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4收藏

上林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上林的别名 5 出处 6 特异性 7 穴名解 8 所属部位 9 上巨虚的定位 10 取法 11 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上巨虚的功效与作用 13 主治病症 14 配伍 15 刺灸法 151 刺法 152 灸法 16 文献摘要 17 研究进展 1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上林 1 拼音

shàng lín

2 英文参考

Shangjuxu

Upper Huge Passag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上林为上巨虚穴的别名[1]。出《圣济总录》。《圣济总录》:“上林,穴在三里下一夫。”

穴位 上巨虚 汉语拼音 Shangjuxu 罗马拼音 Shangchuhsu 美国英译名 Super Great Void 各

号 中国 ST37 日本 37 法

国 莫兰特氏 E37 富耶氏 德国 M37 英国 S37 美国 St37

上巨虚为经穴名(Shàngjùxū ST37),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2]。见《千金翼方》,《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名巨虚上廉;别名上林、足上廉、巨灵上廉[3]。属足阳明胃经[2]。上巨虚为大肠的下合穴[2]。上即上方,巨即巨大,虚即中空、空隙,胫、腓骨之间形成较大间隙,穴在此空隙之上方,故名上巨虚[2]。主治腹痛,腹胀,肠中切痛,肠鸣,泄泻,脐腹疼痛,胃肠炎,急性肠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痢疾,急性细菌性痢疾,饮食不化,胃脘痛,食欲不振,便秘,肠痈,胸胁支满,中风偏瘫,脚气,下肢痿痹,膝胫酸痛,咳逆气喘,小便黄赤,偏枯不遂,脚胫酸痛,下肢水肿,痿痹等。

4 上林的别名

巨虚上廉(《黄帝内经灵枢·本输》),上廉(《针灸甲乙经》),巨虚(《太平圣惠方》),足上廉(《圣济总录》)。

5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复下三里三寸,为巨虚上廉。

6 特异性

大肠的下合穴。

7 穴名解

上即上方,巨即巨大,虚即中空、空隙,胫、腓骨之间形成较大间隙,穴在此空隙之上方,故名上巨虚[2]。

巨,大意;虚,隙意。按“巨虚”二字之义,即大空隙也。穴在下巨虚的上方,胫、腓骨之间大的空隙处,故名之。跷足抬腿,上巨虚穴在胫骨外缘之巨大空软处,并象腿之善走。《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取之巨虚者举足。”杨上善曰:“足胻外独陷大虚之中,名曰巨虚。”《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膝下三寸、胫外三里也;复下三寸为巨虚上廉也;复下三寸为巨虚下廉也。”杨上善曰:“三里以下、三寸之上下处,上际为上廉,下际为下廉。”以在胫骨外侧,故名为廉,与手之上下廉可以互参。[4]

8 所属部位

小腿[5]

9 上巨虚的定位

标准定位:上巨虚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6][7]。

上巨虚在小腿外侧,犊鼻( ST35)下6寸,犊鼻(ST35)与解溪(ST41)连线上[2]。

上巨虚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直下6寸;或于足三里与下巨虚连线的中点取穴;一说在“膝下四寸”(《针灸大全》)[3]。

上巨虚穴在足阳明胃经中的位置

上巨虚穴的位置

上巨虚穴的位置(足阳明胃经)

上巨虚穴的位置(肌肉)

上巨虚穴的位置(骨骼)

10 取法

正坐屈膝位,在犊鼻下6寸,当足三里与下巨虚连线的中点处取穴[3]。

在小腿外侧,犊鼻( ST35)下6寸,犊鼻(ST35)与解溪(ST41)连线上。正坐或仰卧屈膝取之。[2]

正坐屈膝或仰卧位,犊鼻到外踝尖连线的中点向上2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在胫骨前肌上取穴[8]。

11 穴位解剖

上巨虚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前肌、长伸肌、小腿骨间膜。血管、神经的分布同足三里(有胫前动、静脉。分布著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分支,深层为腓深神经)。皮肤由腓肠外侧皮神经和隐神经双重分布。针由皮肤、皮下组织到达胫骨前肌及其深面的长伸肌。两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及伴行的腓深神经经过。

11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前肌→胫骨后肌[2]。

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前肌→趾长伸肌→小腿骨间膜→胫骨后肌[7]。

11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腓深神经肌支和胫前动脉分布;小腿骨间膜深面有胫神经和胫后动脉经过并分布[7]。

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分支,深层正当腓深神经;并有胫前动、静脉通过[3]。

12 上巨虚的功效与作用

上巨虚有调和肠胃,通经活络的作用。

上巨虚有通肠化滞,理脾和胃,疏经调气的作用[2]。

上巨虚为足阳明胃经穴,又为大肠腑之下合穴,《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合治内腑”,故上巨虚主要用于胃肠病的治疗,是治疗肠道疾病的主穴。局部也可用于偏瘫及下肢病证。[8]

上巨虚为大肠之合穴,四肢关节气血濡养所经之处,邪气不得留止。如淤滞不通生病时,刺之可治。有调理肠道、疏络利湿之功。[4]

13 主治病症

上巨虚主治腹痛,腹胀,肠中切痛,肠鸣,泄泻,脐腹疼痛,胃肠炎,急性肠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痢疾,急性细菌性痢疾,饮食不化,胃脘痛,食欲不振,便秘,肠痈,胸胁支满,中风偏瘫,脚气,下肢痿痹,膝胫酸痛,咳逆气喘,小便黄赤,偏枯不遂,脚胫酸痛,下肢水肿,痿痹等。

上巨虚主治腹痛、腹胀、痢疾、便秘、肠痈、中风瘫痪、脚气,下肢痿痹[7]。

上巨虚主治肠、胃及下肢等疾患:如肠鸣泄泻、脐腹疼痛、饮食不化、胸胁支满、咳逆气喘、小便黄赤、偏枯不遂、脚胫酸痛等[2]。

现代又多用上巨虚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肠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等[2]。

上巨虚主治腹痛胀满,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肠痈,脚气,膝胫酸痛,下肢痿痹;以及阑尾炎,胃肠炎,细菌性痢疾等[3]。

上巨虚主治肠痈,肠中切痛,肠鸣,腹胀,泄泻,便秘,痢疾,挟脐腹痛;胃脘痛,食欲不振;中风偏瘫,下肢水肿,痿痹,脚气[8]。

消化系统疾病:阑尾炎,胃肠炎,泄泻,痢疾,疝气,便秘,消化不良;

运动系统疾病:脑血管病后遗症,下肢麻痹或痉挛,膝关节肿痛。

14 配伍

上巨虚配天枢、曲池,治菌痢[8]。

上巨虚配支沟、大肠俞,治便秘[8]。

上巨虚配天枢、中脘,治急性腹痛[8]。

上巨虚配天枢、内关、曲池、公孙,治痢疾、腹胀、腹痛[8]。

15 刺灸法 151 刺法

一般直刺08~12寸[2]。

直刺1~15寸[3][7]。

直刺1~2寸,局部有酸胀感,针尖略向下斜刺,其针感沿足阳明经行至足;针尖略向上斜刺,其针感沿本经循膝股至腹部[8]。

取上巨虚穴须足跟稍扬,足翘则本穴弛张,乃可进针。凡取腧穴,均须先使孔窍开,乃刺之。[4]

1直刺05~12寸,局部酸胀;

2针尖略向上斜刺,针感沿胃经循膝股走至腹部。少数可上行至上腹部及胸部;

3略向下斜刺,其针感沿足阳明经走至足跗、足趾部;

4理气止痛可用龙虎交战;

5消肿利水可用子午捣臼法。

注意:上巨虚穴不能针刺过深,以免造成内出血、皮下血肿[8]。

152 灸法

可灸[2][8][7]。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3]。

艾炷灸或温针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亦可采用药物天灸。

16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与胃同候,取巨虚上廉。

《针灸甲乙经》:风水膝肿,巨虚上廉主之。胸胁支满,恶闻人声与木音,巨虚上廉主之。大肠有热,肠鸣,腹满,挟脐痛,食不化,喘,不能久立,巨虚上廉主之。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与胃同候,取巨虚上廉。小便黄,肠鸣相逐,上廉主之。狂妄走善欠,巨虚上廉主之。飧泄,大肠痛,巨虚上廉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脚气初得脚弱,骨髓冷疼痛,小便难黄。

《备急千金要方》:骨髓冷疼,灸上廉七十壮。风水,灸上廉随年壮。

《针灸大成》:主脏气不足,偏风脚气,腰腿手足不仁,脚胫酸痛屈伸难,不能久立,风水膝肿,骨髓冷疼,大肠冷,食不化,飧泄,劳瘵,挟脐腹两胁痛,肠中切痛雷鸣,气上冲胸,喘息不能行,不能久立,伤寒胃中热。

17 研究进展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临床上应用针刺上巨虚、天枢等穴,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随着症状的好转,淋巴细胞转化率和E玫瑰花结形成较针前有显著提高,IgG、IgA、IgM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针刺上巨虚可影响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如电针家兔“上巨虚”、“天枢”3次,针后用墨汁定量比色法测定,发现肝巨噬细胞吞噬能力于针后逐步增强,1周左右达高峰,然后开始下降,2周左右下降至对照水平以下,出现抑制相。对非特异性免疫,如电针家兔“上巨虚”、“天枢”,其血浆杀菌活力增强。针刺上巨虚、天枢,观察对急性菌痢患者的血清总补体含量,结果,针刺第3日较针前有明显增高(P<001),直到针刺第12日,仍有继续增高的趋势。

针刺上巨虚,可使嗜酸性白细胞明显下降,嗜中性白细胞吞噬能力显著增加,淋巴细胞转化率和玫瑰花结试验均趋明显提高,另可使血浆杀灭痢疾杆菌的能力明显提高。[2]

针刺上巨虚有抗切口痛和提高腹皮痛阈的作用,可作胃大部切除术的针麻选穴。[2]

增强胃肠蠕动:针刺上巨虚、足三里,均可促进肠蠕动,有报道显示,电针上巨虚、足三里、内关有助于大肠癌根治术后肠蠕动的恢复,术后 排气时间明显短于非针刺组。

针刺上巨虚可增强胃与阑尾蠕动,促进阑尾排空[2]。

急性腹泻 穴位注射用水1~2ml(左右穴交替),每日1次,连续3次为1疗程,治疗35例,效果较好。

婴幼儿腹泻 东莨菪堿(每次按0006mg/kg计算,加生理盐水至2ml)双侧穴位注射244例,效果良好。

便秘 配大肠俞,埋线治疗顽固性便秘29例,有较好的效果。

《小柴胡汤》作为《伤寒论》扛大旗的方剂,其由 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 组成,是传统的和解之剂。主治伤寒少阳病证。邪在半表半里,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疟疾,黄疸等内伤杂病而见以上少阳病证者。

方解

方中柴胡以疏木,使半表之邪得以外宣;黄芩清火,使半里之邪得从内彻;半夏能开结痰,豁浊气以还清;人参能补久虚,滋肺金以融木;甘草和之;而更加姜、枣助少阳生发之气,使邪无内向也。总之,邪在少阳,是表寒里热两郁不得升之故。小柴胡之治,所谓升降浮沉则顺之也。

能治什么

一、肝胆疾病

小柴胡汤可促进体内气息流动,破坏受感染肝细胞,清除HBV等,具有明显的免疫调节作用,因此有抗炎及保护肝细胞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慢性乙型或丙型肝炎。

二、胃肠疾病

临床研究用以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消化性溃疡、糖尿病性胃轻瘫等,疗效显著。

三、呼吸疾病

临床研究以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等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疗效确切。

四、妇科疾病

经期头痛、经期发热、经期感冒、痛经、崩漏、绝经期前后诸证、经行泄泻、经行情志异常、经期鼻衄、妊娠恶阻、妊娠瘙痒、妊娠感冒、产后发热、产后头痛、产后恶露不绝、乳癖、便秘、梅核气等,运用小柴胡汤加减均可获得良好效果。

五、五官科疾病

临床研究用以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过敏性鼻炎、梅尼氏综合征、慢性鼻窦炎,还有因邪在少阳引起的各种眼疾(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急性虹膜睫状体炎、视疲劳),均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六、皮肤疾病

有临床研究治疗痤疮、头面部带状疱疹。

七、肿瘤疾病

已证实小柴胡汤在体外具有抗肿瘤作用,并且与其阻断细胞周期、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作用有关。

八、发热

多种原因引起的发热。

九、精神情志疾病

尤其是躯体形式疼痛障碍。

十、肾脏疾病

有临床研究以之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和慢性肾功能衰竭湿热型。

总结

乱花渐欲迷人眼,小柴胡可以治疗的病种虽然繁多,但是,但是都建立在准确的中医辨证基础上,所以不应该加予神药的光环。我们仅在此领略中医的博大精深,经方的风骚走位,且小柴胡汤剂并不建议久服,注意中病即止。

这里还是跟大家讲一下中医的五行观点,五行相生相克,一脏失衡,则其余五脏皆失守,身体诸多表症皆发于五脏,五脏不安就会导致五行失守,继而导致:失眠,多梦,易惊醒,耳鸣,心慌气短,胃胀,便溏,盗汗,湿热郁结,痰湿不化,肝气郁结,月经不调,乳腺增生,更年期综合征等五脏相关症状,调理首要也不在于病急乱投医一股脑的出现什么就改善什么的单一调理,需追根朔源五行同调,方可事半功倍。

鸡内金

鸡内金为中药名,出《本草蒙筌》。为雉科动物家鸡 Gallus gallus domesticus Brisson 的干燥沙囊内壁。为不规则卷片,厚约2mm。表面**、黄绿色或黄褐色,薄而半透明,具明显的条状皱纹。质脆,易碎,断面角质样,有光泽。气微腥,味微苦。炒鸡内金表面暗黄褐色至焦**,鼓起,质松脆,用放大镜观察,显颗粒状或微细泡状。轻折即断,断面有光泽。醋鸡内金褐**,鼓起,略有醋气。

鸡内金味甘,性平,归脾、胃、小肠、膀胱经,具有健胃消食,涩精止遗,通淋化石的功效,用于食积不消,呕吐泻痢,小儿疳积,遗尿,遗精,石淋涩痛,胆胀胁痛。炒鸡内金质地酥脆,便于粉碎,并能增强健脾消积的作用。用于消化不良,食积不化,肝虚泄泻及小儿疳积。醋鸡内金质酥易碎,且矫正了不良气味。有疏肝助脾的作用,用于脾胃虚弱,脘腹胀满。

详见百科词条:鸡内金 [ 最后修订于2017/4/20 22:07:12 共7983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上林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上林的别名 5 出处 6 特异性 7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