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丹简介,有什么功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3收藏

蛇丹简介,有什么功效?,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蛇丹的病因病机 5 蛇丹的症状 6 蛇丹的诊断 7 需要与蛇丹相鉴别的疾病 71 热疮 72 漆疮、膏药风 8 蛇串疮的治疗 81 辨证治疗 811 肝经郁热 8111 症状 8112 辨证分析 8113 治法 8114 方药治疗 812 脾虚湿蕴/脾虚湿困 8121 症状 8122 辨证分析 8123 治法 8124 方药治疗 813 气滞血瘀 8131 症状 8132 辨证分析 8133 治法 8134 方药治疗 82 外治法 83 针灸治疗 831 体针 832 耳针 833 灸法 834 皮肤针 9 蛇丹患者日常保健 10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蛇丹的方剂 2 古籍中的蛇丹 3 治疗蛇丹的中成药 1 拼音

shé dān

2 英文参考

herpes zoster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3 概述

蛇丹为病名[1]。见《实用外科中药治疗学》。《中医大辞典》认为是发生于胸胁、腰部以外部位的带状疱疹[1]。《中国针灸学词典》等认为就是蛇串疮,未特指发生于胸胁、腰部以外部位[2]。发病骤然,以单侧簇集状水泡呈带状分布的皮疹、神经痛为特征。多见于胸背、面部和腰部,好发于春、秋两季。现代医学的带状疱疹与本病类似,是由病毒引起的、沿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的皮肤疱疹[2]。

蛇串疮(snakelike sores;herpes zoster[3])为病证名[4][5]。见《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又名蛇丹[5]、缠腰火丹、火带疮[2]、蛇缠虎带[4]、缠腰龙、[6]、蜘蛛疮。是指以集簇性水疱沿身体单侧,断续排列成带,宛如蛇形,四畔焮红,伴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6]。因皮损状如蛇行,故名蛇串疮;因每多缠腰而发,故又称缠腰火丹。为急性疱疹性皮肤病[3]。系由湿热火毒,蕴蓄经络而发[7]。以成簇水疱,沿一侧周围神经作带状分布,伴刺痛为临床特征。多见于成年人,好发于春秋季节。

清·《外科大成·缠腰火丹》称此症“俗名蛇串疮,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疱,痛如火燎。”

蛇串疮相当于西医的带状疱疹[6]。

针刺治疗带状疱疹效果很好,少数病例合并化脓感染者须外科处理。

4 蛇丹的病因病机

蛇串疮多为肝胆火盛,湿热内蕴,复感邪毒所致[2]。

蛇串疮多为情志内伤,肝郁气滞,久而化火,肝经火毒,外溢肌肤而发;或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湿邪内生,蕴而化热,湿热内蕴,外溢肌肤而生;或感染毒邪,湿热火毒蕴结于肌肤而成。年老体虚者,常因血虚肝旺,湿热毒盛,气血凝滞,以致疼痛剧烈,病程迁延。

现代医学的带状疱疹与本病类似,是由病毒引起的、沿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的皮肤疱疹[2]。

5 蛇丹的症状

蛇串疮好发于腰胁间的一种呈带状分布的皮肤疱疹性疾患[2]。

《外科大成》载其症“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疱,痛如火燎”[7]。虽多发于腰及胸胁等处,其次是面部、四肢等其他部位[2][7]。

发病前,局部常有疼痛,同时伴有微热和全身不适、乏力等症状[2][7]。2~3天后,局部皮肤出现不规则的小红癍,继而患部出现簇集状水疱,绿豆或黄豆大小的,基底发红,密集成群,排列成柬带状,常伴较剧的灼痛或奇痒[7][2]。疱液初为透明,以后转为浑浊,约3周后干燥结痂而愈[2]。

发生在躯干或四肢时,常依次排列成带状[7]。即带状疱疹[7]。

6 蛇丹的诊断

蛇串疮患者一般先有轻度发热、倦怠、食欲不振,以及患部皮肤灼热感或神经痛等前驱症状,但亦有无前驱症状即发疹者。经l一3天后,患部发生不规则的红斑,继而出现多数和成簇的粟粒至绿豆大小的丘疱疹,迅速变为水疱,聚集一处或数处,排列成带状,水疱往往成批发生,簇间隔以正常皮肤。疱液透明,5—7天后转为浑浊,或部分破溃、糜烂和渗液,最后干燥结痂,再经数日,痂皮脱落而愈。少数患者,不发出典型水疱,仅仅出现红斑、丘疹,或大疱,或血疱,或坏死;巖瘤患者或年老体弱者可在局部发疹后数日内,全身发生类似于水痘样皮疹,常伴高热,可并发肺、脑损害,病情严重,可致死亡。一般在发疹的局部,常伴有署核肿痛。

皮疹多发生于身体一侧,不超过正中线,但有时在患部对侧,亦可出现少数皮疹。皮损好发于腰肋、胸部、头面、颈部,亦可见于四肢、 及眼、鼻、口等处。

疼痛为本病的特征之一,疼痛的程度可因年蛉、发病部位、损害轻重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儿童患者没有疼痛或疼痛轻微,年龄愈大疼痛愈重;头面部较其他部位疼痛剧烈;皮疹为出血或坏死者,往往疼痛严重。部分老年患者在皮疹完全消退后,仍遗留神经疼痛,持续数月之久。

蛇串疮若发生在眼部,可有角膜水疱、溃疡,愈后可因疤痕而影响视力,严重者可引起失明、脑炎,甚至死亡。若发生在耳部,可有外耳道或鼓膜疱疹、患侧面瘫及轻重不等的耳鸣、耳聋等症状。此外,少数患者还可有运动麻痹、脑炎等。

病程在儿童及青年人,一般2—3周,老年人约3—4周。愈后很少复发。

7 需要与蛇丹相鉴别的疾病 71 热疮

热疮多发生于皮肤粘膜交界处,皮疹为针尖至绿豆大小的水疱,常为一群,l周左右痊愈,但易复发。

72 漆疮、膏药风

漆疮、膏药风发病前有明确的接触史,皮疹发生在接触部位,与神经分布无关。无疼痛,自觉灼热、瘙痒。

8 蛇串疮的治疗

蛇串疮治宜清热解毒,泻火去湿[7]。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外用黄连膏涂查[7]。并可配针刺合谷、曲池、血海、太冲等穴及耳针治疗[7]。

81 辨证治疗 811 肝经郁热

蛇串疮·肝经郁热证(snakelike sore with pattern of heat stagnation in liver channel)是指肝经郁热,以皮损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伴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大便干或小便黄,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为常见症的蛇串疮证候[6]。

8111 症状

皮损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伴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大便干或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数。

8112 辨证分析

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外炎肌肤,故皮损鲜红,疱壁紧张;气滞湿热郁阻,则灼热刺痛;肝为刚脏,肝经郁热,肝胆火盛则烦躁易怒;口苦咽干、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数均为热盛之象。

8113 治法

清肝火解热毒。

8114 方药治疗

龙胆泻肝汤加紫草、板蓝根等。若发于面部,加菊花以乎肝解毒,引药上行;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以通腑泻下;疼痛剧烈者,加川楝于、延胡索以疏肝理气止痛。

812 脾虚湿蕴/脾虚湿困

蛇串疮·脾虚湿困证(snakelike sorewith pattern of spleen deficiency and dampness retention)是指脾虚湿困,以皮损颜色较淡,疱壁松弛,伴口不渴,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质淡,舌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为常见症的蛇串疮证候[6]。

8121 症状

皮损颜色较淡,疱壁松弛,疼痛略轻。伴食少腹胀,门不渴,大便时溏;舌质淡,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

8122 辨证分析

饮食不节,脾虚湿蕴,湿阻气机;蕴滞肌肤,故见皮肤起丘疱疹或水疱:湿盛于热则皮疹色较淡,疮壁松弛,疼痛略轻;脾失健运则食少腹胀.便溏;口不渴、舌质淡、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均为湿盛之象。

8123 治法

健脾利湿。

8124 方药治疗

除湿胃苓汤加减。

813 气滞血瘀

蛇串疮·气滞血瘀证(snakelike sorewith pattern of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是指气滞血瘀,以皮损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舌质暗,舌苔白,脉涩为常见症的蛇串疮证候[6]。

8131 症状

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舌质黯,苔白,脉弦细。

8132 辨证分析

湿热毒邪虽退,但气血凝滞未解,不通则痛,故皮疹消退疼痛不止;舌质黯、苔白、脉弦细均为气滞血瘀之象。

8133 治法

理气活血,重镇止痛。

8134 方药治疗

桃红四物汤加制香附、延胡索、莪术、珍珠母、生牡蛎、磁石等。若夜寐不安者,加酸枣仁以宁心安神;年老体虚者,加黄芪、党参以益气抗邪。

82 外治法

初起用玉露膏外敷;或外搽双柏散、三黄洗剂、清凉乳剂(麻油加饱和石灰水上清液充分搅拌成乳状)外涂;或鲜马齿苋、玉簪叶捣烂外敷。

水疱破后,用四黄膏或青黛膏外涂;有坏死者,用九一丹换药。

若水疱不破,可用三棱针或消毒针头挑破,使疱液流出,以减轻疼痛。

83 针灸治疗

针灸有较好的止痛收敛作用,如少数病例合并化脓感染,应配合相应处理[2]。此外,发病期应忌食辛辣、鱼虾等食物[2]。

831 体针

先沿疱疹周用粗针行局部围刺,微出血为宜[2]。然后取曲池、外关、血海、三阴交、太冲、阳陵泉等穴[2]。疱生头面者加合谷、内庭;疱生腰以上者加支沟、内关;疱生腰以下者加委中、阴陵泉[2]。

832 耳针

取相应敏感点、神门、肺、肝、下屏尖、屏间等穴,每次酌选2~3穴,强 [2]。

833 灸法

沿疱疹周用细艾绒行小米粒灸,或用熏灸器艾烟熏灸患处30分钟左右[2]。

834 皮肤针

沿疱疹四周中等叩刺[2]。

9 蛇丹患者日常保健

1.保持局部干燥、清洁.注意休息。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疾病科属 4 疾病概述 5 症状 6 诊断要点 7 辨证分析 8 辨证论治 81 湿热内蕴型 811 证见 812 治法 813 方药 82 阴虚内热型 821 证见 822 治法 823 方药 9 其他疗法 10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狐惑病的方剂 2 治疗狐惑病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狐惑病 1 拼音

hú huò bìng

2 英文参考

Behcet’s syndrom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疾病科属

内科

4 疾病概述

狐惑病(Behcet's syndrome[1])是指以口咽、 蚀烂,目赤如鸠眼,小腿结节红斑等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1]。与西医之白塞氏综合征(眼、口、生殖器三联综合征)类似。

5 症状

以咽喉、口腔、眼及外阴溃烂为主证,并见精神恍惚不安等为主要表现。

6 诊断要点

本病的特征性病变是口、眼、外阴同时出现溃蚀(眼部症状一般出现较晚)。

1、 口咽症状:口腔粘膜、舌、齿龈、咽喉等处发生溃疡,口舌痛,齿痛,声嘶咽干。

2、 外部症状:阴囊肛周、 或女子 等处发生溃疡痒痛。

3、眼部症状:目赤,畏光,肿痛,化脓,视力减退甚则失明。若出现眼部损害,意味病情严重。

4、全身症状:发热,多汗,疲乏,关节酸痛,失眠,恶心厌食,烦燥不安,神情恍惚等,有的患者面部的颜色出现乍白乍黑等异样改变。

7 辨证分析

本病的病因,一般在早期多由感受湿热毒气,或温邪内侵,郁久化热,以致热毒内攻而引起。中、晚期则因湿热毒邪内蕴日久,邪热灼伤阴液,或由他病而汗吐下太过伤阴,或热病伤阴,阴虚生内热,与湿浊相合所致。总之,本病在早期多为实证,中、晚期多为本虚标实,其病变涉及肝、脾、心、肾诸脏,其病机主要是热邪内扰,湿热毒气熏蒸,内则扰乱神明,外则发为痈疡。本病的治疗,初期以清热利湿解毒祛邪为主,中、晚期则以补虚佐以祛邪解毒之法。

8 辨证论治 81 湿热内蕴型 811 证见

发热,默默欲眠或卧起不安,食欲不振,甚至厌食,欲呕,口腔、咽喉、外阴溃疡灼痛、腐臭,尿黄,大便干结,舌质红,舌苔色黄粘腻,脉滑数。

812 治法 813 方药

1、主方:龙胆泻肝汤(李杲《兰室秘藏》)合泻黄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处方:龙胆草15克,栀子、黄芩各12克,黄连10克,石膏30克,柴胡12克,防风10克,车前子、泽泻各10克,生地黄15克,藿香12克,金银花18克,甘草6克。水煎服。若温热伤阴者,可选加玄参15克、天花清热,除湿,解毒。粉20克。湿盛者可加六一散30克,薏苡仁、士茯苓各20克。便秘者加枳实、大黄各12克。

2、中成药

⑴牛黄解毒片,每次4片,每日3次。

⑵清开灵口服液,每次2瓶,每日3次。

⑶羚翘解毒丸,每次1丸,每日3次。

82 阴虚内热型 821 证见

午后低热,手足心热,烦躁不安,头晕,多失眠,口干苦,尿短赤,大便干结,口、咽、外阴溃疡,患处暗红,溃烂灼痛,舌质红,苔干黄,或少苔,脉细数。

822 治法 823 方药

1、主方:一贯煎(魏之琇《柳洲医话》)加减处方:生地黄20克,枸杞子12克,麦冬、沙参、玄参、白芍各15克,女贞子12克,旱莲草12克,川楝子10克,山药18克,龟板30克,甘草6克。水煎服。热盛者,选加玄参、白薇、地骨各15克,知母、黄柏各12克。气阴两虚者,合生脉散。本病的眼部症状一般发生较晚。红肿羞明者,可用温清饮(即四物汤合黄连解毒汤),并酌加菊花、密蒙花、夏枯草、谷精草等。红肿清退之后,即改用滋肾清肝为主。

2、中成药知柏地黄丸,每次9克,每日3次。单方验方:玄参地黄汤(张俊雄《福建中医药》19886)处方:玄参、生地黄、熟地黄、党参、茯苓皮各15克,山药20克,山茱萸、菟丝子、泽泻各12克,郁金、牡丹皮各9克,甘草6克。水煎服。滋养肝肾,清热。

9 其他疗法

1、 外治法本病除内服药外,还须配合外洗,促进溃疡愈合。

⑴苦参30克,煎水洗外阴,每日2次。

⑵陈艾叶30克,黄药子20克,白矾3克,煎水洗外阴,每日2次。

⑶锡类散,撒于患处,每日3次。

⑷双料喉风散,吹喉舌口腔溃疡处,每日3次。

⑸竹茹,研为细末,经清毒处理后,撒于口腔溃疡处,每日3次。

⑹吴茱萸适量,研为细末,用醋调成糊状,置于纱布上,贴两足心涌泉穴,每晚1次。

2、预防调护

⑴本病常继发于外感之后,故凡遇外感,应及时治疗,避免反复迁延。

⑵饮食应清淡,对于肥甘厚味、烟、酒等蕴热生湿之品应严加节制。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血自泪窍出·目衄 5 目中流血泪·目衄 6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目衄的方剂 2 治疗目衄的穴位 3 治疗目衄的中成药 4 目衄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目衄 1 拼音

mù nǜ

2 英文参考

intraoccular bleeding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目衄为病证名[1]。指眼内出血证[1]。又名目血[1]。

4 血自泪窍出·目衄

目衄指血自泪窍出[1]。《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目出血,曰目衄。”清·唐容川《血证论》卷二:“泪窍出血,乃阳明燥热所攻发,犀角地黄汤加归尾、赤芍、银花、白芷、粉葛、牛膝、石膏、草梢治之。如风热重,大便秘者,通脾泻胃汤治之。”

5 目中流血泪·目衄

目衄指目中流血泪[1]。多属风热毒邪为害,治宜祛风清热,解毒凉血,可用驱风散热饮子加减[1]。《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目出血,曰目衄。”多因阳明燥热或肝火亢盛,迫血上溢所致。病势严重者,甚至直射而出。阳明燥热者,伴见口渴引饮、大便燥结、目干鼻干等证,治宜清胃凉营止血,选用白虎汤、甘露饮、玉女煎等方。肝郁火盛者,伴见胸肋刺痛、耳鸣口苦,治宜清肝舒郁,用丹栀逍遥散或地骨皮饮加柴胡、炒山栀、益母草。怒火上逆者,宜清肝泻火,用龙胆泻肝汤,当归龙荟丸等方。

6

蛇丹简介,有什么功效?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蛇丹的病因病机 5 蛇丹的症状 6 蛇丹的诊断...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