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蹻四穴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2收藏

阴阳蹻四穴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照海穴·阴阳蹻四穴 41 定位 42 取法 43 穴位解剖 44 特异性 45 功效与作用 46 主治病症 47 刺灸法 471 刺法 472 灸法 48 配伍 49 文献摘要 410 研究进展 5 申脉穴·阴阳蹻四穴 51 标准定位 52 取法 53 穴位解剖 54 特异性 55 功效与作用 56 主治病症 57 刺灸法 571 刺法 572 灸法 58 配伍 59 文献摘要 510 研究进展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阴阳蹻四穴 1 拼音

yīn yáng qiāo sì xué

2 英文参考

Zhàohǎi KI6 [中国针灸学词典]

Shēnmài BL62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阴阳蹻四穴即阴蹻脉的照海穴,阳蹻脉的申脉穴,左右共4穴[1][2]。出《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

4 照海穴·阴阳蹻四穴

穴位 照海 汉语拼音 Zhaohai 罗马拼音 Chaohai 美国英译名 Shine to Sea 各

号 中国 KI6 日本 5 法

国 莫兰特氏 R3 富耶氏 R6 德国 N3 英国 K3 美国 Ki6

照海为经穴名(Zhàohǎi KI6)[3]。出《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别名阴蹻[4]。属足少阴肾经[3]。照海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蹻脉[3][5]。照即光照,海即海洋,此穴属肾经,气感如海,居于然骨弯,故得到燃烧之光照,意为肾中真阳,可光照周身,故名照海[3]。

41 定位

照海穴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5]。

照海穴位于踝区,内踝尖下1寸,内踝下缘边际凹陷中[3]。正坐垂足取穴[3]。

照海穴位于内踝尖直下1寸,或于内踝下缘正中凹陷处取穴[4]。一说:“在内踝下四分”(《备急千金要方》)[4]。

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3]

42 取法

照海穴位于踝区,内踝尖下1寸,内踝下缘边际凹陷中[3]。正坐垂足取穴[3]。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内踝正下缘之凹陷处取穴。

43 穴位解剖

照海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后肌腱。皮肤由隐神经的小腿内侧支分布。在小腿深筋膜的下面,内踝的周围,由内踝前后动脉、跗内侧动脉、跟内侧支和足底内侧动脉的分支组成内踝网,营养内踝周围的结构。后下方为胫后动、静脉。分布著小腿内侧皮神经,深部为胫神经本干。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后肌腱[3]。

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部为胫神经本干;后下方有胫后动、静脉通过[4]。

44 特异性

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蹻脉。

45 功效与作用

照海穴有养阴液、利咽喉、清神志、调下焦的作用[3]。

滋阴清热,调经止痛。

46 主治病症

照海穴主治面目、咽喉、胸腹、肝肾、神志等疾患:如面目浮肿、目赤肿痛、视物模糊、咽喉肿痛、嗌干喉闭、心痛气喘、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妇人血晕、胎衣不下、恶露不止、难产、肠鸣泄泻、蛊胀、疝气、淋病、遗精白浊、癃闭、遗尿、痫病夜发、卧惊、善悲不乐、瘈疭、脚气红肿、四肢懈惰等[3]。

现代又多用照海穴治疗咽喉炎、扁桃体炎、肾炎、精神分裂症、癔病、神经衰弱、足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3]。

照海穴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阴痒,尿频尿闭,咽喉干痛,脚气红肿,失眠,癫痫等[4]。

1 五官科系统疾病:急性扁桃体炎,慢性咽喉炎;

2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衰弱,癔病,癫痫,失眠;

3 妇产科系统疾病:子宫脱垂,月经不调;

4 其它:便秘。

47 刺灸法 471 刺法

一般直刺05~08寸[3]。

直刺03~05寸[4]。

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可扩散至整个踝部。

472 灸法

可灸[3]。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4]。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48 配伍

配合谷、列缺,有滋阴清热利咽的作用,主治咽喉肿痛。

配中极、三阴交,有调经活血止带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

49 文献摘要

《针灸大成》:洁古曰:痫病夜发灸阴蹻,照海穴也。

《通玄指要赋》:四肢之懈惰,凭照海以消除。

《灵光赋》:阴阳两蹻和三里,诸穴一般治脚气。

《标幽赋》:阴蹻、阳维而下胎衣。

410 研究进展

针刺“照海~三阴交”等穴,可引起输尿管蠕动增加[3]。

针剌“照海”有明显的促肾脏水利尿作用,排尿量增加,水利尿排泄加快[3]。

对肾炎病人,针刺照海、太溪等穴,可使高血压降低,尿蛋白减少,以及酚红排出量增加[3]。

失眠:针照海、申脉,调理阴阳脉,治疗52例失眠症,有良好效果。

肋间神经痛:针照海1~15寸,用泻法,有较好效果。

癃闭:照海配曲骨,先针照海,后针曲骨,以患者有尿意为佳,虚寒者配肾俞、膀胱俞,出针后令患者排尿。亦有以照海、肾俞、三阴交,中极透关元治疗尿闭。

足内翻:照海配交信、公孙、蠡沟、阳陵泉,治疗中风偏瘫足内翻30例,有较好疗效。

咽喉肿痛:以照海为主,治疗急慢性扁桃体炎、咽炎、鼻咽管炎,有很好疗效。

对肾泌尿功能的调节:据报道观察健康人,空腹饮水后3小时内,针刺组与对照组平均排尿量、针刺组较对照组增加19%。

肾炎:针刺照海、太溪,可使动脉压降低,尿量的减少,酚红排出量增加。

5 申脉穴·阴阳蹻四穴

穴位 申脉 汉语拼音 Shenmai 罗马拼音 Shenmai 美国英译名 Streching Vessel 各

号 中国 BL62 日本 62 法

国 莫兰特氏 V62 富耶氏 V62 德国 B62 英国 B62 美国 BI62

申脉为经穴名(Shēnmài BL62)[6]。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阳蹻[7]。属足太阳膀胱经[6][7]。申脉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蹻[6][7]。申通“伸”字,是伸展的意思,脉即经脉,此穴属足太阳脉,又是阳蹻脉的始发点,由此向阳蹻脉伸展,故名申脉[6]。

51 标准定位

申脉穴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5]。八脉交会穴,通于阳跷脉[5]。

申脉穴位于足外踝下缘之中点凹陷中[7]。

位于踝区,外踝尖直下,外踝下缘与跟骨之间凹陷中[6]。正坐或侧卧取之[6]。

图43(图出自《中医大辞典》[7])

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6]

52 取法

正坐垂足着地或俯卧位,在外踝正下方凹陷处取穴。

申脉穴位于踝区,外踝尖直下,外踝下缘与跟骨之间凹陷中[6]。正坐或侧卧取之[6]。

53 穴位解剖

申脉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腓骨肌下支持带、腓骨长、短肌。有外踝动脉网。分布著腓肠神经。皮肤由腓肠神经分布。深筋膜形成腓骨肌下支持带,限制腓骨长、短肌(腱)于外踝下方的踝沟内。二肌腱穿经支持带的内面时,有一总腱鞘包绕,以减少肌腱在运动过程的摩擦。二肌由腓浅神经支配。血液供应来自外踝前后动脉、跗外侧动脉、腓动脉的跟外侧支,以及足底外侧动脉的分支等形成的外踝网供应。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腓骨长肌腱→距跟外侧韧带[6]。

布有腓肠神经和外踝动脉网[7]。

54 特异性

申脉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阳蹻脉。

55 功效与作用

清热安神,利腰膝。

申脉穴有清神志、舒筋脉、通阳蹻的作用[6]。

56 主治病症

申脉穴主治头痛,眩晕,癫、狂、痫,腰腿痛,足踝关节痛等[7]。

申脉穴主治头、腰腿、神志等疾患:如偏正头痛、目赤肿痛、眩晕、膝部红肿、跟骨痛、足痿不收、霍乱转筋、癫痫、晕厥等[6]。

现代又多用申脉穴治疗腓肠肌痉挛,精神病、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6]。

1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内耳性眩晕,失眠,癫痫,精神分裂症,脑血管病后遗症;

2 运动系统疾病:腰肌劳损,下肢瘫痪,关节炎,踝关节扭伤。

57 刺灸法 571 刺法

一般直刺03~05寸[6]。

直刺03~05寸[7]。

直刺或略向下斜刺02~03寸,局部酸胀。

572 灸法

可灸[6]。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7]。

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58 配伍

申脉配阳陵泉、足三里,有舒筋的作用,主治下肢痿痹。

59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腰痛不能举足,少坐,若下车踬地,胵中燆燆然。

《针灸大成》:洁古曰:痫病昼发,灸阳蹻。

510 研究进展

失眠:据报道针刺申脉穴为主,每日1次或隔日1次,7日为1疗程,治疗200例,经1~4疗程,有很好疗效。又有上午泻申脉,下午补照海,治疗50例,效果好。

眶下神经痛:针刺申脉、后溪,左病右取,右病左取,双侧痛取双侧,有较好疗效。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经外奇穴名·阴阳穴 31 标准定位 32 主治病症 33 灸法 4 经外奇穴别名·阴阳穴 41 标准定位 42 主治病症 43 刺灸法 431 刺法 432 灸法 5 推拿穴位名·阴阳穴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阴阳穴 1 拼音

yīn yáng xué

2 概述

阴阳穴:1经外奇穴名;2经外奇穴别名;3推拿穴位名。

3 经外奇穴名·阴阳穴

阴阳穴为经外奇穴名[1]。出《备急于金要方》。

31 标准定位

位于踇趾趾节横纹内侧端[1]。

32 主治病症

主治卒中恶风,赤白带下,泻注,肠疝[1]。

33 灸法

艾炷灸3壮[1]。

4 经外奇穴别名·阴阳穴

阴阳穴为经外奇穴别名[1]。即营池[1]。出《备急千金要方》。

营池为经外奇穴名[2][3]。出《备急千金要方》。别名阴阳[2]。

41 标准定位

位于足内踝下缘前、后之凹陷处,每侧二穴,左右计4穴[2]。

位即足内踝下缘前、后之凹陷处,每足2穴,共4穴[3]。

42 主治病症

主治月经过多、赤白带下等[2][3]。

43 刺灸法 431 刺法

一般直刺03~05寸[3]。

直刺02~03寸[2]。

432 灸法

可灸[3]。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2]。

5 推拿穴位名·阴阳穴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中医基础理论之一·阴阳 41 主要内容 411 阴阳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万物的纲纪,一切生物生长、发展、变化的根源 412 阴阳是相对的,又是互根、互相消长和互相转化的 4121 阴阳是相对的又是互根的 4122 阴阳互相消长和转化 42 中医基础理论之一 5 经外奇穴营池的别名·阴阳 51 标准定位 52 主治病症 53 刺灸法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阴阳 1 拼音

yīn yáng

2 英文参考

yinya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yin and yang

male and female principle

3 概述

阴阳:1中医基础理论之一;2经外奇穴营池的别名。

4 中医基础理论之一·阴阳

阴阳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1]。含有朴素的辨证观点[1]。中医阴阳学说是这些思想与医学实践结合所形成的理论[1]。

阴阳是指阴气与阳气的合称,事物普遍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种属性,阴阳相反相成是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根源[2]。

41 主要内容 411 阴阳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万物的纲纪,一切生物生长、发展、变化的根源

1阴阳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万物的纲纪,一切生物生长、发展、变化的根源[1]。《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412 阴阳是相对的,又是互根、互相消长和互相转化的

2阴阳是相对的,又是互根、互相消长和互相转化的[1]。这一理论贯串于解释人体的结构、生理、病理、诊断、防治等整个医学领域中[1]。

4121 阴阳是相对的又是互根的

阴阳是相对的又是互根的[1]。《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4122 阴阳互相消长和转化

阴阳互相消长和转化[1]。《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这些观点,构成了人与大自然相应、人体内外统一的整体观念的内涵,并随着医药学的发展,内容不断有所丰富[1]。如八纲辨证、伤寒的六经学说、脏腑辨证理论和温病卫气营血学说等,都是阴阳理论指导下,在不同领域、不同时期建立起来的,由此形成独特的中医理论体系[1]。但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辩证法的内涵仍然是朴素的[1]。因此,对于中医的阴阳学说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作指导,以现代科学为手段,在中西医结合的实践过程中整理提高[1]。

42 中医基础理论之一

阴阳为中医基础理论之一[3]。原出古代的哲学思想,认为宇宙间的一切均包含着阴阳两个方面,两者既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3]。中医理论运用阴阳,藉以说明人的生理、病理[3]。中医认为,阴阳平衡,气血调和,人体内外环境才能稳定统一[3]。反之,阴阳失衡,一方偏盛或偏衰则是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阴盛则寒,阳盛则热[3]。在诊断上,中医察色按脉,当先别阴阳;在辨证中以里、虚、寒属阴,表、实、热属阳;在治疗上,不论穴位、药物,均有阴阳属性,可以用来纠正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补不足,泻有余,调整阴阳,使之平衡协调[3]。中医还以阴阳来归纳人体部位和脏器属性,上部、外侧、体表、背部、六腑为阳,而与之相对的下部、内侧、体内、腹部、五脏为阴[3]。

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学的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药理等各个方面,是一种朴素的辨证思想和说理工具。

5 经外奇穴营池的别名·阴阳

阴阳为经外奇穴营池的别名[3]。出《备急千金要方》。营池为经外奇穴名[4]。

51 标准定位

位即足内踝下缘前、后之凹陷处,每足2穴,共4穴[4]。

52 主治病症

主治月经过多、赤白带下等[4]。

53 刺灸法

阴阳蹻四穴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照海穴·阴阳蹻四穴 41 定位 42 取法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