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3的成语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4收藏

有3的成语,第1张

三百六十行 旧时对各行各业的通称。 773

三班六房 三班:指皂、壮、快班,均为差役;六房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回:“想这新年大节,老爷衙门里,三 579

三曹对案 指审问对质。 711

三差两错 比喻偶然的差错。 511

三茶六饭 比喻招待客人非常周到。 762

三长两短 指意外的灾祸或事故。特指人的死亡。 明·范文若《鸳鸯棒·恚剔》:“我还怕薄情郎折倒我的女儿,须一 634

三朝元老 元老:资格最老,声望最高的老臣。原指 《后汉书·章帝纪》:“行太尉事节乡侯熹三世在位,为国元老。” 500

三从四德 封建礼教束缚妇女的道德标准之一。 《仪礼·丧服·子夏传》:“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 619

三寸不烂之舌 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 1184

三寸鸟,七寸嘴 比喻能说会道(多用于讽刺)。 526

三寸之舌 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 540

三迭阳关 三迭:反复歌唱某一句;阳关:古关名, 唐·王维《渭城曲》诗:“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 534

三对六面 指有关双方在证人或中间人在场时,办理 490

三番五次 番:遍数。一再,多次。 元·郑德辉《王粲登楼》第一折:“你将书呈三番两次调发小生到此 784

三翻四复 变化无常或反复多次。 495

三分鼎足 鼎:古代炊具,三足两耳。比喻三方分立 《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 479

三坟五典 相传为我国最早的古籍。 《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 825

三复斯言 三复:多次反复;斯言:这句话。反复朗 《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朱熹注:“《诗经·大雅 477

三纲五常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白虎通·三纲六纪》:“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 614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请经过大家商量, 1373

三更半夜 一夜分为五更,三更是午夜十二时。指深 《宋史·赵昌言传》:“四人者(陈象舆、胡旦、董俨、梁灝)日夕 539

三姑六婆 比喻不务正业的妇女。 元·陶宗仪《辍耕录》卷十三:“三姑者,尼姑、道姑、卦姑也;六 495

三顾茅庐 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 1108

三过其门而不入 原是夏禹治水的故事,后比喻热心工作, 《孟子·离娄下》:“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 1931

三户亡秦 三户:几户人家;亡:灭。虽只几户人家 《史记·项羽本纪》:“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505

三皇五帝 三皇:伏羲、神农、黄帝;五帝:少昊、 《周礼·春官·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 519

三魂七魄 魂:旧指能离开人体而存在的精神;魄: 《抱朴子·地真》:“欲得通神,宜水火水形分,形分则自见其身中 530

三缄其口 缄:封。在他嘴上贴了三张封条。形容说 汉·刘向《说苑·敬慎》:“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阶之前,有金 665

三教九流 旧指宗教或学术上的各种流派。也指社会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六:“(梁武)帝问三教九流及汉朝旧事 562

三街六巷 泛指大街小巷。

挨三顶五 形容人多,连接不断。 明·冯梦龙《平妖传》:“众人挨三顶四,簇拥将来,一个个伸出手 666

巴三览四 比喻说话拉扯,没有中心。 元·萧德祥《杀狗劝夫》:“我说的丁一确二,你说的巴三览四。” 578

不三不四 指不正派,也指不象样子。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七回:“这伙人不三不四,又不肯近前来 1805

差三错四 颠倒错乱。形容差错很多或虚假不实。 元·无名氏《合同文字》第四折:“这小厮本说的丁一确二,这婆子 562

攒三聚五 三三五五聚在一起。 宋·邓椿《画继》卷四:“每作竹,必乘醉大呼,然后落笔。不可求 575

倒三颠四 形容言行无条理或神智不清,精神恍惚。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八十六回:“你信我奶奶~的,小 728

低三下四 形容态度卑贱低下也指工作性质卑贱低下 898

颠三倒四 形容说话做事错杂紊乱。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四十四回:“连拜了三四日,就把子牙拜 677

掉三寸舌 掉:摆动,摇。玩弄口舌。多指进行游说 《史记·淮阴侯列传》:“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 452

丢三落四 形容做事马虎粗心,不是丢了这个,就是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七回:“咱们家没人,俗语说的‘夯雀 1298

二三其德 二三:不专一。形容三心二意。 《诗经·卫风·氓》:“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2108

二三其意 即三心二意。指心意不专一,反复无常。 《三国志·袁绍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是时外为御难,内 891

接三连四 接连不断。 476

拉三扯四 指谈话或议论牵扯无关的人或事。 460

拿三搬四 比喻不服从调派。 426

欺三瞒四 一再欺骗隐瞒。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七:“一闻之时,心头火起,大骂尤辰无 425

三三两两 三个两个地在一起。形容人数不多。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七引晋人《娇女》诗:“鱼行不独自 1612

三三五五 三个一群,五个一伙。 唐·李白《采莲曲》:“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1341

说三道四 形容不负现任地胡乱议论。 清·崔灏《通俗编·言笑》:“莫学他人不知朝暮,走启蒙乡村,说 526

挑三拣四 形容过分地挑剔。也指对工作或事物再三 466

调三窝四 搬弄是非,挑拔离间。 544

推三阻四 找各种借口推托。 元·无名氏《隔江斗智》第一折:“我如今并不推三阻四,任哥哥自 676

言三语四 言、语:说、讲。形容人多嘴杂,议论纷 元·武汉臣《玉壶春》第三折:“小生欲待要不去,悬心挂意,怎生 720

再三再四 重复好几次。 863

张三李四 假设的名字,泛指某人或某些人。 宋·王安石《拟寒山拾得》诗:“张三裤口窄,李四帽檐长。” 459

朝三暮四 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 《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 782

着三不着两 指说话或做事轻重不当,考虑欠周,注意 477

捱三顶四 形容人群拥挤,接连不断。 《平妖传》第四回:“半仙到栅栏门首下马,也不进宅,径在堂中站 145

捱三顶五 形容人群拥挤,接连不断。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覆帐之后,宾客如市 207

巴三揽四 形容说话东拉西扯。 元·萧德祥《杀狗劝夫》第四折:“我说的丁一确二,你说的巴三揽

半夜三更 一夜分为五更,三更是午夜十二时。指深 元·马致远《青衫泪》第三折:“这船上是什么人,半夜三更,大呼 667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比喻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的积 3530

不成三瓦 比喻不能要求齐全。 《史记·龟策列传》:“物安可全乎?天尚不全。故室为屋,不成三 641

不管三七二十一 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二:“若三日没有银时,老身也不管 744

草庐三顾 顾:拜访。刘备为请诸葛亮,三次到草庐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 524

垂涎三尺 口水挂下三尺长。形容极其贪婪的样子。 2029

此中三昧 三昧:佛教用语,梵文音译词,意思是“ 唐·李肇《国史补·中》:“长沙僧怀素好草书,自言得草圣三昧。 793

得其三昧 三昧:梵语,意为正定。排除一切杂念, 宋·苏轼《又赠老谦》:“泻汤旧得茶三昧。” 510

鼎足三分 鼎:古代炊具,三足两耳。比喻三方分立 《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 629

读书三到 形容读书十分认真。 宋·朱熹《训学斋规》:“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850

读书三余 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 《三国志·魏志·董遇传》云:“人有从学者,……从学者云,苦渴 664

红日三竿 指天已大亮,时候不早。 《南齐书·天文志上》:“永明五年十一月丁亥,日出高三竿,朱色 541

虎生三子,必有一彪 比喻众多子女之中,一定有一个超群出众 《癸辛杂识》:“谚云:‘虎生三子,必有一彪。’” 762

喙长三尺 喙:嘴。嘴长三尺。形容人善于辨说。 《庄子·徐无鬼》:“丘愿有喙三尺。” 574

火冒三丈 形容愤怒到极点。 1231

几次三番 番:次。一次又一次。 清·顾琐《黄绣球》第四回:“本官到任以来,就几次三番的传谕董 488

颊上三毛 比喻文章或图画的得神之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巧艺》:“顾长康画裴叔则,颊上益三 446

狡兔三窟 狡猾的兔子准备好几个藏身的窝。比喻隐 《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兔其死耳。” 3809

九烈三贞 贞:贞操;烈:节烈。封建社会用来赞誉 元·无名氏《合同文字》第三折:“他元来是九烈三贞贤达妇,兀的 470

九流三教 泛指宗教、学术中各种流派。也指社会上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六:“(梁武)帝问三教九流及汉朝旧事 655

犒赏三军 犒:以财物或食物慰劳、鼓励。三军:春 435

利市三倍 形容买卖得到的利润极多。 《易·说卦》:“为近利,市三倍。” 462

连中三元 三元: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八:“论他的志气,便象冯京商辂连中 479

两面三刀 比喻耍两面派手法,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元·李行道《灰阑记》第二折:“岂知他有两面三刀,向夫主厮搬调 833

六街三市 六街:唐代长安城中的六条大街;市:古 《资治通鉴·唐纪睿宗景云元年》:“中书舍人韦元徼巡六街。”《 541

六韬三略 《六韬》、《三略》:都是古代的兵书。 《后汉书·何进传》李贤注:“太公《六韬篇》第一《霸典文论》, 610

屡次三番 许多次。形容反复多次。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九回:“徐大军机本来是最恨舒军 568

孟母三迁 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 汉·赵歧《孟子题词》:“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940

日上三竿 太阳升起有三根竹竿那样高。形容太阳升 《南齐书·天文志上》:“永明五年十一月丁亥,日出高三竿,朱色 765

入木三分 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 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 1435

一、关于爱国的名言

1、假如我不爱你,我的祖国,我能爱哪一个人——〔匈〕裴多菲《爱国者之歌》

简介裴多菲·山陀尔(1823年1月1日-1849年7月31日),原来译名为彼得斐,是匈牙利的爱国诗人和英雄,匈牙利伟大的革命诗人,也是匈牙利民族文学的奠基人,革命民主主义者,在瑟克什堡大血战中同沙俄军队作战时牺牲,年仅26岁。

2、好好地为祖国服务的人,决不会轻易离开祖国的。——〔俄〕克雷洛夫《蜜蜂和苍蝇》

简介伊凡·安德列耶维奇·克雷洛夫(1769年2月13日-1844年11月21日)是俄罗斯及世界著名的寓言家、作家。代表作有《大炮和风帆》《鹰与鸡》《受宠的象》等等。

3、我们为祖国服务,也不能都采用同一方式,每个人应该按照资禀,各尽所能。——〔德〕歌德《歌德谈话录》

简介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他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而作为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

4、青年人的忠诚是双方面的,一方面要忠实于父母,另一方面也要忠实于国家。——〔英〕罗素《婚姻革命》

简介罗素出身于曼摩兹郡一个贵族家庭。1890年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后曾两度在该校任教。1908年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并被授予英国嘉行勋章。1967年组织了斯德哥尔摩战争罪犯审判法庭,谴责美国在越南的政策。

5、谁要是能使本来只出产一串谷穗、一片草叶的土地长出两串谷穗、两片草叶来,谁就比所有的政客更有功于人类,对国家的贡献就更大。——〔英〕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

简介乔纳森·斯威夫特是18世纪英国著名文学家、讽刺作家、政治家,被高尔基誉为“世界伟大文学创造者”。其代表作品是寓言小说《格列佛游记》,其他作品有《一只桶的故事》、《书的战争》,另有大量的政论和讽刺诗以抨击英国殖民主义政策。

二、关于读书的名言

1、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中〕鲁迅《读书杂谈》

简介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2、书是要整本整本读的,若是东捞西摸,不求甚解,只要尝些油汤,那是不能有好结果的。——〔中〕刘半农《为免除误会起见》

简介刘半农(1891年5月29日-1934年7月14日),江苏江阴人,原名寿彭,后名复,初字半侬,后改半农,晚号曲庵,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

3、书本原是人类思想的结晶,也就是启发人类思想的母胎。它产生了人生存在的意义,它供给了智识饥渴的乳料。——〔中〕郁达夫《人与书》

简介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其文学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等。

4、活的书只可以活用而不可以死读。新时代的学生要用活书去生产,用活书去实验,用活书去革命,用活书去树立一个比现在可爱可敬的社会。——〔中〕陶行知《新旧时代之学生》

简介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之一。 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

5、书是要会读的。一切书都不会告诉你现成的公式或是什么秘诀——例如成功秘诀,学成文豪的秘诀。一切书都是为着帮助你思想,而不是为着代替你思想而写的。——〔中〕瞿秋白《关于高尔基的书》

简介瞿秋白1917年秋考入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1922年春,正式加入中国***。1923年,主编中共中央另一机关刊物《前锋》,参加编辑《向导》。1925年,先后在中共第四、五、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中共领袖之一。

1、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并明月霜天高。宋朱熹

2、胸中书传有余香。宋辛弃疾3、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4、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元代程端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5、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 名》6、读十遍,不如写一遍。宋代罗大经《鹤林丕露手写九经》7、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读书必须反复地读,这样才能弄懂弄通。义:意旨) 《三国志魏志王肃传》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代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9、循序而渐近,熟读而精思。宋代朱熹《读书之妻》10、外韧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宋程颐11、三日不读,口生荆棘;三日不弹,手生荆棘。清朱舜水《答野节问》12、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意味越是抬头看,就越觉得高远;越是用劲钻研,就越觉 得深邃。)《论语子罕》1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14、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俄列夫托尔斯泰15、书是我们时代的生命。俄别林斯基16、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苏高尔基17、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苏高尔基18、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壮而勇敢。苏高尔基19、对于书籍就跟交新朋友一样。德歌德20、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英卡莱尔21、一个家庭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里没有窗户。英约翰逊22、书籍是一种冷静可靠的朋友。法雨果23、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法罗曼罗兰24、书是随时在近旁的顾问美凯勒25、好书的光亮超过星星。俄罗斯谚语26、好书如挚友,终身不相忘。英国谚语27、开卷有益,在乎用心。清李蕊《兵镜》28、书籍是科学的成果,但科学不是书籍的成果。英培根29、没有再比读书更廉价的娱乐,更持久的满足了。蒙台居30、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钱泳《履园丛话读万卷书》31、读书心在书,为事心在事。宋朱熹《朱子语类辑略》 开卷有益的名言

开卷有益的名言

1、书籍是科学的成果,但科学不是书籍的成果。英培根

2、读书心在书,为事心在事。宋朱熹《朱子语类辑略》

3、书是随时在近旁的顾问美凯勒

4、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苏高尔基

5、一个家庭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里没有窗户。英约翰逊

6、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苏轼《东坡文集事略》

7、好书如挚友,终身不相忘。英国谚语

8、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英卡莱尔

9、对于书籍就跟交新朋友一样。德歌德

10、好书的光亮超过星星。俄罗斯谚语

11、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周恩来《周恩来选集》

12、书籍是一种冷静可靠的朋友。法雨果

13、没有再比读书更廉价的娱乐,更持久的满足了。蒙台居

14、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钱泳《履园丛话读万卷书》

15、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法罗曼罗兰

16、学贵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戴震《戴东原先生年谱》

17、读书也象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18、外韧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宋程颐

19、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苏高尔基

20、无所不能的人实在一无所能,无所不专的专家实在是一无所专韬奋《韬奋文集》

21、三日不读,口生荆棘;三日不弹,手生荆棘。清朱舜水《答野节问》

2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代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3、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

24、胸中书传有余香。宋辛弃疾

25、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朱熹《朱子语类大全》

26、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壮而勇敢。苏高尔基

27、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郑板桥

28、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训学斋规》

29、书是我们时代的生命。俄别林斯基

30、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俄列夫托尔斯泰

31、开卷有益,在乎用心。清李蕊《兵镜》

32、循序而渐近,熟读而精思。宋代朱熹《读书之妻》

33、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并明月霜天高。宋朱熹

读书有益的名言警句关于读书有益的名言读书有益的名言 开卷有益的读书名言

开卷有益的读书名言

1、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法罗曼罗兰

2、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训学斋规》

3、书籍是科学的成果,但科学不是书籍的成果。英培根

4、书是我们时代的生命。俄别林斯基

5、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俄列夫托尔斯泰

6、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英卡莱尔

7、无所不能的人实在一无所能,无所不专的专家实在是一无所专韬奋《韬奋文集》

8、三日不读,口生荆棘;三日不弹,手生荆棘。清朱舜水《答野节问》

9、学贵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戴震《戴东原先生年谱》

10、书是随时在近旁的顾问美凯勒

11、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

12、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郑板桥

1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代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14、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并明月霜天高。宋朱熹

15、读书也象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16、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苏高尔基

17、开卷有益,在乎用心。清李蕊《兵镜》

18、好书如挚友,终身不相忘。英国谚语

19、胸中书传有余香。宋辛弃疾

20、对于书籍就跟交新朋友一样。德歌德

21、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周恩来《周恩来选集》

22、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苏高尔基

23、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苏轼《东坡文集事略》

24、好书的光亮超过星星。俄罗斯谚语

25、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钱泳《履园丛话读万卷书》

26、没有再比读书更廉价的娱乐,更持久的满足了。蒙台居

27、读书心在书,为事心在事。宋朱熹《朱子语类辑略》

28、书籍是一种冷静可靠的朋友。法雨果

29、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壮而勇敢。苏高尔基

30、一个家庭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里没有窗户。英约翰逊

31、外韧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宋程颐

32、循序而渐近,熟读而精思。宋代朱熹《读书之妻》

社会读书名言警句劝学的读书名言警句小学名人读书名言 开卷有益的意思和出处是什么

开卷有益kāi jun yǒu y

[释义] 开卷:打开书本;益:益处;收获。打开书来看;就会有收获。读书总有好处

[语出] 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太宗日阅《(太平)御览》第三卷;因事有阙(缺);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正音] 卷;不能读作juǎn。

[辨形] 卷;不能写作券。

[近义] 读书无用

[成语故事]

宋朝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命文臣李防等人编写一部规模宏大的分类百科全书《太平总类》。

这部书收集摘录了一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归成五十五门,全书共一千卷,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这部书是宋太平兴国年间编成的,故定名为《太平总类》。对于这么一部巨著,宋太宗规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两、三卷,一年内全部看完,遂更名为《太平御览》。当宋太宗下定决心花精力翻阅这部巨著时,曾有人觉得皇帝每天要处理那么多国家大事,还要去读这么部大书,太辛苦了,就去劝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过度劳神。

可是,宋太宗却回答说:我很喜欢读书,从书中常常能得到乐趣,多看些书,总会有益处,况且我并不觉得劳神。

于是,他仍然坚持每天阅读三卷,有时因国事忙耽搁了,他也要抽空补上,并常对左右的人说:只要打开书本,总会有好处的。

宋太宗由于每天阅读三卷《太平御览》,学问十分渊博,处理国家大事也十分得心应手。当时的大臣们见皇帝如此勤奋读书,也纷纷努力读书,所以当时读书的风气很盛,连平常不读书的宰相赵普,也孜孜不倦的阅读《论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谓。后来,开卷有益便成了成语,形容只要打开书本读书,总有益处。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苏轼《东坡文集事略》

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

——朱熹《朱子语类大全》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朱熹《训学斋规》

学贵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

——戴震《戴东原先生年谱》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郑板桥

中国现代名言3则

无所不能的人实在一无所能,无所不专的专家实在是一无所专……

——韬奋《韬奋文集》

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周恩来《周恩来选集》

读书也象开矿一样,"沙里淘金"

——赵树理

1 关于读书的文言文

关于读书的文言文有:

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 南宋·朱熹《读书之要》

译文:读书的方法就是要慢慢来、一点一点进行。多读几遍,遇到问题多思考。

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劝学诗》

译文:年轻的时候不知道努力学习,到老了才后悔读书太迟。

3、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译文: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

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译文:博览群书,把书读透,这样落实到笔下,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5、书到用时方恨少。——明·佚名《增广贤文》

译文:等到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学的知识太少了。

6、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南宋·朱熹《训学斋规》

译文:读书要专心一致,必定要三者到位。

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春秋·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其弟子《论语·雍也》

译文: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2 关于读书的文言文5篇,翻译

原文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宋学士文集》)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

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译文 读书把看一遍便能背诵作为值得肯定的能力,其实是最于事无补的。

眼里看的清楚,心里匆匆而过,其实留在心中的并不多,因为来来往往频繁而应付不过来,好像看着歌舞场里的美女,看上一眼就过去了,和我又有什么关系呢?自古以来过目成诵的人,有谁比得上孔子呢?孔子研读《周易》到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都断了好几次,不知他翻阅过几千几百遍了,从而对《周易》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理,越探究越[1]明白,越钻研越深入,越是前行就越不知它的尽头。即使是生而知之,安而行之的圣人,也不会停止刻苦勤奋的学习人情事理的基本常识。

苏东坡读书不需要读第两遍,但是他在翰林院读《阿房宫赋》时直到四更,掌管翰林院的老吏觉得他读得辛苦,可苏东坡却十分畅快,毫无倦意。怎能因为看一遍就能记诵。

便丢下书本,草草结束这件事呢!只有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等人,一生读书从不读第二遍,因此始终也没有写出好文章。 况且过目就能成诵,还会产生什么都记诵的坏处,就像《史记》130篇中,数《项羽本纪》写得最好,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和垓下之会几个片段写得最好。

反复诵读观赏,值得欣喜、值得悲泣的,只在这几个片段罢了。如果一篇《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不是不懂道理的愚钝之人!还有小说、各种戏曲及打油诗。

也都过目不忘的话,那就像破烂的厨房柜子,发臭的油、腐坏的酱全都贮藏其中,这品味的低俗实在是令人不能忍受。黄生借书说 黄生允修借书。

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

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翻译 年轻人黄允修来借书。

我把书借给他,并告诉他说:“书要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去读啊。你没有听说过藏书的人不读书的事吗?《七略》《四库》,是天子的藏书,但是天子读书的有几个呢?书多得搬运时使牛马累得出汗,堆满屋子,这是富贵人家的藏书,但是富贵人读书的有几个呢?其余像祖父和父亲积藏,而儿子和孙子丢弃掉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

不只是书籍是这样,世间的事物都是这样。不是自己的东西,而是勉强借来的,必定会担心人家催着要,就忧惧地忐忑不安地摩挲抚摸不止,说:‘今天存放在我这里,明天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再见到它了。

’如果已经被我所拥有,一定把它捆起来放在高处,搁起来藏着,说‘姑且等改日再看吧’。“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家里穷。

3 “对于读书来说”用文言文怎么说

“对于读书来说”翻译成文言文为“其于读书也”。

学习文言文写作的技巧

1 多读经典范文。觉得不好挑的话,就多念念大学《古代汉语》课本里的选文。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现在有一些鼓吹“传统文化”的教授文人或民间“国学”从业人士,这些人喜欢写些半文不白的文字,学习请慎重,不要因为其名声或招牌便引为范文,实际上这些文字良莠不齐,其中的大多数,还不如旧时电报风雅。

2 注意积累虚词和结构性的用法(句型),并且练习。这些极为关键,因为文言不是把白话字字对应成“古语”即可,而是有语法上的结构性差异。《文言虚字》、《文言句式》之类的书出得很多,有不少还是大家执笔,多翻翻没有坏处。而且不能光看,要自己动笔练一练。可以自己把书中例子或习题译成现代汉语,放两天再回译成文言,这是很古典的训练方法。

3 典故和习语不仅要积累,还要思考其合适的用法。千万不要拼命堆砌,因为堆砌这些东西很容易,对于初学者来说,也很诱惑,好像很快便能做出一篇“漂亮”的文字。但实际上这些材料要服从于文章的整体需要。很多人写“文言”,直接把今天流行的成语套用,此法极为俗陋,尤其应当避免。

4 虚一点的呢,读读历代的文论也有好处,可以培养气质,熟悉常见概念和美学范畴。如有余力,这方面可以做点功课,比如每日念念《文心雕龙》。

5 最后,心态要谦虚,要选择合适的目标。对现代人来说,由于语言的演变,文言写作已成为技巧性很强的一门“手艺”,很容易画虎不成反类犬,这是客观的困难,不必强求。恰当地运用一些古典元素,用现代汉语书面语体写好一篇典雅切题的现代文,也很不错了。硬写一些非驴非马、不伦不类的文字,意义不大。

4 怎么写关于学习的文言文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试题是高考的重头戏,有的同学经常会问,平时如何学好文言文才不至于在高考中失分呢?我认为能注意以下几点,学好文言文、提升高考的命中率就没什么问题了。 第一,要有相关的历史知识。常言说,文史不分家。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所处的时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内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国强大,但楚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先疏远屈原,后把他流放汨罗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投江而死。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 第二,具备相关的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如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内容虽然不需要学生全部掌握,但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也应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便在文言文学习和考试中随时调用。 第三,学会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我们生活在当今社会,面对灾难,会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面对丑恶,会抨击、鞭挞;我们会同心抵御外辱。其实这种思想感情是一脉相承的。面对外辱,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对百姓的困苦,杜甫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以我们在学习古文时,应善于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对比联想,从而揣摩古人的思想,准确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实质。 第四,把握课本,扎实文言文基础。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本中所出现的知识点: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异读字。②词义,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③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复句。 第五,在学习一篇文言文中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整体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在整体把握课文上落实对段的理解;再次,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词句;最后,在前三个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总之,平时的学习能做到以上几点就会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多看有关文言文的注释~~~了解古词的意思~~很多字词是古今异义的,所以要了解透了 才能更精彩地写出文言文~~另外写文言文我觉得应该注重感觉~~

5 求几篇关于读书的文言文,急啊

原文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1)牛陇上,窃(2)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3)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4)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5)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6)出坐佛膝上,执策(7)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8)。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9),冕小儿,恬(10)若不知。(《宋学士文集》)

注释(1)牧:放牧牲畜。(2)窃:偷偷地,暗中。(3)辄:总是(常常)、就。(4)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5)曷:通“何”,为什么。(6)潜:暗暗地、悄悄地步。(7)执策:拿着书。(8)达旦:到早晨,到天亮。(9)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10):恬:神色安然,满不在乎的样子。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

①[原文]顷岁②,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③,尝乘间④以文字问之。云:“无他术⑤,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又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⑦。疵病⑧不必待人指摘⑨,多作自能见之。”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 [注释]①本文选自宋人苏轼《东坡志林》。②顷岁:年初 ③欧阳文忠公:指欧阳修,文忠是其谥号,公是尊称 ④乘间:乘机 ⑤术:方法 ⑥工:擅长 ⑦至者:成功的事 ⑧疵病:毛病 ⑨指摘:指出过错。

[译文]某年初,孙莘老结识了欧阳修,曾乘机拿写文章的事向他请教。欧阳修说:“没有别的方法,只有勤奋读书并经常写文章,自然会有长进;但是世上一般人的毛病是练笔的机会很少,还懒于读书,而且一篇文章写好后,马上要求它超过别人,像这样很少有成功的。文章缺点也用不着别人指出来,自己多练笔就能发现了。”欧阳修把他写文章的经验告诉别人,所以(我认为)特别有意义。 [简析]勤读书,多作文,才能提高文章的质量,此外别无蹊径。文学大家苏东坡,才华绝世,饮誉古今,犹能这样重视别人的成功经验,并引为良训,足见他治学的严谨、刻苦。由此,它给了我们—个很大的教益:文章的好坏与读书的勤懒、练笔的多少,有着密切联系。

原文:陆友仁苏子美豪放不羁,好饮酒。在外舅杜祁公家,每夕读书,以一斗为率。公深以为疑,使子弟密觇之。闻子美读《汉书·张良传》,至"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遽抚掌曰:“惜乎!击之不中。”遂满饮一大白。又读,至"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于留,此天以臣授陛下。'"又抚案曰:“君臣相遇,其难如此。”复举一大白。公闻之,大笑曰:“有如此下酒物,一斗不为多也。”

译文:苏子美为人豪放不羁,喜欢饮酒。他在岳父杜祁公的家里时,每天读书,(他边读边饮酒,)以喝完一斗为限度。杜祁公(对此)深感怀疑,就派家中年轻的晚辈去偷偷察看他。正听到子美在读《汉书?张良传》,(当他)读到张良与刺客偷袭行刺秦始皇,刺客抛出的大铁椎只砸在秦始皇的副车上(这一段)时。他突然拍手说:“可惜呀!没有打中。”于是满满喝了一大杯酒。又读到张良说:“自从我在下邳起义后与皇上在陈留相遇,这是天将我送给陛下呀。”(苏子美)又拍桌子说:“君臣相遇,竟如此艰难呀。”又喝下一大杯(酒)。杜祁公听说后,大笑说:“有这样的下酒物,一斗不算多啊。”

6 用文言文写自己读书求学的经历

送东阳马生序

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有3的成语

三百六十行 旧时对各行各业的通称。 773 三班六房 三班:指皂、壮、快班,均为差役;六房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回:“想这新...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