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故事新编》105:善于辨人识人的傅嘏故事
傅嘏(209年——255年),字兰石,又一字昭先,北地泥阳(今甘肃省安阳市宁县)人,是西汉义阳侯傅介子的后代。他的伯父傅巽,黄初中期任侍中、尚书。傅嘏年少时就很出名,司空陈郡征辟他出任掾属。
这时的散骑常侍刘劭根据朝廷诏令,负责制定考课办法,傅嘏对此提出异议。他认为:“把古代的典章制度照搬到现在,实际上很难行得通。建立官位,调整职务,管治百姓,清理财物,这是立本;考察官员,纠改旧规章,这是治末。我们的治国方略还没有建立起来,现在实行考课不合时宜。”
正始初年,傅嘏除尚书郎,迁任黄门侍郎。这时曹爽执掌朝政,何晏任吏部尚书。傅嘏对曹爽的弟弟曹羲说:“何宴外表平静而内心取巧,贪图利益,心术不正。我担心他会迷惑你们兄弟,那样仁人智士就会远离,朝政也会被荒废。”何晏等人于是开始忌恨傅嘏,因为小事把嘏傅免官。后被傅嘏被拜为荥阳太守,但他拒绝到任。太傅司马懿请他出山任从事中郎,他从此成为司马氏集团中的骨干。
曹爽被司马懿诛杀后,傅嘏出任位置最重的河南尹一职,又转任尚书。在当初,何晏、邓飏和夏侯玄都希望和结交傅嘏,可傅嘏始终不答应,他们便委托荀粲去说合。傅嘏对荀粲说:“夏侯玄志向很大却贪图虚名,是那种专门耍嘴皮子导致亡国的人。何晏和邓飏,有些作为却性格急躁,知识广博却不得要领,他们都对自己的行为不加检点约束。依我看来,这三位终将祸败,我只想躲得他们远远的,怎么能去交往他们而惹火烧身啊!”当时的李丰和傅嘏都是同州的名人,傅嘏多次预言李丰必定败亡。李丰出任中书令后,和夏侯玄一起遭祸。
傅嘏经常谈论才能和性格之间的关系,钟会细心收集起来并加以评论。齐王嘉平末年,傅嘏被赐予关内侯。高贵乡公曹髦即位后,他又被晋封为武乡亭侯。255年,毌丘俭、文钦叛乱,有人建议司马师不宜亲征,派太尉前去就行,只有傅嘏和王肃竭力劝说。司马师亲自率兵平叛,命令傅嘏担任尚书仆射,负责守护京城。
毌丘俭、文钦之乱被平定后司马师去世,傅嘏和司马昭由许昌返回洛阳,司马昭让傅嘏辅佐朝政。钟会因为平叛有功而洋洋得意,傅嘏好言相劝钟会要低调行事。傅嘏因功晋封为阳乡侯,增加食邑六百户,加上先前的一共有一千二百户。傅嘏去世后,被追赠为太常,谥号元侯,他的儿子傅祗承袭了他的爵位。
陈寿评曰:从前曹丕、曹植两人贵为公子,全都博好文采。一时间天下同声相应,才士齐出,其中以王粲等“建安七子”最为突出。身为常伯之官的王粲,兴一代之制,但在恬淡守实、矢志不屈等方面,比不上徐干。卫觊多识典故,积极为君主建立规章制度。刘劭对古籍十分精通,刘廙以清鉴知名,傅嘏则因识人才能突出留芳后世。
黄其军
作于2019年4月11日(古历三月初七)
开品鉴人物之先的刘邵故事
“扬汤止沸”的刘廙故事
曹魏的关中攻策制定者卫凯故事
曹丕诸子故事
曹操诸子故事(三)
1 谢安慧眼识人文言文翻译
谢安慧眼识人文言文翻译:黄门侍郎王子猷兄弟三人一同百去拜访谢安,子猷和子重大多说些日常事情,子敬不过寒暄几句罢了。三人走了以后,在座的客人问谢安:“刚才那三位贤士谁较好?”谢安说:"小的最好。"客人问道:“怎么知道呢?”谢安说:“善良的人话少,急躁的人话多。度是从这两句话推断出来的。”
分析:谢安从王献之的稳重寡言,推知其为兄弟中的佼佼者,可谓独具慧眼。"吉人之辞回寡"两句意思说明善良的人真诚正直,所以说话少;浮躁的人说话多,则经答常显得很轻浮。
原文如下:
王黄门兄弟三人俱诣谢公,子猷、子重多说俗事,子敬寒温而已。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贤孰愈?”谢公曰:“小者最胜。”客曰:“何以知之?”谢公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推此知之。”
2 用人之道 古文翻译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译: 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太宗说:“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
寓意大概就是不因为自己无知反来去讥讽嘲笑别人,这样只能显得更加无知。
3 文言文知人译文经文 臣闻主将之法,务览英雄之心。
然人未易知,知人未易。汉光武聪听之主也,谬于庞萌;曹盂德知人之哲也,弊于张邈。
何则?夫物类者,世之所惑乱也。故曰:狙者类智而非智也,愚者类君子而非君子也,戆者类勇而非勇也。
亡国之主似智;亡国之臣似忠;幽莠之幼似禾;骊牛之黄似虎;白骨疑象;碔砆类玉。此皆似是而非也。
[《人物志》曰:“轻诺似烈而寡信;多易似能而无效;进锐似精而去速;诃者似察而事烦;许施似惠而无终;面从似忠而退违。此似是而非者也。
亦有似非而是者:大权似好而有功;大智似愚而内明;博爱似虚而实厚;正言似计而情忠。非天下之至精,孰能得其实也?”] 孔子 曰:“凡人心险于山川,难知于天。
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故有貌愿而益,有长若不肖,有顺怀而达,有坚而缦,有缓而钎。”太公曰:“士有严而不肖者,有温良而为盗者,有外貌恭敬中心欺慢者,有精精而无情者,有威威而无成者,有如敢断而不能断者,有恍恍惚惚而反忠实者,有倭倭拖拖而有效者,有貌勇狠而内怯者:有梦梦而反易人者。
无使不至,无使不遂,天下所贱,圣人所责,凡人莫知,惟有大明,乃见其际。”此士之外貌不与中情相应者也。
[桓范曰:“夫贤愚之异,使若葵之与苋,何得不知其然?若其莽之似禾,类似而非,是类贤而非贤。”杨子《法言》曰:或问难知曰:“太山之与蚁蛭,河海之与行潦,非难也。
大圣与夫大佞,难也!於乎,唯能别似者,为无难矣!”] 译文 我听说领导将帅的原则是,一定要了解手下英雄的内心世界。然而,人不容易了解,了解人不容易。
汉光武帝刘秀是很善于听其言知其人的皇帝,但却被庞萌迷惑; 曹操 是明察将士的高手,还是给张逸骗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事物之表面现象相似但实质不同,是很容易迷惑人的。
所以目空一切的人看样子很聪明其实并不聪明;愚蠢得可爱的人看上去象个正人君子其实不是君子;鲁莽的人好象是很勇敢的人其实不是。历史上的亡国之君大多给人一种颇有智慧的印象,亡国之臣往往表现出忠心耿耿的样子。
混杂在禾苗里的莠子在幼苗时期与禾苗几乎没有区别;黑牛长上**的花纹很象是老虎;白骨象是象牙;色泽象玉的石头很容易与玉石混淆。这都是似是而非的事物以假乱真的情况。
宋镏尽匪担骸八嫠姹惚阈砼档娜烁说挠∠笪و怂欤导噬险庵? 人却少有信用;什么事都要插一手的人好象多才多艺,一旦要他拿出真本事就会露馅;锐意进取的人似乎精诚专一,可是这种人的热情不会持久;吹毛求疵的人好象是很精明,实际上只能添麻烦;动不动答应给人这样那样的好处的人好象乐于 施惠 ,但是这种人常常说了不算;当面百依百顺的人貌似忠诚,然而这种人大多是阳奉阴违之辈。这都是一些似是而非的典型现象。
也有似非而是的情况。大政治家看似奸诈,却是能成就大事业的人;有大智慧的人看似痴愚,然而其内心却一片空明,聪明盖世;博爱的人看似虚幻,其心胸实际上非常宽厚充实;正直无私的忠言虽然听了让人不高兴,但其情感却是出自一片至诚。
人世间诸如此类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现象,如果不是天下最精明的人,谁能分辨得清呢?”] 孔子说:“人心比山川还要险恶,知人比知天还难。天还有春秋冬夏和早晚,可人呢,表面看上去一个个都好象很老实,但内心世界却包得严严实实,深藏不露,谁又能究其底里呢!有的外貌温厚和善,行为却骄横傲慢,非利不干;有的貌似长者,其实是小人;有的外貌圆滑,内心刚直;有的看似坚贞,实际上疲沓散漫;有的看上去泰然自若,迟迟慢慢,可他的内心却总是焦躁不安。”
姜太公说:“人有看似庄重而实际上不正派的;有看似温柔敦厚却做盗贼的;有外表对你恭恭敬敬,可心里却在诅咒你,对你十分蔑视的;有貌似专心致志其实心猿意马的;有表面风风火火,好象是忙得不可开交,实际上一事无成的;有看上去果敢明断而实际上犹豫不决的;有貌似稀里胡涂、懵懵懂懂,反倒忠诚老实的;有看上去拖拖拉拉,但办事却有实效的;有貌似狠辣而内心怯懦的;有自己迷迷糊糊,反而看不起别人的。有的人无所不能,无所不通,天下人却看不起他,只有圣人非常推重他。
一般人不能真正了解他,只有非常有见识的人,才会看清其真相。”凡此种种,都是人的外貌和内心不统一的复杂现象。
[南北朝时的政论家桓范说:“如果贤惠和痴愚的不同,像葵花和苋菜那样容易区别,那还有什么不好辨认的呢?可是贤惠和愚劣却像莠与禾苗一样,常常似是而非,那就难办了。”战国时哲学家杨朱在《法言》中说:有人问到知人之难时说:“人和人的区别如果像泰山与蚂蚁,河海与小水洼一样,那太容易分辨了!可是如果要区别大圣与大奸,就太难了!鸣呼,只有把似是而非的现象辨别清楚后,才可以说知人不难的话!”] 按语 知人是合理用人的先决条件,陶朱公派少子救兄就是典型的用人例征。
我们现在姑且把它复述出来,或许会对今人有所启发。 陶朱公原名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以后,功成身退,转而经商。
后来辗转来到陶地,自称朱公,人们都称他为陶朱公。
4 求古文全文闻香识人
包利民
闲翻野史,知道宋代有个廉之如,乃一隐士,早年应试不第,后结庐于青山绿水之间,房前栽花,屋后种菜,庭插细柳,室藏万卷。每有友来,穿庭入室,皆染一身清馨,于万卷之间,促膝而谈。廉之如兴之所至,也会远游访友。一次,他远赴江阴访一故旧,近室而门已开,故人笑迎而出。他诧问:“我没有捎信给你,怎么就知我来呢?”故人答到:“远闻其香,而知君至矣!”这里所说的香气,不是指廉之如庭花之香,亦不是指书卷之香,而是指他人格之魅力。
可见真正的朋友,与物质无关,与利益无关,那是一种心灵上的默契,是性情的相投,是心与心的依存。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格上的平等是相交的基础。不必花天酒地,亦无须相从过密,两盏清茶,一夕畅谈,实在是胜过太多虚浮的繁文缛节。一个人的魅力,源自一颗不蒙尘的心,如皎皎之月,风度云度而不减其辉。人之择友不可不慎,滥交广游之人,必无一知己。突出欲望,则追腥逐臭之徒盈门;心地纯洁,美好的人格便不期而至。
十年以后,廉之如的平静生活被打破。就在这时,江阴的那位故友却已是天下闻名,他叫罗贤为,隐而复出,官至二品。就在罗贤为复出之时,廉之如一纸书信与之绝交,信云:“后不再访,恐余之清馨为浊世所污!”此后,十年间,两人形同陌路。廉之如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他因早年一桩诗案被缉拿,开斩在即。他离开之前,犹在庭中侍弄花草。行刑当日,廉之如一改常态,请求监斩官暂缓片刻,鉴于他的名望,监斩官便自做主张将行刑时刻延缓,虽然他不知道廉之如争这须臾之命有何目的。过了一会儿,一骑飞奔而来,正是罗贤为。廉之如见他面露笑容,说:“知君远来相送,故乞命片刻相待!”罗贤为惊问:“何知吾来?”廉之如说:“君身亦有清馨耳!”原来这罗贤为为政期间,刚正秉直,口碑远著,廉之如颇悔与之绝交。
得友如此,人生何贫之有?以心识人,以心相交,自会超越世俗沧桑而温暖如初。而那样一颗心,那种纯洁的人格,就如清露纳朝阳,良朋自然而至。闻香而识人知人,所凭借的,就是一种内在的潜质,那种人格的感召力和魅力,才是灵魂永远的芬芳。
5 谢安慧眼识人文言文翻译谢安慧眼识人文言文翻译:黄门侍郎王子猷兄弟三人一同百去拜访谢安,子猷和子重大多说些日常事情,子敬不过寒暄几句罢了。
三人走了以后,在座的客人问谢安:“刚才那三位贤士谁较好?”谢安说:"小的最好。"客人问道:“怎么知道呢?”谢安说:“善良的人话少,急躁的人话多。
度是从这两句话推断出来的。”分析:谢安从王献之的稳重寡言,推知其为兄弟中的佼佼者,可谓独具慧眼。
"吉人之辞回寡"两句意思说明善良的人真诚正直,所以说话少;浮躁的人说话多,则经答常显得很轻浮。原文如下:王黄门兄弟三人俱诣谢公,子猷、子重多说俗事,子敬寒温而已。
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贤孰愈?”谢公曰:“小者最胜。”客曰:“何以知之?”谢公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
推此知之。”。
6 求文言文知人善用的翻译淮南子•道应训》记载,楚将子发爱结交有一技之长的人,并把他们招揽到麾下。有个人其貌不扬,号称“神偷”的人,也被子发待为上宾。有一次,齐国进犯楚国,子发率军迎敌。交战三次,楚军三次败北。子发旗下不乏智谋之士、勇悍之将,但在强大的齐军面前,简直无计可施。 这时神偷请战。他在夜幕的掩护下,将齐军主帅的睡帐偷了回来。第二天,子发派使者将睡帐送还给齐军主帅,并对他说:“我们出去打柴的士兵捡到您的帷帐,特地赶来奉还。”当天晚上,神偷又去将齐军主帅的枕头偷来,再由子发派人送还。第三天晚上,神偷连齐军主帅头上的发簪子都偷来了,子发照样派人送还。齐军上下听说此事,甚为恐惧,主帅惊骇地对幕僚们说:“如果再不撤退,恐怕子发要派人来取我的人头了。”于是,齐军不战而退。这个故事给人的启示:管理者应知人善用。一个团队总是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企业管理者首先要善于观察你的下属,通过工作,为人,生活,交往,言谈,性格等多方面入手,发现、发掘属下的一技之长,切实地掌握识人的技能。其次,要掌握用才之道,敢于创新、积极实践、大胆放手使用人才。用人不当事倍功半;用人得当,事半功倍。当前,烟草行业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企业不但要引进优秀的人才,而且要强化对员工的培训,挖掘其潜能,在人才的使用上要心细更要胆大,让人才有一个展现自己才华的舞台,唯有如此企业才能在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你直接去买一本教材全解不就行了?里面全有翻译
7 文言文《认“真”》翻译艾子到郊外出游,弟子通、执二人跟随着他。艾子感到很渴,便派执子到村舍去要喝的。田舍中有个老者迎着门坐在那里看书,执子上前行过礼,说明来意,老者指着书上一个“真”字问道: “你若认识这个字,我就给你喝的。”
执子说:“这是‘真’字。”
老者听了很生气,不给他。执子只好回去告诉艾子。艾子说:“执不懂变通,还是通去吧。”
通子见了老者,老者又照前次那样问他。通子说:
“这是‘直’、‘八’两个字。”
老者很高兴,把家里酿造的最好的水浆拿出来给了他。
艾子喝了之后觉得很可口,说:“通真是聪明!如果还像执那样‘认真’,一勺水我也喝不上!”
8 轮扁斫轮 古文翻译原文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译文
世人所贵重的道,载见于书籍,书籍不过是语言,语言自有它可贵之处。语言所可贵的是(在于它表现出的)意义,意义自有它指向之处。意义的指向之处是不可以用言语传达的,而世人因为注重语言而(记载下来)传之于书。世人虽然贵重书籍,我还是觉得不足贵重,因为这是贵重(那)并不(值得)贵重的。本来,可以看得见的是形状和色彩;可以听得见的是名称和声音。可悲呀!世人以为从形状、色彩、名称、声音就足以获得那大道的实际情形。可是形状、色彩、名称、声音实在是不足以表达那大道的实际情形的。知道(大道)的不说,说的又不知道(大道),那世人又岂能认识它呢!
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砍削(木材)制作车轮,(轮扁)放下椎凿的工具走上堂来,问齐桓公说:“请问,公所读的是什么书呀?”桓公说:“是(记载)圣人之言(的书)。”又问:“圣人还在吗?”桓公说:“已经死去了。”轮扁说:“那么您所读的书不过是圣人留下的糟粕罢了。”桓公说:“我读书,做轮子的匠人怎么能议论?说出道理就可以放过你,没有道理可说就要处死。”轮扁说:“我是从我做的事情看出来的。砍削(木材)制作轮子,(榫头)做得过于宽缓,就会松动而不牢固,做得太紧了,又会滞涩而难以进入。(我做得)不宽不紧,得心应手,口里说不出来,但其中自有度数分寸在。我不能明白地告诉我的儿子,我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得到(做轮子的经验和方法),所以我已七十岁了,还在(独自)做车轮。古代人和他们所不能言传的东西都(一起)死去了,那么您读的书不过就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罢了!”
提示;轮扁斫轮而不能说出斫轮的道理,这不是“言不尽意”吗?
9 以人为鉴的原文及翻译以人为鉴
郑公魏征卒。征寝疾,上与太子同至其第,指衡山公主欲以妻其子叔玉。征薨,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谓侍臣曰:“人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 ,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以防过。今魏徵逝,朕亡一鉴矣。”
郑公魏征逝世了。魏征病倒在床的时候,皇帝(唐太宗)和太子一起到他床前探病,皇上想把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的儿子叔玉为妻魏征死后,皇上亲自为他题写了碑文,并且把碑文刻在石碑上皇上对身边的大臣说:”人们以铜镜为镜子,可以整理衣裳;以历史为镜子,可以知道历史的兴衰;以人为镜子,可以看出得失我曾经保住这三面镜子来防止自己犯错现在魏征死了,我失去了一面(好)镜子呀”
1 谢安慧眼识人文言文翻译
谢安慧眼识人文言文翻译:黄门侍郎王子猷兄弟三人一同百去拜访谢安,子猷和子重大多说些日常事情,子敬不过寒暄几句罢了。三人走了以后,在座的客人问谢安:“刚才那三位贤士谁较好?”谢安说:"小的最好。"客人问道:“怎么知道呢?”谢安说:“善良的人话少,急躁的人话多。度是从这两句话推断出来的。”
分析:谢安从王献之的稳重寡言,推知其为兄弟中的佼佼者,可谓独具慧眼。"吉人之辞回寡"两句意思说明善良的人真诚正直,所以说话少;浮躁的人说话多,则经答常显得很轻浮。
原文如下:
王黄门兄弟三人俱诣谢公,子猷、子重多说俗事,子敬寒温而已。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贤孰愈?”谢公曰:“小者最胜。”客曰:“何以知之?”谢公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推此知之。”
2 谢安慧眼识人文言文翻译谢安慧眼识人文言文翻译:黄门侍郎王子猷兄弟三人一同百去拜访谢安,子猷和子重大多说些日常事情,子敬不过寒暄几句罢了。
三人走了以后,在座的客人问谢安:“刚才那三位贤士谁较好?”谢安说:"小的最好。"客人问道:“怎么知道呢?”谢安说:“善良的人话少,急躁的人话多。
度是从这两句话推断出来的。”分析:谢安从王献之的稳重寡言,推知其为兄弟中的佼佼者,可谓独具慧眼。
"吉人之辞回寡"两句意思说明善良的人真诚正直,所以说话少;浮躁的人说话多,则经答常显得很轻浮。原文如下:王黄门兄弟三人俱诣谢公,子猷、子重多说俗事,子敬寒温而已。
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贤孰愈?”谢公曰:“小者最胜。”客曰:“何以知之?”谢公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
推此知之。”。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D
10A
11C
12⑴如果就恩泽声威所能达到,远处的外族前来朝贡的情况来说,与贞观初年相比是不能相提并论的。(4分,“加”“比于贞观之始”“等级”各1分,句意通顺1分)
⑵按照法律,不至于判死罪,不能容许无节制地处以严酷的刑罚。(2分,“法”“无容”各1分)
⑶人都苦于不能自己察觉毛病,你刚才未讲时,我自认为所做的事没有变化,等到听见你的分析后,(才知道)我的过失已足以令人吃惊。(4分,“苦不自觉”“向”“堪”各1分,句意通顺1分)
9判决。
10都是“因为”的意思。B项前者表承接,后者表递进;C项前者为介词“在”,后者为介词“对于”;D项前者是代词,代“大家”,后者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1唐太宗是想杀柳雄,不是杀戴胄。
12⑴“加”“比于贞观之始”“等级”各1分,句意通顺1分。
⑵ “法”“无容”各1分。
⑶ “苦不自觉”“向”“堪”各1分,句意通顺1分。
参考译文:
贞观十一年,太宗对魏征说:“近来我所作的事的得失及政治教化,比以前如何?”魏征回答说:“如果就恩泽声威所能达到,远处的外族前来朝贡的情况来说,与贞观初年相比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如果从德义与百姓暗中相通,民心高兴诚服来说,比贞观初年又相差很远。”太宗说:“远方处族来归服,应当是由于施与德义,过去的功业为什么反而更大呢?”魏征说:“过去天下未安定,常把德义铭记在心,不久,因国内平安无事,逐渐增加骄奢自满的情绪。所以功业虽然盛大,德义始终赶不上贞观初年。”太宗又说:“所作的事比以前有哪些不同?”魏征说:“贞观初年,担心别人不进言,引导大家规谏。三年以后,见有人进谏,能高兴采纳听从。最近一两年来,不喜欢别人进谏,虽然努力听取和接受,而内心始终不高兴,确实有为难的样子。”太宗说:“在哪些事情上是这样的?”魏征回答说:“即位的初期,判处元律师死刑,孙伏伽劝谏说:‘按照法律,不至于判死罪,不能容许无节制地处以严酷的刑罚。’陛下就把兰陵公主园赏赐给他,价值万元钱。有人说:‘孙伏伽的所说的是一般的道理,而所赏赐的太优厚了。’陛下当时说:‘自我即位以来,没有进谏的人,所以赏赐他。’这就是引导大家进谏。徐州司户柳雄对隋朝留下的人,妄自给予俸禄等级,有人控告他,陛下就命令柳雄自己坦白,不坦白就给他定罪。柳雄始终坚持说是照实办理,竟然不肯坦白。大理寺查究得知柳雄的欺诈,将对柳雄处以死罪,少卿戴胄禀奏说,按照法律,只应处以徒刑。陛下说:‘我已对柳雄裁断完毕,只应处以死罪。’戴胄说:‘陛下既然不认为我的话对,请立即把我交到司法部门去。罪不该死,不能乱用酷刑。’陛下很生气地派人去杀柳雄,戴胄拉住不放,反复达四五次,然后赦免了柳雄。于是对司法部门的人说:‘只要能为我这样坚守法制,难道还怕滥用刑罚杀人夷族的事。’这就是以喜悦的心情来接受劝谏。往年,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触犯圣上旨意,陛下认为是诽谤。我上奏说,上书不激烈迫切,不能激励国君的意志,激烈迫切就相似于诽谤。当时虽然听从我的话,赏赐了物品二十种,思想上却很不舒服,这是难于接受劝谏。”太宗说:“的确如你说的,除了你是没有人能说出这样的话的。人都苦于不能自己察觉毛病,你刚才未讲时,我自认为所做的事没有变化,等到听你论说后,我的过失已很惊人。你只要保持这样的忠心,我终究不违背你话的。”
4 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原文及翻译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原文及翻译(前一段原文,后一段翻译): 唐纪十一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中之上贞观十一年(丁酉、637) 唐纪十一唐太宗贞观十一年(丁酉,公元637年) [1]五月,壬申,魏徵上疏,以为:“陛上欲善之志不及于昔时,闻过必改少亏于曩日,谴罚积多,威怒微厉。
乃知贵不期骄,富不期侈,非虚言也。且以隋之府库、仓廪、户口、甲兵之盛,考之今日,安得拟伦!然隋以富强动之而危,我以寡弱静之而安;安危之理,皎然在目。
昔隋之未乱也,自谓必无乱;其未亡也,自谓必无亡。故赋役无穷,征伐不息,以至祸将及身而尚未之寤也。
夫鉴形莫如止水,鉴败莫如亡国。伏愿取鉴于隋,去奢从约,亲忠远佞,以当今之无事,行畴昔之恭俭,则尽善尽美,固无得而称焉。
夫取之实难,守之甚易,陛下能得其所难,岂不能保其所易乎!” [1]五月,壬申(疑误),魏徵上奏疏,认为:“陛下从善如流、闻过必改的精神似乎不如从前,谴责惩罚渐多,逞威发怒比过去严厉了。由此可知富贵时不希望引来骄横奢侈,而骄横奢侈却不期而至,这并非虚妄之言。
而且当年隋朝府库仓廪的充实与户口甲兵的强盛,今日如何比得上!然而隋朝自恃富强频繁劳作以至国家危亡,我们自知贫弱与民清静而使天下安定;安定与危亡的道理,昭然若揭。从前隋朝未发生变乱时,自己认为必然不会发生变乱;未灭亡时,自认为必然没有灭亡的危险。
故而不停地征派赋税劳役,不停地东征西伐,以致祸乱将及自身时还尚未知觉。所以说照看自己的身形莫如使水静止如镜面,借鉴失败莫如看国家的灭亡。
深望陛下能够借鉴隋的覆亡,除掉奢侈立意俭约,亲近忠良远离邪佞,以现在的平静无事,继续施行过去的勤勉节俭,才能达到尽善尽美、无以复加的地步。取得天下诚属困难,而守成则较为容易,陛下能够取得较难的一步,难道不能保全较容易的吗?” [2]六月,右仆射虞恭公温彦博薨。
彦博久掌机务,知无不为。上谓侍臣曰:“彦博以忧国之故,精神耗竭,我见其不逮,已二年矣,恨不纵其安逸,竟夭天年!” [2]六月,尚书右仆射虞恭公温彦博去世。
彦博长时间执掌机要,尽职尽责。太宗对身边的大臣们说:“彦博因为忧国忧民的缘故,耗尽心力,朕见其精力与体力不支,已有二年,只是遗憾不能让他安逸清闲一段时间,竟致英年早逝!” [3]丁巳,上幸明德宫。
[3]丁巳(初四),太宗巡幸明德宫。 [4]己未,诏荆州都督荆王元景等二十一王所任刺史,咸令子孙世袭。
戊辰,又以功臣长孙无忌等十四人为刺史,亦令世袭;非有大故,无得黜免。 [4]己未(初六),太宗下诏荆州都督、荆王李元景等二十一位亲王所任的刺史职务,均由其子孙世袭。
戊辰(十五日),又封功臣长孙无忌等十四人为刺史,也令其子孙世袭;如没有大的变故,不得黜免。 [5]己巳,徙许王元祥为江王。
[5]己巳(十六日),改封许王李元祥为江王。 [6]秋,七月,癸未,大雨,谷、洛溢入洛阳宫,坏官寺、民居,溺死者六千馀人。
[6]秋季,七月,癸未(初一),天降大雨,谷、洛二河水涨满,溢出流入洛阳宫中,毁坏官家寺庙与百姓住房,溺死六千多人。 [7]魏徵上疏,以为:“《文子》曰:‘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诚在令外。
’自王道休明,十有余年,然而德化未洽者,由待下之情未尽诚信故也。今立政致治,必委之君子;事有得失,或访之小人。
其待君子也敬而疏,遇小人也轻而狎;狎则言无不尽,疏则情不上通。夫中智之人,岂无小慧!然才非经国,虑不及远,虽竭力尽诚,犹未免有败,况内怀奸宄,其祸岂不深乎!夫虽君子不能无小过,苟不害于正道,斯可略矣。
既谓之君子而复疑其不信,何异立直木而疑其影之曲乎!陛下诚能慎选君子,以礼信用之,何忧不治!不然,危亡之期,未可保也。”上赐手诏褒美曰:“昔晋武帝平吴之后,志意骄怠,何曾位极台司,不能直谏,乃私语子孙,自矜明智,此不忠之大者也。
得公之谏,朕知过矣。当置之几案以比弦、韦。”
[7]魏徵上奏疏认为:“《文子》说:‘同样的言语,有时能被信任,可见信任在言语之前;同样的命令,有时被执行,可见真诚待人在命令之外。’自从大唐美善兴旺,已有十多年了,然而德化的成效不尽人意,是因为君王对待臣下未尽诚信的缘故。
如今确立政策,达到大治,必然委之于君子;而事有得失,有时要询访小人。对待君子敬而远之,对待小人轻佻而又亲昵,亲昵则言语表达得充分,疏远则下情难以上达。
智力中等的人,岂能没有小聪明!然而并没有经国的才略,考虑问题不远,即使竭尽诚意,也难免有败绩,更何况内心怀有奸诈的小人,对国家的祸患能不深吗?虽然君子也不能没有小过失,假如对于正道没有太大的害处,就可以略去不计较。既然称之为君子而又怀疑其不真诚,这与立一根直木而又怀疑其影子歪斜有什么不同?陛下如果真能慎择君子,礼遇信任予以重用,何愁不能达到天下大治呢?否则的话,很难保证危亡不期而至呀。”
太宗赐给魏徵手书诏令,夸赞道:“以前晋武帝平定东吴之后,意志骄傲懈怠,何曾身处三公高位,不能犯颜直谏,而是私下里说与子孙们听,自诩为明智,此。
5 阅读《贞观政要》节选,完成下题(1)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句中重点的词有:闻:听说;善:赞美,赞扬;善:善事;恶:贬斥;恶:劣迹;亲:亲近;远:疏远句子翻译为:我听说国君贵在表扬善事,贬斥劣迹,亲近君子,远离小人②句中重点的词有:瑕:是指藏在玉中的黑点;善贾:好的商人;妨:妨碍句子翻译为:洁白的玉上有些小斑点,好的商人不会嫌弃,小小的斑点不会妨碍白玉整体的美丽(2)①本题考查评价人物形象与对文章内容的把握评价人物形象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近君子而远小人;②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辨别论证方法,然后根据各种论证方法的答题格式,具体分析,进行解答他采用以事设喻的方式,文中用“白玉微瑕”、“铅刀一割”、“蒿兰同嗅,玉石不分”等设喻,劝告君主亲近君子,远离小人答案:(1)我听说国君贵在表扬善事,贬斥劣迹,亲近君子,远离小人(2)洁白的玉上有些小斑点,好的商人不会嫌弃,小小的斑点不会妨碍白玉整体的美丽近君子而远小人;他采用以事设喻的方式,文中用“白玉微瑕”、“铅刀一割”、“蒿兰同嗅,玉石不分”等设喻,劝告君主亲近君子,远离小人。
6 贞观政要写贞观十年魏征的古文翻译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德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的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象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不考虑在安乐时想到危难、用节俭来消除奢侈,这也象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所有帝王,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头作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贯彻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竭尽诚意就能使胡和越这样隔绝、疏远的地方也能结成一体。傲慢地对待人,就是骨肉亲属也能成为各不相关的人。虽然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吓唬他们,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怀念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众人;(百姓和皇帝的关系,就象水和船一样),水能载船也能够颠覆船,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如果真的能够作到:看见引起自己爱好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宫室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姓安宁;想到君位高而且危,就要不忘谦虚加强道德修养;恐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江海所以巨大,是因为能居于百川之下;游乐忘返地打猎时,就要想到古人说的“一年三次”田猎为限度;忧虑自己松懈懒惰时,就要想到自始至终都要谨慎;怕自己耳目被堵塞、遮蔽,就要想到虚心接受下面意见;担心有谗邪的人在自己身边,就想到要自身正直,斥退邪恶的人;恩惠所施加,就要想到没有因为偏爱而给予不恰当的奖赏;惩罚所涉及,就要想到没有因为生气而滥用刑罚:总括这十思,扩大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采纳它,那些有智慧的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就会竭尽他们的威力,仁爱的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都能重用,(皇上)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何必劳神苦思,事事过问代替百官的职务呢?
不知道你满不满意?如果满意的话,请尽快采纳。若不好,请速追加提问,我会尽力而为的!
7 文言文《左传 庄公十一年》翻译原文1十一年夏,宋为乘丘之役故,侵我。公御之,宋师未陈1而薄2之,败诸鄑。凡师,敌未陈曰败某师,皆陈曰战,大崩曰败绩,得俊曰克,覆而败之曰取某师,京师败曰王师败绩于某。
秋,宋大水。公使吊3焉,曰:“天作*4雨,害于粢5盛,若之何不吊?”对曰:“孤实不敬,天降之灾,又以为君忧,拜命之辱6。”臧文仲曰:“宋其兴乎。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且列国有凶称孤,礼7也。言惧而名礼,其庶8乎。”既而闻之曰:“公子御说之辞也。”臧孙达曰:“是宜为君,有恤民之心。”
冬,齐侯来逆9共姬。
乘丘之役,公以金仆姑射南宫长万,公右歂孙生搏之。宋人请之,宋公靳10之,曰:“始吾敬子。今子,鲁囚也,吾弗敬子矣。”病11之。
译文十一年夏,宋国因为乘丘战役失败的缘故,又来侵犯我国。鲁庄公率军抵御,宋军尚未陈兵布阵鲁军就靠近攻击,在鄑地打败宋军。凡是作战,敌军尚未陈兵布阵叫做败某师,都已陈兵布阵叫做战斗,大崩溃叫做败绩,俘虏敌军俊杰叫做克,覆盖敌军而击败叫做取某师,周天子军队战败叫做王师败绩于某。
秋,宋国发大水。庄公派使者去慰问,说:“上天降下过度的雨水,伤害了丰盛的谷物,为什么不来慰问呢?”宋闵公回答说:“我实在是对贵国不敬,上天降下灾难,又让贵国君主担忧,承蒙关注。”臧文仲说:“宋国怕是要兴盛了吧。夏禹、商汤责罪于己,于是蓬勃兴起,夏桀、商纣责罪于别人,于是忽然灭亡。而且列国有灾凶而君主称孤,符合社会行为规范。言语恐惧而正名于社会行为规范,这就有希望了吧。”不久又听说:“这是公子御说的话。”臧孙达说:“这人适宜为君,有体恤民众的心意。”
冬,齐桓公来鲁国迎娶共姬。
在乘丘战役中,鲁庄公用金仆姑的箭射中南宫长万,庄公的车右歂孙活捉了长万。宋国人请求释放,宋闵公讥笑他,说:“原来我尊敬你,如今先生成了鲁国的囚犯,我不尊敬你了。”由此而担忧。
说明本篇所记之事发生在公元前683年,周庄王十四年期间。主要记述了四件事,一是宋国人来报复,又被击败。二是宋国发生水灾,鲁庄公遣使慰问,而宋闵公似乎很感动,谦卑对待使者。三是齐桓公来鲁国迎娶共姬。四是宋国将军南宫长万曾被鲁军活捉,鲁军应宋军要求释放了他,但宋闵公却讥笑他。
《〈三国志〉故事新编》105:善于辨人识人的傅嘏故事
本文2023-10-03 06:45:4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2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