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学知识点辅导:清炒法
清炒法概念
1.定义
不加辅料的炒法称作清炒法,包括炒黄、炒焦、炒炭三种方法。
2.目的
增强疗效(焦三仙、炭药)、降低毒性(牵牛子、苍耳子)、消除副作用(决明子炒后消除泻下作用)、缓和药性(山楂、栀子)、改变药性(莱菔子)、增加成分溶出(逢子必炒)、利于贮存(芥子炒后破坏分解酶,保存甙类成分)、便于净制(苍耳子去刺)、矫嗅矫味(九香虫)等。
炒黄及炒爆
定义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置于预热过的加热容器中,用文火或中火加热翻炒,至药物表面呈**或较原色加深,或发泡鼓起,或种皮破裂,并透出药物的固有气味。某些药物需炒至种皮爆裂开花,又称为炒爆。
适用药物
种子类药物由于种皮坚硬,不利于煎煮,炒黄后角质化或木栓化的外皮膨胀破裂,内部组织疏松,易于煎出有效成分。旧有“逢子必炒”之说。此外一些果实类药物如山楂、栀子等也用炒黄。特别一些含甙类药物如芥子、槐花、苦杏仁用炒黄法,可以破坏分解酶,保存甙类成分,利于这些药物的贮存。
炮制工艺
炒黄的操作方法为:取净药物,置预热的锅内,用文火(或中火)加热,翻炒至药物表面呈**或较原色加深,或膨胀鼓起,或有密集爆裂声,并透出药物的固有气味时,取出放凉。子类药物宜用时捣碎。
炒爆的操作方法为:取净药物,置预热的锅内,用中火加热,翻炒至药物大部分爆花时,取出放凉。
掌握火候为:颜色——浅者炒至**,深者至较原色加深,苍耳子为深**;气味——炒至透出药物的固有气味(挥发性的芥子油、紫苏醛等);声音——加热种皮膨胀爆裂的声响,注意其爆裂声的大小和多少;形态变化——膨胀鼓起,甚至爆裂开花。王不留行、水红花子爆开白花。
炒焦法
定义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置于预热的炒制容器中,用中火或武火加热,翻炒至药物表面呈焦黄或焦褐色,内部颜色加深,并具有焦香气味。
适用药物
消导药炒焦后可以增强其健脾开胃、消食导滞功效,如焦三仙。一些药性过偏的药物炒焦后可缓和药性,如焦栀子缓和苦寒,焦山楂缓和酸性,焦苍术缓和辛燥,焦槟榔缓和克伐伤正。
炮制方法
炒焦的工序为:⑴锅预热;⑵投药分档,火力一般为中火;操作时先用小火挥去水分再提高火力;⑶翻炒均匀,防止局部过热炭化;⑷看火候出锅,摊开晾凉。火候:颜色——质地轻薄、体小如槟榔、栀子、麦芽炒至焦**,质地坚实、体大如山楂、神曲、苍术炒至焦褐色。气味——均应透出焦香气味。
炒炭法
定义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置预热过的加热容器中,用武火或中火加热翻炒至药物表面焦黑色或黑褐色,内部焦褐色或焦**的炮制方法,称为炒炭法。
炮制目的
炭药是一类表面炭化而具有特殊作用的中药,中药制炭后多具有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降低毒性和副作用等目的。
炭药的应用历史悠久。《五十二病方》中已有“燔发”、“燔艾”;《金匮要略》王不留行炭治金疮,血余炭治小便不利;《千金方》有大黄炭治带下,石榴皮炭治下痢等。炭药在古代最主要的用途是“止血”,元代葛可久《十药神书》中首先提出了炭药止血的理论。以五行学说和“取类比象法”解释炭药止血的现象。其书首方为“十灰散”,前人张秉成、王孟英谓“十灰散”:此方汇集凉血、涩血、散血、行血之品,各烧炭存性,使凉者凉,涩者涩,散者散,行者行,故可用于热瘀兼有之崩漏。止涩之品仅棕榈一味,余皆清血之热、行血之滞、破血之瘀之品。
炮制方法
炒炭的工艺要点为:①炒炭时要控制火力,一般质地坚实的根、根茎、厚片类药物,宜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质地疏松轻薄的花、花粉、叶、全草、薄片类药物,宜用中火炒至表面黑褐色或棕**。②炒炭过程中由于锅温较高,植物类药物易出现火星迸起现象,为防止燃烧,宜喷淋适量清水熄灭锅中的火星,防止燃烧灰化或酿成火灾。但注意喷水量不宜过多,且要炒干后出锅,防止饮片的含水量过大。③炭药出锅后必须摊开冷却(约1周左右),或置于密闭容器中隔氧冷却,防止余烬复燃;待充分冷却后再入库收贮。
姜炭温经止血作用,很多用过的人觉得它的效果还不错,其实姜碳是可以自己制作的。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姜炭的制作方法治怎么样的
姜炭的制作方法是:除去杂质,略泡,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块,干燥。本品为不规则片块状,厚02~04cm。照上述总灰分的方法测定,不得过55%。其中,炮姜:取姜块,置锅内用武火急炒至发泡鼓起,外皮呈焦**,内呈**,喷淋清水少许,取出,晒干;姜炭:取干姜块,照炒炭法炒至表面黑色、内部棕褐色。
姜炭炮制火力大,制品炭化多,注重药物之颜色,意在炒炭存性,偏于止血。由于不同的炮制方法决定药物不同的功能与主治,这便是二者的根本区别。炮姜温中散寒,用于脾胃虚寒腹痛吐泻。姜炭温经止血主治吐衄崩漏,阴虚失血,故炮姜、姜炭应该是干姜的两种不同炮制品。
在炮制实践中,炮姜多以砂伴炒为佳,烫法有受热均匀,炮制程度均一的优点。且炮制时间短,损耗少。姜炭宜清炒为佳(炒炭法),便于处理。由于炮制程度不一,炮姜炭化少,损耗率一般为20%,而姜炭炭化多,损耗率高达40%,导致其成本较高。
姜碳味苦;辛;涩;性温。气香,特异,味辛辣。根茎呈不规则块状,略扁,具指状分枝,长3-7cm,厚1-2cm。表面灰棕色或浅黄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分枝处常有鳞叶残存。
温馨提示:虽然我们也可以自己制作姜碳,不过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的话建议最好不要服用,因为药物不同于食物,使用不当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的。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清宁片的炮制方法 4 清宁片的性状 5 大黄的性味归经 6 大黄的功效与主治 7 清宁片的炮制作用 8 大黄的炮制研究 8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8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83 工艺研究 9 清宁片的贮存方法 10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清宁片 清宁片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qīng níng piàn
2 概述清宁片为大黄的炮制品。大黄的炮制汉代已有,见《金匮玉函经》等。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1]。大黄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的功效,用于实热积滞便秘,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痈肿疗疮,肠痈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跌打损伤,湿热痢疾,黄疸尿赤,淋证,水肿;外治烧烫伤。清宁片为圆形厚片,表面乌黑色,有香气,味微苦甘,其泻下作用缓和,具缓泻而不伤气,逐瘀而不败正之功,用于饮食停滞,口燥舌干,大便秘结之年老、体弱者及久病患者,可单用[1]。
3 清宁片的炮制方法汉代有炮熟、酒洗、酒浸(《金匮玉函经》)、蒸制(《金贵要略方论》)等方法[1]。
唐代有炒制、制炭(《备急千金药方》)、醋煎制(《食疗本草》)、湿纸裹煨(《颅囟经》)等法[1]。
宋代有九蒸九 、酒浸炒、蜜焙、醋炒、姜制(《圣济总录》)、湿纸裹蒸(《普济本事方》)、酒蒸(《小儿药证直诀》)、醋蒸(《博济方》)、麸煨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童便制(《苏沈良方》)、米泔浸(《类证活人书》)等方法[1]。
明、清以后又增加了酒煮(《普济方》)、醋煨(《证治准绳》)、黄连吴萸制(《寿世保元》)等方法[1]。对其炮制目的阐述,如:“欲使上行须资酒制,酒浸过巅顶上,酒洗至胃脘中……如欲下行务分缓速,欲速生使,投滚汤一泡便吞,欲缓熟宜同诸药入煎方服”(《蒙筌》)[1]。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酒炙、酒蒸、醋炙、炒炭、清蒸等[1]。
大 、大黄块的制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分开,洗净,捞出,淋润至软后,切厚片或小方块,晾干或低温干燥,筛去碎屑[1]。
清宁片的炮制方法为:取大 或块,置煮制容器内,加水超过药面,用武火加热,煮烂时,加入黄酒(100:30)搅拌,再煮成泥状,取出晒干,粉碎,过100目筛,取细粉,再与黄酒、炼蜜混合成团块状,置笼屉内蒸至透,取出揉匀,搓成直径约14mm的圆条,于50℃~55℃低温干燥,烘至七成干时,装入容器内,闷约10天至内外湿度一致,手摸有挺劲,取出,切厚片,晾干[1]。筛去碎屑[1]。
每100kg大 或块,用黄酒75kg,炼蜜40kg[1]。
4 清宁片的性状大黄为不规则厚片或块,表面黄棕色或黄褐色,中心有纹理,微显朱砂点,习称“锦纹”,质轻,气清香,味苦而微涩[1]。
清宁片为圆形厚片,表面乌黑色[1]。有香气,味微苦甘[1]。
5 大黄的性味归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大黄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中医大辞典》:苦,寒。入胃、大肠、肝经[2]。
《中药大辞典》:入胃、大肠、肝经。
《中华本草》:胃、大肠、肝、脾经
《神农本草经》:"味苦,寒。"
《吴普本草》:"神农、雷公:苦,有毒。扁鹊:苦,无毒。李氏:小寒。"
《名医别录》:"大寒,无毒。"
《药性论》:"味苦甘。"
《汤液本草》:"入手、足阳明经。"
《本草纲目》:"足太阴,手、足阳明,手、足厥阴五经血分药。"
《本草经解》:"入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手少阳三焦经,兼入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
6 大黄的功效与主治《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大黄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的功效。用于实热积滞便秘,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痈肿疗疮,肠痈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跌打损伤,湿热痢疾,黄疸尿赤,淋证,水肿;外治烧烫伤。
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
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
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症。
《中医大辞典》:大黄具有泻热毒,荡积滞,行瘀血的功效[2]。
1治实热便秘,谵语发狂,食积停滞,腹痛泻痢,湿热黄疸,淋浊、溲赤,痈肿疮疡,暴眼赤痛[2]。
2治吐血,衄血,血瘀经闭,症瘕。煎服:3~12g[2]。
3治烧汤伤及热毒疮疖,研末调敷;宫颈糜烂,以大黄浸膏棉球浸透,涂擦局部[2]。
4急性肾衰高氮质血症,口服、静注或高位保留 [2]。
《中药大辞典》:大黄具有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的功效。治实热便秘,谵语发托,食积痞满,痢疾初起,里急后重,瘀停经闭,症瘕积聚,时行热疫,暴眼赤痛,吐血,衄血,阳黄,水肿,淋浊,溲亦,痈疡肿毒,疔疮,汤火伤。
《全国中草药汇编》:大黄具有泻实热,破积滞,行瘀血的功效。主治:实热便秘,食积停滞,腹痛,急性阑尾炎,急性传染性肝炎,血瘀经闭,牙痛,衄血,急性结膜炎、外用治烧烫伤,化脓性皮肤病,痈肿疮疡。
《神农本草经》:"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水谷’一作’水谷道’),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名医别录》:"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诸老血留结。"
《药性论》:"主寒热,消食,炼五脏,通女子经候,利水肿,破痰实,冷热积聚,宿食,利大小肠,贴热毒肿,主小儿寒热时疾,烦热,蚀脓,破留血。"
《日华子本草》:"通宣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泄塑滞、水气,四肢冷热不调,温瘴热痰,利大小便,并敷切疮疖痈毒。"
《本草纲目》:"主治下痢亦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
7 清宁片的炮制作用生大黄苦寒沉降,气味重浊,走而不守,直达下焦,泻下作用峻烈,具有攻积导滞、泻火解毒的功能[1]。用于实热便秘,高热,谵语,发狂,吐血,衄血,湿热黄疸,跌打瘀肿,血瘀经闭,产后瘀阻腹痛,痈肿疔毒;外治烧烫伤[1]。如治热结便秘,潮热谵语的大承气汤(《伤寒论》);治湿热黄疸的茵陈蒿汤(《伤寒论》);治热毒肠痈的大黄牡丹皮汤(《金贵要略方论》);治疮痈肿毒,或烧伤、烫伤的金黄散(《外科精义》)[1]。
清宁片泻下作用缓和,具缓泻而不伤气,逐瘀而不败正之功[1]。用于饮食停滞,口燥舌干,大便秘结之年老、体弱者及久病患者,可单用[1]。
8 大黄的炮制研究大黄中含游离型和结合型蒽醌类衍生物,还含鞣质类、二苯乙烯苷类、萘酚苷类和苯丁酮类成分等[1]。
8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1)对蒽醌类成分的影响:大黄经酒炒后,结合型蒽醌有所减少[1]。熟大黄,经蒸、炖后其结合型与游离型蒽醌类衍生物均减少,其中结合型大黄酸显著减少,番泻苷仅余微量[1]。大黄炒炭后,其结合型大黄酸被大量破坏,但仍保留少量的各型蒽醌类衍生物,番泻苷已不存在[1]。实验证明,大黄炭中的大黄酚含量为生大黄的27倍左右,大黄素6甲醚为生大黄的41倍左右[1]。研究证明,炒大黄中,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两种成分的含量分别为生大黄的27倍和34倍左右;大黄炭则分别为生大黄的19倍和28倍左右[1]。
(2)对鞣质类成分的影响:大黄鞣质类成分含量较高,约为10%~30%,以缩合鞣质与水解鞣质两大类混合存在[1]。炮制过程中鞣质类成分变化亦较复杂[1]。研究结果表明,炒大黄总鞣质含量下降约18%,熟大黄降低50%,大黄炭减少近80%[1]。
(3)对多糖成分的影响:制大黄多糖含量随炮制次数的增加而升高,但六制大黄和九制大黄的含量相近[1]。
8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1)泻下作用:结合型蒽醌为大黄泻下的主要有效成分,酒炒大黄泻下效力比生品降低30%,熟大黄(酒炖)、清宁片降低95%,大黄炭无泻下作用[1]。
(2)解热作用:炮制对大黄解热作用无明显影响,无论动物解热实验还是临床某些病例均显示:服用大黄生品或制品后体温下降时间早于泻下出现时间[1]。说明起解热和泻下作用的不是同一种物质,而是不同成分在发挥作用[1]。解热成分似比泻下成分对热更稳定[1]。
(3)抑菌作用:大黄中游离苷元如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为抑菌、抗肿瘤的有效成分,其泻下作用极其微弱[1]。体外抑菌实验表明,大黄生品、制品煎剂对金**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等菌种均有一定抑制作用[1]。对金**葡萄球菌最敏感[1]。不同炮制品抑菌活性各有特点,酒炒与酒炖大黄保持了与生品相近的抑菌效力,特别是对金**葡萄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抑制作用较好[1]。为临床应用熟大黄等制品治疗肠伤寒、痢疾等细菌感染疾病提供了科学依据[1]。选择治疗痢疾进行临床验证比较,生、熟大黄两组,大便常规转阴与大便培养转阴天数基本一致,但从副作用及机体一般情况恢复快慢来看,以熟大黄为优[1]。其他炮制品如醋炒大黄、石灰炒大黄及大黄炭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但对绿脓杆菌、金**葡萄球菌仍保持较好抑制作用[1]。这为临床外用石灰大黄、大黄炭治疗烧伤、烫伤提供了科学依据[1]。
(4)消炎作用:对大鼠关节肿、巴豆油诱发小鼠耳部炎症及棉球肉芽肿等模型,酒炒大黄消炎作用与生大黄近似,熟大黄、大黄炭消炎作用减弱[1]。但在临床应用中,熟大黄(酒炖)在治疗成人及儿童化脓性扁桃体炎时,不仅有较好的解热抑菌作用,还显示了较好的消炎作用[1]。
(5)止血与应激作用:大黄酚具有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伤口渗出,改善血管脆性,缩短凝血时间,促进血小板生成的作用;大黄素6甲醚也有明显的促血凝作用[1]。大黄中鞣质成分也可能与其止血、止泻作用有关[1]。以大鼠应激性及幽门结扎法两种胃溃疡出血实验模型证明,生大黄、熟大黄、大黄炭内服,对实验性胃溃疡的出血和出血灶的发生均有良好的止血和预防作用[1]。生大黄在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临床验证中显示止血速度快、作用好等优点,在止血天数上明显优于熟大黄(酒炖),但熟大黄胃肠道副作用小,较生大黄更受患者欢迎[1]。
(6)免疫作用:体外实验证明,大黄生品、制品去鞣质煎剂,均对人血清中的特异性抗原抗体血凝反应有明显的阻断作用[1]。熟大黄的阻断效力明显强于生品及其他制品,大黄炭作用最弱[1]。
(7)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生大黄水煎液仅对血液流变学部分指标(低切、中切、血沉、RBC聚集)有一定作用,白酒炙后对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有显著作用,作用比生品显著增强,故认为酒制可增强大黄的活血作用[1]。
(8)其他:熟大黄尚具有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以热压制品作用最显著),对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的治疗作用,镇痛、镇静作用,降尿素氮作用等[1]。
(9)毒性:炮制能降低大黄的毒副作用,在临床应用中,生大黄的主要副作用是引起腹痛、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而熟大黄在应用中,则无上述消化道不适反应,说明适宜的炮制程度可消除这一副作用[1]。
急性与亚急性毒性实验表明,熟大黄和大黄炭的毒性显著减弱[1]。炮制可减弱生大黄抑制胃酸分泌和消化酶活性的作用,熟大黄、大黄炭、清宁片“苦寒败胃”的副作用消失或缓和[1]。炮制能缓和大黄的泻下作用,对不需要攻下的大黄适应症患者,特别是年老体弱、婴幼儿、孕妇及长期服药者,既可排除其肠内积滞,又可降低其“伤阴血”的副作用[1]。
83 工艺研究熟大黄酒热压制法新工艺:黄酒加适量水稀释,在一定的压力下蒸制即得[1]。
9 清宁片的贮存方法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小蓟的别名 7 小蓟的处方用名 8 小蓟的来源 9 小蓟的产地 10 小蓟的原植物形态 11 小蓟的生境 12 小蓟的采收与初加工 13 小蓟的生药性状 14 小蓟的炮制 141 小蓟的炮制方法 1411 小蓟 1412 小蓟炭 142 成品性状 143 炮制作用 144 炮制研究 145 贮存方法 15 小蓟的性味归经 16 小蓟的功能主治 17 小蓟的化学成分 18 小蓟的药理作用 19 小蓟的药典标准 191 品名 192 来源 193 性状 194 鉴别 195 检查 1951 杂质 1952 水分 1953 酸不溶性灰分 196 浸出物 197 含量测定 19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19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19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974 测定法 198 小蓟饮片 1981 炮制 19811 小蓟 198111 浸出物 198112 含量测定 19812 小蓟炭 1982 性味与归经 1983 功能与主治 1984 用法与用量 1985 贮藏 199 出处 20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小蓟的方剂 2 用到中药小蓟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小蓟 1 拼音
xiǎo jì
2 英文参考herba cepbalanoplosis segeti [朗道汉英字典]
cephalanopli,herb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cirsii,herb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field thistle herb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Herba Cirsii(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field thistle herb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小蓟
小蓟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经集注》[1]。小蓟为菊科植物刺儿菜Cirsium setosum (Willd) MB的干燥地上部分[2][3]。小蓟茎呈圆柱形,有的上部分枝,长5~30cm,直径02~05cm;表面灰绿色或带紫色,具纵棱及白色柔毛;质脆,易折断,断面中空。叶互生,无柄或有短柄;叶片皱缩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长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3~12cm,宽05~3cm;全缘或微齿裂至羽状深裂,齿尖具针刺;土表面绿褐色,下表面灰绿色,两面均具白色柔毛。头状花序单个或数个顶生;总苞钟状,苞片5~8层,黄绿色;花紫红色。气微,味微苦。小蓟炭形如小蓟段,外表黑褐色,内黄褐色[2]。质松脆[2]。具焦香气,味苦[2]。
小蓟味甘、苦,性凉[2][3]。归心、肝经[2][3]。具有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的功效[3]。用于衄血,吐血,尿血,血淋,便血,崩漏,外伤出血,痈肿疮毒[3]。小蓟生品和小蓟炭各自的擅长、用法与大蓟情况相似,二者常配伍应用[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Herba Cirsii(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field thistle herb(《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小蓟的别名野红花、小刺盖、刺菜。
猫蓟、刺蓟菜、刺儿菜[1]。
7 小蓟的处方用名小蓟、小蓟炭[2]。
8 小蓟的来源小蓟为菊科植物刺儿菜Cirsium setosum (Willd) MB的干燥地上部分[2][3]。
小蓟为菊科植物小蓟Cirsium setosum (Willd)MB的全草[1]。
9 小蓟的产地全国各地均产[1]。
10 小蓟的原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25~50cm,具匍匐根茎。茎直立,有纵槽,幼茎被白色蛛丝状毛。叶互生,椭圆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长7~10cm,宽15~25cm,先端钝,边缘齿裂,有不等长的针刺,两面均被蛛丝状绵毛。头状花序顶生,雌雄异株;总苞钟状,总苞片5~6层,雄花序总苞长18cm,雌花序总苞长约23cm;花管状,淡紫色,雄花花冠长17~2cm,雌花冠长约26cm。瘦果椭圆形或长卵形,具纵棱,冠毛羽状。花期5~6月,果期5~7月。
11 小蓟的生境生于荒地、路旁或田间。
12 小蓟的采收与初加工夏秋二季花开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2]。
13 小蓟的生药性状小蓟茎呈圆柱形,有的上部分枝,长5~30cm,直径02~05cm;表面灰绿色或带紫色,具纵棱及白色柔毛;质脆,易折断,断面中空。叶互生,无柄或有短柄;叶片皱缩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长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3~12cm,宽05~3cm;全缘或微齿裂至羽状深裂,齿尖具针刺;土表面绿褐色,下表面灰绿色,两面均具白色柔毛。头状花序单个或数个顶生;总苞钟状,苞片5~8层,黄绿色;花紫红色。气微,味微苦。(《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4 小蓟的炮制唐代有捣汁(《备急千金药方》)、酒渍(《外台秘要》)、细切(《千金翼方》)[2]。
宋代有“切研”(《全生指迷方》)[2]。
元代有“烧存性,为灰”(《十药神书》)的方法[2]。
清代则有童便拌微焙(《握灵本草》)和童便拌微炒、酒洗(《本草汇》)等炮制方法,并有“消肿捣汁用,止血烧灰存性用”(《本草述钩元》)的论述[2]。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炒炭等[2]。
141 小蓟的炮制方法 1411 小蓟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稍润,切段,干燥,筛去碎屑[2]。
1412 小蓟炭取小蓟段,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黑褐色,内部黄褐色,喷淋少许清水,熄灭火星,取出晾干[2]。
142 成品性状小蓟为不规则小段,叶、茎、花混合[2]。茎圆柱形,表面绿褐色或带紫色[2]。叶多皱缩或破碎,具针刺[2]。花球形或椭圆形,总苞钟状,黄绿色,花紫色[2]。气微,味微苦[2]。
小蓟炭形如小蓟段,外表黑褐色,内黄褐色[2]。质松脆[2]。具焦香气,味苦[2]。
143 炮制作用小蓟具有凉血、止血、祛瘀消痈的功能[2]。
小蓟生品和炒炭品各自的擅长、用法与大蓟情况相似,二者常配伍应用[2]。
生大蓟以凉血消肿力胜,常用于热淋,痈肿疮毒及热邪偏盛的出血证[4]。如用鲜大蓟根洗净捣汁,加热水炖1小时,饭前服,治热结血淋(《福建民间草药》);治心热吐血及衄血、崩中下血,均可用本品捣后绞取汁内服(《太平圣惠方》)[4]。
大蓟炒炭后凉性减弱,收敛止血作用增强[4]。用于吐血、呕血、咯血、嗽血等出血较急剧者[4]。如十灰散(《十药神书》)[4]。
144 炮制研究小蓟主含生物堿、皂苷等成分[2]。
动物实验证明,小蓟炭确能缩短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2]。以止血作用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对小蓟炭的炮制工艺进行了优选[2]。结果表明,小蓟炭炮制的最佳工艺是温度210℃,炒制5分钟,在此条件下炮制的小蓟炭具有显著缩短小鼠凝血时间的作用[2]。同时发现鞣质含量随着炮制温度的升高和加热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这一结果表明,小蓟止血作用与鞣质含量似无直接关系[2]。小蓟炭炮制过程中应注意劳动保护,防止在炒制过程中小蓟花絮因质地轻松而飘散污染环境[2]。
145 贮存方法置干燥容器内[2]。小蓟炭密闭,置通风干燥处[2]。
15 小蓟的性味归经小蓟味甘、苦,性凉[2][3]。归心、肝经[2][3]。
甘、微苦,凉,入肝、脾经[1]。
16 小蓟的功能主治小蓟具有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的功效[3]。用于衄血,吐血,尿血,血淋,便血,崩漏,外伤出血,痈肿疮毒[3]。
小蓟具有凉血,祛瘀,止血的功效[1]。
1治吐血、咯血、衄血、尿血、血淋、便血、血崩、肝炎,煎服:9~15g(鲜品30~60g)[1]。
2治创伤出血,痈疖肿毒,捣敷[1]。
小蓟生品和小蓟炭各自的擅长、用法与大蓟情况相似,二者常配伍应用[2]:
生大蓟以凉血消肿力胜,常用于热淋,痈肿疮毒及热邪偏盛的出血证[4]。如用鲜大蓟根洗净捣汁,加热水炖1小时,饭前服,治热结血淋(《福建民间草药》);治心热吐血及衄血、崩中下血,均可用本品捣后绞取汁内服(《太平圣惠方》)[4]。
大蓟炭凉性减弱,收敛止血作用增强[4]。用于吐血、呕血、咯血、嗽血等出血较急剧者[4]。如十灰散(《十药神书》)[4]。
17 小蓟的化学成分小蓟含芸香苷、刺槐素、原儿茶酸、刺槐苷、绿原酸、咖啡酸。还含生物堿、皂苷[1]。
小蓟主含生物堿、皂苷等成分[2]。
18 小蓟的药理作用药理实验小蓟对小鼠有止血作用[1]。
动物实验证明,小蓟炭确能缩短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2]。
在体外煎剂对溶血性链球菌、白喉、大肠、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醇浸剂能抑制结核杆菌[1]。
小蓟所含儿茶酚胺类物质,注射时能升高血压,口服则无[1]。
小蓟有某些消炎、镇静作用[1]。
19 小蓟的药典标准 191 品名小蓟
Xiaoji
CIRSII HERBA
192 来源本品为菊科植物刺儿菜Cirsium setosum (Willd)MB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花开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193 性状本品茎呈圆柱形,有的上部分枝,长5~30cm,直径02~05cm;表面灰绿色或带紫色,具纵棱及白色柔毛;质脆,易折断,断面中空。叶互生,无柄或有短柄;叶片皱缩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长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3~12cm,宽05~3cm;全缘或微齿裂至羽状深裂,齿尖具针刺;土表面绿褐色,下表面灰绿色,两面均具白色柔毛。头状花序单个或数个顶生;总苞钟状,苞片5~8层,黄绿色;花紫红色。气微,味微苦。
194 鉴别(1)本品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多角形,垂周壁平直,表面角质纹理明显;下表皮垂周壁波状弯曲,上下表皮均有气孔及非腺毛。气孔不定式或不等式。非腺毛3~10余细胞,顶端细胞细长呈鞭状,皱缩扭曲。叶肉细胞中含草酸钙结晶,多呈针簇状。
(2)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5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小蓟对照药材0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蒙花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lμl,分别点于同一聚酰胺薄膜上,以乙酰丙酮一丁酮一乙醇一水(1:3:3:13)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三氯化铝试液,晾于,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195 检查 1951 杂质不得过2%(附录ⅨA)。
1952 水分不得过120%(附录ⅨH第一法)。
1953 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50%(附录ⅨK),
196 浸出物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附录X A)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稀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190%。
197 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D)测定。
19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0 5%醋酸溶液(55:4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26nm。理论板数按蒙花苷峰计算应不低于1500。
19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蒙花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1mg的溶液,即得。
19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粉末(过四号筛)约0l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l0ml,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100W,频率40kHz)15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1974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5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蒙花苷(C28H32014)不得少于070%。
198 小蓟饮片 1981 炮制 19811 小蓟除去杂质,洗净,稍润,切段,干燥。
本品呈不规则的段。茎呈圆柱形,表面灰绿色或带紫色,具纵棱和白色柔毛。切面中空。叶片多皱缩或破碎,叶齿尖具针刺;两面均具白色柔毛。头状花序,总苞钟状;花紫红色。气微,味苦。
198111 浸出物同药材,不得少于140%。
198112 含量测定同药材。
19812 小蓟炭取净小蓟段,照炒炭法(附录ⅡD)炒至黑褐色。
本品形如小蓟段。表面黑褐色,内部焦褐色。
1982 性味与归经甘、苦,凉。归心、肝经。
1983 功能与主治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用于衄血,吐血,尿血,血淋,便血,崩漏,外伤出血,痈肿疮毒。
1984 用法与用量5~12g。
1985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199 出处本品为蔷薇科植物山里红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Varmafor NE,Br、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或野山楂Crataeguscumeata Sieb 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实。
「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杂质及脱落的核(《药典85》)。
二、炮炙
1炒制 (1)炒黄 取净山楂,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色变深时,取出,放凉(《药典85》)。
(2)炒焦 取净山楂,置锅内用武火炒至表面焦褐色,内部黄褐色,取出,放凉(《药典85》)。
2制炭 取净山楂,置锅内用武火炒至外表焦黑色,但须存性,喷淋清水,取出,晒干(《药典63》)。
3蜜制 先将蜂蜜置锅内、加热至沸,倒入净山楂,用文火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净山楂100kg,用炼蜜166kg(《湖南》)。
4红糖制 将红糖用适量热开水化开,过滤去渣,置锅内加热至沸,倒入净山楂,用文火炒至不料手为度。取出,放凉。每山楂100kg,用红糖25kg(《云南》)。
5士制 将灶心全置锅内炒松,倒入山楂,用武火炒至焦**,取出,筛去土。放凉。每净山楂100kg,用灶心土31kg(《河南》)。
6蜜制楂炭 取山楂炭,用炼蜜拌匀,炒至蜜汁吸尽,取出,放凉。每净山楂炭100kg,用炼蜜19kg(《上海》)。
「现代研究」
1焦山楂及生山楂均有很强的抑制福氏痢疾杆菌、宋内氏痢疾杆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等作用,两者无明显差别。其乙醇提取物抑菌作用较水煎剂有所增加(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等:中草药通讯,(3):31,1973)。
2,采用碾米机去除山楂核,收到了极其令人满意的效果。药料由碾米机进料到送入,碾米时收糠的地方收集山楂皮肉之粗粉的地方,原来收集米的出料口为山楂核的出口处,去核率(干品)为60%,提高功效2倍多,此法适用于制备中成药(封银海:中成药研究,(6):43,1982)。
干姜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e的干燥根茎,历先后有鲜姜、干姜、煨姜、炮姜、姜炭等出现,且性味、功效各不相同。由于人们对炮姜、姜炭的炮制工艺和程度不太了解,因而二者混用的现象十分普遍。现就二者的混用原因、本草考证及区别方法作一浅析。
1混用原因
炮姜、姜炭皆为干姜的炮制品。目前市场上仍存在视二者为一物的现象。一些医疗单位或药店也仅备一品,或炮姜、或姜炭,当然这有其历史渊源。首先体现在许多药学著作的论述方面,《中药大辞典》《中草药汇编》《中药学》(成都中医学院主编)均将两者合为炮姜;《中药炮制学》(成都中医学院编)《新编中药炮制法》(马兴民编)则把炮姜归“炒炭”项下;《浙江炮制标准》更是明言:“写炮姜、姜炭均付姜炭”。其次体现在中药经营方面,有些单位习惯经营炮姜,当有姜炭出现时往往认为炮制不当,怀疑“过火”了。而有些单位习惯使用姜炭,当付给炮姜时又认为炮制火候未到,所以购销双方经常在二者使用上出现异议。
2本草考证
干姜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其炮制品炮姜最早记载于汉《伤寒论》。至宋代,《太平圣惠方》中所载干姜除“炮”外,又出一“炮炭”即姜炭。故此可以认为姜炭从宋代开始为干姜的又一炮制品。明代缪希壅在《炮制大法》中指出干姜:“若产后血虚发热及止血俱炒黑,温中炮用,散寒邪理肺气止呕生用”。《本草崇原》中指出:“后人以干姜炮黑谓之炮姜,姜味本辛,炮过则辛味稍减,若炮制太过,本质不存,谓之姜炭,其味微苦不辛,其质轻浮不实,又不及炮姜之功能”。《全国中药炮制规范》明确把两者区分开:“炮姜温中散寒,用于脾胃虚寒腹痛吐泻。姜炭温经止血。主治吐衄崩漏,阴虚失血”。故可以认为炮姜、姜炭应该是干姜的两种不同炮制品。
3两者区别
炮姜与姜炭功能有异,且两者炮制方法、程度上也有较大差异。炮姜多利用辅料,炮制时间短,注重药物的膨胀度,意在除去部分挥发油,偏于温中。姜炭炮制火力大,制品炭化多,注重药物之颜色,意在炒炭存性,偏于止血。由于不同的炮制方法决定药物不同的功能与主治,这便是二者的根本区别。
在炮制实践中,炮姜多以砂伴炒为佳,烫法有受热均匀,炮制程度均一的优点。且炮制时间短,损耗少。姜炭宜清炒为佳(炒炭法),便于处理。由于炮制程度不一,炮姜炭化少,损耗率一般为20%,而姜炭炭化多,损耗率高达40%,导致其成本较高。所以二者不但规格不一,功效各异而且在销售价格上也有高低不同。
综上所述,炮姜、姜炭虽属于干姜的炮制品,炮制上也有相似之处,然而在炮制程度、效果、价格及临床应用上却有根本区别,可以说二者名不同,物也异,效更殊,故在经营、使用中应严格区别药用。
「来源」
本品为远志科植物远志 Polygala tenufolia willd或卵叶远志polygala sibirica L的干燥根。
「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杂质,略洗,润透,上心(《药典85》)。
1、切制 略洗,润透,切段,干燥(《药典77》)。去心切段,干燥(《药典85》)。
三、炮炙
1甘草制 取甘草,加适量水煎汤,去渣,加入净远志,用文火煮至汤吸尽,取出,干燥。每远志100kg,用甘草6kg(《药典85》)。
2蜜制 取炙远志加炼熟的蜂蜜与开水少许,拌匀,稍焖,置锅内用文火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即得。每远志100kg,用炼蜜20kg(《药典63》)。
3朱砂制 取制远志加水湿润后,撒入朱砂细粉,拌匀,晾干。每远志100kg,用朱砂2kg(《规范》)。
4炒制
(1)炒黄 取经甘草水浸过的远志,用微火炒干,或炒黄即可(《集成》)。
(2)炒焦 取制远志肉,至热锅内,不断翻动,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面焦褐色,取出,喷洒清水少许,灭净火星,晒干,入库即得(《北京》)。
5制炭 取经甘草水浸过的远志,用微火炒至棕黑色或全黑,略洒清水,烘干,放冷即可(《集成》)。
6蒸制 取生远志拣净杂质,另以粗粉甘草5%,加水适量蒸汁2次,取甘草汁浸吸远志肉,至吸尽,放入甑内用武火蒸约2小时,蒸透为度,呈黄褐色,取出晒干(《四川》)。
7生姜、甘草制 取生姜捣汁;甘草泡水,混匀后,加入远志,至吸尽后,蒸半小时,晒十。每远志10kg,用生姜1kg,甘草05kg(《云南》)。
8、麸制 先将麸皮撤入锅内,待麸皮冒烟时,倒入甘草水浸过的远志,用中大炒至远志表面微带焦斑为度,取出,除去麸皮,放凉。每远志500g,用麸皮60-90g(《河南》)。
「现代研究」
1远忐皮有明显的祛痰作用,而远志木心无祛痰作用。远志皮部皂甙含量相当于木心部的25倍,证明我国目占重用远志皮部的实践经验可贵,并有科学依据(山西省药检所:中草药通汛,(3):19,1975)。
2带心之全远志不仅毒、副作用较远志皮小,而且镇静作用强,祛痰作用亦不减弱,所以没有去心之必要。在中医临床中,远志用于安神镇静更较祛痰为多,如能使用全远志,将可加强其药效(山西省药检所:新医药杂志,(4):46,1975)。
来源本品为毛莨科植物牡丹 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的干燥根皮。
炮制方法
一、净制 迅速洗净(《药典85》)。
二、切制 迅速洗净,润后切薄片,晒干(《药典85》)。
三、炮炙
1制炭 取牡丹皮片,置锅内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黄,边缘带黑色,但须存性,喷淋清水,取出,晒干即得(《药典63》)。
2炒制
(1)炒黄 取净牡丹皮置锅内,用文火微炒,取出放凉(《四川》)。
(2)炒焦 取牡丹皮放约120度热锅内,炒至微焦(《集成》)。
3酒制 取牡丹皮片与黄酒拌匀,焖润至酒尽时,置锅内用文火微炒,取出放凉。每牡丹皮片500g,用黄酒60g(《河南》)。
4鳖血制 将丹皮放盆内,将鲜鳖血注入,搅拌均匀,使药片颜色通红,取出晾干即可(《集成》)。
现代研究
丹木和丹皮的组织化学表明,丹木中含有效成分牡丹酚。芍药甙和氧化芍药甙,与丹皮的有效成分相似,并指出细报的牡丹酚和单萜甙含量均较粗根为高。丹皮和全根在相同条件下进行提取,总提取物收率分别为41%和38%,两者近似。丹木仅占全根重量的10%。丹木与丹皮的药理活性(血小板凝集抑制、抑制纤维蛋白溶酶原活性和抗纤维蛋白溶酶作用)比较也基本相同。因此建议今后加工牡丹根时,不再抽芯,而以全根入药(顾关云:中成药研究,(8):16, 1984)。
中药炮制学知识点辅导:清炒法
本文2023-10-03 06:21:2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2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