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的名胜古迹有那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2收藏

甘肃的名胜古迹有那些?,第1张

甘肃的名胜古迹以下几个:

1鸣沙山

鸣沙山在中国西部地区鸣沙地主要是沙漠,这些沙丘堆成山状,因此又称为鸣沙山。

2王进喜故居纪念馆

王进喜故居纪念馆座落在赤金镇和平村,该馆建于1992年,1994年被甘肃省委和玉门市委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3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

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俗称敦煌雅丹魔鬼城。

4阳关遗址

阳关遗址位于敦煌市南湖乡南工村西1公里。

5西汉酒泉胜迹

西汉酒泉胜迹位于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城东19公里处,占地面积27万平方米,其中有天然湖泊5万平方米西汉酒泉胜迹。

甘肃文化·灿烂的甘肃远古文化·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

在距今大约一万年前,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这个时期是中国原始文化的繁荣时期。甘肃秦安县大地湾遗址就是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文化遗存,它发掘的范围广,出土珍贵文物多,对研究中国原始文化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

(1) 大地湾遗址的发掘

大地湾遗址位于甘肃省秦安县五营乡邵店村东侧、清水河南岸的第二、三级阶地及缓坡山地上,分山下(河边台地)和山上两部分,总面积近一百万平方米(见郎树德《大地湾考古与中国文明起源的线索》)。大地湾遗址是1958年甘肃省第一次文物普查时首次发现的,1978年7月,由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和秦安县文化馆组成大地湾发掘组,开始进行大规模发掘,到1984年8月为止,总揭露面积达一点三七万平方米,发现房屋遗址二百五十多座,烧陶窑址四十座,墓葬七十九座,灰坑三百四十个,壕沟八条,共获得出土文物近万件(张忠尚等《大地湾遗址与中国古代文化》)。经碳14测定,最早年代距今7800年,最晚距今4800年,大地湾遗址蕴有长达约3000年的古文化遗存。大地湾遗址的文化内涵主要分为五个时期,即大地湾一期(前仰韶,7300~7800年),仰韶文化早期(6000年),仰韶文化中期(5600~5900年),仰韶文化晚期(4900~5500年),龙山文化早期(常山下层,4900年左右)。据各文化层出土器物的特征分析,大地湾仰韶早期的陶器群,基本与关中地区的半坡类型相同,大致相当半坡类型的中晚期。大地湾仰韶文化中期,其陶器群与庙底沟类型有共同之处,但也保留了自身的某些特点。大地湾仰韶文化晚期的陶器与西王村仰韶晚期、半坡上层、泉护村二期的陶器特征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地方性特征。大地湾遗址发现有镇原县常山镇出土的“常山下层文化”遗物,与灵台县桥村发现的齐家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参看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1978至1982年发掘的主要收获》)。大地湾一期文化即前仰韶文化分别被仰韶文化的早、中、晚期所迭压。

大地湾遗址不仅发掘规模全国罕见,而且对研究中国古代人类活动,特别是对研究古代文化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科学的资料。大地湾遗址是陇原大地上的一颗璀璨的宝珠。

(2) 大地湾一期文化的特征

大地湾一期文化早于仰韶文化,是甘肃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它的发现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于研究文化起源上的一元或多元问题,即关中、泾渭流域为中心的仰韶文化和早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北首岭下层文化类型”和裴李岗、磁山文化的关系,特别是对于研究仰韶文化的源流以及它和甘肃中、西部地区为中心的马家窑文化的关系,都有很重要的科学价值。大地湾一期文化的碳测年代距今约七千八百多年,它是目前甘肃新石器时代碳测年代最早的文化。属于大地湾一期文化的墓葬共十一座,灰坑两个,其遗物可分为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

①石质生产工具。石器生产工具以刀、斧、铲为主,还有刮削器、敲砸器、磨石、石片等。制作粗糙,以打制为主,反映了新石器时代早期在工具制作技术上的原始性。还有骨器、角器,用陶片打磨成的纺轮坯等,制作虽粗糙,但反映出当时已有了原始的纺织技术。从这些出土的石质工具来看,七千多年前的大地湾氏族已定居下来,从事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生活,刀耕火种,收获量有限,不能满足氏族生活的需要。这时也存在狩猎经济,鹿是主要猎取对象,已有了原始家畜驯养,人们利用野生植物纤维纺线织布,出土的尖状骨锥用作缝制兽皮或纤维衣之用。这种经济生活,正如《淮南子·己论训》所说:“伯余之初作衣也, 麻索缕,手经指挂,其成犹网罗。”

②生活用品。陶器是当时人们生活的主要用具,手制,器形种类少,质地疏松,火候较低,表明当时制陶技术的原始性。陶器以三足、圈足、环底器为显著特征,表面印有网状交叉绳纹,彩陶较少。施彩部位常在钵形器口沿外画一圈红色宽带纹,有少数钵内画有简单花纹,但还没有出现繁复的花纹,这表明彩绘还处于原始萌芽状态,为以后仰韶文化中的彩陶开创了先河。在钵形器内壁发现有十多种彩绘符号,有的和半坡陶器上的类似。从陶器的形状上看,有盛食器、储藏器、饮器等,反映出大地湾人们的生活有了较丰富的内容。灰坑和文化堆积的厚度反映了人们已定居生活了相当长的一个时期。

③墓葬形式与房址。大地湾一期文化的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坑深度在02至04米之间。葬式均为单人仰身直肢葬,有的两手交叉于胸上。这是黄河中、上游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普遍流行的葬式。大地湾一期文化层内还发现三座圆形半地穴房址,其 直径在25至27米之间,居住面积为67平方米,居住面不平整,是一层长期踩踏而成的硬面,门道曲转,呈斜状形,无灶坑,反映了居住的临时性与原始性。

④植物种子。大地湾遗址是中国农业文化的起源地之一。在大地湾一期的灰坑中,采集到了碳化的植物种子,经鉴定分析为两种:一种是禾本科的黍子,俗称糜子,是中国最古老的粮食作物;另一种是十字花科的油菜子,比陕西半坡出土的油菜子要早几百年。这两种农作物都是当时人工栽培的作物。这些植物种子的发现,说明“以大地湾遗址为中心的清水河谷是中国最早的粮食和油料作物的种植地,也是中国旱作农业黍、稷的发祥地”(冯绳武《从大地湾的遗存试论我国农业的源流》)。中国以农业闻名于世,有五千年先进的农业文化,在大地湾看到它的渊源,毫无疑问,大地湾是中国农业文化的起源地之一。

⑤大地湾一期文化的社会发展阶段。大地湾一期文化遗物为我们认识和理解大地湾一期文化的社会发展阶段与性质提供了重要资料。大地湾一期遗址中各墓随葬物大致均匀,仅限于生活使用品和工具,说明这时社会制度处于原始的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氏族早期阶段。他们生前自己使用的工具,死后也按照灵魂不灭的宗教信仰,在另一个冥冥世界里继续使用,这正是原始社会共产制下氏族公社里的人们还分不清劳动和享受、权利与义务有差别的反映。这是生产力低下,无剩余产品可以私有,生前实行严格平均分配,死后殉葬品大致均匀的反映,也是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社会形态的必然产物。大地湾一期文化没有出现那种多人二次合葬墓,说明母系家族还没有充分发展起来,换句话说即大地湾一期文化还处在母系氏族制的早期阶段。生产资料归全体氏族所有,氏族成员之间无贫富差异和阶级对立,无压迫和奴役,一切按照集体意志和传统习惯办事,“公共联系,社会本身、纪律以及劳动规则全靠习惯和传统力量来维持,全靠族长或妇女享有的威信或尊敬(当时妇女不仅与男子处于平等地位,而且往往占有更高的地位)来维持”(列宁《论国家》)。大地湾一期文化说明在远古时期,甘肃先民们已对祖国的辉煌历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3) 大地湾遗址的仰韶文化

大地湾遗址的仰韶文化包括早期、中期、晚期这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其文化遗存极为丰富,具有鲜明的大地湾遗址的文化特征。

①房屋遗址。早期房屋遗址保存较好的均属中小型建筑,其居住面多呈长方或正方形。居住面积一般在十二至二十平方米左右,以单间建筑为主,且多为地穴式。灶坑多为瓢状,较浅,正对门道处有一火种洞。中期房址数量较多,约一百余座,形状为长方形或方形半地穴式建筑,面积有所扩大,有的宽达六十多平方米,灶坑为圆形直桶状,坑穴变深。个别房址还在居住面上辅了一层坚实的防潮地表,说明人们在防潮御寒上又前进了一大步。晚期房址以平地起建为主,半地穴式已很少见。形制多为长方形。居住面一般多为白灰或料僵石面。编号为F901的房址面积之大,结构之复杂是仰韶文化遗址中所罕见的。建筑总面积为四百二十平方米。整个建筑分主室、东西侧室、后室、门前附属建筑四部分。主室居中心,是一座长方形的大厅,东西中轴线长十六米,南北中轴线宽八米,室内居住面积一百三十一平方米。正面设三门,八柱九间,大门向南,开在中间第五间,东西两边各有侧门通向侧室,北边是后室,主室内对门道处,设直径二点六米的圆形大灶台,主室周围保存着用黄土夯成的断墙残壁。整个大厅地面外观极像现代水泥地面料,平整光洁,用铁器叩击,发出与叩击现代混凝土面相同的清脆声。这座大型的建筑,已不是原始居民的普通住室,而是氏族或部落联盟进行公共活动的场所。这座大型建筑所具有的奇数开间,正面设门,建筑物呈长方形,以长度的一方为正面,左右对称,前后呼应,木架承重,墙壁仅起隔断作用,表现出后世延续几千年中国木结构建筑的传统特点(参看张忠尚等《大地湾遗址与中国古代文化》)。它充分说明原始社会已产生建筑艺术,它是中国宫殿式建筑的雏型和先驱,对探索中国古代建筑的源渊,对认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形成,均提供了重要线索。

②彩陶。大地湾遗址的彩陶是中国以至世界上最古老的彩陶之一。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主要内容,陶器的产生,使原始人的生产与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陶器种类多,形制各异,有圜底盆、小口瓶、口钵、三足钵、三足罐、尖底瓶、条形盘、深腹罐等首次发现的仰韶文化器型。还有大量的彩陶制品,绘画图案多,呈棕色或紫褐色。早期的以变体鱼纹和斜三角夹平行线纹图案为主;中期的以半圆纹、变体鱼和鸟相结合的花纹为主;晚期的以变体蛙纹、二方连续旋纹为主;这些形成了大地湾遗址彩陶的特点。在陶器中,还有几件全国罕见的彩陶器,第一件是圜底鱼纹彩陶盆,制作正规,图案精美,笔法流畅;第二件是人头形器口彩陶瓶,造型独特,瓶口酷似一人头,五官清秀,面呈鸭蛋形,双耳有穿孔,理着短发;第三件是四虎护鱼纹壶,腹部一侧绘二虎凝目对峙,另一侧绘二虎仔相互跃起嬉闹,生动有趣,动态感强。这不仅是陶器中的精品,而且是优美的绘画艺术品,这类原始绘画,全国仅三两件,而作为虎画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

③地画。在秦安大地湾一处仰韶文化编号为F411的房屋遗址内,发现了一幅用炭黑绘制的地画。地画长约12米,宽约11米。地画正中绘有直立人像三人,中间一人较高大,可能为一男性,左侧一人较低,头近圆形,细腰,胸部突出乳峰状,明显地表现为女性,右侧人像已不明显。直立人像均下腿交叉,似走动的形象,人像前绘有一长方形框架,如棺材式样,棺中绘有两人前后俯卧的形象,棺木前面绘有一反“丁”字形图案。对地画的意义,目前说法不一。一说是一幅氏族家庭对祖神崇拜的偶像;另一说则认为是当时人们施行巫术仪式的真实记录。原始人一般都有巫术,用白色彩绘的称白巫术,一般是祈求丰收,人身平安,又称为善意巫术;用黑色彩绘的“黑巫术”,一般是谋害、驱邪,又称为恶意巫术。大地湾这幅地画是用黑炭绘成,应解释为“黑巫术”。它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据测定,地画距今约五千年的历史,在新石器时代中是罕见的。这幅地画是迄今所知我国最早而且保存完整的绘画作品,对研究中国绘画的起源和原始社会的绘画艺术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④灰坑。大地湾遗址仰韶文化早期的灰坑浅小,晚期较宽大,成圆口锅底形或大袋形,有的可当作储藏物品用的窑穴。坑内包含物较丰富,除出土的木炭、红烧土块外,还有残破和完整的陶、石片和一部分陶器、石刀、骨锥等。晚期的灰坑中还堆放大量猪骨,以及鹿、羚羊和小型齿类动物的兽骨,还有河蚌的残壳片等。灰坑和窑穴建造形制由小到大的变化,以及大型陶瓮、缸、罐等贮藏器的出现,反映了仰韶文化晚期定居农业的发展和产品的增多。猪骨的普遍发现,反映了饲养业的兴起,其他兽骨说明狩猎经济仍是当时的一种辅助经济。

⑤墓葬。大地湾遗址的墓葬多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有单人仰身直肢葬、双人仰身直肢合葬,单人二次葬和瓮棺葬等几种葬式。一般均有随葬品,少数墓没有随葬品。殉葬器物组合基本上是环底钵、彩陶盆、陶罐、壶、瓶等,陶器数目一般是六到八件不等。据考古学者鉴定,死者是男女分别埋葬的,二次葬有仰身曲肢和直肢葬式,瓮棺葬与半坡发现的小孩瓮棺葬类似,合葬基本为母子葬及成年同性双人合葬,没有发现成年双人男女合葬墓。

根据大地湾遗址出土的遗物来分析,可见妇女在氏族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她们是维系氏族生存和繁衍的重要纽带,受到人们的尊重。大地湾遗址的仰韶文化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是母系氏族社会。

从秦安大地湾一期及仰韶早、中、晚期文化,可以证明我国新石器文化的起源不是一元的,无论黄河流域或长江流域都存在着文化类型不同的遗存。这种不同的遗存,表明它们有着不同的来源和发展过程,它们的差异是由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时代的早晚而产生的。虽然文化的来源和发展不同,但它们之间却不彼此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所以它们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正如夏鼐先生在《碳14测定和中国史前考古学》一文中所指出的:“当时各种文化在祖国大地上争妍竞秀,而且常常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交织成一幅光彩陆离的瑰丽景象,而且为后来的独特灿烂的中国文化打下了基础。”

1、玉垒花灯戏是甘肃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最初在正月十五日演出,台前台后挂满花灯而得名。又因它最早出现在陇南市文县玉垒乡一带,又称为“玉垒花灯”。是来源于四川小秧歌剧,唱腔高亢、委婉、明朗,既有陇南民歌的特点,又有很重的川味。

2、裕固族民歌,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裕固族民歌起源于魏晋时期,在16世纪到20世纪中期较为活跃,近代陷入低谷期。

裕固族民歌曲调朴素优美、节奏悠扬和谐,其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感人、个性鲜明、风格独特的特色,主要分为音乐和唱词两个部分,有“小曲”、“号子”、“小调”、“情歌”、“叙事”、“筵席曲”等形式。

3、甘南藏族民歌,是指形成和流传于甘肃省甘南藏族地区的民歌形式。甘南民歌感情充沛,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曲调一般无变化,原生态的藏族民歌无音乐伴奏。

藏族民歌的歌词既有旧传又有新编,常常以旧调填新词来演唱,歌词内容神化色彩甚浓。2008年,甘南藏族民歌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4、秦腔,别称“梆子腔”,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成熟于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兰州鼓子,又名兰州鼓子词、兰州曲子,简称鼓子,是流行于兰州地区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中国曲艺的古老曲种之一。现兰州鼓子已经呈现后继乏人的趋势,急需采取有效措加以扶持和保护。2006年5月20日,兰州鼓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为Ⅴ-24。

甘肃作为我国东南部通向西北的交通要道、汉唐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甘肃大地上,散布着上千处人文景观,其中有堪称世界石窟壁画艺术宝库的敦煌莫高窟、万里长城的最西端嘉峪关、以泥塑著称于世的天水麦积山石窟、国家首批5A级景区崆峒山、鸣沙山、西汉酒泉胜迹、张掖丹霞地质公园、玉门关等等。

以下为各名胜古迹的具体简介:

敦煌莫高窟

中国石窟艺术源于印度,印度传统的石窟造像乃以石雕为主,而敦煌莫高窟因岩质不适雕刻,故造像以泥塑壁画为主。整个洞窟一般前为圆塑,而后逐渐淡化为高塑、影塑、壁塑,最后则以壁画为背景,把塑、画两种艺术融为一体。莫高窟唐时有窟千余洞,现存石窟492洞,其中魏窟32洞,隋窟110洞,唐窟247洞,五代窟36洞,宋窟45洞,元窟8洞。

敦煌莫高窟是甘肃省敦煌市境内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的总称,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前秦符坚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门乐尊者行至此处,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有千佛,于是萌发开凿之心,后历建不断,遂成佛门圣地,号为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

嘉峪关

嘉峪关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市,是万里长城最西边的关口,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关城附近已建成一座中等工业城市,城区街道敞整洁,城区西北是著名的嘉峪关长城,西南是终年积雪的祁连山,城外四周则是广漠无边的戈壁滩。嘉峪关风光壮美,从嘉峪关到酒泉,中间只有20多公里。嘉峪关长城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嘉峪关南为祁连山,雪峰绵亘千里;北为龙首山、马鬃山,与祁连山对峙,雄居河西。

嘉峪关的神气之处就在于一个“关”字。整个关城分为外城、瓮城和内称三层,结构巧妙,可以说固若金汤了。

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是麦积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五大子景区之一,位于秦岭西端北侧,距城区28公里。凿于十六国后秦时期,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10多个朝代的不断开凿、重修,遂成为仅次于敦煌莫高窟的我国第二大艺术宝窟,现存194个洞窟,泥塑、石雕7800多件,壁画1000多平方米,崖阁8座,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中外,被誉为“东方艺术雕塑馆”,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朵艺术奇葩,与敦煌莫高窟、山西云岗石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而麦积山石窟则以独特的泥塑艺术独树一帜。

崆峒山

崆峒山是国家首批5A级景区,同时还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平凉市城西11公里处,东瞰西安,西接兰州,南邻宝鸡,北抵银川,为古丝绸之路要冲,自然景观奇险灵秀,人文景观古朴精湛,自古就有“西来第一山”、“西镇奇观”之美誉。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曾三次登临崆峒山,向广成子求教修身治国之道,秦皇、汉武亦慕名登临,司马迁、杜甫、白居易、林则徐、谭嗣同等挥笔题赞。景区面积84平方公里,其间峰峦雄峙,危崖耸立,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烟笼雾锁,如缥缈仙境;高峡平湖,山水一色,有漓江神韵,既富北方山势之雄伟,又兼南方景色之秀丽。凝重典雅的八台九宫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处石府洞天,气魄宏伟,底蕴丰厚。崆峒山又是天然的动植物王国,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有各类动植物1300多种。景区先后荣获“中国顾客十大满意风景名胜区”、“中国旅-业十大影响力品牌”、“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中国最美的十大宗教名山”等殊荣。

鸣沙山-月牙泉

鸣沙山,古称神沙山、沙角山。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20公里,高数十米,东起莫高窟崖顶,西接党河水库,山峰陡峭,势如刀刃,整个山体由油润细米粒状黄沙积聚而成。我攀山而上,只觉脚下的沙子会鸣鸣作响,虽深一脚浅一脚,前进一步后退半步,爬山异常艰难,但仍感乐趣无穷。我一鼓足作气爬上顶峰。此时,顿觉劲风夹着细沙,朝身袭来,鸣声不绝于耳,身后留下的脚印很快便消失了。据说,狂风起时,从山顶下滑沙砾随人体下坠,沙山会发出巨大的响声,平日轻风吹拂时,又似管弦丝竹,因而得名为鸣沙山。鸣沙山的日落景观更令人陶醉,不可不看,叹为观止。

西汉酒泉胜迹

酒泉,因传说泉中有金,故又名“金泉”。史传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西征匈奴,大获全胜于此,武帝赐御酒以赏,霍去病以功在全军,人多酒少,遂倾酒于泉中,与将士共饮,故有“酒泉”之名。今泉犹在,园林式建筑、牌楼历经修葺,保存完好。

张掖丹霞地质公园

张掖丹霞地质公园地处祁连山北麓,位于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城以南30公里,是中国丹霞地貌发育最大最好、地貌造型最丰富的地区之—,是中国彩色丹霞和窗棂状宫殿式丹霞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科考和旅游观赏价值。

张掖丹霞地貌是国内唯一的丹霞地貌与彩色丘陵景观复合区。景观区主要包括冰沟丹霞风景区和七彩丹霞风景区两大景观区,两景区间隔约12公里。张掖丹霞地质公园分布面积约536平方公里,其中七彩丹霞景区面积约200余平方公里,冰沟丹霞景区面积约300余平方公里。冰沟丹霞景区主要分布在张掖市肃南县康乐乡、白银乡地段;七彩丹霞景区主要分布在临泽县倪家营乡。

玉门关

玉门关建于东汉年间,又称小方盘城,随丝绸之路的兴盛而繁盛起来,曾经是西域商贾和中原人士络绎往来的必经之地。因为和田美玉自古从这里输入中原,所以被人称为玉门关。曾随丝绸之路的三通三绝而屡次兴废,最后终于沦为废墟。真正使玉门关声名大噪则是来源于古人的文学作品,其中以王之涣的《凉州词》最为脍炙人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句悲壮苍凉,引发人们对古老边塞的向往。

拉卜楞寺

位于夏河县城西1公里处,大夏河将龙山、凤山之间冲积成一块盆地、藏族人民称之为聚宝盆、拉卜楞寺就坐落在聚宝盆上。它与西藏的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扎什伦布寺、青海的塔尔寺合称我国-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拉卜楞为藏语“拉章”的转音,意为佛宫所在的地方。寺庙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有18座金碧辉煌的佛殿,万余间僧舍,鳞次栉比,金瓦红墙,气势非凡。其中,以六大扎仓最为著名。扎仓,藏语意为学院。

殿内挂着各色彩幡,燃酥油灯百余盏,香烟缭绕,一派佛国气象。寺中还有两座讲经坛以及藏经楼、印经院,珍藏文物数万件,藏文经典6万余册。拉卜楞寺还有“拉康”18处。“拉康”(佛寺)即全寺各扎仓的-集体念经的聚会之所。其中以寿禧寺规模最大,有6层,高20余米,殿内供高约15米的释迦牟尼佛像。屋顶金龙蟠绕,墙旁银狮雄踞,外观十分宏伟。人称拉卜楞寺是藏传佛教的高等学府,是当之无愧的。

兰州黄河铁桥(中山桥) 

兰州黄河铁桥俗称“中山铁桥”、“中山桥”,位于滨河路中段北侧,白塔山下。黄河铁桥不仅是兰州历史悠久的古桥,也是5464公里黄河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桥梁,因而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桥”。

甘肃省博物馆是西北地区较大的综合类博物馆,也是国际一级博物馆,拥有非常多的精品收藏和展馆面积,收藏了数百万年至现如今的诸多精美物品,下面给大家分享详细的攻略。

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其实有很多,毕竟作为西北之地也是中华文明和西域诸多交流的毕竟通道,也是河西走廊的一部分,那么多少令人心动的宝物在此呢

1、永乐款鎏金菩萨坐像

次宝物是明朝初期建造而成,坐像高达203厘米,金菩萨头戴花冠和发髻冠,面部表情慈和温善,给人一种非常情切的感觉,服饰以及装饰都会精品中的极品,非常讲究和细致,莲座下面刻有字,显示“大明永乐年施”的铭文,是当时明朝官方赏赐给藏传佛教首领的贡品,整个艺术品构造简洁精致,堪称国宝。

2、秦国金饰片

秦国早期是在大堡子山附近生活居住的,当地在上世纪陆陆续续被发掘出了大量的文物,其中诸多金质的饰片被盗墓贼发现,贩卖到了法国等地,最终一套完整的32片秦国金饰片通过专家和相关部门的努力最终从法国追讨回来,现在藏于甘肃博物馆,这种金饰片一般是用来装饰棺木或者马匹铠甲的,是当时王族或者贵族的陵墓无疑。

3、铜奔马(马踏飞燕

东汉铜奔马身高达到了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重715千克,整个奔马的形象非常生动,非马奔腾如飞一般的神态表现的淋漓尽致,马的四肢非常强壮有力,飞马矫健的一只脚踏在飞燕上,另外三只脚腾空,表现了完美的物理动力学美感。

4、绢底平绣人像

这件文物来自西汉,距离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红色绢底,用绛、浅绿、浅黄、黑色丝线平绣二人像,看起来像是在对话聊天。

5、彩绘木博戏俑

出土自西汉时期,高达29里面的人俑还是很罕见的,显示两位老人在玩博戏,这是从战国时期到汉朝非常流行的娱乐方式,作者当时将这两位老者博弈的精彩场景刻录下来,刻画了一副对抗前蓄势待发的景象。6、复道三角纹圜底彩陶罐

复道三角纹圜底彩陶罐属于齐家文化,是兰州市境内发掘的一处古代陶器遗物,拥有数千年的历史,反应了在原始社会末期人们的生活状态,整个文物保护非常好。

甘肃博物馆16件国宝有珍贵的丝麻织品,经卷文书,木、漆、铜器,大量的汉简、长城文物,铜奔马在内的铜车马群及木车马,金银舍利棺,西夏文本及文物,天梯山石窟造像。代表藏品有:永乐款鎏金菩萨坐像、复道三角纹圜底彩陶罐、葫芦形网纹彩陶壶、旋涡纹彩陶罐、彩绘木博戏俑、铜奔马、绢底平绣人像。

1、永乐款鎏金菩萨坐像:明代,像高203厘米,此像头戴花冠及发髻冠,菩萨面部广额丰颐,双目微垂,面容慈祥。身披帛巾,胸部前饰缨络,衣纹弧线流畅优美,下裙宽大贴体,结跏趺座于深束腰仰覆莲台座上,菩萨像整体结构匀称,雕刻细腻精制。

2、复道三角纹圜底彩陶罐:齐家文化,兰州市八里窑崖头出土,口径95厘米,高22厘米,夹砂橙黄陶,通体施紫红彩。口沿内外各绘一圈倒三角网纹,耳部绘折带纹,腹部两面分层绘复道三角纹,各层之间用平行线分隔,腹两侧绘菱形网纹。图案皆由平行线组成,繁缛而不乱。

3、葫芦形网纹彩陶壶: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兰州市花寨子出土,高467厘米,口径122厘米,底径168厘米。施红,颈部绘网纹,肩、腹部绘六组葫芦形网纹,间饰锯齿纹。

4、旋涡纹彩陶罐: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兰州市花寨子出土,高225厘米,口径141厘米,底径106厘米。罐身施红,口沿内彩,有横竖平行条纹相间排列。

5、彩绘木博戏俑:西汉,武威市磨嘴子汉墓出土,人高29厘米。两位老者在玩博戏,这是战国到汉代非常盛行的一种娱乐形式。匠师以简单明快的艺术造型,刻画了两位老者全身贯注的博弈场面,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对弈时蓄势待发的场面。

6、铜奔马:东汉,武威市雷台汉墓出土,通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1厘米,造型矫健精美,作昂首嘶鸣、疾足奔驰状,塑造者摄取了奔马三足腾空、一足超越飞鸟的刹那瞬间。

7、绢底平绣人像:西汉,武威市磨嘴子汉墓出土,高72厘米。红色绢底,用绛、浅绿、浅黄、黑色丝线平绣二人像,作对话状。

甘肃的名胜古迹有那些?

甘肃的名胜古迹以下几个:1鸣沙山鸣沙山在中国西部地区鸣沙地主要是沙漠,这些沙丘堆成山状,因此又称为鸣沙山。2王进喜故居纪念馆王进喜故...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