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那达慕文化的由来与流传
蒙古族作为马背上的民族,他们从小就要学会骑射。随着时间的流逝,蒙古族人民却依然记得以前的骄傲,从来没有放弃这些从以前流传下来的文化,为此蒙古人特意成了那达慕大会,通过竞争来延续草原的这一风格。
那么,下面随我一起来看一下蒙古族文化吧!
“那达慕”,蒙古语义为“游戏”、“娱乐”、“游艺”,也作戏弄、玩笑解,旧时还含有“DU博”之意。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变化,“那达慕”已成为蒙古族人民群体性的体育、娱乐、物资交流盛会的专有名称。由于会中主要举行摔跤,赛马、射箭竞赛,故又称:“Ereyinrurbannaradum--男子三艺”(亦称“草原三艺”)。
摔跤、赛马、射箭的演习比试,对于北方各民族来说,自古有之,如蒙古史诗和民间故事中便传说着许多古代英雄联姻时,必须经过男子三项竞技比试夺冠后方能娶回娇妻的故事。不过依据历史,演变成有组织、有规模的三项游艺那达幕文化,却没有那么古老,而是十八世纪以后的事情了。所以要叙述那达慕文化的历史,就必须追溯这三项游艺的由来和流传的史实。
一、三项游艺的历史典籍记载
骑射是北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赋予游牧民族的生存本领。由于骑射技术在古代经济、政治生活中关系重大,所以对于优秀骑射手极为关注,赏赉十分优厚,以至刻碑留名,永传后世。
如1227年竖立的《也松格碑》(称《成吉思汗碑铭》,藏列宁格勒爱尔米塔什博物馆),便记述着成古思汗在1225年西征班师途中于不哈速赤忽之地设宴款待将士时,成吉思汗侄子也松格射箭达335步之遥的盛况。故骑射之术在北方游牧人的长期生活中,不是作为游艺竞技表演出现,而是与经济生活,战阵杀伐密切相连的技能培训,这种始自幼儿的教育,至明代萧大亨所着《夷俗记》的“教战”条目中仍有生动记载。
摔跤,从汉文古籍记载看,秦汉时期已出现,当时称之为角力。观角力戏(即摔跤比赛)是汉代风行的一种娱乐活动而且作为娱乐观赏进入中原王朝的宫苑。北方民族的摔跤无史料记载,但在五十年代于陕西客省庄第140号墓出土的角力铜牌据考证为匈奴人角力,该铜牌镌刻了二匈奴人角力比赛的情景:二力士上体赤裸,下身穿紧腿裤,互相弯腰扭抱作相扑状,左右各有一匹鞴鞍辔的马,马头上方各有一棵树,两人头上还有一只乌鸦,张嘴展羽。
这显然不是正式比赛,而是乘马旅人或牧人兴之所至,临时下马比试高低。以此铜饰件推想,匈奴人的摔跤,无论牧野屯包,路边柳丛;无论放牧间息,还是连辔途中,均可一语即拍,双方拉开架式,进行一番角力的较量。这种遗风,凡去过辽阔草原的牧区,可随时领略,并不太难。
您可能还喜欢:
土族别具一格的饮食习惯
羌族特色饮食:洋芋糍粑待客之道
苗族酒文化,苗族饮酒习俗
盘点苗族节日文化大全
内蒙古杭锦 杭木顿部 东迁时带来的蒙古部落 杭---取同音“杭” 杭---取近音“韩”
杭(hàng)姓源出有: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大夫亢父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战国策·齐策》的记载,春秋时期,鲁国有个贵族受封于军事要地亢父(今山东济宁),世称其为“亢父”。据古籍说:“径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马不得并行。”
在亢父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地名称为姓氏者,称亢父氏,后以通假字分衍为单姓亢氏、伉氏、抗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大夫三伉之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三伉氏,春秋时卫邑也。抗氏,魏国三伉大夫之后,后有抗喜为汉中太守。”三伉,在今河南省鹤壁市滑县沙店一带。据典籍《说文解字》中的注释,古代“杭”、“抗”、“亢”、“伉”四字通假,因此,三伉大夫的后裔子孙以居邑名称为姓氏,分别有称抗氏、杭氏、亢氏、伉氏者,四氏同宗同源。东汉时期,泰山太守杭徐任职中郎将,因讨伐平乱著功,荣封为“东乡侯”(今浙江余航),定居于云阳西乡的新埭村(今浙江全州杭甲村)。杭徐本姓抗,后改为字面文雅的杭氏,他的后代子孙便以杭为姓氏,世代称杭氏至今。这在史籍《姓苑》中记载:“望出丹阳,汉有长沙太守杭徐。”在唐末五代时期,天下兵革肆起,杭徐的后人为了避乱,又从云阳迁至余杭泊水湾。
到了宋朝庆历年间(公元1042~1048年),天下趋定,杭徐伯的后人杭寅正仰慕先人故里,扶其老父杭钦训跋山涉水辗转抵丹阳郡(今江苏镇江),再返回归先人旧地,仍定址于新埭村,此后在新埭村繁衍壮大,分播四方,称云阳杭氏。故而,杭氏族人多尊杭徐伯为杭氏的得姓始祖。
该支“伉假抗改杭”之杭氏,正确的姓氏读音仍作kàng(ㄎㄤˋ),今音讹为háng(ㄏㄤˊ)是否妥确,则有待更严谨的姓氏学专家和音韵学专家进一步考证。 源于姒姓,出自大禹的庶支后代,属于以国名改字为氏。 杭氏源于国名。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夏禹完成治水工作后,剩余和留下来不少舢板、船只,把九州内所有的船只统统交由庶子管理,封国于浙江滂水之地,其地即称“余航”。在典籍《禹贡》中记载:“余航,扬州之域。宋鼌无咎曰:左浙江,右具区,北大海,南天目。”在典籍《唐韵》中也记载:“杭,与航同。方舟也。”
2004年一本《狼图腾》横空出世,书中提到蒙古人崇尚狼的精神,跟狼学打仗,并把狼视为图腾。随着《狼图腾》的畅销及其同名改编**的热映,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狼就是蒙古人的图腾。甚至至今有不少蒙古人也不时地谈论起自己的“狼图腾”。
但事实上,蒙古人从来就没有崇拜过狼,也不知道狼的精神到底是什么,更没有过所谓的狼图腾。如果蒙古人对狼有任何的感情色彩,那就是憎恨和厌恶。
秦汉时中原人听到北方匈奴人唱长调,就说他们在学狼嚎。这只是源于中原人对频繁入侵自己领土的北方游牧民族的憎恶心理,有将匈奴人比喻为禽兽的之意。
安史之乱时人们看到北方游牧民族的战旗上有狼的图案,就以为他们是崇拜狼的。但挂狼旗不是因为把狼作为图腾。狼的身体特别僵硬,转身时不会回头,只能全身转身,带着狼旗的军队其实是收到“不准回头,只许前进”的严格命令的先锋军。
这些也许就是“蒙古人崇尚狼的精神”的最初版本。
蒙古人自己写的古籍中从没有提到蒙古人崇拜狼,或者有什么狼图腾,倒是有不少蒙古人围捕狼群的故事。在《蒙古秘史》中记载蒙古人的祖先是“苍狼,白鹿”,很多人以为苍狼就是一匹狼,但苍狼其实是部落首领的人名,白鹿为其妻,苍狼音译为“孛儿帖赤那”,白鹿音译为“豁埃马阑勒”,蒙古族至今有以猛兽命名的习惯。
很多人以为苍狼白鹿只是个传说,但其实是确有其人。
说起《蒙古秘史》,有一处应该注意一下。少年铁木真因为争夺食物杀死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别克帖儿时,其母诃额伦夫人骂他“就像野狼一样阴险狠毒”。很显然诃额伦心里狼是一种阴险狠毒的动物,这种兄弟残杀的行为就像狼一样凶残。
电视剧《成吉思汗》中把这句话翻译成“你比豺虎还凶,比灵鳌还狠。”
在很多蒙古族民间传说里狼也经常以邪恶残暴的反面形象出现。
草原人非常清楚狼是一种极其邪恶贪婪的生物。狼群捕猎时总要将所有猎物赶尽杀绝才会满足。当一匹狼偷羊时,会在夜深人静后混入羊圈,吃饱后还要咬死所有羊才会离去。如果是一只老虎,它会光天化日之下大摇大摆地走进羊圈杀了一只羊坐在羊圈里吃饱后再大摇大摆地走出去。所以蒙古人抓到混入羊圈的狼必须要杀掉,有时甚至会活剥皮。而看见一只老虎抓羊后会等老虎离去后洒马奶酒献祭。
并且成吉思汗也没跟狼学过打仗的战术,成吉思汗打仗的战术大多是从匈奴、东胡等前辈游牧民族那里学的,如果非要把成吉思汗小时候跟也速该围捕狼群练习战术说成是跟狼学战术的话也没办法。
蒙古人对生态平衡十分注重,打猎时都会从围好的猎物中放走幼崽和哺乳期的母兽,即使是抓狼也不会把狼群全部杀死。所以就凭狼将猎物赶尽杀绝的这一兽性就不可能对狼有什么好感。
蒙古人和狼共同生活在草原上,上千年来互相斗智斗勇,关系更像是争夺资源,争夺生存空间的敌人。
讽刺的是,《狼图腾》之后诸如此类的假借狼图腾之名宣扬兽性的网图越来越多,似乎深得人们的喜爱。
回到《狼图腾》这本书,一开始无法理解这本颠倒是非黑白的书为何能畅销。看过很多书评后发现这本书无非是利用北方游牧民族的神秘感,满足了中原人对蒙古民族的臆想。除此之外把《狼图腾》纯粹当成一本宣传环保观念的书的话还是值得一读的。
蒙古族那达慕文化的由来与流传
本文2023-10-03 06:51:0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2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