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犀牛分布何处?
中国犀牛曾广泛分布在中国南方各省,它们主要栖息在接近水源的林缘山地地区。
中国犀牛一般体长在21-28米,高11-15米,重1吨。它有许多独特的外貌特征,异常粗笨的躯体,短柱般的四肢,庞大的头部,全身披以铠甲似的厚皮,吻部上面长有单角或双角,还有生于头两侧的一对小眼睛。它们虽是身体庞大,相貌丑陋,却是胆小不伤人的动物。不过它们受伤或陷入困境时却凶猛异常,往往会盲目地冲向敌人,用头上的角猛刺对方。它们虽然体型笨重,但仍能以相当快的速度行走或奔跑,短距离内能达到每小时45公里左右。
中国原来有三种犀牛:大独角犀(印度犀)、小独角犀(爪哇犀)和双角犀(苏门犀)。它们本该无忧无虑地永远生活在中国南部,可是它们头上的珍贵犀牛角成了它们灭绝的主要因素。
自私的人们把犀牛角当成珍贵的药材,同时也将它与象牙一样用来雕刻制成各种精美的工艺品,人们还残忍的将犀牛的皮和血入药,在中国宋朝就有用犀牛角的记载。造物主赐予犀牛是上乘重要,由于犀牛数量稀少,因此越发显得珍贵。只有有权,有财的人才能享用。到了清朝,南方各省官员为了使犀牛角成为自己私有的财产,发出公告,不许民间乱捕犀牛,只许官方猎杀。这样,犀牛遭到了官兵的狂杀滥捕,他们打死犀牛,当场把犀牛角锯下,然后多数进贡给他们的上司和皇上,为他们以后升官发财铺平道路。当时最多出动上千官兵,一次能捕几十头犀牛,当时民间一些人为了发财也大量偷猎犀牛。
如此疯狂捕杀,到了公元20世纪初,犀牛在中国所剩无几。这时的犀牛角更显得珍贵,但据当时官方资料,在公元1900年到公元1910年,仅10年间,官方和民间进贡的犀牛角就有300多支,这还不包括偷运到国外的!
而这之后,犀牛就很少能捕到了!
公元1916年,最后一头双角犀被捕杀 ……
公元1920年,最后一头大独角犀被捕杀 ……
公元1922年,最后一头小独角犀被捕杀 ……
在这最后十余年间,共捕杀不足10头。
公元1922年之后,没人在中国在看到任何一种犀牛。
谁说的中国古代没犀牛啊?
最起码我知道古代很多甲胄都是用犀牛皮做的。
还有很多古文里都有犀牛啊,什么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什么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
好多……
估计古时候在中国大地上犀牛不少吧。
以上是自己想的,下面是找到的
1、古籍文献里的犀牛:
《山海经·海内南经》:“兕在舜葬东,湘水南。其状如牛,苍黑,一角。”“兕兕西北有犀牛,其状如牛而黑。”
《山海经·西山经第二》:“又西三百二十里曰幡冢之山,汉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沔,嚣水出焉,北流注于汤水。其上多桃枝钩端,兽多犀、兕、熊、罴。”
《左传》,战国初年的作品,其〈宣公二年〉里记载着:“使其骖乘谓之曰:‘牛则有皮,犀兕尚多,弃甲则那?’”
《战国策》,汉·刘向编校,其〈宋卫〉里记载:“齐攻宋,宋使臧子索救于荆。墨子在回话时谈到了云梦,说:“荆有云梦,犀、兕、麋鹿盈之。”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臣闻楚有七泽,尝见其一……其下则有白虎、玄豹、蟃蜒、豻、兕、象、野犀……’”
2、考古中的犀牛:
考古发现,犀科动物在第三纪时化石分布很广泛,我国很多地区都有。3000多年以前,犀牛沿黄河两岸自西向东约有1800多公里的广阔的分布北界。
殷墟卜辞中记有犀牛生活在黄河中下游的一带。史书中记载西周初年驯练大象、犀牛等参于战争。
3、湮没在刀光剑影下的犀牛:
古代用于战争的“甲”主要就以犀类的皮制作,史籍中写到,春秋时,仅东海边的吴国,吴王夫差就有一支10万3千穿水犀甲胄的士兵……
中国犀牛曾广泛分布在中国南方各省,主要栖息在接近水源的林缘山地地区。唐朝时,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甚至青海,都有分布。明朝时,只分布于贵州、云南。
中国原有三种犀牛:大独角犀(印度犀)、小独角犀(爪哇犀)和双角犀(苏门犀),现已全部在中国绝种。
人们把犀牛角当成珍贵的药材,同时也将它与象牙一样用来雕刻制成各种精美的工艺品,人还将犀牛的皮和血入药,在宋朝就有用犀牛角的记载。由于犀牛数量稀少,因此越发显得珍贵。到了清朝,南方各省官员为了使犀牛角成为官府私有的财产,发出公告,不许民间乱捕犀牛,只许官方猎杀。这样,犀牛遭到了官兵的狂杀滥捕,他们打死犀牛,当场把犀牛角锯下,然后多数进贡给他们的上司和皇上,为自己以后升官发财铺平道路。当时最多出动上千官兵,一次能捕几十头犀牛,当时民间一些人为了发财也大量偷猎犀牛。 如此疯狂捕杀,到了公元20世纪初,犀牛在中国所剩无几。这时的犀牛角更显得珍贵,但据当时官方资料,在公元1900年到公元1910年,仅10年间,官方和民间进贡的犀牛角就有300多支,这还不包括偷运到国外的!而这之后,犀牛就很少能捕到了。
1916年,最后一头双角犀(苏门答腊犀)被捕杀;1920年,最后一头大独角犀(印度犀)被杀;1922年,最后一头小独角犀(爪哇犀)被杀。在这最后十余年间,共捕杀不足10头。此后,没人能在中国再看到任何一头犀牛。
公元1922年之后,犀牛在中国销声匿迹了。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唐·李商隐《无题》其一
[今译] 身上没有彩凤那双可以飞翔的翅膀,心灵却像犀牛角一样,有一点白线可以相通。
[赏析] 诗人这两句诗显然是在写自己的爱情遭遇。他同自己的爱人分处两地,不能相见,所以说“身无彩凤双飞翼”。尽管不能相通,但两人在思想感情上却早已契合、沟通,“心有灵犀一点通”即指此而言。下句常为后人所借用,但已不限于指爱情。古书记载,有一种犀牛角名通天犀,有白色如线贯通首尾,被看作为灵异之物,故称灵犀,“一点通”的想象也由此而来。清人冯舒说:“次联衬贴流丽圆美,‘西昆’一世所效。”(见《瀛奎律髓汇评》),可见其影响之深。
[原作]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古代中国犀牛分布何处?
本文2023-10-03 06:52:2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2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