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不发达的古代,古人是如何控制疫情的呢?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4收藏

在医疗不发达的古代,古人是如何控制疫情的呢?,第1张

第一、先从官方政府(统治层)来说。

在古代,人们把瘟疫看作是上天的惩罚。瘟疫猖獗时,西汉文帝、东汉恒帝等许多统治者都下过有关瘟疫的自责诏书,主动承担责任,向上苍检讨自己的过失,祈祷上苍能收回惩罚。皇帝通过自责诏书安抚人民,增强了人民抗击瘟疫的信心。同时,他还命令各级政府共同抗击瘟疫,共渡难关。而在疫情过后,统治者基本都会免除租赋,减轻百姓的负担。汉宣帝就在瘟疫后下诏“其令君国被灾甚者,毋出今年租赋”。

在防疫中,要求官员巡视疫区,安抚百姓,开仓救灾,派医生救治民众,稳定民心。在汉代,有官方为疫区和患者免费提供医药的记载。宋朝瘟疫发生时,政府组织医生免费治疗病人,医药费由政府支付。因病不幸死亡的,应当向家属支付一定的丧葬费,妥善安葬。无人管者,由地方官负责安葬。对于灾民家庭留下的孤儿,有关部门将给予一定的救助,使其得到抚养。上述各项措施对落实人性、稳定民心起到了一定作用。

第二、再从专业(医学)的角度来说。

中医古籍《黄帝内经》其疾病预防原则是“不治已病,治末病”。《素问·本能病》指出,瘟疫具有传染性、流行性、临床表现相似等特点,发病与气候有关。并认为“正气存内”可以“避其毒气”。

在古代,医生有“不为将相,偏为良医”的美德。张仲景的《伤寒论》对不同时期的各种传染病都有治疗方法。到目前为止,日本汉方医的经方派仍沿用张仲景的原方治疗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华佗发现用青蒿治疗流行性“黄胆病”。后来,民间流传着“三月青蒿能治病,五月六月当柴烧”的说法。现代屠呦呦正是从新鲜青蒿素中分离出青蒿素,成为治疗疟疾的新药。晚清吴瑭推荐的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等仍在临床应用,称为治疗瘟疫的三宝。 

第三、最后从个人的角度来说。

注意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可以有效避免鼠疫的传播。秦汉时期,有记载说,用佩兰等草药洗澡可以防病养身。同时建议不吃生冷食物,不要吃生鱼。隋唐时期的孙思邈提倡个人卫生,重视体育保健,提出饮食疗法、药物疗法、养生、滋补自然、保健相结合的防治思想。元代医家还建议保持口腔清洁。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主张人们将水烧开了再喝,这大大降低了传染病的几率。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邪气迅速深入营分、血分的病理过程 5 伤寒表证未罢,而误下之,遂成结胸或痞证 6 疮毒内陷的危重病证 61 火陷 611 火陷的症状 612 火陷的治疗 62 干陷 621 干陷的病因病机 622 干陷的辨证治疗 63 虚陷 631 虚陷的病因病机 632 虚陷的症状 633 虚陷的治疗 64 内陷的辨证分型 641 邪盛热极 642 正虚邪盛 643 脾肾阳衰 644 阴伤胃败 7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内陷的穴位 2 治疗内陷的方剂 3 治疗内陷的中成药 4 内陷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内陷 1 拼音

nèi xiàn

2 英文参考

inward sinki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inward invasion syndrome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an failur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概述

内陷:1邪气迅速深入营分、血分的病理过程;2伤寒表证未罢,而误下之,遂成结胸或痞证;3疮毒内陷的危重病证。

4 邪气迅速深入营分、血分的病理过程

内陷为病证名[1]。病邪深入所导致的一类逆证[1]。邪气亢盛,正气不能驱邪外出,邪气因而迅速深入营分、血分的病理过程[1]。多见于急性热病如麻疹等[1]。《温热经纬》:“病在卫分,……以邪从气分下行为顺,邪入营分内陷为逆也。”故防治措施均需透邪外出[1]。

5 伤寒表证未罢,而误下之,遂成结胸或痞证

内陷为病证名[1]。病邪深入所导致的一类逆证[1]。伤寒表证未罢,而误下之,遂成结胸或痞证[1]。亦属表邪内陷[1]。

6 疮毒内陷的危重病证

内陷(an failure)为病证名[1]。又称“三陷变局”[2]。是指火毒炽盛,正气内虚,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内传脏腑的危急重症[2]。内陷为火陷、干陷、虚陷的统称[2]。出《外科大成》卷一。内陷为病邪深入所导致的一类逆证[1]。

《疡科心得集》卷上:“……有三陷变局,谓火陷、干陷、虚陷也。火陷者,气不能引血外腐成脓,火毒反陷入营,渐致神迷发痉发厥;干陷者,脓腐未透,营卫已伤,根盘紫滞,头顶干枯,渐致神识不爽,有内闭外脱之象;虚陷者,脓腐虽脱,新肉不生,状如镜面,光白板亮,脾气不复,恶谷日减,形神俱削,渐有腹痛便泄,寒热宛似损怯变象,皆不治之证也。”

61 火陷

火陷(fire inward collapse)为证名,是疮疡内陷中三种陷证之一。指津液不足,火毒炽盛,复因挤压疮口,或治疗不当或失时,以致正不胜邪,毒邪客于营血,内犯脏腑而成的危急重症[2]。见《疡科心得集》卷上。

高秉钧分疮疡三种险证中之犹有三陷变局,即“火陷、干陷、虚陷也。”他认为“火陷者,气不能引血外腐成脓,火毒反陷入营,渐致神迷,发痉发厥。”

611 火陷的症状

疮色紫暗,疮面干枯无脓汁,根盘散漫,壮热口渴,便秘尿赤,烦躁不安,神昏谵语,舌绛脉数等。

612 火陷的治疗

火陷治宜清营凉血解毒,并投补益之剂,内服可选用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加人参、生黄芪之类,或选用清营汤,配以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

外治初起用金黄膏加千捶膏外敷。溃脓期用金黄膏掺八二丹外敷;如脓水稀或灰绿,则改掺七三丹;若腐肉阻塞,脓液积蓄难出而有波动时,可按疮形大小采用“十”字、双“十”字,或平行纵切开术,手术的原则是广泛切开,清除坏死组织,充分引流。收口期用白玉膏掺生肌散外敷;如疮口腐肉一时不能粘合,可用垫棉法,如无效时,则应采用手术清创。

62 干陷

干陷(dryness inward collapse)为病证名,见《疡科心得集》上卷。干陷是疮疡等化脓性感染内陷病证之一种[3]。指气血两亏,正不胜邪,不能酿化为脓,载毒外泄,以致正愈虚,毒愈盛,内闭外脱的危急重症[2]。干陷多见于有头疽之化脓期[3]。因患者气血双亏,正不胜邪,难以酿脓托毒外出所致[3]。

621 干陷的病因病机

干陷因患者气血双亏,正不胜邪,难以酿脓托毒外出所致[3]。

622 干陷的辨证治疗

证见应成脓而局部化脓未透,疮疡部根盘紫滞,疮顶部渐现干枯、腐烂,脓汁渐少而稀薄,色泽晦暗无光,肿势渐趋平塌下陷,自觉闷胀疼痛或微痛,发烧或觉恶寒,自汗神疲,脉虚数,甚则热盛渐致神识不爽,肢厥、脉微,出现脱证[3]。治疗宜补养气血,托毒透邪,佐以清心安神[3]。方选托里消毒散,另加牛黄、琥珀冲服,或用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3]。

证见肢冷、便溏、溲频等,宜按证加减,或以温补托里法,方用神功内托散加减[3]。

63 虚陷

虚陷(deficiency inward collapse)为病证名[4]。见《疡科心得集》卷上[4]。虚陷是疮疡陷证之一[4]。指毒邪虽已衰退,正气大伤,脾气不复,肾阳亦衰,以致生化乏源,阴阳两竭,余毒走窜入营的危急重症[2]。虚陷多见于有头疽生肌收口期[4]。因素体脾肾阳虚,加之患疮疡耗伤气血所致[4]。

《疡科心得集》卷上:“虚陷者,脓腐虽脱,新肉不长,状如镜面,光白板亮。”

631 虚陷的病因病机

虚陷因素体脾肾阳虚,加之患疮疡耗伤气血所致[4]。

632 虚陷的症状

疮口腐肉脱尽而疮面肉芽色淡,状如镜面,光白板亮,新肉不生,经久不敛,不知疼痛,伴见形寒发热;病趋恶化,或现神疲纳呆,腹痛泄泻,自汗肢冷,舌淡无苔,脉沉细或虚大无力,转为脱证[4]。

633 虚陷的治疗

虚陷治宜补养脾胃,方用补中益气汤、益胃汤;已成脱证者,应以温补脾肾为主,扶阳固脱,用附子理中汤加肉桂、龙骨、牡蛎等[4]。

64 内陷的辨证分型 641 邪盛热极

内陷·邪盛热极证(an failure with pattern of pathogen excessiveness and heat extremity)是指邪盛热极,以局部疮顶不高,根盘散漫,疮色紫滞,疮口干枯无脓,灼热剧痛,全身出现壮热口渴,便秘溲赤,烦躁不安,神昏谵语,或胁肋偶有隐痛,舌苔黄腻或黄燥,舌质红绛,脉洪数、滑数或弦数为常见症的内陷证候[2]。

642 正虚邪盛

内陷·正虚邪盛证(an failure with pattern of healthy qi deficiency and pathogen excessiveness)是指正虚邪盛,以局部脓腐,疮口中央糜烂,脓少而薄,疮色灰暗,肿势平塌,散漫不聚,闷胀疼痛或微痛,全身出现发热或恶寒,神疲,食少,自汗胁痛,神昏谵语,气息粗促,舌苔黄腻或灰腻,舌质淡,脉沉细等为常见症的内陷证候[2]。

643 脾肾阳衰

内陷·脾肾阳衰证(an failure with spleenkidney yang declining pattern)是指脾肾阳衰,以局部肿势已退,疮口腐肉已尽,而脓水稀薄色灰,或偶带绿色,新肉不生,状如镜面,光白板亮,不知疼痛,全身出现虚热不退,形神萎顿,纳食日减,或有腹痛便泄,自汗肢冷,气息低促,舌苔薄白或无苔,舌质淡红,脉沉细或虚大无力等,旋即可陷入昏迷厥脱为常见症的内陷证候[2]。

644 阴伤胃败

内陷·阴伤胃败证(an failure with pattern of yin injury and stomach declining)是指阴伤胃败,以局部症状同脾肾阳衰证,口舌生糜,纳少口干,舌质红绛,光如镜面,脉细数为常见症的内陷证候[2]。

7

  中医有"温病三宝"之说,即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

  三者选用有讲究:安宫牛黄丸适用于那些高烧不止、神志昏迷,“稀里糊涂”的患者;紫雪丹适用于伴热惊厥、手脚抽搐,经常发出乒乒乓乓声响的高热、烦躁甚至昏迷的患者;而至宝丹因为药方采用了许多芳香开窍的药材,因此对于昏迷深重伴发热痰盛,表现得不声不响的患者更为适用。综合这些特点,中医界流传着“乒乒乓乓紫雪丹,不声不响至宝丹,稀里糊涂牛黄丸”之说。

  业内人士感言:现在是火了安宫牛黄丸,冷落了紫雪丹,遗忘了至宝丹。

  中国近代“四大名医”之一、著名温病学家孔伯华的第三子、同仁医院原中医科主任孔嗣伯教授及北京中医药大学方药学系副教授倪诚博士,向记者详细介绍了“温病三宝”各自的由来、功效以及围绕着它们的种种传奇故事。

  安宫牛黄丸:让心安居其宫

  至宝丹的名字充分体现了它的价值,它集合了众多的名贵药材于一方,疗效卓著,堪称灵验贵重,得到它的人如获至宝,故此得名。该方剂是《灵苑方》一书中记录的、一个名为郑感的医生的方子,到清代,被当时的温病学家十分推崇。

  查看至宝丹的古方,不仅可以发现有麝香、犀角、琥珀等昂贵的中药材,更为惊人的是还需金银箔各50片。此方之所以选用金银箔,是为了加强药方中琥珀、朱砂镇静安神的效力。如今,方中的犀角也改为水牛角浓缩粉,也不再用金银箔入药了,因此,现在面市的至宝丹也就更名为“局方至宝散”。孔嗣伯教授说:其父孔伯华先生曾给毛主席写信,阐述药用金箔的重要性,据理力争金箔的医药价值。可直到现在,对中医持有偏见的人还认为,使用金箔就是浪费。

  至宝丹适用于温热病昏迷深重伴身热痰盛的患者,也用于痰热内闭心包引起的中风、中暑、小儿惊厥。西医诊断的急性脑血管病、脑震荡、流行型乙脑炎、流行性脊膜炎、肝昏迷、冠心病、心绞痛、尿毒症、中暑、癫痫等,中医辨证属痰热内闭心包者,都可以使用此方。

  紫雪丹:面临失传危险紫雪丹如今不为大众知晓,其实它比另外那二宝的历史更为悠久,是唐代一位名叫苏恭的中医发明的方药,因为如“霜雪紫色”,且药性属于大寒,冷若霜雪,故此得名紫雪丹。但现在面市的多是紫雪散,紫雪丹已经很罕见了。紫雪散和紫雪丹的功效不可同日而语,后者药效更强。现在会制紫雪丹的人也不多了,紫雪丹即将面临失传。

  紫雪丹也是治疗温病的急救中成药,除具备清热开窍作用外,还有息风止痉的功效。对伴有惊厥、四肢抽动的高热、神昏患者特别适用。西医诊断为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重症肺炎、病毒性肺炎、猩红热、化脓性感染等各种发热性感染性疾病,以及肝昏迷、小儿高热惊厥、小儿麻疹等以高热、神昏、痉厥为主症,中医辨证属热闭心包及热盛动风的患者,都可以使用紫雪丹治疗。据清代温病大家叶天士所著的《临证指南医案》中记载,它还能治疗痘症和呛血;安宫牛黄丸的发明者吴塘在其所著《吴鞠通医案》中还记载紫雪丹治疗癫狂,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精神分裂症”。

  虽然紫雪丹疗效显著,但现在了解并能正确使用它的人不多。据倪诚博士介绍,许多小儿都会因为扁桃腺发炎、化脓而引起高热惊厥,患儿家长动辄上医院急诊科输液,甚至每次都用很高级的抗生素。其实紫雪丹就有很好的退烧、止痉作用,因此建议家中常备紫雪散,按说明书或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紫雪散价格非常低廉,在药店购买只需要十几块钱。

  选用三宝有诀窍虽然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都是清热开窍的代表方,但三者药性不同,安宫牛黄丸最凉,其次是紫雪丹,再其次是至宝丹。安宫牛黄丸适用于那些高烧不止、神志昏迷,仿佛如“稀里糊涂”一般的患者;紫雪丹适用于伴惊厥、手脚抽搐,经常发出乒乒乓乓声响的高热、烦躁甚至昏迷的患者;而至宝丹因为药方里采用了许多芳香开窍的药材,因此对于昏迷深重伴发热痰盛,表现得不声不响患者的更为适用。综合这些特点,中医界从古至今口口相传它们的使用诀窍,因此就有“乒乒乓乓紫雪丹、不声不响至宝丹,稀里糊涂牛黄丸”之说。

  眼下,许多人都自备安宫牛黄丸作为急救药,中风后不问症状,不经医生指导,以为服用它就能起死回生。专家提醒:这种做法是完全错误的,虽然“温病三宝”都是疗效非常显著的急救中成药,但中医讲究的是辨证施治、对症下药。急性脑血管病俗称“中风”,包括出血性的脑溢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缺血性的脑梗塞、脑血栓形成。中医学将中风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中脏腑又分为闭证和脱证,闭证又有热闭和寒闭之分。只有属于邪盛气实而高烧不退、嘴唇紧闭、两手死死紧握、大小便不通、脉实有力的闭证、热证者才能用“温病三宝”急救,但也只能暂时服用。患者神志清醒后,要根据具体表现,再辨证施治。而孕妇更忌用“温病三宝”。服药期间不适宜食用辛辣油腻荤腥的食物,以免让患者上火生痰

  安宫牛黄丸最适用于中医辨证中脏腑之阳闭证,临床可见到突然意识障碍、偏瘫,同时伴有烦躁不安、面红身热、口臭、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象弦滑等邪热内闭之象。现代常加减运用于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性痢疾、尿毒症、脑血管意外、中毒性肝炎、肝昏迷等病属于热毒内陷心包者。安宫牛黄丸性凉,假如患者面向苍白、静卧不烦、舌苔白腻,属寒痰阻窍着禁用。如出现大汗淋漓、四肢冰冷者,属于脱证的更要禁用。孕妇忌用。

  紫雪丹适用于温热病、热邪内陷心包而致的高热烦躁,神昏谵语、抽风痉厥、口渴唇焦,尿赤便闭,及小儿热盛惊厥。有清热解毒,镇痉开窍之功。现代常加减运用于治疗乙脑、流脑的发病后期,重症肺炎,化脓性感染败血症,小儿麻疹毒陷营血,斑疹伤寒,腥红热等有上述症状者。

  至宝丹适用于痰热内闭心包证。神昏谵语,身热烦躁,痰盛气粗,舌红苔黄垢腻,脉滑数,以及中风、中暑、小儿惊厥属于痰热内闭者。由于本方中芳香辛燥之品较多,有耗阴竭液之弊,故神昏谵语由于阳盛阴虚所致者不宜使用。孕妇慎服。现代常加减运用于治疗乙脑、流脑、脑血管意外、中暑、肝昏迷等属于痰热内闭,神昏较重者。

中国的炼丹术兴起于秦汉时期,冶金与制陶技术的飞速发展,与长期使用矿物类药物的丰富经验成为炼丹术兴起的两大物质条件,而古代方术与社会流行的阴阳五行思想的神秘化结合,则成为炼丹术发展的理论源泉。

两汉时期的炼丹术发展很快,而且已经影响到了当时的医学发展,尤其是在本草学著作中,出现了大量的与炼丹术相关的知识。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有丹砂能化为汞,石胆能化铁为铜成金银,空青能化铜铁铅锡为金,水银能杀金银铜锡毒等很多内容,这些都是炼丹家们通过实践所得到的认识。

已知现存最早的一部炼丹学专著是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该书主要讲内丹,部分涉及外丹黄白术。书中认为,《周易》的思想与理论反映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可以统御一切。于是,作者依据《周易》的理论,从哲学高度对炼丹家的经验进行了概括与总结,并且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整套系统的炼丹术理论,对炼丹的目的、药物、设备和方法均有详细的论述。《周易参同契》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对中国炼丹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被尊为“万古丹经王”。

葛洪是晋朝的一代名医,有《肘后备急方》一书传世。而他的《抱朴子》则是继《参同契》后的又一部重要的炼丹学著作。该书分为内、外篇。其中内篇中的“金丹”、“黄白”、“仙药”三篇集中讨论了炼制金银与丹药,其内容较《参同契》更加详细,化学知识丰富,文字也较为浅显易懂。葛洪对炼丹极为推崇,认为“服草木之药及修小术者”虽然可以“延年迟死耳”,但却无法成仙,只有服用“金丹”和黄金,才能“炼人身体,故能言人不老不死”。并且葛洪自己也亲身参与炼丹活动,积累了很多经验,其对古代化学发展的贡献也是多方面的。比如单质砷的炼制等。而其创制的“饵雄黄”方,则成为唐代火药发明的前身。

魏伯阳、葛洪等人从事的炼丹活动,虽然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炼制长生不老药,但却从客观上促成了制药化学的开端。他们在无数试验中,得到了一些新的发现,也扩大了化学药物的应用范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炼丹术的日益盛行,各种汞制剂得到了广泛应用。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就记载了以猪油为润滑剂的水银软膏。而《肘后备急方》记载的“胡恰水银万丸”,则是一种作为利尿药的汞制剂。而且当时对于汞的毒性也有了相当的认识,采用逐渐增量的循环进药方式,以预防汞毒蓄积,“服如大豆丸,日三服,日增一丸,至十丸,更从一起。”主要含有氧化汞的红升丹与主要含有氯化汞的白降丹,则是中医有名的外用药,可以消肿溃脓、祛腐拔毒、生肌长肉,有着良好的疗效。

此外,后世医家也曾从炼丹术中得到了启发,如出自《道藏》的中药名方“紫雪丹”,其配方中有火硝、玄明粉、朱砂、生磁石、生石膏、滑石等多种矿物药,此与《抱朴子·内篇·金丹》所载“金液方”颇为相似。因而,很多研究者认为,“金液方”很可能就是“紫雪丹”的历史根源。

古代炼丹家所炼制的丹药,其主要成分是有毒的汞、铅、砷、硫的化合物,因此,历代因服食丹药而中毒的事故屡有发生,隋唐以后,人们逐渐丧失了对炼丹术的信仰,至宋代,以气功导引为基础的“内丹”学说开始盛行,而被称为“外丹”的炼丹术则逐步走向衰落。然而,炼丹家们取得的化学成就,却作为中国科技史上辉煌的一页而永载史册。而炼丹术在医学上的贡献同样是巨大的,尤其是以外用丹药治疗外科疾患,其疗效与安全性都得到了越来越充分的肯定。后世一些外科著作中,大量记载有丹药的制备方法与临床运用。从而古代盛极一时的炼丹术,在内服丹药没落之后,其外用丹药的支流作为中医外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流传至今。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解毒清营汤的用法用量 5 各家论述 6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解毒清营汤 1 拼音

jiě dú qīng yíng tāng

2 处方

金银花5钱至1两,连翘5钱至1两,公英5钱至1两,干生地5钱至1两,白茅根5钱至1两,生玳瑁35钱,丹皮35钱,赤芍35钱,川连13钱,绿豆衣5钱至1两,茜草根35钱,生栀子24钱。

3 功能主治

清营解毒,凉血护心。主疔、疖、痈肿毒热炽盛,气营两燔,及一切化脓性感染所引起的毒血症早期。症见高烧,烦渴,甚或出现神志方面症状。

4 解毒清营汤的用法用量

高烧显著者,可重用生玳瑁,另加犀角粉12分,水煎兑服或冲服;大便干燥数日未解,加大黄。

5 各家论述

方中金银花、连翘、公英清热解毒;栀子清三焦热,配合川连重在清心热;丹皮、赤芍、茜草根清热凉血活血;干生地、白茅根养阴凉血护心;生玳瑁清热解毒,镇心平肝;莲子心、绿豆衣能清心中之邪热。诸药相辅相成,清解之中又能养阴扶正,养阴之中又能凉血活血。

6 摘录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古籍中的解毒清营汤 《疡科心得集》:[方汇]卷中

滞,气血虚者。桂枝当归秦艽茯苓川断广皮牛膝当归清营汤治肝胆二经风热血燥,筋挛结核,乳痈乳痞,并一切

《重订广温热论》:[第二卷验方妙用]清凉法

毒盛者清营解毒,加减银翘散(医原方)最妙,羚地清营汤(验方传信方)、犀角大青汤、凉血解毒汤、犀地桑

《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阳明温病,舌黄燥,肉色绛,不渴者,邪在血分,清营汤主之。若滑者,不可与也,当于湿温中求之。温病传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十章·伤寒坏证]第一节·伤寒转痉

。多言喘喝欲脱者。即用生脉散。神识不清者。即用清营汤。加钩藤、丹皮、羚羊角。神昏者。兼用紫雪丹、牛

《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紧喉风的病因病机 5 紧喉风的症状 6 证候分析 7 急喉风的诊断 8 急喉风的辨证分型 81 风热外袭证 82 痰浊凝聚证 83 热毒熏蒸证 9 紧喉风的治疗 91 方药治疗 911 方一 9111 治法 9112 方药 912 方二 9121 治法 9122 方药 913 方三 9131 治法 9132 方药 92 外治法 921 吹药 922 蒸气吸入 923 含漱 93 针灸治疗 931 针刺 932 耳针 94 擒拿法 941 单侧擒拿法 942 双侧擒拿法 95 提刮法 96 气管切开术 97 呼吸困难的治疗 98 急喉风患者的护理 99 医案 10 急喉风患者饮食禁忌 11 急喉风的预防 12 关于急喉风 13 关于喉风 14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紧喉风的方剂 2 治疗紧喉风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紧喉风 1 拼音

jǐn hóu fēng

2 英文参考

fulminant throat wind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概述

紧喉风(fulminant throat wind)为病证名[1]。喉风之一种[1]。又称急喉风[2]。是指以咽喉紧束感,呼吸困难,汤水难下为特征的喉风[3][1]。如出现牙关拘急,口噤如锁等的危急症状,名为锁喉风[2]。

急喉风相当于西医学咽喉、颈部各种急性炎症而引起的喉头水肿,呼吸困难。

急喉风属于急性喉阻塞范围[2]。

紧喉风似包括西医的咽后壁脓肿、扁桃体周围脓肿、喉部水肿等[1]。

4 紧喉风的病因病机

紧喉风多由膏粱厚味,醇酒炙煿太过,或肺胃蕴热,复感风热,火动痰生,痰火邪毒壅塞咽喉所致[1]。

急喉风可由咽喉痈及各种急性咽喉病发展而致,一般多并发于小儿急喉瘖、喉白喉,此乃痰涎火毒或疫疠之邪炽盛,结聚于喉,致气血凝结、脉络瘀阻、痰涎壅盛、气道阻塞而为病[2]。

急喉瘖患者若邪热较盛,灼津为痰或素有痰热,痰热邪毒结聚于喉咙,气道壅塞,更可发展为急喉风。小儿因脏腑娇嫩,喉腔较窄,患有本病,尤易引致急喉风。

此外,尚有因喉外伤而致气血凝聚于喉;或肝郁气滞,血凝痰聚而成喉菌;或异物堵塞于喉腔等,均可导致气道阻塞或狭窄而为病[2]。

5 紧喉风的症状

《医宗金鉴》卷六十六:“紧喉膏粱风火成,咽喉肿痛难出声,声如拽锯痰壅塞,穴刺少商吐下功。”

初起咽喉迅速肿起,吞咽不利,继之则全喉焮赤肿痛,痰涎壅塞,喉部紧缩感,痰鸣气促,呼吸困难、声音嘶沙,甚者咽喉肿塞,汤水难下,或可窒息而毙[1]。

急喉风发病急速,患者咽喉红肿疼痛,呼吸困难,痰涎壅盛,语言难出,汤水难下,发病迅速,病情急重[4][2]。

患者咽喉疼痛,吞咽不利,喉部紧缩感,出现喉性呼吸困难,表现为吸气费力,深吸气时出现天突(胸骨上窝)、缺盆(锁骨上窝)、肋间等处凹陷,称三凹症,并出现喉鸣;咳时可闻哮吼音;声音嘶哑或语言难出,痰涎壅盛,声如拽锯[2]。

局部检查可见咽喉红肿剧烈,或虽喉关、咽部不红肿,但喉部、声带红肿明显,痰涎多,或有腐物[2]。

全身可有憎寒壮热,或高热神烦,汗出如雨,口干欲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或绛,舌苔黄或腻,脉数或沉微欲绝等[2]。

按其呼吸困难轻重的程度,分为四度[2]:

第一度:患者安静时无呼吸困难表现,活动或哭闹时出现喉鸣及鼻翼煽动,天突及缺盆处轻度凹陷。

第二度:安静时亦出现上述呼吸困难现象。

第三度:除有第二度呼吸困难现象外,并呈烦躁不安,自汗,三凹症显著。

第四度:除有第三度呼吸困难现象外,呼吸浅速,唇青面黑,额汗如珠,身汗如雨,甚则四肢厥冷,脉沉微欲绝,神昏,濒临窒息。

6 证候分析

喉为呼吸之气出入之道,因火毒结聚,气血凝结,以致喉腔狭窄,兼因痰涎阻塞气道,故见呼吸困难,尤以吸气困难、费力为明显[2]。

因气体经过狭窄的喉腔,故产生喉鸣音,咳时气体冲击喉部,而呈哮吼声[2]。

由于吸气时空气不能畅通地经过喉部进入气管和肺,肺气不足,胸腔内负压增加,故于吸气时出现天突、缺盆、肋间等处凹陷的三凹症[2]。

邪客予喉腔,声门开合不利,故声音嘶哑或语言难出[2]。

痰涎壅盛,阻于气道,随气上下,故有痰声,颇似拽锯[2]。

因咽喉肿痛,呼吸困难,故吞咽受阻,甚至水浆难下[2]。

唇青面黑,额汗如油,身汗如雨,四肢厥冷,神志昏迷,脉沉微欲绝,是濒临窒息,阴阳离决之危候[2]。

因病位主要在喉,故局部检查以喉部、声带红肿明显,而喉关及咽部可红肿或不红肿[2]。

7 急喉风的诊断

急喉风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特点,尤其是喉性呼吸困难,痰涎壅盛,语言难出,汤水难下等[2]。急性咽喉病发展而出现上述症状者,则诊断更为明确[2]。

8 急喉风的辨证分型 81 风热外袭证

急喉风·风热外袭证(acute throat wind with pattern of external assault by windheat)是指风热外袭,以呼吸困难,咽喉肿胀疼痛,吞咽紧涩,汤水难下,痰涎壅盛,咽喉黏膜呈鲜红或紫红色,声门区红肿显著,伴恶风、发热、头痛,舌质红,苔黄或黄厚,脉数等为常见症的急喉风证候[3]。

82 痰浊凝聚证

急喉风·痰浊凝聚证(acute throat wind with pattern of phlegmturbidity coagulation and aggregation)是指痰浊凝聚,以猝然咽喉憋闷,呼吸困难,声音不扬,吞咽不利,喉关无红肿,会厌可明显肿胀甚至如球状,声门处黏膜苍白水肿,声门开合不利,伴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口不渴,舌苔白,脉浮等为常见症的急喉风证候[3]。

83 热毒熏蒸证

急喉风·热毒熏蒸证(acute throaind with heattoxin fumigating pattern)是指热毒熏蒸,以咽喉突然肿胀,疼痛难忍,吸气困难,喉中痰鸣,声如拽锯,声音嘶哑,或语言难出,咽喉极度红肿,会厌或声门红肿明显,痰涎多或有腐物,鼻翼煽动,天突、缺盆、肋间及上腹部在吸气时出现凹陷,伴憎寒壮热、或高热心烦、汗出如雨、口干欲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绛,苔黄或腻,脉数或沉微欲绝等为常见症的急喉风证候[3]。

9 紧喉风的治疗

应注意急喉风患者呼吸困难情况,针对病因,解除呼吸困难症状,如出现第三度、第四度呼吸困难者,应立即进行气管切开,以便通过气管套管吸除痰涎,保持呼吸道的通畅,维持呼吸的进行[2]。

91 方药治疗 911 方一 9111 治法

泄热解毒,祛痰开窍[2]。

9112 方药

可选用清瘟败毒散[备注]清瘟败毒散(《疫疹一得》):生石膏、生地黄、犀角、黄连、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甘草、牡丹皮、淡竹叶治疗:方中以犀角为主药,结合玄参、生地、赤芍、丹皮、以泄热凉血解毒,去血分之热,以黄连、黄芩、栀子、石膏、知母、连翘清热泻火解毒,祛气分之热,桔梗、甘草宣通肺气而利咽喉[2]。

加减:痰涎壅盛者,选加天竺黄、贝母、瓜萎、葶苈、竹茹等清化热痰散结药物,并配合六神丸(《雷氏方》)、雄黄解毒丸[备注]雄黄解毒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雄黄、郁金、巴豆霜,共研细末,醋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15 g。、紫雪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至宝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清热解毒,祛痰开窍的药物[2]。大便秘结者,可酌加大黄、芒硝等[2]。

912 方二 9121 治法

疏风祛邪,解毒消肿;或宣肺泄热、清胃降火。

9122 方药

方选清咽消肿饮或清咽利膈汤[备注]清咽利膈汤(《喉症全科紫珍集》):连翘、栀子、黄芩、薄荷、牛蒡子、防风、荆芥、玄明粉、玄参、金银花、大黄。

913 方三 9131 治法

泻热解毒、消肿利咽[1]。

9132 方药

可用清瘟败毒饮、清咽利膈汤等加减治疗[1]。

若神烦昏冒者,宜开窍豁痰,用安官牛黄丸[1]。

92 外治法 921 吹药

以冰硼散[备注]冰硼散(《外科正宗》):玄明粉、朱砂、硼砂、冰片,共研极细末。、珠黄散[备注]珠黄散(经验方):人中白3g、马勃粉15 g、青黛3g、孩儿茶3g、玄明粉15 g、硼砂3g、薄荷15g、黄连15g、牛黄09 g、珍珠末09 g、梅片09 g,共研为极细末。等清热解毒、消肿祛痰药物,频频吹喉[2]。

外吹冰硼散[备注]冰硼散(《外科正宗》):玄明粉、朱砂、硼砂、冰片,共研极细末。、青黛散[备注]青黛散(经验方):青黛60g、石膏120g、滑石120g、黄柏60g,各研细末,和匀。,并以清咽消毒剂含漱。

922 蒸气吸入

选用金银花、菊花、薄荷、藿香、佩兰、葱白、紫苏等药,适量煎煮,令患者吸入其蒸气,以祛风清热,消肿通窍[2]。

923 含漱

咽部有红肿者,用漱口方含漱,以清洁局部,并有解毒消肿之用[2]。

93 针灸治疗 931 针刺

取合谷、少商、商阳、尺泽、少泽、曲池、天鼎、扶突、丰隆等穴。每次2~3穴,用泻法,不留针[2]。或取少商、商阳出血泄热[2]。

932 耳针

选用神门、咽喉、平喘等穴,针刺、留针15~30 min,每日1~2次[2]。

94 擒拿法

擒拿法适用于急性咽喉疾病之肿胀疼痛剧烈,滴水难入者。擒拿法能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减轻症状[5]。

941 单侧擒拿法

[5]

操作时嘱病人正坐,手向侧平举,拇指在上,小指在下。若病人左手平举,术者立于病人举手之正侧面。用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紧按患者鱼际背部(相当于合谷穴处),小指扣住腕部,拇指与病人拇指罗纹面相对,并用力向前压紧,另用右手拇指按住患者锁骨上缘肩关节处(相当于肩髃穴处),食指、中指、无名指紧握腋窝处,并用力向外拉开(图3)。施术时,可嘱第三者立于病人前面,将汤药或半流质等缓缓灌下。此时,因咽喉疼痛明显减轻,就能吞咽。此法可连续使用。

942 双侧擒拿法

[5]

患者坐在没有靠背的椅上,医者站在患者背后,用两手从患者腋下伸向胸前,并以食指、中指、无名指按住锁骨上缘,两肘臂压住患者胁肋,同时医者胸部贴紧患者背部。位置固定好后,便开始用力。两手用力向左右两侧拉开,(沿锁骨到肩胛),同时,两肘臂和胸部将患者胁肋及背部压紧。要三方面同时使用气力,这样可使患者咽喉部松动,便于吞咽,助手即把预先制好的药汤或稀粥喂给患者吞服。

施术时须注意患者全身情况,施术者用力须得宜,不可过于粗暴。

95 提刮法

提刮法俗称“刮痧”,是用瓷匙的边沿蘸油或水,刮病人的皮肤,至令皮肤发生紫红色斑块为度。亦有用两个手指提捏病人的皮肤,使皮肤发生紫红色。这种方法能使经络疏通,把体内邪热发泄排出体表,而达到治疗目的,一般适用于实热病证的早期。[5]

如咽喉肿痛,多先提刮风府穴,继而提刮两耳后颅息穴,两侧臂臑穴,以及曲池、间使、大陵、太渊等。背部常顺足太阳膀胱经,自上而下提刮(由肺俞至肝俞、胃俞,由大肠俞至膀胱俞),体质虚弱者,少用此法。[5]

初觉咽喉疼痛,常取颈窝部(即颈动脉部位),擦香油少许,用厚铜钱的边缘刮之。自上而下顺刮,忌用由下向上的倒刮法。左侧咽痛刮右侧,右侧咽痛刮左侧。轻病多在刮后而愈,重病也能减轻症状。[5]

96 气管切开术

呼吸困难进入第三度、第四度者,可行气管切开术[2]。呼吸困难严重者,必要时也可参照本病,进行气管切开术[2]。

97 呼吸困难的治疗

由于喉腔异物、喉外伤、喉菌阻塞气道等引起的呼吸困难,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2]。呼吸困难严重者,必要时也可参照本病,进行气管切开术[2]。

98 急喉风患者的护理

古人有“走马看喉风”之说,形容本病病情危急,变化迅速,严重者瞬息间可以引起窒息死亡,故护理上要注意[2]:

(1)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做好充分的准备,随时进行抢救[2]。

(2)为了避免加重呼吸困难症状,应多休息,少活动[2]。

(3)痰涎较多,采取半卧位[2]。

(4)饮服药物应缓缓吞咽,使药物能停留于局部较长时间,而发挥更大作用[2]。

99 医案

张汝伟医案,江北妇人李氏,夜半叩门求治,来者三人,开门纳入,但闻该妇人喉声如锯,以手指喉,不能动弹,气息急促,不待天明,必气闭而死,乃为之撬开牙关,吹入开关散,合乌牛散,须臾呕出腻痰稠粘如榴者,半痰盅许,始稍能言语,继吹秘药合珠黄、柳华、中白,仍加乌牛散,诊脉滑数,苔腻而厚。急用方:陈胆星、九节菖蒲各一钱,竹半夏、象川贝、光杏仁、全瓜蒌、炒丹皮备三钱,生枳壳一钱半,炒姜蚕三钱,薄荷叶七分,嘱服一剂,天明再诊,何意数日未复,正在悬念,忽该人陪同另一妇人,来诊肝胃痛,云……药头煎下即橙,二煎服后即愈,因经济拮据,不再调理。(摘自《国医万病自疗丛书·咽喉病》)

10 急喉风患者饮食禁忌

急喉风患者忌燥热及甜腻食物,以免助长火势及滋生痰湿,加重病情[2]。

11 急喉风的预防

要注意及早防止和处理各种咽喉疾患,以免发展成急喉风[2]。

12 关于急喉风

急喉风(acute throat wind)为病证名[6]。见《普济方》卷六十。又称走马喉风(见《张氏医通》)[3]、紧喉风(见《医宗金鉴》卷六十六)[2]。是喉风的一种[2]。指以吸气性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咽喉病[3]。因其发病急速,病情急重而定名[2]。如出现牙关拘急,口噤如锁等的危急症状,名为锁喉风[2]。

急喉风相当于西医学咽喉、颈部各种急性炎症而引起的喉头水肿,呼吸困难。

急喉风属于急性喉阻塞范围[2]。

详见急喉风条。

13 关于喉风

喉风(throat wind)为病名[7]。见《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7]。是指以咽喉肿痛、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的咽喉病[3]。泛指咽喉多种疾患[7]。

《喉科心法》卷上:“考古称喉症,总其名曰喉风[7]。”

历年文献中,喉风的名目繁多,含义不尽相同,一般是泛指咽喉多种疾病,并包括某些口齿唇舌病证在内,如《喉科心法》卷上说:“考古称喉症,总其名日喉风。”《喉科秘旨》分喉风12症;《图注喉科指掌》分16症;《经验喉科紫珍集》分18症;《重楼玉钥》分36症。

参见急喉风、紧喉风、锁喉风、缠喉风、哑瘴喉风条。

详见喉风条。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犀角是著名的寒性药物,具有清心安神、凉血止血、泻火解毒之功效 犀角配生地、丹皮、赤芍等,为犀角地黄汤,可以治疗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现代用以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证候属热,有鼻衄、牙龈出血、吐血、便血者,常能取得良好效果。 犀角与生地、玄参、连翘等同用、组成清官汤,能够清心热、定心神,治疗壮热不退、神昏谵语等证。犀角还常与羚羊角、麝香等配伍,制成紫雪丹,治疗热陷心肝、谵语抽搐等证。现代用于乙脑、流脑等急性热性传染病,对于高热抽搐、神昏谵语有一定疗效。

社会价值:

一、辟邪消灾

犀牛角从古代开始就被作为能够辟邪的吉祥物件,人们常把它做成配件挂在身上,或雕成小工艺品置于屋内,期望能够达到辟邪消灾的目的。

二、装饰作用

犀牛角光亮柔润,手感细腻,触手温凉,制成小工艺品可以起到装饰作用,亦可作为辟邪消灾的灵物。

三、物价值

犀牛角是一种珍贵的材,其入记录《千金方》、《神农本草经》等物古籍皆有记载。另外,中东和远东地区也常常用犀牛角入。犀牛角作为中是一种寒性材,具有清热解毒、泻火安神之功效。我国古时代人们常常把犀牛角切成小条煮软制成犀角片或磨成犀角粉来服用。经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犀牛角在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牙龈出血、鼻衄、吐血、便血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还可以抑制肿瘤的发展。

点评对于犀牛角的作用与功效,相信大家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犀牛角固然珍贵,也曾经被人们称为灵丹妙。但是由于近百年来人们的捕杀,犀牛的数量急剧减少,有些地方的犀牛将近灭绝,犀牛已经属于世界一级保护动物,禁止捕杀。所以现在市场上犀牛角制品是相当珍贵的,犀牛角的收藏价值也是巨大的。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清瘴汤的用法用量 5 备注 6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清瘴汤 1 拼音

qīng zhàng tāng

2 处方

青蒿 柴胡 茯苓 知母 陈皮 半夏 黄芩 黄连 枳实 常山 竹茹 益元散

3 功能主治

解毒除瘴,清热保津。治瘴疟,热重寒轻,或壮热不寒,头痛,肢体烦疼,面红目赤,胸闷呕吐,烦渴饮冷,大便秘结,小便热赤,甚至神昏谵语,舌红绛,苔黄腻或垢黑,脉洪数或弦数。

4 清瘴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壮热不寒,加石膏;热盛津伤,口渴心烦,舌红少津者,加生地、玄参、石斛、玉竹;神昏谵语者,急用紫雪丹或至宝丹清心开窍。

5 备注

方中黄芩、黄连、知母、柴胡清热解毒;青蒿、常山祛邪除瘴;竹茹、枳实、半夏、陈皮、茯苓清胆和胃;益元散清暑利湿安神。诸药合用,共奏清热除瘴之功。

6 摘录

《中医内科学》

古籍中的清瘴汤 《古今医案按》:[卷八]痿

。自汗如雨者。肺金伤也。故治痿之法独取阳明。而兼清肺经之热。正合东垣清燥汤。服百帖。果愈。震按脉沉

《类证治裁》:[卷之一]火症论治

。房 起于肾,八味丸。治六腑火,胃火牙疼颐肿,清胃散。胆火眩晕口苦,羚羊角、丹皮、山栀、桑叶、连

《温热暑疫全书》:[卷四·疫病方论]疾病方一十六道

胡清燥汤茵陈蒿汤瓜蒂散举斑汤桃仁承气汤犀角地黄汤清燥养营汤栝贝养营汤槟榔顺气汤普济消毒散荆防败毒散

《疡医大全》:[卷二十一内痈部]肺痈肺痿门主论

一贴,以解其风寒邪气,然后以葶苈大枣泻肺汤、桔梗汤、苇茎汤,(见《金匮要略》)随证用之以取脓,此治

《六因条辨》:[秋燥条辨十一条]秋燥条辨第四

在医疗不发达的古代,古人是如何控制疫情的呢?

第一、先从官方政府(统治层)来说。在古代,人们把瘟疫看作是上天的惩罚。瘟疫猖獗时,西汉文帝、东汉恒帝等许多统治者都下过有关瘟疫的自...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