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常识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1收藏

中医辨证常识,第1张

1中医辩证治疗是怎样的

1心气不足。

主证:面色苍白、神疲、肢冷、胸闷、动则心悸、血压低、脉微细或虚数或结代、舌淡、苔薄白。治法:益气固脱,回阳救逆。

方药:参附汤。红参5~10 克,附子5 克。

方解:人参大补元气,附子温壮真阳,二药合用,大温大补,回阳救月兑。 2心血不足。

主证:头晕、目眩、乏力、面色不华、心悸、舌质淡、脉细数而弱或结代。治法:补养心血,安神定志。

方药:归脾汤加减。党参10 克,北芪10 克、当归5 克、白术10 克、茯神6 克、酸枣仁5克、元肉8 克、远志3 克、木香5 克(后下)、炙甘草3 克。

2中医学的辨证方法有哪些

中医学有多种辨证方法,如病因辨证,经络辨证,气血津液 辨证,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等,但无论哪 种辨证方法,都要用阴阳加以概括和分析,临床最常用的八纲辨 证是各种辨证方法的总纲,而阴阳又是八纲之总纲,以统领表 里、寒热、虚实,即表、热、实属阳,里、寒、虚属阴。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里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意 思是对于一个善于诊治疾病的医生,它的首要任务是运用四诊的 方法辨别证候的属阴、属阳。对于养生者来说,就是要经常检査 自己体内有无阴阳偏盛偏衰的表现,一旦发现,就要立即采取措 施,以使阴阳“以平为期”,正如恩格斯所说:“物体相对静止 的可能性,暂时平衡的可能性,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因而也 是生命的根本条件”。

为了求得这种“暂时平衡状态”的生命的 根本条件,保持人体阴阳的协调平衡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养生法 则,无论精神、饮食、起居、运动的调摄,还是自我保健或药物 的使用,都离不开阴阳协调平衡、以平为期的宗旨。

3中医常识中临床应怎样进行辨证

一般来说,中医学辨证除了经常使用的八种辨证方法外,还有一定的运用程序、规律、步骤。

其中,最主要的规律是先倾听患者的主诉,或者看最痛苦、最紧急的症状或体征。然后,再围绕主症先辨外感或内伤。

如果为外感,就要再分寒热,外感寒邪则属伤寒,应按六经程序辨 证;外感热邪则属温病,。 应按卫气营血或三焦程序辨证。

如果是内伤,一般要先辨虚实,虚证有 气血阴阳之不同。实证则要看属何邪气。

不论虚证、实证,最后都要落实到脏腑经络。由以上可知,所谓的临床辨证,事实上就是对病变进行定位和定性。

至于如何进行定位和定性,则有自己的辨证步骤,这些步骤具体如下:表里、脏腑经络定位。 这主要从临床表现的脏器功能特点;脏器体征特点;脏器与季节 气候的关系和影响;脏器与体型、体质、年龄、性别的关系和影响;发病时间及临床治疗经过特 点等综合考虑,并且定位。

阴阳、气血、虚实、风火湿燥寒毒定性。这主要应从临床证候特点、发病与病程特点,以及发病季节与诱发因素等方面去考虑定性。

比如,阴证的定性,根据证候特点,凡临床表现为 功能上衰退,不足,呈退行性、抑制性病变,都可定性为阴证。定位与定性合参。

这是把疾病的定位和定性,综合起来进行考虑,比如,肝病,有肝风,定位在肝,定性为风,可症见卒然眩仆、抽搐惊痈等。必先五脏。

所谓“必先五脏”,是说在分析各种发病机转时,要在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中,根据其病变发生、发展的变化过程,确定它究竟属于哪一脏腑,或哪一种病理、生理改变在 其中起主导作用。 这是在病情比较复杂的情况下,所用的一种方法。

比如,肝病风病。先从定位上来分析。

肝病有两种情况,其一,是肝(胆)本经自病,即病变原发于肝,如郁怒伤肝(胆),因郁怒而出现 胁肋疼痛失眠,惊痫抽搐等。其二,是继发于其他脏器病变之后,如脾(。

胃)病及于肝,即脾虚肝 木乘脾,患者先因吐泻病后,继发拘急痉挛,或饱食后夜寐不安。 之后,再从定性去分析:如风 证,有原发性风证,病始即表现为风证,如大怒后卒然眩仆,半身不遂。

总之,中医学辨证有自己的规律与步骤,但具体运用时,则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4中医常识中什么是辨证

辨证是中医学认识疾病的一个重要环节。

其中,证,就是证候的意思,因而,辨证,就是辨 别证候的意思。通常情况下,中医学认识疾病,首先要通过望闻问切四种诊察方法,广泛收集临床资料,深入了解病情,在此基础上,利用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理论,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概括,从而辨别疾 病属于何种证候。

而这种收集资料,归纳分析,确定疾病的性质,做出正确诊断的过程,就叫做 辨证。而辨证的过程,就是诊断的过程。

中医学的辨证,是从机体反应性的角度,来认识疾病的本质,并通过分析疾病所表现的症状和体征,来进一步认识这些临床表现的内在联系,从而推导出其内在病理变化的规律性,因 而,它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疾病的本质,为治疗疾病提供依据。

5中医临床应怎样进行辨证

所谓的临床辨证,事实上就是对病变进行定位和定性。

至于如何进行定位和 定性,则有自己的辨证步骤,这些步骤具体如下:1。 表里、脏腑经络定位。

这主要从临床表现的脏器功能特点;脏器体征特点;脏器与季节 气候的关系和影响;脏器与体型、体质、年龄、性别的关系和影响;发病时间及临床治疗经过特 点等综合考虑,并且定位。 2。

阴阳、气血、虚实、风火湿燥寒毒定性。这主要应从临床证候特点、发病与病程特点,以及发病季节与诱发因素等方面去考虑定性。

比如,阴证的定性,根据证候特点,凡临床表现为 功能上衰退,不足,呈退行性、抑制性病变,都可定性为阴证。3。

定位与定性合参。 这是把疾病的定位和定性,综合起来进行考虑,比如,肝病,有肝风, 定位在肝,定性为风,可症见卒然眩仆、抽搐惊痫等。

4。 必先五脏。

所谓“必先五脏”,是说在分析各种发病机转时,要在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 中,根据其病变发生、发展的变化过程,确定它究竟属于哪一脏腑,或哪一种病理、生理改变在 其中起主导作用。 这是在病情比较复杂的情况下,所用的一种方法。

比如,肝病风病,先从定位上来分析。 肝病有两种情况,其一,是肝(胆)本经自病,即病变原发于肝,如郁怒伤肝(胆),因郁怒而出现 胁肋疼痛失眠,惊痫抽搐等。

其二,是继发于其他脏器病变之后,如脾(胃)病及于肝,即脾虚肝 木乘脾,患者先因吐泻病后,继发拘急痉挛,或饱食后夜寐不安。 之后,再从定性去分析:如风 证,有原发性风证,病始即表现为风证,如大怒后卒然眩仆,半身不遂。

总之,中医学辨证有自己的规律与步骤,但具体运用时,则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6中医如何辩证

肝硬化病人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要保持乐观的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所用食物应易消化、富营养高蛋白、高糖、高维生素、低脂为肝硬化病人选择饮食的原则3有腹水时要卧床休息、增加营养、并限制盐的摄入、最好采用无盐或低盐饮食、每日食盐量以不超过5克(1钱)为宜4腹水明显时还要限制水的摄入、一般进水量以控制在每日1000毫升(相当于医院用的盐水瓶2瓶)严重低钠血症者、应限制在500毫升以内5伴有食道静脉曲张者、应避免 性的及硬的食物、以免损伤曲张的食道静脉造成大出血6有肝昏迷可能时、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三餐应以蔬菜为主7禁酒戒烟、不要滥用护肝药物8应定期到医院作肝功能、甲胎蛋白、超声波等检查。

古代名中医非常的多,所以保留和流传下来的名医资料也是非常非常多的,像张仲景、扁鹊、李时珍等非常知名中医资料,还有些非常经典但不太有名的中医古籍那也是非常多的

这些古中医资料多出自图中右下角处,可以说各古名医书籍都有,且不下于十多万本的中医古籍资料

古名医书籍目录:

《中医治验经验合辑(42册)》

《中《医经典白话精解丛书(7册)》

《中医金方系列(共6卷)》(高清版)》

《中药成方制剂(全20册)》

《中国医著系列丛书(全6册)》

《中国医学大成-曹炳章(50册)》

《中国医术名家精华丛书(全4卷)》(扫描版)》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丛书(6册)》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33册)》

《中国名医验方汇编(9册)》

《中国《古今医案类编(15册)》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全112册)》

《张氏医通(1-4卷)》

《增广《医方口诀集(上中下卷)》

《增补万病回春(8卷)》

《增补古方药品考(1-5卷)》

《远西医方名物考(45卷)》

《医余(上中下卷)》

《医学至要抄(上下卷)》

《医书六种(12卷)》

《医林蒙求(上中下三卷)》

《医经溯洄集和语钞(1-10卷)》

《医经六书(全3册)》

《医经解惑论(上中下卷)》

《医家医案汇总(99册)》

《医籍考(1-80卷)》

《医方启蒙(一二卷)》

《医方类聚(全11册)》

《医方考绳愆(1-7卷)》

《医方精要系列丛书(全10册)》(高清版)》

《医方纪原(上中下卷)》

《医方集解(1-6卷)》

《医方大成论和语抄(8卷)》

《医方大成论钞(1-5卷)》

《医范提纲(3卷)》

《医断(2卷本)》

《医道二千年眼目编(1-13卷)》

《医便(3卷)》

《一本堂行余医言(1-22卷)》

《疡科秘录(10卷)》

《眼科锦囊(6卷)》

《颜德馨临床医学丛书(全8册)》

《薛氏四十二种(1-29卷)》

《续易简方论后集(1-5卷)》

《续易简方论(1-4卷)》

《续眼科锦囊(上下卷)》

《小青囊(10卷)》

《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70册)》

《现代临床医学进展丛书

《西医方选(2卷)》

《五方医话合集(5册)》

《瘟疫方论(上下卷)》

《温病学专著(6册)》

《外科新书(2卷)》

《外科精义(2卷)》

《唐王焘先生外台秘要方(40卷)》

《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20册)》

《泰西《外科全功(3卷)》

《泰西热病论(6卷)》

《上池秘录(5卷)》

《删补众方规矩(1-4卷)》

《删补药方(4卷)》

《痧胀玉衡书(1-5卷)》

《三部六病医学流派丛书(全5册)》

《日用食鉴(上中下卷)》

《青囊琐探(上下卷)》

《七新药(上中下卷)》

《普救类方(10卷 )

《朋百氏药论(一二卷)》

《女科筌蹄(2卷)》

《内科秘录(14卷)》

《内科视频59个859G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全30册)》

《名中医医案医论(15册)》

《名医遗珍系列丛书(4册)》

《名老《中《医方药心得丛书(5册)》

《名家方选(一二三卷)》

《民国名医著作精华丛书(21册)》

《秘传大人小儿卫生论(2卷)》

《霉疠新书(2卷)》

《霉疮约言(一二卷)》

《麻疹辑要方(2卷)》

《疗治茶谈(10卷)》

《经验医疗手引草(1-7卷)》

《经方名师 经方临床运用(2册)》

《近代《中医珍本集(12册)》

《解体发蒙(5卷)》

《脚气钩要(一二卷)》

《蕉窗方意解(2卷)》

《家方秘笈仙鼎方(上中下卷)》

《济生三方(上中下卷)》

《集验良方(1-6卷)》

《急救选方(2卷)》

《活幼心法附说(上下卷)》

《活人心法(2卷)》

《黄钟录(上下卷)》

《华氏日用新方(上中下卷)》

《护痘锦囊(上下卷)》

《湖湘名医典籍精华(8册)》

《胡希恕电子书全集(39册)》

《红杏秘录(上下卷)

《和兰医事问答(2卷)》

《和兰医话(上下卷)》

《国医大师验案良方合辑(7册)》

《国医大师临床经验实录丛书(全12册)》

《广惠济急方(上中下卷)》

《观聚方要补(2卷)》

《古书医言(1-4卷)》

《古今名医临证金鉴(30册)》

《古今名医类案(1-12卷)》

《古方翼(1-5卷)》

《古方条理(上下卷)》

《古方便览(2卷)》

《跟《中医大师学临床系列丛书(7册)》

《葛氏方(上中下卷)》

《格致余论谚解(1-7卷)》

《格致余论疏钞(8卷)》

《妇人良方(8卷)》

《方舆輗(17卷)》

《方技杂志(3卷)》

《多疾汇笺(上中下卷)》

《顿医抄(1-21卷)》

《断毒论(上下卷)》

《痘学真传(4卷)》

《痘科键私衡(6卷)》

《痘科键删正补注(1-6卷)》

《东垣十书(1-20卷)》

《订正东医宝鉴(25卷)》

《第五版《中医院校教材(26册)》

《当代中医世家经验辑要(10册)》

《当代中医皮肤科临床家丛书(13册)》

《当代名医临证精华(8册)》

《当代名医典型医案集(8册)》

《达生图说(3卷)》

《达生录(1-2卷)》

《丛桂亭医事小言(1—7卷)》

《疮症备考方(1-3卷)》

《赤水玄珠(1-51卷)》

《巢氏诸病源候论(1-10卷)》

《常见病中西医最新诊疗丛书(25册)》

《产育全书(5卷)》

《产论翼(一二卷)》

《产科指南(一二卷)》

《产科新论(3卷)》

《产科探颔图诀(2卷)》

《产科发蒙(4卷)》

《产宝(上下卷)》

《病因精义(8卷)》

《病因精义(10卷)》

《病名汇解(1-7卷)》

《病家须知(又名病家意得草)》(1-8卷)》

《病家须知(4卷)》

《辨证录(1-14卷)》

《辨医断(上下卷)》

《辨惑论(一二卷)》

《碥石集(十五位名《中《医经验传薪)》(8册)》

《本草《医方合编(1-6卷)》

《备急八药新论(1-3卷)》

《贝原先生《养生论》(1-5卷)》

《保婴须知(上下卷)》

《保婴全书(1-20卷)》

《保赤全书(上下卷)》

1、邹润安

邹润安(1790—1845年),名澍,子润安,江苏武进人,清代医药学家。有孝行,家贫绩学,隐於医。道光初,诏举山林隐逸,乡人议以澍名上,固辞。

澍通知天文推步、地理形势沿革,诗古文亦卓然成家,不自表襮。所著书,医家言为多。伤寒通解、伤寒金匮方解、医理摘要、医经书目,并不传。

所刊行者,本经疏证、续疏证、本经序疏要。谓明潜江刘氏本草述,贯串金、元诸家说,反多牵掣,故所注悉本伤寒、金匮,疏通证明。

而以千金、外台副之。深究仲景制方精意,成一家之言。一生勤苦自励,所著甚丰。其学识渊博,文理淹通,为世通儒。

2、叶天士

叶天士少承家学。祖父叶紫帆(一作子蕃),名时,医德高尚,又是有名的孝子。父亲叶阳生,名朝采,医术更精,读书也多,且喜欢饮酒赋诗和收藏古文物,但不到五十岁就去世了。

当时叶天士才十四岁。叶天士十二岁时随父亲学医,父亲去世后,就走江湖,家贫难为生计,便开始行医应诊,同时拜父亲的门人朱某为师,继续学习。

他聪颖过人,“闻言即解”、一点就通,加上勤奋好学、虚心求教,见解往往超过教他的朱先生。叶天士从小熟读《内经》、《难经》等古籍,对历代名家之书也旁搜博采。

不仅孜孜不倦,而且谦逊向贤;不仅博览群书,而且虚怀若谷、善学他人长处。叶天士信守”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只要比自己高明的医生,他都愿意行弟子礼拜之为师。

一听到某位医生有专长,就欣然而往,必待学成后始归。从十二岁到十八岁,他先后拜过师的名医就有十七人,其中包括周扬俊、王子接等著名医家,无怪后人称其“师门深广”。

3、徐大椿

徐大椿,又名大业,字灵胎,晚号洄溪老人,江苏吴江县人,生于清朝康熙三十二年(公元一六九三年),卒于乾隆三十六年(公元一七七一年)。他出生在书香之家。

曾祖父好古博学,积书甚富。祖父举博学宏儒,官翰林院检诗,纂修明史,是位饶有隐逸风格的词章之士,平生工于诗古文辞,在文苑中很有声名。

父亲徐养浩,考授州司马不成功,也是位读书人。徐大椿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里,长辈们寄以读书做官、承继祖业、克振家声的希望,那是自然的事。

然而,徐大椿却淡功名利禄,不屑八股文;相反,对经学和医学却产生了兴趣。后来他就自选了一条学医济世的道路。

徐大椿十四岁已对学时文感到厌烦。他老师启发说:“时文有止境,只有经学才是无止境的。”,于是他就一心扑在经学上,其中用心最多的是《易经》,旁及诸子百家。

专心致志地探求各种实用的学问,终于在诗、文、书、画、天文、历算,音律、击刺、算法、水利,尤其是医学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徐大椿家人多病,三弟患痞病,父亲遍请名医诊治,徐灵胎亲自制药,医理稍通。然而四弟、五弟相继不治而亡。父亲因此悲伤得病,终年医药不绝。

他深深感到医学的重要,也气愤于当时庸医之医术低下,于是愤而学医。他把家藏几十种医书拿来读,朝夕披览,日久通其义。

4、黄元御

名玉璐,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清代著名医学家;尊经派的代表人物;乾隆皇帝的御医,乾隆皇帝亲书“妙悟岐黄”褒奖其学识,亲书“仁道药济”概况其一生。

他继承和发展了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理论,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被誉为“黄药师”、“一代宗师”,清军四川军医馆——久真堂的祖师爷。

5、赵学敏

赵学敏(约1719-1805), 字依吉,号恕轩,浙江 钱塘(今杭州)人。其父曾任永春司马,迁龙溪知县。乾隆间(1736-1795)下沙大疫,其父延医合药,赖以生者数万人。

学敏与弟赵学楷,皆承父命读儒学医。学敏年轻时,无意功名,弃文学医,对药物特别感兴趣,广泛采集,并将某些草药作栽培、观察、试验。

博览群书,凡家藏星历、医术、药学之书,无不潜心研究,每有所得,即汇钞成帙,积稿数千卷。家有“养素园”,为试验种药之地,以察形性:有“利济堂”,是诊病疗疾之所。

兄弟寝食其间,治疗多效。族人赵柏云为走方医,出所用有效方授之,学敏又合平生所录奇方,著成《串雅内编》、《串雅外编》(1759撰)各四卷,其一千众条方或法。

乾隆三十(1765年),又成《本草纲目拾遗》10卷,全书按水、火、土、金、石、草、木、藤、花、果、谷、蔬、器用、禽、兽、鳞、介、虫分类,辑录《本草纲目》中未收载的药物共716种。

丰富了中药学的内容。为纠正《本草纲目》中的误记和疏漏,还在书首列“正误”一篇。又从民间收集很多秘方,与自己累积的验方汇编成《串雅内篇》、《串雅外篇》。

1 治病的常识pdf

治病的常识pdf 1潘德孚中医《治病的常识》精华77条

《治病常识》77条,预祝您及亲友们受益!1、知道病名不是目的,治好病才是目的。

2、病灶是病果,不是病因,去因才能去果。手术切除,是掩耳盗铃之举。

3、根据病名治病的医生,不是好医生。因为生命是动态的,病情也是动态的。

以静态衡量动态,如同刻舟求剑一样愚蠢。4、病情在变化,固定用药是错的。

5、许多病有自然自愈力。统计显示,癌症治疗者比不治疗者死亡率高。

6、发烧,因人不同,病症不同,治疗也不同。同一个人,发烧时间不同,治疗也不同。

生命既有个体特异性,又有动态性。生命的特性,决定了无绝对治疗的标准。

7、生命科学不同于物质科学。8、庸医越来越多,所以一旦医生 ,医院的死亡率就会降低。

9、人的身体内,也是有层层空间。怕风发烧是表症,不怕风发烧是里症,表症不能攻里。

10、所有被治好的病,都是因为病人自身的自愈力在起决定性作用,医生只是帮忙,不要贪天之功。11、没有医德的医生,比恐怖组织还可怕。

高尚的医德,指导医生们以救病心救人命为荣,以乘人之危、发病难财为耻。12、疱疹的病因:过劳、过虑。

《圣德规养生篇》告诉我们健康美丽的秘密是:“不贪欲,不妄劳,心怡爽,身康俏。”13、医学是要命不要钱的;市场是要钱不要命的,市场医学是个怪物,吞钱又吞命。

14、一旦病人康复,制药公司凭什么生存?从哲学的角度分析,制药公司是生命的敌人,是病人的敌人。可是为什么病人抱着化学药剂不放,头脑如此简单?因为错误的知识与常识,被科普到头脑里,塞满了。

15、《黄帝内经》告诉我们“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所以蓄养浩然正气,能防御病魔。

正气不足,就会遭到病魔干扰。16、读圣贤书,养浩然正气。

正气存内,病邪就无从侵扰。《圣德规·正信篇》:“怀正念,祛百邪。

心有漏,祸必劫。”17、西医的对抗疗法,是一种线性思维,其针对性强,统领性弱;只看局部,忽略整体。

事实上,人体内外,万物相应,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医正是这种立体思维、全局思维。

中医认为,有形生于无形,无形才是根本。平衡无形、调节无形是中医的长项,却是西医的短项。

西医剖析尸体,中医研究活人。那么对于我们活人来说,谁更科学可靠呢?18、许多人关注疾病,而不关注健康。

其实,求医不如求己,养生胜于治病。日常养生,能防病于未发之时。

《圣德规·养生篇》:“不贪欲,不妄劳,心怡爽,身康俏。”19、扶正人心、传递正善的人,是上医。

修正价值观,蓄养浩然正气,对于生病来说,就是防未染。所以上医救心,上医治未病。

20、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可以治病。而且,我们每个人身上本来就百药齐全。

21、任何生态系统,都有自我调节能力与自我组织能力,使其有序运行。被压弯的材料,在其屈服极限内,能自我恢复原状。

土壤生病了,她的自净作用会促使她自我修复。水体生病了,她的自净作用会促使她自我修复。

大自然中一切都有自康复能力,包括人体,也有自康复能力。生态修复,都以生态系统本身的自组织和自调控能力为主,而以外界人工作用为辅。

中医治疗的任何手段,都是一种辅助,都是为了激发、调动患者本身的自愈力。潘德孚老先生认为,所有看似被医生治好了的病,实际上是因为病人自身的自愈力在起决定性作用。

医生只是帮忙,不要贪天之功。《圣德训·养生篇》告诫世人“慎求医,莫贪药”。

22、医道同源。23、伤害生命自愈力的一切药物和诊疗方法,都是不科学的。

24、一切外科手术,是最后考虑的治疗方法。非万不得已不能用。

25、生命的整体性决定,任何疾病都是整体的疾病,都是对生命的威胁。26、健康人体内,也含有无数种细菌,这些细菌与他和谐共存。

27、抗菌素制造了体内微生物的不平衡。28、健康就是体内平衡:心理情感平衡,脏腑功能平衡,营养平衡,微生态平衡。

29、治病的根本道理是调节平衡。30、最好的医生是病人的自愈力。

31、最好的治疗方法是不用药物。32、长期服药,是在制造长期病人。

33、医学按市场运作不是治疗疾病,而是制造病人。34、市场医学决定了富人比穷人看病更危险。

35、医院应该是病人的救命道场,而不应该是制药公司的发财机构。36、医学进步标志,应该是治疗效果,与科技仪器无关。

37、解剖学误导以身体为生命;细菌学误导外因是生病的依据。38、外来细菌,是在寻找它们天然的栖息场所--病组织,而不是作为病组织的起因。

就如同蚊子只是寻找静止的水面,却没有让水静止一样。细菌何罪?细菌之所以侵入,是因为我们自身失衡了。

俗话说,苍蝇不盯无缝的蛋。圣人说,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所以,出现任何问题,首先要反思自我,而不是责怪外界。《圣德序》告诫我们“内求则日益,外求则日损”。

39、关于治病,我们不要总寄希望于外来的神力,其实,一切奇迹都是自己创造的。40、四诊八纲,像搜集情报;处方用药,像排兵布阵。

41、癌症就是肿毒,没有什么了不起;癌症是慢性病,并非必死。42、外科医生应该称技工或技师,而不能为医师,更不能称为医学专家。

43、人体内每个细胞、分子、夸克都。

素问、灵枢经、难经本义、类经、内经知要

伤寒论、类证活人书、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伤寒论注、伤寒贯珠集、长沙方歌括

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方论衍义、金匮要略心典、金匮方歌括

瘟疫论、痧胀玉衡、广瘟疫论、外感温热病、疫诊一得、温病条辨、温热经纬、随息居重订、霍乱论、六因条辨、伤寒瘟疫条辨、时病论

脉经、濒湖脉学、诊家正眼、脉诀汇辨、四诊抉微、三指禅、望诊遵经、察舌辨症心法、辨舌指南

神农本草经、雷公炮炙论、珍珠囊补遗药性赋、汤液本草、本草备要、得配本草、本草纲目拾遗 、本草纲目

肘后备急方、备急千金要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普济本事方、济生方、世医得效方、医方考、名医方论、医方集解、重校汤头歌诀、串雅内编、串雅外编、串雅补

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方论、内外伤辨、脾胃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阴证略例、十药神书、内科摘要、杂病论治准绳、济阳纲目、痰火点雪、症因脉治、理虚元鉴、傅青主男科、金匮翼、风劳臌膈四大证治、医醇胜义、血证论、中风斠诠 、刘涓子鬼遗方、卫济宝书、外科精要、外科精义、外科理例、解围元薮、疮疡经验全书、外科启玄、外科正宗、霉疮秘录

洞天奥旨、外科证治全生集、疡科心得集、外科真诠、疡科纲要

理伤续断方、跌打损伤妙方、正体类要、伤科汇纂、伤科补要、救伤秘旨、救伤秘旨续刻、伤科大成

女科万金方、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妇人大全良方、济阴纲目、陈素庵妇科补解、傅青主女科、达生编、妇科玉尺、女科要旨

小儿药证直诀、小儿斑疹备急方论、婴童百问、幼科发挥、幼科铁镜、幼幼集成、幼科释谜、遂生编、福幼编

原机启微、银海精微、秘传眼科龙木论、审视瑶函、目经大成、咽喉脉证通论、重楼玉钥、白喉全生集、口齿类要

针灸甲乙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子午流注针经、针灸资生经、十四经发挥、针灸聚英、奇经八脉考、针灸大成、厘正按摩要术

十问、合阴阳、天下至道谈、素女经、养性延命录、新刻奉亲养老书、三元参赞延寿书、养生类要、饮膳正要、遵生八笺、内功图说

格致余论、局方发挥、医经溯洄集

推求师意、医贯、医旨绪余、质疑录、医学真传、医学读书记、医学源流论、重庆堂随笔、冷庐医话、医原、存存斋医话稿、西溪书屋夜话录、名医类案

寓意草、临证指南医案、古今医案按、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诸病源候论、华氏中藏经、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医学启源、洁古家珍、儒门事亲、洗冤集录、卫生宝鉴、此事难知、丹溪心法、脉因证治、玉机微义、证治要诀及类方、名医杂著、医学纲目、医学正传、韩氏医通、赤水玄珠、医学入门、古今医鉴、万病回春、先醒儒医学广笔记、医宗必读、医门法律、增补病机沙篆、证治汇补、景岳全书、石室秘录、辨证录、张氏医通 、医学心悟、医方一盘珠、医碥、兰台轨范、医林改错 、医宗金鉴、杂病源流犀烛、类证治裁 、医学三字经、理瀹骈文、医理圆通、医理真传、伤寒恒论、医学衷中参西录

哈哈!够全了吧! 上面基本上涵盖了所有的中医古籍。你可以从中挑选自己需要的,可以把这些书名抄下来,对以后中医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1家庭常用中医小常识

减肥:

动作1:坐在椅子上,双腿弯曲膝盖并拢,脚尖绷直,双手环抱小腿,额头放在膝盖上,保持自然的呼吸,肩膀放松。

动作2:双脚脚尖勾回,双手握着脚尖。使脚尖尽量向回拉。尽量放松您的脚踝。

动作3:双腿并拢,俯身向下,将胸、腰、腹贴在大腿上,双手环抱小腿。

动作4:吸气双腿向前伸直,呼气双手向前尽量推,脚尖绷直,保持自然呼吸10—15秒。

功效:促进下半身血液循环,调节脊椎神经,活化经络,恢复肌肉的弹性与活力。

练习秘诀:做动作3和动作4的时候,为了防止椅子的滑动,可以把椅子靠着墙壁。而且椅子的高度一定要适当。如果您做不到让胸部去贴腿部,那可以慢慢来。

美白 祛痘:

只要是绿色的蔬菜,来者不拒,吃豆腐,水果不断,吃得最多的还是苹果、弥猴桃、西红柿。土豆不要吃多了,那个东西容易使皮肤变黑,芹菜也是的,好像是感光食物吧,吃后晒太阳了,容易使黑色素沉着,还有柠檬和木瓜也是的。

然后是喝的水了,晚都是要喝一杯蜂蜜(汪氏的)和珍珠粉(洞庭水殖的)泡的水,然后在办公室就喝的薏米茶(在超市里买的薏米,有家里炒熟后泡茶)

再来就是护肤品了,如果你的年级不大,我建议你还不要用那些大牌,国产的佰草集不错,那个新七白面膜我就在用,效果还是很好的,不过用了一个多月才见效。但在很多坛子里听MM说过,立竿见影的美白产品是对皮肤有副作用的,所以,我就认为这个中药的面膜对皮肤应该没害吧。还有,这个面膜还被评了一个什么奖,忘记了。搭配佰草集的洗面奶,我觉得我的皮肤还是很舒服的,最主要的是价格也不贵。另外我还自制面膜,用蜂蜜和珍珠粉加蛋清调和的,敷在脸上粘粘的,还有点效果吧,痘痘少了很多,皮肤也嫩了不少

生发护发:

1宜多吃含硫蛋白质:鸡蛋、牛奶、瘦肉、豆类、鱼贝、酵母等。

2宜多食蔬菜、水果:内含有许多构成发质所必需的微量元素。

3宜多食维生素B6、E:维生素B6及E有预防白发和促进头发生长的作用,例如麦片、花生、豆类、香蕉、酵母、蜂蜜、蛋类及猪肝。

2家庭小药箱必备的中药有什么

薏米

又叫薏仁米、苡米、苡仁,它味甘、淡,性微寒,有利水渗湿、健脾、清热排脓的作用。

岭南地区湿气较重,所以大家可以用它来煮汤,帮助祛湿。要注意的是,薏米虽然有健脾作用,但它毕竟偏凉,所以平时有怕冷的阳虚体质者不宜长期服用。

生姜

说到常备药,当然要首推生姜。生姜味辛性温,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的功效。

比如家里人淋雨受凉了,喷嚏连连的,此时我们完全可以不用给他服什么治感冒的西药。只要切几片生姜,加点红糖煮水给他喝,保管他马上就变得生龙活虎的。

生姜还有一个很多人都不知道的作用,就是止呕能力。大多数的呕吐,尤其是妊娠呕吐,一杯生姜汁(或煮姜水),就能让人“缓过来”,既有效又安全。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生姜较温,平时阴虚内热体质的人不宜使用。

山药

又叫淮山,它味甘性平,有益气养阴,补脾、肺、肾的作用。

小孩子脾胃虚弱,老是没胃口吃饭,而且还时不时腹泻,平时多让他吃点山药就最好不过了。山药对老人家肺气虚引起的慢性咳嗽、气促,肾气虚引起的腰酸腿软、夜尿较频等都有一定的作用。山药的特点是药性平和,可作为食品长期食用(煲汤、煮粥,味道都很不错)。

对于病后身体虚弱,需长期营养调补的人来说,山药更是“质优价廉”的补品。即使是平时“虚不受补”的人,进食山药也不会出现“热气”的情况。

西洋参

又叫花旗参,它味苦、微甘,性寒,有补气养阴、清热生津的作用。

熬夜后,觉得口干目眩、咽痛咳嗽,一杯西洋参茶就可以让你口舌生津啦。不得不说的是,西洋参性寒,脾胃虚弱的人是不宜多吃的,否则它不仅不能补养身体,反而会对身体造成损伤。

阿胶

味甘,性平,有补血止血、滋阴润肺的作用。

手术(外伤)大出血后,甚至月经后,吃点阿胶就能马上给你补血了。另外,阿胶对各种出血,尤其是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有良好的止血作用。阿胶性黏腻,脾胃虚弱的人服用后,可能会有消化不良的感觉。

陈皮

味辛、苦,性温,有理气、调中、祛湿、化痰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脾胃气滞引起的胃痛、嗳气、恶心、呕吐等。老是咳嗽,痰液稀白稀白的,用陈皮泡水喝也是很有化痰止咳作用的。

菊花

味辛、甘、苦,性微寒,有疏风清热、解毒、明目的功效。

热伤风、肝火盛引起了头晕头痛、目赤肿痛,泡杯菊花茶喝喝就好了。这个很多人都知道,就不细说了。

金银花

味甘,性寒,有很好的清热解毒功效。

金银花和菊花性味有点相似,但它有更好的解毒作用。咽喉肿痛、热毒泻痢用金银花煎水代茶喝,不消一日,症状就会有很大的改善。

盛夏,孩子一身的热痱很是可怜,用金银花煎成浓浓的药水,在那些长痱子的地方反复擦洗,一天之后,你就可以看到痱子沉了下去。除了痱子,对其他的痈、疮、疖肿等,金银花水一样有效。

丹参

味苦,性微寒,有活血化淤、凉血消痈、养血安神的作用。

中医有“一味丹参,功同四物(指有活血作用的四物汤)”之说,可见丹参的活血效果非常好。丹参可用于冠心病、脑梗死后遗症等疾病的长期调理治疗,对于血淤引起的痛经、腹痛等也有一定的疗效。

谷芽和麦芽

两者均味甘性平,都有消食和中的作用,对于食滞、消化不良等有很好的疗效,所以两者多一齐使用。

儿童消化不良,用谷芽和麦芽煮水代茶饮,一方面能迅速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对孩子的身体没有损伤,何乐而不为。

谷芽和麦芽还有回乳的作用。妇女断乳时,用它们煎水服用就可以了,哪里还需要“劳烦”激素来退乳。

以上为大家介绍了生活中常用的十味中药,这些药物使用频率较高,我们应在小药箱里面备上一些,以备不时之需。

3医学小常识

可减梨之寒,强化润肺润胃。 秋季润肺糖水:苹果/梨数个+1 两百合+石斛 15 克+南北杏 9 克

木瓜 万寿果 味甘、性平、微寒 蛋白分解酵素。 1所含酵素近似人体生长素,多吃保持青春。

熟木瓜+柿饼煎服,可治气喘性咳唆 熟木瓜去皮+蒸熟+蜜糖,治肺燥咳嗽 生木瓜缴汁或晒干研粉,可驱虫。 木瓜煮鱼尾或猪蹄,促进乳汁分泌。 梨 百果之宗 清热佳品 性质带寒/ 体质虚寒、寒咳者不宜生吃,必须隔水蒸、或放汤、或与药材清炖。 天鹅梨、香梨、贡梨偏凉;皮粗的沙梨和进口啤梨更寒凉。 吃多了咽喉痛 南北杏、梨(带寒)+银耳(偏凉)煮糖水,治声沙口干。但较适合本身带实热、或虚火需要清 热之人。 南北杏、梨(带寒)+川贝母 9 克煮糖水,强补肺气。 南北杏、梨(带寒)+百合煮糖水,养阴安神。 家庭常备药: 治感冒类药:如扑尔敏、新康泰克、速效伤风胶囊、强力银翘片、白加黑感冒片、盐酸吗啉胍片等。 清热解毒类药:黄连上清丸、牛黄解毒片等 止咳化痰药:如必嗽平、咳必清、蛇胆川贝液、复方甘草片等。 抗菌药物:如氟哌酸、环丙沙星、乙酰螺旋霉素、氨苄西林等。 胃肠解痉药:如普鲁本辛654-2等。 助消化药:如多酶片、山楂丸等。 通便药:如果导片、大黄苏打片、甘油栓、开塞露等。 止泻药:如易蒙停、止泻宁、黄连素等。 抗过敏药:如塞庚啶、扑尔敏、苯海拉明等。 外用消炎消毒药:酒精、碘酒、红药水、高锰酸钾等。 氯霉素眼药水应常备,游泳后滴上几滴。 外用止痛药:如风湿膏、红花油等。 其他基本的医疗用品:体温表、小剪刀、创可贴、镊子、风油精、清凉油、消毒棉签、纱布、胶布等。

4家庭必备哪些中医急救药

绿豆

李时珍称绿豆为“济世之良谷”,在《急救便方》中即记载有甘草绿豆组方解百毒。中医认为,绿豆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功效,对酒毒、野菌毒、有机磷农药毒、铅毒、鼠药毒等均有清解作用。中毒者可将新鲜绿豆100~200克煎汁,冷却后频频喝下。烧烫伤患者还可用绿豆粉调敷局部,促进愈合。

大蒜

被誉为“天然抗生素”,既可内服又可外用。因辛辣穿透力强,常用蒜汁来贴敷足心涌泉穴,引热下行,治疗鼻出血、高烧不退等急症。因气味辛窜,可开窍,故用大蒜汁掺入温开水灌服,或滴入鼻内,还可治疗中暑头痛眩晕。此外,大蒜的有效成分蒜素有良好的消毒作用,如果皮肤被轻微割伤,可将蒜汁、蒜片或大蒜内膜敷于小伤口及周围部位消毒,用量宜小,时间宜短,防止 皮肤。

食盐

被称为“百病良药”。中医有一名方叫 “食盐探吐方”,就是用食盐和温开水调成饱和盐汤,做催吐之用。食积或食物中毒者可每次服200~300毫升,然后用手指压舌探吐。虚寒腹泻的人,可以将大粒盐炒热,用毛巾包好,热敷肚脐。疼痛者用热盐反复熨烫疼痛部位,可缓解疼痛。

食醋

有消肿解毒、散瘀止痛、开胃消食之效,其保健功能自古以来就在民间应用。流感季节可以用食醋熏蒸室内消毒,方法是每立方米空间用食醋5~10毫升,与水以3:1的比例稀释,倒入锅中加热, 使蒸汽散布于室内。若鱼刺卡喉,可以用醋100毫升,加威灵仙30克,煎煮后多次缓缓咽下,可软化鱼骨,并使局部肌肉松弛,促使骨刺脱落。但注意如果鱼刺较大,或卡喉时间较长,须及时就医。

5家庭常备的中药知识有何重要意义

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防治疾病的传统药物的总称。

有时人们常常将“中药”与“中草药”混为一谈,其实“中药”与“中草药”不完全 相同。中药,是指中医药学家经过几千年的实践确定的,治疗疾病效果确切, 临床应用较普遍,并被中药学教材所收载的中药材。

中药约五百余种, 一般情 况下,中医医师在临床上经常应用的中药仅二百种左右。中草药,是指所有具有一定治疗作用的植物药、动物药及矿物药等,约有一万余种。

中草药包括中 药,而中药不包括绝大多数的中草药,所以说两者不完全相同。

6家庭“小药箱”必备的中药有哪些呢

1、菊花 此中药味辛、甘、苦,性微寒,具有疏风清热、解毒、明目等功效。

因热伤风、肝火盛所致的头晕头痛、目赤肿痛等症状,可泡1杯菊花茶喝。 2、枸杞子 此中药味甘性平,具有滋肾润肺、补肝明目等功效。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取宁夏枸杞子适量,用清水洗净、烘干、打碎、分装,每天取20克,分2次于空腹时服,2个月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停服其他中西药;老人夜间口干症,可取枸杞子30克,用清水洗净,于睡前嚼服,一般10天后即可见效;男性不育症患者可取枸杞子15克,用清水洗净,于每晚嚼细咽下,2个月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适当戒房事。 3、罗汉果 此中药味甘、酸,性凉,具有清热凉血、生津止咳、滑肠排毒、嫩肤益颜、润肺化痰等功效。

罗汉果煎水、冲泡饮用或直接嚼着吃均可,每天2次,每次以10克为宜。 4、陈皮 此中药味辛、苦,性温,具有理气、调中、祛湿、化痰等功效。

对于咳嗽不止且痰液稀白的患者,可用陈皮泡水喝。 5、薏米 此中药味甘、淡,性微寒,具有利水渗湿、健脾、清热排脓等功效。

在湿气较重的季节或地区,可用薏米煮汤喝。薏米性微寒、偏凉,所以平时怕冷的阳虚体质者不宜长期服用。

6、玉米须 此中药味甘性平,具有利尿清热、平肝利胆的作用。慢性肾炎患者,可取干燥玉米须50克,加温水600毫升,用文火煎煮20~30分钟,待药液煮至300~400毫升时,去渣取汁,于每日1次或分次服;齿龈出血患者,可取玉米须50克,置于保温瓶中,用沸水冲泡,加盖焖10分钟左右,1日内分数次服,每日1剂,7日为1个疗程;糖尿病患者,可取玉米须30克,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一般2~4个月即可显效。

7、艾叶 此中药味苦、辛,性温,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祛湿止痒、安胎的作用。因风寒所致的咳嗽,可采用艾叶熏脚的方法;皮肤疖肿可取艾条1根,点燃一端,距患处3~5厘米进行熏灸,每日1次,每次10分钟;胃痛可取艾叶适量,打入鸡蛋一起搅拌均匀,炒至半熟,加清水适量煮沸,渣水共服,每日3次。

7家庭日常饮食养生小常识有哪些

1要注意防止热能过剩,在秋季饮食中,要注意适量,而不能放纵食欲,大吃大喝。

2中医称“宜食麻以润其燥”。首先应当少吃一些 性强、辛辣、燥热的食品,如尖辣椒、胡椒等等,应当多吃一些蔬菜、瓜果,如冬瓜、萝卜、西葫芦、茄子、绿叶菜、苹果、香蕉等。另外,避免各种湿热之气积蓄。因此提倡吃一些有散发功用的辛香气味食物,如芹菜。

3由夏到秋,气温下降,人体为了适应这种变化,生理代谢也发生变化,饮食过于生冷,会造成消化不良,易生各种消化道疾患。所以饮食上有“秋宜温”的主张,也就是说秋天应当避免光吃些凉和性寒的食物,应当多吃一些温性食物。

4海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纤维素、维生素和矿物质。而海苔更是含有丰富的可溶性纤维藻糖酸,可以保护人体免受放射线的伤害

5秋梨是很好的秋季水果,对于止咳、去燥有很好的疗效。

6秋燥症主要靠预防,首先宜多喝水、粥、豆浆,多吃些萝卜、莲藕、荸荠、梨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食物。特别是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热降火、润肺去燥等功能,很适宜有内热,出现肺热咳嗽、咽干喉痛、大便干结的人食用。

7秋季要尽量少食或不食辣椒、葱、姜、蒜、胡椒等燥热之品,少吃油炸、肥腻食物,以防加重秋燥症状。

8秋季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佳,秋燥易伤肺,可适当食用如芝麻、蜂蜜、百合、杏仁、乳品等柔润食品,可以益胃生津,有益健康。同时可适当多食一些酸味果蔬,食酸以收之。

9初秋时节,气温还比较高,相对比较干燥,进补也应以“清”补为主。

8谁有中医养生知识

不是湖南卫视的 但是很好 仔细看看吧 有用 震惊世界的中国秘方————里面的方子都是一个老中医几十年的心血!!!~~~~~~很强!!!~~~~~~~珍惜身体一定要看!!!~~~(留着有用!!!) 民间秘方,里面的方子都是一个老中医几十年的心血~~很强~~一定要看 说 明: 1、本报告所用药物,以食物为主,绝对无毒。

2、为使读者易懂,剂量单位均用旧制,如:斤、两、钱等,有的用碗,是指一般性中碗。 3、所用药物凡带有记号的一般可到中药店买,药店都有。

4、报告中所讲的醋,就是一般食用醋,如果用白醋的,报告中另有注明。 5、报告中所讲的白酒,是指50度以上的白酒。

6、有些疾病治疗期间需忌口,是指用药期间如不忌口,则会影响疗效。 7、本报告共三部分,每部分最后均附有防病保健知识,本报告是一专家用了近十年时间,翻阅了大量的医疗保健知识书刊,结合古代民间流传已久的传统秘方整理出来 的宝贵资料。

它汇聚了古今诸多名方、妙方、秘术,不仅能为百姓带来方便,是每个家庭必备的报告资料,而且,对一些中西医专业医生来讲,也是很有参考价值 的。 、民间实用土方(上) 一、内 科 1、初起感冒:葱白(连须)、生姜片5钱、水一碗煎开、加适量红糖乘热一次服下(葱姜不需服下),并马上睡觉,出汗即愈。

2、多日感冒:白天用法同第一条,另外,要在晚上睡觉前,用大蒜头捣成糊状,敷两足心(涌泉穴,每足心敷黄豆粒大即可),用布包好,次日晨揭去,连用2-3天即愈。 3、头痛(各种头痛均可):生白萝卜汁,每次滴鼻孔两滴(两鼻孔都滴),一日两次,连用4-5天,可除根。

忌吃花椒、胡椒。 4、头晕(头昏眼花、晕眩):鸭蛋一个、赤豆20粒,搅匀蒸熟,早晨空服,每日一此,连用7天有特效。

忌吃酒、辣。 5、失眠、多梦:睡前用半脸盆热水,加一两醋双脚浸泡20分钟,并生吃葱白1-2根。

6、干咳(感冒或其他原因引起均可):生黑芝麻3钱(约一调羹),冰糖适量,共捣碎开水冲早晨空服,3天痊愈,少吃鱼类。 7、有痰咳(包括急性气管炎、支气管炎、儿童气管炎):白萝卜二两,鸭梨二两,一起切碎加水一碗煮熟加适量冰糖食用,一日二次连用3天。

清热化痰。可与第九条同用。

8、老气管炎(慢性气管炎):取冬天打霜后丝瓜藤一两、甘草一钱,水一碗煎汤一次服下,一日二次,连用半月至20天,可根治。忌烟酒、辣物,最好与第九条同用。

9、长期咳嗽(肺气肿及气管炎等引起咳嗽):明矾一两,研成粉用醋调成糊状,每晚睡前取黄豆大一团敷足心(涌泉穴,两足都敷),用布包好、次日晨揭去,连用7天有特效。 10、哮喘(儿童哮喘同):干蚯蚓半斤,炒黄研成粉,用白糖水冲服,一次2钱(约半调羹粉)一日二次,服完即愈。

忌吃辣物。 11、胃痛、吐酸、胃下垂、胃窦炎:大蒜头一次一两连皮烧焦,再加一碗水烧开、加适量白糖空腹食用,一日二次,连用7天可根治。

12、胃、十二脂肠溃疡:鸡蛋壳30个炒焦研成粉,麦面粉半斤炒焦,一起抖匀,早晚饭前用。开水冲服,一次2钱(约半调羹),一日二次,一般一付药可愈,重病需二付。

13、高血压、高血脂:芹菜籽一两,用纱布包好,放10斤水煎汤,早、中、晚饮1杯。不怕辣者,可,早中晚食生蒜2头,有降血压、血脂特效。

14、心脏病、冠心病:花生壳一次一两,绿豆5钱,煎一碗汤服下,一日二次,需半月。 15、肠胃炎、腹泻:每次用麦面粉半两炒焦,加适量白糖用开水调匀,饭前服,一日二次,2-3天有特效。

忌吃柿子、香蕉、油腻。 16、消化不良(儿童消化不良同):鸡盹皮4两炒黄研成粉,饭前用白糖水冲服、一日二次,一次2钱(约半调羹)、儿童减半、一剂服完即可,忌吃田螺。

17、胸闷气胀:白萝卜籽5钱、煎一碗汤服,一日三次,连用3天有消积顺气之功效。 18、神经衰弱:猪脑1两,加入蜂蜜一调羹,蒸熟吃,一日一次,连吃5-10天。

19、贫血:杀鸡、鸭时,将鲜血流在一张干净白纸上,晒干揉成粉,用葡萄酒调服,一次半调羹粉,一日二次,连服半月。忌海带。

20、内热口干:芦根、绿豆各5钱,加一碗水煮开、加适量冰糖、去芦根吃豆喝汤,日服二次,连服3天。生津润肺,降火解热。

21、慢性肝炎:每次用白茅根二两,烧一碗水服汤,一日三次,一般需服半月,忌辣物。 22、胆、肾、尿道结石:用鸡内金、玉米须50克,煎一碗汤一次服下,一日2-3次,连服10天。

忌吃肝脏、肥肉、蛋黄。 23、急、慢性肾脏炎:4两重左右黑鱼一条,去鳞、肠等,绿茶叶2钱,包入鱼肚内用线捆好,加一碗水煮熟,吃鱼喝汤,一日一剂,连吃10-15天。

忌酒、盐、香蕉、房事。 24、胆囊炎:冬瓜籽、绿豆各5钱煎一碗汤,一次服下。

一日三次,连用10日。 25、糖尿病:猪胰一条,冬瓜皮1两,加水煮熟,少加些油、盐和调料(勿加酒、糖)吃下,一日一剂,连吃20天。

26、记忆力差:鹅蛋一只,打入碗内加适量白糖搅匀,蒸熟早晨空服,连吃5天,有清脑益智功能,对增强记忆有特效,忌吃海带、花椒、动物血、酒、绿豆。 27、小便不通:杨柳树叶1两,煎一碗汤一次服下,一日二次,2-3天即可通尿无。

中医是我国汉族人在社会实践中慢慢探索的药物。它也被称为汉中医。人民和人民的整体观点,以及辩证Tunicigo的原则。它在中国和世界医学界深处达成了深远。高价值和状态。如果我们想知道中医,你可能希望阅读一些中医古代书籍。在我看来,中医是神秘的,令人着迷的,但很难理解,所以我想学习中医是非常困难的,但“书籍读过过去”,如果你有强烈的兴趣医学,你可以通过阅读进入中医世界,然后你知道中医需要什么?

《药性赋》一般认为这本书是林宇的过程,陈静,金王朝的工作。这本古老的书将分类常用的中药,包括四种冷,热,热和平,并总结了这些药材的作用,并用节奏的语言准备它,读郎郎的嘴,很容易诵读,是中国人的启蒙书。《黄帝内经》据说这本书是黄迪,所以所以所以命名,创作是第一个到汉族,包括《灵枢》和《素问》的两部分,这是最早的中药经典,称为“祖先的祖先药物。”如果你想看看中医古书,这个基本的医疗课程必须是必不可少的。

《伤寒杂病论》作者是张忠井,东汉代的末端,创意提出了伤寒发烧的辩证实践,即“六分类”,对临床医学具有高参考价值。如今,这本古老的书是我国中国高校的主要基本课程之一。《本草纲目拾遗》作者是清代医学的赵旭门,是在1765年。该书已在李世珍的《本草纲目》完成了不满意和叙事的错误,修订,并在国内外研究《本草纲目》的重要参考价值它引起了很多反响。

上述是我看来,但古老的书是由文本的文本写的。当第一次阅读时,一定很难理解,所以当我们读古书时,你可以找到一个注释,并阅读,如果它不明白,你也可以问相关的专业教师或老年人说去,“功夫没有一个人”,只要它愿意学习,它就会了解中医的谜团。

中医辨证常识

1中医辩证治疗是怎样的 1心气不足。 主证:面色苍白、神疲、肢冷、胸闷、动则心悸、血压低、脉微细或虚数或结代、舌淡、苔薄白。治法:...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