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世金马门的诗词典故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2收藏

避世金马门的诗词典故,第1张

  典源出处 《史记·滑稽列传》:“ (东方) 朔行殿中,郎谓之曰:‘人皆以先生为狂。’朔曰:‘如朔等,所谓避世于朝廷间者也。古之人,乃避世于深山中。’时坐席中,酒酣,据地歌曰:‘陆沉于俗,避世金马门。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金马门者,宦者署门也,门旁有铜马,故谓之曰‘金马门’。”

  释义用法 东方朔 (字曼倩) 在朝廷任郎官,行为放达不羁,其他的同僚都称他为“狂人”,但东方朔却说,我是在朝廷中避世,避世保身不一定要隐居在深山之中。后以此典指在朝廷做官避隐,消极处世。

  用典形式

 金门客 宋·杨亿:“须知吏隐金门客,待取刀圭作地仙。”清·朱瑄:“岂知待诏金门客,偷堕尘寰十八年。”

 金门隐 清·金人瑞:“莫疑曼倩金门隐,直学青莲市上眠。”

 金马客 宋·苏轼:“似知金马客,时梦碧鸡坊。”

 金马梦 清·吴伟业:“十年金马梦,回首暮云中。”

 大隐金门 唐·李白:“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

 东方避世 宋·刘筠:“紫丝新履回翔地,应笑东方避世喧。”

 金门遗世 唐·陈子昂:“金门有遗世,鼎实恣和邦。”

 金门避世 清·归庄:“江左才名称伯仲,金门避世意悠然。”

 金马避世 宋·苏辙:“金马尚应堪避世,石泉未信可忘饥。”金·元好问:“金马只教聊避世,玉犀谁遣失封侯。”清·黄鷟来:“金马避世翁,乃复勤三余。”

 避世金门 清·沈元沧:“避世金门不厌深,华颠短褐岁侵寻。”

 避世金马门 唐·韦应物:“当年不见东方朔,避世从容金马门。”宋·苏辙:“古人避世金马门,何必柴车返田里。”

(1)上阕通过写燕子无家可归、闷愁不语,暗示国家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社会现实,表达词人国破家败、飘泊无依的悲凉之感。(意对即可)

(2)这两句运用对比的表达技巧,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一方面是戍边将士风餐露宿,日夜守卫边关;一方面是统治者和达官贵人们在灯红酒绿中寻欢作乐。一苦一乐,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苟安江南,不思抗敌的愤慨、失望之情。(意对即可)

这首词是由两个生动的画面组成的。上片"春雨初霁图",重在写景。画面是一片生机,春意盎然。一溪新绿,几行柳黄,双飞鸥白。大笔一抹,颜色斑谰,水之绿,柳之黄,鸥之白,形象鲜明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尤其巧妙地用了"染就""弄晴""对浴"等字眼,使画面显得更加活泼,富于动态美,收到了丹青难绘的效果。下片是"深闺盼远图",重在写人。画面上的**,将翠帘高卷,栏杆倚遍,而看到的只是远处几片淡淡的云,一江静静的水,半山笼罩着烟雾的树,那寸心所系的,却依然没有出现。少女失意的神态,被一个"目"字活脱脱地表现了出来这又是画家不易传达的。

《谒金门•五月雨》

 明•陈子龙

 莺啼处,摇荡一天疏雨。极目平芜人尽去,断红明碧树。

 费得炉烟无数,只有轻寒难度。忽见西楼花影露,弄晴催薄暮。

 赏析

 “莺啼处,摇荡一天疏雨”两句点题“雨”,描写的是雨景。在那黄莺儿啼叫的地方,满天正飘洒着雨丝。这雨是黄梅雨,与夏季的急雨有很大区别,作者谓之“疏雨”,即稀疏细雨,便十分准确地抓住了梅雨的特点。“摇荡”形容雨丝飘洒的状态,因是“疏雨”,显得轻柔,稍被风吹便飘摇不定,这也是从梅雨的特点着手。这句描写雨景,为视觉所见,“莺啼处”则是听觉所闻,因莺啼声清脆婉转易引人注意,才有后句的雨景描写。这两句作为词的开篇,有声有景,意境优美迷离。既然是梅雨,它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淅淅沥沥、绵绵不休,连续下了多日,使得春花凋残,春树青翠。不仅如此,江南梅雨季节,湿度大,气温多变,给人带来轻微的寒意,以致“费得炉烟无数,只有轻寒难度”。

 最后两句由雨写到转晴。已近黄昏,花影随着太阳光线移动,就好像在催促着薄暮的到来。这里“弄”字“催”字都用得很巧妙。张先有“云破月来花弄影”在这样精彩的句子,王国维评曰“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本词中,作者不说“花弄影’,而说“花影弄晴”,也就是说花影摇动引起光线的明暗变化,给人以晴的感觉,又是一层境界。“催薄暮”之“催”字,赋予花影以感情色彩,写薄暮在花影轻摇中渐渐移去,好像是花影在催促傍晚的到来。感情及其细腻,表达也十分精彩。

  扩展阅读:陈子龙的简介

 陈子龙(1608年7月12日—1647年6月15日),明末官员、诗人、词人、散文家、骈文家、我。陈子龙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六月初一出生于南直隶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初名介,后改名子龙;初字人中,后改字卧子,又字懋中;晚号大樽、海士、轶符、於陵孟公等。崇祯十年进士,论功擢兵科给事中,命甫下而明亡,继而任南明弘光朝廷兵科给事中。清兵陷南京,他和太湖民众武装组织联络,开展抗清活动,事败后被捕,永历元年(公元1647年)五月十三投水殉国。

 陈子龙的诗词或伟丽秾艳,直追齐梁初唐;或合二种风格于一体,形成沉雄瑰丽的独特风貌,为云间诗派首席,被公认为明代最后一个大诗人、“明诗殿军”,并对清代诗歌与诗学产生较大影响。陈子龙亦工词,为婉约词名家、云间词派盟主,被后代众多词评家誉为“明代第一词人”、清词中兴的开创者,词评家谭献、龙榆生等人均对其词作评价甚高。

 陈子龙祖上世代务农,父亲陈所闻,以文学名江南,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官至刑、工两部郎。陈子龙于万历三十六年五月初一出生,父亲为其取名为介。不久后,其母告诉其父,在生子当晚,梦见房间壁上有龙出现,“蜿蜒有光”,其父因此改其名为“子龙”。五岁时,生母病逝,使其受到很大打击。六岁入学,勤治经史,力攻章句。天启三年(1623年),十六岁的子龙举童子试,县试中名居第二,府试也位居高等,但在院试中落选。次年再次在院试中落选,直到十八岁时,第三次参加童子试,才获得成功,成为生员(“秀才”)。时大批廷臣因为反对魏忠贤,纷纷被削职为民或逮之狱死。陈所闻告病在家,每阅邸报,扼腕叹息,教陈子龙剖析邪正,明辨是非。天启五年(1625年),他先后与本郡夏允彝、徐孚远、周立勋、宋征璧以及苏州、嘉兴等府的一些文人学士结为好友,切磋学术,议论时务,后来大都成为明季江南党社运动的骨干分子。天启六年(1626年),补松江府学生员。父病殁,居家守孝,闭门不出,博览群书,尤其致力于古文词。

扩展阅读:陈子龙的文学成就

 明清易代之际,陈子龙以其特出之才情文章与铮铮之民族气节成为当时文人之代表、明末清初江南风云人物、文坛盟主,《明史》本传称其“生有异才,工举子业,兼治诗赋古文,取法魏、晋,骈体尤精妙”。陈子龙领袖云间派(云间词派与云间诗派),对明末清初诗词振兴形成巨大影响,流风余韵波及身后近半个世纪。陈子龙在诗、词、骈文、散文均卓然自成一家,是明清二代最多才多艺的作家之一,又由其高尚的人格、不屈的风骨,而为当世以及后世敬仰,其人文章气节,皆堪称后人楷模。

 陈子龙为明末清初三大诗人之一,与钱谦益、吴伟业齐名(但钱、吴二人在词与骈文方面都不及陈子龙)。其诗学思想追慕六朝、盛唐,倡导明七子复古主张,但其诗歌创作尤其是中后期诗歌创作旨在继承盛唐诗歌创作反映现实的精神,特别强调文学创作的社会意义,所以其诗感慨时事,关心民生,雄深豪迈,沉郁顿挫,苍劲之色与节义相符,同时文辞华美、音韵铿锵,浸透着忧国忧民的真挚情怀与高尚的爱国节操,是结束明代复古派诗歌创作的最后一个大诗人,被公认为“明诗殿军”。

“横天行,月圆金门寻石榴”是一句中国古代的诗词。它的意思是:横空飞行,月亮圆了,到金碧辉煌的宫殿里寻找石榴。这句诗中,“横天行”描述了一种气势宏大的飞行方式,有征服天空、勇往直前的意味。“月圆”则暗示了美好的时刻,也许是指某种特定的时间或者情境。“金门”则代表了富丽堂皇、权力与财富的象征。“寻石榴”则可能表示寻求某种珍宝或者美好的事物。

这句诗可以解读出多种含义,具体需要结合具体的背景和情境来理解。例如,它可能表达了一种追求自由、勇往直前的精神,或者是在特定的情境下,比如中秋节,人们寻求团圆和美好的寓意。

1、《谒金门·留不得》

留不得,留得也应无益。白纻春衫如雪色,杨州初去日。

轻别离,甘抛掷,江上满帆风疾。却羡彩霞三十六,孤鸾还一只。

2、《谒金门·和从周宣教韵祝千岁寿,请呼段、马二生歌之》

梅乍吐,趁宴席、香风度。人与此花俱独步,风流天付与。

好在青云岐路,愿共作、和羹侣。归访赤松辞万户,莺花犹是主。

3、谒金门,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名。西汉武帝以西域大宛马铜像立于皇宫鲁班门外,因改鲁班门称金马门。西汉时的文士东方朔、扬雄、公孙弘等曾待诏金马门,称“金门待诏”。调名本意即咏朝官等待君王召见。

采桑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谒金门 李好古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

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欧阳修的"燕归来"是“似曾相识燕归来”,从“春空”二字可知。欧词是对世间无常的感性描写。

李词的“燕归来”是说因为兵燹使燕子都发愁旧巢无觅,何况乱离之人乎!李词下阕用反问反语归谬之类的手法,说明战士之劳苦功高而奖赏不及。其实玉楼歌舞是折福的享受,又有何羡乎?

避世金马门的诗词典故

  典源出处 《史记·滑稽列传》:“ (东方) 朔行殿中,郎谓之曰:‘人皆以先生为狂。’朔曰:‘如朔等,所谓避世于朝廷间者也。古之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