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棹歌》阅读答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3收藏

《兰溪棹歌》阅读答案,第1张

兰溪棹歌①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释①兰溪,在今浙江兰西县西南。棹(zhào)歌:船歌。

⑴对兰溪山水的美妙景致,作者主要是通过“□□□”一词启发读者去想象的。

⑵“半夜鲤鱼来上滩”一句极为生动传神,写活了诗歌意境,请你发挥想象,对这句诗的画面加以描写。

答案(1)镜中看(2)示例:鱼抢春(新)水,(调皮地)涌上溪滩,(拨鳍摆尾)啪啪蹦跳。

解析《兰溪棹歌》是唐代诗人戴叔伦创作的名篇。兰溪,在今浙江兰溪县西南。棹(zhào)歌,渔民的船歌。这首诗,仿拟民歌的韵致,以清新灵妙的笔触,诗歌描写了春夜兰溪江边的山水景色和渔民捕鱼的心态。写出了兰溪一带的山水之美,渔家的欢快之情,宛如一支妙曲,一幅佳画。使人感到美好的兰溪山水充满蓬勃生机。

译文:一弯新月挂在种着柳树的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溪面上,好看极了。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暴涨,鱼群在夜深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

兰溪毛峰是中国浙江省兰溪市出产的一种绿茶,属于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它以其乌绿明亮,条索紧直,毛茸油润,滋味鲜爽浓郁而著名。其制作历史可追溯至唐代,明代时著名文学家杨慎曾在其著作中称赞兰溪毛峰为“天下之优茶”。兰溪毛峰主产区域位于兰溪市南部的姚家山、栖凤山、塘坑山等地,海拔在500至1000米之间。其制作工艺独特,采摘后必须经过摊晾、揉捻、焙干等多道程序,才能烘制出优质的兰溪毛峰茶。除了原产地兰溪外,该茶还被广泛流传于中国南方及东南亚等地。

"越中山色镜中看"中的"镜中看"三字极富韵味,它启发读者去想象兰溪山水的美妙景致,低头观看溪水,把兰溪山水写得极为飘逸迷人。

具体描述的答案,楼主可填空为: 溪水平静清澈,倒映着月光山色,摇曳生姿,朦胧缥缈。

这首诗歌太美了。

兰溪,在浙江兰溪县西南。棹歌,船家摇橹划船时所唱的歌。 举头仰望,一钩清凉宛如蛾眉的月牙悬挂在柳湾上空,雨后月夜清爽宜人。俯视越中兰溪之水,恰似一面清澈平静的明镜,倒映着溪边葱翠山色。 正值桃花开放时节,兰溪上连续下了三日春雨。溪水猛涨,喜欢新水逆流的鲤鱼,在夜深人静之时,悄然来上滩,给这幽静秀美的兰溪山水,增添了蓬勃生机。

诗人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春雨过后的兰溪河湾夜景,幽静清新,一派生机,恰如一幅春意盎然、朦胧秀丽的山水画。结构严谨、笔墨精炼是这首诗的主要特色

转自杭州市萧山区教师进修学校网

怎样引导学生课外名著阅读,是许多语文老师想解决而未解决的课题。每位语文教师都明白,语文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生读出来的,这其中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让学生直接接触更多名著,让学生在名著阅读中去获得语文滋养。但相当一部分教师面对名著阅读,尤其是课外名著阅读还真有点手足无措,他们不知从何下手。

2017年5月18日,萧山区初中语文教学策略与艺术高级研修班成员在朝晖初中观摩了兰溪聚仁学校年轻教师林蔚枝的一堂别开生面的课外阅读课《透视西游记》和浙江省特级教师、兰溪聚仁教育集团校长童国强老师的一场颇具指导意义的讲座《聚焦名著中考题 反思名著教学法》,全体成员面对着只有六年教育生涯的林老师和做校长还深入课堂、深入研究的特级教师童国强竖起大拇指。

林蔚枝老师小巧身材,姣好的面容,是学生眼中特亲切的老师。林老师开设的课题是《透视<西游记>》,她由金木水火土的五行解说法打开学生的话匣,以学生对西游主要人物的初步理解进一步引导学生思索唐僧师徒五人所对应的五行,学生在通过比较、讨论、想象去进一步丰富人物形象,尤其是通过教师“你认为五人中谁最有趣、最受你欢迎”的问题巧妙过渡到对猪八戒这个人物有趣的认识,学生以多种方式多重角色扮演的读书方式点燃了隐藏在孩子心中的阅读梦。

童国强老师为我们开设的讲座是《聚焦名著中考题,反思名著教学法》。童老师首先从中考名著阅读常见试题谈起,一一陈列中考名著阅读备考弊端——罗列知识清单、搜集中考试题、找缩减版等,这些都忽略了名著对学生成长最有益的影响。接着,童老师为我们提出了对名著阅读的中肯建议,一是要淡化识记名著的内容,二是要拓宽名著考查的范畴,三是注重对名著的整体感知,四是要注重阅读的思辨能力。

童国强老师告诉我们,要给孩子读整本书,教师要先读,要引导学生精读、略读和选读,要课内课外相结合,同时留意读写结合原则;要建构读整本书的激励策略,建构阅读体系,融入教学课堂,实施科学评价;要学会评判性阅读,要从对书的仰视态度转变为对书的平视态度,甚至是站在更高视角的质疑批判的审视态度。

总之,如果我们能以名著本身所应具有的人文滋养去引导我们的学生热爱语文,去喜欢读书,这就是语文老师最大的功德。

1、贯休:

贯休,俗姓姜,字德隐,浙江省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人,唐末五代著名画僧。7岁时投兰溪和安寺圆贞禅师出家为童侍。贯休记忆力特好,日诵《法华经》1000字,过目不忘。

贯休雅好吟诗,常与僧处默隔篱论诗,或吟寻偶对,或彼此唱和,见者无不惊异。贯休受戒以后,诗名日隆,仍至于远近闻名。

2、张志和:

张志和字子同,初名龟龄,汉族,自号烟波钓徒,又号玄真子。唐代著名道士、词人和诗人。十六岁参加科举,以明经擢第,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唐肃宗赐名为志和。

因事获罪贬南浦尉,不久赦还。自此看破红尘,浪迹江湖,隐居祁门赤山镇。其兄张鹤龄担心他遁世不归,在越州城东筑茅屋让他居住。

3、李渔:

李渔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籍贯兰溪市夏李村。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18岁补博士弟子员,在明代中过秀才,入清后无意仕进,从事著述和指导戏剧演出。

后居于南京,把居所命名为芥子园,并开设书铺,编刻图籍,广交达官贵人、文坛名流。著有《凰求凤》、《玉搔头》等戏剧。

扩展资料:

兰溪地处金衢盆地北缘,地质学上称为绍兴江山深断裂带,地层展布相当齐全。岩体以沉积岩为主,有少量侵入岩体和次火山岩体。

地质构造属浙江西部扬子准地台浙西台褶带诸暨衢州拗陷。板块构造属晚元古代太平洋板块俯冲带。市境属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小于005克的稳定地区。

境域地貌为浙中丘陵盆地地貌。东北群山环抱,西南低丘蜿蜒,中部平原舒展。境内有四支山脉:北部东部为龙门山脉和金华山脉,西北为千里岗山脉支脉,南部为仙霞岭山脉余脉。

三块丘陵北部丘陵、南部丘陵和西部丘陵。两个盆地金衢盆地和墩头盆地。一片平原三江河谷平原山地丘陵822平方千米,盆地平原403平方千米,水面85平方千米,自古有六山一水三分田之称。

—兰溪(著名人物)

《兰溪棹歌》抒发了诗人热爱兰溪独特的民歌气韵,钟情于渔家欢乐的情感。

《兰溪棹歌》

唐代 戴叔伦

原文: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译文:

一弯蛾眉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溪面上,煞是好看。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猛涨,鱼群争抢新水,夜半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

扩展资料:

《兰溪棹歌》创作背景:

戴叔伦于唐德宗建中元年五月至次年春曾任东阳令,兰溪在东阳附近,这首诗大约是他在这段期间所创作的。

《兰溪棹歌》作者简介:

戴叔伦,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又作名融,字叔伦,润州金坛人。贞元年间进士。出生在一个隐士家庭。年少时师从萧颖士,博闻强记,聪慧过人。

大历元年,在盐铁史刘宴手下任职,后任涪州督赋、抚州刺史,以及广西容州刺史,加御史中丞,官至容管经略使。在任期间政绩卓著。

贞元五年,上表辞官归隐,客死返乡途中。他当时的诗名很大。他的诗,题材内容丰富,体裁形式多样。多写隐逸生活,表现出一种闲适情调。今存诗近三百首,《全唐诗》录其诗二卷。

-兰溪棹歌

《兰溪棹歌》是唐代诗人戴叔伦创作的名篇。此诗描写了春夜兰溪江边的山水美景和渔民的欢乐心情。全诗四句。前两句是写月光下的月、树、河湾和倒映在水中的山,诗句写得纤丽、秀气;后两句给人的感觉则全然不同,像是引用了民间流传的物候语,朗朗上口,朴实无华,又令人置信地叙述一个事实:春雨一下,兰溪江的鱼就多起来了。前后诗句文笔虽然不同,却协调地组合了一幅春江月夜图。 作品原文兰溪棹歌⑴凉月如眉挂柳湾⑵,越中山色镜中看⑶。兰溪三日桃花雨⑷,半夜鲤鱼来上滩。[1]注释译文作品注释⑴兰溪:兰溪江,也称兰江,浙江富春江上游一支流,在今浙江省兰溪市西南。棹(zhào)歌:船家摇橹时唱的歌。 ⑵凉月:新月。⑶越:古代东南沿海一带称为越。⑷桃花雨:江南春天桃花盛开时下的雨。[2-3]作品译文春夜雨后,一弯新月挂在枝头,两岸细柳荡漾在水面上,兰溪江之水清澈如镜,在月光下映出如画的山色。连下了三天的桃花雨后,兰溪水暴涨起来,喜欢新水逆流的鲤鱼在夜深人静之时便纷纷游上溪头浅滩嬉戏。[2-3]创作背景戴叔伦于公元790年(德宗建中元年)旧历五月至次年春曾任东阳(今属浙江)令,兰溪(又称兰江,是富春江的上游支流)在东阳附近,这首诗大约是他在这段期间所创作的。[4]作品鉴赏这是一首富于民歌风味的船歌。题中“兰溪”,即婺州(今浙江金华)境内的兰溪江;棹是船桨,棹歌即船家摇桨时唱的歌。全诗以清新灵妙的笔触写出了兰溪的山水之美及渔家的欢乐之情。歌唱当地风光的民歌,除有特殊背景外(如刘禹锡《踏歌词》)取景多在日间。因为在丽日艳阳照映下,一切景物都显得生气蓬勃、鲜妍明媚,得以充分展示出它们的美。此篇却独出心裁,选取夜间作背景,歌咏江南山水胜地另一种人们不大注意的美。这是它在取材、构思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凉月如眉挂柳湾”,首句写舟行所见岸边景色:一弯如眉的新月,映射着清冷的黑暗,正低挂在水湾的柳梢上。雨后的春夜,月色显得更加清澄;时值三月(从下文“桃花雨”可知),柳条已经垂缕披拂。眉月新柳,相映成趣,富于清新之感。“越中山色镜中看”,此句转写水色山影。浙江一带古为越国之地,故称“越中”。“山色镜中看”,描绘出越中一带水清如镜,两岸秀色尽映水底的美丽图景。句内“中”字复迭,既增添了民歌的咏叹风味啊,又传递出夜间行舟时于水中一边观赏景色,一边即景歌唱的怡然自得的情趣。“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船继续前行,不觉意间已从平缓如镜的水面驶到滩头。听到滩声哗哗,诗人才联想到连日春雨,兰溪水涨,滩声听起来也变得更加急骤了。在滩声中,似乎时不时听到鱼儿逆水而行时发出的泼刺声,诗人又不禁想到,这该是撒欢的鲤鱼趁着春江涨水,在奔滩而上了。南方二三月间桃花开时,每有绵绵春雨。这种持续不断的细雨,能使江水上涨,却不会使水色变浑,所以次句有水清如镜的描写,如果是北方的桃花汛,则自无“山色镜中看”的清澈之景。由此可见诗人观察事物描写景物的真切。因是夜中行舟,夜色本来比较黯淡朦胧,这里特意选用“桃花雨”的字面,感觉印象中便增添了黑暗的冬天色彩;夜间本来比较宁静,这里特意写到鲤鱼上滩的声响,遂使静夜增添了活泼的生命跃动气息。实际上,这里所写的“三月桃花雨”与“鲤鱼来上滩”都不是目接之景,前者因滩声喧哗而有此联想,后者因游鱼泼刺而有此猜测。两首都是诗人的想象之景。正因为多了这一层想像的因素,诗情便显得更为浓郁。这首诗从头到尾没有写到“人”,也没有写到“情”,而读来却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从诗的结构看,前二句是静景,后二句是动景,结句尤为生动传神,一笔勾勒,把整个画面画活了,是全诗最精彩的点睛之笔。通观全诗,可以发现,这首船歌虽然以兰溪之夜作为背景,但它着重表现的并非夜的静谧朦胧,而是兰溪夜景的清新澄澈,生趣盎然。而这,正体现出这首诗独特的民歌气韵,渔家的欢乐之情。[3-5]兰溪,在今浙江兰溪县西南。棹(zhào召)歌,渔民的船歌。这首诗,仿拟民歌的韵致,以清新灵妙的笔触,写出兰溪一带的山水之美,渔家的欢快之情,宛如一支妙曲,一幅佳画。首句“凉月如眉挂柳湾”是抬头仰望天空。“凉月”二字,既写出月色的秀朗,又点出春雨过后凉爽宜人的气候。“挂柳湾”,使人想象到月挂梢头,光泻兰溪,细绦弄影,溪月相映增辉的情景。第二句“越中山色镜中看”,是低头观看溪水,把兰溪山水写得极为飘逸迷人。“镜”,是喻溪水,并且暗示出月光的明洁,溪面的平静,水色的清澈。这里,诗人没有着意渲染疏星秀月,夹岸青山,只说了“镜中看”三字,而丰富的韵致恰恰就在这里。它启发读者去想象那幽雅的兰溪山色,在溪水的倒影中,摇曳生姿,朦胧而飘渺,使人如坠入仙境一般。淡淡的笔墨,描绘出一个多么美妙的艺术境界。溪景诚然至美,然而对于泛舟溪上的渔人来说,最大的乐趣还在春潮渔汛:“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鲫鲤之类的淡水鱼,极爱新水(雨水)、逆流,一连三天的春雨,溪水猛涨,鱼群联翩而来。“桃花雨”不仅明示季节,更见美景快情:春水盎盎,鱼抢新水,调皮地涌上溪头浅滩,拨鳍摆尾,啪啪蹦跳,看到这种情景,怎不使人从心底漾起欢乐之情!这首诗,从头至尾没有写到“人”,也没有写到“情”,而读来却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诗人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读后给人以如临其境的美感。从诗的结构看,前二句是静景,后二句是动景,结句尤为生动传神,一笔勾勒,把整个画面画活了,使人感到美好的兰溪山水充满蓬勃生机,是全诗最精彩的点睛之笔。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字次公,润州金坛(今江苏金坛县)人。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年间进士。出生在一个隐士家庭。年少时师从萧颖士,博闻强记,聪慧过人。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在盐铁史刘宴手下任职,后任涪州督赋、抚州刺史,以及广西容州刺史,加御史中丞,官至容管经略使。在任期间政绩卓著。公元789年(贞元五年),上表辞官归隐,客死返乡途中。他当时的诗名很大。他的诗,题材内容丰富,体裁形式多样。今存诗近三百首,《全唐诗》录其诗二卷。

《兰溪棹歌》阅读答案

兰溪棹歌①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注释①兰溪,在今浙江兰西县西南。棹(zhào)歌:船...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