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手厥阴心包经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4收藏

古籍中的手厥阴心包经简介,第1张

手厥阴心包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代号PC。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为表里。五行属(相)火。《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循(循字据《针灸甲乙经》卷二及《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王注补)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贯穿膈肌,联络上、中、下三焦。它的分支,从胸中分出,走胁部,在腋下三寸的部位(天池)又向上行至腋窝下面。沿上臂前边,行走在手太阴肺经和手少阴心经之间,进入肘中(曲泽),下行前臂两筋(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的中间,进入掌中,沿中指出其末端(中冲);它的另一条支脉,从掌中分出,出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经气于关冲穴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手心热,肘臂挛急,腋肿,胸胁胀闷,心痛,心烦,面赤,目黄、喜笑无常等。

本经从胸中开始,出来属于心包,向下贯穿膈肌,联络上、中、下三焦;它的分支,从胸中出走胁部,经腋下3寸的天池而上行至腋下,沿上臂内侧中间,到肘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的曲泽,再下行于前臂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的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到手掌心中的劳宫,沿中指出其末端的中冲;它的另一条支脉,从掌中分出,到无名指尺侧端,交于手少阳三焦经。

手厥阴心包经共有9个穴位,其中8个穴位分布在上肢掌面,1个穴位在前胸上部。原穴为大陵穴,络穴为手少阳三焦经之外关穴。首穴天池,末穴中冲。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天池、天泉、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本经腧穴可主治胸部、心血管系统、精神神经系统和本经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例如:心痛、心悸、心胸烦闷、癫狂、呕吐、热病、疮病及肘臂挛痛等。厥阴是阴气消尽的意思,适应虚症里症,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发病,主要表现为心血管疾病、神经精神疾病、经脉所过部位疾病及其他疾病。如心悸不宁、心烦、心痛、胸胁满闷、目黄、喜笑无常、面赤、腋下肿。经脉所过处疼肩、麻木、厥冷。

详见百科词条:手厥阴心包经 [ 最后修订于2017/2/4 0:03:18 共414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三阴交为经穴名(Sānyīnjiāo SP6)。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阴脾经。别名承命(《备急千金要方》),太阴(《备急千金要方》),大阴(《经穴汇解》)。三阴指足三阴,交即交会,此穴系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三经之交会穴,故名三阴交。主治肠鸣,泄泻,腹胀,腹痛,胸腹胀满,急性肠胃炎,慢性肠胃炎,细菌性痢疾,痢疾,便溏,呃逆,呕吐,纳呆,食饮不化,月经不调,崩漏,赤白带下,血崩,死胎,恶露不止,阴挺,经闭,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下垂,痛经,难产,产后血晕,不孕,带下,恶露不尽,月经失调,更年期综合症, 炎,盆腔炎,前阴瘙痒,胎位异常,阳痿,早泄, 痛,遗精,白浊,疝气,水肿,小便不利,遗尿,足痿痹痛,脚气,失眠,湿疹,荨麻疹,高血压,神经性皮炎,足痿,瘾疹,神经衰弱,黄疸,痃癖,症瘕,血晕,七疝,癫痫,痴呆,不眠,疮疡,手足逆冷,股膝踝内侧肿痛,肾炎,肾盂肾炎,尿潴留,尿失禁,性功能减退,小儿舞蹈病,下肢神经痛或瘫痪,癃闭,淋证,便秘,癫狂,痫证,精神分裂症,脏躁,下肢痿痹,眩晕,肝脾肿大,腹水浮肿,肝炎,胆囊炎,尿路感染,乳糜尿,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膝,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病变,糖尿病等。

详见百科词条:三阴交 [ 最后修订于2018/4/19 8:58:21 共5550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三结交为经穴别名,指关元穴。《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三结交者,阳明、太阴也,脐下三寸关元也。”

关元为经穴名(Guānyuán CV4,RN4)。出《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篇。别名下纪(《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三结交(《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次门(《针灸甲乙经》),大中极(《针灸资生经》),丹田(《针灸资生经》),关原(《灸法图残卷》),大海(《难经集注·六十六难》杨注),溺水(《难经集注·六十六难》杨注),产门(《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血海(《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子宫(《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属任脉。关元是小肠的募穴;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任脉的交会穴。关即关藏,元即元气,此穴在脐下3寸,为关藏人身元气之处,故名关元。关元穴主要用于泌尿、生殖及肠胃疾患:如脐腹绞痛,癓瘕臌胀,小腹胀满,少腹疼痛,小便赤涩,遗尿,癃闭,水肿,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崩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胞衣不下,产后恶露不尽,腹痛泄泻,痢疾脱肛,小便频数,尿闭,泄泻,腹痛,疝气,带下,不孕,中风脱证,虚劳羸瘦,痢疾,黎明泻,便血,肠风,脱肛,五淋,尿频,小便不利,小便涩痛,痛经,闭经,白浊,虚劳冷惫,发背,疔疮,瘰疬,眩晕,头痛,黄疸,消渴,心悸,肾虚气喘,淋浊,尿血,经闭,霍乱吐泻,黄白带下,中风脱症,下消,现代又用关元穴治疗休克,细菌性痢疾,胃肠炎,尿路感染,肾炎,盆腔炎,睾丸炎,神经衰弱,高血压,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晕厥,休克,尿道炎,肠炎,肠粘连,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等。

详见百科词条:三结交 [ 最后修订于2017/2/18 20:05:44 共4800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针灸入门书籍

如果想要学针灸推拿,三个月就完全学会了。如果想要学针灸推拿学,那么必须要为之奋斗一生。要说一个很让人痛心的事情,就是中国两千多年一来,有绝大部分中医,都是拿着半部《内经》“治天下”。《内经》分两卷《素问》和《灵枢》。两卷通常都被拆解阅读,因为《灵枢》被普遍认为是针灸,所以不学、不钻研针灸的人就不用读《灵枢》。

注意间看图中右下角,所有中医针灸书籍均出自于此,还有很多其它中医书籍资料

但是打开《素问》第一章《上古天真论》,有多少人看不懂“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

可以发现,如果不通过《灵枢》学习腧穴经络,又怎么读得懂《素问》呢?

如果进一步研究,进一步发现,就会有《内经》被称为中国第一部解剖学,第一部的针灸著作,所称不虚的感慨。

所以,《内经》可以作为题主日后针灸推拿略有心得了以后的研究,专攻对象。

但是如果有心无力读《内经》也没关系,有人已经从《内经》里写了读书笔记,总结成书,这就是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被看作是《内经》的注解本,也被看作是第一本系统的针灸学著作。

《甲乙经》里有大量的临床实践经验,是不可多得的针灸学著作。

另外。

学习针灸必须要有一本《针灸大成》,这就好比学习英语必须要《英汉字典》一样基础。

《针灸大成》明代杨继洲所著,搜集明以前所有的针灸学著作,编辑成的“字典”。

推荐针灸入门书籍目录:

中国针灸学辞典(超清版)

中国针灸学(程莘农)

中国针灸对穴疗法(陈德成)

中国针灸急症验桉(周志杰 )

中国针灸推拿集成(周日清)

中国针灸歌诀(周志杰)

中国梅花针 第二版 钟梅泉

中国特种针法临症全书(尹远平)

中国特种针法全书(冯春祥)

中国特种针法(孙启凤)

中国针灸处方大成(王立早)

中国针灸处方学(肖少卿)

中国针灸复健医学(刘胜敏)

中国针灸大全 上编 针灸学基础(王雪苔)

中国针灸治疗事典(郭有昌)

中国针灸治疗学(邱茂良)

中国针灸独穴疗法(陈德成)

中国针灸穴位图谱(王玲玲)

[中华针灸学]项平王玲玲扫描版

[五雷神针]武强扫描版

[人体药库学]周尔晋扫描版

[双针速效疗法]胡兴立扫描版

传统针灸辨证处方(张道宗)

元代珍稀针灸三种(高清版)

内经针炙类方与临床讲稿(超清版)

切脉针灸 黄帝内经针法

[文王功中医学:基础与针灸]杨启润扫描版

[毫针疗法图解-贺氏针灸三通法之二]贺普仁扫描版

[活人金丹针灸秘要]张鸿谋扫描版

[石学敏针灸学]石学敏扫描版

[肌肉起止点疗法:反阿是穴]张文兵霍则军扫描版

[观手治百病]王虹等扫描版

[针到病除:独特针灸治病绝招]杨光扫描版

[针灸学释难(增订本)]李鼎扫描版

[针灸治痛]贺普仁扫描版

杜越五临床治疗经验集(杜越五)

民间针灸绝技1959年版

活人金丹针灸秘要(超清版)

浙江名中医临床经验选辑(第一辑)

灸具灸法(贺普仁)

灸刺汇通(林竹朋)

灸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应用与研究(周楣声)

中国针灸证治通鉴

中国针灸魂(上册)焦顺发

中国针灸魂(下册)焦顺发

九灵针经 气功针经合璧

刺血疗法(王秀珍)

[三棱针疗法图解-贺氏针灸三通法之三]贺普仁扫描版

[中医学解难-针灸分册]天津中医学院扫描版

[图解针灸一学就通]林政宏扫描版

[图解针灸大全]谭小春扫描版

[天元针刺术:旋转补泻古法]李建宁李建静扫描版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王国瑞文字版

[承淡安针灸经验集]项平夏有兵扫描版

浙江近代针灸学术经验集成(杨楣良)

浙江针灸名家临证录(超清版)

火针疗法图解——贺氏针灸三通法之一(贺普仁)

火针等刺法入门(朱江)

火针(刘保延)

中国针灸全图 使用指南(周立群)

中国针灸刺灸法通鉴

中国针灸刺灸法通鉴(黄龙祥)

中国针灸器械学-看医学网

中国针灸处方大成

人体经络使用手册(超清彩图版)

传统实用针灸学(范其云 编着)

[活神仙点穴绝技]邵发明扫描版

[火针疗法图解-贺氏针灸三通法之一]贺普仁扫描版

[灸法速成图解]刘乡诸葛建扫描版

[特效穴位使用手册]萧言生扫描版

灸法(基础 临床 保健)谢锡亮

灸疗·拔罐·刮痧(董少萍)

灸疗偏方(赵琼)

灸疗治百病(刘长江)

灸绳(周楣声)

现代针灸学(超清版)

电针基础与临床(张兆发)

电针疗法治百病(温木生)

百病蜂针疗法(房柱)

百症赋__精解

百症针灸用穴指南(全建庭)

中国脊柱推拿手法全书(超清版)

中国足针疗法(李家康)

中国针术临床实践(陈积祥)

中国针灸临床治疗学(臧郁文)

切脉针灸治癌症

刺灸手法图解(吴富东)

刺灸法汇论(陆瘦燕)

刺疔捷法-1876年首刊版

刺疔捷法pdf(另一个版本,相机版)

刺血疗法治百病(程爵棠)

中国手针疗法(王富春)

中国新针灸学汇编(张中和)

中国最新针灸疗法--百病神针

中国针灸大全 下编·针灸学临床 附编·针灸学文萃(王雪苔)

中国针灸奇术(石学敏)

中国针灸奇桉(申倬彬)

中国针灸学术真(焦顺发)

中国针灸学讲义(承澹安)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膻中穴的别名 4 出处 5 穴名解 6 特异性 7 所属部位 8 元沉穴的定位 9 元沉穴的取法 10 元沉穴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元沉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元沉穴主治病证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元沉穴的配伍 15 文献摘要 16 元沉穴研究进展 161 对心脏功能的调整作用 162 对催乳素分泌的影响 1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元沉 1 拼音

yuán chén

2 概述

元沉为经穴别名,即膻中穴。出《循经考穴编》。《针灸大成》作元见。《针灸甲乙经》作元儿。

穴位 膻中 汉语拼音 Danzhong 罗马拼音 Shanchung 美国英译名 Middle Altar 各

号 中国 CV17 日本 17 法

国 莫兰特氏 VC17 富耶氏 VC17 德国 KG17 英国 Cv17 美国 Co17

膻中为经穴名(Dànzhōng CV17,RN17)[1][2]。出《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别名元儿(《针灸甲乙经》)、胸堂(《备急千金要方》)、上气海(《类经图翼》)、元见(《针灸大成》)、元沉(《循经考穴编》)。属任脉[1]。膻中是八会穴之气会穴;心包的募穴;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任脉的交会穴[1][3][4]。膻中为两乳之间,此穴在其所,故名膻中[1]。膻中穴主要用于心肺及 疾患等:如胸痹,心痛,心烦,心律不齐,心绞痛,咳嗽气喘,气管炎,支气管炎,哮喘,咯唾脓血,产后乳汁少,乳腺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贲门痉挛,小儿吐乳,咳嗽,气喘,胸痛,心悸,乳少,呕吐,噎膈,胸闷,气短,咳唾脓血,肺痈,乳痈,呕吐涎沫,瘿气,呃逆,少乳,支气管哮喘,乳腺炎,胸闷塞,心胸痛,噎嗝,食管狭窄等。

3 膻中穴的别名

元儿(《针灸甲乙经》)

胸堂(《备急千金要方》)

上气海(《类经图翼》)

元见(《针灸大成》)

元沉(《循经考穴编》)

4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络于膻中。

5 穴名解

膻中为两乳之间,此穴在其所,故名膻中[1]。

膻,同袒。《说文》:“肉膻也。”中,指胸中,指方位言,并有内义。膻中,心包络名。《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黄帝内经灵枢·胀论》:“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穴在玉堂之下,两乳中间。《难经》有:“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间陷者是。”考膻中为心之外围,代心布命,居于胸膜之中,因名膻中。[5]

6 特异性

膻中是八会穴之气会穴[1][4][3];

膻中是心包的募穴[1][4][3];

膻中是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任脉的交会穴[1][3][4]。

7 所属部位

胸[6]

8 元沉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膻中穴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 连线的中点[3]。

膻中穴位于胸部,横平第四肋间隙,前正中线上。约当两 连线的中点。仰卧取穴[1]。

膻中穴位于胸正中线,平第四肋间隙;或于两 连线之中点取穴(《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4]。

9 元沉穴的取法

膻中穴位于胸部,横平第四肋间隙,前正中线上。约当两 连线的中点。仰卧取穴[1]。

膻中穴在两 之间,胸骨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仰卧取穴。

仰卧位,男性于胸骨中线与两 连线之交点处取穴;女性于胸骨中线平第4肋间隙取穴[7]。

10 元沉穴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左、右胸大肌之间→胸骨体[1]。

皮肤→皮下组织→胸骨[8]。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4肋间神经前皮支分布;深层有第4肋间神经和胸廓内动脉前穿支分布[8]。

布有第四肋间神经前皮支和 内动、静脉的前穿支[4]。

膻中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胸骨体。主要布有第四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和胸廓内动、静脉的穿支。

11 元沉穴的功效与作用

膻中穴有理气宽胸、清肺化痰作用[1]。

膻中穴具有理气止痛、生津增液的功效。

膻中穴为气之会穴,又是心包募穴,位于胸部,邻近心肺,因此具有宽胸理气、调理心肺、行气活血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心、肺及胸部病[9]。

膻中穴近于 ,对局部有行气、活血、通络之功,故可治疗乳汁不足和乳痈[9]。

膻中穴治疗气机郁滞所致胸闷、胸痛效果为佳。针刺时,若属上胸痛,针刺膻中透华盖;属下胸痛,针刺膻中透中庭;属胸痛,针刺膻中透向患侧;本穴配少泽、乳根等穴,可主治乳少、乳痈。[9]

膻中穴系心包络之募穴,任脉与脾、肾、小肠、三焦诸经之会。有理气止痛、生津增液之功,主治胸痞气喘,噎膈呃逆,产妇乳少,哮喘,咳逆。[5]

盖古时称君主所居为宫室,故由中庭再进而臣使在焉。在人身而喻臣使者,即心脏外卫充盈之气,俗称心气,又名中气。倘中气有所减损,则人体各部之气,均来填补。犹诸侯之会师勤王者,故称膻中为气会,又称为上气海,以诸气有时来归也。有因此中气之伤,致人体全局之气,因之削弱,即此理也,故本穴能治一切气分之病。由此宫城再进则玉堂、紫宫矣,盖古人寓言取譬者也。[5]

12 元沉穴主治病证

膻中穴主要用于心肺及 疾患等:如胸痹,心痛,心烦,心律不齐,心绞痛,咳嗽气喘,气管炎,支气管炎,哮喘,咯唾脓血,产后乳汁少,乳腺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贲门痉挛,小儿吐乳,咳嗽,气喘,胸痛,心悸,乳少,呕吐,噎膈,胸闷,气短,咳唾脓血,肺痈,乳痈,呕吐涎沫,瘿气,呃逆,少乳,支气管哮喘,乳腺炎,胸闷塞,心胸痛,噎嗝,食管狭窄等。

膻中穴主要用于心肺及 疾患等:如胸痹、心痛、心烦、心律不齐、心绞痛、咳嗽气喘、气管炎、哮喘、咯唾脓血、产后乳汁少、乳腺炎及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贲门痉挛、小儿吐乳疾患等[1]。

膻中穴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心悸、乳少、呕吐、噎膈[8]。

膻中穴主治胸闷,气短,胸痛,心痛,胸痹,心悸,心烦;咳嗽,气短,气喘,咳唾脓血,肺痈;乳少,乳痈;噎膈,呕吐涎沫,瘿气[7]。

膻中穴主治咳嗽,哮喘,胸痛,呃逆,噎膈,少乳;以及心绞痛,支气管哮喘,乳腺炎等[4]。

胸闷塞,气短,咳喘,心胸痛,心悸,噎嗝,咳唾脓血,产妇乳少,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食管狭窄,肋间神经痛,心绞痛,乳腺炎。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一般针尖向下平刺03~05寸[1]。

沿皮刺03~05寸[4]。

平刺03~05寸[8]。

平刺或斜刺03~05寸,局部有酸胀感,可扩散至前胸部[7]。

《类经图翼》:禁刺,灸七壮,刺之不幸,令人夭。

本穴主治颇关要害,故《针灸大成》示人禁针。但实证可以浅刺,虚证则灸之。[5]

132 灸法

可灸[1][7]。

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4]。

药物天灸[7]。

强身保健宜用温和灸[7]。

14 元沉穴的配伍

膻中穴配天井治心胸痛[1]。

膻中穴配丰隆、列缺治支气管哮喘[1]。

膻中穴配合谷、曲池治乳腺炎[1]。

膻中配华盖,有理气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主治短气不得息,咳喘。

膻中配厥阴俞,属俞募配穴法,有宽胸利气,宁心安神的作用,主治心痛,失眠,怔忡,喘息。

膻中配大陵、委中、少泽、俞府,有通经活络,清热止痛的作用,主治乳痈,胸痛。

膻中配少泽,有通经活络,益气养血的作用,主治乳少,胸胁闷胀。

膻中配肺俞、天突、尺泽、列缺,治肺疾[7]。

膻中配少泽、乳根,治乳少[7]。

膻中配委中、少泽、俞府、天宗、阿是穴,治乳胀、乳痈[7]。

膻中配中脘、气海,治呕吐[7]。

膻中配中脘、气海、足三里、乳根、支沟,治吐血[7]。

15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咳逆上气,唾喘短气不得息,口不能言,膻中主之。

《难经》:上焦者,在心下下鬲,在胃上口,主纳而不出,其治在膻中。

《肘后备急方》:救卒尸厥……灸膻中穴二十八壮。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肺气咳嗽,上喘、唾脓,不得下食,胸中如塞,可灸七七壮,今附疗膈气,呕吐涎沫,妇人乳汁少。

《针灸大成》:主上气,短气,咳逆,噎气,膈气,喉鸣喘咳,不下食,胸中如塞,心胸痛,风痛,咳嗽,肺痈唾脓,呕吐涎沫,妇人乳汁少。

《玉龙歌》:哮喘之症最难当,夜间不睡气遑遑,天突妙穴宜寻得,膻中著艾便安康。

《百症赋》:膈痛饮蓄难禁,膻中、巨阙便针。

《行针指要歌》:或针气,膻中一穴分明记。

《普济》:膻中为气之海,然心主为君,以敷宣散令。膻中主气,以气有阴阳,气和志适,则喜乐由后;分布阴阳,故官为臣使也。

《针灸大成》: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

16 元沉穴研究进展 161 对心脏功能的调整作用

膻中对心脏功能有特异性调整作用。有人以膻中为主穴,向下透鸠尾穴,进针25~28寸深,并配用内关、足三里,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显效率为478%,总有效率为892%,硝酸甘油停减率达936%。对578例冠心病患者,观察针刺前后其心电图的变化,结果显示好转率达532%。有人以超声心动图观察冠心病患者针刺前后的变化,发现针后左心室后壁振幅及每搏输出量较针前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说明针刺膻中可改善心功能。针后脑血流图也有显著改善(P<0001)。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观察到针刺对左心功能有良好改善,与非针组有显著差异。对微循环,发现针刺后有明显扩张(P<001);血中cAMP针刺前后无明显变化,而 cGMP针刺2h后明显升高(P<001),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以上均说明针刺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微循环障碍,降低心脏的前后负荷,减少心肌耗氧量,有利于缺氧时心肌的能量代谢,提高心肌收缩力,增加每搏输出量,改善心功能。[7]

针刺膻中穴,能改善冠状动脉和脑循环,改善左心室功能[1]。

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证实,膻中穴对心脏功能有特异性调整作用。以超声心动图观察针刺前后的变化,结果针刺后左室后壁振幅及心搏量较针前有非常显著的差异,说明针刺膻中穴可以改善左室功能。针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膻中穴后,血管明显扩张,证明针刺膻中穴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微循环障碍,降低心脏的前后负荷,减少心肌耗氧量,有利于缺氧时心肌的能量代谢,提高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血排出量,改善心脏功能。艾灸膻中等穴可以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球结膜微循环障碍。[5]

162 对催乳素分泌的影响

针刺“膻中”可使催乳素分泌增加,有实验证明,电针“膻中”可使非受乳大鼠催乳素分泌增加,血浆中催乳素增高,与其他穴相比,膻中具有相对特异性。[7]

极泉为经穴名(Jíquán HTl)。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阴心经。极为顶点、尽头、最高之意,泉即水泉,穴在腋下,为上臂之最高处,局部凹陷且汗出如泉,故名极泉。主治上肢不遂,心痛,心悸,冠心病,心包炎,胸闷,胸膜炎,胸胁痛,胁肋痛,胁肋胀痛,胁满,肋间神经痛,瘰疬,肩臂疼痛,肩臂不举,肩周炎,腋下肿,肘臂厥冷,臂肘寒痛,四肢不收,手指胀痛,咽干烦渴,悲愁不乐,干呕,颈淋巴结核,半身不遂,偏瘫,目黄,悲烦,气短,心悲不乐,胃痛,腋臭,心绞痛,脑血管病后遗症,癔病,乳汁分泌不足等。

详见百科词条:极泉 [ 最后修订于2018/4/19 9:15:45 共2786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壮骨为经穴别名。即兑端。《经穴纂要》云出《针灸甲乙经》。兑端为经穴名(DuìduānGV27)。出《针灸甲乙经》。属督脉。兑:指口;端:尖端。穴在口部上唇尖端,故名。位于面部,上唇结节的中点。正坐仰靠取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口轮匝肌。有清热散风、开窍醒神作用。主要用于口唇及神志疾患等。如口噤鼓颔、口唇动、口疮、口臭、齿龈肿痛、消渴、鼻炎、晕厥、癫疾、狂症、癔病及遗尿等。本穴配合谷、颊车治牙痛;配迎香、合谷治鼻塞;配本神、后溪治癫痫。一般针尖向上斜刺02~03寸;禁灸。

详见百科词条:壮骨 [ 最后修订于2015/6/3 15:48:43 共243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前项即前顶,“项”,“顶”之误。督脉经穴。见《理瀹骈文》。前顶为经穴名(QiándǐngGV21)。出《针灸甲乙经》。属督脉。前,前方;顶,头顶。穴在头顶之前方,故名。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35寸处。正坐或仰靠取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有清头目、潜肝阳作用。主治头面疾患等。如头痛、目眩、头风、顶中痛、面赤肿、小儿惊癫、瘈疭及高血压、鼻炎等。本穴配百会、后顶治头顶痛;配太阳、太冲治头晕目眩;配迎香、合谷治鼻炎。一般沿皮刺03~05寸;可灸。

详见百科词条:前项 [ 最后修订于2015/6/23 20:59:37 共24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古籍中的手厥阴心包经简介

手厥阴心包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代号PC。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为表里。五行属(相)火。《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