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楞严经注解您读过的8本都是哪些,为何净界法师最为推荐。在真佛门吧没有找到文章,故请教。
我看过的第一个是宣化上人的浅释,第二个是圆瑛法师的讲义,第三个是印广法师的视频讲义,也看了一点净界法师的文字。听说过交光法师的,没看过。宣化上人的,个人感觉真的是浅释,初学者看很好,延伸展开的很多,但是一些地方没有深讲,有的是含糊带过。圆瑛法师的讲的其实比较细比较清楚,基本上没有死角,他的和交光法师的评价很高,法师的讲义是半文言的。印广法师的特点是究竟圆通,捅到底了,彻法底源,不可不看,优酷上可以找到。净界法师目前不想看,印广法师的已经够我反复地啃了
净界法师---2012年5月讲于洛杉矶净宗学会
好,我们再看下一段,丁二:一念具足。这一段就偏重在临终这一块了。就是说一个临命终的人,他是怎么样往生的、他是凭什么往生的,来说这个事情。有一个问答,我们先看问:“西方去此十万亿佛土,何得即生?”说:净土离我们这么遥远,临命终的人是凭什么往生呢?他往生的心态是什么呢?好,我们先把它念一遍。请合掌:
西方去此十万亿土,何得即生?十万亿土,不出我现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本无外故,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何难即生?如镜中照数十层山水楼阁,层数宛然,实无远近,一照俱了,见无先后。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亦如是;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亦如是;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亦如是。当知:字字皆海印三昧,大圆镜智之灵文也。
好,这个问题,这个地方答案很重要。你往生的时候,你只要照这样做,你就肯定往生了。他前面先讲理论,后面那一段就讲实际的操作方法。
他说:这么长的一个遥远的距离,那么我们临终的人,是怎么就能往生呢?他说:十万亿佛土,从理论上来说,其实不离开我现前一念心性之外,因为我们心性本来就周遍法界了;第二个又仰仗佛力的摄受。所以这个地方,在理论上,我们往生靠两种力量:第一个自性功德力;第二个弥陀的本愿的摄受力。两种:一个是心力,一个是佛力。这个佛力也等于是法力,因为你念佛,你创造一个佛号的音声,佛就在音声里面,在净土宗,佛力等同法力。
讲出一个譬喻:如镜中照数十层的山水楼阁,这个镜就是我们一念心,山水楼阁比喻净土,虽然它有很多的层次,宛然清楚,但是它是没有远近,同时显现,没有先后。这个地方说明:临命终的人往生,他必须把心调整像镜子一样,这个很重要!诸位你们知道镜子的特点是什么?诸位知道吗?对,对“来就有,去就没有”,简单扼要,无住!你看:你爸爸去照镜子,照完以后你妈妈去照镜子,然后你去照镜子,它随缘显现,但是它完全无住,这个很重要!你只要念头一动,这个镜子就不是镜子了。临终的人,你要用心如镜!当然你平常就要这样训练。就是说你看到事情的时候,不要马上就“仁者心动”,不要这样子,踩个刹车一下——不要动!它就是一个缘生的假象。因为你平常就喜欢动,你临终一定会动。
其实,越有责任感的人,越难往生,因为他管的事情太多了,然后他自己会给自己一个理由:诶!我这事应该管的了,但是你应该管没有错,是你的心不能住,你要有本事无住!你是管而不管,不管而管,真的是这样,执着的人很难往生!
所以你看所有的修净土宗的人,你注意看,晚年,一定“息诸缘务”,几乎没有一个例外的,连蕅益大师都没有例外。我看到蕅益大师息诸缘务,我吓到了!蕅益大师他五十五岁跑到灵峰山去,他就没有下来了,两年后往生;印光大师晚年的时候,一路闭关,几乎没有例外。当然其他人闭关,我就没话讲,我看到蕅益大师闭关,我真的吓了一身冷汗,连他老人家都要这样做——临终息诸缘务啊,因为你念头一动就完了。
所以,你看临命终是怎么回事: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亦如是。这句话讲得太圆满了!临终的时候,你必须把你的身心放空,极乐世界才能够现前。临终的时候,你必须把心中放空,阿弥陀佛的正报——“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亦如是”,阿弥陀佛才能现前;“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极乐国土,亦如是”。我们要往生,必须把身心放空,否则弥陀进不来。放空不是都没有妄想,不是的,只要你无住,就是放空了。
在临终的时候,你只要动一个念头,不管你是什么理由,不管!你说:我一定要去救他,不管,只要你动一个念头,你就生死轮回了,只要动一个念头——“一念不生全体现,一念方动乌云遮。”临终的执着,就没有任何理由了,反正你就失败了,所以这个地方很重要!
“当知字字皆海印三昧,大圆镜智之灵文也”,所以蕅益大师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必须要想办法跟大海学习、跟镜子学习,它们的那种无住而生心的这种功夫。当然,有人就问了:那凭什么无住呢?那就是有般若智慧现前,要不然怎么无住呢?所以我们要知道,外道也讲感应道交,净土宗也讲感应道交,不一样的。外道的感应道交是向外攀缘,因为他跟鬼神感应道交,他向外攀缘正好适合,两个磁场差不多;但是你跟佛感应道交,你只要攀缘就不对了。因为你攀缘,就是轮回力量——你启动轮回性嘛,弥陀是涅槃性,你是轮回性,这两个心心不相应,怎么感应道交呢?
临终的时候,你一定要收心,你一定在正念真如的情况之下,然后顺从本愿,提起佛号,才有可能往生,从这段经文看得出来。所以你看一个人临终的时候,只要东张西望:佛陀来了没有?你大概就不会往生了,因为你都没有收心。镜子不是这样子,镜子是随缘哪,一定要收心!所以我们从这段经文当中知道:其实往生,关键不在距离,你不要管它十万亿佛土、二十万亿佛土,这个都不是问题,你想这个都没有用,关键是你放空了没有?你只要放空,剩下的就交给弥陀了。
我们净土宗的人临终只要做三件事情,第一个,把身心放空,把生命归零。过去的,不要想它,你虽然无量劫来,有很多生命的经验,留下很多善恶的痕迹,临终它一定会起现行,因为它跟我们太熟悉,它不会放过我们的,但是你只需要做一件事情:不随妄转就好了。你只要不随妄转,过去的因缘,它就干扰不了你。这是第一件事——把身心放空;第二个,顺从弥陀的本愿——下定决心,接受弥陀的救拔,我跟你走;第三个,提起佛号,绝对成功!从这段经文来看,绝对成功!你一定要想办法把过去先切割,人生无解,只有放下才有解,你不要想要去解开这个蜘蛛网,你解不开的。你要先离开,到净土去,回入娑婆,再来解答这个人生的错综复杂,现在我们只能做一件事——放下。
所以从这段经文,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往生的人是做了三件事情,第一个,把身心放空;第二个,内心好好地接受弥陀的摄受,顺从本愿;第三个,提起佛号。剩下的就交给阿弥陀佛了,他就有办法了。
我们看释迦牟尼佛因地的时候,释迦牟尼佛的特色,在六度当中,他的精进波罗蜜特别的殊胜,很少有一个菩萨像释迦牟尼佛这样精进的。
你看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经论上说:他生生世世做弥勒菩萨的弟子,按照正常的情况,应该是弥勒菩萨先成佛的;因为释迦牟尼佛特别的精进,所以他早弥勒菩萨先成就佛道。你看弥勒菩萨,他的特色是什么?慈悲,所以你看弥勒菩萨的福德特别大。
诸位要知道,弥勒菩萨成佛的时候,人寿是很长的,而且那个时候是衣食自然,不用耕种的。弥勒菩萨在龙华三会的时候,讲经只有三会;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不过弥勒菩萨成佛的时候,每次讲经都度化很多人。
所以释迦牟尼佛的特点在精进,他敢在娑婆世界成佛、敢在娑婆世界弘扬难信的法门。
你看《法华经》的流通分,有一品叫〈从地踊出品〉,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这些小乘的声闻人回小向大是菩萨了,佛陀跟他们说:你们这些声闻人都是依《法华经》而得度、回小向大的,我灭度以后,你们是不是愿意来弘传《法华经》?
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都不敢说在娑婆世界,他们说:我宁可在他方国土弘扬《法华经》。
为什么呢?因为娑婆世界众生的个性太刚强了,你跟他讲他也不听,是不是!这个时候怎么办呢?从地踊出大菩萨,跪在佛前说:这个声闻人习气没有断,他不敢承当这件事,娑婆世界由我们来承当。
所以这个地方,是十方诸佛经常提到释迦牟尼佛修行的一个特质,就是他特别的精进,他经常能够完成别人不能完成的甚难希有之事,这个是十方诸佛对本师的一个赞叹。
推荐参考净界法师讲述:
第一个、随缘消旧业想:
这是我们一般常用的方法。我对你这么好,你还不把我当一回事…那就是欠你的!前生欠你的,来还债!一个人经常去做一件好事情,但是你所得到的果报,却是跟你所做的因地不相符合,你的果报非常的差,那就是有两种情况:
(一)、你本身有罪业,先把罪业逼出来。有时候我们做了一个善法,它不是先表现善法,它先进入阿赖耶识,先把恶法逼出来,就是你本来有三恶道的果报…重报轻受。
(二)、你真的欠他,没办法,没得说!
随缘消旧业,这是比较消极的看法。
第二个、当善知识想:这是积极的!
诶!这个是菩萨示现来考试的,我必须通过这个恶因缘来增长我止观的力量、来增长我忍辱的功夫。忍辱的功夫不是在顺境完成的,忍力是从逆境的观照当中,点点滴滴的,不断的调整自己,失败了不放弃,不断的调整,慢慢、慢慢,你的忍力才会培养出来,是从逆境中培养。
第三个、代众生受苦想:这更难了!
代众生受苦想,就是我们从逆境当中学吃亏,从吃亏当中培养一种慈悲的胸怀、菩提心的胸怀。
忏公师父说:一个菩萨你不学吃亏,你很难生起菩提心!菩提心的根本在学吃亏,这个吃亏就是─忍让。
什么叫其心不*呢? 净界法师 正式说明杀盗*妄四重戒,来彰显无漏戒法的修学内涵。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 前面讲到摄心为戒,什么叫摄心为戒呢?这个戒法的内涵,到底跟声闻戒有什么差别呢?提出这个问题。佛陀等于是自问自答,先一个征问,再详细的回答: 首先看*戒,经文比较长,我们分成三小段来说明: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这里,就正式把摄心为戒的道理讲出来── 我们看第一段,先把持戒的功德相,它的标准标出来。说:假设在凡夫世界的六道众生当中,你能够做到其心不*,则不随其三界生死的相续。 *戒的重点是在其心不*──什么叫其心不*呢? 它的意思:不是说你在佛堂拜佛,在那个地方静坐持咒,然后你都没有起烦恼,不是这个意思。你这样叫缘缺不生,不是其心不*。应该是说:当你这个明了的心,受到外境刺激的时候,生起了*欲的念头,而你能够产生一个对治的力量,那个对治的力量被你栽培起来,你产生一种抗拒的力量,甚至于是一个调伏的力量,这个就是其心不*。 这个地方,也并不是说你完全没有*欲心,完全没*欲心,你就是圣人,那制这个戒对你就没有帮助,这个地方是针对末法凡夫众生来制的。就是说:你有烦恼,但是你开始抗拒烦恼、调伏烦恼,走上了菩提的正道,这个叫做其心不*。后面的经文就在发明这个思想,读完后文你就知道什么叫其心不*。 这里,先讲出一个正面的功德,以下再讲到反面的过失:说:你修大乘的真如三昧,你的目标是要出离三界,但是假设一个人,他对*欲的心不加以对治,不加以对治就等于放纵,(就两种情况─你不是加以对治,就是放纵),那么三界的生死是不可能出离的。这个人,对于*欲的念头,一再的放纵,他可不是一般人,他是修行人,所以他就会有什么功德力呢?多智他有很多、多闻的智慧。(这个地方应该只有闻慧,没有思慧)。第二个他有少分的禅定,这里指的是欲界定…九心住;因为初禅不可能有*欲的烦恼。欲界定,就是少分的禅定。这个人他应该有福德力─有多闻的智慧、有少分的禅定,但是他内心当中─不断*,对于*欲的烦恼,采取放纵的态度。这样…他*欲的烦恼,经过他的智慧、禅定两种资粮的加持,结果是必落魔道。 魔道的根本,就是以*欲心为根本,它的浅深分出三品: (一)、上品魔王─魔王有三个特色, 第一个*欲炽盛,他的*欲心特别重。第二个福报广大,这个人在人世间做了很多慈善事业,福报很大。第三个心灵特别的灵巧,他有一些小聪明的,这种人就做魔王。 (二)、中品的魔民─这个是男众的魔民,魔王的眷属。 (三)、下品的─变成一个女众的魔女。 不管是魔王、魔民、魔女,他们都有很多、很多的徒众,就是有很多的魔子、魔孙;那么他们内心,是各各自谓成无上道。问题出在这个地方──各各谓自己已经成就无上道。一个人为什么堕入魔道呢?不是说他今天犯了*欲的烦恼,就堕入魔道,不是这个意思。一个人他是破见——邪知邪见—─他自己认为:放纵*欲可以成就无上道。 我们解释一下:在大乘佛法的因缘观里面,破戒你还有救。你烦恼很重,抗拒不了你的烦恼、抗拒不了外在的诱惑,你犯了罪,但是你起增上惭愧,你这个人还有希望,因为你的菩提种性没有失掉。 这些人为什么修到最后,他不是成就佛道,是成就魔道呢?破见——邪知邪见,以*欲的烦恼做功德想。他想说:诶…*欲并不障道啊,甚至于是对修道有帮助的。 所以《楞严经》说:他是因地发心就错了,他是以*欲为本,所以后文佛陀比喻说:你用沙想做饭,你煮不出饭来的。问题点在破见——邪知邪见。他在整个修学过程当中,他自己还是生死凡夫,那么放纵自己的欲望,虽然修福修慧,而自认为成就无上道了。这样以*欲为根本,最后的结果就是落入魔道;你用沙去煮东西,最后当然只有一个结果,就是热沙。
我曾遇到一位一贯道的道友,他问说:师父啊,你们寺庙有没有打佛七?我说:有啊,你想参加吗?他说:对啊,我想参加!我就问他说:你对阿弥陀佛的名号功德,对净土的庄严了解吗?他完全不相信。你不相信,那你念佛干什么?他回答说:师父,你不知道啊,我做生意工作很忙,但是忙完之后我念佛,心里感到很安定。他用念佛来安定内心,当然这样只是种下未来一个得度的善根,但是他今生想要产生强大的救拔力,是不可能的。
所以这种念佛,我们不叫净土宗的念佛,因为他没有观照力,他的佛号缺少一种引导的力量,没有信心跟愿力的引导力量,要往生净土是不可能的事。
清朝有一位老菩萨,这老菩萨以前是做生意的,因为先生往生得早,所以她一个人做生意,很辛苦才把子女抚养长大,到了晚年她就专心念佛,把事业交给她的子女去做。
念了几年,她总觉得不相应,她的心跟佛号好像有距离,就是没办法跟阿弥陀佛心心相应。她就去请教她的师父说:我念佛那么久,佛号怎么还是不相应呢?
师父问说:你是怎么念的?她说:我就是一边念佛,有时就交代儿子一些事情。师父说:你没有真正的念佛,你的心没有真正产生强烈的皈依,你还在攀缘心中的妄想。
她说:怎么办呢?师父教她说:你现在遇到任何事情,要讲三个字:随他去!要放下你心中的妄想。也就是说,这个老菩萨以前是住在妄想念佛,所以佛号的加持力很有限。
之后,她就专修随他去,慢慢慢慢…不随妄转,她真实的万缘放下,一心提起佛号,没多久,就自在往生了,在《净土圣贤录》称她为百不管老人。
所以,修行人除了放下外境,更重要的是放下心中的妄想,心力很重要。
净土宗,它把来生看得比今生重要,如果这件事情,不影响你往生,你就可以做;如果这件事情做了之后,你今生会得到很大的快乐,但是会牺牲来生,你就不能做了!
当你面临抉择,今生安乐重要?还是往生净土比较重要?就在考验你对阿弥陀佛皈依的心。
所以净土行者,他宁可牺牲今生的安乐,也要保护临终的正念,有这种决心的人,才有资格叫做:一心归命,通身靠倒。
如果你心态没有准备好,佛号也很难念得好!
念佛,是要念到跟佛心心相应,不是讲究数量多,数量多你的本质都是妄想,妄想就是妄想。就像《楞严经》说的,你拿沙去煮饭,煮了半天叫热沙,不能叫热饭;你没有产生真实皈依的心,如何感应道交呢?我们一定要有观照力的引导,产生强烈的信愿,然后来带动这个佛号,这才叫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能够成就临终的见佛,是这个意思。
这个地方是讲到心力跟佛力的结合-- -- 用心力来启动佛力!
法师于公元1983年毕业于中原大学机械工程系,役满之后,进入中国钢铁公司担任机械工程师,时有都市佛学院,因有好感,遂往参加,讲课法师适为慧天老和尚,是为法师初入佛门之因缘。
1987年出家受戒,并就读净律学佛院(第一届),为期3年,受教于达理老法师、性梵老法师等已故尊宿,以及道海律师、果清律师、慧天老和尚等善知识座下,并兼任教务工作之推行,得以亲受老和尚之教导,于解门、行门、事务门及性格之陶冶等方面,受益良多,并于1993年起担任净律学佛院教务主任至今。
法师之修学以天台为宗,旁及唯识、中观,并汇归净土法门。教义之研究以中国传统佛法为主,其中最服膺《楞严》、《法华》、《弥陀经》等经论,及蕅益大师之思想。并曾于本院、莲因寺、北部斋戒学会、南普陀佛学院及福严佛学院等多处讲学,授过之课程有《佛法修学概要》、《灵峰宗论》、《百法明门论》、《唯识三十颂》、《教观纲宗》、《小止观》及《弥陀要解》等课程,并已制成录音带流通。
鉴于末法时期,正法衰微,众生迷惑、彷徨,亟须佛法光明之引导,使内心有真正之皈依处,因此弘扬正法、续佛慧命,使令佛法的光明得以灯灯无尽、永久住世,至为重要。而佛灭度后,法赖僧传,是故法师以僧伽教育为己任,课余之时随缘讲学、参访,使更多人对佛法生起欢喜,乃至破恶、生善、入理之益,进一步生起广大的菩提心,同登极乐、同成佛道,是为法师自利、利人之志。
请教,楞严经注解您读过的8本都是哪些,为何净界法师最为推荐。在真佛门吧没有找到文章,故请教。
本文2023-10-03 09:43:5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2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