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经卷,为何敦煌留下的书籍叫经卷?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2收藏

何谓经卷,为何敦煌留下的书籍叫经卷?,第1张

敦煌经卷亦称敦煌文书、敦煌遗书、敦煌卷子,是指在中国甘肃 省敦煌县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出土的4—11世纪多种文字的古写本。 由于敦煌在4—10世纪间曾为中国西北文化中心,政治、经济十分发达, 佛教也很兴盛。自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释乐 开凿第一窟以后, 写经造像活动代代相沿。北宋仁宗时,西夏进攻敦煌,僧众为避兵火, 将大批文书藏于洞窟之复室中,然后砌一泥墙于外,并于其上绘画, 以此作为伪装。此后,这些文书便被封存于该私室中达900多年,成为 名闻中外的敦煌遗书。 清光绪26年(1900年),敦煌道士王圆 无意中发现敦煌石窟第 16窟画有壁画的墙上有裂缝,因察看裂缝,进而在第17窟中发现了大 量的经卷和佛像。王圆 立即将此事禀告县令,县令及时上报给甘肃 学台叶昌炽。精通古文字和考古的叶昌炽对此事颇感兴趣,计划将这 些经书及佛像运往京师,然因耗资过巨而未果。但他在自己的著作 《语石》中录述了莫高窟的碑文,发表了个人对敦煌遗书的看法。自 此以后,敦煌文书被发现的消息不胫而走,敦煌县令将文物作礼品送 人,遗书开始流失。1907年3月,匈牙利籍英国人斯坦因最先来到敦煌, 利用买通和欺骗的手段从王道士手中盗走大量遗书,共有写本卷子 8082卷,木版印刷20卷,其中佛教著作6790卷,共装24箱经卷,另有 绘绣佛像精品等,1908年春,法国人伯希和来敦煌盗走古书、佛教变 文、民间文学等汉藏文卷子写本精华6000号。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 吉小川一郎进行了摄影和调查,并盗走文书约600卷。1914年,斯坦因 再次盗走写本文书五箱。两次共掠走文书一万多件,包括汉文写本书 7000卷、印本书20余卷,回鹘文、古突厥文等二三百卷。1914年至 1915年间,俄国人奥登堡也盗走文物2000件以上。1924年,美国人华 尔纳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和唐塑等。这些人在敦煌学研究上所取得的 成绩,我们历来没有抹杀;但是,这并不能掩盖他们鼠窃狗偷的恶行, 最近有一本有关敦煌的书,竟称斯坦因为“旷世大师”,誉伯希和为 “天才的敦煌学家”,令人惊讶!实难苟同。这笔盗购、骗购的耻辱 账必须清算追索, 敦煌经卷的大量外流,引起了清政府的注意。1910年清政府下令 将敦煌所剩文书约8000卷运往北京,藏于京师图书馆。1919年甘肃省 政府教育厅又将莫高窟劫余经卷查点封存。至此,敦煌文书被盗外流 的现象始基本制止。 现存敦煌文书除我国自藏外,尚流散于英、法、俄、日、美、丹、 韩等国。英国不列颠图书馆东方写本部和印度事物部图书馆藏13000件, 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东方部藏5779件,俄罗斯藏10800件,日本藏约 600件,美国至少藏22件,丹麦藏14件。我国则分藏于北京、上海、天 津、大连、台湾、香港及甘肃等地,计卷式遗书17500余件,藏文箧页 9648页。 敦煌遗书的总数在4万件以上,从印刷形式看有写本和印本,写本 在3万件以上,刻本数量较少。从文种上看,写本书以汉文为主,兼有 梵文、藏文、康居文、龟兹文、于阗文、回鹘文、吐火罗文、粟特文 等。装帧多为卷轴式,九世纪以后的遗书,出现经折本、蝴蝶装本、 册子本、刺绣本和刻印本。其字体,北朝均带隶意,南朝及隋、唐、 五代、宋之写本则皆为楷书或草书。 遗书中95%的汉文写本为佛典,包括经、律、论、疏释、赞文、 陀罗尼、发愿文、启请文、忏悔文、祭文、僧传、经目等。非佛典文 献虽仅占5%,但内容相当广泛,包括四部、道经、俗文学、文书档案 等。如果进一步细分,则史部包括史书、政书、地志、氏族志等。子 部包括道教卷子、医书、历书、占卜书、类书等。集部有别集、诗、 曲子词、变文、讲经文、押座文、话本、俗赋及词文等。官私文书是 敦煌文书中最具珍贵史料价值的一部分,包括符、牒、状、帖、榜文、 刺词、过所、公验、度牒、告身和籍帐等。另有与户部、刑部和兵部 相关的文书片段。这些资料为研究当时的典章制度和经济状况提供了 宝贵的资料。这笔无法估定价值的财产账必须笔笔明晰,不容再有一 丝损坏遗失。 敦煌遗书发现后,很快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并成为一门为世界 学者所关注的学问——敦煌学。罗振玉、陈垣、向达、罗福长、王重 民等学者纷纷撰文并著述立说,广搜国内外敦煌遗书进行整理与考证。 近年以来,中国的敦煌学研究成绩显著,仅就查阅国家图书馆的书目, 90年代以来有关敦煌学的研究著述就达数十种,其中如《敦煌愿文集》、 《敦煌天文历法辑校》、《敦煌艺术叙录》、《敦煌石窟内容总录》、 《敦煌吐鲁番研究》、《敦煌佛教经录辑校》等等,都是卓有成就的 专著,另外还有许多高质量的论文,这些有目共睹的事实足以驳斥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西方”的狂言谬论。 敦煌遗书的发现,推动了与中世纪中亚、中国有关的历史学、语 言学、考古学、民族学、文学、艺术、书志学、历史地理学和科技史 等的研究。这是中华文明成就对世界文化宝库的重大贡献,应该为中 国人所珍惜自豪;也应该是中华学人倾其心血,作好敦煌学研究工作, 以实现有些学者在展望敦煌学研究的未来时所吐露的:要“托起明天 的辉煌”!这笔因勤恳研究而获得丰硕成果的丰收账,中国学者将永 远记住:走在敦煌学研究的前列!

敦煌莫高窟是古丝绸路上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

在中国西部的茫茫沙海中,闪烁着绚丽夺目的光彩。莫高窟自公元366年创建以来,经过一千多年的连续开凿营造,至今保存洞窟492个,彩塑2200多尊,壁画45000多平方米。

有敦煌的神话传说、敦煌本地的佛教故事、敦煌社会历史故事、敦煌历史人物故事、敦煌石窟故事、敦煌近现代故事、敦煌学故事、敦煌壁画本生故事、敦煌壁画因缘故事、敦煌壁画佛传故事、敦煌壁画佛教历史故事、敦煌壁画瑞像故事以及敦煌壁画经变故事。

扩展资料

敦煌,历经沧桑,几度盛衰,步履蹒跚地走过了近5000年漫长曲折的里程。悠久历史孕育的敦煌灿烂的古代文化,使敦煌依然辉煌;那遍地的文物遗迹、浩繁的典籍文献、精美的石窟艺术、神秘的奇山异水

使这座古城流光溢彩,使戈壁绿洲越发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就像一块青翠欲滴的翡翠镶嵌在金**的大漠上,更加美丽,更加辉煌。

敦煌位于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点,南枕气势雄伟的祁连山,西接浩瀚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东峙峰岩突兀的三危山,在这个群山拥抱的天然小盆地中,党河雪水滋润着肥田沃土,绿色浓荫挡住了黑风黄沙;

粮棉旱涝保收,瓜果四季飘香;沙漠奇观神秘莫测,戈壁幻海光怪陆离;文化遗存举世闻名,人才辈出美丽的敦煌,是块富饶、神奇、诱人的土地。

-敦煌历史文化

敦煌原本为月氏人的游牧之地,但自汉代设立河西四郡以后,就开始逐渐并入中原的版图,不过,在这之后,敦煌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仍然很密切。到了唐安史之乱以后,吐蕃曾经占领过敦煌,并留下了许多藏文文献。至张氏与曹氏归义军时,还留下了大量回鹘与于阗国的珍贵文献。敦煌所保留文献的丰富程度与价值之高超出我们的想象。

敦煌莫高窟所保留的壁画与泥塑

一、吐蕃

在今天西藏本土保存下来的吐蕃时期的历史文献非常的少,但在敦煌却保留了大量吐蕃时期的传世文献。在敦煌所出土的藏文文书中,不仅保留了吐蕃统治时期的敦煌资料,还保留了和吐蕃王室有关的历史文献,如《吐蕃王朝编年史》。

另外,在敦煌石窟中还发现了涉及吐蕃历代赞普事迹的《吐蕃王朝大事记》,这部书对我们研究早期吐蕃历史,特别是赤松德赞统治敦煌之前的吐蕃历史有很大帮助。在敦煌文书中还有反映在吐蕃统治时期,各民族之间交往的历史文献,如《吐谷浑大事纪年》,就记述了吐谷浑向吐蕃称臣时的故事。

吐蕃使臣像

二、两个回鹘政权与归义军政权

公元840年,身处蒙古高原的回鹘被黠戛斯攻灭,此役让回鹘国彻底亡国,并进行了大举西迁,一部分回鹘入居河西走廊成为甘州回鹘,一部分回鹘到达吐鲁番成为西州回鹘。过去我们对这两个回鹘的了解多集中于《新五代史》、《旧五代史》与《宋史》等正史文献的记述,但内容也多与朝贡有关。

历史文献记载的回鹘人像

此时,甘州回鹘在归义军的地盘上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而西州回鹘又侵吞了归义军政权在伊州(今哈密)的地盘。历史上敦煌正好处于这两个回鹘政权所交汇的地方,在敦煌,归义军政权与两个回鹘政权既有争夺又有来往,而敦煌文书中就有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载。

对两个回鹘政权与归义军政权之间的关系,中国传世文献记载的特别稀少,只有通过敦煌文书才能知道其中大概的内容。

三、于阗王国

于阗王国原为塔里木盆地西南部的一个王国,自汉代就有关于于阗国的记载,至唐代于阗国依然强大,作为西域早期的佛教国家,其宗教信仰一直较为浓重。唐中期,于阗被吐蕃所占领,而于阗是何时从吐蕃的统治下独立出来的,目前文献没有具体的记载,但估计应在公元9世纪前后,即与张议潮归义军起义的时间大体相当。

敦煌的佛教雕塑

于阗国虽然很早就脱离了唐的统治,但于阗国的国王一直保持着对唐的纳贡,因为丝绸之路的畅通,于阗国与中原王朝保持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

至公元914年,于阗国开始与曹议金所建立的曹氏归义军保持密切的来往,特别是曹氏归义军与于阗国建立了婚姻关系,即于阗王娶了曹议金的女儿。

至10世纪,回鹘建立了信仰伊斯兰教的喀剌汗王朝。不久刚刚崛起的喀剌汗王朝就对于阗佛教国发动了以宗教为名义的战争,此时于阗国为了获得经济与军事的援助,进一步加强了与中原王朝的联系。敦煌文书中就保存了大量这一时期于阗与敦煌之间交流的史料。在今天敦煌的壁画中还保留了众多带有于阗人特点的壁画,而这些宝贵的材料也成为了研究于阗史的重要史料。

今天于阗国的佛教遗址

四、粟特人

粟特地处中亚西部,自中世纪开始就成为了东西间文明传播的中介者。隋唐时期,他们大批次地进入中国,而敦煌就成为粟特人东西往来的主要中转站。所以敦煌保留了大量以粟特文撰写的文献。

唐代时,粟特人主要生活在中亚费尔干纳盆地的康国、石国、米国等地,汉文史籍称之为昭武九姓,7世纪开始就与唐发生密切的关系。8世纪初期,中亚和大唐之间的战争导致西域局势紧张,加之安史之乱与吐蕃入侵,致使生活在今天新疆的粟特人不得不选择四散而逃。

文献记载,到了吐蕃统治时期仍有粟特人在敦煌活动,并留下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在今天敦煌的藏经洞内,发现了大量由粟特人留下来的佛教典籍。但实际上粟特人原先信仰祆教,后来因为长期在敦煌生活而改信了佛教,这也说明部分粟特人在敦煌一带曾经长期存在,而敦煌的佛教文化也深深地影响了粟特人。粟特人留在敦煌的珍贵文献也成为今天人们研究唐代粟特人生活的重要史料。

敦煌遗书包括5-11世纪六七百年的古代文献。其中有纪年者近千件,大部分汉文写本写于中唐至宋初。汉文遗书除了佛典和其他宗教文献外,为医药天文,诗词俗讲等。宗教文献以佛经目录为主,其中大多有传世本,也有一些未曾传世的佛教文献。大量的官私档案文书,是研究中古历史,社会生活,寺院经济等的第一手资料。使人们对唐代法令及其在古代现实生活的运用,获得了全新的认识。大批户籍资料,使人们对中古时代的社会的阶级关系认识的更加深刻。寺院文书反映着寺院的生产和生活。各种社约从不同侧面展示了中古社会的民间社团及其活动。

何谓经卷,为何敦煌留下的书籍叫经卷?

敦煌经卷亦称敦煌文书、敦煌遗书、敦煌卷子,是指在中国甘肃 省敦煌县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出土的4—11世纪多种文字的古写本。 由于敦煌...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