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红丸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3收藏

橘红丸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国家基本药物 4 概述 5 《圣济总录》卷一七五之橘红丸 51 组成 52 主治 53 橘红丸的用法用量 54 制备方法 6 《中药制剂手册》方之橘红丸 61 组成 62 橘红丸的用法用量 63 功效与主治 7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之橘红丸 71 组成 72 功效 73 主治 74 橘红丸的用法用量 75 制备方法 8 橘红丸的药典标准 81 品名 82 处方 83 制法 84 性状 85 鉴别 86 检查 87 含量测定 8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8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8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874 测定法 88 功能与主治 89 用法与用量 810 规格 811 贮藏 812 版本 9 橘红丸药品说明书 91 药品名称 92 药品汉语拼音 93 剂型 94 性状 95 橘红丸的主要成份 96 橘红丸的功能主治 97 橘红丸的用法用量 98 注意事项 99 橘红丸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 910 备注 10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橘红丸 橘红丸相关药品说明书其它版本 1 拼音

jú hóng wán

2 英文参考

Juhong Wan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juhong pill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juhong wa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国家基本药物

与橘红丸有关的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信息

序号 基本药物

目录序号 药品名称 剂型 规格 单位 零售指

导价格 类别 备注 314 24 橘红丸 蜜丸 6g 丸 051 中成药部分 315 24 橘红丸 蜜丸 60g 瓶 43 中成药部分 316 24 橘红丸 蜜丸 72g 瓶 51 中成药部分 317 24 橘红丸 水蜜丸 72g 瓶 081 中成药部分 △ 318 24 橘红丸 水蜜丸 18g 袋 19 中成药部分 319 24 橘红丸 水蜜丸 30g 瓶 3 中成药部分 320 24 橘红丸 水蜜丸 36g 瓶 36 中成药部分 321 24 橘红丸 水蜜丸 50g 瓶 49 中成药部分 322 24 橘红丸 水蜜丸 60g 瓶 58 中成药部分 323 24 橘红丸 水蜜丸 72g 瓶 68 中成药部分

注:

1、表中备注栏标注“”的剂型规格为代表品。

2、表中备注栏加注“△”的剂型规格,及同剂型的其他规格为临时价格。

3、备注栏中标示用法用量的剂型规格,该剂型中其他规格的价格是基于相同用法用量,按《药品差比价规 则》计算的。

4、表中剂型栏中标注的“蜜丸”,包括小蜜丸和大蜜丸。

4 概述

橘红丸为方名,同名方剂约有3首。

中成药橘红丸的主要成分为化橘红、陈皮、半夏(制)、茯苓、甘草、桔梗、苦杏仁、紫苏子(炒)、紫菀、款冬花、瓜蒌皮、浙贝母、地黄、麦冬、石膏[1]。具有清肺,化痰,止咳的功效。用于痰热咳嗽,痰多,色黄黏稠,胸闷口干。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橘红丸的药典标准。

5 《圣济总录》卷一七五之橘红丸 51 组成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半两,胡椒100粒,黑牵牛100粒,巴豆30粒(去皮,同前3味炒令焦,去巴豆不用),木香1分。

52 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七五之橘红丸主治小儿胃虚,腹胀硬。

53 橘红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5丸,莱菔子汤送下。乳食后临卧服。

54 制备方法

上药除巴豆外为细末,用葱白汁为丸,如绿豆大。

6 《中药制剂手册》方之橘红丸 61 组成

橘红72g,生石膏、茯苓、陈皮、麦门冬、干地黄、炒杏仁、川贝母、栝萎(蜜炙)各48g,紫菀、法半夏、炒苏子、桔梗各36g,款冬花、炙甘草各24g[2]。

62 橘红丸的用法用量

为末,炼蜜为丸,每丸重6g,每服二丸,温开水送下,日二次[2]。

63 功效与主治

功能清肺祛湿,止嗽化痰[2]。治肺胃湿热而致的咳嗽痰盛,呼吸气促,口舌咽干,胸中痞满,饮食无味[2]。

7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之橘红丸 71 组成

化橘红24两,贝母16两,茯苓16两,麦冬16两,杏仁(去皮,炒)16两,生石膏16两,瓜蒌皮16两,橘皮16两,生地16两,桔梗12两,紫菀12两,法半夏12两,苏子(炒)12两,甘草8两,冬花8两。

72 功效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之橘红丸具有清肺祛湿,止嗽化痰之功效。

73 主治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之橘红丸主治肺胃湿热,咳嗽痰盛,胸中结满,饮食无味。

74 橘红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丸,温开水送下,日2次。

7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重2钱,蜡皮封固。

8 橘红丸的药典标准 81 品名

橘红丸

Juhong Wan

82 处方

化橘红75g、陈皮50g、半夏(制)375g、茯苓50g、甘草25g、桔梗375g、苦杏仁50g、炒紫苏子375g、紫菀375g、款冬花25g、瓜蒌皮50g、浙贝母50g、地黄50g、麦冬50g、石膏50g

83 制法

以上十五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用炼蜜20~30g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90—11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84 性状

本品为棕褐色的水蜜丸、小蜜丸或大蜜丸;气微香,味甜、微苦。

85 鉴别

(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不规则分枝状团块无色,遇水合氯醛试液溶化;菌丝无色或淡棕色,直径4~6μm(茯苓)。纤维束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甘草)。石细胞橙**,贝壳形,壁较厚,较宽一边纹孔明显(苦杏仁)。种皮细胞类圆形、长圆形或形状不规则,壁网状增厚似花纹样(炒紫苏子)。花粉粒球形,直径约至32μm,外壁有刺,较尖(款冬花)。下皮细胞长方形,垂周壁波状弯曲,有的含紫 素(紫菀)。

(2)取本品水蜜丸36g,研碎;或取小蜜丸或大蜜丸6g,剪碎,加硅藻土3g,研匀。加乙酸乙酯40ml,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陈皮对照药材1g,加甲醇10ml,超声处理10分钟,滤过,滤液作为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5μl、对照药材溶液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1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主斑点。

(3)取本品水蜜丸36g,或取小蜜丸或大蜜丸6g,加水30ml,研匀。加盐酸1ml,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滤过,滤液用三氯甲烷振摇提取2次,每次30ml,合并三氯甲烷液,蒸干,残渣加三氯甲烷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麦冬对照药材1g,加水30ml,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5μl、对照药材溶液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丙酮(4: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墨绿色斑点。

86 检查

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Ⅰ A)。

87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D)测定。

8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醋酸-水(30:4:6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3nm。理论板数按柚皮苷峰计算应不低于2000。

8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柚皮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70μg的溶液,即得。

8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水蜜丸适量,研碎,取约15g,精密称定;或取小蜜丸或取重量差异项下的大蜜丸,剪碎,取约2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流动相50ml,密塞,称定重量,放置使溶散,超声处理(功率250W,频率20kHz)3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流动相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不易滤时可先离心,取上清液),取续滤液,即得。

87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10μl与供试品溶液10~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含化橘红以柚皮苷(C27H32O14)计,水蜜丸每1g不得少于10mg;小蜜丸每1g不得少于06mg;大蜜丸每丸(1)不得少于19mg,(2)不得少于38mg。

88 功能与主治

清肺,化痰,止咳。用于痰热咳嗽,痰多,色黄黏稠,胸闷口干。

89 用法与用量

口服。水蜜丸一次72g,小蜜丸一次12g,大蜜丸一次2丸(每丸重6g)或4丸(每丸重3g),一日2次。

810 规格

水蜜丸每100丸重10g;大蜜丸每丸重  (1) 3g  (2)6g

811 贮藏

密封。

812 版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9 橘红丸药品说明书 91 药品名称

橘红丸

92 药品汉语拼音

Juhong Wan

93 剂型

水蜜丸:每100丸重10g;大蜜丸:每丸重3g,6g 。

94 性状

橘红丸为棕褐色的水蜜丸、小蜜丸或大蜜丸;气微香,味甜、微苦。

95 橘红丸的主要成份

化橘红、陈皮、半夏、茯苓、甘草、桔梗、苦杏仁、紫苏子、紫菀、款冬花、瓜蒌皮、浙贝母、地黄、麦冬、石膏。

96 橘红丸的功能主治

清肺,化痰,止咳。用于痰热咳嗽,痰多,色黄黏稠,胸闷口干。

97 橘红丸的用法用量

口服。水蜜丸一次72g,小蜜丸一次12g,大蜜丸一次2丸(每丸重6g)或4丸(每丸重3g),一日2次。

98 注意事项

1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2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

3气虚咳喘及阴虚燥咳者不适用。风寒患者慎用。

4支气管扩张、肺脓疡、肺心病、肺结核患者出现咳嗽时应去医院就诊。

5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6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7服药期间,若患者发热体温超过385℃,或出现喘促气急者,或咳嗽加重、痰量明显增多者应去医院就诊。

8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9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10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11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12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3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99 药物相互作用

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910 备注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猝痖的病因病机 41 风寒外袭 42 风热侵袭 5 猝痖的症状 6 诊断 7 需要与猝痖相鉴别的疾病 8 猝痖的治疗 81 辨证治疗 811 风寒外袭 8111 症状 8112 证候分析 8113 方药治疗 81131 治法 81132 方药 81133 中成药 8114 针灸治疗 8115 外治法 812 风热侵袭 8121 症状 8122 证候分析 8123 方药治疗 81231 风热邪毒在肺卫 81232 邪热壅盛,胃腑热盛 8124 草药 8125 中成药 8126 外治法 81261 吹药 81262 含法 81263 含漱 81264 蒸气吸入 8127 针灸治疗 81271 针刺 81272 耳针 82 饮食疗法 83 导引法 831 喉症失音的 法 832 咽喉疼痛的 833 咽喉保健导引法 84 医案 9 猝痖患者日常保健 10 关于喉瘖 11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猝痖的穴位 2 治疗猝痖的方剂 3 治疗猝痖的中成药 4 古籍中的猝痖 1 拼音

cù yǎ

2 英文参考

acute hoarseness diseas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概述

猝痖为病证名[1]。见《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即暴瘖[1]。

《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暴瘖,猝痖也。”

急喉瘖(acute hoarseness disease)为病证名[2]。又称暴瘖(出《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猝痖(见《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是指以突然声音嘶哑,甚至失音为主要表现的喉病[3]。属喉瘖一种[4]。因其证声音不扬,甚至嘶哑失音,发病较急,病程较短而得名[4]。多因突然冒寒,或寒包热邪,或肺伤津枯所致[2]。本病以冬春两季的发病率较高,无明显的性别差异,从事使用嗓音较多职业的人发病率较高,可并发咳喘等症。小儿急喉瘖易致急喉风。

《张氏医通·瘖》:“失音大都不越于肺,然须以暴病得之,为邪郁气逆;久病得之,为津枯血槁。盖暴瘖总是寒包热邪,或本内热而后受寒,或先外感而食寒物。并宜辛凉和解,稍兼辛温散之,消风散用姜汁调服,缓缓进之,或只一味生姜汁亦可,冷热嗽后失音尤宜。若咽破声嘶而痛,是火邪遏闭伤肺,昔人所谓金实不鸣,金破亦不鸣也。古法用清咽宁肺汤,今改用生脉散合六味丸作汤。”

猝痖与西医的急性喉炎相类似[4]。可见于西医的急性喉炎、痉挛性失音等[2]。

4 猝痖的病因病机

猝痖多属实证,卒然而起[5]。多因突然冒寒,或寒包热邪,或肺伤津枯所致[2]。

猝痖是由于外感风寒、风热之邪,致肺气壅塞,气机阻滞,声户肿胀,开合不利而致。

《景岳全书》卷二十八日:“瘖哑之病当知虚实,实者其病在标,因窍闭而痦也……窍闭者有风寒之闭,外感证也,有火邪之闭,热乘肺也。”

41 风寒外袭

《备急千金要方》卷八:“风寒之气客于中,滞而不能发,故瘖不能言及瘖哑失声,皆风所为也。”

《证治准绳·幼科》卷九:“此亦为风冷所客,使气道不通,故声不得发而喉无音也。”

风寒外袭,客于肺系,肺气壅遏,气机不利,风寒之邪凝聚于喉,也致声门开合不利而为本病[4][5]。

风寒之邪侵袭,先伤皮毛,肺卫失宣,肺气壅遏,气道不清,气机不利,致使脉络壅阻,气血滞留,声户开合不利,则声音嘶哑或失音。

42 风热侵袭

风热邪毒由口鼻而入,内伤于肺,肺气不宣,邪热上蒸结于喉咙,气血壅滞,脉络痹阻,以致喉部肌膜红肿,声门开合不利,而为喉瘖[4]。若邪热较盛,灼津为痰或素有痰热,痰热邪毒结聚于喉咙,气道壅塞,更可发展为急喉风[4]。小儿因脏腑娇嫩,喉腔较窄,患有急喉瘖,尤易引致急喉风[4]。

若风热之邪侵袭,或寒邪化热,侵犯咽喉,内犯肺胃,引动肺胃积热循经上蒸,风火热毒结于喉窍,与气血搏结,以致脉络壅阻,声户开合不全,声出不利而声音嘶哑。

5 猝痖的症状

突然失音或语音嘶哑[2]。

猝痖的主要症状为声音不扬,甚至嘶哑失音,一般发病较急,兼有其他感邪症状,局部检查见声带红肿[4]。

6 诊断

急喉瘖以声音不扬,甚至嘶哑失音为主要症状。起病较急,咽喉干燥灼热微痛,自觉讲话困难而乏力,咯痰不爽。全身可有发热,恶寒,纳差,便结等症状。

检查可见喉部粘膜呈弥漫性对称性充血,声带充血肿胀,有时可见声带有粘膜下出血,发声时声带闭合不全。

7 需要与猝痖相鉴别的疾病

猝痖须注意与肝郁失音、喉白喉相鉴别:

肝郁失音,失音骤然发生,但声带检查无红肿变化,全身尚有肝气郁结的其他症状表现,可资鉴别[4]。

喉白喉,患者多为小儿,声嘶显著,咳嗽呈犬吠样,神情萎糜,脸色苍白,全身中毒症状明显,易发生喉梗阻,咽喉部检查发现有不易剥落的白膜,白膜处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查出白喉杆菌。

8 猝痖的治疗

治疗上,邪毒在肺卫者,治宜疏风清热,解毒利喉,若邪热盛,胃腑积热者,则宜泄热解毒。

《杂病广要·瘖》:若暴哑声不出,咽痛异常,卒然而起,或欲咳而不能咳,或无痰,或清痰上溢,脉多弦紧,或数痰无伦,此大寒犯肾也,麻黄附子细辛汤温之,并以蜜制附子含之,慎不可轻用寒凉之剂。

81 辨证治疗 811 风寒外袭

喉瘖·风寒袭肺证(hoarseness disease with pattern of windcold assaulting lung)是指风寒袭肺,以卒然声音不扬,甚则嘶哑,咳嗽声重,声带淡红肿胀,伴鼻塞、流涕、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紧等为常见症的喉瘖证候[3]。

8111 症状

卒然声音不扬,甚则嘶哑,或兼有咽喉微痛,吞咽不利,咽喉痒,咳嗽声重,声带淡红肿胀,伴鼻塞、流清涕、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3][4]。

检查见喉关及关外可无红肿,喉部微红肿,声带色淡白或淡红,闭合不全[4]。

8112 证候分析

风寒邪毒,壅遏于肺,肺气失宣,寒邪凝聚于喉,致其声门开合不利,故卒然声音不扬,甚则音哑;气血遇寒则凝滞,故见喉部微红肿,声带色淡;寒邪波及于咽,则咽喉微痛,吞咽不利;肺气不利而上逆,故见咳嗽不爽;鼻为肺窍,风寒犯肺,故鼻窍不利而鼻塞流清涕。肺合皮毛,寒束肌表,卫阳被郁,不得宣泄,故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口不渴等风寒表证。舌苔薄白,脉浮为风寒在表之象[4]。

8113 方药治疗 81131 治法

辛温散寒,疏风解表,宣肺开音[4]。

81132 方药

可用六味汤[备注]六味汤(《喉科秘旨)):桔梗、甘草、薄荷、荆芥穗、防风、僵蚕加苏叶、杏仁、蝉衣等治疗:方中荆芥、防风、苏叶、薄荷祛风解表,辛散风寒,桔梗、甘草、杏仁、僵蚕宣肺化痰利咽喉,蝉衣祛风开音[4]。咳嗽痰多加法夏、白前[4]。

六味汤(屠燮程《喉科秘旨》)加减处方:荆芥10克,防风10克,桔梗12克,甘草6克,苏叶10克,薄荷6克(后下),僵蚕10克,蝉蜕6克。水煎服。若咳嗽痰多者,加北杏10克、法夏12克、白前12克。

可选用九味羌活汤加减治疗[5]。

81133 中成药

午时茶,口服,每次1块或1袋。

九味羌活丸,口服,每次6~9克,每日2~3次。

通宣理肺丸,口服,每次6~9克,每日2~3次。

8114 针灸治疗

取合谷、尺泽、列缺等穴,针用泻法,以散风寒,或用悬灸法[4]。

8115 外治法

用苏叶、藿香、佩兰、葱白各适量煎水作蒸气吸入,有芳香通窍、疏风散寒作用[4]。

812 风热侵袭

喉瘖·风热犯肺证(hoarseness disease with pattern of windheat assailing lung)是指风热犯肺,以声音不扬,甚则嘶哑,喉痛不适,干痒而咳,喉黏膜及声带红肿,声门闭合不全,伴发热、微恶寒、头痛,舌边微红,苔薄黄,脉浮数等为常见症的喉瘖证候[3]。

喉瘖·痰热壅肺证(hoarseness disease with pattern of phlegmheat congesting lung)是指痰热壅肺,以声音嘶哑,甚则失音,咽喉痛甚,喉黏膜及室带、声带深红肿胀,声带上有黄白色分泌物附着,闭合不全,伴咳嗽痰黄、口渴、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厚,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喉瘖证候[3]。

8121 症状

病初起,喉内不适,干痒而咳,音低而粗,声出不利,或喉内有灼热疼痛感[4]。喉黏膜及声带红肿,声门闭合不全,伴发热,微恶寒,头痛,肢体怠倦,骨节疼痛等,舌边微红,苔白或兼黄,脉浮数等症状[4][3]。

若邪热传里,胃腑热盛,则症状加重,声嘶,甚则语音难出,喉痛增剧,吞咽困难,身壮热,口渴引饮,口臭,腹胀,痰黄稠,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厚,脉洪大而数[4]。

痰热壅肺,声音嘶哑,甚则失音,咽喉痛甚,喉黏膜及室带、声带深红肿胀,声带上有黄白色分泌物附着,闭合不全,伴咳嗽痰黄、口渴、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厚,脉滑数[3]。

8122 证候分析

喉为肺系,声音之门户,风热邪毒壅滞于肺,肺气不降而上逆,故干痒而咳[4]。

邪热蕴结于喉,脉络痹阻,使声门开合不利,则音低而粗,声出不利,甚至声嘶,语音难出[4]。

热灼肌膜,气血瘀阻,不通则痛,故见喉部灼热疼痛而红肿,甚则喉痛增剧,声带由淡红转至鲜红[4]。

喉部有**点状分泌物,乃里热炽盛,煎炼津液而成[4]。

吞咽困难,为喉部红肿波及咽部之故[4]。

由于病在咽喉之深处,故喉关及关外红肿不明显[4]。

病初起,风热之邪在肺卫,以致营卫不调,故见发热恶寒,头痛,肢体怠倦,骨节疼痛[4]。

舌边微红,苔白或兼黄,脉浮数,为风热在表之象[4]。

邪热传里,胃腑热盛,则身壮热,口臭,腹胀,热伤津液,则口渴引饮,痰稠而黄[4]。

热结于下,则小便黄赤,大便秘结[4]。

舌红苔黄厚,脉洪大而数,为里热炽盛之象[4]。

8123 方药治疗

宜辛凉疏散,可选用银翘散[备注]银翘散(《温病条辨》):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淡竹叶、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芦根加减治疗[5]。

81231 风热邪毒在肺卫

治宜疏风清热,利喉开音,可选用疏风清热汤[备注]疏风清热汤(经验方):荆芥、防风、牛蒡子、甘草、金银花、连翘、桑白皮、赤芍、桔梗、黄芩、天花粉、玄参、浙贝母加蝉衣、千层纸治疗:方中荆芥、防风祛风解表,金银花、连翘、黄芩、赤芍可清邪热,玄参、浙贝母、天花粉、桑白皮清肺化痰,牛蒡子、桔梗、甘草散结解毒,清利咽喉,配用蝉衣、千层纸,而利喉开音[4]。

疏风清热汤(广州中医学院《中医喉科学讲义》)加减处方:荆芥10克,防风10克,牛蒡子12克,桔梗10克,甘草6克,千层纸10克,金银花12克,连翘12克,黄芩12克,赤芍12克,蝉蜕6克。水煎服。若肺胃热盛者,则去荆芥、防风,加栀子12克、玄参15克、瓜蒌仁15克、大黄10克(后下)。痰多粘稠者,加浙贝母12克、天竹黄12克、前胡10克。

81232 邪热壅盛,胃腑热盛

治宜泄热解毒,利喉开音,选用清咽利膈汤[备注]清咽利膈汤(《喉症全科紫珍集》):连翘、栀子、黄芩、薄荷、牛蒡子、防风、荆芥、玄明粉、玄参、金银花、大黄加蝉衣、千层纸、胖大海,以泻火解毒,助以通便,使热从下泄,达到清利咽喉,消肿止痛开音目的[4]。

若无大便秘结,或服药后大便已通畅,可去大黄、芒硝[4]。

因热已传里无表证者,去荆芥、防风[4]。

若痰涎多,可选加贝母、天竺黄、瓜蒌、前胡、竹茹等清热化痰药物[4]。

若有呼吸困难症状出现者,按急喉风处理[4]。

8124 草药

宜解表清热,解毒消肿,可用穿心莲、野菊花、五指柑、金锁匙、苦地胆备15 g,土牛膝根、羊蹄草各30 g,水煎服[4]。

8125 中成药

银翘解毒丸,口服,大蜜丸每次l丸,水泛丸每次5粒,每日2~3次;片剂每次4片,每日3次。

中黄上清丸,口服,每次1~2丸,每日2次。

黄连上清丸,每次1丸,每日2~3次。

8126 外治法 81261 吹药

用冰硼散、珠黄散等药吹喉,每日5~6次,以清热消肿,化痰利喉[4]。

81262 含法

含服六神丸或铁笛丸,每日3~4次,以解毒消肿,止痛利喉[4]。

81263 含漱

用漱口方含漱,以清洁咽喉[4]。可用内服药渣再煎,取药液含漱。

81264 蒸气吸入

用薄荷、藿香、佩兰、金银花、菊花等各适量,煎水,作蒸气吸入,每日1~2次,每次20~30 min,以芳香通窍,疏风清热[4]。

或用以上药液、板蓝根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等作超声雾化喷喉。

8127 针灸治疗 81271 针刺

针刺合谷、尺泽、天突等穴,用泻法,以泻肺利喉开音[4]。

81272 耳针

取神门、咽喉、肺、平喘等穴,每次2~3穴,针刺留针15~20 min[4]。

82 饮食疗法

橄榄煲萝卜:萝卜500~1000克,橄榄250克,煎汤代茶,分多次服。

无花果冰糖水:无花果30克,冰糖适量,煲糖水服食,每日1次,连服3~5天。

胖大海冰糖茶:胖大海4~6枚,洗净放人碗内,加冰糖适量调味,冲入沸水,加盖焗半小时左右,慢慢饮用。隔4小时可再泡一次,每口2次。

干冬菜煲粥:干冬菜30~50克,大米50克,加水适量煲粥,用花生油少许调味服食。

83 导引法 831 喉症失音的 法

取穴部位重点在人迎穴、天突穴,局部敏感压痛点及咽喉部三条侧线(第一条侧线在喉结旁开一分处直下,第三条侧线在喉结旁开一寸半处直下;第二条侧线在第一、三条侧线中间),操作时,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医者先于患者咽喉部三条侧线施行一指推法或拿法,往返数次,也可配合揉法。然后在人迎、天突穴及敏感压痛点处采用揉法,手法要求轻快柔和,不可粗暴用力。[6]

832 咽喉疼痛的

取穴风池、风府、天突、曲池、合谷、肩井。操作时患者取仰卧位,先在喉结两旁及天突穴处用推拿或一指推揉手法,上下往返数次。再取坐位,按揉风池、风府、肩井等穴,配合拿风池、肩井、曲池、合谷等。[6]

833 咽喉保健导引法

每日丑寅时,握固,转颈,反肘后向,顿掣五、六度,叩齿六六,吐纳漱咽三三[6]。具有防治喉痹,暴哑的作用[6]。

《红炉点雪》卷四:“平时睡醒时,即起端坐,凝神怠虑,舌舐上腭,闭口调息,津液自生,分作三次,以意送下,此水潮之功也。津既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养神,在肺助气,在肾生精。”

84 医案

《续名医类案》卷十八:张路玉治一西客,触寒来苏,忽然喘逆声瘖,咽喉肿痛。察其形体丰盛,饮啖如常,切其脉象浮软,按之益劲,此必寒包热邪,伤犯肺络也。遂以麻杳甘石汤加半夏、细辛、加大剂藏蕤,二服喘止声出,但呼吸尚有微瘖,更与二陈加枳、桔、藏蕤,二服,调理而安。

《慈溪魏氏验案》:某正月由慈赴泸,舶中感风,鼻塞身倦,自以为虚,欲思进补,适有友人,馈以关东参汁糖,据称其性大补,投其所好,每日食之。不知甜粘滋补,最易恋邪,以致客肺之邪,塞滞不去,因而咽喉哽塞,呼吸不爽,语声不扬,微咳有痰,且睛微黄,脉软舌红,苔薄白。肺痹气塞,遂成失音,所谓金实则不鸣也。恙为伤风误补,治宜轻清开上,若再进滋补,有造成虚劳之虞。冬瓜仁四钱,生苡仁四钱,桃仁三饯,淡竹叶三钱,蝉衣一钱半,薄荷一钱,瓜蒌皮三钱,川贝母一钱半,枇杷叶三片去毛。

次诊;肺痹气塞,声嘶不扬,胸阎,乍寒乍热,脉软,青质淡红,苔薄白,拟清轻开闭,水芦根八钱,冬瓜仁四钱,生苡仁四钱,桃仁三钱,全瓜萎五钱,桑叶三钱,苦桔梗一钱,生甘草一钱。

三诊:音嘶稍扬,肺燥气逆,清肃之令不仁,拟甘寒生液,润燥开音法。生蛤壳四钱,生玉竹三钱,原麦冬三钱,大生地四钱,天冬三钱,生甘草一钱,地骨皮三钱,牛蒡子三钱,粉沙参三钱,知母二钱,天花粉三钱,紫菀三钱。

四诊:咳止声扬,咽咽如常,胃纳甚强,脉滑舌红,拟清补肺胃阴液,轻宣气机,北沙参三钱,生甘草一钱,冬瓜仁三钱,川贝母二钱,桑叶二钱,紫菀三钱,玉蝴蝶七对,挂金灯七只。

服药二荆,语声响亮,病愈。

9 猝痖患者日常保健

注意减少发音,尤忌大声呼叫,使声门得以休息,防止加重病情[4]。

禁食辛燥 及苦寒食物[4]。宜食生津润肺,滋水制火,忌苦寒及辛烈动火之品。

坚持体育锻炼,妥善安排作息时间,积极治疗鼻腔及口腔疾病。

10 关于喉瘖

喉瘖(hoarseness disease)为病证名[5]。见《罗氏会约医镜》卷十四。是指以声音不扬,甚至嘶哑失音为主要表现的喉病[3]。瘖同喑[5]。喉瘖即失音[5]。

《罗氏会约医镜》卷十四:“瘖者,谓有言无声,非绝然之不语也[5]。”

临床上常可分为暴瘖、久瘖[5]。

此外舌瘖是由中风舌强转动不灵,语言謇涩,而喉咽声音如故[5]。

聋哑人因耳聋,不会说话,不属于喉瘖[5]。

详见喉瘖条。

11

瓜蒌为药食兼用产品,其根块,全瓜蒌、蒌皮、蒌仔均可入药,其中根块、蒌仔又是营养食品和保健食品的理想用材,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药食瓜蒌入药部分为全果(含瓜蒌)、天花粉(根块)、蒌皮、蒌籽四部分。对心血管系统具有扩张冠脉、抗心肌缺血,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耐缺氧,抗心律失常等作用,对消化系统有抗溃疡、泻下作用。《本草纲目》记载:瓜蒌药性、味甘、微苦、性寒、归肺、胃、大肠径,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润燥滑肠、痛疮肿毒。主治热病口渴,消渴多饮,肺热燥咳,疮疡肿毒。

全瓜蒌:清热散结、润肺化痰,滑肠通便(实用中草药大全353页记载)。

瓜蒌皮:清肺化痰,宽胸利气(实用中草药大全353页记载)目前已开出瓜蒌皮针剂、瓜蒌皮中成药系列。

瓜蒌根(天花粉):降血脂、防动脉硬化、促进细胞生长、防治贫血、抗辐射,常食可提高人体免疫力(实用科技2003年第10期15页)。天花粉针剂临床应用中对中期妊娠、死胎、过期流产的引产效果良好,安全可靠

瓜蒌籽:其味润绵、催补母乳、滋补美容、健胃润肺、润肠通便、利压、宽胸、安心养神、抗菌强身、对离体绒癌细胞的增殖和艾滋病病毒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

瓜蒌为药食兼用产品,其根块,全瓜蒌、蒌皮、蒌仔均可入药,其中根块、蒌仔又是营养食品和保健食品的理想用材,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药食瓜蒌入药部分为全果(含瓜蒌)、天花粉(根块)、蒌皮、蒌籽四部分。对心血管系统具有扩张冠脉、抗心肌缺血,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耐缺氧,抗心律失常等作用,对消化系统有抗溃疡、泻下作用。《本草纲目》记载:瓜蒌药性、味甘、微苦、性寒、归肺、胃、大肠径,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润燥滑肠、痛疮肿毒。主治热病口渴,消渴多饮,肺热燥咳,疮疡肿毒。

全瓜蒌:清热散结、润肺化痰,滑肠通便(实用中草药大全353页记载)。

瓜蒌皮:清肺化痰,宽胸利气(实用中草药大全353页记载)目前已开出瓜蒌皮针剂、瓜蒌皮中成药系列。

瓜蒌根(天花粉):降血脂、防动脉硬化、促进细胞生长、防治贫血、抗辐射,常食可提高人体免疫力(实用科技2003年第10期15页)。天花粉针剂临床应用中对中期妊娠、死胎、过期流产的引产效果良好,安全可靠

瓜蒌籽:其味润绵、催补母乳、滋补美容、健胃润肺、润肠通便、利压、宽胸、安心养神、抗菌强身、对离体绒癌细胞的增殖和艾滋病病毒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

  名称:瓜蒌仁类别:化痰止咳平喘药 。拼音:Gua Lou Ren拉丁:Semen Trichosanthis,别名:栝蒌实。药用部位:干燥成熟种子。什么是瓜蒌仁瓜蒌仁的 功效作用 有哪些呢下面是我整理瓜蒌仁的资料,欢迎阅读。

  瓜蒌仁的介绍

 简介

 为葫芦科 植物 栝楼和双边栝楼的成熟果实的仁。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于河北、河南、安徽、浙江、山东、江苏等地。秋季采收,将壳与种子分别干燥。生用,或以制霜用。[1]

 药材性状

 栝楼:果实呈卵状扁平椭圆形,长11~16mm,宽6~12mm,厚2~35mm。表面浅棕色至棕褐色,平滑,边缘有一圈沟纹,顶端尖有种脐,基部钝圆或较狭。种皮坚硬,剖开后可见内种皮膜质,色灰白至灰绿色,含两片黄白色子叶,富油性。

 双边栝楼:种子呈矩状椭圆形,极扁平,略粗糙,长15~19mm,宽8~10mm,厚2~3mm。表面棕褐色至紫棕色,沟纹明显而靠内。顶端较宽。

 瓜蒌仁:呈类球形或宽椭圆形,长7~15cm,直径6~10cm。表面橙红色或橙**,皱缩或较光滑,顶端有圆形的花柱残基,基部略尖,具残存的果梗。轻重不一。质脆,易破开,内表面黄白色,有红**丝络,果瓤橙**,黏稠,与多数种子粘结成团。

 性味归经

 甘、微苦,寒。归肺、胃、大肠经。[1]

 功能主治

 古籍摘要:《本草纲目》卷十八:瓜蒌“润肺燥、 降火 、治 咳嗽 、涤痰结、止消渴、利大便、消痈肿疮毒”。瓜蒌籽炒用:“补虚劳口干、润心肺、治吐血、肠风泻血、赤白痢、手面皱”。

 功效: 清热 化痰,宽胸散结,润肠通便。

 现代研究

  化学 成分:瓜蒌籽含不饱和脂肪酸168%,蛋白质546%,并含17种氨基酸,三贴皂甙,多种维生素以及钙、铁、锌、硒等16种 微量元素 。

 药理作用:有扩张心脏冠脉,增加冠脉流量作用;对急性心肌缺血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对离体绒癌细胞增殖和 艾滋病 毒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对 糖尿病 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对高 血压 、高 血脂 、高胆固醇有辅助疗效;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并有 瘦身 美容 之功效;有致泻作用。

 鉴别 用药

 栝蒌根(即天花粉)栝蒌实(即瓜蒌仁)栝蒌根实俱苦寒,李氏谓根甘微苦酸微寒,实甘寒,辨之致审。草木之根艹亥,其性上行;实则性复下降。栝蒌根能起阴气上滋,故主燥热之烦渴;实能导痰浊下行,故主粘腻之结痛。此张氏之说至允,用二物者当作如是想。栝蒌根与葛根同主消渴身热,而仲圣治痉,则一用葛根,一用栝蒌根何故盖无汗而小便反少,气冲口噤,是风寒湿之邪,相搏于太阳阳明之交而不解,用葛根则能随麻黄辈散之于外。栝蒌根无解表之长,而证是身体强几几然,俾与桂芍诸物养筋脉则适相当,此其所以攸异也。栝蒌根本治热治渴,乃牡蛎泽泻散并不言渴,而其所伍者为泻水之物,是大病差后,虚热不免,而水去则阴复伤,以栝蒌根润液而补虚,除病即兼善后也。栝蒌瞿麦丸,上虽为渴而下则有寒,下寒故膀胱不利而水蓄,水蓄于下则阳浮于上,是渴为标寒为本,故以薯附温肺肾而化气,苓麦泄下蓄之水,栝蒌根止阳浮之渴。不用膏知者,以渴非实热也。栝蒌实之长,在导痰浊下行,故结胸胸痹非此不治。然能导之使行,不能逐之使去。盖其性柔,非济之以刚,则下行不力。是故小陷胸汤则有连夏,栝蒌薤白等汤则有薤酒桂朴,皆伍以苦辛迅利之品,用其所长,又补其所短也。

 植物形态

 栝楼:为多年生草质藤本,块根肥厚,外面淡棕**。叶互生,宽卵状心形或扁心形,通常为3~5浅裂至深裂,裂叶菱状倒卵形,边缘常再分裂,两面均稍被毛;卷须细长,有2~3分歧。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8朵排列为总状花序,枝端花有时单身;萼片线形,全缘;花冠白色,5深裂,先端有流苏,长约2cm;雄蕊3;雌花单生于叶腋,子房椭圆形,柱头3裂。果实圆形或长圆形,成熟后橘**,有光泽;种子扁平,卵状椭圆形,浅棕色,光华,近边缘处有一圈棱线。花期6~8月,果期9~10月。

 双边栝楼:与栝楼相似,但叶片稍大,3~7深裂。种子较大,极扁平,呈长方椭圆形,长15~18mm,深棕色,距边缘稍远处有一圈不甚整齐的明显棱线。

 临床应用

 瓜蒌仁汤

  方剂 名称:瓜蒌仁汤

 药物组成:瓜蒌霜10克,米仁10克,川贝母(去心)半钱,天门冬(去心)75克,金银花75克,麦门冬(去心)75克,百合75克,甘草节15克,桑白皮(蜜炙)5克,桔梗5克。 加减:久而不敛,加白及、阿胶,去桑白皮;寒月加款冬花、紫菀;夏月加生地、牡丹皮。

 处方来源:《古今医彻》。

 方剂主治:肺痈。咳唾稠痰,腥秽如脓,黄赤间杂,甚则咳出白血,手掌干涩,皮肤不泽,脉数而疾。

 瓜萎仁霜

 取净瓜蒌仁除去外壳,碾成泥状,用粗布包裹,蒸热,压榨去油,反复操作,至去尽油为度,研细过筛即得。

 [成分]果皮含三匝皂甙,有机酸、树脂、糖类和色素。种子含脂肪油约26%。

 [性味、归经]甘寒,入肺、胃、大肠经。

 [功用]清化热痰,宽胸散结,润肠通便。用于痰热咳嗽,肺痈吐脓,胸痹胁痛,结胸,乳痈,肠燥 便秘 等症。

 [处方名]全瓜蒌、瓜蒌皮、瓜蒌仁、炒瓜蒌皮、炒瓜婪仁、瓜蒌仁霜

 [保贮]密封保存,防霉蛀,仁尚须防鼠食,走油。

 [注意]反川、草乌。

 现代应用

 1胸腔 肿瘤 :有人报道,重用全瓜萎仁180克,配伍生苡仁、黄芪、茯苓、丹参、半夏、穿山甲等药治疗纵隔恶性肿瘤,效果满意

 2 肺癌 :有人用栝楼配紫河车、夏枯草、百合、山豆根等每日1剂,水煎服,治疗肺癌,结果,显效1例,有效30例,无效2例。

 3食管癌:有人报道,以瓜蒌仁为君药,配丹参、半枝莲、莪术等,或配浙贝、清半夏、橘红等治疗晚期食管癌气滞血瘀型和痰湿凝结型,每日1剂,煎药液400ml,昼夜频服,60剂为1疗程,疗效好的改汤剂为散剂,每次服10g,每日2次,疗效差的坚持服汤剂2疗程。部分患者症状明显好转,咽下通畅,可进干硬食物。

 毒副反应:瓜蒌霜的这些反应较轻。瓜蒌片可使个别病人月经过多。还有人报道用瓜蒌注射液静滴413例,有7例发生副反应,表现症状有胸闷。血压下降、下腹疼痛、畏寒、低热、 头晕 等。但所有肌注者无不良反应。

 相关信息

 1据调查,目前商品瓜蒌的品种有十多种,全国使用最多的除上述两种外,还有大子栝楼TtruncataCBClarke在广西、云南等省使用;大苞栝楼Tbracteata(Lam)Voigt在贵州,云南及两广地区使用;前者果实长卵圆形,长15—18cm,宽15-2cm,厚O4-06cm,一侧略凸出,沿边缘一圈不明显棱线。后者果实倒卵状椭圆形,长8—9cm,宽45-7cm,表面深橙红色,果顶稍窄,花柱残基长约O4cm;种子长方至矩状椭圆形,种脐端扁圆形黑色,另端方形或微凹。

 2江浙一带有以同属植物王瓜TcucumeroidesMaxim的果皮、种子,分别混作瓜蒌皮和瓜蒌仁药用。其成分及功效与栝楼有明显区别,不能混淆须加鉴别:

 王瓜皮:为横切成两半球形壳状,颇似小帽,直径约4cm,表面**,内面类白色,质脆,折断面薄如纸,整齐不分层,气微味淡

 王瓜子:呈长方十字形,两端各有一圆形的凹陷或成小孔,中间围有一个

 宽环,俗称“玉带缠腰”。表面粗糙,有小颗粒状突起。气微味苦。

 3瓜蒌皮、仁,功用稍异。皮长于清热化痰,利气宽胸;炒后缓减寒性,宜于兼卑虚便溏者;蜜炙又能润肺止咳。仁以润燥涤痰、滑肠通便为优;生用可致恶呕,炒用则去其弊;制霜油性大减,痰嗽咳逆兼便溏之症投之最宜。

瓜蒌仁的功效作用

 瓜蒌仁(又名:括蒌仁)(葫芦科藤本)

  中药 概述

 瓜蒌仁(又名括蒌仁)为葫芦科藤本植物括蒌的成熟种子。甘、寒。归肺、大肠经。

 1润肠通便:用于燥结便秘等。常与火麻仁,郁李仁等配伍同用。水煎服。

 2清肺化痰:用于燥痰咳嗽,痈肿等,可与贝母,天花粉,茯苓等药同用。

 药效鉴别

 瓜蒌仁偏于润燥化痰,润肠通便。

 化学成分

 含脂肪油、皂甙、蛋白质等。

 用量用法

橘红丸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国家基本药物 4 概述 5 《圣济总录》卷一七五之橘红丸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