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天师(十二)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3收藏

大明天师(十二),第1张

    第十二章 宋谦打官司

    前往县城的官道上,隐隐传来一阵马蹄声,不时,一辆由四匹马拉着的马车裹着尘烟出现了。

    这架势显得非同一般,四匹快马拉着一辆很结实的马车,让来往过路之人纷纷吃了一惊,他们很少见过这样的情形,看来里面坐的人非富即贵。

    马车里传出一阵银玲般的少女笑声,听得她道:“耿大叔,马跑得这么快,可是坐在车里居然不怎么颠簸。”

    驾车的是位三十出头的男子,他娴熟地拉着缰绳,不时又用另一只手的鞭子敲打一下马,可每次的敲打力度都很讲究,显然是位驾车的能手。

    “那是当然了,这马和车可都是我们店里最好的,老板为了感谢你哥哥,特地让我来送你们兄妹前往县衙。”耿大叔得意地说,随即脸色一变,骂道:“这王家父子没一个好东西,宋谦为咱们镇驱鬼还平安,他们不感谢也算了,竟然 地状告他,真是个王八蛋!”

    “就是!”这少女也咬着牙,显露愤怒之色。

    坐在车中的宋谦摇头笑了笑,“他们是在之前往县衙投的状子,否则不可能在昨天交到我手里。”

    没错,昨天王尚儒递给他是一张来自县衙的公文,通知他明日开堂,审判他殴打王尚儒下人之过。

    可怜他昨天还是镇里的福星,可今日却要对簿公堂。

    宋佳见哥哥闭目养神,一幅风轻云淡的模样,不由为他焦急,“哎呀!哥,这就要进衙门了。衙门,听说是个可怕的地方,进去后出来的人都是一身血污……”

    “不急,正因为即将公堂对质,我才要闭目养神,到时候好还击王家父子。”宋谦淡淡地说道。

    见他还是一幅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模样,宋佳更为着急,她可不相信哥哥此去能轻松自如,要知道王家父子早与县令勾结在一起,不然怎么可能在青鸾镇为所欲为,而无官府之人责问?

    驾车的耿大叔在外面呵呵笑道:“俺相信宋公子是福星转世,定能化险为夷。”

    ……

    官道上的另一辆马车,这上面的是王尚儒及两个下人,此时王尚儒正得意洋洋地坐着,脑中想象着宋谦被衙役殴打求饶的画面。

    “再厉害你只是一个人,厉害得过官府吗?”他心里暗想,“还是老爹说的对,官府本身不可怕的,可怕是官府后面的大明王朝。只要有大明王朝存在一日,那官府就说打你就打你,说关监牢就关监牢。而你想要官府为你办事,可以,只要给他大把的银钱就行了。”

    “嘿嘿……宋谦,我这次倒要看看你如何求饶,要是那表情让我满意了,我就饶你一回,可必须附加一个条件,就是把你妹妹嫁给我,而且是你亲自把她送入我家才行。对!就这么着……”王尚儒不断地意*着,忽然,听到身后一阵马啼声。

    他疑惑地掀开窗帘,只见尘烟激荡,一辆由四匹好马并力拉着的马车出现在他的视线中,正在不断地往前飞驰,看样子是要超越他的车。

    “嗯?这马车的样子好眼熟,怎么很像镇里孙家铺子的?”他皱眉思忖。

    ……(::///转载请保留!)

    “哥,快看,前方那辆马车是王家的。”宋佳拉着宋谦让他看。

    宋谦只好无奈地睁开眼,伸出半个脑袋往外探去,正好与王尚儒的目光相对。

    马车接近王家的马车时,速度渐渐缓了下来,正好与王家马车并行,显然是耿大叔有意的。

    “我说谁有这么大的排场,原来是宋兄,这就释然了!”王尚儒怪笑道。

    宋谦笑着道:“那是,我宋某人好歹是个举人,出行自然要讲究。倒不像一些人,这么老大了连一个功名也没有,还是个目不识丁的村夫。”

    “宋谦,你敢……”王尚儒一听这话,顿时脸就红了,他最恨别人在他面前提自己没有学问,没有知识。

    “我只喜欢与有学问人的谈话,所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王大公子,咱们衙门见!”宋谦说着,便让车夫加快了速度。

    王尚儒看着宋谦的马车远去,只能破口大骂,一来自己打不过人家,二来自己马车也不如人家的快,真是让他窝火之极。

    王家马车里的一个下人,看着宋谦离去的方向,目露思索。

    “妈的!老子今天一定要让吃……”王尚儒的话还没有说话,忽然感到身体异常疼痛,好像一群虫子爬在身上噬咬。

    “啊!痛死我啦!这是怎么回事?”王尚儒痛得眼泪都流下来了。

    其中一个下人着慌了,“这可怎么是好?公子怎么突然疼痛起来?”

    另一个下人双目闪动,不急不缓地将自己佩戴的玉坠摘下来,塞到王尚儒的手上,说来也奇怪,本来疼得左右晃动的王尚儒突然不动了,然后惊奇地说:“我不痛了。”

    呼!

    一缕黑烟穿透过王尚儒溢了出来,转而消失不见。

    王尚儒瞧见这诡异的一幕,惊得瞪大了眼睛。

    “又是鬼邪作弄,现在居然到了公子身上……”那个下人目光深邃,若有所思的样子。

    ……

    卧龙县。

    县衙的门口此时完全被看热闹的人挤满了,人头攒动,有的甚至在暗中用力往前挤,生怕看不到里面的情形。

    衙内的墙上挂着一块大匾,上书“明镜高悬”四个大字。

    “威武!”

    忽然,衙门里面一阵鸣响,这是衙役在敲击手里的水火棍,预示马上升堂。

    “啪!”

    县太爷的惊堂木适时响起。

    这一套动作下来,显得很默契,很娴熟。

    坐在高堂之上的是个三十多岁的男子,穿着青袍绘彪的官服,一脸威严,盯视着堂下。

    一方是他认识的,青鸾镇王家的公子,因其父的原帮,见过好几而,是个不折不扣的纨绔。这纨绔的旁边跟着个四十多岁的精明男子,这人县令更认识,王家老爷的管家,经常跟在老爷左右。

    另一方只有一人,这人长得玉树临风,双目神采奕奕,身上有股淡淡的书香气质,穿的是锦衣,更衬得他不凡。

    “这人看上去像个达官显贵啊,现今只是个举人,看着模样,恐怕不久便要飞黄腾达了,有贵气……”县令看着宋谦皱起了眉头,可口里却问道:“堂下是何人啊?”

    见县令大人一问话,王尚儒立即上前一步抢答,“小人乃是青鸾镇王家的公子王尚儒,嘿嘿,请陈大人多多关照。”说着,就跪了下来。

    当他来到县衙,看到宋谦一身锦衣,气度不凡的模样,可让他心里老大不爽了,可他也没有办法,人家是举人身份,可以穿华丽的衣服。而自己只是一介平民,在青鸾镇那一亩三分地想怎么着也行,可在县城大堂是万万不敢。

    王县令一听王尚儒的话,顿时一阵无语,心想:“哪有自称公子的?真是无知!”而后看向宋谦。

    宋谦施了一礼,恭敬地道:“宋谦给大人见理了。”说罢,便抬起头。

    他与王尚儒不同,有功名在身,自不必向小小县令下跪,可这举动让王县令有点不快,可王县令也没有办法。

    “王尚儒状告你前些日子当街暴打王家七名下人,致使其中六人重伤昏迷不醒,一人身残不能自理,此事可是属实?”王县令问道。

    宋谦禀告:“纯属王尚儒胡说八道,根本没有!”

    “你才胡说!”王尚儒一听,立即反唇相讥:“我那下人们现在生死难料,你竟说我胡说,你这算哪门子狗屁举人,老子……”这时有人在拉他的衣角,他回头看了一眼是管家,管家正在向他不断地使眼色。

    陈县令见到这一幕也有点不快,不过收了人家的钱,也得为人办事,于是一拍惊堂木,喝道:“大胆宋谦,王尚儒乃是本地的俊杰,岂能污陷于你?”

    “对!我家那几个下人的家属见亲人不醒,正吵嚷着要号召乡众打到你宋谦家里讨个公道,要不是我家老爷多次阻拦,哪能有你在此胡言的机会!还不快当着青天大老爷的面,把你的罪行一并交代了,不然欺骗大老爷可是大罪!”这管家着实不简单,这话一出口就把它引到了王县令的身上,要是宋谦不招,就是直接与王县令做对。

    他是专门过来帮着自家公子整治宋谦,不然,就凭公子的笨嘴肯定是斗不过宋谦的。

    宋谦冷冷地看着这一切,也不言语。

    而公堂外的宋佳却急红了眼,这王家的人了太能瞎说了吧?

    王县令仿佛发怒了,一股威严降下,“大胆宋谦,竟敢在本官面前扯谎,即便你是个举人也不行!来啊,给我打上几棍!不要以为你是举人本官动不了你,正所谓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一向是本老爷的原则。”

    县令的话音刚落,就有几个衙役出列,宋谦见状立即伸手阻止道:“大人,宋某有证据证明自己是无辜的。”

    “哦……”陈县令拉长了音,然后向着衙役使一个眼色。

    “大人,这证据需要我亲自交给您才行。”宋谦又道。

    王县令欲要发怒,但看到宋谦的证据,怒色立消,“那便由你就送上来吧。”

不是。钟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赐福镇宅圣君”。古书记载他系唐初长安终南山人(据古籍记载及考证,钟馗故里为陕西省西安秦岭中段终南山下户县石井镇钟馗故里欢乐谷),生得豹头环眼,铁面虬鬓,相貌奇异;然而却是个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的人物,平素正气浩然,刚直不阿,待人正直,肝胆相照。 张道陵 (—156),本名张陵,东汉沛国丰邑(今江苏丰县)人。相传为五斗米教创始人,但学界对此说法颇为质疑,《中国道教史》等道教学术权威性著作考证为被东汉张陵之孙张鲁杀害的张修才是五斗米道的真正创始人。[1]据《后汉书·刘焉传》说张陵于汉顺帝时在四川鹤鸣山学道,造作符书。《三国志·张鲁传》的记载与之相同。被元朝忽必烈册封为第一代张天师,后被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并禁止使用其封号。关于张陵的生平事迹,《后汉书》和《三国志》记载都十分简略,而后起神仙传则迷信色彩愈益浓厚。正一派宣称:为汉留侯张良八世孙。于东汉建武10年(公元34年)生于丰县阿房村(今江苏丰县宋楼镇费楼村)。19岁设帐讲学,后任江州令。24岁与孙氏成婚。 据说张道陵在蜀汉之境设24治,为布化行道的机构,先后在青城山、龙虎山、巴蜀地区传道,创立了一支早期民间组织,凡入该组织者交五斗米为信,后人因称其教为“五斗米道”。

袁天罡乃是唐朝初年著名的玄学大师,天文学家,他精于相术,名噪一时,其名声甚至都传到了唐太宗耳里。袁天罡还有一项本领,即风鉴,通过风声风向,推断祸福吉凶。他的相术最为神乎其技,屡试不爽,因此在当时受到很多人追捧。

一、钻研相术,无师自通。

少年时的袁天罡孤苦无依,家境贫寒,喜欢钻研玄学,生活上的不如意让他越发沉醉于稀奇古怪的事物上。袁天罡没有入门拜师,完全是靠自己努力钻研,而且年轻时便少有所成。唐朝初年,他的好友张柬之邀请他去洛阳作官,袁天罡刚到洛阳,便有很多人找他看相,其中就有杜淹、王珪、韦挺三人。袁天罡毫不吝啬奇技,仔细为他们三人看过面向,最终预言杜淹以文发迹,王珪将身居五品官位,韦挺则成为武将,并且最终都会被贬谪,届时还会再相遇。

不出所料,在唐高祖武德时期,杜淹以文章夺得大学士之名,王珪官至太子中允,韦挺担任左卫率一职,但不久由于一场兵变,导致三人被贬巂州。三人的经历正好应验,果真是一语成谶,实乃神人也!

二、入朝成为智囊。

贞观六年,唐太宗听闻袁天罡有奇技,于是下诏让其来长安觐见。初次见面,唐太宗将其和严君平相比,问其如何,袁天罡说,“臣自然要强于严君平,因为臣今日得见主上,与有荣焉“。于是,唐太宗便将其留在身边,成为智囊。袁天罡先后为岑文本、房玄龄、李审素等人看相,后他的预言也都一一应验。袁天罡一生成就颇高,他和李淳风二人合著的《推背图》据说能够预测唐后世两千多年的命运,被誉为旷世奇书。

中国道教已到第64代天师,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的长子允贤于民国四十三年病故,而六十三代天师于民国五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羽化,乃传堂侄源先为六十四代天师。

天师,是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及其衣钵弟子,是为道教的首领。 天师世袭罔替,“非我宗亲不能传”,“张天师”的传承对象,一定要是张氏宗亲,不是天师血统不传。是为天师世系。

张道陵创建天师道的背景:当时在巴蜀一带,原有巴人信奉原始巫教,大规模的*祀而害民。而这些祀奉鬼妖(学名为:妖邪)的法教巫师聚众敛财,无恶不作。

扩展资料:

中国道教首代天师:

张道陵字辅汉,是张良的八世孙。他身长九尺三寸,浓眉大脸,红顶绿眼,鼻子高挺,眼睛有三个角。垂手过膝,有浓密的胡子,龙行虎步,十分威武。汉光武进武十年生于天目山,他母亲梦见巨人自称是魁星下降。身穿锦绣并且拿了一枝奇花给她。

他母亲接过来就醒了,只觉得满室异香,整月不散。由此感应而怀孕,张道陵诞生那天,有黄云笼罩在房子上,紫气弥漫在庭院中。房间里光华如有日月照耀,并且又闻到梦中的异香,久久不散。

张陵于汉代顺帝汉安元年(142)在鹤鸣山声称受太上老君之命,封为天师之位,得新出“正一盟威之道”,创立天师道。天师道创立是中国道教创立之始,天师道为张陵教团自称,因其传正一盟威之道,故后来亦名正一道。

张陵本人为太学生,于汉安帝延光四年(125)始学道,为黄老道徒。黄老道奉事太上老君,习老子五千文、黄帝九鼎丹法、长生术等,又传《太平经》。张陵于汉顺帝朝带领弟子入蜀,创立天师道。

参考资料:

-天师世系

一代天师张道陵

一代天师张道陵字辅汉,圣父讳大顺封桐柏其人,圣母元君,乃留侯张良(子房)八世孙,沛丰邑人。母初梦天人自北斗魁星中降,至地丈余,衣绣衣以藯薇香授之,既觉衣服居室皆有异香,经月而不散,感而有孕。於东汉光武建武十年甲午(西元三十四年),正月十五日夜生於吴地天目山,时黄云覆室,紫气盈庭,室光如昼,昔日之香气复闻,浃日方散。

年及冠,身长九尺二寸,庞眉广颓,绿晴朱顶,隆准方颐,目有三角,伏犀贯脑,玉枕蜂起,垂手过膝,美须髯,龙距虎步,丰下锐上,望之俨然,虽亲友见之肃如也。七岁读道德二篇十许遍,而达某旨,於天文地理河洛图纬之书,皆极其妙,通习坟典,所览无遗,从学者千余人,天目山南三十里、西北八十里,皆有讲诵之堂,临安神仙观,余杭通仙观,即其地也,后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中之。(一云天师栗性严直精明,行修学道有方。汉明帝永乎二年(西元五九年)诏书,拜巴郡江州令,时年二十六岁)身虽仕而志修炼,形轻举久之,退隐北邱山(北邱治在洛阳),三年有白虎衔符文首座傍,朝廷就徵为博士,称疾不起。和帝即位,闻其有道,以三品印授驯马车等,徵为太傅,后封冀县侯,三诏不就,语使者曰:「为我谢天子,人生百岁,光阴瞬息,间父母妻子恩爱,隆厚岂能长保哉,九天之上,无祖有之乡,金阙帝君将诏吾以为臣矣,唯清静寡欲,则天下自治,何以臣为。」时永元四年壬辰岁也(西元九十二年)。遂自河洛乐蜀之溪岭深秀,遂隐其山,苦节学道,音气养神,谓弟子曰:「吾少。嗜学,研穷六籍,大抵皆经世具也,夫通爵显秩,篇金壳玉比,吾身

中一毫孰重,然四体百骸又岂吾所固有也,皆游尘聚沫耳,割心炼形与道合其,乘云驾龙,白昼上升,岂不快哉!人生有会则离,有生则死,死者精神冥冥,不可复还,唯昔轩辕昧道松乔食霞并白日飞腾,永劫无穷,不亦美乎:古人辞万乘之贵,千驰之富,良有以矣,既不能兼才通俗,与世俱济,请从所学,各宜及时,於此分别,不亦可乎:夫人情亦无极,聚极则散去,乐极则悲来,岂可逃也。吾今将游涉山海,远离尘境,栖寓幽渺,以究所学,与汝等别离,子等固如何也?」

弟子有壬长者,习天文通黄老,留侍左右,遂散学徒,以清虚淡薄为务,不交人事,王长负书行歌,同往云锦山居,而其人修玄玄之道,后乃按方炼龙虎大丹,一年有红光照室,二年有五云覆鼎,夜不假烛,发松有青龙白虎各一,常.远丹鼎,三年丹成,真人年六十余,饵之而容貌益少,若三十许人,行及虫马,又得秘书秘文,制命山岳,傲召万灵,一日谓王长曰:「五岳多仙子,三蜀足名山,吾将能偕游乎。」遂与北入洛阳嵩山崖岭,石居数年,精思感彻,有绣水使者告曰:「中峰石室藏上三皇内文,黄帝九鼎太清丹经,得而修之者升天也。」

真人感其言,乃斋戒七日,入其室,足所覆处,萣然有声,即坎其地取之,果得丹书,进而受之,遂复寻西极名山(一作西海,成都记云:昔江峡阻塞蜀为西海),其地胜多名物,因入阳平山(阳平治在彭州九陇县)精思服炼,能飞行远听,得分形散影之妙,通神变化,坐在立亡。每泛舟池中,诵经堂上,曦几对客,杖黎行吟,一时并赴,人皆莫测其灵异也。真人催谏五千文,昼夜无倦色,后往西城山筑坛,朝其以降五帝,忽』乡夫告曰:「西城房陵间有白虎神,好欲人血、每岁其民杀人祭之。」真人召其神戒之遂灭,又告梓州有大蛇戎山穴中,呜则山石震动,时吐毒雾,行人未及三五里,率中毒而死,其人以法禁之,不复为害。(青城山记云:誓龙台在丈人�下,古有龙穴,每年夏秋,出水淹害禾稼,天师立石台於上镇毒龙,压水怪。(在葛桂山)葛桂治在彭州九陇县),隐形岩舍服气调神。在秦中山(秦中治在汉州德阳县),修九页秘法。在昌利山(昌利治在汉州金堂县),采服五芝众药。在隶上山(隶上治在汉州德阳县),始授弟子养形轻身法。在涌泉山(涌泉治在汉州德阳县),得入水入火之术,於是度人救物,已著阴功矣。在真多山(真多治在汉州德阳县),思神念真。在北平山(一云:豉山轴山治在蜀州新津县),有猛兽数百驯扰户外。在稠梗山)稠梗治在眉州彭山县),有一老翁化为猝鬼来恐,其人诵经,不顾浚巡自退。在鹤鸣山(鹤鸣治在耶州大邑县),服五云气,其间石鹤鸣则有升天者,先是章和间其鹤鸣焉。(青城山记云:羊马台在赤石城崖上,是天师与鬼誓,形如羊马,故谓羊马台。)后居渠亭山(成都记云:广都县天师观,坛下有井名日伏鬼井,妖怪藏其中,汉中徵人鬼交混,耶蜀之间人被其害,方天师被汉家之诏,而居蜀之霍亭石室,因命神人运青城玄石,以镇其井,鬼妖遂乃绝。)修炼九鼎神丹,三年将成,未敢服,谓王长曰:「冲天之士,当功及生灵,佐国立家,兴利除害,然级轻举,臣事三境,则无愧焉。苟利一身,功不及民,非大道弘济之旨,吾观蜀中,蛇毒鬼气,绵互山谷,生民不知,潜罹其害,吾甚悯之,今且修行清静之化,辅赞大道,抚育元元尔。」

於是精思上彻金阙后圣,时顺帝汉安元年(西元一四二年)壬午岁正月十五日夜月明,其人在鹤鸣山寝方酣熟,老君(一云道君,按金阙后圣玄元道君即老君也)驾飞云绿轩驻山东南顾,谓众真目:「道陵修行困苦,吾感其志,将授以治身秘录,飞腾长生之道,而遇其休息,神游物外,卿等勿惊,今自觉也。」时其人梦见一人带夜光之甲,冠通天之愤,执命魔三气之幢.,谓其人曰:「咄咄道陵子,何心生疲倦,圣驾久驻,待子梦搅。」其人忽然惊起,攘袂振衣,疑为外邪所乱,良久銮佩珊珊,天乐隐隐,香花覆地,紫云满空,瞪目东瞻紫云之上,有素车一乘,驾五百龙,青袖朱衣金甲,执哉者二十四人,左右环列车前对立,玉女彩衣花玻云发颓肩,各执一幢,上有玉榜金文曰:「命魔之幢,次列二童,青衣钳首垂环曳裙,各执一格,上左青龙右白虎。」金榜朱文曰:召仙之幡,复二人,朱袖金甲,各执三气十绝旌。节上有丹榜素文曰:倒景之节,前立一人绣衣玉冠,捧三五斩邪雌雄二神剑,上各有星斗日月之文。车右一人,霞衣金冠,捧一玉印文目:阳平治都功印。其余翼卫侍从莫知其数,素车之上九色轻霞蒙蒙然,覆央,光景澄彻,见车中一神人,容仪若冰玉,手执五明宝扇,项负八景圆光,身六丈余,神光照人,不可正视,车前一人放其人曰:「子勿怖,即太上老君也。」其人敛简前拜,不敢仰视,老君告目:「吾昔降蜀山立二十四治(成都记云:道经二十四治,应二十四气,六十甲子,分隶其间,避唐高宗讳,始改为化),乃二十八宿之下,圃寅阴景黑簿之司,分掌人世死生罪福,吾忠下元生人,秦绳苦魂,延累祖考,积成幽衅,令人凶折,终不成道,即在此狱之中,吾已更置福庭经,今数劫仙僚不充,职任庶废,近有六夭鬼神血呛之辈侵夺以居:昼 不分,人鬼无别,枉暴生民,妾罹灾害,采可痛惜,子何为?吾摄邪归正,分别人鬼各守昼夜,复典此治之福生民,则子功无量矣,吾以汝名在丹台,当为其人,故委汝也。」其人叩头谢曰:「道陵性识愚惹,万劫幸遇,遭会大道,死魂再生,枯骨重肉,软佩道旨,谨当奉行,不敢懈怠。」老君运召三五功曹,须央,西方有五色之气,勃勃而起,其中有二仙乘龙虎,二骑皆长数丈,黑愤朱衣佩剑执圭,从官百二十人,皆黑愤绣之持剑执哉,侍卫进拜老君曰:「卿等三五功曹乎?速为吾开紫阳甫官玉震内殿,取正一盟威秘录,吾欲传授,俄顷之间,南方起二十四生气,祥光瑞彩泱然满空,其中各列王童,捧」玉函贮录一品,皆玉札金文及都功版券职慷,以授其人。」谓其人目:「与卿千日为期,后会闽苑。」老君复以三清众经九百三十卷,符缘丹笼秘诀七十二卷,一千二百官章,雌雄二剑(青城山记云:降剑增,昔道君授天师阴阳剑处,有曦剑)。都功印,二仪交泰冠,驱邪玻、褐鱼、扩衣、方裙、朱履等赐之,令制科律,佐国行化,行之千日。则邪鬼不敢正视,传处已讶。於鹤鸣山研味秘文,按法遵行,修之千日,内顾五脏,外集三万六千神,又感清和玉女教以吐纳清和之气,摄伏精邪,行录中二一步九迹,交乾履斗之道,即魁里七元,随兵所指,隐遁出没,皆得自然,遂依告命战鬼於蜀。

时有八部鬼帅,各领鬼兵动亿万数,周行人间:刘元达领鬼行杂病;张元伯行瘟病;赵公明行下痢:钟子李行疡肿;史文业行暴汗寒庐;范巨卿行酸痛:姚公伯行五毒;李公仲行狂魅亦眼;皆五行不正殃祸之气。随时更名,在东方为魔王,在南方为鬼帅,在西方为外道,在北方为鬼王,在中央为神鬼。春三月百鸟鸣叫之时,作祷谊五墓之鬼,直入秋作人家,亲土都土公宅,龙伏户之鬼,冬作冢墓攻食鬼,随月建胎生或作育类之形,嘘毒啸祸,暴杀万民,枉夭无数。

其八部鬼帅领鬼聚居西蜀青城山岭,有鬼城鬼市,分形变化,混杂人间布行疫疹,人莫知之,人鬼合杂市利交易。其人於汉安二年(西元一四三年)七月一日,佩盟威秘录往青城山(青城记云:有龙官石室,天师修道处,唐书蜀州,青城县有青城山),置珀璃高座,左供大道元始天尊,右置三十六部其经,立十绝灵抬,周市法席,呜钟扣罄,烧香行道,及诵道德诸经,布龙虎神兵於城市,众鬼即持兵刃矢石来害其人,其人举手一指,化为一大莲花拒之;鬼众持火千余炬来,其人举手一指,鬼反自烧不能前进;遥语其人曰:「师自住峨嵋山)唐嘉州有峨媚县)何为来夺我居处?师等速下山,须央,必杀师:」其人目:「汝等凶毒残害众生,所以吾不使汝居此,当滨於西方不毛之地。」刘元达等闻此语,即会鬼帅兵马各千万众,精甲犀刃上山围绕。王长惊怖放其人曰:「魔王众来作何计术?」其人曰:「小鬼何足惊怖,取丹笔来。」王长以进,其人执笔迈画,鬼阵其众皆死,小帅校一时僵什,八大鬼王困卦,叩头搏颊求乞残生,其人闻语良久不言,再以丹笔倒书之,鬼众复苏,即呼鬼王曰:「汝等进前吾有处分。」鬼王各各前立,其人曰:「汝等可速远避,自今勿复行病,妄有杀害,今之民庶皆吾子弟之家尔,不然,诛无留种:」鬼王曰:

「天下人民本自隶我,云何尽夺,当分一半。」其人不许叱咄之,鬼王复会六大虎王,领百万鬼兵再来攻战,围绕此山,王长曰:「鬼众不可当,复何作计?」其人笑目:「子勿惊,吾自能却之。」复以丹笔一画,鬼众悉死,椎六大魔王什地不能起,叩头搏颊乞残生而去,其人不顾复以丹笔一拟,此山遂中分为二,摩霄彻泉。(青城山记云:山旁有暂鬼石,天师与鬼为誓,朱笔画山,青崖中绝,险断处并丹色,阔三十丈,深十三丈,即今之掷笔槽。又云:戒鬼笔迹,在大龙桥侧,昔天师以正一之法制伏鬼神。曹曰:「人生於昼,鬼行於夜,阴阳分判,各有司存,违之者,正一存法,必加诛戮」)鬼兵欲度不能,大声哀求,自今而去,不敢复来,乞往西方婆罗之国而居止焉。

其人恕许到,笔再画,八帅六度悉起,呼之使前,趋进不得,其人乃令王长肩一大石为桥度之,鬼王方得进,拱立侍前,其人谓曰:「汝能以笔画石得破,亦当与汝分民,若不破,汝当急驰万里也。」元达等执笔交画,石皆不破。(青城记云:寅玄观后有试笔迹,有降魔斗法石)时虽摄伏鬼众,更欲尽制其心,谓之曰:「汝等既欲与吾分民,当与汝辈各尽法力以分胜负。」元达等曰:「椎命是听。」其人投身入大火中,即足履青莲而出,鬼帅投身,为火所烧;其人入木,身度木外木即随合,鬼帅投身,即坠於地;其人入水,乘黄龙而出,鬼帅入水,为水所溺;其人以身入石,透石而出,鬼帅投身彩入一寸;其人以身入铁山,透铁而出,鬼帅综入半寸;其人咒神符一道,左手指之鬼毙,右手指之复生,鬼帅举手指之,无复生死。元达等乃占八大虎,耗攫而来,其人占二狮子,逐之奔走无地;鬼帅又化八大龙,欲来擒师,其人再化金翅鸟,琢龙目晴,其龙乃走:又化作大神聂震吼,双持大捷欲望其人,其人占金刚身;长七十二万丈,广五十二万围,戴大冠、负圆光、踏莲花宝台,具十二种无量相,一杆一拳一拟,大神退走;鬼帅等腾身十二丈即坠,其人腾空高百余丈,上无所攀,下无所乘;鬼帅作五色云,昏暗天地,不见光明,其人占五色.瑞日,灾光晖灼,云即流散;鬼帅变见穷尽,更无所为,其人占一大石,可重千余斤,以藉丝悬之遍浦,鬼帅营上令二鼠争唔,其丝欲座杀其众,鬼帅等无所逃避,同声哀告愿乞余生,即当远去不敢害及生民。

真人遂命五方公部六夭鬼神,会盟於青城山黄帝坛下,使人处阳明,鬼行幽暗,使六天鬼王归於北邮,八部鬼帅领众窜於西域,五行之毒又戒而释之,乃执丹笔曰:「吾笔所指,鬼众尽灭,要之,人鬼分治,幽明异境,不欲尽灭汝类,即与盟誓,折石为契,刻作天地日月之形,於黄帝坛下绝崖之上。」(青城山记云:青城山有石天地,上圆下方,阔)丈二尺,有十二角:又有百日月,各阔五丈,厚)丈二寸;相对柱上,鸟兔炜烁方圆,磅砖可睹焉。青城记云:夭师曹鬼石,夭地石,日月候,日月天地重明,方得人身也。)成都垄石:青城昭庆观前有五符幢,乃夭师所刻,以誓鬼魅,今别刻石在玉局观前。曹曰 :「天地交,日月合,汝等若复行.,必尽诛之,勿留种矣:」 乃以神印封鬼营市,使不得相通,盟誓之后,鬼众畴伫不去,真人口勒神符一道飞上层霄,於时风雨、天仙、兵马、风刀、立至,诸鬼灭影而走,於是战鬼。十四败,荡涤区豉,夺鬼幽狱,复为二十四福庭,立二十四阴官,降二十八宿正气,以通地中。(一云:又於公慕山中立二十四治,更除山中占二十四气,合大法却复靖庐。按公幕治在汉州什祁县,更除治在漠州绵竹县。)每治立阴官一人、仙官一人,分掌世人罪福,有立功、立行、修斋、设醮、腾章、拜表、谢过、祈福、迁拔租考者,则仙官录其功行奏名於上官,增其福寿;如不孝、不忠、欺诈、狼戾、常行恶事不能改过者,则阴官录其罪闻於地府,损其福寿或绝其后,由是善恶报应如影响焉。

真人既行正一之化,摄三万六千种外道恶魔,诛绝邪伪,於是百姓盒然奉以为师,居弟子数万家:立诸祭酒,分领民户,有如官长:并立条制,令民随事输出,粟帛、器物、纸物、荐席、樵新所在贮之,以备斋醮及供给行旅,而人票行无敢欺窃。教民立桥梁,修道路,凿义井,谓之立功。或有州县官及人民疾病者,持一手状来投,真人检察其人所犯罪叙,一一条列之,令设斋醮,布施谢过,其疾即愈。又教以廉勤,理民不烦,刑罚蜀民,畏罪迁善,盗贼不作,物无疵痛,皆天师之化也。

其人因至苍溪县云台山,(云台治在梁州西县,唐书闵州君溪县有云台山)靓山水秀异,群峰朝挹,地无邪毒,乃谓王长曰:「此山乃吾成功飞腾之地。」遂卜居以修九还七返之功,一心存念大道经四十九日,复聆昔日銮佩夭乐之音,真人整衣叩伏,乃见老君如前,导从千乘万骑来,集空际久之徘徊不下,真人再拜悲泣桶什言曰:「臣昔者自念风承宝荫亲授秘文,乃依天宪战鬼行化,功成退居,今飙驾再临,不我下降,意者大道离臣,臣其为户败乎?」遂举手以身自什,老君乃命使者告曰:「卿之功业合得九页上仙,吾往使卿入蜀夺鬼幽狱,区别人鬼,布清静之化,而卿杀鬼过当,擅与风而役使鬼神,坟驰星斗震荡山川,阴景持昼杀气秽空,此非大道好生之意,上帝责於下元之主,当与申叙罪戾以雪重责。」真人悲泣请死於今日,老君复告曰:「子可闭目东视,乃见一人黄衣黑愤捧一玉函,中有素书三卷,题目三八谢罪灭、黑簿、超度玄租章。」其人再拜受访,老君告曰:「子可勤行修谢日月二十八宿,二十四气,阴阳本命主者,罪灭黑箔名升紫清,七祖父母同为上仙,谢过之后,更修之三千六百日,吾待子於无何有之乡上清八景官中。」言乾圣驾已回,真人遂依告文领弟子迁鹤鸣山,筑坛以醮太阳太阴,遇三元八节,木命元辰,庚申甲子,三会五腊,修齐设醮,转经然灯,纤谢日月星辰,天地阴阳,自己九玄七租所犯之罪。

三年之后,玄租生天,从学弟子,再聚数日,同往主簿山(主缚治在耶州蒲江县)隐功,馨闻众瑞符应,一夕神人授以玉璧谓曰:「群仙使我以此光,子居本竹山,(本竹治在蜀州新津县)众真授灵宝上经,居蒙秦山,(蒙秦治在爱州台登县)有神人夜召。」真人以俱往,三日乃返,领弟子迁渠亭山,是时从其人游者数十人,一日告其徒曰:「诸弟子谢尔辈勤事我,奈尔辈俗态末除,不能弃世,正可得吾行气导引之术,或可得服食草木数百数之方,尔业重缘薄,未可遽议成道,更三世可与吾会。」第往之,乃指王长曰:「惟尔累世种善,可以成就矣。」又曰:「东方有男子走小月者,亦当飞升,不远千里,明年正月七日当来矣,具说容貌长短形色及期。」真人曰:「日且午赵子某至乎」言毕而升至,皆如所言,门人以告,真人曰:「喷:此人来矣,未可遽纳。」乃七试之,初不受谒,令人唾辱道之不去,露宿四十日,志益确乃见之。又使入山守委驱兽,夕有美女言:「远行过夜愿寄宿。」升与接席端坐达旦:明日又告病足,逗留治容挑升,升终不失正:又行道见遗金在数十饼,过而不取:又令伐薪,有三虎哮吼而前,升色自若曰:「吾远从圣人求不死之道,汝为山鬼试我?」邪虎乃去:又使令入肆市,帛付直讶,而物主诬以未得,升了无所争,更贸衣以偿之:又令守稻,有弊衣瘠容,疮疡遍肤,口齿臭败者叩头乞食,升屹然动容,解衣飨宴,以余粮遣之;凡六试皆动心感色之事,升执人无二。真人又领登云台绝崖之上,逍遥哺咏,下临万仞之艺,有桃生绝壁间,其实甚异,真人谓:「诸弟子有能得此实者,当告之以道。」於是俯而窥者将二百余人,莫不股标骇汗谢曰:「此桃不可得也:」椎升进曰:「升师所护,何峻险之有,师在终不使升殡於此谷,分若可教,此桃可得矣。」

於是投身而下,正及桃上足不跷跌,摘满怀,攀缘石壁欲上不可,即仰面掷之二百余颗,其人分诸弟子,留一待升,临谷以手援之,众见其臂不加长叹虚引而上,徐曰:升犹以正心得桃,不致殡坠,吾今试自投之,当应大得桃也,众言不可,椎升长不谏,遂投身而下,因失所在,久而不上,众惊莫测升、长默然良久,乃曰:「师则父也,父既往矣,吾将安归?」言谁,俱投谷中,正坠师前日见其人在琼林宝帐之中,七宝台上唳目端坐,笑曰:「吾知汝二人当至也。」遂授以神丹及宝经秘诀,其诸弟子守於云台绝崖之上,二日各散去。真人与王、赵三日复还治中,一日领弟子遥见阳山白气属天,谓长、升曰:「彼处必有妖怪,当往除之。」遂至其地,值十二神女於山前,姿态妖艳,因诘其由?神女答曰:「妾等实土地阴灵也。」真人遂间目泉何在?神女曰:「前有大漱毒龙处之。」真人以法召之不出,遂书一符,化为金翅凤,向漱上盘旋,毒龙惊惧,舍漱而走,出其揪即竭,遂得吊泉,煎之成监。金翅凤泊於南山之上,后人呼为凤凰台,鸟雀至今不敢栖其上。十二神女各捧一玉环来献曰:「亡等愿事箕蒂。」真人受其环以手揖之,十二环合而为一,谓曰:「吾投此环於井中,能得之者应吾风命也。」神女闻语,竞解衣而入,争取玉环,真人遂掩之盟曰:「令作井神勿得复出,免为生人之患。」真人方治城泉。有一猎者至,真人戒其好杀,因授以煮监之法。其井深五百四十尺,阔一丈,日得韵泉四十余函。其利甚博。真人逐指西北山上曰:「此处可以筑城。」又指城南下曰:「此处川岳相朝,可建福庭。」后人感其人之言,因而立祠,至今崇奉析祷不绝。真人领升、长往闽中居,二咱思神之际,谙二子目叫口吾拘取神女衣「采虑神女复取之,出为人害。」遂再谐其所取衣,藏於高峰石室中,勒地神守护,即焰阳洞也。

彼方之民,至今不罹神女之害,而获监井之利。后以其人之讳旌其事,今陵州是也。蜀中盐池,皆於其傍立「清河君之祠」,清河乃张氏郡也。其山下无江及井,居人乏水,其人以神剑插地,因而成井,遣神卫之,使之不竭。其人谓升、长曰:「此山多岩,人民居焉,虑山崖或坠落。」遂召其神誓之,使不伤人。其人与弟子过宋江,其中多异物为人害,真人置石函於江中,录神奸之名,以法召入锁之,复以大山篆符以镇焉,其怪遂绝。后人呼为槟鬼符,每水涸人多见之,摹归供养,以屏妖恶。真人复领升、长往鹤鸣山,亭午之际,忽见一人朱衣青襟曳履执版,一人黑愤销衣佩剑捧』玉函,从朱衣使者进曰:「奉上清真符召其人游於闽苑。」须夷,东北有十四人,皆龙虎、为鹤、龟鳞、鱼马之骑,执节持幢,前后从引千乘万骑,狮子辟邪。,天丁甲卒,无软骑吏,来迎其人,次有黑龙驾」紫舆,玉女二人引真人登车,旋踵至阙,阙前榜云:「拟太玄都省正一其人阙。」其人既至,群仙礼谒良久,二黑衣吏,持天符佩剑执图籍而至,上云:「超度先祖之籍,即皆上朱陵府矣。」真人视事讫,领弟子居渠亭山石室中,调太其之气,一日忽有二青童引群仙,皆朱衣纬节,前导曰:「老君至矣。」中有一人长丈余,素发朱颜,项负圆光,从者二人,可二十许,或指曰:此子房也,此子渊也,坐顷,乃引青车一辆,别遣二人,翼真人登车腾空而上,至一处台殿,岳崁金阶玉砌,或谓其人曰:「将朝太上元始天尊也。」真人整衣趋进,望见殿上圆光照人,不可正视,或语曰:左侍无上大道君,右侍太极真人,前侍虚微元君,后侍太上真人,金童玉女侍香散花妙行,真人执经俯而前立班成,群页皆谓曰:「今子等皆成其矣,由汝一念,而万劫业缘皆尽。」於今日移时殿,上勃青童谕:「真人以正一盟威之法使传世世,宣布为人天之师;拜真人为太玄都省正一乎无官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勒还人间,劝度未悟」仍密谕飞升之期,真人受命,复返区渠亭赤石崖舍,出三天正一秘法,付长、升,(一云:於后城山中投试王长、赵升,玉局山中授升、长秘诀,按后城治在汉州什祁县。)复於漓沅山中(漓沅治在彭州九陇县)敷演其法;次还阳乎山,以飞仙轻举之法付嗣师(道陵子也):又入鹿堂山中(鹿堂治在汉州绵竹县)炼九鼎神丹;迁平盖山(平盖治在蜀州新津县)合九华大药。

时有东治禁气师,姚、徐二姓,能收社庙之鬼,回丧车,起死口,周流九州之内,常统阴鬼甲马万数,闻师在蜀,乃求见焉,曰大道一气尔神灵之间,宁有隆卑邪?吾等统八极阴兵万亿,假令有道其如吾何?摩其徒至户外,真人不纳,顾谓长、升曰:「此乃六天邪神,不合与正气相见,令立道傍三昼夜,不与进退。」弟子怪而间之,其人曰:「此与群精大邪共来试我,今令立於门外亦无苦也。」姚、徐呼曰:「闻师有道故来求见,既蒙不纳复令久立我何罪也?」真人乃令弟子语曰:「今赦原汝,不问往罪,其众乃得辞去。」真人领弟子.还鹤鸣山,於东汉桓帝永寿元年(西元一五五年)乙未正月七日五更之初,长、升见空中神仙骑吏,一人驾云车徘徊於山之东南,大声言曰:「张道陵功行已就,将授以秘绿。」言讶,老君驾龙舆,真人乘白鹤,自渠亭山会於成都城下,老君同至,万神凑迎,涌出一玉局高丈余(玉局治在益州成都县,今玉局观是也。)老君升座,「为真人再授道要,重演正一盟威之旨,说北斗延生经,以十五日上元再会於成都,说南斗经及演说诸经。」真人听毕,老君已回,玉局消散,因成空洞。(成都记云:老君既去座隐,地中陷而成穴,遂成深洞,与青城第五洞又相连,道陵以玉局上应鬼宿,不宜开穴通气,将不利於分野,乃凿石以闭之。)真人往鹿堂治,召四镇太岁,五岳四渎,杜稜神只,群仙悉集。

是时山前有石笋可高丈余,真人执起以誓众神曰:「太上有勒令,吾誓众当崇奉正道,好生恶杀,佐国安民,其有不票恭者,吾遣万神诛之。」乃掷石笋於岩下,立於治侧,遂与定三十六靖庐,七十二福地,三百六十名山,高低品秩,各置一正神主守,如世间郡邑之治。遂领长、升往云台山,於西北隅筑坛安炉炼大丹,丹成服之,浴於水有神光互天。东汉桓帝永寿二年(西元一五六年)丙申,真人自以功成道著,乃於山之西北半崖间,举身跃入石壁中,自崖顶而出,因成二洞,今崖半日峻仙洞,崖上口乎仙洞。

是年九月九日,在巴西赤城渠亭山中,太上遣使者并五帝部从持玉册,授正一真人之号。真人将以盟威都功等诸品秘签,斩邪雌雄二剑,玉册玉印,以授其长子衡戒之曰:『吾遇太上亲传至道,此文总领三五步呈正一之枢要,驱邪诛妖,佐国安民世世一子绍吾之位,非吾家宗亲子孙不传。』(青城记云:赤城山有天师藏经处,一云於烬口山中封藏经诘,按烬口治在闽州苍溪县。)谓长、升曰:「吾有余丹在炼丹亭上金孟之中,汝二子可分饵,今日当随吾矣。」是日亭午之际,复见一人朱衣青襟曳履持版,一人黑愤销衣结履佩剑,各捧玉函,从朱衣使者趋前再拜曰:「奉上清真符迎其人於闽苑。」须夷,东北有二十四人皆龙虎几鹤之骑,各执青幢锋节,狮子辟邪天骑甲卒皆至,称景阳吏即有黑龙驾紫舆,玉女二人引真人与夫人雍氏登车,前导后从,天乐引迎於云台,白日升天,时真人年一百二十三岁也,王长、赵升侍焉。

道陵长女文姬、次女文光、三女贤姬、四女芳芝,皆於适人后得 道白日升天。唐天宝七年(西元七四八年)戊子,玄宗皇帝诏后汉天师张道陵册赠太师。唐中和四年(西元八八四年)甲辰,传宗皇帝封三天扶教大法师。宋绍宁时加号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唐玄宗赞云:「逛彼炎汉,天图中缺,万汇消残,三灵荡越,椎师膺运,神威迅发,躬侍真元,亲传秘诀,妖毒云驱,崇山剑裂,大布声教,全清虫孽,一振无为,永光有截,鸾鹤斯迈,丹青是设,玉相其仪,传芳不歇。」又赞云:「趟矣真仙,孤高峻节,气贯宵冥,玄元示诀,落落神仪,亭亭皓月,诛邪斩精,魅驱鬼彻,汉代盟威,流传不绝。」肃宗赞云:「德自清虚,圣教之实,或隐或见,是朴是质,静处琼堂,焚香玉室,道心不二,是为正一。」宋徽宗进封真君,玉册文维,宋大观二年(西元一一○八年)岁次戊

“今天是正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节又叫上元节,也是道教先天神祇天官大帝的圣诞之日,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赦罪地官清虚大帝和下元解厄水官洞阴大帝合称为三官大帝。同时农历正月十五对于道教来说意义非凡,它还是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天师的圣诞之日。

道教有三祖,即始祖、道祖、教祖,道教把黄帝奉为始祖,最早的神话传说是黄帝问道于广成子,这也是道教思想正式形成的标志;道教的道祖是老子,道教认为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次化身,太上老君位列三清,是道教最重要的尊神之一;教祖即为张道陵天师,张天师创立了天师道也被认为是道教的正式创立。很多人认为农历五月十八才是张道陵天师的圣诞,甚至各地的许多道教宫观也在五月十八举行各种法会来庆贺天师的圣诞,根据《龙虎山志》等古籍记载,祖天师张道陵的圣诞之日是汉建武十年正月十五。

钟馗,姓钟名馗字正南,中国民间传说中能打鬼驱除邪祟的神。旧时中国民间常挂钟馗的像辟邪除灾。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唐·赐福镇宅圣君”。古书记载他是唐初雍州终南人,(据古籍记载及专家学者考证,钟馗为今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终南镇终南村人,生铁面虬鬓,相貌奇异;然而却是个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人物,平素正气浩然,刚直不阿,待人正直,肝胆相照

大明天师(十二)

    第十二章 宋谦打官司     前往县城的官道上,隐隐传来一阵马蹄声,不时,一辆由四匹马拉着的马车裹着尘烟出现了。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