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廊坊市文安县常姓的起源 及老祖先是谁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3收藏

河北省廊坊市文安县常姓的起源 及老祖先是谁,第1张

常——遁将蜀中一才子,华阳国志垂青史。

一、 姓氏源流

1、 相传在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以常为氏的古人相当多。相传周族与商族的首领高辛氏次妃为常仪,以善占月之晦、朔、弦、望著名。《帝王纪》说她是帝喾之次妃,生帝挚。因古代“仪”与“娥”同声通用,故后世的嫦娥奔月故事有可能是由常仪占月附会而成。《史记·五帝本纪》有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的记载,常先曾被黄帝任命为大司空(掌管工程的官)这是见于史载的最早的常姓。清人张满《姓氏寻源》说:“黄帝使常仪占月,又有常先为大司空,常姓宜出于此。”黄帝所居之轩辕丘,在今河南新郑市西北,帝喾的都城在今河南偃师市,故中国最早的常姓出于河南。 因此,常姓应该说五千年前就有了,是为河南常氏。

2、 出自姬姓,以邑为氏,为西州时卫康叔支庶子孙。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文王幼子)于康邑,世称康叔封。卫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少弟,卫国的始祖。所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说:“常氏出自姬姓。卫康叔支孙食采常邑,因以为氏。”后周公(武王之弟)又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封给康叔,建立了卫国。卫国于前254年沦为魏的附庸,又于前209年为秦所灭。周初,周公大肆分封诸侯,诸侯又分封采邑。卫康叔把他的一个儿子封邑在常(今山东滕州市东南)。卫国灭亡后,其后裔有以国为氏姓卫,也有以邑为氏姓常的,史称常姓正宗。同时,也不能排除殷商后裔有改姓卫或常的。是为山东常姓。

3、 另一支"常"姓出自战国时吴国公族之后裔,也源于姬姓,即南宋罗泌《路史》所云“吴后有常氏”。吴国始祖是周文王姬昌的伯父大伯和仲雍,建都于吴(今江苏苏州),但吴国公族后代何人何时因何而得为常氏,未见古籍记载,尚待进一步考证。据《姓氏考略》所载:“吴后有常姓”,是为江苏常氏。

4、 出自恒姓,为避讳改姓。北宋真宗名赵恒,古时“恒”“常”义相近,故因避皇帝讳,改恒姓为常。恒姓本是楚国公族恒思公之后,此即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所云“又有恒氏避宋讳亦改为常”,主要繁衍于今江苏省东海沿岸一带。二、 迁徙分布 常姓发源于今山东西部,最初,常姓是以此地为主要的繁衍中心的。战国末年,常姓主支便繁衍于今河南、河北南部等地,并已散居于大江南北。汉初有一支常姓迁入山西,形成以太原郡为中心的一大望族。同时,山东西部常姓起源地也形成了一大望族。汉末至三国时,常姓有一支迁入四川。魏晋南北朝时,有常姓迁入甘肃。隋唐时,新丰(今陕西临潼)人常衮迁居福建。宋代,常姓已多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并有常姓迁居福建、广东,最后到达云南、贵州等地。至明清,常姓已广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清代以后,又有部分满族人融入常姓。从历代繁衍迁徙情况看,常姓在北方的山西、山东、河南、陕西、河北、甘肃分布最广,江苏、四川、浙江次之。

三、 郡望堂号

1、 堂号

“知人堂”:唐朝常何,贞观时为中郎将。太宗要百官上书议论国事,常何是武人,不会写,只好请门客马周代写了三十多条。太宗看了很高兴,表扬常何写的好。常何不愿偷功,就告诉太宗说:“我不识字,这是门客马周代写的。”太宗马上封马周为监察御史,并表扬常何知人,赐予绸缎三百匹。常姓又以“太原”为堂号。

2、郡望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秦时相当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北魏复为郡,相当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

平原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平原(今山东平原县西南),相当今山东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县,大致为今山东西部地区。

河内郡:楚汉之际置,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涉县西南),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北,京汉铁路(包括汲县)以西地区。西晋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

武威郡: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以原匈奴休屠王地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肃民勤东北)。元鼎后相当今甘肃黄河以西、武威以东及大东河、大西河流域地区。东汉移治姑臧(今甘肃武威)。

四、 家乘谱牒

山西:常氏宗谱一百五十卷、太谷常氏家乘不分卷、夏县常氏五房谱不分卷 江苏:丰县常氏家谱六卷江西:万载大北门常氏族谱(卷数不清) 山东:泰安常氏族谱十一篇 湖南:长沙欧塘常氏六修家谱首一卷(卷数不清) 河北:滦县常氏八代族人族谱一卷五

1、郦道元

郦道元(约公元466,469,470或472年-527年 ),字善长,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

他自幼博览群书,年轻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人物掌故、神话传说,撰《水经注》四十卷。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郦道元。

郦道元一生猎奇涉险,不畏险阻,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把一生献给祖国的大江小河,所著的《水经注》是我国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著作详细介绍了一千五百多条河流,书写了他壮丽的如水年华。

北魏之后,《水经注》成为历代统治者和治水官员的必修课目。明清两代,对《水经注》的研究已经成为了专门的学科,名为“郦学”。

2、刘备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

东汉汉灵帝末年,刘备因起兵讨伐黄巾军有功而登上汉末政治舞台,三顾茅庐后始得诸葛亮辅佐。

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与孙权将周瑜等大胜曹操于赤壁,其后得到荆州五郡,后又夺取益州。夺取汉中击退曹操后,刘备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自立为汉中王。

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时曹丕已于去年十月逼迫汉献帝禅让皇帝位,蜀中又传言汉献帝已经遇害,刘备遂于成都武担之南即皇帝位,年号章武。次年伐东吴兵败,损失惨重,退回白帝城。

3、赵云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再次派遣大军南攻,当时刘表刚死,其子刘琮继位,派遣使者向曹操请降。刘备措手不及,于是率军向南逃往江陵,但是刘备不愿放弃自愿跟随他的人民,每天仅能行走十几里,曹操便派轻骑兵快马追赶,一天之中追袭了三百里,终于在当阳长阪附近追上了刘备。

刘备便丢下妻儿,仅带着数十骑向南逃逸。当时,有人对刘备说,赵云向北投靠曹操去了。刘备闻言便用手戟打那告状的人说:“子龙不会弃我而去。”

不久之后,赵云果然怀抱刘备的幼子刘禅,保护著刘备的妻子甘夫人,到刘备身边。之后,刘备便任命赵云为牙门将军。

赤壁之战后,赵云跟随刘备平定荆州江南之地。刘备任命赵云为偏将军,并取代投降的赵范,兼任桂阳(今湖南郴县)太守。赵范有一名寡嫂名为樊氏,有国色之貌,赵范欲将她许配给赵云,意欲和赵云结亲。但是赵云坚持不同意,并说:“我们是同姓,你的嫂子就像是我的嫂子一样。”。

当时有人劝赵云接受这名美女,赵云回答说:“赵范是被迫投降,心不可测,何况天下女子不少。”不久之后,赵范果然借机逃走,而赵云也就因此不受到影响。

4、祖冲之

祖冲之(429年-500年),字文远,范阳遒县(今河北省涞水县)人

在天文学方面,祖冲之创制了中国历法史上著名的新历——《大明历》。在《大明历》中,他首次引用了岁差,是我国历法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他还采用了391年中设置144个闰月的新闰周,比古代发明的19年7闰的闰周更加精密。 祖冲之推算的回归年和交点月天数都与观测值非常接近。

在数学上, 祖冲之推算出圆周率的真值应该介于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比欧洲要早一千多年。

在机械制造上,曾制造了铜铸指南车、利用水力舂米磨面的水碓磨、能日行百里的“千里船”和计时仪器漏壶、欹器等。

5、柴荣 

后周世宗柴荣(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是五代时期后周皇帝,在位六年。邢州尧山柴家庄(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

励精图治,整顿军事、政治、经济,严明军纪,赏有功,斩临阵退却者,检阅禁军,汰老弱,留精锐,募天下壮士。诏群臣直言,撰《平边策》,禁官吏贪污。

停废大批寺院,收购民间铜器佛像铸钱。颁《均田图》,均定河南等地60州田赋,减免租税,招抚流散,兴修水利,发展经济。扩建京城,恢复漕运,修订刑律,改订历法,考正雅乐,纠正科举弊端,搜求遗书、雕印古籍等。

渑的意思如下:

(1) 古城名。一作渑池。因南有渑池得名。在今河南渑池县西。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蔺相如曾陪伴赵王前往渑池和秦王对饮,并展开了一场堪称惊心动魄的外交战争。

《三国演义》第三回:进使人迎董卓于渑池,卓按兵不动。

(2) 县名。在河南省西北部、黄河南岸,陇海铁路横贯,邻接山西省、秦置县。

  

古籍解释:

《广韵》食陵切《集韵》《韵会》《正韵》神陵切,𠀤音绳。水名。《春秋释例》渑水,出齐国临湽县北。

又水名,在蜀。《山海经》巴国有巴遂山,渑水出焉。

又《广韵》武尽切《集韵》《韵会》弭尽切,𠀤音冺。渑池,水名。亦县名。亦作黾池。《水经注》汉景帝三年,因崤黾之地以目县。

又《广韵》《集韵》《韵会》𠀤弥兖切,音缅。义同。通作沔。

 

组词:

1、渑池:位于河南省洛阳县西北。源自崤山,东流经渑池县新安县,至洛阳注入洛水。

2、渑厄:古代九塞之一。在今河南省渑池县西。

3、淄渑:淄水和渑水的并称。皆在今山东省。相传二水味各不同,混合之则难以辨别。比喻性质截然不同的两种事物。

河北省廊坊市文安县常姓的起源 及老祖先是谁

常——遁将蜀中一才子,华阳国志垂青史。 一、 姓氏源流 1、 相传在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以常为氏的古人相当多。相传周族与商族的首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