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苏联士兵在卫国战争中那么顽强?希望得到系统地客观的回答。
我把这个问题分成两个阶段回答
第一阶段是德国人进攻阶段,1941年-1943年原因如下:
第一是希特勒的政策
希特勒认为斯拉夫民族是劣等民族,无须给予太好的待遇,同时由于苏联没有加入日内瓦公约,无须给予战俘待遇
因此,德国人大量屠杀和奴役苏联战俘,造成人员死亡率高
这等于告诉苏联士兵:如果你被俘了,那么就是死路一条,只能奋死一战
第二是斯大林的政策
斯大林下令,如果士兵擅自放弃阵地或逃跑,他的家人就会被送进劳改营。同时以内务部队为基础,组建了督战队。强迫士兵死战到底
第三是俄国人传统的爱国主义热情
在国家遭受请略的时候,这种热情又一次被唤醒了,让他们漠视痛苦
第二阶段是毛子反攻阶段
德国人节节后退,将不能带走的东西全部毁掉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在进军途中看到这一幕,你会怎么想,自然是希望血债血还
另一方面,苏联人鼓励士兵抢劫、维持士气。
其三打仗打到后面人的眼都红了,自然士气高
德国处决苏联战俘,通常只会存在四种人中,这些人一旦识别身份,不管是二战中的国防军还是党卫军都会将其枪毙了事的。
被俘虏的苏联士兵
这四种人分别是:一,苏联军队中的政治委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政委,看过电视剧《亮剑》中的赵钢就是个政委。二,苏联军队中的***员。三,苏联军队中的犹太官兵。四,伤兵同样也会被真接枪毙,因为他们在随后的战俘生活中也会死掉,因为德国军队中不可能分配出足够的医疗资源给伤兵的。
被俘虏的苏联士兵
符合以上四种情况的苏联官兵,通通会被枪毙。而其他的战俘真的就平安了吗?答案是否定,一旦进入了德国的战俘营中,苏联战俘就会当成劳工对待,而这种劳工生活也并不是完全安全的,因为战俘营本来就如同地狱一般。
为了让各位能更详细了解,先说说他们是的战俘生活吧。到达战俘营的路上就是充满危险的,一旦生病或者体力不支,就会出现掉队,那么党卫军一旦发现就是一颗子弹了事,如果碰个押送的党卫军军官心情不好,那么他看哪个不顺眼也是一颗子弹的事了。
被俘虏的苏联士兵
当苏联战俘们疲惫的到达战俘营时,别以为有食物和可以睡上一觉的床等着。很快高强度的劳作就充满着战俘们的生活,如同机械一般。如果发现有人不工作不努力,那么不是找工作的事,也就是一颗子弹了事,这还不算,这样的工作常常会有战俘生病,那么一旦生病那么他就离死不远了。
被俘虏的苏联士兵
在德国战俘营中,不要以为身体强壮就一定可以在高强度的劳作中生存下来,这中间还有些运气的成份。因为纳粹的实验室常常需要那些身体强壮的人来作实验,那么工作积极的战俘自然是不错的选择。
总体来说,苏联中的高级军官存活下来的机会相对要大一点,因为苏联军官相对于士兵更有价值,后来出现的为纳粹而战的苏联师就是在这此军官的带领下成立的。
被俘虏的苏联士兵
不过,德国在战后对于也们犯下的罪行比那个东方岛国是要好得多,希望这样的事情不会再次出现在人类的历史上。
朱可夫元帅(Georgi Konstantinovich Zhukov)从沙皇的军队的一名卑微的骑兵军官上升到苏联军队的元帅,朱可夫以超常的智慧证明了他自己是一名杰出的军事将领。二战时期,致力于发展西伯利亚集团军团的朱可夫先后在蒙古和欧洲以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震慑了日本和德国。
伊旺·高尼夫元帅(Ivan Konev)伊旺·高尼夫元帅是俄国著名军事将领之一。曾领导了阻击德军进攻莫斯科的战役,将其成功地堵在了莫斯科外围,并带领拳头部队攻入德国本土,被公认为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
罗科索夫斯基元帅(Konstantin K Rokossovski)罗科索夫斯基是布尔什维克的早期支持者,后来在大清洗中被捕。在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和库尔斯克战役中显示了卓越的军事才干。
崔可夫元帅(Vasily I Chuikov)崔可夫是一名年轻的指挥员,他是一个著名的摔跤运动员的儿子,在受命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之前,是苏联派驻中国蒋介石政府的军事顾问。通过总结经验教训并努力钻研城市巷战战法,崔可夫保住了城市并且最后还参加了进攻柏林的战役。
瓦西里扎伊采夫(苏联狙击手,总计击杀大约242名敌军,为狙击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而且是由于他战胜了德军最著名的狙击手之王科宁斯
直皖战争爆发,驻蒙古北洋军(皖系)大部分撤回参战。苏俄在蒙古的代理人苏赫巴托尔和乔巴山等人成立蒙古人民革命党并勾结苏俄红军,以追击白俄军恩琴部为名,出兵蒙古,消灭了剩下的少量北洋军和中国政府机构,操控或否活佛哲布尊丹巴第二次宣布“独立”,成立所谓君主立宪制的蒙古国。后来哲布尊丹巴被毒杀,废除君主立宪制,改制为蒙古人民共和国。苏联红军从此长期驻扎蒙古。蒙古成为苏联的第一个卫星国,甚至被称作第16个加盟共和国。
但是蒙古人民共和过一直只得到苏联一个国家的承认。直到1941年日本与苏联签署中立条约后,双方各自分赃:苏联承认满洲国,日本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
1945年1月雅尔塔会议上,苏联已中国承认蒙古独立作为苏联对日宣战的一个主要条件。最后中国在莫斯科被迫签署《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允诺可以举行蒙古全民公决以决定是否独立?
1946年,在苏军和蒙古内务部的刺刀下蒙古举行所谓全民公决,公决结果为独立。国民政府发布公告,承认蒙古独立。
1945年8月苏联兵分三路进攻满洲。蒙古人民革命军出动一个机械化骑兵旅和一个轻型坦克团被配属给马利诺夫斯基的后贝加尔方面军,负责进攻西满和蒙疆。蒙军后来还和苏联一个摩步师混编为苏梦联军并帮助八路军攻占张家口,承德,赤峰,多伦,密云。
1991年,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辞职,苏联随即宣布解体,在这之前苏联军事实力可谓超级强悍,几乎拥有400万的武装力量,军事设备充足,随着解体之后,这些武器和资源也被瓜分。
都说东西是死的,自然比较好分配,可是当时还面临一大难题,那就是这些士兵怎么办?苏联当时士兵数量位居世界第一,据统计,苏联陆军200万、空军120万、海军50万,此外还有50万人的其他兵种,这些士兵都来自15个不同国家的地方,尤其是他们的国籍究竟算哪个国家的?
1991年12月23日,戈尔巴乔夫在克里姆林宫,将军队最高指挥权和核发射按钮等一批珍贵材料交给了叶利钦。
所以苏联解体时俄罗斯掌握大权,他们采取军队就地所属国家的原则,也就是说军队驻地在哪里,士兵就属于哪个国籍,但是这一做法似乎并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毕竟很多士兵都是从原本自己得国家来到这里,如果成了这个国家的人,那将意味着他们和自己得亲人分离,还不是同一个国籍,很多士兵根本接受不了。
后来经过多个国家进行会议商讨,最后决定按以下几个方法分配。
一:官兵自愿效忠原则
只要士兵愿意在军队驻地,也愿意在这个国家,再加上该国家愿意接收,就可以达成一致,当然如果不愿意的可以回到自己的国家。
二:部队官兵籍贯原则
也就是说这个士兵原本是哪个国籍,解体后就是哪个国籍,但是也不强求,比如原本是乌克兰国籍,解体后士兵不想在乌克兰,或者他们在在当地成家立业了,毕竟苏联几十年,很多士兵背井离乡很多年,所以可以按照他们自己得意愿更换国籍。
三:俄罗斯国籍
苏联解体后,大多国家国力下降,他们大多无法供养庞大的军队士兵,所以当时俄罗斯接收的士兵最多,部队士兵达200万人。
虽说大多士兵有的继续在当地服役、有的就近分配、有的退役回自己国家。但是这里还有个问题,就是那些不想退役,但是所在的军队又不是自己国家的,对于这类士兵,俄罗斯又捡了个便宜,俄罗斯声称,这类士兵一律归俄罗斯接收。
以上就是苏联解体后士兵如何分配国籍的情况。
本文2023-08-04 09:47:0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