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经书有升值空间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明代经书有升值空间吗,第1张

明代经书有升值空间。在中国古籍市场上,明代经书是一些收藏家和文化爱好者所喜欢的艺术品,其价格随商品流通市场上的供求关系而变化。近年来,由于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文化遗产的价值,以及对古籍收藏的需求不断增加,部分明代经书可能会有一定的升值空间。特别是那些出自名家手笔、版式精美、存世稀少等优质品种,更有可能升值。不过,具体的升值幅度和时间还需要考虑市场供需和购买力等因素。当然,古籍书籍是有保值和升值潜力的。

大家都知道,随着近现代日本文化输出能力的不断提升。日本刀,也称为武士刀,逐渐成为了日本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西方国家在联想到日本时,大多第一印象就是武士刀和樱花。

那么,武士刀从何而来呢?

没错,就是本期的主角——唐刀。

通过现代工艺复原的唐刀

日本刀的起源

学过历史的都知道,在大陆文化传到日本列岛之前,日本列岛的岛民文化是非常落后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日本人也是非常善于学习的。当日本人发现大陆文化远远比自己的文明更加优秀后,就马上开始了学习。

为了学习大陆的先进文明,日本派出了大量的使节来到中国大陆学习各种文化和器具,因为正好对应了中国大陆的隋唐时期,因此,这些人也就分别被称为“遣隋使”和“遣唐使”。而他们从中国带走的各种先进器具,就包含了今天的主角——唐刀。

早期的日本武士刀和今天的日本武士刀的出入还是比较大的。因为那时的日本人普遍身材矮小,所以初代的日本刀对于日本人显得就很大,于是日本武士刀最开始的名字是——太刀。

从名字我们也能够看出,日本人对于太刀的定位。除了身形巨大(相对于日本人),太刀更是重要的礼器,只有身份显赫的人才有资格进行佩戴,比如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任务——圣德太子。

由图可见,早期的日本太刀并不弯曲明显。

什么是唐刀

由于受汉代环首刀和南北朝时期刀具风格的影响,唐刀一般有两种形制:有环首和没有环首。

没有环首的唐刀

有环首的唐刀

什么是环首?

简而言之,就是在刀柄的末端,会有一个圆环,士兵在作战的时候,一般会用布条穿过圆环,然后紧紧地系在自己的手腕上,简而言之,就是防止在战斗激烈的时候因为挥刀过猛然后挥飞了刀。

实际作战中士兵会用布条通过环首把刀系在手上

看到这里有些聪明的读者应该已经看出来了

有环首的唐刀主要是作战刀具,没有环首的唐刀主要是礼仪刀具。

为何唐刀存世稀少?

唐朝建立之后,天下并未太平,很多地区仍然战乱频繁。军备,仍然是当时的军队需要面对的严重问题。此外,因为当时的唐刀锻制精美,质量过关,因此唐刀自然也就成为了军队,特别是精锐部队眼中的抢手货。

因此,为了保证唐刀的足够供应,当时的唐朝颁布律令——所有唐刀一律不得作为随葬物品陪葬!

这也就成为了当世唐刀传世稀少的最直接原因。

当然,也有部分名门望族或是偷偷摸摸、或是光明正大的把部分唐刀随葬。但是正如上文所讲,这些唐刀并没有环首,只是——仪刀

现代出土的唐刀以“仪刀”居多

“仪刀”

如果您对这段历史还算喜欢的话,不妨收藏或转发。

如果您对小编还算喜欢的话,不妨点个关注~

不喜欢的话我再想想办法~

  1、珍本,珍贵的书本、资料和不常见的文献,以及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古旧图书资料收藏价值一直颇高。

 2、初版本,一些印发量小、出版年代相对久远的书品值得收藏。

 3、古籍版本,历代各种版本各种类别的书籍,年代久远,大多存世稀少,故收藏价值愈来愈高。

 4、签名本,名家名作,并由著书人亲手签名题字或由其他名人签名赠言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5、精印本,精装印刷或特殊印刷装订的图书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值得我们收藏的书本大体有以下几种:

  1、 精印本

  有些书,除廉价的普通版本外,另有若干册限定的精装本或特精本。这些书由于在油墨及印刷方面特别精致,开本较大,纸质较好,数量亦有限,便具有收藏价值。例如,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朱维之翻译的《失乐园》,1984年首次印刷为46400册,内含精装本3400册,就较为高雅。1989年齐鲁版特精全本《新刻锈像批评金瓶梅》,就受到海内外行家的高度赞扬,因为它在全本《金瓶梅》的印刷史上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当然,精装本中又有特精非卖品之书就更为珍贵了。如傅雷所译《夏洛外传》,1933年9月初版,其中非卖品精装本仅印了50册,为海内外藏书家所瞩目。

  2、签名本

  有些书本来就出于名家之手,加之名人签名留言于扉页之上,便更有意义,书价亦飞腾而上,甚至达数十倍之多,极为烫手。1992年4月杨绛女士的《洗澡》签名本,在杭州竟卖到78元。签名本中又有编号本。所谓编号本,是因其印量有限而按序编排,或赠人或出售。1991年4月巴金先生签名的《随想录》编号特装本,在上海竟卖到13000元,创下大陆40年来拍卖书的历史新纪录。

  3、初版本

  初版之书大都是由作者亲自监督印刷和校对的,历来被版本学家看重,并可以此查核出后来编辑者的疏忽。如著名诗人臧克家的第一本散文集《乱莠集》,上海良友复兴图书印刷公司印行,1939年5月10日初版;还有陈寅恪弟子刘开荣的《唐代小说研究》,1947年商务版。夏罗德·布伦忒著的《孤女飘零记》伍光建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9月初版,都已成为收藏界的珍品。

  4、未裁本

  所谓未裁本是指书的边缘从不曾为装订者的工具裁剪过的书籍,亦称毛装本或毛边本。如:1931年5月15日上海联合书店初版的《青春散记》(作者邹枋),初版仅印了1500册,且从未有过初版毛边本的纪录,故较为罕见,是海内的珍本。

  5、孤本

  实际上五四以来有不少书亦成为孤本。1948年4月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黄裳先生的《锦帆集外》一书,作者曾云:当时"又曾以宣纸印一本,装两册。盗掠之余,只存下半。是更有'孤本'资格矣。"

  6、错本

  有时,某部书因印刷或装订错误得以问世,被称为特殊版本。这正如集邮爱好者获得错票一样,物以稀为贵。如:上海北新书局1933年11月初版的《现代小品文选》,由赵景深先生编选,分上下两册。其下册即为错本。开卷处有一枚藏书印:"结屋三间藏万卷"。

  7、藏书票本

  所谓藏书票本,是指在版权页上贴有藏书票之书。而藏书票在我国的兴起,当是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事。叶灵凤曾说:"丢开书籍本身,仅仅对于这东西的收集,已经和邮票一样,是茫无止境的事。"藏书票在海外的售价,已极为昂贵,据董桥云,Eric Gill为其妻雕画的一枚藏书票,80年代已标价90英镑!具体内容详见《藏书票》一文。

  8、私印本

  有些非正式出版的私印之本,由于作者日后成名或其本身的价值,亦值得收藏。例如,台湾诗人郑愁予1949年在湖南以青芦为笔名出版的石印处女诗集《草鞋与筏子》,就颇为珍贵。

  9、古籍版本

  随着时间的推移,年代越久的图书越有收藏价值,民国时期,宋本书价被炒到五六十块银元一页。这在1942年赵汝珍《古玩指南》一书中是有记载的。50年代初期,宋元本古籍的行情一度低落,明本书有过论斤售卖的时候。这种不正常的行情自然是社会变革时期的短暂一瞬。很快局面就发生了变化。到了50年代末,宋元本书几乎退出了公开的古旧图书市场。不过明代古籍还不鲜见。当时的售书目录标价表明,普通的明本,每册的价格仅在五元左右。这一价位当与那里的社会购买力相适应quot;文革"期间,社会藏书大量损毁,藏书活动陷入极度的萎缩,古籍已无行市。70年代后,古籍从内部售卖逐渐走向公开,乐于收藏者寥寥。只是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人们在生活富足之余,才恢复了鉴赏与收藏的雅兴。古籍的价格也如众星捧月,逐年攀升。如今人们如能在千元以下买到一部真正的明版书,已是十分幸运的了。

 近年来,古籍善本在收藏品中,继学画、古玩等脱颖而出。撇开古籍善本的文献价值,就其鉴赏价值而言,一部品相上好的古籍善本,本身就是一件高雅艺术品。线装古籍那典雅的封皮设计,精巧的书脑、书脊和恰到好处的签条等,这些华夏独有的装帧形式令人倾心。打开书卷,清新隽永的字体还不时散溢出古墨遗香。

  一拍卖公司的古籍善本秋季拍卖专场,成交总价高达375万元,成交率76%。古籍善本拍卖,成交价如此之高,如今已不再令人咋舌。

  10、文革版本

  由于"文革"在世界历史上占有重要一页,文革图书印量之多,印刷之精美,堪称一绝,博得海内外收藏家的好评。如"红宝书"和"小人书"都已成为抢手的图书,有的每本标价数百元以上。现在国内一些大中城市的收藏市场,"红宝书"交易十分红火,一本上等品相的初版《毛主席语录》交易价达350元,一本法文版的语录本价位高达480元,一些稀有版本(如少数民族版、盲文版等)更是价格不菲,含金量颇高,成为藏家投资的"热点"。

  11、港台原版本

  港台文史类的原版本由于印制精美而深受大陆藏家喜爱。近年来,随着海峡两岸探亲和文化交流的深入,虽然有一些台湾版的图书流入大陆,其数量及种类仍十分有限,特别是一些纯文学作品,在大陆仍是难寻,被行家以珍本相待。因为截至1992年底,台湾邮寄大陆的图书仍十分不畅,须转道香港才能抵达。台湾早期绝版的一些文史类图书更使大陆藏家闻而难睹其容。沙叶新有次过境香港,跑了几家旧书摊,才淘得余光中第一本散文集《左手的缪思》(1963年初版)而大喜过望。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