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保卫资本论》作者荐读的文献、作品、文章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4收藏

求《保卫资本论》作者荐读的文献、作品、文章,第1张

保卫《资本论》参考文献(列国志数据库  供交流用)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出版。

该著创立了所谓的“七类文献法”,用于进行指导中国经济学的研究和构建。

Ⅰ马克思主义经典

《资本论》第1~4卷,人民出版社,2004。

《资本论》第1卷(法文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资本论》第1卷(德文一版),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7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7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200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200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32卷,人民出版社,199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34、47卷,人民出版社,200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200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

《剩余价值学说史》,郭大力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

《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人民出版社,1976。

《剩余价值理论》,人民出版社,1975。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97。

《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人民出版社,1978。

《列宁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84。

《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2012。

《列宁专题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人民出版社,1950。

《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

《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

《毛泽东文集》,人民出版社,1993~1999。

Ⅱ国学

《周易》(杨天才等译注),中华书局,2011。

《国语译注》(汪济民等),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

《老子译注》(罗义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论语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1980。

《大学中庸译注》(王文锦),中华书局,2013。

《孟子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2012。

《杨伯峻〈孟子译注〉商榷》(白平),中华书局,2013。

《楚辞译注》(董楚平),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吕氏春秋译注》(张双棣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61~2014。

《史记》(韩兆琦译注),中华书局,2007。

《春秋繁露》(张世亮等译注),中华书局,2012。

《全唐诗》(彭定求等编),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唐诗一万首精选》,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2。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圭璋等),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

《李商隐诗集疏注》(叶葱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李清照全词》(刘瑜编),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

《红楼梦》(周书文点校),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熊十力选集》(景海峰编),吉林出版社,2005。

梁漱溟:《人心与人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熊十力:《论六经·中国历史讲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熊十力:《原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熊十力:《新唯识论》,商务印书馆,2010。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2006。

国学大师丛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

Ⅲ历史和思想文化

卜正民等:《中国与历史资本主义——汉学知识的系谱学》,古伟瀛等译,新星出版社,2005。

冯天瑜:《“封建”考论》(修订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阎嘉译,商务印书馆,2013。

哈维:《新自由主义简史》,王钦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侯家驹:《中国经济史》,新星出版社,2008。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霍奇逊:《经济学是如何忘记历史的:社会科学中的历史特性问题》,高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Routledge,2001)。

金观涛等:《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增订本),法律出版社,2011。

金观涛等:《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11。

李泽厚:《历史本体论·己卯五说》(增订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增订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杨人楩等译,商务印书馆,1983。

考茨基:《唯物主义历史观》,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

库诺:《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学说》,袁志英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帕特森:《马克思的幽灵——和考古学家会话》,何国强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斯考森:《现代经济学的历程——大思想家的生平和思想》,马春文等译,长春人民出版社,2006。

宋鸿兵:《货币战争》,中信出版社,2007。

唐庆增:《中国经济思想史》,商务印书馆,2011。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望月清司:《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韩立新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韦伯:《经济与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熊彼特:《经济分析史》,杨敬年等译,商务印书馆,2001、2011。

程恩富:《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第1~5卷,东方出版中心,2006。

张一兵:《资本主义理解史》第1~6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张之洞:《劝学篇》,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Ⅳ政治和哲学

Antonio Gramsci,Selections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New Yor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197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Martin Heidegger,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 and Other Essays,(transby William Lovitt),New York:Harper Colophon Books, 1977

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陈越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商务印书馆,1984、2010。

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邓正来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夏莹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鲍德里亚:《生产之镜》,仰海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译林出版社,2006。

伯恩斯坦:《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理论》,马元德等译,东方出版社,1989。

布哈林:《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通俗教材)》,余大章等译,人民出版社,1983。

布洛维:《公共社会学》,沈原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程恩富等:《论推进中国经济学现代化的学术原则——主析“马学”、“西学”与“国学”之关系》,《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4期。

德赛:《马克思的复仇——资本主义的复苏和苏联集权社会主义的灭亡》,江澄清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费彻尔:《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从经济学批判到世界观》,赵玉兰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葛兰西:《实践哲学》,徐崇温译,重庆出版社,1990。

戈尔巴乔夫等:《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

广松涉:《物象化论的构图》,彭曦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豪斯曼:《经济学的哲学》,丁建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郝敬之:《整体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12。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贺麟等译,商务印书馆,1959。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等译,商务印书馆,1961。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贺麟等译,商务印书馆,1979。

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

洪银兴:《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私人资本及其收入的属性——马克思资本理论的现代应用》,《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胡大平:《回到恩格斯——文本、理论和解读政治学》,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简新华等:《论社会主义资本理论的几个难题》,《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第4期。

简新华:《再论“资本中性论”——答侯廷智教授的商榷》,《中国经济问题》2004年第4期。

梅洛蒂:《马克思与第三世界》,高铦等译,商务印书馆,1981。

拉布里奥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杨启潾等译,人民出版社,1984。

劳斯:《知识与权力——走向科学的政治哲学》,盛晓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刘永佶:《劳动主义》,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2009。

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白锡堃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

柯尔施:《卡尔·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阶级运动》,熊子云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

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王南湜等译,重庆出版社,1989。

梅扎罗斯:《超越资本——关于一种过渡理论》,郑一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牟宗三:《历史哲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奈格里:《〈大纲〉:超越马克思的马克思》,张梧等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0。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注释本)》,李秋零译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注释本)》,李秋零译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钱广华:《开放的康德哲学——重读“物自体”》,《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荣兆梓:《资本一般与公有资本》,《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10期。

施韦卡特:《反对资本主义》,李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施密特:《历史和结构——论黑格尔马克思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历史学说》,张伟译,重庆出版社,1993。

孙中山:《三民主义》,九州出版社,2011。

孙伯鍨:《卢卡奇与马克思》,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孙正聿等:《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孙正聿:《“现实的历史”:〈资本论〉的存在论》,《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孙正聿:《〈资本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与探索》2014年第1期。

王东:《马克思学新奠基——马克思哲学新解读的方法论导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吴宣恭:《从生产关系的主导因素探讨中国经济学的主线》,《政治经济学评论》2010年第1期。

吴宣恭:《分配不公的主要矛盾、根源和解决途径》,《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11期。

西美尔:《货币哲学》,陈戎女等译,华夏出版社,2002。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颜一等译,商务印书馆,2003。

仰海峰:《形而上学批判——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前提及当代效应》,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杨志:《论资本的二重性——兼论我国公有资本的本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姚顺良:《马克思“三大社会形式”理论的原像——析望月清司对<大纲>解读的两个“贯穿”和一个拒斥》,《现代哲学》2011年第1期。

俞吾金:《从康德的“理性恨”到黑格尔的“理性的狡计”》,《哲学研究》2010年第8期。

俞吾金:《被遮蔽的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12。

俞宣孟:《本体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Ⅴ方法论

David Harvey,A Companion to Marx’s Capital,London: Verso,2010(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David Harvey,A Companion to Marx’s Capital,Volume 2,London: Verso,2013

Dincan Foley,Understanding capital: Marx’s economic theory,New York: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

Henry Green,The logic of Marx,transby Terrell Carver,Oxford:Basil Blackwell,1980

Leontief,Wassily1938: “The Significance of Marxian Economics for Present-Day Economic Theor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8(1): 1-9

阿尔都塞等:《读〈资本论〉》,李其庆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埃尔斯特:《理解马克思》,何怀远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艾克纳:《经济学为什么还不是一门科学》,李敏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贝洛菲尔等:《重读马克思——历史考证版之后的新视野》,徐素华译,东方出版社,2010。

波普尔:《历史主义贫困论》,何林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The Beacon Press,1957)。

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杜汝楫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The Beacon Press,1957)。

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查汝强等译,科学出版社,1986。

波普尔:《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舒炜光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石士钧译,商务印书馆,1992。

布朗等:《批判实在论与马克思主义》,陈静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丁堡骏:《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理论定位——兼与王峰明先生商榷》,《当代经济研究》2010年第10期。

凡勃伦:《科学在现代文明中的地位》,张林等译,商务印书馆,2008。

广松涉:《资本论的哲学》,邓习议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汉兹:《开放的经济学方法论》,段文辉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黄宗智:《经验与理论:中国社会、经济与法律的实践历史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种辩护》,段忠桥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科斯:《论经济学和经济学家》,罗君丽等译,格致出版社,2010。

李建平:《〈资本论〉第一卷辩证法探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林岗:《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方法和分析范式》,《当代经济研究》2012年第6期。

刘炯忠:《马克思的方法论与系统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刘召峰:《〈资本论〉中的“二重性”学说探论》,《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1期。

门格尔:《经济学方法论探究》,姚中秋译,新星出版社,2007(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85)。

米塞斯:《经济学的认识论问题》,粱小民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内田弘:《新版〈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研究》,王青等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裴宏:《实体与形式对偶的劳动价值论》,《政治经济学评论》2012年第1期。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王宪钿等译,商务印书馆,1981。

琼·罗宾逊:《经济哲学》,安佳译,商务印书馆,2011。

蒲鲁东:《贫困的哲学》,余叔通等译,商务印书馆,1998。

斯蒂德曼等:《价值问题的论战》,陈东威译,商务印书馆,1990。

默斯托:《马克思的〈大纲〉——〈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50年》,闫月梅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唐正东:《从斯密到马克思——经济哲学方法的历史性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王亚南:《〈资本论〉的方法》,《经济研究》1962年第12期。

王亚南:《再论〈资本论〉的方法》,《哲学研究》1963年第3期。

王峰明:《马克思经济学假设的哲学方法论辨析——以两个“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问题为例》,《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威廉姆·肖:《马克思的历史理论》,阮仁慧等译,重庆出版社,2007。

维哥德斯基:《〈剩余价值学说史〉在马克思经济学遗产中的地位》,何易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5。

吴宣恭:《“人力资本”概念悖论分析》,《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10期。

谢富胜等:《人力资本理论与劳动力价值》,《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8期。

谢尔盖耶维奇:《卡尔·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劳动二重性学说的方法论作用》,雎国余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熊彼特:《从马克思到凯恩斯》,韩宏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许光伟:《实体与形式对偶说的逻辑不足和拓展方向——与裴宏博士商榷》,《当代经济研究》2013年第11期。

许光伟:《〈资本论〉中具有怎样的二重性学说——与刘召峰博士的几点交流》,《教学与研究》2014年第6期。

伊林柯夫:《马克思〈资本论〉中抽象和具体的辩证法》,孙开焕等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

张五常:《经济解释——张五常经济论文选》,商务印书馆,2000。

Ⅵ经济理论

Coase,Ronald1937: “The Nature of the Firm”Economica,4(3): 386-405

William Lazonick,Competitive Advantage on the Shop Floor,New York: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

白暴力:《财富劳动与价值——经济学理论基础的重构》,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布雷弗曼:《劳动与垄断资本——二十世纪中劳动的退化》,方生等译,商务印书馆,1979(Monthly Review Press,1974)。

陈其人:《世界经济发展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陈其人:《李嘉图经济理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陈其人:《亚当·斯密经济理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何新:《反主流经济学》,时事出版社,2010。

胡钧:《〈资本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兼论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资本论〉》,《政治经济学评论》2011年第3期。

胡培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流地位不可动摇》,《政治经济学评论》2013年第3期。

莱博维奇:《超越〈资本论〉——马克思的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学》,崔秀红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杰弗·霍奇森(霍奇逊):《资本主义、价值和剥削——一种剥削理论》,于树生等译,商务印书馆,2013。

霍奇逊:《演化与制度——论演化经济学和经济学的演化》,任荣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盛洪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3。

兰格:《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王宏昌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雷诺兹:《经济学的三个世界》,朱泱等译,商务印书馆,2013。

李达:《经济学大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李建德:《经济制度演进大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柳欣:《资本理论——有效需求与货币理论》,人民出版社,2003。

卢森堡:《资本积累论》,彭尘舜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

卢森贝:《〈资本论〉注释》,赵木斋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

琼·罗宾逊:《经济学论文集》,顾准译,商务印书馆,1984。

曼德尔:《晚期资本主义》,马清文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

孟捷等:《金融资本与“阶级—垄断地租”——哈维对资本主义都市化的制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8期。

米克:《劳动价值学说的研究》(第二版),陈彪如译,商务印书馆,1979。

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巴曙松等译,中信出版社,2014。

汪丁丁:《新政治经济学讲义:在中国思索正义、效率与公共选择》,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沈越:《论古典经济学的市民性质——马克思市民理论再探讨》,《经济研究》2013年第5期。

斯拉法:《用商品生产商品——经济理论批判绪论》,巫宝三译,商务印书馆,1963。

荣兆梓等:《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通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荣兆梓:《企业制度:平等与效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王亚南:《中国经济原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论企业签约与市场签约》,段毅才等译,商务印书馆,2002(Free Press,1985)。

吴宣恭:《论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生产方式范畴》,《当代经济研究》2013年第3期。

许光伟:《论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协同创造价值——关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现代化的一般思考》,《当代经济科学》2003年第2期。

许光伟:《再论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协同——从马克思的协作理论说起》,《制度经济学研究》2004年第1期。

许光伟:《中国国有企业历史特性分析》,《经济评论》2008年第1期。

许光伟:《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角度再谈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改革开放30年成功实践的理论启示》,《当代经济研究》2008年第10期。

许光伟:《生产要素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建构性分析——实践逻辑域中的思考》,《经济学家》2012年第8期。

许光伟:《发生学与中国经济学建构:一个引论》,《中国经济问题》2013年第2期。

杨继国:《价值运行论纲》,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杨继国:《论虚拟经济的特殊“供求规律”》,《厦门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

杨小凯:《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架》,张定胜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余斌:《45个十分钟读懂〈资本论〉——余斌的解说》,东方出版社,2011。

张忠任:《数理政治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Ⅶ其他

艾凯:《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王宗昱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麦克莱伦:《卡尔·马克思传》(第三版),王珍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许光伟:《马克思企业理论:现代范式》,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2007。

《马克思主义思想辞典》,陈叔平等译,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人民出版社,1979。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伯恩斯坦文选》,殷叙彝编译,人民出版社,2008。

《拉法格文选》,人民出版社,1985。

《卢卡奇自传》(杜章智编),李渚青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

《王亚南文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1989。

《卫兴华自选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严复集》,中华书局,1986。

许光伟_  

许光伟[1]  (概述图来源[2]  ),《保卫〈资本论〉》一书作者。[3]  当下一位写作风格特立独行的历史经济工作者、研究者。[4-5]  1971年8月生于安徽滁州。[2]  工作于江西财经大学,教授[1]  、硕士生导师[6-7]  。涉猎《资本论》[1]  、当代中国经济[1]  、企业理论等多个研究领域与专业方向。[1]  目前从事中国经济学研究。[2] 

本着“多路进,狭路退”的治学理念,酝酿了十载,运思了十年[8]  ,于2014年底推出学术成果《保卫〈资本论〉》[9]  ,副标题: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大纲[3]  。其贯串了许光伟教授的前期成果[10-11]  :各个研究路径和类型的学术论文[12]  ,贯串其所喜爱之历史和文化。[9]  由于信奉中华历史和世界历史“和而不同”,致力于书写“学术整史”逻辑[13]  ,于是演绎出“国学马克思主义[13] + 中国经济学”[14]  的相生相克[15-16]  的经济思维来[14]  ,使学术呼吁成为了实实在在的话语行动。

《中国古籍总目》明确规定舆图、字画、鱼鳞册、宝钞、契约、诰命、文告等(含已装裱成册或成卷者),除已经编纂、抄写、刻印、影印成书者,不予著录。所以古代名画除了已经刻印、影印成书的,都不列入史部典籍。

云华夫人     云华夫人,王母第二十三女,太真王夫人之妹也。名瑶姬,受徊风混合万景炼神飞化之道。尝东海游还,过江上,有巫山焉,峰岩挺拔,林壑幽丽,巨石如坛,留连久之。时大禹理水,驻山下。大风卒至,崖振谷陨不可制。因与夫人相值,拜而求助。即敕侍女,授禹策召鬼神之书,因命其神狂章、虞余、黄魔、大翳、庚辰、童律等,助禹斫石疏波,决塞导厄,以循其流。

禹拜而谢焉。禹尝诣之,崇轘之巅,顾盼之际,化而为石;或倏然飞腾,散为轻云,油然而止,聚为夕雨;或化游龙,或为翔鹤,千态万状,不可亲也。禹疑其狡狯怪诞,非真仙也,问诸童律。律曰:“天地之本者道也,运道之用者圣也,圣之品次,真人仙人也。其有禀气成真,不修而得道者,木公、金母是也。盖二气之祖宗、阴阳之原本、仙真之主宰、造化之元光。

云华夫人,金母之女也。昔师三元道君,受上清宝经,受书于紫清阙下,为云华上宫夫人。主领教童真之士,理在玉英之台,隐见变化,盖其常也。亦由凝气成真,与道合体,非寓胎禀化之形,是西华少阴之气也。且气之弥纶天地,经营动植,大包造化,细入毫发。在人为人,在物为物,岂止于云雨龙鹤,飞鸿腾凤哉?”禹然之,后往诣焉,忽见云楼玉台,瑶宫琼阙森然,既灵官侍卫,不可名识。

狮子抱关,天马启涂,毒龙电兽,八威备轩,夫人宴坐于瑶台之上。禹稽首问道,召禹使前而言曰:“夫圣匠肇兴,剖大混之一朴,发为亿万之体。发大蕴之一苞,散为无穷之物。故步三光而立乎晷景,封九域而制乎邦国,刻漏以分昼夜,寒暑以成岁纪,兑离以正方位,山川以分阴阳,城廓以聚民,器械以卫众,舆服以表贵贱,禾黍以备凶歉。凡此之制,上禀乎星辰,而取法乎神真,以养有形之物也。是故日月有幽明,生杀有寒暑,雷震有出入之期,风雨有动静之常。清气浮乎上,而浊众散于下。废兴之数,治乱之运,贤愚之质,善恶之性,刚柔之气,寿夭之命,贵贱之位,尊卑之叙,吉凶之感,穷达之期,此皆禀之于道,悬之于天,而圣人为纪也。

性发乎天而命成乎人。立之者天,行之者道。道存则有,道去则非。道无物不可存也,非修不可致也。玄老有言,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将自复。复谓归于道而常存也。道之用也,变化万端而不足其一,是故天参玄玄,地参混黄,人参道德。去此之外,非道也哉。

长久之要者,天保其玄,地守其物,人养其气,所以全也。则我命在我,非天地杀之,鬼神害之,失道而自逝也。志乎哉,勤乎哉,子之功及于物矣,勤逮于民矣,善格乎天矣,而未闻至道之要也。吾昔于紫清之阙受书,宝而勤之,我师三元道君曰,上真内经,天真所宝,封之金台。

佩入太微,则云轮上往,神武抱关,振衣瑶房,遨宴希林,左招仙公,右栖白山,而下眄太空。泛乎天津,则乘云骋龙,游此名山,则真人诣房,万人奉卫,山精伺迎。动有八景玉轮,静则宴处金堂。亦谓之“太上玉佩金珰”之妙文也。汝将欲越巨海而无飚轮,渡飞沙而无云轩,陟阨涂而无所举,涉泥波而无所乘,陆则困于远绝,水则惧于漂沦,将欲以导百谷而浚万川也。危乎悠哉,太上愍汝之至,亦将授以灵宝真文,陆策虎豹,水制蛟龙,断馘千邪,检驭群凶,以成汝之功也。其在乎阳明之天也。

吾所授宝书,亦可以出入水火,啸叱幽冥,收束虎豹,呼召六丁,隐瀹八地,颠倒五星,久视存身,与天相倾也。”因命侍女陵容华出丹玉之笈,开上清宝文以授,禹拜受而去,又得庚辰、虞余之助,遂能导波决川,以成其功,奠五岳,别九州,而天锡玄珪,以为紫庭真人。其后楚大夫宋玉,以其事言于襄王,王不能访道要以求长生,筑台于高唐之馆,作阳台之宫以祀之,宋玉作神仙赋以寓情,荒*秽芜。

高真上仙,岂可诬而降之也?有祠在山下,世谓之大仙,隔岸有神女之石,即所化也。复有石天尊神女坛,侧有竹,垂之若篲。有稿叶飞物着坛上者,竹则因风扫之,终莹洁不为所污。楚人世祀焉。(出《集仙录》) 云华夫人,是王母第二十三个女儿,太真王夫人的妹妹,名叫瑶姬。她接受的是“徊风混合万景炼神飞化”的道术。曾经从东海云游归来,经过长江之上,岸上有座巫山,那里峰岩挺拔,林壑幽美,巨石如坛,她在那里滞留很久。当时大禹治水,驻扎在山下。狂风突然刮来,崖谷震动山石滚落不可控制。因为与夫人相遇,大禹就拜见她向她求助。夫人就令侍女把用符策召鬼神的书交给他,同时命令狂章、虞余、黄魔、大翳,庚辰、童律等诸神,帮助大禹凿开山石疏通江水,把堵塞之处挖开,以顺通江流。禹下拜向她道谢。大禹曾到崇山峻岭之顶去拜访她,夫人在转眼之间就能变成石头,或突然飞腾在空中散为轻云,油然而止,凝聚成夕雨,有时变成游龙。有时化为翔鹤,状态万千,不可亲近。禹怀疑她狡猾奸诈离奇古怪不是真仙,就向童律询问。童律说:“天地的根本是道,运用道的人是圣,圣的品级,依次是真人仙人。其中有承气成真不修行而得道的。木公、金母就是这样的人。原来是二气的祖宗、阴阳的源本、仙真的主宰、造化元光。云华夫人是金母的女儿,从前以三元道君为师,接受上清宝经,在紫清阙下接受宝书,封为云华上宫夫人。她主管教化童真之士,在玉英台理事。时隐时现而变化,原来是她的常态。她也是由气凝聚成的真人,与道合为一体,不是禀承凡胎肉体而化成之形,是西华少阴之气。而且气弥漫天空淹没大地,谋划营造动物植物,广泛包罗自然,细到毫毛头发。与人一起她就变成人,与物一起她就变作物,哪止于云雨龙鹤飞雁腾凤呢?”大禹认为他说得对,后来去拜见她,突然现出云楼玉台,瑶宫琼阙森然,又有灵官侍卫,不可指称记识。狮子守着关隘,天马在道路上启行,毒龙电兽,八方备为乘轩,夫人安坐于瑶台之上。禹行了稽首礼请教道术,夫人召禹让他坐下,说:“圣匠初兴,剖开广大混沌之一朴,发散为亿万之体。揭开蕴积广大之一苞,散布为无穷之物。又使日月星运行而确立时间,封九州之域而控制邦国,刻记漏壶而分昼夜,用寒暑来纪年,用兑离来正方位,用山川来分阴阳,用城廓来聚集百姓,用器械来保卫大众,用车马服饰来表示贵贱,用五谷来备荒年,所有这些制度,都是禀承于星辰,而取法于神仙其人,来养育有形之物啊。因此,日月有暗有明,生杀有寒有暑,雷震有开始和结束之期,风雨有动和静的规律。清气在上飘浮,而浊众散处于下。兴与废的气数,治与乱的命运,贤与愚的资质,善与恶的本性,刚与柔的气质,长寿与短命的命运,贵与贱的地位,尊与卑的次序,吉与凶的感应,不得志与得志的期限,这都禀承于道,掌握在天,而由圣人管理它。本性出于上天,命运多在于人为。本性形成于天,而处世要合于道义。道义存在则可,违背道义则不可,道义无处不在,无物不存,但需要一定的修养之功,才能达到。玄天老人说过,致虚到极点,守静到至诚,万物将自行恢复。恢复指的是回归于道而常存。道的运用,变化万端而不够其一,所以天参悟玄玄,地参悟混黄,人参悟道德。

除此之外,就不是道了。长久的要点是,天保护它的玄,地保护它的物,人保护他的气,这就是用来保全的办法。那么,我的命运在于我,不是天地杀我,鬼神害我,失去道就失去了自己。立志了,勤修了,您的功德达到物了,勤达到百姓了,善达到天了,然而没有听到至道的要诀。我从前在紫清之阙得到书,以之为宝而勤修,我的老师三元道君说,上真的内经,是天真当作宝贝的东西,把它封存在金台。

带它进入太微,就有云轮往上升,神武把关,在瑶房整饰衣装,去遨游希世之林,左招仙公,右卧白山,而向下斜视太空。在天河泛舟之后,就乘云跨龙游此名山,那么真人就登门拜访,万人都来侍奉护卫,山精也来伺候逢迎。动的时候有八景玉轮之车,静的时候就安处于金堂。这也称之为“太上玉佩金珰”之妙文。你将要越过大海而没有飚轮,要渡过飞沙而没有云轩,登险途而没有舆车,涉泥波而没有船可乘,在陆上就会困于远方绝地。在水中就恐怕会漂泊沉沦,将要疏导百谷万川,危难长远啊。

太上很怜惜你,也将把灵宝真文传给你,在陆地驱逐虎豹,在水中制服蛟龙,斩断千邪,约束驾驭群凶,用以成就你的功业。它在于阳明之天。我所传授的宝书,也可以出入水火,震摄幽寞,收束虎豹,呼召六丁,使八地隐沦,使五星颠倒,久视存身,与天相倾。”于是令侍女陵谷华拿出丹玉书箱,打开它拿出上清宝文交给他,禹拜谢受书而去,又得到庚辰、虞余的帮助,能够疏导波涛掘开河川,而成就治水之功,祭奠五岳,告别九州,天赐玄圭,用他作紫庭真人。

那以后楚大夫宋玉,把这件事说给襄王听,襄王不能访求道家之要诀而求得长生,就于高唐之馆筑坛台,作阳台之宫来祭祀她,宋玉作《神仙赋》来寄托心情,荒*秽芜。高真上仙,怎么可以捏造事实而使她们降临呢?有个祠庙在山下,世人称之为大仙,隔岸有块神女石,就是云华夫人所化。还有石天尊神女坛,旁边有竹子,叶子垂下象扫帚。有紫叶飞物落在坛上,竹子就凭风扫掉它,神女坛始终光净不被落物所污,楚人世代祭祀她。

《保卫黄河》作品分析如下:

《保卫黄河》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七乐章,采用了民间打击乐和广东狮子舞音乐的旋律,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曲以快速大跳的动机和逐步扩张的音型,生动地表现了游击健儿前赴后继、英勇战斗,为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而奔赴战场的壮丽情景。在齐唱之后,采用二部、三部、四部轮唱的形式,形成一种此起彼伏的浩大声势。转调后的合唱,更凸显了中国人民誓将侵略者消灭干净的坚强决心。

由光未然、冼星海所创,写成于中国抗日战争时期,该曲采用齐唱、轮唱的演唱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没有原唱。《保卫黄河》表达了人们对黄河的保护和关爱,呼吁大家共同努力,保卫这片土地和这条河流。

拓展:

黄河的发源地:黄河北源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支脉查哈西拉山南麓的扎曲,南源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支脉各姿各雅山北麓的卡日曲,西源发源于星宿海西的约古宗列曲。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其流域面积,《人民网》载:约752443平方公里,水利部网站《黄河网》则记为: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黄河,是位于中国北方地区的大河,属世界长河之一,中国第二长河(也有称第二大河流)。黄河之“黄”,实为泥沙。古籍有载:“黄河斗水,泥居其七”。

黄河泥沙九成来自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易蚀易散,每逢暴雨冲刷,则流失大量水土,奔入黄河。流域冬长夏短,冬夏温差悬殊,季节气温变化分明。流域降水量小,以旱地农业为主,冬干春旱,降水集中在夏秋七八月份。

司马穰苴,本姓田,名穰苴(音:壤居)。春秋时齐国大夫,官至大司马。齐景公时曾奉命击退晋燕之师,收复失地。他深通兵法,后人整理有《司马穰苴兵法》一书。田穰苴墓位于齐都镇尹家村南。墓高10米,南北25米,东西38米,保存较好。 司马穰苴是田完的后代。但因为不是田完的嫡传子孙,所以他年轻时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平民。齐景公时,相国晏婴认为穰苴读书很多,智慧超人,又精通武艺,善于演说,文章写得也好,是个人才。于是,便对齐景公说:“穰苴虽然不是田家的正宗后代,但他能文能武,很有才干,您不妨试用此人,看看怎么样。”景公听后即把穰苴叫了来,君臣二人,谈起军事,穰苴运用自己掌握的军事学知识,从古到今,指说形势,很有见地。景公非常高兴,随即任命他做了将军。 司马穰苴坚持以法治军,执法如山。当时正是春秋时期,大国争霸,战争频繁,这时的齐国经常受晋楚等国的欺负。一次,晋国出兵攻打齐国的阿(今山东东阿县)、甄(zh~n真,今山东定陶县)二城。燕国则出兵侵入齐国的河上地区。齐军顾此失彼,连吃败仗。齐景公便急令穰苴带兵去抵抗敌人。此时,穰苴刚被任命为大将,他怕自己出身平民,被将士瞧不起,无法行使军令,便请求景公派一位德高望重的大臣去进行监督。景公当即应允,派了自己身边很亲近的一个大夫庄贾去做监军。 穰苴见到庄贾,两人约定好明天中午在军门会齐,一块整顿军队。第二天早晨,穰苴便到了军营,叫士兵立起一根标杆,测量太阳的影子以掌握时间,同时还调整准确了计时的滴漏,等待着庄贾。 庄贾是景公的宠臣,向来有恃无恐,骄横惯了,根本不把穰苴放在眼里。那天,亲戚朋友都为他送行,酒喝了一阵又一阵,庄贾早把军门会齐的事忘得一千二净了。穰苴等到中午了,见庄贾还没到来,便拔掉标杆,倒掉漏水,独自召集三军,申明纪律,操练队伍。太阳都要下山了,庄贾才喝得醉醺醺地来到军营。穰苴大声问道,“监军为什么到这时才来1”庄贾不以为然,拱拱手说:“今日亲戚朋友为我送行,酒喝多了,所以才来晚了。”穰苴气愤地说:“当将帅的一旦受命,就不能顾家,上了战场,就得舍生忘死。现在敌人都打到我们家门上来了,人心惶惶,国君也急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你我担负着保卫国家的重任,临出征哪还有闲功夫饮酒作乐呢”说罢,问军法官说:“军法上对不按时到的将士该怎样处置”军法官回答道:“应当砍头]”庄贾听说要杀头,十分害怕,急忙叫人向齐景公求救。还没等派去求救的人回来,穰苴已经把庄贾处决了。不一会,齐景公派使者拿着符节乘车驰入军营,要求放掉庄贾。穰苴说:“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随问军法官:“骑马闯入军营,该当何罪”军法官说:“应当砍头”使者吓得要死。穰苴说:“国君派来的使者不能杀。但军法也不能不遵守。”说完,令武士把使者的仆人和马都砍了。同时传示三军,以明军纪。 三天后,穰苴率军出征,生病的士兵也争先恐后,土气非常高昂。晋国的军队听说后,吓得慌忙撤退。燕国的军队也赶快退到了黄河以北。穰苴趁机挥军追击,原来丢失的国土全部收回。部队凯旋归来,齐景公率王公百官去郊外迎接,慰劳三军。穰苴因功被任命为大司马,从此他就以司马为姓了。司马穰苴刚直不阿,从不谄媚奉迎。齐景公好喝酒,日夜饮酒作乐,不理朝政。晏婴和司马穰苴都很不满,多次劝谏也无效。有一天晚上,景公要到司马穰’苴家中喝酒,他知道后,全身披挂,在门口等候。齐景公一到,司马穰苴说:“是敌国有兵来进攻,还是国内有大臣叛乱,让您星夜屈尊来我这里”齐景公说:“我来是要和您一块喝酒的。”司马穰苴不客气地说;“您的饮食已有人侍候,我的任务是带兵打仗,实在不敢在寒舍给您预备酒宴。” 齐景公讨了个没趣,只好到别处去了。 司马穰苴对部下将士十分爱护,经常拿出自己的俸禄与大家平分,而他却只领取和老弱士兵一样多的粮食。出征之前,对于士卒的衣食住行,甚至喝水、吃药等,他都亲自过问。 正因为司马穰苴执法严明,以身作则,爱护士卒,才赢得了将士们的钦佩,打起仗来才个个争先,无坚不摧。

司马穰苴年轻时就广泛地阅读兵书,对古代兵书《司马法胸艮有研究,在军事学方面造诣颇深。后来,他在认真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战争实践,创造了《司马穰苴兵法00但司马穰苴在世时并没 有编著成书,齐威王时,组织士大夫追论古代的《司 马兵法》,才将司马穰苴的兵法编入其中,号称《司马 穰苴兵法》,这就是流传至今的一卷五篇《司马法》一 书。 司马穰苴的军事思想有着朴素的辩证法因素。和 《孙子兵法》将战争中的诸因素概括为奇、正这两个对 立统一的因素相仿,司马穰苴则把战争中的诸因素抽 象为轻、重这两个对立统一的因素。他说c“凡战以轻 行轻则危,以重行重则无功,以轻行重则败,以重行 轻则战,故战,相为轻重。”他认为掌握战争的规律关键在于处理好轻、重这两个因素的关系,即所谓“筹 以轻重”。譬如处理战略与战术的关系问题时,战略 和战术都要同时照顾到,但是又要有主次之分,要以 战略统帅战术,这就是“以重行轻”,反之,“以轻行 重”则要吃败仗。 司马穰苴的军事思想中,有着丰富的战术学内容。 在军队指挥方面,他认为“上烦轻,上暇重”,统帅的具体指挥称为轻,统帅的帷幄运筹称为重,统帅的指挥只有轻则陷于繁琐事务,只有重又流于空泛,因此应轻重相节,该具体的就具体,该原则的就原则。在军队训练上,他主张“教惟豫,战惟节”平时训练要从严,战时使用应有所节制。在军队号令方面,他认为“奏鼓轻,舒鼓重”,总是快速前进,部队吃不消,要有张有弛,所以这两种鼓法要交替使用,而以舒为主。司马穰苴特别突出“战参”思想。他说:“攻战守, 进退止,前后序,车徒困,是谓战参。”即攻击与防御交相为用,前进和后退各有限度,队行排列有前有 后,车兵,步卒唇齿相依,在战争中,这些相互对立又相互渗透的错综复杂现象叫做“战参”。在兵器的配 置上也体现这种思想。他说:“兵惟杂”,“兵不杂则不利,长兵以卫,短兵以守”,各种不同性能的兵器只有 配合使用,才能够“迭战则久,皆战则强”。

由于司马穰苴功勋卓著,地位显赫,引起了贵族们的嫉妒。后来景公听信他们的谗言,把穰苴给辞退了。司马穰苴一气之下,发病而死 司马穰苴虽然死了,但他的《司马法》却流传下来,成为中国古代军事史的宝贵遗产。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