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中国四大古迹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4收藏

有谁知道中国四大古迹是什么,第1张

中国四大名胜古迹:故宫博物院、长城、秦始皇陵及兵马俑、苏州园林

四、苏州园林

起始:春秋时期吴国

地区:江苏省苏州市

著名景点:拙政园、留园、狮子林、网师园等

苏州园林又称苏州古典园林,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吴国,是中国四大风景名胜之一,有园林之城和江南园林甲天下的美誉。形成于五代,兴盛于明清。在清朝末期有各色园林170处现在仅剩60多处,对外开放游览的只有19处,主要有狮子林、留园、沧浪亭、怡园、拙政园、网师园等6个园林代表,园林山水秀丽,风景迷人在世界上有独特的历史价值,蕴含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内涵,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三、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地理位置:陕西西安

年代:公元前246年~公元前209年

发掘年代:1974年至今

主要文物:秦始皇的陵墓及陪葬坑

秦始皇陵又称骊山陵,是秦朝皇帝的陵园,兵马俑坑是陪葬坑,位于陵园1500米的位置,规模非常庞大壮观。陪葬坑很多,是历代帝王的陵墓之冠,坑内埋葬有7000多件陶质兵马俑,主要是模仿真人真马做成的。可以从服饰和排位来判断身份,出土的武器非常多,战车100多辆,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据说是1974年一个农民打井无意中发现的,当时世界人就震惊了。在1987年被评选为世界遗产名录。

二、长城

地理位置:北京

总长度:约2119618千米

建造日期:春秋战国

著名景点:山海关长城、金山岭、八达岭

长城又称万里长城,起修于春秋战国时期燕王,目前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是燕王为了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建的巨大工程,总长度为2119618千米,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等15个省区其中包括长城的建筑、关堡和相关设施等长城遗产43721处。据说之前秦始皇为了修建长城使用了近百万的劳动人民,十分艰难,只要去过长城的好汉都会感叹宏伟规模、磅礴气势汇聚了古人的智慧和毅力,所以长城是中国四大名胜古迹,也是非凡的艺术珍宝。

一、故宫博物院

起源时间:明朝

创立时间:1925年10月10日

历经朝代:明朝 清朝

著名景点:午门,东华门,太和门三大殿,延寿堂

故宫博物院位于北京市紫荆城内,总共经历了明清两个朝代,是中国最大的艺术博物馆。主要收藏了清代的宫中的历史文物,这里常被用于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古代皇帝和妃子住的寝宫,其中包括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坤宁宫等10个宫殿,主要收藏的古玩字画、书籍、陶瓷、铜器、玉器等文物被列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选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苏州网师园旧称是万卷堂。

网师园始建于南宋时期(公元1127~1279年),旧为宋代藏书家、官至侍郎的扬州文人史正志的“万卷堂”故址,花园名为“渔隐”,后废。至清乾隆年间(约公元1770年),退休的光禄寺少卿宋宗元购之并重建,定园名为“网师园”。 

网师园几易其主,园主多为文人雅士,各有诗文碑刻遗于园内,历经修葺整理。网师园占地约半公顷,是苏州园林中最小的一座。园内主要建筑有丛桂轩、濯缨水阁、看松读画轩、殿春簃等。网师园的亭台楼榭无不临水,全园处处有水可依,各种建筑配合得当,布局紧凑,以精巧见长。

扩展资料:

苏州网师园的历史,要从宋代说起。据说是宋代官员史正志当年被贬谪到苏州,他的书籍很多,相传有万卷藏书,于是他在这里修了一个专门藏书的园子,命名为万卷堂。到了清朝乾隆在位时期,又一位名为宋宗元的官员买下这里,将它重修扩建,并改名为网师园。

到了民国时期,张作霖又花高价将此园买下作为寿礼送给他的师父,但是师父一直没有来住。网师园是苏州园林中最小的一个,但是格局精致紧凑,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网师园是苏州园林里,最富有书香气息的园林,因为它的历届主人都是文人,里面的文房墨宝非常多。然而历届主人们无论是扩建还是改造,都完整地保留了他原来的风貌,所以至今都还能看到网师园的古典特色。虽然在文革时,网师园一度被损坏,好在大部分文物,园林的建筑都还在,没有被摧残至毁。

-网师园

中国古代园林,除皇家园林外,还有一类属于王公、贵族、地主、富商、士大夫等私人所有的园林,称为私家园林。古籍里称之为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墅、别业等。规模较小,一般只有几亩至十几亩,小者仅一亩半亩而已;大多以水面为中心,四周散布建筑,构成一个个景点或几个景点;以修身养性,闲适自娱为园林主要功能;园主多是文人学士出身,能诗会画,清高风雅,淡素脱俗。私家园林集中在南京、苏州、无锡等地。详见朱千华《雨打芭蕉落闲庭》。

特点

规模较小

  1规模较小,一般只有几亩至十几亩,小者仅一亩半亩而已。造园家的主要构思是"小中见大",即在有限的范围内运用含蓄、扬抑、曲折、暗示等手法来启动人的主观再创造,曲折有致,造成一种似乎深邃不尽的景境,扩大人们对于实际空间的感受;

水面建设

  2大多以水面为中心,四周散布建筑,构成一个个景点,几个景点围合而成景区;

修身养性

  3以修身养性,闲适自娱为园林主要功能;

清高风雅

  4园主多是文人学士出身,能诗会画,善于品评,园林风格以清高风雅,淡素脱俗为最高追求,充溢着浓郁的书卷气。

造园手法

  5在布局上采用灵活多变的手法;善于仿造自然山水的形象;十分讲究园林的细部处理。

  打比方: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等等

  作比较: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

  举例子: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列图表:书前面的彩图就是。

  分类别: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在桥头的碑文里刻着他的名字。

  列数字: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引用:早在13世纪,卢沟桥“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

  作诠释: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摹状貌: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运用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摩状貌等说明方法,说明苏州园林是图画美,讲求自然之趣。说明事物时表达得很有分寸,留有余地,如池沼“大多引用活水”,“苏州园林

  比较: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引用:

  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如在画卷中”的。

  第三段第一句“我国建筑右边怎么样”——作比较,强调突出苏州园林的自然美,图画美。

  第三段最后一句“用图画来比方是不讲究对称的”——打比方,生动形象的说出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第四段最后一句“游览者看一景”——引言论,应征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第九段第一句“苏州园林彩绘”——作比较,强调突出苏州园林的自然美,图画美。

  希望采纳

      ——以2018年陕西省中考语文试卷为例

                  曹公奇

  (宝鸡市教研室,陕西  宝鸡  721004)

      笔者结合陕西省中考语文试卷,就“中考命题与语文教学”有关问题作以交流。

      一、试卷难易度的把握

      中考语文试题因为兼有水平考试与选拔功能,所以,陕西省将其难度系数确定为065。也就是说,120分的语文试卷,平均分要达到78分,就能达到065这个要求。但是,因为全省分布为关中、陕北、陕南三大区域,有城市、郊区、农村、山区等不同状况,区域经济条件、教育差别较大,要让全省107个县区的30多万考生的平均分达到78分,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要适当降低试题难度,力争让绝大多数能够达到毕业水平。

      比如:辨析语音题,选用的字词必须来自《考试说明》附录部分,覆盖人教版、苏教版三个学年段,只考查容易读错的字、形似字等,不单纯考查音调错误、拼写规则等等。辨析错别字题,字词也来自《考试说明》的字词表,主要考查对形似字、同音字的错误辨析。这两个题都是选择题,在错误选项设置上,分别设置三、二、一个错误,或者每个错项分别设两处错误,以降低难度。经典诗文默写考查,范围不超出《考试说明》规定背诵篇目,也就是课标要求背诵的篇目,以10选6的形式,1-7为古诗文默写,以课标推荐的为准;8-10为现代诗文默写,以人教版、苏教版教材规定的背诵默写为准。选做题的形式,同样是为了降低了难度。再比如,在田字格中抄写标语就等于是送分题,古诗阅读欣赏,选自小学学过的杜牧的《山行》等,也都是为了降低难度。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去年陕西中考全省语文平均7359分,难度系数为061,试题难度系数稍高一点。

      二、试题与语文教材的衔接

      中考命题注重考查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及对教材知识的掌握程度,突出中考与教学的衔接性,较好地实现课内外知识的有机结合。对教师而言,既要重视教材知识的传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对学生而言,既要扎实掌握教材知识,又要学会灵活运用。

      2018年陕西省中考试题与教材的衔接相当紧密。第1、2、3题,考查的词语均来自课内。第4题经典诗文默写所考查的内容均出自课内。

      第8题说明文阅读“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有哪些特点?”考查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设题方式、考点与教材的相关篇目紧密练习。如《苏州园林》《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等课文的课后练习题中都与有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

      第9题“请结合词语运用,具体分析下面两个句子语言的准确性”,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设题方法、考查点与《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大自然的语言》《落日的幻觉》《叫三声夸克》的课后练习题相近。

      第10题“请分析第⑦段画波浪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作用”,考查画线语句的说明方法。《生物入侵者》《奇妙的克隆》《苏州园林》等课文的课后“研讨与练习”中都有此类题目的相关训练。

      第13题小说阅读“ 作者为什么要通过一个初中同学“我”的眼光来讲述秋明的故事?请分析这种叙事角度的好处”,考查小说的叙事角度。《智取生辰纲》《台阶》等小说的课后习题都有相关训练。小说《孔乙己》课后“研讨与练习”:“作者为什么要通过一个小伙计‘我’的眼光来讲述孔乙己的故事?”

      第15题“第④~(14)段细致地描写了秋明给我们演示化学实验的场景,这些细节描写对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什么作用”,考查细节描写的作用。《故乡》《春酒》《列夫托尔斯泰》《热爱生命》等课文的课后习题都有对细节描写的相关训练。如苏教版小说《百合花》课后“探究与练习”第二题涉及了这一点,“……这些细节描写对故事的展开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什么作用?”

      第16题“请结合全文,说说小说题目“最美的化学反应”的含义”,考查小说题目的含义。《心声》《孤独之旅》等小说的课后“研讨与练习”都有关于小说题目的理解。如《孤独之旅》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一题,“说说小说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

      文言文阅读试题基本保持了近几年命题的特点,选材为课外文言文,有效地实现了课内外知识的有机结合。第17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所考查的实词是课内常见或常用且通过语言环境能做出明晰推断的词语,比如“谋”出自《曹刿论战》。第18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试题涉及四个文言虚词“与”“于”“之”“者”,共八句,其中四句出自选文,四句分别来自课内重点学习篇目《愚公移山》《醉翁亭记》《陈涉世家》《鱼我所欲也》。因此,既体现了“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课标要求,又考查了学生课内文言知识向课外迁移的能力。第20题翻译句子中有词语“羞”“耻”的意动用法,这也是教材中经常遇到的古汉语词语用法的特殊现象,也是课内知识在课外的迁移运用,重在考查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实际能力。

      三、对语文教学的导向

      中考语文试题是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风向标,对初中语文教学有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像上面所说的试题与教材的有效衔接,课内向课外的迁移运用能力,本身就是对平时的语文教学起着一种积极的导向作用。

      为了充分发挥中考试题对教学的积极导向作用,对于平时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命制中考试题时,也力争正面引导,力戒教学中的不良现象。

      1 名著阅读的虚假: 许多学生整天泡在大量的题海中,对于课标推荐阅读的名著基本没有读过,教师复习时就将名著的作者、国别等文学常识以及主要人物、故事情节、主旨内容等,概括好让学生死记硬背。为了纠正名著阅读的虚假现象,名著阅读试题两个小题一简一难,特别是难一点的题,让没有真正读过原著的学生绝对答不出来。如2018年名著阅读,出了《简·爱》主人公说的一段话,一是让学生答出说话人的姓名,较为简单;另一题为“‘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这段话的”,这个题就有一定难度,没有真正认真读过原作的学生是无法答出来的。2014年考查的《骆驼祥子》,选取了祥子与刘四爷的一段对话,第2个小题:小说中祥子想拥有一辆自己的车,但始终没有实现梦想。他的人生经历了三起三落之后,最终哪一件事使他残存的一点点生活希望也彻底破灭了,变成了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小福子的死)2012年名著阅读题:请按照《鲁滨逊漂流记》的内容,排列下面情节的先后顺序。①发现野人  ②抗争病魔  ③重返故乡  ④海上冒险(④②①③)这样命题,就是为了引导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引导、指导学生加强课外名著阅读,防止投机取巧行为。

      2 语法学习的偏执: 为了纠正初中语文教学不重视基本语法知识教学的现象,我省的中考语文试题,前两年曾经命制过提取句子主干一类的试题。这样,从教辅书、到模拟题、再到复课教学,提取句子主干训练就发展到了一种走火入魔般的境界,许多教师也经常搞不清楚一些复杂句子的主干,甚至把一些复句拿来提取主干。于是,今年就没有再考提取句子主干试题,用修改常见语病来代替语法考查,让语法回归到具体语言文字运用中去。

      3 综合性学习的应付: 关于综合性学习,平时教学中,许多教师不够重视,要么不组织教学,要么应付了事。针对这种情况,坚持综合性学习要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设置试题,全面考查综合性学习的能力。今年的综合性学习试题,以“我心目中的英雄”为主题,设置四个小题:7⑴要求学生将这次活动的标语,正确、规范、工整地抄写在田字格中,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规范、工整书写汉字的能力;7⑵要求学生依据要求写一封邀请函,考查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7⑶要求学生从图表中提取关键信息,主要考查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及提炼整合信息的能力;7⑷请学生在留言区说几句话,表达对英雄的崇敬之情,考查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本题在重点考查语文综合能力的同时,更关注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水平的考查。

      4 阅读教学的粗浅机械: 初中阅读教学中存在着粗浅解读文本、机械解读文本、教学内容选定不准、教学目标杂乱等现象,致使阅读教学效率不高。因此,中考阅读命题,严格遵照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来命题,也是为了引导初中语文教学要遵循课标要求,更好地搞好语文阅读教学。比如陕西省今年说明文阅读四个题,分别指向课标要求的“搜集、筛选、提取并整合各类材料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具体考查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等,小说《最美的化学反应》五个考查题,分别指向“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体味和推敲重点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等,都是为了引导语文教学,遵循课标要求,认认真真指导学生阅读,提升学生阅读水平。

      5 写作教学的浮华教条: 写作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但是,教师写作教学无序、写作指导不到位是一个重要原因。有些教师教学生所谓的考场作文绝技、秘诀,甚至让学生背满分作文、优秀作文等等。由于中考是全省考试,命题受到诸多限制,猜题押题的人也很多,所以,近几年陕西中考作文都是命题作文,如“阳光”“会玩,才好”“答卷”等,题目明确易懂,目的在于降低审题难度,拓展学生写作思路,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让学生有话可写,有感可发,有情可抒。但是,要真正写好也并不容易。

      6 复课过程答题的套路: 许多教师在教给学生答题过程中,都会教给学生一个答题套路,即按照试题的问法,就必须先这样后那样的去回答,让学生的答题形成一个套路,结果题目的问法稍有变化,学生就不会作答。为了克服这种现象,试题也有意变化角度,改变提问方法,在保证题干明确无歧义的基础上,尽量避免学生陷入答题套路。比如今年第9题:请结合词语运用,具体分析下面两个句子语言的准确性。这里没有给出加点词,需要学生从全句出发,结合相关表限制、表范围、表程度等副词,具体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第13题:作者为什么要通过一个初中同学“我”的眼光来讲述秋明的故事?请分析这种叙事角度的好处。这个题没有从小说线索、第一人称等角度命题,而是从叙述角度去命题,具体而新颖。第15题:第④~(14)段细致地描写了秋明给我们演示化学实验的场景,这些细节描写对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什么作用?这里没有笼统地让学生说说细节描写的作用,而是让从细节对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两个方面去具体分析这几个的用意,避免公式化的答题方式。

      四、对教学的启示:

      1 老老实实地教学,不要只瞄准考点。 许多老师从初一开始,就把教学的落脚点停留在中考上,课堂上时时瞄准考点教学,这样只能把灵动活泼的语文课上成机械的应试课,扼杀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语文教学应按照课标精神,全面落实课标对语文教学各个方面的目标要求,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 扎扎实实打基础,让学生语文基本功要过硬。 初中还属于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要特别重视学生打好坚实的语文基础,诸如学习语文的态度和情感、识字与写字、语言基础知识及运用、基本的语法修辞知识及运用、综合性学习、基本的文学文化常识、文体知识等等,只有将这些基础知识掌握得扎实牢固,才会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发展奠定好基础。

      3 引导学生热爱阅读,学会阅读,积极阅读。 阅读教学要注意克服教学内容的随意性,要将每一文本的教学都作为学生进一步阅读学习的案例,能够让学生举一反三,将学生引向更广阔的阅读上去。要引导学生热爱阅读,学会阅读的基本方法,并不断积极地扩大阅读面,让学生有选择地阅读,多阅读有益的书籍,让阅读浸润学生的生命成长。所以,语文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少做作业多阅读!

      4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升学生写作水平。 初中学生的作文训练,要防止随意化、轻指导、重批改的倾向,可以按照统编教材将作文教学有序进行,当然学生的随笔练习之类不在此列。要重视对学生写作的指导,特别是对提炼素材、思维形式、叙述角度、语言表达等方面的有效指导,让学生不怕作文,热爱写作。除正常的写作教学外,鼓励学生多进行随笔、日记等自由写作,还可以通过文学社、公众号、、美篇、推荐报刊发表等多种形式,努力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5 顺应课程改革和中考改革的趋势。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高考、中考的改革也在积极向前推进。新的高考改革正在试点,不久将推向全国。比如高中新课标对学业水平等级的划分,就是对考试最直接的要求和引导,初中也可以借鉴学习。各地的中考改革也在不断探索中。2017年9月省教育厅颁布了《陕西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实施意见》,从2020届初中毕业生开始,实施新的中考改革意见,各市也制定了实施细则。作为语文教师,积极关注课程改革和考试改革,有利于我们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考试不可能取消,但是却在不断地改革发展,只要我们正确对待考试,真正按照课程标准去正常教学,扎实落实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就会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就会迎来语文教育柳暗花明的美好未来!

      (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2018年第9期)

一、东吴大地的史前文明

在距今3700年前后,洪水终于退却,气候也随之好转,远出避难的人们逐渐返回了远离的家园。虽然曾经辉煌一时的“良渚文化”受此灾变,而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恢复,但回归的居民却带回了周边甚至中原地区的诸多文化因素,形成了当地的“马桥文化”。大约在公元前1l世纪,北方周族人的一支,南下太湖流域,与当地的居民结合,共同整治水系,恢复生产,建立国家,这就开始了记载中的吴国的历史。从殷商晚期到春秋中叶的数百年间,吴国尚未完全从洪水造成的灾难中摆脱出来,因此,经济、文化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中原许多诸侯国家,以致长期以来只是一个僻处于长江下游默默无闻的蛮夷小国而已。

二、壮丽宏伟的吴国宫苑

苏州园林的起源,较阖闾城的出现更早。如今所能见到的最早记载,是唐人陆广微在《吴地记》中所载的吴王寿梦的“夏驾湖”。据后人考证;“夏驾湖”位于今天苏州城内吴趋坊一带。当年寿梦为盛夏避暑纳凉,在此“凿湖池,置苑囿”,故名“夏驾湖”。到阖闾建城,“夏驾湖”又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增筑改建,成为阖闾、夫差两代君王的游乐之所。吴国覆亡之后,此苑被废弃而荒芜。到宋朝,湖已基本不存,仅在西城根下留有一部分,与外壕相联,当地百姓在其中植栽菱荷,其菱味甜美,称“夏驾湖菱”。宋人杨备有《夏驾湖》诗云:“湖面波光鉴影开,绿荷红菱绕楼台。可怜风物还依旧,曾见吴王六马来。”大约到清代初年,夏驾湖完全湮为平地。

春秋吴国最负盛名的宫苑,是位于吴城西南30里灵岩山上的“馆娃宫”。据说吴越由于疆界相接,长期以来时有小争,但从未发生过大规模的征战。阖闯五年(公元前510年),吴王借口越国不随其伐楚,而大举进攻越国,破携李城(今浙江嘉兴附近),自此吴越结下冤仇。阖闾十年(公元前504年),越国乘吴王率兵攻楚,并与之相持之际,从其后方掩袭吴地。在背腹受敌的情况下,吴王大败而归。阖闾十九年(公元前495年),吴国大举伐越。由于轻敌,吴为越所败,阖闾也因此受伤而亡。夫差二年(公元前494年),为报父仇,夫差亲自率兵攻打越国,大败越军于夫椒(在太湖中),越王勾践仅领残部5000逃归国都会稽。吴国原想乘胜一举灭亡越国。在此危急时刻,越国臣僚提出了忍辱图存的策略,由越国大夫文钟前往吴国,厚贿吴宰相伯豁,说以利害,终于在伯豁的帮助下,说动吴王同意接受越国的投降,让越王勾践率妻子到吴国为奴。

三、秦汉吴地苑园

吴国灭亡之后,其地为越国所有,阖闾城丧失了作为一方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地位,城市衰落,宫苑荒芜。不久越国又被楚国所灭,吴越大地都并归楚国。公元前262年,楚考烈王即位,封春申君黄歇,公元前248年赐领江东吴国旧地,始对荒废了200余年的吴城宫室重加修造。春申君父子在治吴期间,更对当地颇多建树,单兴修水利方面,就对城中居民免遭水患作出了较大贡献。此外还有“桃夏宫”、“吴市”、“吴诸里大闸”、“吴狱庭’’等营建活动。史书中有“春申君都吴宫,因加巧饰”之说,但由于记载疏略,难以了解更多的详细情况。秦始皇并吞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于吴越之地置会稽郡,原吴城及周边地区建为吴县,故城成了郡治的所在地。不久刘邦借助农民起义的力量,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建立起了刘汉政权。起初江南及吴县仍沿袭秦制,属会稽郡。高祖六年(公元前210年),吴地封与荆王刘贾,后又为吴王刘濞的封地。到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刘濞反汉被杀,恢复会稽郡。东汉永建四年(公元129年),分会稽郡,将浙江以西之地设吴郡,吴故城为吴郡治所。 秦汉时期,吴地地广人稀,与当时的北方中原地区相比,经济和文化都较落后,但因有春秋吴国宫苑的遗存,仍可看到这一时期不少有关造园活动的记载。西汉刘濞居吴时,也曾对原来遗留的“长洲苑”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以致枚乘在《谏吴王濞书》中写道:“(武帝)修治上林,杂以离宫,积聚玩好,圈守禽兽,不如长洲之苑;游曲台,临上路,不如朝夕之池。”后来唐人孙逖的《长洲吴苑校猎》诗也写道:“吴王初鼎时,羽猎骋雄才。辇道阊门出,军容茂苑来。山从列阵转,江自绕村还。剑骑缘汀人,旌门隔屿开。合离分若电,驰逐隘成雷。胜地虞人守,归舟汉女陪。可怜夷漫处,犹在洞庭隈。山静吟猿父,城空应雉媒。戎行委乔木,马迹尽黄埃。揽涕问遗老,繁荣安在哉”

四、“吴中第一”的六朝园林

自东汉末年起,我国进入了一个战乱频繁的动荡时期。起先是为镇压黄巾起义,而演成各地军阀割据混战的形势。继而兼并为三国鼎立,相互间又时有攻伐。三国归晋后,虽有一段短暂的平静期,但不久西晋皇室中的争权夺利又发展成“八王之乱”。此时,北方一些游牧部族乘机进入中原,各自划地建国,彼此间争夺与混战,又形成了“五胡十六国”的局面。直至公元581年隋朝建立,方使国家逐步统一,从而结束了长达近400年的分裂和战争状态。

五、隋唐五代时期的姑苏园林

经历了近400年的战乱、分裂之后,北周到武帝时已逐步统一了我国北方大部地区。其时,隋国公杨坚及其父杨忠,因战功显赫而逐渐控制了北周的军政大权。北周大定元年(公元581年),杨坚逼迫静帝禅位,建立隋朝,称文帝,当年改元为开皇元年。杨坚称帝后,一方面在北方施行均田、租调,统一北朝时期混乱的货币制度,以及改革朝廷和地方行政制度,以巩固其统治,同时积极准备向江南进军。经过了几年的恢复之后,隋朝已国力大增。开皇八年(公元588年)冬,杨坚之子晋王杨广,率兵五路临江,次年一举渡江灭陈,不久即平定了南方所有州县,统一了全国。文帝时期,由于采取了一系列的巩固措施和经济政策。使国家日渐繁荣,呈现出“强宗富室、家道有余”的景象,“中外仓库,无不盈积”。各地还出现了许多“重楼延阁相互临映,招致商旅,珍奇山积”的商业集散地。(《隋书·食货志》)继文帝之后,炀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并为便利漕运及军事运输,利用南北天然河流及旧有渠道,开凿自余杭直通洛阳的大运河,促进了当时的商贸发展。然而,隋朝的强盛也是建立在迫使百姓承担繁重徭役和兵役之上的。文帝建仁寿宫的工程浩大,役使严急,丁夫死者成万。炀帝营洛阳、凿运河,更是“年常役百万人”,而文帝,炀帝数次征伐辽东,又都是劳而无功。炀帝每年远出巡幸,更是需要沿途郡县强迫农民预交数年的租调,于是山东、河北自大业七年(公元611年)起,开始暴发农民起义。到大业十三年(公元619年),各路义军实力越来越强,隋王朝已陷于土崩瓦解。大业十四年(公元620年),禁军首领宇文化及终于在江都缢死了炀帝,隋朝灭亡。

六、两宋年间的平江园林

经历了唐末五代的动乱之后,赵匡胤在原后周的基础上,利用兵变夺得政权,建立了赵宋王朝。不久,对国内各割据势力用兵,在军事打击与政治压力之下,各割据政权相继覆亡,终于完成了全国的统一。鉴于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的教训,宋朝建国之初,就采取了削减州郡长官权力、改任文人的做法。同时又收夺各高级将领兵权,且经常更换军队驻屯地区,从而大大削弱了宋朝的军事力量,形成所谓“偃武修文”的政治制度。其结果,虽使国家倍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军事威胁,但因政府对文人的优厚待遇,以及隋唐以来的经济发展,促使宋代的文化较以前又有更进一步的发展。苏州经过隋唐五代的发展之后,到北宋时期,其繁盛之状超过以往。朱长文在《吴郡图经续记》中说:“钱氏有吴越,稍免干戈之难。自乾宁至太平兴国三年钱傲纳土,凡七十八年。自钱锻纳土至今元丰七年,百有七年矣。当此百年之间,井邑之富,过于唐世,郛郭填溢,楼阁相望,飞杠如虹,栉比棋布,远郊隘巷,悉瓮以甓。冠盖之多,人物之盛,为东南冠,实太平盛世也。”在造园方面,高堂广宅式的府宅园林仍在流行。如祥符进士、两守苏州的蒋堂“隐圃”,内建“岩扃”、“烟萝亭”、“风篁亭”、“香岩峰”、“古井”、“贪山”诸景,又有溪池、“水月庵”、“南湖台”等,甚至蒋堂还将溪池风光比作“采香径:’和“明月弯”

七、元朝的苏州园林

蒙古部族,原为世居塞外的古老游牧部族之一,在唐称“蒙兀室韦”。宋金对峙之际,蒙古诸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渐强盛。13世纪初,蒙古孛儿只斤部在其首领铁木真的率领下,已先后臣服周围诸部,统一了大漠南北。宋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铁木真大会各部于斡难河,被尊为“成吉思汗”(后尊为元太祖),创立了蒙古汗国,并开始大规模的西征和南侵。世祖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取《易经》乾元之义定国号为大元。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亡宋,统一全国。蒙古势力在刚进中原时,曾将北方大量民田占为牧场,为征用车马,还强令百姓不得将马用于拽碾耕作,使北方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统一全国之后,为削弱汉人的反抗,还将境内之民分为4等,汉人被置于社会的最底层,这又制约了我国文化的发展。直至平息了国内大部分地区的反抗后,受中原及江南高度发展的农耕经济的影响,元朝统现。尤其是一些文人,因不屈于外族的统治,常将山水作为平抚胸中愤懑的良方,从而使园林兴建有所发展。

八、闲适典雅的明代园林及造园著述

元代末年,各地的抗元斗争蜂起云涌,不久南方形成了陈友谅、张世诚、方国珍、朱元璋等多处武装割据。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削平南方各割据势力后称帝,建立了明王朝。与此同时,其北伐大军也迅速推进,子同年八月攻克大都,将元顺帝逐出中原。

由于经历了元代短暂而残暴的统治,以及元末抗元战争和割据势力的相互攻伐,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经济、文化受到了较严重的摧残,明初便采用“宽政”,以“安养生息”为治国方针,经济上则采取移民垦荒、实行军屯、减轻赋税及兴修水利等措施,同时遏止奢侈,提倡节俭,从而促使农业、商业及手工业都在短期内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由于吴地在元末曾是张世诚的势力范围,并将苏州建为都城,因而朱元璋在平灭张世诚时,也殃及当地百姓,不仅焚毁了张氏王宫,而且将吴地大量富户迁徙到凤阳,又沉重打击了当地的经济,滞后了这里的经济和文化的恢复。所以明代前期,苏州地区的造园活动未有太大的发展。到明代中叶,社会情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经历了一段较长时期的休养生息之后,再度出现繁荣。但有鉴于对明初以来政治上党狱株连的恐惧,对文化上程朱理学的厌倦,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一批不思仕进,专事享乐的“有闲阶层”。当然,所谓“闲”,并非无所事事,而是将绝大部分精力,用在对衣食生活的追求,对生活中诸多事宜的深究和考证之上。因而推动了这一时期造园活动向纵深发展,还出现了许多讨论园林规划和设计的杂论、专著。这就使苏州乃至整个江南地区的园林发展,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出现了下述著名园林:

九、清代的“半城园亭”

明清鼎革,虽然也曾造成经济的破坏和文化的衰退,但由于清朝的统治者能够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在南下进行统一战争之际,就有意识地拉拢汉族的士大夫阶层,并在全国趋于安定之时,改变了人关后一味烧杀劫掠的政策,采取措施以恢复生产和缓社会矛盾。因此,到康熙初期,就已初见繁荣。江南因自古繁华,所以不仅医治战争创伤的时间更短,经济的恢复更早,而且还有继续向上发展的势头。到康熙中叶以后,苏州阊门内外已是“居货山积,行人水流。列肆招牌,璨若云锦。语其繁华,都门不逮”。(孙嘉淦《南游记》)有了发达的经济作为基础,然会带动百业兴旺,文化昌盛,造园之风也日益兹长。清末诗人袁学澜在《苏台揽胜词》中写道:“兹自承平日久,闾井繁富。豪门右族,争饰池馆相娱乐。或因或创,穷汰极侈。”据清同治《苏州府志》统计,直至当时,清代的府宅园林就不下130余处,而仅以花木峰石稍加点缀的小型庭院,更是遍布街巷,多不胜数,故有“城中半园亭”之誉,雄称天下。至清代中后期,尽管国势日衰,但对苏州的影响并不太大,园林兴建仍时有所闻,只是人清后随着造园活动的普及,造成了园林风貌的雷同和程式化。

十、近代花园

早在明代中后期,西方思想就开始进入我国,并逐渐传播。进入近代社会,帝国主义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我国的国门后,西方文化的冲击更是异常强烈。一方面,是众多有识之士有感于国家积弱不振,倍受外族欺凌,希望借助国外的民主思想来振兴祖国,抵御侵略;另一方面,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在我国许多城市设立租界,开办洋行、工厂,更直接地将西方的生产和生活模式带人中国,从而动摇了千百年来的固有传统。苏州虽属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消费型城市,但普遍的社会倾向自然也会在人们的生活追求中有所显现,尤其是地近上海这样一个被称之为“帝国主义冒险家乐园”的国际化都市,受其影响更为强烈。因此,除个别园宅由于自身的承传关系和一定的社会条件,而继续出现外,固有造园传统的总趋势已日渐式微。而受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园宅建设中也有西洋因素的引进,出现了所谓“中西合璧”风格。这种园林形式的优劣姑且不论,却是为发展了2000多年的传统园林艺术注入了活力,给人以“新异”之感,只是因为时局所限,而未有更进一步的发展。此外,在“民主”和“民族”思想的影响下,我国的公园渐次在上海、北京、南京等地出现。苏州也因经济和文化都较为发达,所以继上海之后,各城镇也开始营建或改建公园。于是,苏州近代的造园,可分传统花园、新式花园和公园这三个方面来介绍。

近代传统园林

(一)春在楼——是这一时期为数不多的按传统方法营建的宅园之一。位于洞庭东山,为金锡之兄弟所建。金锡之早年受雇于上海某企业家,后人赘为婿。由于经营有方,且又继承了岳丈的大笔遗产,遂成巨富。发迹之后,令其弟金植之在家乡东山镇附近,营建了这座豪宅,以光宗耀祖。

园宅占地约5000平方米,居宅建筑,坐西朝东按传统轴线布置。由于大门东向,故取“向阳门第春常在”、“春天永在,万年长青”之意,题名为“春在楼”。大门之前是开阔的庭院和高大的照墙,入门依次为前楼、中楼、后楼和附房杂屋。楼厅之间用厢楼相连,并楼面前后沟通,形成了所谓的“跑马楼”。整组建筑大面积使用当地传统的砖雕、石雕和木雕,俗称“雕花大楼”。门前庭院之南,为始建于明代的

老屋“亲德堂”。“春在楼”北建有花园。

“春在楼”花园面积近300平方米,东西狭长。内有假山、水池、回廊、曲桥。磴道蜿蜒,洞壑幽深。四时花木,参差布置。为扩大景深,利用了传统的借景方法,在北楼加廊,亭上建阁,使建筑高下错落;在起伏的云墙上,辟有13方漏窗,令园内外的景色相互关联。

(二)朴园——位于苏州城北高长桥,是又一座采用传统方式营建的园林。园主汪某是上海商人,1932年到苏州购地建园。园林虽然仍以假山、水池为主,但作为主体建筑的四面厅及花厅等,已能看到近代上海仿古建筑的影响,体量小巧,不拘成法。园中花木也品种繁多,变幻丰富,使园景在荫郁幽邃中增添了某种清新。

(三)启园——位于洞庭东山。建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大体也是传统风格的园林。园址原为濒临太湖的鱼塘洼地,东山商人席启逊在此购地10余亩,又向太湖要地。填扩至40余亩。建园之初,由著名画家蔡铣、范少云、朱竹云等,仿明代王鏊的名作《招隐图》的画境予以设计,寓意“临三万六千顷波涛,历七十二峰之苍翠”。园林的主体建筑,是两层四面厅“镜湖厅”,四周空旷开阔,能极目远眺,收湖光山色于眼底。东面叠湖石“五老峰”,置“真竹假笋”。园中设有复廊,这不仅丰富了原来较为空廓的园景层次,而且使人在任何气候条件下,都能观览游憩,所以俗称“避阳弄”。如此种种,都体现了传统手法的继承。“镜湖厅”前,绕有大池,名“转湖”。沿湖驳岸用疏密相间的湖石拟动物造型,这种趣味在当时较流行。“转湖”外临太湖处,有小河长堤,堤中留有缺口,上架拱桥,这不仅将河水与太湖贯通,在当年又是园主坐汽船由太湖开来的人口。小河的一端通往“新楼”,即居宅。由此可见新的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整座园林在建筑、山水、花木的规划上,构图均衡呼应,配置和谐,而且疏朗明快,可以说是民国期间最为优秀的作品。

近代新式花园

(一)天香小筑——受西洋建筑文化的影响,苏州此时出现了一些所谓“中西合璧”的新式花园,“天香小筑”就是其中较著名的一座。天香小筑位于苏州城内人民路,为东山商人席启逊于1933年所建。园宅占地共3亩6分。其西为住宅,平面作“回”字形布置。南面作“鸳鸯厅”,其后为天香小筑“品”字形排列的3幢2层楼房。主要建筑间用廊相连,围合成院。屋角墙隅缀以花石。宅东花园占地约1亩5分,内堆土山,绕以长池。池周有曲廊、花径、湖石、树木。因山顶六角亭侧,散列无数状如各种动物的太湖峰石,所以当地人戏称其为“百兽园”。

(二)紫罗兰小筑——位于苏州城东甫桥西街,又名“周家花园”是著名作家、盆景艺术家周瘦鹃的宅园。其前身为书法家何子贞的“默园”。“九一八”事变后,周瘦鹃从上海返回故里,用长年的稿酬积蓄购得,欲从此放弃文笔生涯,以侍弄花木盆景自娱。1946年翻建旧屋,改造花园,新建了平房6间。中为“爱莲堂”,是接待宾客之所。其西“且.住”陈列古玩。又有“寒香阁”。厢房“紫罗兰庵”杂陈奇石。

堂东的“含英咀华之室”是主人的居室,1955年又在其上加盖楼层,用作书房。还有六边形的厢房“凤来仪室”。园地以“爱莲堂”为界,中分为东西两区。

近代公园

自1868年上海在黄浦江与苏州河的交汇处,兴建了被人称作“公家花园”的外滩公园以后,就揭开了我国近代公园营建的序幕。然而这座公园只向外国人开放,华人不得人内。

(一)苏州公园——俗称“大公园”,占地64亩。其址相传是春秋吴城的子城,之后为历代郡守衙署。元末张士诚称王,在此建王府。后来朱元璋灭张士诚,将此焚毁,故又被叫作“皇废基”。辛亥革命后,人们倡议在此建造公园,题名为“皇废基公园”。

说明文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说明文的结构 1、说明文的结构有:总分式、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结构包括段落)。一篇完整的说明文常常是几种结构综合运用的。 2、把握结构的意义。 说明的顺序 1、说明的顺序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包括发展顺序)、事理顺序(逻辑顺序)等。 2、弄清顺序的意义。 说明的方法 1、说明的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包括作解释)、引资料、列图表等等。 2、明白各种方法的作用。 3、有时说明文借用其他修辞手法来帮助说明,这些手法的作用分析应当紧紧围绕说明对象,依照说明文的要求。 说明文的语言 1、说明文语言的根本要求是科学性、准确性,简练明确;文学性说明文还要求生动性、形象性。 2、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基本要求:首先是其对说明事物特征、性质的作用,其次是说明的严密性、科学性,第三是形象性、生动性。 展开说明文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说明文的结构 1、说明文的结构有:总分式、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结构包括段落)。一篇完整的说明文常常是几种结构综合运用的。 2、把握结构的意义。 说明的顺序 1、说明的顺序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包括发展顺序)、事理顺序(逻辑顺序)等。 2、弄清顺序的意义。 说明的方法 1、说明的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包括作解释)、引资料、列图表等等。 2、明白各种方法的作用。 3、有时说明文借用其他修辞手法来帮助说明,这些手法的作用分析应当紧紧围绕说明对象,依照说明文的要求。 说明文的语言 1、说明文语言的根本要求是科学性、准确性,简练明确;文学性说明文还要求生动性、形象性。 2、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基本要求:首先是其对说明事物特征、性质的作用,其次是说明的严密性、科学性,第三是形象性、生动性。 解题思路和技巧 (一)明确说明对象:阅读事物说明文,不管是整篇还是整段,都要首先从整体人手,把握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即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阅读事理说明文,要弄清文章说明了什么事理。 如何找准说明对象呢 1、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 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二)抓住事物特征: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内外),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硬、软、冷、热等),变化(动、静、快、慢),成因(简单、复杂),功用(广狭、正反)等等方面。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除说明的重点外,还要弄清作者介绍的是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例如《死海不死》一文,围绕死海的特征,从三个角度进行说明:先说死海的“死”(现象特征),再说死海的“不死”(本质特征),最后又说到死海的“不死”与“死”(现状与未来发展特征)。这样死海的全面特征便被一层一层地揭示出来了。又如《苏州园林》一文,围绕“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特点,从五个方面加以说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门窗雕镂琢磨和颜色等。这样从不同方面归纳分析,也就全面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色。 (三)归纳说明方法:阅读说明文时,边读边标出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然后总结主要使用了哪些方法,并进而分析这些说明方法对准确说明事物特征所起的作用。 (四)逐段概括要点,理清说明顺序:概括要点时,要重视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的作用,重视给概念下定义或解说的语句的作用。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勾画出来。概括要点时最好用完整的句子,意思要简明扼要。在逐段概括要点的基础上,用“同类合并”的方法,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几部分,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把每部分的大意依次连缀起来,就能比较清楚地显示出全文的说明顺序了。使用什么说明顺序,还要看说明的对象。一般来说,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用逻辑顺序。 (五)整体感知,把握中心:在理清说明顺序的基础上,分析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就容易看出文章的基本结构了。如是总—分式的结构还要着重分析“分”的部分是按什么原则组合的,是并列,是递进,还是包含有总分关系。递进式结构要着重分析各层意思是怎样逐步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还是由个别到一般,或是从结果到原因等等。把握结构后,最好能画出结构示意图。说明中心就是归纳出一篇说明文说明了被说明事物的怎样的特征,或阐释怎样的事理。在理清说明顺序、把握文章结构的基础上,再归纳说明中心也就不难了。 (六)体会语言准确性:准确是说明语言的特点。分析说明文语言,就是看遣词造句是怎样准确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的。要注意分析关键词语的作用。如《向沙漠进军》一文中“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中去掉“最”不足以说明沙漠危害之严重;去掉“自然”“敌人”性质就不清楚;去掉“之一”就绝对化了。当然,文字的生动性也应充分注意。收起 说明文是常见的一种文体。它是说明事物和事理的文章,主要运用说明这一表达方式,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用途、性质、成因、规律等。一般科技读物大多数是说明文,政治读物、文艺读物也有不少说明文。现行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教科书,说明文所占比例就很大。那么如何阅读说明文呢? 一、明确说明的对象和作者写作的目的 明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主要从两个方面着眼,一是看文章说明什么事物或事理,二是看文章说明这一事物的哪个方面,我们既可从标题入手,也可从材料中归纳。 例如《蜘蛛》一课,说明的对象就是蜘蛛,写作的目的就是介绍有关蜘蛛的科学知识,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蜘蛛。《向沙漠进军》一课,作者首先说明沙漠是怎样危害人类,然后说明人类怎样改造沙漠,最后讲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改造沙漠的根本保证。纵观全文,不难看出,本文说明的对象就是沙漠,写作的目的就是让读者认识改造沙漠的必要性、治理沙漠的方法以及治理沙漠的广阔前景。 二、把握说明事物对象的特征 说明事物,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所谓特证,就是事物相互区别的标志,是某一事物所具有而别的事物不具有的特点。 例如《死海不死》主要说明了死海咸度高的特征,死海水中的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海水的23%-25%(这和一般的淡水湖不同)。再如《苏州园林》,文章主要写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它独具的特点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全文从亭台轩榭的布局,花草树木的映衬,门窗雕刻的图案等方面进行介绍,使读者能了解苏州园林区别于其它各处园林的鲜明特征。 三、说明的顺序 说明文特别强调言之有序。常用的顺序大致有以下几种: 1、时间顺序,即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事物的发展变化常用这种顺序。例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在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诸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多用这种顺序。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3、逻辑顺序,即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解说。具体表现在:①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②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③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④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⑤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⑥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等。例如《食物从何处来》就是以逻辑顺序说明事物的。 四、说明方法 常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1)下定义这是一种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说明事物特有属性的说明方法,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常用这种方法来增强文章的科学性、严密性,其作用是准确说明事物的特征。(2)举例子在说明事物或事理时,举出一些准确、恰当、有代表性的例子,能够化陌生为熟悉、化抽象为具体,使复杂的事理简单化、浅显化,把事物说明得准确、明白、易懂,其主要作用是使说明内容具体(3)分类别这是把被说明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划分为几类,并逐一说明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使文章内容清晰明白(4)列数字这是运用具体数字准确说明事物的方法,其作用是准确严密地说明事物或事理。(5)作比较选择与说明事物有一定内在联系或外部联系的事物或事理进行比较,最大的作用是使被说明对象特征更加突出、更加清楚明白。(6)打比方这是运用比喻说明事物的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增强了说明文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这个方法也常与摹状貌等说明方法同时使用。(7)摹状貌就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事物的形状或特点进行描写,其主要作用是使说明生动形象。(8)作诠释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对被说明的事物或事理进行解释说明。五、理解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所谓准确,就是符合客观实际。 如何理解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呢 把话说得恰如其分是准确的一种体现。例如《向沙漠进军》中说,经过治理,已有一部分沙丘长出了草皮和灌木,对于这种固定的沙丘,只要能妥善保护草皮和灌木,“防止过度砍伐和任意放牧,就可以固定下来。”这里,“过度”、“任意”均用得非常有分寸,意思是说,不是不能砍伐,而是砍伐不能“过度”,不是不能放牧,而是放牧不能“任意”。 恰当的使用表示程度、范围的词,是语言准确的另一种体现。例如《莺》中说:“莺生性胆小,在它同样弱小的鸟类面前都常常躲避,尤其害怕遇到最危险的敌人——伯劳”。“常常”表明不是唯一的情况,而是大多数情况下如此,莺鸟在同样弱小的鸟类面前居然“常常”躲避,足见其生性胆小到了什么程度。 有时把话说得肯定是准确,有时说得不肯定也是准确。到底该怎样说得用客观实际这把尺子量量才好。例如,《中国石拱桥》中说:“《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二八二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这里的“大约”、“可能”表示估计,说得不肯定但很准确,为什么因为这是据目前手头现有的资料写成的,占有资料可信度还不够高,所以这样写。 此外,修饰限制性词语的使用,也是文章准确性的体现。 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由于说明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或概括,或具体;或精练,或详尽;或简洁,或丰腴;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 当然,阅读说明文最关键的是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抓住了这一关键,其它的阅读问题就容易多了。 说明文阅读方法指导 说明类文章范围较广泛,包括科普读物、知识小品、解说词、说明书等,它集知识性、科学性、实用性于一体,是现代文测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说明文阅读知识点主要有:了解说明文的特点,准确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及要说明的事理;理清说明思路,明确说明顺序;正确判断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并理解表达作用;了解说明文中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的表达作用;进行与文段内容有联系的个性化表达等等。说明文阅读,方法主要有下面几种: 一、明确说明对象,抓住对象特征 所谓特征,就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本质的不同点。阅读说明文,要注意在弄清说明对象的前提下,根据文章内容,找出事物的特征。例如2006年绵阳中考题《令人惊叹的细胞》是这样考查的“本文介绍了细胞的哪些特征?请分条概括。”本文是“总—分—总”的结构,中间部分(2)(3)(4)(5)四段各说明了细胞的一种特征,概括这四段的大意即可得到问题的答案。 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可以从三方面入手:(1)看题目;(2)看段首;(3)看关键词句,如总说句、分说句、过渡句等。其次须通读全文,了解重要信息。再次要掌握一定的概括方法,概括文章的说明中心一般要围绕三个问题来进行:(1)、全文围绕什么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的?(2)说明了这些事物或事理的什么特征?(3)从哪些方面对该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的?概括方法可用公式“说明中心=说明对象+特征”。如文中有说明特征的中心句可直接用中心句。如果一段说明文将说明对象分成几部份分别说明。或列点说明某一对象的特征,概括时不可以偏概全。 说明对象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说明实体事物的文章,称为事物说明文,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一类是说明抽象事理的文章,称为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要明确一篇文章的说明对象,首先应从整体上感知文章的内容,弄清它属于哪一类说明文,就可以基本判定文章的写作对象。 在说明文中,说明对象常常在文章标题中就体现出来,如《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等。 二、理清说明顺序,把握文章结构 说明文的特点之一就是“言之有序”,理清了“序”就有利于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思路。例如2006年陕西省课改实验区中考题《生命与气候》是这样考查的“请写出本文的说明顺序。采用这样的顺序与说明内容有什么关系?”明确说明顺序可以先从局部入手,先要了解各部分所说明的内容,然后再看这些内容是按怎样的先后顺序排列的,不可生搬硬套。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是说明文常用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具体有由主到次、先总后分、先因后果、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体质、由性能到功能、由一般到特殊等。同一篇文章可有几种说明顺序,应注意认清。 说明文结构层次的划分,往往跟说明顺序密切相关,按照时间顺序说明的文章,就可以按照时间的变换来划分层次;按空间顺序说明的文章,可以按空间的转变来划分层次;而逻辑顺序应视具体情况对待,例如从概括到具体的顺序等。 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主要有四种:并列式,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平等的。此种结构多见于使用空间顺序的说明文,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中对十幅大浮雕的说明。连贯式,各层次之间按事物过程安排层次,前后相互承接。此种结构多见于使用时间顺序的说明文,如《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一文,按书籍的发展演变过过程,先后说明了甲骨文、竹简、帛书、雕板印刷书、活字印刷书、采用现代缩微技术印刷的书等。递进式,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此种结构多见于使用逻辑顺序的说明文,如《向沙漠进军》写征服沙漠的方法时,采用递进式结构,即先写如何抵御(守势),进而写如何进军(攻势)。总分式,这种结构大致有三种情形:a、总分式;b、分总式;c、总分总式。此种结构也多见于使用逻辑顺序从概括到具体或从整体到部分的说明文,如《中国石拱桥》先说石拱桥的特点,再说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然后说明中国石拱桥取得成就的原因及建国后中国石拱桥取得的巨大成就,这就是“总—分—总”式。 三、正确判断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为了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得清楚明白,必须使用相应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作诠释、摹状貌等。正确判断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是中考说明文阅读考查的重点之一。 例如2006年山西省中考题《乔家大院—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是这样考查的“如果说第(3)段中的一系列数字真实而准确地说明了乔家大院建筑群庞大而有序,那么,文中画线句则运用了_________的说明方法,生动而形象地突出了______________。”这个题目就考查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及其在文中的作用。一篇文章中常常是不止一种说明方法,而是将几种说明方法综合运用。对使用某种说明方法作用的分析,先要明白各种说明方法的通常的作用,再与说明对象的特征和具体语境结合起来 四、在语境中理解语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准确是说明文语言最主要的特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体现在对数量的多少、范围的大小、程度的深浅、次序的先后等方面做出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反映。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修饰、限制性词语的运用。如主要、几乎、大约、一般、之一等词,考查时常用删除法,即该词保留着说明了什么,有删去有什么不好。(2)同义词的选用,注意辨别同义词的细微差别。例如潍坊市2006年中考题《神秘的运动常数》是这样考查的“第5段中加点的‘不仅仅’‘几乎’能不能去掉?为什么?”,这个题目就是对说明文语言在具体语境中的理解的考查。对于说明文语言的分析,要遵

有谁知道中国四大古迹是什么

中国四大名胜古迹:故宫博物院、长城、秦始皇陵及兵马俑、苏州园林四、苏州园林起始:春秋时期吴国地区:江苏省苏州市著名景点:拙政园、留...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