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名称的由来?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2收藏

汉族名称的由来?,第1张

汉族名称的由来是得名于汉朝,汉朝以“汉”为国号,是因为其开国皇帝刘邦曾被封为汉王,在这片文明富强和人数众多的土地之上,这个大一统的国家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终于不可逆转地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究其原,“汉”的本义是水名,指漾水。载籍所见,秦汉时名漾水者有二:一是“漾水出陇西相道,东至武都为汉”(《说文·水部》漾条),此漾水又名西汉水,流入嘉陵江,汇入长江;二是“蕃冢导漾东流为汉”(《尚书·禹贡》,蕃冢山在今陕西宁强县),此漾水又名东汉水,时又称沔水,即今汉水,亦汇入长江。

汉族以“汉”为族称,并不意味着汉族的文化中心在古汉国或汉水流域。诚然,巴蜀文化和楚文化都是构成汉文化的两支极重要的古文化,但汉族的文化中心很长时间里都是在关中平原和黄河中下游的平原。以此为主源流,汇合了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及东南沿海各地方文化,在秦汉时代,形成统一的汉文化。

扩展资料:

人口:

汉族人口约为1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9%,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族群, 在世界各地皆有分布,汉族是数个现代国家或地区的主体族群。占中国大陆人口92%,占新加坡人口74%,占马来西亚人口245%,占中国台湾人口98%。

汉族之内因基因、语言、文化及社会多样性上可分出不少汉族民系;根据复旦大学的基因研究对照历史迁移记录,汉民族的扩张主因是历史上的由北往南的人口移动:在晋朝以前汉族主要分布于中国北方,随后因永嘉之乱大举向南迁徙,南迁汉族则和与汉族基因及语言相异的中国南方包括傣族、南亚语系及苗瑶语族的原住民混居。这历史上由北往南的大规模移动也改变了南北人口分布密度。

数量:

汉族的人口如果从其族源夏民族算起开始约有200余万人,历经夏、商、周三代,到战国盛时已有2000万人左右了。在汉族形成的两汉之时,汉族人口已达5000余万人,到唐代前期达到8000万至9000万人之间,到北宋大观年间达10441万余人。

元代以后,在中国统一的大趋势下,汉族人口这个雪球越滚越大。明万历二十八年(1601)人口达15亿。 [38]  及至清道光三十年(1851年)则达4亿以上,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其人口约6亿,到20世纪末已达10亿以上。在地域上则从黄河、长江流域向南发展到珠江流域抵台湾岛和海南岛,向东北发展到黑龙江流域,向西北发展到天山南北,向西南发展到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

参考资料:

中国网-汉族名称的来历

得有意---故意

赖赖鼓---赖蛤蟆

卡倒---摔倒 、被东西绊倒在地

昂囊人---恶心人

海了---坏了

将就将就---凑活、那儿

刺目糊---眼屎

借子---充当尿不湿的布

癞的哄---邋遢,不讲卫生

起叶子---恶作剧

人脸疯---橡皮脸

什么黄子---什么东西

赏问---中午

刺(第一声)毛---孬,不好

徐州,简称徐,古称彭城,江苏省地级市,地处江苏省西北部、华北平原东南部,长江三角洲北翼,北倚微山湖,西连萧县,东临连云港,南接宿迁,京杭大运河从中穿过,陇海、京沪两大铁路干线在徐州交汇,素有“五省通衢”之称。徐州是华东重要门户城市,华东地区重要的科教、文化、金融、旅游、医疗、会展中心,也是江苏省重要的经济、商业和对外贸易中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地,一方水土也培育一方语言。徐州话与徐州的地缘关系密不可分。徐州处在不南不北、不东不西的位置。徐州人是南方人眼中的北方人,又是北方人眼中的南方人。

徐州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因而,徐州话也常常充满了“火药味”,或者说带有“战争文化”。

有人说徐州是雄性的,雄性即粗放,反映在语言上,徐州话是豪爽的、直接的、简单干脆的。某人表现不好,用徐州话评论曰:这人直奔“下岗”!某人在某事上超出寻常、表现突出时,徐州人简练地说:“他今天疯了!”;把这杯酒喝完,南方人说,这杯酒你干掉算了,徐州话只用两个字:“透了!”;喝酒喝多了,徐州话说“喝大了”;当某人在某件事情上犹豫不定时,别人就会劝他说:“多大事儿?!”当表明自己完全有能力做好某件事时,徐州人脱口而出:“你不要问了!交给我了”。朋友拜托自己帮忙,“一句话!”或者就一个字“管!”。

华夏族的来历:

华夏族是黄河及长江流域的最早居民,文明史最早可以追溯到8000年前黄河流域的大地湾文明和裴李岗文明,其文明顺序是大地湾文明和裴李岗文明、仰韶文明、大汶口文明、龙山文明、二里头文明。

东汉以后华夏族开始接受汉人的称呼,但是华夏这个称谓并没有因此消失,而是延续至今。古代汉族往海外移民时自称华夏人,由此产生华人一词。

华人一词最初指汉族,但随着华夏文明扩展到全国各地,华人的概念渐渐由当初单指汉族,扩展到中华大地受中华文明影响的少数民族,成了全体中华民族的代称。

华夏先民分为许多部落,活跃于黄河中下游,自黄帝时统一为华夏部落联盟。其中比较著名的首领有太昊、少昊、颛顼、黄帝、炎帝、帝喾、尧、夏禹。

扩展资料:

汉族前身为华夏,发源于黄河流域,如果说的确切一点,就是现在河南北部一代,历经夏商东西周春秋战国,汉族人开始大规模扩散,不过范围还是仅仅局限于黄河流域一代。

过了秦汉,到了东西晋,由于战乱,当时中原最多的时候有三十几个国家,而且身处北方的那些游牧民族也开始不断南侵,于是,中原地区的那些王公贵族们开始举家南迁。

这一大部分南迁的人,到了江南一带,也就是现在江苏南部,安徽南部和浙江北部,这一部分人,带去了中原的一些精华,他们应该算是南方一代汉族人的基础。

剩下在北方的人,多为底层社会的人,面对游牧民族的南侵,自然没有力量阻挡,于是,第一次大规模的汉族与异族人的混居就发生了。

到了唐帝国时期,自然中国达到一个鼎盛,汉族人与异族人的混居也只局限于北方黄河流域,南方特指江南一带自然还是那种汉族人为主的鲜明的色彩浓厚。

此后一直到元朝蒙古族入侵,基本一直保持此种局面。蒙古族的南侵,应该是汉族大规模南迁的第二次,这一次迁徙的地带依然还是江淮流域,自然又带去了绝大多数的精髓。

—华夏族

1、赢,赢个孝帽子;入(输),入(输)个孝袍子。

〔“孝帽子”一尺白布能撕两三个,只够一块搌碗布,而“孝袍子”却是1丈6尺,够个被里。这句话是说,打牌的人赢的少、输的多。〕

2、鸭子别说鹅摆腚,秃子别说老和尚。

3、谢花藕,苔下韭,新娶的媳妇黄瓜纽。

4、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蚂虾,蚂虾吃滓泥。

5、六月天,小孩脸。

6、正月十五雪打灯,八月十五云遮月。

7、糊涂官糊涂坐。(混日子)。

8、吃不穷,喝不穷,计划不到一世穷。

9、不愁吃,不愁喝,单愁碓头没碓窝儿。(找不到对象)。

10、娶了媳妇做人难,夹在媳妇娘中间,会做人的两头瞒,不会做人两头传。

11、不打勤,不打懒,单打你个不长眼。

12、城里的孩子蹓街头,乡来乡下的孩子爬树猴。

13、吃饱不想动,饿了光腰疼,不饱不饿发迷登。

14、东西路,南北拐儿,人人都有个偏心眼儿。

15、打是疼,骂是爱,不打不骂不自在。

16、多种花,少种刺,留着人情好办事。

17、打春的萝卜立秋的瓜,死了媳妇的丈人家 。(没味儿了)。

18、哥哥打兄弟,不是个好东西;兄弟打哥,手脖上锁。

19、买得起猪,垒得起圈,娶得起媳妇管得起饭。

20、奶奶死了压满街,老爷死了没人抬。 (人在人情在)。

21、人的命,是天定,胡思乱想没有用。

22、人小能,狗小精,包子小了是肉丁。

23、鱼上火,肉上痰,萝卜、白菜保平安。(少荤多素,饮食保健)。

24、张家长,李家短,七个狸猫八个眼。

25、十年的活,看不着,十年的孩子会做活。

26、什么神,牤牛神,打起盹来不由人。

27、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

28、吃是真精,穿是威风,不吃不穿是憨种。

29、吃鱼头,有人求;吃鱼尾(依),有人喜。

30、吃个枣,有个小儿;吃个栗子,有个妮子。

31、鱼恋鱼,虾恋虾,乌龟爱王八。

32、新媳妇,两头忙,又想丈夫又想娘。

33、家有贤妻不遭横祸。(妻贤夫祸少)。

34、眯搂眯搂(比画比画)。

35、撒么撒么(看看,找找)。

36、死眼珠子肉眼皮(没有眼色、不机灵)。

37、吃瓜子儿吃出个臭虫———什么仁(人)都有。

38、豆腐掉到灰窝里———吹不得,打不得。

39、茶壶里煮饺子———有口倒(道)不出。

40、秤钩子挂鞋———不自脚(觉)。

一、徐州特色小吃:

霸王别姬。是江苏徐州地区的传统名菜。徐州人民为纪念在推翻暴秦统治中立下了汗马功劳的英雄项羽,并怀念那位心系国运、大义凛然的绝代佳人虞姬,创制了霸王别姬这道名菜,流传至今。解放后,毛泽东、刘少奇、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来徐州视察工作,都品尝过这道名菜,并给予赞扬。这道名菜经已故名厨裴继洪改进,借鸡、鳖形象的烘托,使霸王别姬这一历史题材,含义委婉,意境甚妙。鸡、鳖肉质鲜嫩,汤浓味醇。

地锅鸡。地锅菜的汤汁较少,口味鲜醇,饼借菜味,菜借饼香,具有软滑与干香并存的特点。如今,有厨师将传统地锅菜的制法加以改良,从而推出了地锅鸡、地锅鱼、地锅牛肉、地锅三鲜、地锅豆腐、地锅小龙虾等地锅佳肴。

龙门鱼。鲤鱼是徐州人民喜爱之物,有视鲤鱼为喜庆有余之意,故徐州有“无鲤不成席”的风俗。儿童入学、学子进考必烹制鲤鱼使其食之,喻其“成龙”之意。此菜的特点是外酥里嫩,兼蓄五味,形状美观,汁浓鲜香。

冰糖肘子。色泽红亮,酥烂肥润,甜而不腻。

东坡回赠肉。北宋年间,苏东坡任徐州知州。岁属乙已,秋八月,黄河决口,七十余日未退。苏公亲率全城吏民抗洪,终于战胜了洪水。至十月中,水退境安。为了防止以后再出现如此险情,次年,东坡大力修筑黄河大堤。同时,又从南起云龙山向西北至黄河堤相连处,修造了一条防洪堤(现此堤犹在,人称苏堤)。百姓见苏东坡疲劳奔命,为民造福,纷纷杀猪宰羊,担酒携菜,送至牧府慰劳。苏公推辞不掉,收下后亲自烹调而回赠州民。并云:“父老何自来,花椒袅长江。水来非君过,去亦非吾功。”回赠肉由此得名。此菜的特点是酥香醇厚、肥而不腻。 

鸳鸯鸡。鸳鸯鸡得名于美丽的传说:相传秦末有位美人虞姬(沭阳人),因避秦乱来到古吴,姿容绝代,博学多才,立志非英雄不嫁。一日谒孔庙,见项羽重瞳炯耀,仪表非凡,单臂举鼎,心窃慕之,遂禀其父邀项羽作客,虞姬亲做一菜为“鸳鸯鸡”。其父会意,当面许亲,又资助项羽起兵反秦、秦灭亡后,项羽自命西楚霸王,建都彭城(今江苏徐州),这“鸳鸯鸡”也就在彭城流传下来了。“鸳鸯鸡”酥香、醇厚、色泽艳丽、造型优美,寓意深长,为人们所喜爱。 

油烫鸭。最著名的当属徐州钟记油烫鸭。

沛县鼋(音yuan)汁狗肉。已有2100多年的制作历史,据《史记》记载:刘邦手下名将樊哙,少时以屠狗为生。刘邦与他交深,常食肉不付分文,久之樊不快。为躲刘邦,樊将肉摊迁至湖东夏锬(今山东省微山县夏镇)。刘邦闻讯赶去,遇河受阻,正苦于无钱乘舟,忽河中游来一只大鼋,驮刘邦游过河去。刘邦找到樊哙,樊正愁狗肉无人问津,刘邦抓起狗肉就吃,经刘邦一吃,人们遂竞相购食。其后,刘邦常乘鼋过河食之,樊哙恼鼋,杀之与狗肉同煮,不料狗肉更香,狗肉售完,至此鼋汤煮狗肉,香味不减。因此,沛县狗肉又称“鼋汁狗肉”。刘邦定天下后,樊哙将鼋汁汤传给其侄,世代相承。沛县狗肉以凉食为主,食时用手撕肉不用刀切,其味尤佳。相传,刘邦做泗水亭长后,得知樊哙杀了老鼋,非常气愤,将樊哙切狗肉之刀全部收走,且令他今后不准用刀。樊哙无奈,只好把狗肉用手撕碎出售。故“沛县狗肉不用刀”的吃法一直流传至今。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平定淮南王英布叛乱,途经故里沛县,宴请乡亲,以狗肉作饮,酒酣,赋《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今守四方!”今天,沛县狗肉伴随《大风歌》名扬四海。

烧杂拌。源于淮扬菜,在徐州得到发展。

把子肉。徐州把子肉的饮食特点是:肥而不腻,多滋多味,肉色令人垂涎。徐州把子肉是这种小吃的统称,还有其他的辅菜来搭配比如:四喜肉丸,兰花干,海带结,面筋,豆筋,豆皮,腐竹,腐衣,素鸡片,虎皮鸡蛋,黄花菜,小青菜,豆角,香肠,排骨,肘子,鸡腿等等荤素组合,可以满足顾客不同饮食需求,要一瓶啤酒,再配上一碗白米干饭浇上美味鲜香的肉汁,吃起来满嘴流油,回味悠长,口口留香。

羊肉汤。伏羊节,原本是徐州当地的一种民俗。每逢暑期到来,百姓都会吃羊肉、喝羊汤,以此强身健体,滋阴补气。因此,民间早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众所周知,吃羊肉,喝羊肉汤就是“发汗”的。冬日里吃着热腾腾的羊肉是再好不过的美食,徐州人偏要反其道而行,在一年中最热的伏天吃加了很多辣椒的红油羊肉,自古以来兵家必争之地的人民百姓自古流传下来的精神。徐州人正是以这种方式体现出自己的艰苦不屈,迎难而上的精神,实在值得赞叹。

辣汤和煎包。徐州经典外卖早餐。

饣它(啥)汤。雉羹是啥汤的前身,可谓中华民族最早的汤羹。“饣它汤”之名据说来自清朝乾隆皇帝,乾隆六下江南时,路过徐州,当地知府献上此汤,乾隆帝品尝后觉得味道很好,就问知府“此为啥汤”?当地知府灵机一动,就随手画了一个食字和它字,意思便是吃它,并随口说:“啥汤”。啥汤的叫法便一直流传了下来。事后不久,乾隆传召:封徐州啥汤为“天下第一羹”。人们用它泡油条、就烧饼,个个吃得津津有味,痛痛快快。在徐州,要想喝到最正宗最地道的饣它汤,一定要去徐州解放南路上的马市街饣它汤店。早上6、7点钟,来这儿吃早餐的徐州市民就已经排起了长队,店堂内也是摩肩接踵,十分热闹。

壮馍。徐州壮馍在当地又被称作“锅盔”、“锅拍”、“腚踹面”。用未发酵的面做成。锅盔的叫法与山西锅盔有渊源。唯一的区别是徐州附近的壮馍相对锅盔较薄3厘米,因为薄,炕的火候也比较透。旧时徐州人在过生日时或者其他有意义的场合,让小孩老人吃两口壮馍,表示身体健壮、日后能长得很壮实。现今徐州城吃羊肉泡馍一般用壮馍、水壮馍,平时一般都不吃壮馍。

烙馍 (luǒ mō)正宗徐州方言读“裸摸”,谐音其实是“捋摸”(有典故)。烙馍作为一种源自徐州的面食,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由于苏北区域中心城市彭城在交通上的便利,烙馍在区域内广为流传。特点是温时柔软,冷时干硬,软柔劲道,薄而有韧性,不容易破损,可以搭配各种干、湿食材卷着吃,泡汤吃,可透光,透光度低。

锅饼。其特点是:硬而不艮,干香甘美,可口开胃,充饥耐存,久食不厌,因而扬名四方,倍受欢迎。

蛙鱼。因形似蝌蚪,故称“蛙鱼”。制作“蛙鱼”的原料,现在大多选用山芋淀粉,也有的用绿豆淀粉或豌豆淀粉。

豆脑。是一种豆制品风味小吃,以其经济实惠、方便适口的特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历数百年而不衰,在徐州一带广为流传。

菜煎饼。“圆如望月,大如铜钲,薄似剡溪之纸,色似黄鹤之翎味松酥而爽口,香四散而远飘”这是蒲松龄在《煎饼赋》中对煎饼的描写和赞美。而菜煎饼是煎饼文化的升华,味道更佳!

肉夹馍。经过改良的徐州肉夹馍,与西北风味不同。

炒面。徐州炒面一般用青菜和绿豆芽拌炒。

油炸金蝉。徐州方言称“解了归”,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盐豆。俗称“老盐豆”,又叫“臭盐豆”,现在在超市有售并美其名曰梅花豆。是苏北地区每家每户在冬闲时,用自家地里收获的黄豆,腌制出辣嫩可口的小菜。“闻着臭,吃着香,一顿不吃馋的慌。”这是当地人们对盐豆的赞誉。相传在楚汉相争时期,刘邦的大军屡战屡胜,项羽只有仓促逃亡。在逃亡中,粮草供给不上,士兵没有菜吃,于是将黄豆煮熟来当菜吃,但是刘邦还是在不停的追杀,于是没有吃完的黄豆就被装进莆包,藏在粮草车里。等到逃离刘邦的追击,也是五、六天之后了,当再把煮熟的黄豆拿出来时,发现已经长白丝了,于是各自在叹命苦啊,连黄豆都没得吃。但是他们有的人,在长白丝的黄豆里面加盐,没想到,加盐之后的黄豆比原来的更好吃。于是,盐豆便在项羽的军中流行开来。后来,刘邦战胜了项羽,盐豆就成了刘邦的战利品。由于盐豆是日常食品,放置时间长会酸掉,所以在盐豆稍微有点酸的时候,把盐豆盛出来在太阳下晒干,这样就可以保存很长时间了。再吃的时候拿出来用开水泡下就行。

拔丝。徐州当地办婚宴时不可或缺的一道菜。

馓子。徐州的蝴蝶馓子以其香脆、咸谈适中、馓条纤细、入口即碎的特点,赢得人们的喜爱。徐州的蝴蝶馓子外型美观,口感颇佳。苏东坡在徐州任职期间喜食这种馓子,在他的《寒具诗》中写道:“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寒具”是馓子两汉时期的别称)”。不过徐州人最喜爱的食法是烙馍卷馓子,配以稀粥,吃起来惬意舒坦。

汉族名称的由来?

汉族名称的由来是得名于汉朝,汉朝以“汉”为国号,是因为其开国皇帝刘邦曾被封为汉王,在这片文明富强和人数众多的土地之上,这个大一统的...
点击下载
上一篇:保身丹简介下一篇:论语名句欣赏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