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合筋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4收藏

肝合筋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古籍中的肝合筋 1 拼音

gān hé jīn

2 注解

肝合筋 生理学名词。指五脏与五体相合,肝之合为筋。《素问·五脏生成》:“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筋膜有赖肝之精气濡养,肝之气血充足则筋力强健,肢体关节屈伸有力而灵活;肝之气血亏虚则筋力衰惫,肢体关节屈伸困难。《素问·上古天真论》:“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参肝主筋条。

古籍中的肝合筋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下卷]望形察色

色命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肝合筋。心合脉。肺合皮。脾合肉。肾合骨也。言五色命于

《内经药瀹》:[卷九]五过

介宾曰苦从火化火能克金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王冰曰肝合筋其荣爪辛益肺胜于肝肝不胜故筋急而爪干枯吴昆曰辛

《灵枢识》:[卷五]五色篇第四十九

皆同此法。李同。以五色命脏(止)肾合骨也甲乙作肝合筋。青当筋。心合脉。赤当脉。脾合肉。黄当肉。肺合

《推拿抉微》:[第一集·认症法]望形察色

五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肝合筋,心合脉,肺合皮,脾合肉,肾合骨也。唐容川曰∶

《类经》:[六卷脉色类]三十二、色藏部位脉病易难

心病为病证名。指心脏的各种病证。有寒热虚实之分。心为火脏,主血脉,又主神明,开窍于舌。心病多由病邪内侵,或痰迷心窍、水饮凌心,或气滞血瘀,或心气心血不足所致。《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难经·十六难》:“假令得心脉,其外证面赤,口干,喜笑;其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烦心,心痛,掌中热而畹,有是者心也。”《脉经》卷六:“心病,其色赤,心痛短气,手掌烦热,或啼笑骂詈,悲思愁虑,面赤身热,其脉实大而数,此为可治。”《诸病源候论·心病候》:“心气不足,则胸腹大,胁下与腰背相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善忧悲,是为心气之虚也。”《太平圣惠方·心脏论》:“夫心虚则生寒,寒则阴气盛,阴盛则血脉虚少,而多恐畏,情绪不乐,心腹暴痛,时唾清涎,心膈胀满,好忘多惊,梦寐飞飏,精神离散,其脉浮而虚者,是其候也。”又:“夫心实则生热,热则阳气盛,阳盛则卫气不行,荣气不通,遂令热毒稽留,心神烦乱,面赤身热,口舌生疮,咽燥头疼,喜笑,恐悸,手心热,满汗出,衄血,其脉洪实相搏者,是其候也。”《本草纲目·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心藏神为君火,包络为相火,代君行令,主血,主言,主汗,主笑。本病:诸热瞀瘛惊惑,谵妄烦乱,啼笑骂詈,怔忡健忘,自汗,诸痛痒疮疡。标病:肌热,畏寒,战栗,舌不能言,面赤目黄,手心烦热,胸胁满痛,引腰背肩胛肘臂。”《杂病源流犀烛·心病源流》:“心主血,血即精也。心气原自有余,特精伤而失血,心便不足,故血甚则神明湛湛,血衰则志气昏蒙。凡火之有余,皆由血之不足,而血之不足又能使火益就衰也,然则心病之有余不足,讵得与运气司天之火*、火郁,徒属乎火者同视哉,亦惟握精以固其气,养阴以凝其神,以调剂其有余不足,使归于和而已。……以心为血脉之主,故其实其虚皆不见本脏而在血脉,其在血脉,必先于在经络者病之也。若胸腹腰胁时皆心与心

详见百科词条:心病 [ 最后修订于2015/12/3 10:13:08 共914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足厥阴肝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代号LR。与足少阳胆经相为表里。五行属木。《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夹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本经从足大趾背毫毛处的大敦开始,向上沿着足背内侧,到内踝前1寸的中封,上沿小腿内侧,在离内踝8寸处交于足太阴脾经之后,再沿膝关节和大腿内侧中线上行,进入 中,环绕阴器,到达小腹部,挟胃旁边,属肝,络胆,向上贯穿膈肌,分布在胁肋部,沿着喉咙的后边,上行到鼻咽部,联系目系(眼与脑相连的组织),上出于额部,与督脉交会于头顶;它的支脉,从目系下行到面颊里边,环绕唇内;它的另一支脉,从肝分出,贯穿膈肌向上流注于肺,经气由此处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足厥阴肝经一侧有14个穴位(左右两侧共28穴),其中12穴分布于腹部和胸部,12穴在下肢部。原穴为太冲穴,络穴为足少阳胆经之光明穴。首穴大敦,末穴期门。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中都、膝关、曲泉、阴包、足五里、阴廉、急脉、章门、期门。

足厥阴肝经以里症虚症为主。足厥阴肝经发病主要表现为泌尿生殖系统疾患、消化系统疾患、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及其他疾患。如:呕吐、泄泻、遗尿或癃闭、小便色黄、腰痛、胁肋胀满疼痛、疝气、小腹肿、咽部干、面色灰黯、头痛、眩晕。经脉所过处疼痛、麻木、厥冷。

足厥阴肝经以腧穴主治肝胆病症、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眼科疾病和本经经脉所过部位的疾病。如:胸胁痛、少腹痛、疝气、遗尿、小便不利、遗精、月经不调、头痛目眩,下肢痹痛等症。

详见百科词条:足厥阴肝经 [ 最后修订于2017/2/13 17:57:11 共5399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7肝与肾的相互影响关系

中医认为“肝为乙木,肾属癸水”、“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因此,肝与肾关系十分密切。

肝肾同源,即“精血同源”,主要体现在精血互化。五行学说将脏腑与天干相配合,认为肝属乙木,肾属癸水,水能生木,肝肾相关,故称“肝肾同源”

又称“乙癸同源”肝肾共居下焦,肝藏血,肾藏精,精可化血,血能养精,肾精能滋养肝血,使肝血充盈,并能制约肝阳;肝血能滋养肾精,使肾精充足,维持肾中阴阳的协调平衡。

精血同源于水谷,肝血既来源于先天脾胃气血之化生,又依赖于后天肾精之滋养,而肾精又由血化精而成,肾精肝血,同盛同衰,休戚相关。肝肾同源,是指肝血与肾精之间存在着相互滋生、相互转化的关系,亦称为“精血同源”。肝肾同源的蕴意发源于《内经》,指肝血与肾精之间存在着相互滋生、相互转化的关系,亦称为“精血同源”。《素问·金匮真言论篇》曰:“夫精者,身之本温也。藏于精者,春不病温。”肾藏精,肝藏血,冬藏于精,肾精充足,则春不病,强调了肝肾之间的密切关系。

中医有种很重要的思维方式,就是取类比象,就是拿自然界的一些现象和道理来说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规律。因为肾水能生肝木,肾水为母,肝木为子,如同母亲与孩子的关系,所以,中医认为母实则子壮,即肾强则肝旺,肾水涵则肝木荣。

病理上,精血病变常常相互影响,共同为病。如《张氏医通》所说:“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若因火灼肝阴,从而耗伤肾阴,则形成肝肾阴虚之证,其表现常为目花、目干、易疲劳、耳聋、肢麻、胁隐痛、腰痛等症状;若肾阴虚不能滋养肝木,也会出现肝阴不足,虚风内动的病症;若肾精不足,可致肝血亏虚;肝血不足,亦可导致肾精亏损,最终引起精血亏虚。肝肾阴虚证或见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或五心烦热,潮热盗汗,或见男子遗精滑泄,女子经少经闭等。正如《圣济总录》所说:“肾藏精,肝藏血,人之精血充和,则肾肝充实,上荣耳目,故耳目听视不衰。若精血亏耗,二脏虚损,则神水不清,瞻视乏力,故令目暗。”

从五行相生关系来看(如上图所示),肝属木,肾属水,水能生木,肾为肝之母,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所述:“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骨髓生肝。”因此,肝肾之间的关系还表现在阴液相关。在生理上,肾阴为一身阴液之本,具有滋养肝阴、制约肝阳的作用。水能涵木,水

(肾)生木(肝),肝藏血,体阴而用阳,肾水可滋补肝阴而抑制肝阳,肝正是依赖肾水的滋养才得以适其柔润之体,从而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同时肝肾内寄相火,相火源于命门,故肝肾同源于命门。又因肾为水脏,故肝肾水火相济,人体之阴阳平衡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

在病理上,肝肾之阴常常相互影响:若肾阴不足,可致肝阴不足,阴虚不能制约肝阳,而致肝阳上亢,即“水不涵木”;若肝阴不足,亦可影响及肾,导致肾阴不足,而致相火妄动。二者皆可见眩晕头痛,心烦失眠,梦遗失精等症状。如肝火太盛,亦可下劫肾阴,导致肾阴亏虚。

肾阳是一身阳气之本,肾阳亦可资助肝阳。由于临床上肝阳病变多见实证而少见虚证,故一般不提肾阳对肝阳的资助。但当肝阳内虚,寒凝肝脉而出现寒疝腹痛之时,补肾阳而温肝阳以除其寒邪,也是常用之法。

另外,肝主疏泄,肾主闭藏,两者协调,互相制约。肾藏精的功能,如女子的排卵,男子的排精依赖肝的疏泄功能。

肝脉绕阴器,抵少腹,布两胁;肾脉上行贯肝膈入肺,肝肾两脏经络相连,生理上互相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如情志不遂,肝失条达,气机郁滞,气郁化火。肝火亢盛则阳物易举,扰动精舍则造成遗精,疏泄太过与不及,均可引起遗精。如《景岳全书·遗精》篇说:“有值劳倦即遗者,此筋力不胜,肝脾之气弱也。”

若情志不舒,肝失条达,气血失调,冲任不能相资,可影响女子正常排卵,导致月经不调、卵泡发育不全、不孕症等。

综上所述,肝肾在生理上精血互化,阴液相关;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共同为病;在治疗上当互相顾及,同病共治。

8肝与肺的相互影响关系

从生理上看,肝肺密切相关,协调为用。肝肺共同主持人体的气血运动。肺主气,司呼吸,调节全身之气;肝藏血,主疏泄,调节全身血量。肺主气,属金,居上焦,为阳中之阴脏,其气肃降;肝主疏泄,属木,位于下焦,为阴中之阳脏,其气升发,诚如《类证治裁》所言:“凡上升之气、皆从肝出。”《素问·刺禁论篇》云:“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左主升而右主降。”在气机调节方面,肝肺相互配合,肝气自左而升,肺气自右而降,如此肝之正常升发,肺之正常肃降,左升右降,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的气机运行。叶天士指出:“人身气机合乎天地自然,肝从左而升,肺从右而降,升降得宜,则气机舒展。…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云:“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调节全身之气有赖于血的濡养,而血液周转全身又依赖于气的推动,正如《寿世保元》所说:“盖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

肝分出,穿过膈肌,向上注人肺中,交于手太阴肺经,即肺经。

肝肺两脏不仅在气血调节方面关系密切,而且经络相连,足厥阴肝经分支从

总之,人体气血上下内外环绕不休,依赖肝肺二脏协调为用。肝与肺一升一降调节气机;一主血,一主气,共同调节气血;又通过经络相连,可见其在生理上关系密切。

病理上,肝肺相互影响。肝气疏畅顺达,肺气才能清肃畅顺,若肝受不良情绪刺激,肝气郁结或郁久化火后,易逆犯于肺,循经上行,阻碍肺气之肃降,甚至灼肺伤津,而出现咳逆、咳血、易怒及胁痛等症状。若肺失清肃,也可移热下行,引起肝失疏泄条达,而在咳嗽气短的同时,兼有胸胁引痛、烦躁、头晕头痛等症状。

9肝与心血情志关系的相互影响

心主血脉,肝主藏血;心主神明,肝主疏泄,调畅情志。故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和精神、情志方面。

在血液方面:心主血,推动血液在经脉内运行不息;肝藏血,贮藏血液并调节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的血量分布。从五行关系上来看,肝属木,心属火,肝木生心火。即是说肝血充足,心血就旺盛,二者为母子相生关系。心肝两脏相互配合,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只有血液充盈,才心有所主,肝有所藏。

在病理上,心血与肝血往往互相影响。此外,肝又主疏泄,调畅气机,有利于气血的运行。若肝失疏泄,气机阻滞,血运不畅,可导致心血瘀阻,表现为心前区憋闷、刺痛,甚则口唇青紫、脉涩不畅等。若肝血不足则心血亦可因之而虚。

在精神和情志方面:心主神明,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肝主疏

泄,调畅情志,二者相互协作,保持神志正常。精神和情志活动,均以血液为物质基础,而心肝两脏与血液关系极为密切。心主血脉藏神,肝藏血舍魂,故心肝两脏共同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

心与肝在病理上常互相影响,如心火常可引动肝火,肝火亦常引发心火,心肝火旺,常表现为精神、情志的失常。临床可见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心烦不寐,甚则哭笑无常,狂乱等。在某些精神因素所致的病变中,心肝二脏互为影响,如情志刺激导致的肝气不舒可见胁痛肋胀、心烦易怒、失眠多梦等心肝二经的症候。

1心与肺

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心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同调节关系。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

心主行血而肝主藏血,心藏神而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行血与藏血以及精神调节两个方面。

3心与脾

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另方面,心主血而脾生血,心主行血而脾主统血。

4心与肾

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肾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肝与脾

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

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于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

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血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8肺与脾

肺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与水液代谢两个方面。脾将水谷的精气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精气相结合,而成宗气(又称肺气)。肺气的强弱与脾的运化精微有关,故脾气旺则肺气充。由脾虚影响到肺时,可见食少、懒言、咳嗽等症。临床上常用“补脾益肺”的方法去治疗。又如患慢性咳嗽,痰多稀白,容易咳出,体倦食少等症,病证虽然在肺,而病本则在于脾,必须用 “健脾燥湿化痰”的方法,才能收效。所谓“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这些都是体现脾与肺的关系。

9脾与肾

脾肾两者首先表现为先天与后天的互促互助关系,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运化作用。肾阳不足,可使脾阳虚弱,运化失常,则出现黎明泄泻,食谷不化等症。反之,若脾阳虚衰,亦可导致肾阳不足,出现水肿等。

10肺与肾

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及阴阳互资三个方面。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使水液下归于肾。肾主水液,经肾阳的蒸化,使清中之清,上归于肺,依靠脾阳的运化,共同完成水液代谢的功能。肺、脾、肾三脏,一脏功能失调,均可引起水液媚留而发生水肿。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两脏有协同维持人身气机出入升降的功能。

11肾与命门的关系

历代医家大多认为命门与肾关系密切,同为五脏之本,内寓真阴真阳。肾阳即命门之火,肾阴即命门之水。肾阴、肾阳,即是真阴、真阳,或元阴、元阳。

心者神之变,是说心为神所居之处。你可以理解为神就是心。打个比方,神居住在心,神这个主人就造了心这个房子(神把心变出来了),在心这里神就可以为所欲为,就像皇帝以为天下都是他家的一样,神也就等于心了。至于魂乃神之变,可以理解为魂是神的一个化身。神从广义上来说指一切精神活动,而根据五神脏理论,魂只是精神活动中的一种。

说到第二个问题我要先提一提《内经》,这本书的成书有这么一种说法——此书是由多人攥写汇编而成的。所以,书里肯定会涉及多种理论。特意提醒,不要太纠结。。说回问题,按照《内经》所说,肝其实不仅藏血,肝也生血气的。肝主生血是指肝也参与血液的生成。在临床上,肝血虚作为一个“病因”导致肢体麻木,视物模糊等症状时,中医是一般直接用的补肝血的药,而不是先补脾胃以化生精微再补心来化赤为血的,换言之,补肝血是可以直接使肝生血的,这也就证明了肝是可以生血的。而肝推动血液的运行指的是”肝主疏泄“,心推动血液是因为”心主血“,不是因为心生血。心主血和肝主疏泄在推动血液运行上确是协同的。

你第三个问题——如果我没理解错你是在考虑断句的话——答案应该是”其主,肾也“。其主肾,讲的是心之火与肾之水需相济。按照五行相克的理论,水克火,心被肾所制,所以说“其主,肾也”,整句话的断句也应该是“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同时,《内经》原文接下去相同句式的四句也表明,应该按五行相克来理解这里心与肾的关系。

肝合筋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古籍中的肝合筋 1 拼音 gān hé jīn 2 注解...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