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经洞中的宗教典籍,除佛教典籍外还有哪些宗教文献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3收藏

藏经洞中的宗教典籍,除佛教典籍外还有哪些宗教文献,第1张

除佛教外还有道教。

道藏为明代《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很多早期的道教典籍均未能保存在传世道藏中。敦煌遗书中共保存了800多件有关道经的抄本。其中《正统道藏》未收的80多种,有超过半数的敦煌道教文献不见于传世的《道藏》。这批敦煌道教遗书对研究南北朝、隋唐道教史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老子道德经》是道教的基本经典之一,敦煌遗书中有抄本,而且发现11种注疏,其中8种是传世道藏所无的佚书,《老子想尔注》(S6825),元代失传,敦煌本《老子想尔注》抄写于南北朝末,保存了原书上卷的部分内容,是研究早期道教的基本文献。

《太平经》是道教最早的一部大型道书,分为10部170卷,但传世道藏中仅存此书少部分,敦煌道经《太平部卷第二》(S4226)有完整目录,揭示了《太平经》的原貌。

扩展资料

1900年出土的敦煌藏经洞遗书中,经、史、子、集全有,所以它被称为中古图书馆,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为读书和藏书方便,古人把书籍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分。经部包括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十三经”,即《易经》《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史部包括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其中尤以《史记》到《清史稿》《新元史》为止的二十六史为代表。此外野史、清典、地志、职官、政书、时令等凡记事书籍,均被列入史部。子部包括哲学、名学、法学、医学、算学、兵学、天学、农学等。

此外,宗教、宋明理学、清代的考据学等内容均归于子部。集部包括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曲等集子和文学评论著作。

凤凰网-敦煌遗书中的经典

-敦煌遗书

人民网-敦煌藏经洞里藏了哪些珍品遗书

拉萨大昭寺主殿内供奉着一尊享有世界上最为罕见之尊荣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近600年来,众多的佛教徒跋涉千里,一步一个长头地磕到这尊佛像的脚下,以表达他们对佛的极度虔诚。

时至今日,每天仍有数以千计的信徒在这尊像前顶礼膜拜,像前的石板被信徒的身躯磨擦得像镜子一样光滑。释迦牟尼在世时,弟子们为使他的真容传之后世,特请工匠替他造了4尊8岁等身像和4尊12岁等身像。因有释迦牟尼的奶母等人从旁指导,故造像与其本人酷肖。据藏文古籍《松赞干布遗教》记载,印度国王达尔玛巴拉为感谢中国国王资助他击溃入侵者,使佛法重放光明,特并将其中一尊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奉送给中国国王。

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文时,唐太宗将这尊像作为嫁妆,由都城长安送抵拉萨,此后,这尊佛像便与藏传佛教共荣辱。在迎娶文成公主前,松赞干布已娶邻国尼泊尔的尺尊公主为妃。尺尊公主带来一尊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尺尊公主邀文成公主一起建庙以供奉佛像。文成公主经勘测发觉,吐蕃地形状似仰卧的魔女的心脏,湖水系魔女的血液,应在此填土塞其血液,建神庙以镇之。所建寺庙就是今日之大昭寺。现8岁等身像供奉于拉萨小昭寺。松赞干布主持翻译了大量佛经,并制定法律明令人民要虔信佛教,佛教开始在吐蕃传播起来。赤松德赞即位赞普后,派人往印度迎请著名僧人锡瓦措(又译称寂护静命)和教长白玛(莲花生大师)来吐蕃弘传佛法。他们到吐蕃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佛教建立根据地,即由莲花生勘查选定地点,兴建了西藏佛教史上第一个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桑耶寺。在桑耶寺建成后,赤松德赞特地派人到印度请来12位僧人,为7位吐蕃贵族青年剃度授戒。这7人出家是西藏佛教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件大事,是藏人出家之始,他们在藏文史籍中被尊称为“七觉士”。

赤松德赞之后的3位赞普也都大力扶植佛教,僧侣免于赋税和体力劳动;王宫内设置供奉佛、法、僧“三宝”的道场,让僧人参与国政。在藏文史籍中与松赞干布、赤松德赞合称为“三大法王”的赤祖德赞执政时,还建立了僧人供给制度,规定每7户平民负责供养1位僧人的生活。当僧人讲经时,赤祖德赞坐在中间,头发编成两辫束以长丝带伸展在僧人座位上,然后让僧人坐上去,以此表示他对僧人的尊敬。赤祖德赞的兴佛措施和把王朝军政大权交给佛教僧人的做法,引起贵族们的不满。贵族们谋害了赤祖德赞,拥立朗达玛为赞普后,展开了大规模的禁佛运动。桑耶寺等著名寺院都被封闭,大昭寺改为屠宰场,释迦牟尼等身像被埋藏起来。因为是文成公主把释迦牟尼佛像从内地带来并使吐蕃有了佛教,故文成公主被禁佛者说成是魔鬼的转世。僧人被勒令改信其他教派,不愿从命而又戒杀生的僧人被强迫操起弓箭,带着猎狗去山上打猎。佛教寺庙内的壁画被涂抹掉后,又在上面画僧人饮酒作乐的画。

许多佛像被拖出寺院钉上钉子扔入河中,大量佛经被烧毁或扔到水中。这次禁佛运动对佛教的打击是非常沉重的,以致西藏宗教史籍把朗达玛以后的近百年间称为“灭法期”或“黑暗时代”。而从松赞干布时佛教传入吐蕃到朗达玛禁佛这一时期,在西藏佛教史上被称为“前弘期”。

佛教在东汉时就已传入中国,因有一个说法“汉明感梦,初传其道”,所以一般认为是在汉明帝时期传入。佛教在中国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虽然是一门从异域传过来的宗教,却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到处都有佛教的寺庙,僧侣尼姑等传教人员的地位也极高。佛教一度成为最受欢迎的教派,对我们国家文化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甚至还传入了很多周边小国,如日本、韩国等。其中的弥勒佛因其形象和蔼可亲,使得在民间最受欢迎。他因长得像弥勒佛而红遍网络,被富婆看中后带回家,如今怎样?

01

弥勒佛,也称弥勒尊佛,表未来佛之意,在古时的印度就已经很流行了。在中国,自东晋以来,对弥勒及其净土的信仰也日益盛行。到了隋唐时期,这种信仰在平民和士大夫中已经广为传播了,唐朝的著名诗人白居易也是其信徒,他在《画弥勒上生帧记》中写道:

愿当来世,与一切众生,同弥勒上生,随慈氏下降。生生劫劫,与慈氏俱;永离生死流,终成无上道。(慈氏是弥勒佛的在中国的意译。)

而当时很多的大乘佛教大师比如支谦、道安和玄奘都对弥勒佛大为推崇。可见唐朝时期对弥勒佛的信仰已经是一种流行了。

但是随着人们对古籍上关于佛教的深入研究,却发现弥勒佛原本的形象与现在的大相径庭。在十六国时期,弥勒佛还是个瘦瘦高高,一脸严肃的菩萨形象。他受到佛的指点,出身在兜率天,后来成为了登十地成等正觉的菩萨,并在人间演说佛法,解救众生。

在北魏时期,这个形象演变为一位禅定式或倚坐式的佛装形象,他由兜率天下落到人间,接替释迦摩尼佛的位置对世人进行教化,由菩萨的形象变为了未来佛。后来的大肚佛形象是五代时期在江浙一带出现的,当时有一位契此和尚,很多人称他为布袋和尚,他在圆寂前,曾留下了一篇偈诗“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许多人就认为他是弥勒佛的转世化身,于是弥勒的画像和雕塑就渐渐变成了满脸笑容,坦胸露乳的大肚子佛形象。

02

有趣的是,与上述所描述的这一形象在当今社会也有一位。前几年有一位网红,因长相与弥勒佛极为相似而在网上火了一把。该男子肥头大耳双下巴,袈裟一披,佛珠一戴,笑起来和弥勒佛简直一模一样。有了这样的相貌,想不出名都难。他也依托了自己的优势,经常打扮成弥勒佛的样子坐在大街上,许多人都会停下来拍照,也有不少人为了沾点福气给他些钱。后来就有一些小舞台需要人,于是找他来凑场。他的工作也很轻松,穿上金色袈裟,盘腿坐在舞台中间,对观众漏出八齿的笑容,就这样一两个小时,几百块钱就到手了。这样的工作谁不羡慕呢?不仅仅是接商演会有演出费,有时候观众也会给他投钱,这样就有双倍的收入,实在轻松。

不过也因为如此,他的烦恼也多了起来,因为要维持弥勒佛的体型,他不能减肥,每天要吃上比常人多两三倍的食物。而且身材太过肥胖,一系列的富贵病也随之而来,频繁出入医院的医药费就要花上大量的金钱。日常生活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走两步就气喘吁吁的他,走楼梯更是需要人搀扶才得以上去。

可这样一位男子居然也能被一位富婆“看上”,难道真的受到了弥勒佛的眷顾?有人推测可能是这位富婆信佛,可是真相却并非如此。富婆看上了这名男子之后,就把他接到了自己的别墅里。有趣的是,这位富婆没有和他结婚,也没有和他恋爱,而是将他包装了一番,让他在网上直播或者是上电视台录节目,这和之前的工作没有丝毫区别,唯一不同的是,他变成了别人的赚钱工具。

结语

本来是清心寡欲高贵的佛,如今却被人演绎成了满身铜臭味的庸俗之人,让人唏嘘。若是被那些信仰佛教的人看到,怕是要狠狠地唾弃一番。而细想那些随着网络社交发展起来的网红,各有各的姿态,有的靠着真正的才艺让人赞叹不已,有的单凭一张脸就能让众人为之倾倒,有的凭借着不同常人的奇葩举动让人直呼骨骼惊奇。这些人在我们普通人眼里大多数都是跳梁小丑,可他们自己却赚得盆满钵盈,这就是网络时代的奇特之处吧。

藏经洞中的宗教典籍,除佛教典籍外还有哪些宗教文献

除佛教外还有道教。道藏为明代《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很多早期的道教典籍均未能保存在传世道藏中。敦煌遗书中共保存了800多件有关...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