模糊,烦躁。水毒之邪内陷厥阴,故昏迷,抽搐。舌红,苔黄糙,脉弦,为热毒内犯之象。
治法:平肝潜阳,泻火熄风。
方药:龙胆泻肝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常用药:龙胆草泻肝经实火,山栀、黄芩苦寒泻火,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羚羊角、钩藤、菊花平肝熄风,生地、当归、白芍滋阴养血柔肝,甘草调和诸药。
大便秘结加大黄泻火通腑;呕恶加半夏、胆星化痰降逆;神昏、抽搐者,选用牛黄清心丸或紫雪丹,以清心开窍,熄风止痉。
3水毒内闭
证候:全身浮肿,尿少或尿闭,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口中气,腹胀,甚或昏迷,苔腻,脉弦。
分析:此乃浊邪壅塞三焦,气机升降失常,肾主水液功能丧失,水毒内闭,中焦格拒之恶候。肾气不足,气化不利,水湿泛滥,则全身浮肿。湿浊水毒,壅阻为患,中焦格拒,上下不通,则腹胀;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则恶心呕吐,口中气;上蒙清窍,则头痛头晕,甚则昏迷;壅滞下焦,则尿少或尿闭。
治法:辛开苦降,辟解毒。
方药:温胆汤合附子泻心汤加减。常用药:大黄、黄连、黄芩泻三焦之火,泄浊毒之邪,通壅阻之气。陈皮、半夏燥湿化浊,附子、生姜辛开温中扶阳,竹茹清化痰浊,枳实破气消滞,甘草调和诸药。
恶心呕吐频繁者,先服玉枢丹辟解毒;尿少尿闭,加车前子、泽泻、茯苓通利小便;抽搐者,加羚羊角粉、紫雪丹止痉开窍。
小儿水肿的其他疗法
一、中成药剂
1肾炎清热片每服4—6片,1日3次。用于急性肾炎的风水相搏证、湿热内侵证。
2六味地黄丸每服3—5g,1日3次。用于水肿肾阴不足者。
3金匮肾气丸每服3-5g,1日3次。用于水肿肾阳不足者。
4知柏地黄丸每服3—5g,1日3次。用于水肿阴虚火旺者。
5雷公藤多甙片1,分3次服。用于肾病综合征。
二、单方验方
1鲜车前草、鲜玉米须各50-100g,煎水代茶,每日1剂。用于阳水。
2冬瓜皮、葫芦各50g,煎水代茶,每日1剂。用于水肿和小便不利者。
3罗布麻、菊花各10g,沸水浸泡,每日1剂,分3-4次服。用于急性肾炎血压偏高者。
4雷公藤、生甘草各10s,鸡血藤20g水煎服,每日1剂,分3—4次服。用于肾病综合征。
三、药物外治
1紫皮大蒜1枚,蓖麻子60粒。共捣糊状,分两等份,分别敷于双腰部及足心,包扎固定。每2日换药1次,7次为1疗程。用于阳水。
2商陆100g,麝香1g,葱白或鲜生姜适量。将商陆研极细末,每次取药末3-5g,葱白1根,捣烂成糊状,取麝香粉01s,放人脐内,再将调好的药糊敷在上面,盖上油纸、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一般3—5天见效,7天为1疗程。用于腹水。
四、饮食疗法
1乌鱼1条,赤小豆30so不加食盐,煮熟后食用。用于阴水。
2薏苡仁、赤小豆、绿豆各30g,粳米100g如常法煮粥服食。用于水肿脾虚夹湿者。
小儿水肿的预防护理
一、预防
1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2预防感冒,保持皮肤清洁,彻底治疗各种皮肤疮毒。
二、护理
1发病早期应卧床休息,待血压恢复正常,其他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可逐渐增加活动。
2水肿期应限制钠盐及水的摄人,早期少尿和高度水肿的患儿,应暂时忌盐,至小便增多,水肿渐消,可给予低盐饮食。
3肾炎或肾病时,应尽量避免使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
4密切观察患儿水的进出量、血压、水肿、神志等情况,早期发现水肿变证
导读: 中药总是很奇妙,尤其是一些攸关生死之药。比如,若将其用作毒药则能使人毙命于旦夕、若对症使用时却又能使人回春于顷刻的附子,便是一味能够不动声色就能左右人之生死的大药。用错则是“夺命第一毒”,用对则是“扶阳第一药”。如此妙药,该如何合理运用?且看国医大师张琪是怎样妙用附子的吧!
附子的作用在于温阳,《内经》谓:“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以天与日喻人身之阳气,认定阳气是机体生命之本,与摄生延年防病祛病至关重要。张介宾之《大宝论》、赵养葵之《医贯》,皆对阳气有精辟之论述,然一身之阳气实根舍于肾,以肾为水火之宅,肾中阴阳化合,方能构成为有益于机体之少火。因此所谓温阳,首先在温补肾阳,同时也包括心阳、脾阳。在生理情况下阳气是生命的动力,在病理情况下又为抗邪之活力。赵氏《医贯》喻为如同走马灯,张仲景之四逆汤、附子汤温阳祛寒,实为振奋全身各脏器的功能,增强机体动力和抗邪能力,所以临床上应用附子为主的复方“回阳救逆”、“温阳行水”、“温中祛寒”等法,如审证准确,用之有如鼓应桴之效,不揣浅陋,仅就应用的经验体会笔之如下。
1用于亡阳厥脱之证
临床表现手足厥冷,脉沉微,冷汗淋漓,血压下降,舌淡嫩,昏厥等症,余临床用四逆汤加人参、山萸、龙骨、牡蛎其效甚佳。如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用西药升压药可暂维持,但不能停升压药,药停后即血压下降,手足厥冷,面色青,精神萎靡。脉微细,舌嫩滑润等。
人参20克、附子片80克(另包先煎)、干姜15克、甘草15克、龙骨20克、牡蛎20克、山萸肉20克。水煎,隔4小时服药1次,连续服,待血压稳定后再停用西药,继续服前方,直至病情痊愈。
2吐利脱水
治小儿吐泻出现四肢厥逆,口唇青,面色苍白,亡阳脱水,脉细微。人参10克、干姜5克、附子片10克、甘草10克、五味5克、山萸10克。此方即四逆加人参汤以回阳固脱,合五味子、山萸以敛阴,屡用屡效,该方用法即药煎好频频饮之,俟吐利止手足转温,血压徐徐上升即转危为安,但目前小儿病至此皆在儿科病房住院,中医已乏治疗机会,余已不用久矣,今后如能改进剂型则可发挥中药抢救作用之特色。
1治疗心力衰竭
症见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咳声不扬,渴不欲饮,四肢欠温,便溏溺短,下肢浮肿,腹胀,舌体胖嫩,舌紫暗,唇甲青紫发绀,脉沉细或沉涩结代,为肾阳不足,寒水上凌心肺,宜温阳化气行水法。
药用:附子20克(先煎)、茯苓20克、白术15克、白芍15克、生姜10克。酌加活血之品如丹参、泽兰叶、桃仁、益母草等。如肺心病,心衰多兼感染,面色晦暗,口唇青紫,颈部静脉怒张,张口抬肩不得卧,喉中痰鸣,咳吐稠痰,足跗浮肿,舌体胖淡,腰以下冷,此肾阳衰水气凌心射肺伴痰热壅滞,宜加紫菀、葶苈子、鱼腥草、杏仁清热化痰利气,并与生脉饮合用,刚柔相济,效果尤佳。
因真武汤温肾助阳,火旺土健水得归壑,凌心射肺诸症自除。阳衰则血行瘀滞加丹参、桃仁、泽兰叶以活血祛瘀:痰热壅滞加紫菀、鱼腥草、杏仁、葶苈以清热化痰泄浊,则肺气得以肃降,此标本兼顾之法。
生脉饮与参附同用温阳益气,麦冬、五味益阴敛阳,刚柔相济可防燥热伤阴之弊。我治风心病心衰甚多,临床表现心悸气短,呼吸困难不能平卧,下肢浮肿,小便少,腹胀,指甲青紫,两颧暗红,畏寒肢冷,脉沉涩或沉结,辨证为心阳衰微,气虚血瘀,予真武汤合生脉饮,加红花、桃仁、丹参活血之品,大多奏效。
尤其值得注意是此类患者用强心药西地兰(去乙酰毛花苷)、地高辛等虽能纠正心衰(亦有无效者),但对改善症状不如真武汤显著,服用真武汤后患者体力增加,精神旺盛,此点为西药望尘莫及。附子之用量可根据病之轻重,一般以3~6钱(9~18克)为宜,注意须先煎半小时以上,以减其毒性,如服药后小便仍少者,可加泽泻、猪苓、桂枝等温阳利水之品。
2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
水肿属于脾肾阳衰,不能温阳化水,水湿潴留而成阴水。症见腰以下肿按之凹陷,小便不利,畏寒肢冷,腹胀便溏,腰痛,或水肿反复发作,面色白,舌胖嫩,色淡,苔滑润,脉象沉迟或沉弱。宜本方加人参、黄芪益脾肺之气,效果尤佳;如水肿剧者兼有咳喘,头面肿,不得卧,为肺气不宣,宜肺脾肾同治,用本方加麻黄、细辛以宣肺或予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余用后方较多,如审证准确,大多有效,伴水肿之消退,蛋白尿亦随之好转。麻黄、附子合用乃肺肾合治一宣一温,大枣、甘草、桂枝温助脾阳以利枢机,故属阳虚不振水湿蕴结之水肿宜宣温并举则多能取效。
3治疗眩晕
属于阳虚水泛,畏寒肢冷,面色苍白,手足厥冷,下肢浮肿,眩晕欲倒,或头痛恶心呕吐,精神萎靡,面目浮肿,舌淡嫩滑润,舌体胖大,脉象沉迟细弱,宜用真武汤治疗。《伤寒论》谓:头眩心下悸,身动,振振欲擗地,本方主之。主要由于阳虚水泛所致,余曾遇一患者头眩行步不稳,两脚向外倾斜,西医诊断为脑动脉供血不全,用维脑路通等药无效,来门诊求治,观其舌胖嫩滑润。脉沉迟,面嗜睡,辨证为阳虚水泛,投以真武汤加人参,附子用20克,水煎服,连进6剂眩晕大减,继服而愈。
4治疗甲状腺功能低下
全身黏液性水肿,症见头眩嗜睡,精神萎靡不振,肢体酸痛,畏寒,手足厥冷,气短心悸,舌润,脉象沉弱或沉迟,属脾肾阳衰,本方加党参、桂枝,其效甚佳。
曾治一青年女性系上海复旦大学在校生,罹此病后辍学,曾服甲状腺素片无明显效果来门诊就诊,如上证候。血压90/55毫米汞柱,予此方附子用20克,加人参15克,连进8剂,浮肿全消,诸症悉减,复以上方化裁连服50剂,完全治愈后去上海恢复入学。又治一张姓女,38岁,患甲低近日浮肿甚剧,畏寒肢冷,心悸头眩,精神萎靡,终日嗜卧,目不欲睁,脉沉无力,舌滑润,予上方加桂枝15克、人参15克、甘草10克,经过月余而愈。黏液性水肿畏寒肢冷,符合阴水病,用利水之剂多无效,如上二案皆用过中西药利水之剂毫无效果,因肾阳衰微不能化水故水湿泛滥,温肾阳则水得化,小便利,水肿消,而精神振。
《金匮要略》有附子粳米汤治腹中雷鸣切痛,寒气攻冲之证,取附子温中祛寒止痛,配伍半夏降逆,大枣健脾和中,余常用此方治疗寒气攻冲腹痛之证甚效。
曾治一农民来自吉林省榆树县,腹痛肠鸣,攻冲上逆,呕恶不能食,久治无效,慕名求治,余见其面色青,手足厥冷,脉沉无力,舌胖嫩滑润。
辨证为寒气上冲,脾胃不和,予附子粳米汤,原方加干姜15克,附子用30克先煎半小时,然后再入他药,连进10剂腹痛大减,肠鸣消失,继续调治而愈。
此患者系一农民,患此病二年余不能参加劳动,曾在某院系统检查未获结果,经用附子汤为主的复方竟获治愈。可见附子为温中止痛之要药。
凡属于寒邪作痛者附子为不可缺之药。 属于寒积腹痛宜附子与大黄合用,症见便秘腹痛,舌干口燥,腹部寒凉拒按,脉见沉紧,非附子不足以除寒,非大黄不足以下其积,大黄苦寒荡涤实热,与附子合用则借其荡涤之力下其寒积,斯乃中药配伍之妙。
曾遇一患者脐腹痛拒按,每逢阴雨气候或遇寒则腹痛加剧,大便数日不行,脉象沉紧,口干舌苔厚腻,此非实热,乃寒积之证,予温脾汤化裁处方如下:党参15克、附子15克、干姜15克、大黄10克、芒硝5克、川朴15克、枳实15克、广木香7克。
连进3剂,脐腹阵痛,大便下行如猪油样便,痛大减,继进3剂,大便转溏,腹痛止,从而痊愈。
必须说明寒积腹痛,非大黄、芒硝适应证。但与附子、干姜合用,辛热祛寒则调剂其苦寒性味而发挥其荡涤通下之力,此寒热并用之妙。
仲景有附子泻心汤、大黄附子汤皆寒热合用可资借鉴。 附子除温中治腹痛外,亦治风寒痹痛。《伤寒论》有桂枝附子汤、桂枝去桂加白术汤、甘草附子汤三方,皆用附子以治风湿相搏,身体疼痛之症。余治痹证之偏于寒者皆用附子以祛寒止痛,寒热夹杂之痹痛亦用附子与清热药合用,仿桂枝芍药知母汤意,每收佳效。
曾治一**下肢痛畏寒,据云得之于产后,虽盛夏季节下肢亦感似风吹样,久经治疗未效,余用甘草附子汤加牛膝15克,附子初用15克,稍效。继则加量,最后加至80克,连进八十余剂而愈。可见附子为温经散寒,通阳止痛之唯一有效药物。附子煎法皆需先煎40~60分钟,以减其毒性,然后再下他药。
《伤寒论》30条云:“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本条为汗多阳虚营卫失和之证。余临床观察,凡汗多恶寒属阳虚者,此方用之皆效。
曾治一青年男性多年汗出恶寒,曾用中西药治疗均未收效,西医诊断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来我院门诊求治时值盛夏,就诊时汗出淋漓如洗,自述恶风甚剧,余摸其手厥冷如冰,舌润口和,脉象缓无力,辨证为营卫不和,汗出阳虚不固。
处方如下:桂枝15克、白芍15克、甘草10克、生姜15克、红枣5枚、附子15克。水煎服。初服8剂,汗出减少,全身稍有力。继用此方,附子加至80克,又进8剂,汗止大半,恶风亦大减。
又嘱其继用此方不变,接服60剂,汗止手足转温已无恶寒之感,从而痊愈。
余临证治自汗症甚多,病者大多舌红苔干身热自汗,喜用当归六黄汤化裁,清热滋阴固表,或配合甘麦大枣汤效甚佳。但其中部分患者夹有阳虚恶寒者,阴阳二虚寒热错杂,迁延不愈,于原方中(当归六黄汤)加入附子10~15克,寒温并用,进数剂后汗遂之而止,恶寒亦同时消失。 附子助阳,与滋阴药配合,有阳生阴长之妙。阴阳和合则自汗止。
治内伤发热,倦怠自汗,头昏气短,脉象虚软,舌嫩,属阴亏阳气外越所致。此类发热,用甘温除热法无效,余用龙牡以收敛浮阳,加附子引火归原,更用人参益气,白薇、银柴胡、青蒿等以清虚热颇为有效。
曾治一妇女患低热9个月,体温一般在376℃~378℃之间,经某医院系统检查无结果,曾用中药甘寒养阴及甘温除热法数十剂,均无效,来门诊求治。倦怠自汗,头昏气短,低热,脉虚弦,舌嫩。辨证为阴虚阳气浮越,宜助阳益气潜阳法。
用药:龙骨20克、牡蛎20克、附子26克、白薇20克、银柴胡15克、黄芩15克、麦冬15克、甘草10克、人参10克。水煎服。
进上方6剂,体温有下降趋势,几天来371℃~373℃之间,自觉全身较前有力,精神好转,但仍头昏手脚热,脉象见小,此为阳气稍敛,复用上方不变。
继进6剂,几天来体温在365℃左右,为几个月未有之现象,全身较前有力,但有时仍自汗,舌薄苔脉象弦而较前有力。嘱继用此方,又服6剂,体温从此稳定,在364℃~368℃之间,汗止体力精神皆恢复如常,从而痊愈。
此方余仿二加龙牡汤意, 一方用附子、龙骨、牡蛎,以潜阳摄纳引火归原;一方用麦冬、黄芩、白薇、银柴胡以滋阴清热,再用人参益气,用于低热缠绵,倦怠乏力者颇效,与甘温除热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金匮要略·消渴篇》云:“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苦渴,栝楼瞿麦丸主之”。本方以附子温阳化气使津液上升而渴止,水气得化则小便利,更用栝楼根清热润肺,肺为水之上源,肺气清则水气下行,瞿麦利小便,茯苓、山药健脾渗湿,与附子合用又有温补脾肾功能,原方治上热下寒之消渴。余师其意用附子配清热利湿,或甘寒清热之剂,以治涉及脾肺肾功能失调之顽固性水肿,屡收良效,在大队清热利湿或甘寒养阴方中加入附子以温肾助阳,小便利而水肿消。
近治一李姓男患,39岁,患慢性肾小球肾炎,高度浮肿,尿蛋白(+++),久治水肿不消,小便少,用呋塞米等利尿剂无明显效果,中约利水之剂亦罔效,面白,全身水肿,每日小便300毫升左右,口干舌燥质红,胃脘灼热,下肢凉,睾丸湿冷畏寒,血浆总蛋白33,球蛋白18,白蛋白15,脉沉,手足厥冷,此上热下寒之证,其病机肺胃热,脾虚肾阳衰微,用清肺养阴,清利湿热温肾阳之剂。
花粉15克、麦冬15克、知母15克、沙参15克、生芪25克、山药20克、茯苓20克、瞿麦20克、扁蓄20克、坤草30克、莲子15克、生地20克、附子15克、肉桂10克、白花蛇舌草30克、甘草10克。水煎服,每日2次。
连进10剂,24小时尿量为2500毫升,水肿全消,尤以全身较前有力,精神大好,食欲增,口干咽干胃脘灼热俱大减,尿蛋白由(+++)转(++),继续调治尿蛋白(+),血浆总蛋白07克。
此方乃温阳与滋阴清利湿热合用,与病机符合故能奏效。
《金匮》薏苡附子败酱散治肠痈。其病机为阳气不足,湿浊停聚气血壅塞而成痈脓,不可用苦寒下药。本方用附子扶助阳气,败酱草苦寒清热解毒,活血排脓,薏苡仁清热利湿。三药合用治阳虚而痈脓不除。
余据此意治一妇人慢性尿路感染,尿中大量脓球,各类抗生素及消炎药用之无效,终年累月尿路刺激症状不除,痛苦异常求治于余。腰酸畏寒,脉象沉缓,舌润口和,分析此为阳气虚夹膀胱热毒成脓所致,单纯清热解毒,不扶助阳气,正不胜邪所以不愈,故予薏苡附子败酱散化裁。
方药:苡仁30克、附子15克、败酱草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甘草15克。水煎服。连服6剂,尿路刺激症状大减。继服10剂,尿全部转阴,腰痛畏寒亦随之消除,从而痊愈。
后以此方治愈类似患者甚多,凡下元寒冷,腰酸痛,恶寒,全身倦怠,尿化验大量白细胞或伴脓球,脉象沉,舌润,辨证属阳虚兼热邪者,用附子配清热解毒药皆效。此类患者长期用抗生素,八正散之类,初有效,继用则无效,缠绵不愈,所见比比皆是。如兼气虚者可加黄芪30克,热邪甚者加木通、瞿麦、扁蓄等。
总之应权衡正邪之轻重变通化裁,以适合病机,则可药到病除。另如有前列腺炎,前列腺中大量白细胞,腰酸,睾丸湿冷,恶寒,应用此方亦多治愈。
曾治一朱某学生,前列腺液大量白细胞,会阴部连尿道痛胀。腰痛畏寒,经某医院诊断为前列腺炎,诸治罔效,经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加白花蛇舌草、公英,服二十余剂前列腺液白细胞转阴,诸症消除而愈。
附子入心脾肾经,温肾行水,强心回阳,余治心衰除用附子配活血祛瘀药外(见附子配温阳行水法),配益气活血治疗心律失常属于心阳衰者亦颇见效机。
曾治一男患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早搏,用抗心律失常药异搏定、乙胺碘呋酮、慢心律诸药皆无明显疗效,全身乏力、心悸怔忡、气短、手足凉、脉结代、舌淡嫩,辨证为心阳不足,血瘀络阻,以益气扶阳通络法。
方药:附子10克、红参15克、桂枝15克、薤白15克、黄芪30克、红花15克、桃仁15克、赤芍15克、丹参15克、麦冬15克、五味15克、甘草10克。水煎服。连服17剂心律恢复正常,诸症俱减。唯夜间睡眠不佳,前方加枣仁20克、茯苓15克、远志15克,又连进10剂,诸症皆除而愈。
凡心律失常,脉迟无力,舌润,畏寒,有阳虚证出现者,附子与益气活血药配伍,可以纠正。附子扶肾阳又能鼓舞心阳,合参芪益气,丹参、桃仁活血,气旺血行则可告愈。
总之,附子其性味辛热善行,能通行十二经,自上而下,出表入里,为回阳救逆之要药,如配伍得法则可以发挥其多用之功能。
周礼伯著<<中医学实用新歌诀>>一)、脉诊的原理切脉应知脉形成,心血脉肺肝脾肾,宗气肝气脾气助,心动应脉应指成。注:脉象的形成是因为心气的推动,血液的运行,脉道的约束,在肺(宗气)、肝(肝气之疏泄调节循环血量)、脾(脾气的生化血液与统摄血液)、肾(肾中阳气是推动血行的原动力,且精血互相化生)等五脏功能相互配合下,心脏搏动之力应于脉,脉动应指,共同形成脉象。二)、形成脉象的三大基本要素脉气心推血行力,血液本身量与质,脉道舒张和收缩,三大要素血行使。注:(1)脉气(主要是①心气即心脏搏动是推动血行的动力,其次为②宗气、③肝气、④脾气,此4气的综合作用形成脉气),(2)血液的质和量对脉象的形成有一定影响。如血液稀薄与稠粘、血量的多少,与脉动速度、流畅程度、搏动强弱均有密切关系。(3)脉道:①约束血流按一定方向,环周不息;②脉道的舒缩能产生脉气,推动血行,调节血流。故脉气、血液、脉道为脉象形成的三大基本要素。三)、关于寸口诊脉的依据寸口脉之大会处,脏腑诸气之通路;太阴脾肺气相通,脾胃气血生化府;肺脏十二经始终;寸口表浅易诊触。左寸心膻右胸肺,左关肝胆右脾胃,尺部皆候肾小腹,从容徐和脉有胃。注:寸口诊脉的依据有4点:1、寸口为脉之大会,是脏腑诸气的通路。2、脾肺同属太阴,肺气与脾胃之气相通,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府,营养全身脏腑、经络、气血,与脏腑的气血盛衰变化有密切关系,所以脏腑气血盛衰的变化可通过脾胃,再经太阴肺的经脉而反映在寸口。3、肺为十二经之终始,即十二经的气血循环起于肺经又终止于肺经。4、独取寸口,方便易行,便于诊察;动脉浅在,易于触知。在几千年的长期临床实践中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经验、沿用至今,且用之合乎临床实际。寸口脉分为寸关尺,各部位的分属为:左寸候心与膻中,右寸候肺与胸中;左关候肝与胆,右关候脾胃;尺部皆候肾与小腹。故以五脏为言,可简化为“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另外,寸脉候上半身,尺脉候下半身。总之,从容徐和之脉为脉有胃气。缺乏从容和缓之脉就是没有胃气的真脏脉。学习本诀者,应注意无论多复杂的内容,多从口诀含意中去顺诀释义而理解,皆不难掌握。这就是作者的期望与目的。四)、关于二十八种脉象中医的诊断知识,应着重掌握某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去扩展自己的知识,如有关脉学知识的介绍和口诀有多种,但作者还是建议学者学记《濒湖脉学》为好。从这样记诵最为实用,便于临床(本书以<濒湖脉学>为蓝本编改。请对照原文。其中“兼脉主病”为作者新编加入的)。可首先记熟28种脉象的名称 :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大)微,紧缓芤弦,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结代疾。提示:以下各脉,你最好还是按作者整理过的脉诀背记,对临床最益1、浮脉(阳)[体状诗] 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秋得浮脉知无恙,久病浮脉却可惊。[相类诗] 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就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脉,洪脉来盛去弱悠;浮脉轻平似捻葱,虚脉迟大豁然空,浮而柔细为濡脉,散脉杨花无定踪。[主病诗] 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痰风热,浮而无力气血虚。[分部诗]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浮土衰兼木旺,尺浮溲便不流通。[兼脉主病诗] 浮滑风痰数风热,浮紧外寒缓中风,浮弦痰饮涩血虚,浮芤气阴失血重。注:浮滑为风痰,浮数为风热表证,浮紧外感伤寒,浮缓为太阳中风,浮弦为痰饮`,浮涩为血虚,浮芤为气阴两虚,或失血已重。注意:相兼脉的主病,等于每种脉象主病之和。2、沉脉(阴)[体状诗] 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女子寸沉男尺沉,四时如此平和身。[相类诗] 沉近筋骨软滑匀,伏脉推筋着骨寻,沉细如绵是弱脉,弦长实大牢脉形。[主病诗] 沉脉水肿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沉而无力虚和气,沉而有力积与寒,湿痹寒疝亡血精,腹痛留饮又主寒。[分部诗] 寸沉痰郁水停胸,关沉中寒痛不通,尺沉浊遗和泄痢,肾虚腰痛下元痛。[兼脉主病诗] 沉涩血虚沉弦饮,沉缓寒湿紧寒冷,沉细气血两亏虚,沉迟阳虚内寒盛。注:1、平和身:平和的正常身体的脉象。近:靠近。脉搏靠近筋骨之间,软滑而均匀地跳动着。2、主病诗:为沉脉主水肿蓄饮、阴经之病、又主寒;3、沉脉五病:①主阴主寒,②留饮水肿,③亡血失精,④寒疝腹痛,⑤关节湿痹。4、兼脉主病诗为:沉数为热,沉迟为寒,沉滑为食积与痰饮,沉而无力为气少、阳虚气陷,沉而有力为积滞、寒凝、水饮,气滞等。沉涩为血虚,沉弦为水饮;沉缓为寒湿内郁,沉紧为阴寒冷痛;沉细为气血两虚;沉迟为阳虚寒盛。3、迟脉(阴)[体伏诗] 迟脉一息至惟三,阳虚阴盛气血寒,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阴先要益火原。[相类诗] 迟脉一息三至间,稍快于迟脉叫缓,迟细而难是涩脉,迟大浮软虚脉唤。[主病诗] 迟脉脏病血热(多)痰,沉寒痼冷症瘕看,迟而有力为冷痛,迟而无力是虚寒,胸阳不畅胃阳虚,腑实痒疹结胸胆。[分部诗] 寸迟必是上焦寒,关迟中焦寒痛堪,尺迟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兼脉主病诗] 迟缓寒湿胸阳阻,迟浮表寒沉里寒,迟涩血虚(迟)弱阳虚,迟滑痰浊迟弦寒。注:1、迟脉主脏病、里病,主要反映阳虚阴盛。2、迟脉主8病:①血热此即热入血室(邪热结聚,阻滞血脉运行可见迟脉)或多痰,②沉寒痼冷,③症瘕痃癖,④胸阳不畅,⑤胃阳不足,⑥府实壅结,⑦瘾疹痒甚,⑧结胸谷疸。3、兼脉主病:迟而有力为冷痛,迟而无力为虚寒,浮迟为表寒,沉迟为里寒,迟涩为血虚,迟弱为阳虚,迟滑为痰浊或气病,迟缓为寒湿或胸阳闭阻,迟弦只为寒盛。4、数脉(阳)[体状诗] 数脉一息六至间,阴微阳盛必狂烦,浮沉表里分虚实,只有儿童作吉看。[相类诗] 数比平人多一至,紧脉如索似弹绳,数而时止为促脉,数在关中动脉称。[主病诗] 数脉阳热心肾火,邪热胃热胸热疾,肺痿疮疡百合病,虚劳阴亏宿食积,实用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可怕之。[分部诗] 寸数咽喉口舌疮,吐红咳嗽肺生疡,关数胃火或肝火,尺数滋阴降火汤。注:数脉为阳,多示心肾火热,因外感邪热、胃热消谷、胸热不利、肺痿、肺痈、肠痈、疮疡、狐惑百合病、虚劳阴亏、腹满宿食等8类疾患,其属实者用凉泻可治,属虚者宜温补。1、秋深干燥,肺病在秋深见数脉,对肺病阴伤者不利,故怕之。2、数脉主8病:①外感邪热,②胃热消谷,③胸热不利,④肺痿,⑤肺痈、肠痈、疮疡,,⑥狐惑百合病,⑦虚劳阴亏,⑧腹满宿食。3、实热者脉数大有力,虚热者脉细数无力。关数兼弦为胃火或肝火,尺数兼细为肾阴虚。5、滑脉(阳中之阴)[体状相类诗] 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莫将滑数为同类,数脉只看至数间。[主病诗] 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灾,寸滑呕吐尺蓄血,女脉调时多怀胎,邪热内蕴积滞痢,下焦湿热滑脉采。[分部诗] 寸滑膈痰生呕吐,吞酸舌强或咳嗽,关滑宿食肝脾热,尺滑渴痢 淋溲。[兼脉主病诗] 浮滑肺间有风痰,沉滑里热积食痰,痰火宿食脉滑数,滑弦食滞胃肠间。注:1、滑脉主五病:咳逆痰喘、宿食停滞、邪热内蕴、下焦湿热、积滞下痢。2、兼脉主病:浮滑为风痰在肺,沉滑为里热食痰,滑数为痰火宿食,滑弦为食滞胃肠。
1选药范围广泛,使用相对集中
补益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共出现56味次,占全部的7887%。可见经方之类肾系水肿病是以补益、解表、利水、温里四类药为主组方的。
2补益实为补气健脾利水
疾病的发生尽管复杂,但不外正邪两个因素。正气虚弱是发病的条件,所以“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肾系水肿病的发生亦正是脏腑虚损与外邪侵袭相互斗争的结果。究其根本,脏腑虚损的病位主在脾肾,病机为脾肾气化机能虚弱。脾主运化水湿,为升降出入之枢,脾健则运,交通上下,溉濡四旁,脾土伤败,易致水湿泛滥,术芪之类健脾益气,气行则水调。
3解表祛邪实为疏风宣肺,发表利水
肺主皮毛,为水之上源,一旦外邪阻遏,肺气宣肃失职,不能通调水道,水泛肌肤则发为水肿,故疏风宣肺,因势利导,使肺气畅达,肃降有权,三焦通利,亦即“开鬼门”之意,《金匮要略》“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即指此而言。
4温里实为补肾温阳利水
肾系水肿病,乃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其中尤以肾为根本,而水为至阴,乃肾阳命火不足所致。肾阳不足,命火式微,可致肾不能气化,脾不能运化,肺不能布化,三焦之气闭塞,决渎之官无权,《素问�6�1水热穴论》:“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浮肿。”所以肾阳命火不足是致成水肿的根本原因,补肾温阳利水,亦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唐容川语“肾为水脏,水中含阳,化生元气”,气为阳之微,宜取温润平调之意,叶天士指出“此温字,乃温养之义,非温热竟进之谓。”得温可以行水,兼润可以固涩保精。
5利水渗湿实为“洁净府”
这是治疗肾病水肿最基本、最直接的方法,主治在里在下之水邪为患,使水邪从小便而去,此亦即《素问》“洁净府”之意。“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其汗乃愈。”是《金匮》治疗水肿的原则。
由上可见,补益脾肾、发汗解表、温阳利水、渗湿利水药再经方治疗肾系水肿病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然方剂配伍作为一个整体是针对病证的病机,有目的地将群药经过合理配伍,组成一个新的有机整体。四者在经方方义中的体现也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如五苓散,方中以泽泻淡渗利湿为君,辅以桂枝甘温辛通,白术健脾利水,通利膀胱与健脾助运合法,不仅能利小便,通气化而去水湿,也能健脾振奋运化而去水湿,共奏化气、行水、解表之功;再如防己黄芪汤,方以黄芪防己为君,通过补气与祛除风湿合法,使脾气健运,表虚得固,风邪得除,水湿得行,而肿自消;真武汤,方以附子为君药,主以温阳,配以茯苓、白术、白芍兼行散水、利水、燥湿,刚柔通涩相济,共奏温阳利水之功,使阳复阴化水行。
上述三方均由利水渗湿药、温阳药、健脾药组成,均是针对水肿病而设,然其治法侧重点不同,方义也有别。这不仅体现了经方组方用药对疾病病情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也反映了经方在病情针对性基础上的组方完整性和严谨性。这也是经方在把握疾病发展演变规律和配伍用药基础上发展的一种“病—证—症” 的结合组方理论,是治有主次,分进合击的组方配伍思路的体现。
此外,从治疗水肿经方的君药组成来看,利水渗湿药(茯苓、泽泻、猪苓)、解表药(麻黄、桂枝)几乎占了君药的全部。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经方时代对发汗、利小便治法的推崇。
结语
《伤寒论》是中医学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是一部伟大的医学著作,不仅有着完备的理法方药,而且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也正因为如此,《伤寒论》经得起历代医家从不同角度的推敲。肾系疾病如水肿、腰痛、淋证、肾劳,从临床上说,都是属于治疗棘手的病证。本文粗浅地探讨《伤寒论》中的治疗肾系水肿病专方的用药和配伍规律,目的也是为了开拓视野,抛砖引玉,为治疗肾系疾病寻找更深刻的理论渊源,从而拓宽肾脏疾病的治疗思路。
健脾利水
2011年中医助理医师考试儿科指导:小儿水肿
本文2023-10-03 04:17:3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1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