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有一本泛黄的古书,请教保存方法。
用塑料保鲜膜裹起来,效果跟塑封差不多,包保鲜膜,放到箱子里或者书架上。这主要跟书籍用纸的酸性有关,也跟你的保管条件有关。你会发现,放在一起的书不是每本都泛黄的,就是这个道理。 用牛皮纸包书皮是个比较好的办法。实践告诉我,用牛皮纸包书皮至少可以使新闻纸的书籍封皮保持20年不泛黄,内页也相对洁白。另外就是避免放书的地方被阳光直晒,干燥、通风、少灰尘。南方的潮湿天气,是书籍存放的大敌,防潮很重要。香薰有帮助。每天拿鸡毛掸子掸掸灰,书柜和书籍之间的空隙我就用纸铺上一层,这样也可以防灰防晒,效果不错。还有就是经常翻动,给书本们搬搬家。书是拿来看的,所以不喜欢封箱。每天拿鸡毛掸子掸掸灰,书柜和书籍之间的空隙我就用纸铺上一层,这样也可以防灰防晒,效果不错。还有就是经常翻动,给书本们搬搬家。书是拿来看的,所以不喜欢封箱。隔段时间,拿出来晒太阳应该有适合你 你试下吧 应该行的
看上海图书馆保存资料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查询目录:可以通过上海图书馆的网站或在线目录系统搜索您需要的资料。输入关键词、作者、题目等相关信息,以找到与需要的资料相符的结果。
2、预约访问:如果找到了符合需求的资料,可以查看其可供预约的访问时间。上海图书馆可能要求提前预约,并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前往阅览室查阅资料。
3、前往阅览室:按照预约的时间和地点前往上海图书馆的阅览室。在那里,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使用图书馆提供的资源查阅所需资料。
4、注意事项:在阅览室查阅资料时,请注意遵守图书馆的规定和要求。这可能包括不得损坏或携出资料、禁止摄影或复制,以及使用手机或其他设备时保持安静等。
存本是肯定有的。
不过首先,现在流行的史书虽然经过清朝的删改修订,不过那些改动并不是非常大,或者说很符合现代社会的“和谐”特征,例如将一些比较激愤的语言换掉或者删除而已。
再者,很多书籍也只是认为可能是伪书而已。究竟谁真谁假还真难说,就像儒家的古今文争论。
如果真想找那些原件的话,在台北故宫应该有不少--当时是有修改和销毁的记录文件的。不过这个只是可能的猜测,因为故宫在历史上经历了很多的变故,尤其是晚清的动荡。据说那些文件在清朝的时候被严密的保管在故宫的库房里。
最近有个记录片说,在1912年的时候,有一批8000麻袋那么多被当成废纸差点销毁,幸好被民间力量抢救了部分,包括明朝 洪承畴 等的书稿,这些东西现在应该都在大学的研究所里面堆着吧。
再有就是近些年的考古发现,例如有很多古代书籍本来被认为是假的,却偏偏在古墓里出现的现象。。
最末就是,很汗颜的说,大陆方面的学术气氛相当的差,或者说除非是专门的研究机构和人员,几乎很少有人去注意历史的真实。或者说,就是“盗版书”的概念,不但现代人的书能出盗版,古代的也一样。或者说在书店买古籍的也大多是回去当摆设的。。---本人在去年就非常不幸的买了本100篇的史记。。。
哈哈,再搬到楼下来住。。
感觉上文科类的大学里面应该有这些东西的。似乎是上海的复旦大学还专门有个“线装书库”的样子据说有数百万册“线装书”,据说都是民国以前的。http://wwwjdgjsorg/ 这个是吉林大学的古籍所的网页。相关的专业研究应该还很多,不过一般只是专业人员去了解。
再说下,其实个人感觉也是那句意大利克洛德的话“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而在现代的气氛下,可以想象,每天郁闷的工作之后,躺在床上最希望读的应该是通俗的无厘头或者玄幻其他什么清闲的书。读古书很累人的。所以,也不用哀叹人心不古什么的。套用那句话叫“民风,国脉之所向”。
最后附一下,对于老毛,不想去评价他,想想一个对学者都不尊重的人会尊重知识么,只是哗众取宠罢了。不过虽然造成中国“文化沙漠”由他的一份功劳,但从历史的整体上来讲,他做得没错,或者说是那个时代的必须选择。
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供人阅览、参考的机构,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出现了图书馆。它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参与社会教育的职能,另一职能是收藏人们不愿意购买(或者无力购买)的资源,作为馆藏提供大众使用或查阅,它可以由公共团体、政府机构或者私人组织开办。 图书馆在人类文明发展及历史存留具显著作用,是人类智慧的宝库。
家里有一本泛黄的古书,请教保存方法。
本文2023-10-03 06:44:1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2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