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的时候发生过什么?一个故事一个故事详细的说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2收藏

大禹治水的时候发生过什么?一个故事一个故事详细的说,第1张

部落的首领们利用自己的地位,把剩余产品作为自己的私人财产,变成氏族的贵族有了剩余的产品,部落和部落之间发生战争,捉了俘虏,不再把他们杀掉,而把他们变成奴隶,为贵族劳动这样,就渐渐形成奴隶和奴隶主两个阶级,氏族公社开始瓦解 由于禹在治水中的功绩,提高了部落联盟首领的威信和权力传说禹年老的时候,曾经到东方视察,并且在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一带)召集许多部落的首领去朝见禹的人手里都拿着玉帛,仪式十分隆重有一个叫做防风氏的部落首领,没有到会禹认为怠慢了他的命令,把防风氏斩了这说明,那时候的禹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变成名副其实的国王了禹原来有个助手叫做皋陶(音gāoyáo),曾经帮助禹治理政事皋陶死后,皋陶的儿子伯益也做过禹的助手按照禅让的制度,本来是应该让伯益做禹的继承人的但是,禹死以后,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贵族却拥戴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子 这样一来,氏族公社时期的部落联盟的选举制度正式被废除,变为王位世袭的制度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出现了

功德永存

在我国到处都有关于大禹的遗迹和传闻安徽怀远县境内有禹墟和禹王宫;陕西韩城县有禹门;山西河津县城有禹门口;山西夏县中条山麓有禹王城址;河南开封市郊有禹王台;禹县城内有禹王锁蛟井;湖北武汉龟山东端有禹功矶;湖南长沙岳麓山巅有禹王碑;甚至远在西南的四川南江县还建有禹王宫;而河南洛阳更有大禹开凿龙门的传说这些遍布中国的大禹遗迹,记刻着大禹的丰功和人们的思念大禹是我国古代伟人中最受人们崇敬的一个 目前比较有依据的数禹会村遗址,禹会也称禹墟,位于安徽省蚌埠市西郊涂山南麓的淮河东岸,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地考察发展其是淮河流域目前发现最大的一处龙山文化遗址,总面积为50万平方米大禹生活的年代正是龙山文化时期涂山既有大会诸侯遗址,又有娶女首领为妻的涂山氏国遗址,并留有禹王宫、启母石(亦即望夫石)、(生启之地的)台桑、防风冢、禹墟等多处遗迹,山上禹王宫有数千年历史,历代文人名宦如狄仁杰、柳宗元、吴文魁、苏轼、苏辙、宋濂、邓石如等,均来此游览凭吊并留下大量诗文铭刻 据考证,当时大禹治水的地区,大约在现在的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一次,他们来到了河南洛阳南郊这里有座高山,属秦岭山脉的余脉,一直延续到中岳嵩山,峰峦奇特,巍峨雄姿,犹如一座东西走向的天然屏障高山中段有一个天然的缺口,涓涓的细流就由隙缝轻轻流过但是,特大洪水暴发时,河水就被大山挡住了去路,在缺口处形成了漩涡,奔腾的河水危害着周围百姓的安全大禹决定集中治水的人力,在群山中开道艰苦的劳动,损坏了一件件石器、木器、骨器工具人的损失就更大,有的被山石砍伤了,有的上山时摔死了,有的被洪水卷走了可是,他们仍然毫不动摇,坚持劈山不止在这艰辛的日日夜夜里,大禹的脸晒黑了,人累瘦了,甚至连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脚指甲也因长期泡在水里而脱落,但他还在操作着、指挥着在他的带动下,治水进展神速,大山终于豁然屏开,形成两壁对峙之势,洪水由此一泻千里,向下游流去,江河从此畅通 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舜的助手过了十七年,舜死后,他继任部落联盟首领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夏禹死后就葬在茅山,后人因禹曾在这里大会诸侯,计功行赏,所以把茅山改名为会稽山这就是绍兴大禹陵 的由来而今的禹陵背负会稽山,面对亭山,前临禹池1979年重建大禹陵碑亭一座,飞檐翘角,矗立于甬道尽头内立明朝人南大吉书写的“大禹陵”巨碑一块亭周古槐蟠郁,松竹交翠,幽静清雅亭南有禹穴辨亭和禹穴亭,是前人考辨禹的墓穴所在之处 大禹为民造福,永远受到华夏子孙称颂,大禹刻苦耐劳的精神,永远为炎黄后裔怀念人们来到绍兴,总忘不了去市东南的大禹陵观瞻 传统的说法是:舜命鲧治水,鲧只懂得堙、填之法,失败后为舜所杀鲧之子禹接受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用疏导之法,终于成功史实并不如此简单,鲧也不会如此之笨失败或者成功总是由多种因素所造成,《国语》等古籍就说过大禹治水也是用的堙、填之法

淮沂治水

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在全国许多地方世代相传,禹的足迹不仅遍于全国各地,而且许多名山大川也都被说成是受禹治理过的其中有关大禹和其父鲧在今鲁南苏北黄淮泛区治水的传说也在华夏文化史上留下了浓笔重彩的一页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洪荒时代就是原始时代那时代没有文字记录先民的生活状况,后人往往凭想像、传说、神话去加以了解现代由于先史学、考古学、人类学、地质学的发达,对于洪荒时代的情况,才推断出一个近似的了解相传在距今约4600年前的夏朝尧舜时代,正值冰河时代后期,气候转暖,积雪消融大地山河,沦为泽国,天地万物,同为波臣人类或登高陵土山,或以木为舟,载沉载浮,幸免沦没古黄河改道从苏北平原入海,淮、泗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尚书·尧典》)加之海水水面升高,沧海横流,海水倒灌,淮河淤积,使泰山以西到沂蒙以南至苏北地区,成为大片泽国在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时,人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各部落的人们被迫逃避到一个个高地上,形成了许多孤岛鲧是尧舜治下的一位治水首领,他被流放东夷,负责变革同化东夷族,使其迅速赶上进步的黄帝族鲧是传说中禹的父亲,颛顼的儿子,姒(si)姓,建国于崇(今河南嵩县北),史称崇伯鲧是尧帝的臣子,当时洪水泛滥,他由四岳推荐给尧,被派去治理洪水由于他采用堵塞的方法,结果九年不成,用湮塞的方法,淹没许多人的生命,并擅自将神庙里的青铜礼器铸成治水工具,犯下弥天大罪,被舜帝诛杀于羽山之野《正义》引《括地志》载,羽山在沂州临沂县界《禹贡》注:“羽山在郯城县七十里” 对于鲧的评价历来不太一致按照《尚书》的记载,鲧是一个凶神恶煞般的人物而在古代神话中,鲧却常常得到很高的评价《山海经》说他曾经窃取天帝的息壤来堵洪水,鲧成了一个不顾个人安危,救民于水火的英雄一般认为,鲧为了人民的利益,历经干辛万苦,直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虽然他未能取得治水的成功,但其勇于奉献的精神尤为可嘉他在治水方法上的失误,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当时人类治理洪灾尚处于摸索阶段,经验不足,因而曲折是难免的他的失败和悲剧为后继者指明了方向 《左传》云:“鲧化为黄熊,入于羽渊,渊东有羽山池上多生细柳,野兽不敢践”另据《山海经·海内经》载,鲧死之后从他的腹中生出了他的儿子禹大禹奉命继承了父亲未竞的事业,他吸取了父亲失败的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治水,并且亲临一线指挥,栉风沐雨,历经十年之久《史记》以极其虔敬的心情叙说了禹的丰功伟绩:他舍家为国,忘我工作,新婚只有四天就离家赴任,三过家门而不入,连新生的儿子也无暇照顾为了全面了解水情和地势,他足迹踏遍了九州,勘察测量山形水势,疏导了九条河道,修治了九个大湖,凿通了九条山脉,终于战胜了洪水,得以平土而居禹不仅治理了水患,而且还考察了九州的土地物产,规定了各地的贡品赋税,开通了各地朝贡的方便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划定了五服界域,使得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众河朝宗于大海,万方朝宗于天子的统一安定的大好局面大禹也因此大得民心,使他有条件获得政治优势,成为尧的继承人 经过大禹治水,在“淮沂其治,蒙羽其艺”之地 (《史记·夏本纪》),淮河和沂水流过的地方,蒙山和羽山之间,这片淤积几十年大水的地方,经过大禹的治理,将淤积的大水“谷”,引入大海,清理了古黄淮泛区的一些河段,开出了许多良田和桑土,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地方在低洼地留下了微山、东平、钜野、骆马等“四渎”,成为有利于先民生存的湖泊其后划分了行政区域,也就是青、兖、徐、扬、梁、豫、冀、荆、雍等九州岛禹治水有功,舜将部落联盟首领之位禅于禹,其后裔姒姓便在今鲁南苏北一带滋生繁衍,从事着耕耘、蚕桑、冶炼、制陶、渔猎等生产活动后人为纪念夏禹治水的功绩,曾在沂河岸边建立了禹王城禹是夏朝开国之君禹生启,启生仲康,仲康生帝相,帝相生少康

宁阳大禹治水传说

宁阳县位于山东省中部,北倚泰岱,南襟曲阜,孔子唱叹的“逝者如斯夫”的大汶河,横亘东西,穿越县境,境内有数十条汶河支流,经纬交织 山东省宁阳县禹王庙

几千年来,有关大禹治水的传说在宁阳及周边地区久传不衰,家喻户晓,人们至今传颂着许多大禹治水的故事、诗词及歌谣,妇幼皆知的《禹王台的传说》、《筷子的传说》、《建立禹王庙的传说》、《“禹碑虹渚”传说》、《威镇水妖之庙的传说》、《大禹定属相的传说》、《大禹“夫妻树”的传说》、《“虬枝歧柏”的传说》、《禹攻云山的传说》、《铁牛镇海眼的传说》、《白马庙里祀禹父的传说》等十余个传说,有些已编入《宁阳县志》、《宁阳民间文学集成》等书籍 现在,人们在宁阳及周边地区发现了多处与大禹治水同时代的古文化遗迹,进一步印证了大禹治水的活动范围特别是2002年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在香港收购的西周中期青铜礼器“遂公盨”,证明大禹治水的古史传说早在2900年前的西周时期,就已在今天的宁阳及其大汶河沿岸广为流传,深入人心 大禹治水的传说内容丰富易于上口,影响广泛他是该地区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他歌颂正义和美好、勤劳和善良,提倡公道和正派,让人团结和睦相互关爱,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文学性,教化功能明显,使宁阳和周边地区形成了淳厚和谐的民风 大禹治水的传说在宁阳及周边地区从古至今,上下3000多年一直流传宁阳境内有关大禹及其治水的记载很多,最早见于西周中期遂公盨铭文,其后《诗经·大雅》、《史记·禹贡》均有记载,宁阳县志(公元1743年)中亦有反映除正史外,禹王庙、禹王坟、村名、地名、宁阳八景中也有反映其中有西汉时期的古村落禹颓村(今白马庙村);被现存最早的明·万历三十四年编撰的《宁阳县志》中列为明代宁阳八景之一的“铁牛镇海”,是传说大禹治水时留下镇海眼,绝水患的堌堆山景观;为纪念大禹治水业绩,在大汶河南岸建造的距今年代不祥,占地25亩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禹王庙,庙内十一株千年古柏,其中一株传说为大禹化身 遂公盨

2002年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在香港收购的西周中期青铜礼器“遂公盨”,其铭文的前半部分,重点记叙了大禹治水的故事经考证,遂公盨是西周时期遂国的某代国君铸造的青铜礼器遂国位于今山东省宁阳县西北国都位于现在的白马庙村,国都西有一山,至今仍叫遂山由此证明大禹治水的古史传说早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就已在今天的宁阳及其大汶河沿岸广为流传 以禹王庙为核心,在周边20公里范围内,考古工作者已发现古遗址10余处,云山店遗址、大官庄遗址、黄家庵遗址、沈西皋遗址最重要的是距禹王庙20公里的大汶口(堡头类型)遗址很多遗址与历史上的大禹同期,其文化层中,有大量淤积的泥沙,有洪水冲刷的痕迹,大禹所处的历史时期的确有洪水泛滥 《山海经·大荒南经》记:“大荒之中,有山名巧涂之山,青水穷焉有云雨之山,禹攻云雨”宁阳西北8公里有高近百丈的云山,山下群众传言:该山是当年禹疏蜀(伏)山湖积石而成清咸丰元年(1851)《宁阳县志山川》记:“上有洞,出云辄雨,相传为禹攻云雨所致八景云山烟雨即此”又传云山西北有海眼,禹将“东海流波山”上的“东海夔牛”点化到此,让这位“状如牛,苍身而无角、声如雷、闻五万里”的夔牛镇住了海眼,消除了水患宁阳明万历十四年第一部县志将其 “铁牛镇海胜景”,列为宁阳八景之一 禹王庙大门内,并排屹立着两棵巨柏,树干笔直劲挺,极具凌霄之势,树冠的枝梢盘旋生长,向东南斜伸的枝条象高昂的凤头,西北树枝如展开的凤尾,人们都把这树冠叫做“凤凰架”,西侧的一株略低于东柏,树冠翁郁,犹如淑女有趣的是这株柏向东斜长,有偎夫之怀之态势,传说当年大禹治理汶水,积劳成疾,病死在汶水之滨,人们为了纪念大禹,把他葬在禹王庙的这个位置不久,在埋葬大禹的地方,长出了一株翠柏,以示大禹死后镇守汶水大禹由于常年在外治水,他的妻子非常想念他,便化作一只凤凰来找他,正巧落在大禹化身的这株柏树枝上,当得知自己日夜想念的丈夫不在人世间后,心中十分悲痛,哀鸣不止,泣血而死一头栽到树下,离开了人间人们就把凤凰葬在这株树的西边,过了几天,葬凤凰的地方又长出了一株新柏树,人们纷纷议论说:大禹夫妻活着不能团聚,死后化作夫妻树、连理树,永不分离

临沂去丁村民俗博物馆的一共要行驶773公里,一共得开9小时14分钟,油耗费用估计309元左右,过路费为347元左右

从临沂到丁村民俗博物馆途径道路概况

陶然路→沂州立交桥→蒙山高架路→双岭路立交→双岭路→双岭高架路→临沂立交→京沪高速→泰新高速→新汶枢纽立交→董梁高速→范台梁高速→台辉高速→范台梁高速→台辉高速→大广高速→台辉高速→鹤壁立交桥→京港澳高速→台辉高速→S26→范辉高速→陵侯高速→安阳高速→陵侯高速→京昆线→辛村桥→京昆线

从临沂到丁村民俗博物馆路线详情

从起点向正东方向出发,行驶300米,右转。用时1分钟

行驶30米,右转进入陶然路。用时1分钟

沿陶然路行驶349公里后,进入沂州立交桥。用时2分钟

沿沂州立交桥行驶660米,直行进入蒙山高架路。用时1分钟

沿蒙山高架路行驶642公里后,进入双岭路立交。用时4分钟

沿双岭路立交行驶180米,朝双岭路,西外环,G2方向,靠左。用时1分钟

继续沿双岭路立交行驶930米,直行进入双岭路。用时1分钟

沿双岭路行驶110米,直行进入双岭高架路。用时1分钟

沿双岭高架路行驶476公里后,进入临沂立交。用时3分钟

沿临沂立交行驶20公里,朝济南方向,直行进入京沪高速

。用时1分钟

沿京沪高速行驶9100公里后,进入泰新高速。用时1小时3分钟

沿泰新高速行驶86公里,朝S30,宁阳,梁山方向,靠右进入新汶枢纽立交

。用时6分钟

沿新汶枢纽立交行驶18公里,直行进入董梁高速

。用时1分钟

沿董梁高速行驶14970公里后,进入范台梁高速。用时1小时42分钟

沿范台梁高速行驶28公里,朝杨营,G0321,濮阳方向,靠左

。用时1分钟

继续沿范台梁高速行驶99公里,靠左

。用时7分钟

继续沿范台梁高速行驶920米,直行进入台辉高速

。用时1分钟

沿台辉高速行驶197公里,朝高码头,辉县,S26方向,靠左

。用时14分钟

继续沿台辉高速行驶59公里,靠左

。用时4分钟

继续沿台辉高速行驶82公里,朝S26,G0321,辉县方向,靠左进入范台梁高速

。用时5分钟

沿范台梁高速行驶97公里,朝S26,濮阳,辉县方向,靠左

。用时6分钟

继续沿范台梁高速行驶330米,直行进入台辉高速

。用时1分钟

沿台辉高速行驶5510公里后,进入大广高速。用时34分钟

沿大广高速行驶52公里,朝S26,濮阳,鹤壁方向,靠右

。用时3分钟

继续沿大广高速行驶280米,朝S26,G4,鹤壁方向,靠右进入台辉高速

。用时1分钟

沿台辉高速行驶5770公里后,进入鹤壁立交桥。用时36分钟

沿鹤壁立交桥行驶173公里后,进入京港澳高速。用时1分钟

沿京港澳高速行驶61公里,朝新乡,郑州,G4方向,靠左

。用时4分钟

继续沿京港澳高速行驶32公里,朝S62,朝歌,辉县方向,靠右进入台辉高速

。用时2分钟

沿台辉高速行驶6156公里后,进入S26。用时41分钟

沿S26行驶460米,直行进入范辉高速

。用时1分钟

沿范辉高速行驶181公里,靠左

。用时13分钟

继续沿范辉高速行驶124公里,靠左

。用时8分钟

继续沿范辉高速行驶340米,直行进入陵侯高速

。用时1分钟

沿陵侯高速行驶12947公里后,进入安阳高速。用时1小时27分钟

沿安阳高速行驶2487公里后,进入陵侯高速。用时17分钟

沿陵侯高速行驶5097公里后,进入京昆线。用时31分钟

沿京昆线行驶370米,靠左。用时1分钟

继续沿京昆线行驶460米,直行进入辛村桥。用时1分钟

沿辛村桥行驶80米,直行进入京昆线。用时1分钟

沿京昆线行驶1780公里后,到达终点。用时11分钟

公交线路:01路,全程约67公里

1、从浦东南路宁阳路乘坐01路,经过4站, 到达延安东路浙江中路站

2、步行约470米,到达上海博物馆-南门

简介

  禹为鲧之子,又名文命,字高密。相传生于西羌(今甘肃、宁夏、内蒙南部一带),后随父迁徙于崇(今河南登封附近),尧时被封为夏伯,故又称夏禹或伯。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同时也是奴隶社会的创建者。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 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gǔn)。

  尧对鲧不大信任。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

  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他就偷了天上的土叫息灢能自生自长,天帝知道了,大怒,命令火神将鲧处死,鲧临死前嘱咐儿子“一定要把水治好”。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他带领群众凿开了龙门,挖通了九条河,经过十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禹常年脚长年泡在水里连脚跟都烂了,只能拄着棍子走。

  禹到了30多岁还没结婚,在涂山(今安徽省蚌埠市西郊)遇到一个名叫女娇的姑娘,两人相互十分爱慕,便成了亲。

  禹新婚仅仅四天,还来不及照顾妻子,便为了治水,到处奔波,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第一次,妻子生了病,没进家去看望。第二次,妻子怀孕了,没进家去看望。第三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忍着真心没进去探望。

  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在今陕西与山西交界处)。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闹起水灾来。禹到了那里,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这样,河水就畅通无阻了。

  大禹治理黄河时有三件宝,一是河图;二是开山斧;三是定海神针。传说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授给大禹的。

编辑本段

河伯传说

  古时候,在华阴潼乡有个叫冯夷的人,不安心耕种,一心想成仙。他听说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为仙体,于是就到处找水仙花。

  大禹治理黄河之前,黄河流到中原,没有固定的河道,到处漫流,经常泛滥成灾。地面上七股八道,沟沟汊汊全是黄河水。冯夷东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黄河、跨黄河、过黄河,常和黄河打交道。转眼过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吮吸一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冯夷很得意,又过黄河去一个小村庄找水仙花。这里的水不深,冯夷趟水过河,到了河中间,突然河水涨了。他一慌,脚下打滑,跌倒在黄河中,活活被淹死。

  冯夷死后,一肚子冤屈怨气,咬牙切齿地恨透了黄河,就到玉帝那里去告黄河的状。玉帝听说黄河没人管教,到处横流撒野,危害百姓,也很恼火。他见冯夷已吮吸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也该成仙了,就问冯夷愿不愿意去当黄河水神,治理黄河。冯夷喜出望外。满口答应。这一来可了却自己成仙的心愿,二来可报被淹死之仇。

  冯夷当了黄河水神,人称河伯。他从来没有挨过治水的事儿,一下子担起治理黄河的大任,束手无策,发了愁。咋办呢?自己道行浅,又没什么法宝仙术,只好又去向玉帝讨教办法。玉帝告诉他,要治理好黄河,先要摸清黄河的水情,画幅河图,有黄河的水情河图为依据,治理黄河就省事多啦。

  河伯按着玉帝的指点,一心要画幅河图,他先到了自己的老家,想找乡亲们帮帮忙。乡亲们都讨厌他好逸恶劳,没人搭理他。他找到村里的后老汉,讲了他治理黄河的大志。后老汉见他如今成了仙,要给百姓们办点好事,就答应帮帮他。从此,河伯和后老汉风里来雨里去,跋山涉水,察看黄河水情。两个人一跑就是好几年,硬是把后老汉累病了。后老汉只有回去,剩下河伯继续沿黄河察看水情。分手时,后老汉再三嘱咐河伯,干事要干到底,不要中途而废,画好图就动手治理黄河,人手不够,他说服乡亲们帮忙。

  查水情,画河图,是个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图画好,已年老体弱了。河伯看着河图,黄河哪里深,哪里浅;哪里好冲堤,哪里易决口;哪里该挖,哪里该堵;哪里能断水,哪里可排洪,画得一清二楚。只可叹自己没有气力去照图治理黄河了,很伤心。河伯想想,总有一天会有能人来治理黄河的,那时,把河图授给他,也算自己没有白操心。

  河伯从此就在黄河底下安度晚年,再没有露面。不料,黄河连连涨水,屡屡泛滥。百姓们知道玉帝派河伯来治水,却不见他的面,都骂河伯不尽职尽责,不管百姓死活。

  后老汉在病床上天天盼河伯,一晃好些年不见面。他对治理黄河的事不放心,要去找河伯。他儿子叫羿,射箭百发百中。无论后老汉如何讲,羿不让他去找河伯。后老汉不听儿子劝阻,结果遇上黄河决口,被冲走淹死,连尸体都没找到。后羿非常恨河伯,咬着牙说,早晚要把河伯射死。

  后来,到了大禹出来治水的时候,河伯决定把黄河河图授给他。

  这一天,河伯听说大禹带着开山斧、避水剑来到黄河边,他就带着河图从水底出来,寻找大禹。河伯和大禹没见过面,谁也不认谁。河伯走了半天,累得正想歇一歇,看见河对岸走着一个年轻人。这年轻人英武雄伟,想必是大禹,河伯就喊着问起来:“喂,你是谁?”

  对岸的年轻人不是大禹,是后羿。他抬头一看,河对岸一个仙风道骨的老人在喊,就问道:“你是谁?”

  河伯高声说:“我是河伯。你是大禹吗?”

  后羿一听是河伯,顿时怒冲心头,冷笑一声,说:“我就是大禹。”说着张弓搭箭,不问青红皂白,“嗖”地一箭,射中河伯左眼。河伯拔箭捂眼,疼得直流虚汗。心里骂道:“混帐大禹,好不讲道理!”他越想越气,就去撕那幅水情图。正在这时,猛地传来一声大喊:“河伯!不要撕图。”河伯忍痛用右眼一看,对岸一个头戴斗笠的人,拦住了后羿。这个人就是大禹,他知道河伯画了幅黄河河图,正要找河伯求教呢。后羿推开大禹,又要搭箭张弓。大禹死死拽住他,把河伯画图的艰辛讲了,后羿才后悔自己冒失莽撞,射瞎了河伯的左眼。

  后羿随大禹一同趟过河。后羿向河伯承认了过错。河伯知道了后羿是后老汉的儿子,也没多怪罪。大禹对河伯说:“我是大禹,特地来找你求教治理黄河的办法哩。”

  河伯说:“我的心血和治河办法都在这张图上,现在授给你吧。”

  大禹展图一看,图上密密麻麻,圈圈点点,把黄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画得一清二楚。大禹高兴极啦。他要谢谢河伯,一抬头,河伯跃进黄河早没影了。

  大禹得了黄河水情图,日夜不停,根据图上的指点,终于治住了黄河。

  为了纪念大禹的功绩,各地出现了很多形式纪念大禹的功绩,在安徽怀远县涂山上,就有一座唐代之前的古老建筑-禹王宫,每年阴历三月二十八,周边数万的人民都会赶到山顶,向禹王朝拜。山上有望夫石、朝禹路等古迹,当地流传众多关于大禹治水的传说。

  位于山西省芮城县东南5公里的黄河岸边的神柏峪,相传是大禹勘察水情、并在河边的柏树上拴马歇脚的地方。后人在此处河边修建了一座禹王庙,以示纪念。

编辑本段

殚精竭虑

  在浙江省绍兴市的会稽山下,人们还修建了大禹的陵墓——禹陵,以纪念他的丰功伟绩。

  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相传他借助自己发明的原始测量工具——准绳和规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开龙门和伊阙,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使河水畅通无阻。他治水居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连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都没工夫去爱抚,不畏艰苦,身先士卒,腿上的汗毛都在劳动中被磨光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黄河水患的治水英雄。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经济文化不断交流,各种论著异曲纷呈,关于河事的记载也逐渐增加。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禹贡》一书就是一本专门记述地理情况的书。该书以大禹治水的故事为依托,按九州的地理区域,对中国的山脉、河川、疆界、贡赋等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

  后代的人都称赞禹治水的功绩,尊称他是大禹。

  舜年老以后,也像尧一样,物色继承人。因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选禹。到舜一死,禹就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

  这时候,已到了氏族公社后期。生产力发展了,一个人生产的东西,除了维持自己的生活,还有了剩余。氏族、部落的首领们利用自己的地位,把剩余产品作为自己的私人财产,变成氏族的贵族。有了剩余的产品,部落和部落之间发生战争,捉了俘虏,不再把他们杀掉,而把他们变成奴隶,为贵族劳动。这样,就渐渐形成奴隶和奴隶主两个阶级,氏族公社开始瓦解。

  由于禹在治水中的功绩,提高了部落联盟首领的威信和权力。传说禹年老的时候,曾经到东方视察,并且在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一带)召集许多部落的首领。去朝见禹的人手里都拿着玉帛,仪式十分隆重。有一个叫做防风氏的部落首领,没有到会。禹认为怠慢了他的命令,把防风氏斩了。这说明,那时候的禹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变成名副其实的国王了。禹原来有个助手叫做皋陶(音gāoyáo),曾经帮助禹治理政事。皋陶死后,皋陶的儿子伯益也做过禹的助手。按照禅让的制度,本来是应该让伯益做禹的继承人的。但是,禹死以后,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贵族却拥戴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子。

  这样一来,氏族公社时期的部落联盟的选举制度正式被废除,变为王位世袭的制度。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出现了。

编辑本段

功德永存

  在我国到处都有关于大禹的遗迹和传闻。安徽怀远县境内有禹墟和禹王宫;陕西韩城县有禹门;山西河津县城有禹门口;山西夏县中条山麓有禹王城址;河南开封市郊有禹王台;禹县城内有禹王锁蛟井;湖北武汉龟山东端有禹功矶;湖南长沙岳麓山巅有禹王碑;甚至远在西南的四川南江县还建有禹王宫;而河南洛阳更有大禹开凿龙门的传说。这些遍布中国的大禹遗迹,记刻着大禹的丰功和人们的思念。大禹是我国古代伟人中最受人们崇敬的一个。

  目前比较有依据的数禹会村遗址,禹会也称禹墟,位于安徽省蚌埠市西郊涂山南麓的淮河东岸,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地考察发展其是淮河流域目前发现最大的一处龙山文化遗址,总面积为50万平方米。大禹生活的年代正是龙山文化时期。涂山既有大会诸侯遗址,又有娶女首领为妻的涂山氏国遗址,并留有禹王宫、启母石(亦即望夫石)、(生启之地的)台桑、防风冢、禹墟等多处遗迹,山上禹王宫有数千年历史,历代文人名宦如狄仁杰、柳宗元、吴文魁、苏轼、苏辙、宋濂、邓石如等,均来此游览凭吊并留下大量诗文铭刻。

  据考证,当时大禹治水的地区,大约在现在的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一次,他们来到了河南洛阳南郊。这里有座高山,属秦岭山脉的余脉,一直延续到中岳嵩山,峰峦奇特,巍峨雄姿,犹如一座东西走向的天然屏障。高山中段有一个天然的缺口,涓涓的细流就由隙缝轻轻流过。但是,特大洪水暴发时,河水就被大山挡住了去路,在缺口处形成了漩涡,奔腾的河水危害着周围百姓的安全。大禹决定集中治水的人力,在群山中开道。艰苦的劳动,损坏了一件件石器、木器、骨器工具。人的损失就更大,有的被山石砍伤了,有的上山时摔死了,有的被洪水卷走了。可是,他们仍然毫不动摇,坚持劈山不止。在这艰辛的日日夜夜里,大禹的脸晒黑了,人累瘦了,甚至连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脚指甲也因长期泡在水里而脱落,但他还在操作着、指挥着。在他的带动下,治水进展神速,大山终于豁然屏开,形成两壁对峙之势,洪水由此一泻千里,向下游流去,江河从此畅通。

  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舜的助手。过了十七年,舜死后,他继任部落联盟首领。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夏禹死后就葬在茅山,后人因禹曾在这里大会诸侯,计功行赏,所以把茅山改名为会稽山。这就是绍兴大禹陵

大禹陵

的由来。而今的禹陵背负会稽山,面对亭山,前临禹池。1979年重建大禹陵碑亭一座,飞檐翘角,矗立于甬道尽头。内立明朝人南大吉书写的“大禹陵”巨碑一块。亭周古槐蟠郁,松竹交翠,幽静清雅。亭南有禹穴辨亭和禹穴亭,是前人考辨禹的墓穴所在之处。

  大禹为民造福,永远受到华夏子孙称颂,大禹刻苦耐劳的精神,永远为炎黄后裔怀念。人们来到绍兴,总忘不了去市东南的大禹陵观瞻。

  传统的说法是:舜命鲧治水,鲧只懂得堙、填之法,失败后为舜所杀。鲧之子禹接受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用疏导之法,终于成功。史实并不如此简单,鲧也不会如此之笨。失败或者成功总是由多种因素所造成,《国语》等古籍就说过大禹治水也是用的堙、填之法。

编辑本段

淮沂治水

  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在全国许多地方世代相传,禹的足迹不仅遍于全国各地,而且许多名山大川也都被说成是受禹治理过的。其中有关大禹和其父鲧在今鲁南苏北黄淮泛区治水的传说也在华夏文化史上留下了浓笔重彩的一页。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洪荒时代就是原始时代。那时代没有文字记录先民的生活状况,后人往往凭想像、传说、神话去加以了解。现代由于先史学、考古学、人类学、地质学的发达,对于洪荒时代的情况,才推断出一个近似的了解。相传在距今约4600年前的夏朝尧舜时代,正值冰河时代后期,气候转暖,积雪消融。大地山河,沦为泽国,天地万物,同为波臣。人类或登高陵土山,或以木为舟,载沉载浮,幸免沦没。古黄河改道从苏北平原入海,淮、泗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尚书·尧典》)。加之海水水面升高,沧海横流,海水倒灌,淮河淤积,使泰山以西到沂蒙以南至苏北地区,成为大片泽国。在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时,人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各部落的人们被迫逃避到一个个高地上,形成了许多孤岛。鲧是尧舜治下的一位治水首领,他被流放东夷,负责变革同化东夷族,使其迅速赶上进步的黄帝族。鲧是传说中禹的父亲,颛顼的儿子,姒(si)姓,建国于崇(今河南嵩县北),史称崇伯。鲧是尧帝的臣子,当时洪水泛滥,他由四岳推荐给尧,被派去治理洪水。由于他采用堵塞的方法,结果九年不成,用湮塞的方法,淹没许多人的生命,并擅自将神庙里的青铜礼器铸成治水工具,犯下弥天大罪,被舜帝诛杀于羽山之野。《正义》引《括地志》载,羽山在沂州临沂县界。《禹贡》注:“羽山在郯城县七十里”。 对于鲧的评价历来不太一致。按照《尚书》的记载,鲧是一个凶神恶煞般的人物。而在古代神话中,鲧却常常得到很高的评价。《山海经》说他曾经窃取天帝的息壤来堵洪水,鲧成了一个不顾个人安危,救民于水火的英雄。一般认为,鲧为了人民的利益,历经干辛万苦,直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虽然他未能取得治水的成功,但其勇于奉献的精神尤为可嘉。他在治水方法上的失误,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当时人类治理洪灾尚处于摸索阶段,经验不足,因而曲折是难免的。他的失败和悲剧为后继者指明了方向。

  《左传》云:“鲧化为黄熊,入于羽渊,渊东有羽山。池上多生细柳,野兽不敢践。”另据《山海经·海内经》载,鲧死之后从他的腹中生出了他的儿子禹。大禹奉命继承了父亲未竞的事业,他吸取了父亲失败的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治水,并且亲临一线指挥,栉风沐雨,历经十年之久。《史记》以极其虔敬的心情叙说了禹的丰功伟绩:他舍家为国,忘我工作,新婚只有四天就离家赴任,三过家门而不入,连新生的儿子也无暇照顾。为了全面了解水情和地势,他足迹踏遍了九州,勘察测量山形水势,疏导了九条河道,修治了九个大湖,凿通了九条山脉,终于战胜了洪水,得以平土而居。禹不仅治理了水患,而且还考察了九州的土地物产,规定了各地的贡品赋税,开通了各地朝贡的方便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划定了五服界域,使得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众河朝宗于大海,万方朝宗于天子的统一安定的大好局面。大禹也因此大得民心,使他有条件获得政治优势,成为尧的继承人。

  经过大禹治水,在“淮沂其治,蒙羽其艺”之地 (《史记·夏本纪》),淮河和沂水流过的地方,蒙山和羽山之间,这片淤积几十年大水的地方,经过大禹的治理,将淤积的大水“谷”,引入大海,清理了古黄淮泛区的一些河段,开出了许多良田和桑土,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地方。在低洼地留下了微山、东平、钜野、骆马等“四渎”,成为有利于先民生存的湖泊。其后划分了行政区域,也就是青、兖、徐、扬、梁、豫、冀、荆、雍等九州岛。禹治水有功,舜将部落联盟首领之位禅于禹,其后裔姒姓便在今鲁南苏北一带滋生繁衍,从事着耕耘、蚕桑、冶炼、制陶、渔猎等生产活动。后人为纪念夏禹治水的功绩,曾在沂河岸边建立了禹王城。禹是夏朝开国之君。禹生启,启生仲康,仲康生帝相,帝相生少康。

编辑本段

宁阳大禹治水传说

  宁阳县位于山东省中部,北倚泰岱,南襟曲阜,孔子唱叹的“逝者如斯夫”的大汶河,横亘东西,穿越县境,境内有数十条汶河支流,经纬交织。

  

山东省宁阳县禹王庙

几千年来,有关大禹治水的传说在宁阳及周边地区久传不衰,家喻户晓,人们至今传颂着许多大禹治水的故事、诗词及歌谣,妇幼皆知的《禹王台的传说》、《筷子的传说》、《建立禹王庙的传说》、《“禹碑虹渚”传说》、《威镇水妖之庙的传说》、《大禹定属相的传说》、《大禹“夫妻树”的传说》、《“虬枝歧柏”的传说》、《禹攻云山的传说》、《铁牛镇海眼的传说》、《白马庙里祀禹父的传说》等十余个传说,有些已编入《宁阳县志》、《宁阳民间文学集成》等书籍。

  现在,人们在宁阳及周边地区发现了多处与大禹治水同时代的古文化遗迹,进一步印证了大禹治水的活动范围。特别是2002年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在香港收购的西周中期青铜礼器“遂公盨”,证明大禹治水的古史传说早在2900年前的西周时期,就已在今天的宁阳及其大汶河沿岸广为流传,深入人心。

  大禹治水的传说内容丰富易于上口,影响广泛。他是该地区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他歌颂正义和美好、勤劳和善良,提倡公道和正派,让人团结和睦相互关爱,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文学性,教化功能明显,使宁阳和周边地区形成了淳厚和谐的民风。

  大禹治水的传说在宁阳及周边地区从古至今,上下3000多年一直流传。宁阳境内有关大禹及其治水的记载很多,最早见于西周中期遂公盨铭文,其后《诗经·大雅》、《史记·禹贡》均有记载,宁阳县志(公元1743年)中亦有反映。除正史外,禹王庙、禹王坟、村名、地名、宁阳八景中也有反映。其中有西汉时期的古村落禹颓村(今白马庙村);被现存最早的明·万历三十四年编撰的《宁阳县志》中列为明代宁阳八景之一的“铁牛镇海”,是传说大禹治水时留下镇海眼,绝水患的堌堆山景观;为纪念大禹治水业绩,在大汶河南岸建造的距今年代不祥,占地25亩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禹王庙,庙内十一株千年古柏,其中一株传说为大禹化身。

遂公盨

2002年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在香港收购的西周中期青铜礼器“遂公盨”,其铭文的前半部分,重点记叙了大禹治水的故事。经考证,遂公盨是西周时期遂国的某代国君铸造的青铜礼器。遂国位于今山东省宁阳县西北。国都位于现在的白马庙村,国都西有一山,至今仍叫遂山。由此证明大禹治水的古史传说早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就已在今天的宁阳及其大汶河沿岸广为流传。

  以禹王庙为核心,在周边20公里范围内,考古工作者已发现古遗址10余处,云山店遗址、大官庄遗址、黄家庵遗址、沈西皋遗址。最重要的是距禹王庙20公里的大汶口(堡头类型)遗址。很多遗址与历史上的大禹同期,其文化层中,有大量淤积的泥沙,有洪水冲刷的痕迹,大禹所处的历史时期的确有洪水泛滥。

  《山海经·大荒南经》记:“大荒之中,有山名巧涂之山,青水穷焉。有云雨之山,禹攻云雨”。宁阳西北8公里有高近百丈的云山,山下群众传言:该山是当年禹疏蜀(伏)山湖积石而成。清咸丰元年(1851)《宁阳县志山川》记:“上有洞,出云辄雨,相传为禹攻云雨所致。八景云山烟雨即此”。又传云山西北有海眼,禹将“东海流波山”上的“东海夔牛”点化到此,让这位“状如牛,苍身而无角、声如雷、闻五万里”的夔牛镇住了海眼,消除了水患。宁阳明万历十四年第一部县志将其 “铁牛镇海胜景”,列为宁阳八景之一。

  禹王庙大门内,并排屹立着两棵巨柏,树干笔直劲挺,极具凌霄之势,树冠的枝梢盘旋生长,向东南斜伸的枝条象高昂的凤头,西北树枝如展开的凤尾,人们都把这树冠叫做“凤凰架”,西侧的一株略低于东柏,树冠翁郁,犹如淑女。有趣的是这株柏向东斜长,有偎夫之怀之态势,传说当年大禹治理汶水,积劳成疾,病死在汶水之滨,人们为了纪念大禹,把他葬在禹王庙的这个位置。不久,在埋葬大禹的地方,长出了一株翠柏,以示大禹死后镇守汶水。大禹由于常年在外治水,他的妻子非常想念他,便化作一只凤凰来找他,正巧落在大禹化身的这株柏树枝上,当得知自己日夜想念的丈夫不在人世间后,心中十分悲痛,哀鸣不止,泣血而死。一头栽到树下,离开了人间。人们就把凤凰葬在这株树的西边,过了几天,葬凤凰的地方又长出了一株新柏树,人们纷纷议论说:大禹夫妻活着不能团聚,死后化作夫妻树、连理树,永不分离。

  大禹治水的传说特点:

  大禹治水的传说,历史史实与神话传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有些故事传说大于史实,文学性很强,艺术色彩浓郁。

  赞颂为政以德、公而忘私、救国救民的民族精神,弘扬不畏艰险、勤劳勇敢的高尚品德,主题高跋。

  故事优美,流传面广,富于想象,神奇夸张,充满了浪漫色彩。

  美好愿望与山川地物相融合,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

编辑本段

历史意义

  体现了公而忘私、把个人的一切献身于为人民造福的事业之中的崇高精神。尤其可贵的是,大禹在治水中积极组织大家去治理洪水,一心一意地降服水患,这种执着的精神,坚定的信念是伟大的,人民在大禹的领导下,齐心协力,共同战胜了灾难。

  这个传说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勇敢、奉献、坚毅不屈、万众一心战胜困难的民族精神。

大禹治水的时候发生过什么?一个故事一个故事详细的说

部落的首领们利用自己的地位,把剩余产品作为自己的私人财产,变成氏族的贵族有了剩余的产品,部落和部落之间发生战争,捉了俘虏,不再把他们杀...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